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组织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709
颗粒名称: 第九章 组织工作
分类号: D262.2
页数: 11
页码: 977-98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地方组织工作的情况,包含了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机关党组织建设等。
关键词: 地方组织 江北区 组织工作

内容

第一节 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江北现境党员数量很少,城区只有候补党员7人,占职工总数的1.1%。至1954年,现境党员增至115人,占干部职工总数的3.6%。1955年224人。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党章,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现境党员增至484人。1960年达799人。此后因党内“左”倾思潮影响,至1965年党员减少至742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员发展一度出现定指标、降条件,突击发展的偏差,至1978年现境党员增至4294人。1983年起,各级党组织按照“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发展党员。1988年始,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确定正式党员培养、考察的制度。1991年,在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考核活动中,对11名后进和不合格党员除名2人、取消党员资格5人,限期改正4人。2000年起,发展党员试行“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至2008年底,全区共有党员13996人,其中预备党员428人、女党员3785人,少数民族党员17名。全区党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42人,大学本科学历2005人,大专学历2150人,高中及中专学历3035人,初中及以下学历6664人。年龄35岁以下2931人,36~45岁2271人,46~60岁4568人,60岁以上4226人。
  党员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至1981年,江北现境党员的教育主要是结合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政治运动,对党员进行党的路线、党性、党风、党纪教育。1982年始,党员教育采用专题教育、定期轮训、支部学习等方法进行。1987年,党内生活采取党支部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上党课(简称“三会一课”)的形式进行。这也成为年度考核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1989年,党员教育逐步向分类分层次培训发展,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1990年始,基层党组织建立党员活动室。2002年4月始,开展“万名党员学技能”活动,开设26门课程,共培训党员3000余人次。2003年制成“培训菜单”,由基层党组织分发到党员手中,至2005年,共培训党员11048人次。2005年,全区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678个基层党组织11694名党员分3个批次先后参加教育活动,发放征求意见表2331份,征求到对领导班子的意见建议1797条,党外人士意见及建议649条。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全区6947名党员共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216.9万元。7月1日,区委组织部推出《江北手机党建报》,每月1期,免费发送,革新传统党员教育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及时便捷高效。
  党员服务 2001年前,全区各乡镇机关都建立过党员互助金。2001年启动实施困难党员“温暖工程”,结合原有的党员帮困基金,建立总额50万元的“江北区困难党员互助金”2008年更名为“江北区党员困难互助金”,总额达到200万元。2002年始,开展江北区困难党员分,批认证帮扶,对全区困难党员排摸审核,符合条件的发给《困难党员证》;区委组织部会同财税、工商、卫生、劳动、教育等10个部门根据“适度、实用、便捷”原则,有针对性地推出30条优惠帮扶措施和政策。至2008年底,累计认证帮扶6批次1320名困难党员。
  2004年初,江北区率先在全省探索建设党员服务咨询中心(2006年更名为党员服务中心),《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有关文章38篇。7月,开展“江北党员志愿者在行动”党员服务活动,组织6支队伍2000多名党员志愿者,开展“心连心”活动。、至2007年底,共有12000多名党员志愿者参加各种服务活动。2008年,区党员服务中心成为全省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现场推进会的经验发言单位和实地观摩单位。全区总计建成72家党员服务中心、站、点。
  第二节 基层党组织建设
  江北现境中共基层组织始建于解放前。江北城区在1925年12月建立中共江北支部,1927年建立正大火柴厂支部。江北郊区农村在1926年11月成立中共庄桥支部。建国后党组织不断发展,至1983年底共有党组织558个,其中党委28个、党组5个、党总支22个、党支部503个(详见本编第一、第二章)。此后,经过建区,下辖乡镇拆、扩、并、建,以及企业改制等,党的基层组织多次调整变动。至2008年底,江北区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到767个,其中基层党委18个、党总支46个、党支部703个。
  街道社区党组织 20世纪50年代,城区在建立中马、白沙、槐树街道办事处的同时,建立街道党支部。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中马、白沙、槐树街道党支部改为分社党支部,1965年撤销,至1970年,3个党支部恢复活动。1979年9月,建立中马街道党总支及所属9个居委会党支部。1980年3月,建立槐树街道党总支及所属8个居委会党支部;建立白沙街道党总支及所属9个居委会党支部。1984年9月,3个街道党总支升格为党委。1985年3月,增设孔浦街道党委。1987年,通过民主评议,从4个街道的党政班子中提拔3名青年干部担任街道主要领导。1998年,街道居委会党建工作初步探索出一条“围绕创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创建”的新路子。1999年起,对居民区干部队伍建设采取改善结构、突出特色的措施。2001年,多数居民委员会改建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初步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辖区单位党员为骨干,辖区各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党建工作新格局。2004年,27个社区党组织通过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其中5个社区党总支和5个社区党支部分别升格为党委和党总支;20个社区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2007年,探索由小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组成的联席会议“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实施一体化民主协商管理。文教街道、白沙街道和外滩社区、绿梅社区分别被评为省级示范街道和示范社区。至2008年底,全区建有街道党工委7个,社区党委12个,社区党总支12个,社区党支部24个。
  乡镇行政村党组织 1958年,现境农村建有甬江、庄桥、东风3个公社党委,下辖管理区党总支21个。至1963年,现境建立云湖、妙山等12个公社党委和慈城、庄桥两个镇党委。在“四清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遭受损失甚至停顿。1982年始,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争创先进个人活动,是年有5个乡镇党组织获“双争”目标管理优胜单位。1984年3月,江北行政区划调整后,有乡镇党委16个,农村党支部164个。1985年,洪塘乡改为建制镇,建立镇党委。1989年,对全区128个行政村党支部实施统一分类,认定一类党支部49个,二类党支部72个,三类党支部7个。1990年,进行重新分类,一类上升到65个,二类调整为60个,三类则降为2个。是年,裘市乡改为建制镇,建立镇党委。1993年,经市委组织部验收,三类支部均转为二类支部。1995年起,连续4年选派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到乡镇行政村锻炼。1998年,开展创建“五好”行政村党组织活动,1999年便有38个行政村党组织被评为区级“五好”行政村党组织。2000年5月,组织170多名区机关干部进驻40个村,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改善村容村貌,调整村支书18名,调整充入了181名后备干部。此后又派出机关干部371人次组成57个工作组,连续3次,每次45天,开展“固本强基”活动。2002年,全区108个行政村通过“双推一选”(组织和党员推荐、支部大会选举),完成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共调整村支部书记18人,支部委员58人。2005年,全区有72个村(占总村数67.9%)采取无候选人党内直选方式产生村党组织领导班子。2008年,村级党组织全面推行“两推直选”或“无候选人党内直选”的民主直选换届,直选率达到100%。是年,有2名女大学生村干部进入班子,班子整体结构有了明显改善。至年底,江北区有涉农街道党工委3个,镇党委1个,村党委1个,村党总支3个,党支部98个。
  企事业党组织 1955年5月建立宁波市鞍山抽水机站党支部,7月建立宁波第四中学党支部。1958年建立庄桥中学支部。1960年,慈湖中学支部建立。1970年9月建立江北区房地产管理处支部。1972年建立宁波市二十中学支部。1978年,市郊委在江北区现境内建有99个企业支部,18个事业单位支部。1979年,原江北区经理部支部、中马企管站支部等公有制企业支部建立。境内非公有制企业建党工作始于1980年,有白沙总支及所属的9个支部、区经理部支部、区塑料厂支部等21个基层党组织。1983年,调整企业党组织形式,建立了工业公司总支、综合分公司支部和商业综合公司支部;1984年1月建立白沙卫生院支部,3月建立宁波市良种场支部。1988年建立江北区中心卫生院支部。1989年建立光明眼病医院支部。1990年,区委组织部出台《关于加强乡镇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试行)》。1994年,区委下发《关于加强股份合作制企业党建工作试行条例》。1999年,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坚持同步建立健全企业党组织,同步创造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步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积极探索不同类型所有制企业的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法(简称“三同步一探索”)。至2000年,全区743家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有94家,100人以上职工的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50人以上职工企业的组建面达75%。至2008年,江北区有企事业党委4个,党总支12个,党支部346个。
  第三节 机关党组织建设
  1949年,原江北区建立第一个机关支部,也是唯一的基层党支部。至1985年,江北区机关党支部发展到42个,机关党组织直属区委组织部管理。1986年9月,中共宁波市江北区区级机关委员会成立,设书记、副书记、委员各1人。1998年9月15日,区级机关党委改称中共宁波市江北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挂靠区委组织部。作为区委派出机构,管理江北区级机关及下属企事业单位党的建设。至2008年,江北区机关建有党总支16个,党支部96个。
  中共宁波市江北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领导和指导区直机关党的工作,对所属机关单位基层党组织工作进行分类指导。1987年始,每年1~2次抓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同时搞好换届选举工作,负责对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的职务任免和考核、培训等工作。按照“十六字”方针,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特别是抓好积极分子入党前的培训、考察、审批等工作。按管理权限审批区直机关党员干部的党纪处分;领导区直机关工会、妇工委等群众组织的工作。
  2004年,区直机关党工委以“走进基层、贴近群众、提升形象”为理念,在全市率先发起“心桥行动”组织150名机关干部成立“心桥艺术团”,为基层群众送服务、送政策。“心桥行动”获宁波市2004,年县(市)区机关党建创新性工作优胜奖。2005年,开展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题的“党员·党章·风采”活动,在宁波大剧院广场,举办“颂歌献给党”大型演唱会,150名机关干部自编自演节目,有近万名机关党员、干部及周边群众观看了演出。“拓展网络,深化心桥,营造活力党建”活动获宁波市2005年巩固和深化创新性工作优胜奖。2006年,开展“提高党员人文素养,争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为宗旨的人文素养培训活动,全区参与培训的机关党员干部达5800人次。该工作获宁波市2006年县(市)区机关党建创新性活动优胜奖。2007年,实施机关党建网络动态考评,通过把工作分成基础工作、特色工作和配合工作三大类别,按照各种工作的特点,设定相应详细具体的项目,在政府内网上进行动态考评,对机关党建工作实行了严格、规范、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了机关党的工作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机关党建网络动态管理获宁波市2007年县(市)区机关党建创新性工作优胜奖。2008年,组织成立书友俱乐部,开展“悦读·新江北”图书漂流活动,以促进创建学习型机关。该活动获宁波市2008年县(市)区机关党建创新性工作优胜奖。
  第四节 干部工作
  干部教育解放初至改革开放初期,现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主要通过政治运动和以会代训、办学习班的形式进行。1984年建立中共江北区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86年,培训中层干部149名、乡镇干部组织委员47人。1987年,培训农村党支部书记、乡镇干部149人。1988年,组织乡镇组织人事干部19人“走出去”考察学习。1999年,组织247名区局级领导干部开展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的“三讲”教育;开办成人高等教育大专班,学制一年半;开办区管干部高等教育本科班,学制二年,有8名学员获本科毕业证书。进入21世纪,江北区干部教育开始向高层次讲座、高学历教育、出国培训发展。2001年,开办250人参加的区管干部培训班。2002年3月,撤销区委党校,成立江北区干部教育培训中心。2003年,区委出台《关于五年内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2004年始,干部教育培训尝试向区外延伸,先后在国内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境外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瑞典克里斯蒂斯塔德大学组织干部接受培训研修。2006年,培训村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300人,正局级领导干部91人,开设区管干部“创新江北”论坛,3年中开讲25场次,参加听课6250人次。2008年共确定十七大精神教育培训班、年轻区管干部创业创新能力培训班等11个主体班次及20个调训班次。有60多人报名参加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1987年至2008年,共举办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班56期,培训9097人次;举办基层干部培训班206场次,培训21255人次(含与宣传、民政部门合办)。1990—2008年,共举办区工会、共青团、区妇联干部培训班62期,培训6287人次。
  干部考评 1954年起,原江北区开展干部年终鉴定工作,1963年拓展到工厂车间主任以上的脱产干部,渔业、畜牧脱产行政人员,公社、分社全体干部,并作为制度巩固下来。1974年初,由于“批林批孔运动”吹起“突击提干风”而被迫停止。1982年开始对全体干部履历表进行填写及审查工作,至1983年,现境共填写干部履历表181人,对14件历史陈案作全面复查纠正,落实政策。1999年,对镇乡班子进行换届后的回访考核,共与299名干部群众谈话,涉及领导班子17个。2003年,对区级机关部门、镇、街道共45个单位231名区管干部实施年度述职考评,并发放民主测评表和征求意见表1699份,综合分析确定优秀等次32人,称职上46人,称职中137人,称职下12人,此后,干部年度考评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2007年3月启动“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区级党政领导16人,街道、镇领导77人下行政村、社区蹲点,解决实际问题175个,落实发展资金665万元;组织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开展“当一天基层干部,记一篇民情日记,访一批农户(居民),理一个难题,帮一个困难户,过一次组织生活”的“六个一”活动;全区333名区管干部每人结对一户贫困家庭,实行“一对一”结对特困群众进行帮扶,并把干部下基层和帮扶困难群众的情况作为年度考评的内容。2008年初,组成7个考评组,对全区41个领导班子和333名区管干部进行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逐一反馈到个人。是年,筛选产生159名区管后备干部,选派其中17名后备干部赴征地拆迁、重点项目进行挂职锻炼,选派2名后备干部到信访局挂职锻炼。
  干部任用 原江北区任用干部始于1953年“三反”运动之后,就地提拔副股长4名。当时干部主要来源于部队军转干部和地方教师。1980年,干部队伍建设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原江北区任用干部56人,充实到公、检、法和基层干部队伍。198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江北对区级机关、4个街道和12个乡镇、企事业单位机构及领导班子进行调整配备,任用了一批较年轻的干部。至此,全区有区委管理的干部(副局级以上)118名。1991年共确定区管后备干部88人。1992年,调整26个单位55名领导干部,调整面占总数的61.9%和37.9%,有10名年轻的后备干部相继提到领导岗位,其中5名女干部。1995年,提拔年轻区管干部26人,其中,30岁以下2人,31~40岁9人;开展“双推双考”工作,推出11个职位,录取9人;至1997年,共有近60名后备干部被提拔使用。
  2002年起,在全区机关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当年有11个单位的82名中层领导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共聘任正科级干部14人,副科级干部12人,有17名正科级干部办理续聘审批手续。2004年,在区农水局、区财税局、检察院、庄桥街道、慈城镇等单位实施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共聘任正科级干部24人,并对21名正科级干部实施了续聘。2006年,面向全区推出3个区管干部职位进行公开选拔,同时推出5个正科级职位和12个副科级职位实施中层干部跨部门竞争上岗,全区有139名干部报名参加。2008年,面向全市推出区统计局副局长和区侨联副主席两个公选职位,通过初选评价、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差额上会、公示等环节确定人选;又面向全市推出3个街道(镇)团工委副书记职位,有153人报考。制定实施《关于区委管理的非领导职务晋升办法》,对符合条件的20名同志分别晋升为副调研员和调研员。至年底,全区共有干部1452人,其中区委管理干部381人,科以下干部1071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122人,占8.4%;大学本科学历886人,占61%;大专学历332人,占22.9%;高中及中专112人,占7.7%。平均年龄40.3岁。
  第五节 老干部关工委
  老干部工作
  今江北区境于1982年建立离退休制度,至198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共有离休干部40人,其中,在本区所属单位离休17人,市民政退休改办离休后转入江北区的11人,易地安置代管12人。1984年5月,区委组织部建立老干部办公室;1985年4月,区委建立老干部局,为专门管理老干部工作的正局级机构,归属区委组织部管理。其管理对象为区属单位离休干部、副区级以上的退休干部、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至2008年底,江北区老干部局管理的离休干部为64人,副区级退休干部15人。离休干部中,属于本区离休的43人,易地安置离休的21人。离休干部平均年龄82岁,年龄最大的90岁。
  1984年建立城区、庄桥、慈城3个片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由当地党组织代管。同时建立离退休干部阅文、区领导联系、走访慰问、工作通报、老干部学习、近距离参观等制度。1985年起,区委区政府每年召开春节团拜会,区四套班子领导向老干部拜年。每年春节前,区委领导分组上门慰问担任过区级领导和14级以上的离退休干部。离休干部原所在单位春节期间走访慰问、通报重点工作。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和区政协等重大会议邀请部分离休干部及区级老领导参加。老干部党支部每月过组织生活,进行政治理论学习等,每月的20日为18级以上老干部阅读文件日每月10日为全区老干部学习日。1995年,建立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的江北区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1997年起,区委每年至少2~3次专题分析研究老干部工作,解决老干部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1999年,开展全区老干部工作检查,重点是各级领导班子是否重视老干部工作及老干部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及老干部有关政策规定落实执行情况等。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会上,区委区政府向离休干部颁发纪念章等。2005年,调整离休干部护理费,妥善解决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无固定收入的配偶或遗属的医保问题;组织老干部开展迎“七一”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联欢活动。2006年,区财政拨专款作为垫底资金,用于解决易地离休干部大病医药费周转难问题。2008年,向全体离休干部和区级老领导发放家政服务卡,安装了“一键通”。到2008年底,全区建有民政局支部、农水局支部、慈城离休支部、易地安置离休支部4个离休支部;同时建有区人大、区府办、人事局、卫生局、建设局、劳动局、庄桥街道、洪塘街道等离退休综合支部。
  关心下一代工作
  1990年6月,江北区关心下一代协会成立,1992年7月更名为江北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关工委”)。这是以组织老同志,来进行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工作为目的的群众性工作组织,挂靠在区委老干部局。至2008年,区教育局、公安江北分局、8个街道(镇)、144个社区(村)全都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区36所中小学也有关工小组,使关工委组织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模式。
  1991年8月,区关协与区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联合创编简报《晚霞》;1995年1月改为《关心下一代工作通讯》,并由区关工委独立承编;1996年6月又改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简报》。1991年,聘请9名老同志成立宣讲团。1992年,聘请36名老同志担任中小学校外辅导员,1993年增至113人。1993年,中马街道关工委代表浙江省,在全国城市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提交“在社会教育中发挥关工委作用”的总结材料,得到中央关工委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1995年开始,会同区司法局、法院及街道(镇)赴省少管所,对江北籍学员进行面对面帮教,至2008年共帮教86人次。1996年起,区关工委开展资助帮教活动,至2008年,全区共有1973名学生得到资助,金额61.3万余元。1999—2008年,又会同区新四军研究会、教育局、团区委等部门组织“老少同祭”活动,约2.3万名老同志和青少年到庄桥、慈城烈士陵园祭拜革命烈士纪念碑。2002年起,开展全省首创的“六好”社区关工委竞赛活动,至2008年底,全区已有25个区“六好”社区关工委,占全区社区总数的67.6%;16个市“六好”社区关工委,占全区社区总数的43.2%。
  2006—2008年,全区每年举行一期关工委系统业务培训班,各级关工委干部和“五老”代表参加培训。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讲师团老同志增至17人,为青少年作报告764次,受教育人数达16万余人次。江北区关工委被评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1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6次。
  专记:江北区干部教育培训中心
  1984年6月,中共宁波市委决定,建立中共江北区委党校,由区委分管党群的副书记任校长,日常工作由常务副校长负责。2002年3月,中共江北区委党校撤并,相继建立江北区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党员服务中心、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为区委直属事业单位,内设三个职能科室,承担江北区各级干部培训、党员服务、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心”获“2006年度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2006年度市级模范集体”称号。
  党政领导干部培训 自1987年至2008年共举办56期各级各类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训9097人次。2006年起,区管干部培训主推“创新江北论坛”。
  基层干部培训 主要对象是区级机关及乡镇一般干部,社区、居委会干部和村干部。2007年至2008年主要是举办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培训班、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培训班。
  工青妇干部培训 自1990年至2007年,为工会干部、共青团干部和妇女干部共举办62期学习班,受训6287人次。
  综合性培训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基本上与其他单位合办。1991—2007年共举办636期,一般每期1~3天。
  基层党员群众培训(党员实用技能培训、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人文素养培训)。2002年4月,举办首批技能培训班,共开设电工班、电焊班、公文写作班、农村花卉苗木班、机关英语班、电脑班等37个班,3018人次接受培训。2003年继续向基层党员开展培训,参训6521人次。2005年,接受培训党员1527人次,经过考核,349人次获得证书。9月,建立151个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争取实现“使党员受教育、让群众得实惠”工程。2006年1月,组织部、机关党工委、人事局、干部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开设党员人文素养培训班。年底,共开设了二胡、葫芦丝、瑜伽、摄影、DV、书画、书法、围棋、游泳等一百多个班次。2007年,人文素养培训班学员应区级文艺汇演需要,多次上台表演。
  其他活动2001年至2007年底,区委党校和干部培训中心配合和协助其他单位培训活动469场次。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