第四章 政府会议与政务纪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74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政府会议与政务纪略
分类号: D625.55
页数: 11
页码: 1057-106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政府会议、重要政务纪略的情况。
关键词: 江北区 人民政府 政权组织

内容

第一节 政府会议
  区政府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和区长办公会议、专题协调会议制度,讨论决定政府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区政府会议议定的事项形成会议纪要,分送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及区有关部门。
  区政府全体会议 由区长、副区长、区政府顾问、办公室主任和区政府工作部门及直属机构负责人组成,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由常务副区长主持,常务副区长因故缺席时,由区长指定一名副区长主持会议。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视情邀请区人大、政协领导,区法院、区检察院、各人民团体、民主党派等机构或组织负责人参加会议。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和研究贯彻上级的重要指示和决定以及区政府重要工作;讨论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分析半年度全区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情况;传达和贯彻通报有关全区工作的重要情况;讨论其他重要事项。
  区政府常务会议 由区长、副区长、区长助理、人武部长组成,一般每月举行1~2次。会议由区长或区长委托常务副区长召集,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列席会议,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相关议题的讨论。同时邀请区人大、区政协的负责人参加会议。常务会议主要议题有:传达贯彻上级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决定,研究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的决定和命令;讨论报请市政府审批的重要事项和报请区委决定的事项;讨论通过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有关事项;讨论研究决定全区性重大事项的处理意见,区政府自身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方案,区政府的规章、重要文电以及各部门、各街道、镇请示的重要事项,区政府系统单位、行政领导的奖惩事项以及其他需要由区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的事项。
  区长办公会议 由区长或受区长委托的常务副区长主持召开,副区长、区政府顾问根据议题需要出席;办公室副主任,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根据议题需要列席。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研究和贯彻落实上级行政机关专项性决定、命令;中央、省、市、区委主要领导专项性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市政府或有关部门召开的全市性工作会议精神;区政府日常工作中事关全局、需要统筹安排的事项;各分管副区长工作情况交流汇报,确定下步工作重点;区政府召开的全区性重要会议的准备事项;专项性事件的处理意见;提交区政府全体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事项;向市委或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汇报工作等有关事项。听取区政府领导重要的出国访问或赴外地考察情况汇报等。2004年12月,为进一步提高会议效率,区长办公会议暂停,所议事项改放在区政府常务会议与区政府专题协调会议上讨论。
  区政府专题协调会议 由区长、副区长视情决定召开。会议由副区长、区政府顾问、办公室主任或受副区长委托的分管副主任主持,办公室副主任及镇、街道、区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根据需要参加。主要议题有:讨论需要区政府专题协调的重大问题;研究处理政府工作中因工作职能交叉、需要统筹协调的重要问题,属于区长、副区长分管职责范围、需要统筹协调的工作事项;协调处理区政府或区政府主要领导已决定、需要组织实施的事项,重要活动组织和重大项目建设中有关事项等。
  区政府对于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的执行实施情况,详见“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第七章。
  第二节 重要政务纪略
  解放后至建区前的1984年,江北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格局,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城建等事业均有很大的发展。
  1984年2月28日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市郊区(大部分乡镇)和江北区合并为江北区。合并后的江北区总面积2,08平方公里,总人口201980人。1984—2008年,经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共7届政府,即第三届到第九届(之前的第一届人民政府届期为1953年12月至1955年12月、第二届人民政府届期为1980年10月至1984年3月,皆为原江北区人代会选举产生)。在区委的领导下,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各届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行各项改革创新,发挥城乡结合的区位优势,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全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第三届人民政府(1984年8月至1987年5月)
  区第三届人民政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逐步深化农村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其他各项改革,使全区经济活力大大增强。市场繁荣兴旺,人民生活改善,城乡社会安定,国民经济出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局面。1986年,全区社会总产值达到38640万元,比1983年增长1.21倍,年均递增30.3%其中工业总产值27382万元,比1983年增长1.41倍。粮食生产连续3年大丰收,其中1984年粮食,总产量突
  破10万吨。
  农业农村 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1984年,从区级机关抽调32名干部,组成3个指导小组,帮助乡镇开展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全区农村土地承包期统一延长至15年,并由区政府向承包农户核发《宁波市江北区土地承包使用证》,以稳定农心,鼓励农民培植地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年内,区、乡(镇)、村三级用于支农、贴农资金达到800多万元。加强机耕、排灌和肥料、农药供应等多方面服务。改革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逐步调整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村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广大农民逐步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1986年,农民人均收入713元,比1983年增加310元,增长78%
  工业 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加快城区集体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改革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管理体制。企业内部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一包五改”的经济责任制。针对企业出现的资金、原材料、能源短缺和经济效益较差的情况,抓住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采取一系列简政放权、减税让利和完善各种经济责任制的重大措施,有效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198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比1983年增长1.56倍,出现乡(镇)办、村办、户办、联办“四轮齐转”的好形势。
  贸易 改革流通体制,疏通流通渠道。在充分发挥农村供销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建立一批商业零售网点。兴办城乡市场,活跃集市贸易。
  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劳动制度改革的四项暂行规定,普遍推行劳动合同制,并探索改革计划、物资等体制,为下一步深入改革积累了经验。
  财政1985年,市对区财政实行定收定支、超收分成机制。1986年起,全区12个乡(镇)建立乡级财政,调动了乡镇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是年,区财政收入3269万元,其中区属收入2750万元,比市下达基数增长50.8%
  城乡建设 广泛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的以治脏治乱为主要内容的市容整顿工作,着重治理人民路、大庆路、港务客运广场。坚持落实“门前三包”和“七户一岗”的责任制,市容面貌有明显改观。基本完成江北公园的扩建工程,并筹建庄桥公园和慈湖风景区。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慈城、庄桥、洪塘3镇新建道路2万多平方米。
  教育 全区试行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加强对原市属5所中学的管理。开展筹措农村教育经费附加工作。引进教师121人,并多渠道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新建教学用房和教师宿舍1.1万平方米,排除一级教学危房5400多平方米。试行“见习校长制”,并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
  医疗卫生 全区16个卫生院普遍试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责任制和院长责任制,扩大卫生院的自主权,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全区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深入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人民生活 城区和慈城、庄桥、洪塘3镇新建住宅3.4万平方米,翻建危房2万平方米。安置城镇待业人员5564人,改变长期以来待业青年就业困难的局面。1986年,全区城镇职工平均收入1124元,比1983年增长83%。
  第四届人民政府(1987年5月至1990年4月)
  区第四届人民政府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旗帜鲜明地做好制止动乱、稳定社会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努力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扎实开展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等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区四届人大期间提出的各项主要任务和指标。1989年,全区社会总产值60287万元,比1986年增长66.47%年均递增18.5%。外贸出口产品交货值3560万元,比1986年增5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531,万元。
  治理整顿经济环境 1988年下半年,为克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做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决定。区政府积极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努力促进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的好转。全区认真开展了“五查二清一控制”工作。广泛进行“税收、财务、物价、现金、信贷”大检查,查处各类违章违法案件金额549万元。全面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各类公司的清理整顿。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和非生产性开支,努力压缩行政事业费支出,遏制专控商品的社会集团购买力增长过猛的势头。
  农业农村 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和加强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农业综合服务体系。面对自然灾害频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紧缺等困难,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行政首长责任制,区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农业生产责任状,并列入对干部的考核。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全区高产模式栽培面积达11.6万亩。198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024元,比1986年增长43.6%,年均增长12.8%。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0158万千克,创历史新高。建立土地管理机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执法检查。
  工业 坚持以厂长(经理)经营承包责任制为主体,层层落实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健全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以克服包盈不包亏倾向和经营短期化行为。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调整产品结构,实施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管理。开展横向经济联系,增加出口创汇。同时开展“双增双节”和“双清”工作。198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669万元,比1986年增长81.8%。
  财政 区政府对各乡镇财政实行递增包干、超收分成的新体制,以调动乡镇基层的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城区工业管理部门、劳动人事局和慈江灌区实行“核定基数、递增包干、超收分成、歉收自补”的经济责任制,促进城区工业和水利企业的发展。1989年,全区财政收入4675.7万元,比1986年增长70%。
  基础设施与民生工程 3年中,市政工程总投资322万元,改建、新建道路135条,完成公路改、新建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宁慈公路改建工程大部分完工。投资177万元,完成湾头蔬菜基地一、二期工程,新建慈城500亩蔬菜基地。新建教学用房17695平方米。甬港幼儿园、士康小学、祥星幼儿园竣工交付。解决区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工作用房。坚持“三结合”就业方针,实行先招生、后招工的制度,3年累计安置城镇待业人员6105人。
  第五届人民政府(1990年4月至1993年3月)
  区第五届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依靠全区人民,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区五届人大期间提出的各项主要任务和指标。3年来,区政府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眼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把经济工作重点转移到“打基础、上水平、增效益”上来,使全区经济实力和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1992年,全区实现社会总产值
  14.94亿元,比1989年增长105.5%,年均增长27.14%;财政收入6093万元,比1989年增长30.3%。
  工业 区政府坚持把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抓住治理整顿后宏观经济形势逐步回升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工业经济发展思路,提出“鼓实劲、抓改革、打基础、求发展、上水平、增效益”的方针,确立更快、更高的发展目标,迅速扩大经济总量。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行业和产品结构。对全区工业企业及其产品进行分类排队,先后压缩淘汰价低效差的老产品,关停并转一批亏损、微利企业。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和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市场适销对路的重点产品、重点企业进行倾斜,使其上规模上等级。经市政府批准,宁波市江北工业区起步,并引进一批档次较高的项目。针对本区工业科技落后、后劲不足等问题,制定实施一系列鼓励企业“抓投入、求发展、搞开发”的优惠政策,建立技术改造开发项目协调会议制度,落实技改项目责任制,完善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企业技改投入和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一根本目的,区政府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健全指标考核体系,落实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允许企业自主选择经营范围、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199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1.28亿元,比1989年增长
  129.3%,实现利税1.17亿元,比1989年增长71.5%。
  农业农村 区政府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原则,认真做好耕地转接包,完善林业、渔业生产责任制。积极推进耕地、林地、水面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农业投资积累机制,完善农业“三制一上交”制度,增强集体经济实力。逐步建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实农业各项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积极性。健全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和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网络。兴建种子加工中心、农技推广中心等一批科技兴农基础设施,并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制定“一优两高”农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区。继续调整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生产结构。1992年,农业总产值1.72亿元,比1989年增长20.28%。农民人均收入1892元,高出市平均水平268元。农村村民建房7.63万平方米。
  土地使用制度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展开,变“无偿、无限期、无流通”为“有偿、有限期、有流通”。
  对外开放 区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花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活动。3年中,协议利用外资总额1025万美元,比前3年增加13.5倍。1992年外贸产品收购额1.56亿元,比1989年增长3.2倍。
  城乡建设 积极争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完成城区用地规划调整,基本确定优先发展地段的规划。甬江沿岸低洼地段改造和危房、旧房改造相继展开。3年共完成旧城改造5万平方米,维修房屋17.89万平方米。慈城11万伏变电所投入运营。宁慈公路、环城北路、大庆路等改造工程相继竣工。加强城市管理,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制度,改建一批卫生设施,城市卫生状况有较大改善。住宅小区管理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科教卫生 深入开展“科技进步年”等活动。制定科技发展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确立“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区财政继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同时积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开展全民教育集资,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孔浦中学、中城小学,改建校舍2.74万平方米,新建教学用房2.76万平方米。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和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建设。光明眼病医院、孔浦卫生院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
  第六届人民政府(1993年3月至1998年2月)
  区第六届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十四大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发展城郊型经济为中心、城乡建设和管理为重点,“两个文明”一起抓方针。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全区紧紧围绕“打基础、增实力、上台阶”的工作策略,努力加快城郊型经济发展步伐,圆满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八五”计划提前完成,“九五”计划开端良好。1997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亿元,比1992年增长1.03倍;完成财政收入1.87亿元,比1992年增长3.07倍。1997年,城镇职工人均收入7647元,农民人均年收入5020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2.09倍和1.65倍。基本完成政府机关机构改革,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全区提前通过省小康区的验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推行。
  工业 针对市场变化,区政府切实做好对全区56家重点骨干企业的限产、压库、促销工作,把有关优惠政策与压缩“两项资金”挂钩。批准554家企业改制,占全区企业的60.5%。
  农村农业 完成乍浦乡500亩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江北中部地区2万亩低产田改造,并列入国家级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洪塘园区列入省级示范区。建成慈城现代农、林业两个市级示范园区。完成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出台。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3.2平方米。
  招商引资 1997年,宁波国际服装节前后,区政府先后举办江北区招商引资新闻发布会和经济发展恳谈会,宣传江北。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切实保护耕地的有关政策,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和存量资产,先后引进项目18个,总投资超过8000万元。
  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累计完成城乡建设投资12.05亿元。建设各类公路56公里,区乡公路网络初步形成。全区城镇共竣工商品房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拆除旧房面积25万平方米,新增绿地32万平方米。新建江北大道,改建甬余公路江北段,完成人民路拓宽改造、慈城英雄水库引水工程、庄桥洪塘自来水增容工程、北郊11万伏变电所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慈城镇被列为宁波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
  科教文卫 区政府加大对科技投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33.74%的速度增长。1996年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提前7年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新建和改扩建校舍3万平方米,建成乍浦中学、中城小学、倡棋幼儿园等一批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成江北老年活动中心。广播、有线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9%和63%。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新建江北人民医院、庄桥祥星医院、乍浦卫生院大楼。
  第七届人民政府(1998年2月至2003年2月)
  区第七届人民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依靠全区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胜利完成区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各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增大、实力增强、结构优化。200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28亿元,是1997年的1.57倍;财政总收入达到5.94亿元,是1997年的3.1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9.85亿元,是上5年的1.82倍。
  农业农村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顺利完成。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宁波都市农业园区列入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建成航天科技展示馆、国家级农业种子区试站及水果中试基地,成功举办中国航天育种研讨会,园区的示范、休闲、科普教育等功能逐步完善。
  工业 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不断强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企业改制工作,全区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企业发展活力与动力增强。投资创业园区、机电工业园区、工业产业园区被列入市区十大重点工业产业园区,成为江北区工业大发展的巨大平台和城市化推进的动力源。完成投资创业园区一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期进入前期准备阶段;机电工业园区开始规划论证。完善和调整树强扶优和技改贴息政策,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促进企业扩张规模、增强实力。强化政策引导,依托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块状特色产业。金田集团铜加工量名列全国同类企业第一。机械制造、家电等块状特色产业粗具规模。
  第三产业 传统三产得到巩固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重点引进了一批房地产、海运、信息中介等三产项目。充分挖掘慈城古县城旅游文化资源,加强古城保护开发力度。对槐树路“文化休闲特色一条街”进行整体策划。以文化旅游休闲为重点的特色三产逐步形成。
  城乡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城乡建设管理迈出较大步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配合市有关部,门,完成清河路、永丰桥、永丰北路、常洪隧道等城区重要工程。实施人民路二期、车站路、槐树路等道路拓宽改造和江北公园、白沙公园扩建工程。建成华辰大桥。启动“三江文化长廊”建设。完成人民路、槐树路、环城北路街景整治和江北大道路灯安装。完成外滩历史文化街区、宁波大剧院(大部分)工程。旧城改造,累计完成拆迁面积58.17万平方米。城区绿地面积达500公顷,城市绿化率32.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7平方米。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和中心镇建设全面推进。
  体制与机构改革 按照市统一部署,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区行政服务中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区与镇、街道的财政分配体制。顺利实施乍浦乡与慈城镇合并,慈城中心镇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市场化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国有资产管理、住房制度、粮食购销体制等改革逐步深化。
  科技卫生民生 认真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一号工程”科技、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与全国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进一步加深。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3.8亿元,被评为省科技进步先进区。5年累计引进各类人才2500余人。全区4个镇全部进入省教育强镇行列。调整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组建全省首家卫生投资管理中心,卫生监督和预防保健体制改革全面完成。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70元和6177元,分别比1997年实际增长43.01%和23.05%。累计完成政府实事工程24件。
  第八届人民政府(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
  区第八届人民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八八战略”和“六大联动”战略部署,全力打造都市经济强区和生态文化大区,持续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八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28.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19.6亿元,年均增长43.3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5.8亿元增加到26.07亿元,年均增长4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8.2亿元增加到69.6亿元,年均增长70.7%。主要指标增幅名列全市前茅。完成经济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并获得全国先进。
  工业 加快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步伐,2006年,销售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1家,其中金田铜业集团销售突破200亿元大关,列中国制造业500强第130位。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2006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亿元,是2002年的4.2倍。至2006年,全区有中国驰名商标2只、中国名牌产品1只。
  服务业 引进宁波远洲大酒店等高档次宾馆,老外滩、槐树路、日湖等区块为代表的餐饮业不断发展。房地产开发步伐加快,“居住在江北”的理念逐步深入。汽车销售规模不断壮大,至2006年,集聚汽车销售企业近60家,销售额占宁波全大市的20%以上。保国寺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AAAA级景区验收。都市农业园区完成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慈城五星村成为浙江省首批9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点之一。农家乐项目全面启动。
  新农村建设 建成水果、盆景、优质稻米等多个市级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2006年,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相继完成姚江堤防、英雄水库加固、茅家河整治等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启动实施西水东排工程和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村庄整治及示范村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山林承包工作顺利完成。出台并完善土地征用后货币资金处置办法,32个村完成村级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52个村实行集体收益分配。村级集体经济日益壮大,2006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达到1.4亿元,是2002年的2.2倍。
  城乡建设 围绕建设宁波中心城区的总体目标,深化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推进城市化进程。城乡规划工作不断深化。编制完成江北区生态建设规划、江北西区分区规划,完成江北核心滨水区城市设计、湾头半岛开发建设规划,调整江北城市工业功能区及投资创业中心控制性详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完成育才北路及延伸段、北外环线、保国寺旅游线、人民路二期、江北大道拓宽改造等工程建设。配合市有关部门实施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及绕城高速西段工程;启动高速公路江北连接线建设;积极推进惊驾路、城庄路、机场路、大庆南路、环城北路等路桥建设。城乡电网进一步完善,建成洪塘220千伏和荐江110千伏等变电所,基本完成农村改水工作。重点区块开发建设有序推进。配合市政府,相继建成宁波大剧院、老外滩、城展馆、美术馆、日湖公园等重点区块建筑工程。慈城古县城保护和开发顺利推进,部分景点对外开放;慈城新区“三路一湖”建设开始实施。启动核心滨水区大庆南路综合组团区块开发。基本完成投资创业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湾头半岛开发完成可行性论证、空间形态规划征集方案评审和安置小区方案征集。成功举办湾头设计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滨水城市论坛。城乡综合开发顺利实施。建设外滩花园、北岸琴森、天水家园等商品房430万平方米,建设姚江花园、枫湾家园等农民安置房100万平方米。完成旧城改造24.3万平方米、老小区整治76万平方米,配合市政府实施经济适用房建设165万平方米。生态区建设扎实推进。配合市政府完成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创建,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工作。生态公益林、通道绿化、山体绿化建设加快推进,获得“浙江省高标准平原绿化县”称号。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区级河道保洁率均达到100%。慈城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加强对城市重点地段、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城区环境明显改善。
  科技教育“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深入实施。4年间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67项,其中国家级计划项目31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5项。2006年人才总量达到2.6万多人,比2002年翻一番。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城市社区全面达到科普社区标准。建成省教育强区。教育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建成实验小学、姚江小学、第二实验小学、慈城中心小学、广厦小学等一批现代化学校。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50%;全区示范性学校46%;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率
  图20-4-1拓宽改造后的江北大道
  70%。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均衡化教育全面实施,完善以区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并较好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
  医疗卫生 积极防范“非典”(非典型肺炎)疫情,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5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新建或改建。率先在全市建立城乡两级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出台《江北区农民健康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纲要》,实施并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98.2%。
  文化文明建设 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八荣八耻”荣辱观。开展“温馨社区”创建,推进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城乡居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获得省级文明城区称号。群众文体活动深入开展。连续举办4届“外滩文化艺术节”,慈城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外滩和慈城两大文化品牌初步形成。成立了江北区文联。
  劳动就业 积极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全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5万个,帮扶各类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1万人,帮扶成立非正规就业组织121家,发放各类创业贷款508万元。累计培训劳动力7.6万人次,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完善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立区劳动争议仲裁院,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693元、9175元,比2002年增长51.8%和48.5%。届内,相继完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等18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工程。完成白沙、孔浦、双东坊等城区菜市场改造。全力推进“百县万村放心店”建设,创建农村放心店114家和农村连锁超市67家。
  第九届人民政府(2007年3月至今)
  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深入贯彻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八大民生行动”较好地完成区九届人大一、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为推进现代化新江北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亿元,同比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8亿元,同比增长24.8%。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000元和11592元。新增就业岗位10769个。
  工业 支持中策、东力等优势企业做强、做大。2008年,全区销售亿元以上企业49家,新增销售5亿元以上企业3家。工业园区销售产值突破60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业创新成效显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64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中策集团“倒挂式船用柴油机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功创建国家火炬计划——宁波江北先进通用设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新增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1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国家级水表检测中心动工兴建,宁波大学科技园区建成。
  服务业 不断增强餐饮、商贸等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初步形成海运物流、汽车销售、休闲旅游等产业集群。引导汽车服务业调整营销模式,延长产业链,积极打造销售、汽配、保险、检测等较为完整的汽车服务产业体系。推进凯德置地商贸地块开发建设,支持“米兰大街”特色商业精品街区建设。创意产业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财富创意港、慈城天工之城DIY园区、“1842外滩”创意产业基地、“134创意谷”,已成为江北区创意产业集聚区。启动慈城古县城国家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建成并开放清道观景区。慈城镇成为省首批旅游强镇。莱悦游艇俱乐部正式落户老外滩。远洲大酒店成功创建全区首家五星级饭店。
  农业农村 推广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生态种养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向都市型、高效型、生态型方向发展。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区5个。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培育优势农产品,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农业品牌建设,形成优质水果、名特茶、年糕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农家乐观光休闲旅游,被评定为省级农家乐特色点2家、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2家。农村土地流转进度加快,新增土地流转面积7995亩,土地流转率累计68.3%。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累计有62个村实行股份合作制。区政府安排3500万元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37个村的农村电气化改造,农村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行政村宽带覆盖率100%。
  城乡建设 完成《江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杭州湾大通道宁波门户区概念规划》的编制。《慈城镇总体规划》获市政府批准。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绕城高速西段顺利贯通。城庄路、机场路进场施工。外滩大桥开工。青林湾大桥、湾头大桥建设进程过半。庆丰桥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庆南路拓宽改造工程完工,北延节点开工。高速公路江北连接线二期工程前期进展顺利。“126”电网工程陆续实施,“庄桥变”建成投产、“彭山变”完成主体工程。慈西工业区7.7公里天然气工程建成通气。中心城区供水接入大管网,慈城供水工程启动建设。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启动孔浦一村、大庆新村等非成套房区域改造前期工作,实施老小区整治22万平方米,开展老小区基本物业管理试点,城区2万户居民用上天然气。
  2009年,江北区被列为宁波市城乡一体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完成编制《江北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行动纲要》,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八大民生行动”和新农村建设“八八”工程。
  社会保障 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全覆盖。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为95.4%,列全市第一。实施外来务工人员综合保险制度。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开展廉租住房扩面工作,应家经济适用房一期开工建设。江北区被评为市住房保障先进单位。扎实推进“创建充分就业街道(社区)”工作,“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图20-4-3惠贞书院小学部建成使用
  图20-4-22008年8月6日,市区领导检查湾头大桥建设情况
  教育 九年制义务教育各项指标继续保持100%。惠贞书院小学部新址、实验中学建成使用。进一步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市级初中名校长,努力培养市级名教师,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医疗卫生 区人民医院、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洪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2家,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100%。启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社区卫生信息化进程加快。积极应对手足口病、麻疹等突发性疫情。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