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布局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48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布局结构
分类号: F304.1
页数: 3
页码: 498-50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截至2008年宁波市江北区境内农业布局结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布局结构 农业经济 江北区

内容

粮油生产新中国成立前,本区域种植业以粮油生产为主,除西部山区和湾头的蔬菜地外,平原地带大部分耕地种植稻、麦、豆等粮食作物和油菜籽。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除近郊蔬菜基地和云湖等乡(公社)的山区、半山区山地外,耕地栽培的基本上仍是粮油作物。1985年,耕地面积148079亩,其中粮油播种面积13275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9.65%。此后逐步减少,至2008年,全区粮食播种折实面积为50662万亩,油菜籽种植面积为1082亩。
  蔬果生产 新中国成立前,蔬菜、瓜果、棉花、络麻等作物有零星种植,多为农民自食或自用。近郊湾头及慈城、庄桥、洪塘、裘市、费市、洋市等建置镇或集镇周边种植少量商品蔬菜和瓜果。新中国成立后利用近郊优势,发展蔬菜生产。1960年,湾头蔬菜种植面积2000余亩,至1985年,湾头有市级蔬菜基地2861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甬江外漕村、庄桥胡家村等地又发展两个市级蔬菜基地。至2008年,全区有市级蔬菜基地 5030亩。同时在慈城镇和洪塘、庄桥、甬江街道的周边发展蔬菜生产。全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约1.77万亩,复种面积3.58万亩。是年,全区果用瓜种植面积也有0.93万亩。
  茶叶种植 解放前,云湖金沙村的天台移民蔡、单家族开始在山地零星种植茶叶树,折实面积约10亩,年产量50~100千克。1968年,郊区购进茶籽1500千克种植,至1973年,种植面积已达1800余亩。1999年,慈城镇三勤村引进优质新品种白茶,现已形成白茶基地1010亩。全区今有茶叶种植面积3200亩,主要分布在金沙、五联、公有、南联、三勤、五星、五湖、八字、妙山、三联、毛力、毛岙、上岙、慈湖、勤丰、鞍山、荪湖17个村的山地。
  水果种植 20世纪70年代,江北地区西北部山地有零星的杨梅、柿子、板栗等果树种植,后逐步发展形成各类成片果园。1985年以后,葡萄、柑橘、梨等果园向中部平原地带扩展。2008年,全区有各类果园面积1.76万亩。
  蔺草种植 1986年开始引进试种蔺草。1988年扩大到34个自然村,141户农户,种植面积182亩,分布在中部、南部平原地带。2004年发展至顶峰,种植面积达2.25万亩,占当年全区水田面积的20%。后因蔺草销售价格下降等原因,至2008年,全区蔺草种植面积下降至0.15万亩。
  花卉种植 1978年,半浦公社虹星大队山林队种植果苗。1979年起发展花卉种植。至1985年,已建立谢浪堰、南联、慈城供销社等集体花木场27个,花卉专业户1974户。2005年,全区花卉、苗木生产面积达2.01万亩。后因市场滞销等因素,至2008年,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减少为1.3万亩。
  药材种植江北区药材种植量不大,但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初,云湖金沙村农民叶某种植薄荷数十亩,制成薄荷油供药用,后因滞销停种。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云湖公社种植贝母、白术几十亩,鲜贝母和加工白术干供药用,后因价格关系停种。2002年以来,慈城镇毛岙、三勤、妙山等村引种红豆杉,其小枝及叶晾干后供药用。至2008年,全区红豆杉种植面积1500余亩。
  竹木生产 西北部丘陵山地是江北区林业竹木生产基地。1978年后,平原地区推广“四旁”植树和农田林网化。2006年,全区有林地面积6.61万亩,比1984年增长61%;活立木蓄积量
  12.54万立方米,比1984年增加近2倍;森林覆盖率23.7%,比1984年提高7.9个百分点。
  生猪饲养 解放前,生猪以户养自给为主。20世纪50年代开始,集体牧场养殖与户养相结合。80年代中期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生猪规模养殖的户或场分布在全区各乡镇,以中部为多。2003年,全区有万头猪场3个:宁波市(妙山)良种场年饲养量13468头;食兴牧场年饲养量15500头;湾头牧场年饲养量13375头。千头猪场15个,其中位于甬江街道的4个、庄桥街道的2个、洪塘街道的3个、慈城镇的6个。
  耕牛和奶牛饲养 新中国成立前后,农村户养牛以役用为主,限龄宰杀。农业集体化后,耕牛由集体养殖。西部山地和东部蔬菜地耕作多使用黄牛;水田耕作多使用水牛。各地都有分布。20世纪70年代以来,耕牛饲养量逐年减少,奶牛养殖得到发展;80年代形成以湾头为主的近郊奶牛基地和以慈城为中心的西部奶牛基地。2008年,奶牛饲养主要分布在甬江街道的压赛村、下江村,洪塘街道的孙家,慈城镇的湖心、山西、杨陈、勤丰、后洋等村。
  羊饲养 20世纪60年代,羊饲养在西部地区的云湖、妙山、乍山、慈东为多。农民养羊用于自食,少量上市出售。
  兔饲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少数农户养兔。80年代初引来联邦德国长毛兔,养兔农民增多。2000年后,全区掀起獭兔养殖热。农民户养与基地养殖相结合,其中洪塘繁华兔业有限公司累计投资130万元,兔场占地面积25亩,兔舍面积5000平方米,笼位15500个,是宁波市定点种兔场,兔存栏8000余只,年出栏肉兔3万余只,种兔近千只。
  家禽饲养 家禽养殖历来是本区域农村家庭副业。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养殖量较少,70年代初开始发展,农村社队办起家禽养殖场,实行商品化生产。80年代,各类家禽养殖专业户纷纷涌现;至2001年,全区有养禽专业户458户,并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养禽专业村。如庄桥镇姚家蛋鸭村、马径蛋鸡村、灵山肉鸭村、胡家白鹅村,乍浦三勤番鸭村等。2008年,全区家禽年饲养量296.73万羽,以专业户养殖为主,有重点专业户214户。其中,慈城镇90户,年饲养量199.54万羽;洪塘街道20户,年饲养量24.6万羽;庄桥街道88户,年饲养量67.17万羽;甬江街道16户,年饲养量5.42万羽。
  淡水产品养殖 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原潮汐河道变成类淡水湖,开始淡水鱼类养殖。同时在中西部地区相继建造起五婆湖、英雄、毛力、荪湖、姜湖等水库和30余口山塘,水面总面积3147亩,也实施淡水养殖。1985年起利用低洼田开挖鱼塘,面积1833亩,主要分布在庄桥镇、费市乡、洪塘镇、裘市乡、慈城镇、妙山乡、乍山乡等区域。1988年开始发展稻田养鱼(虾),面积达1500余亩。主要分布在裘市乡、洋市乡、半浦乡等处。2004年9月,市政府决定姚江水域退出淡水鱼类养殖,江北区淡水渔业产量开始下降。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