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农业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48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业结构
分类号:
F304.1
页数:
8
页码:
493-500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49年~2004年宁波市江北区农业结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业结构
农业经济
江北区
内容
第一节 生产结构
解放前,江北地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林牧渔业等次之。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1486万元,种植业占89.91%,林业占1.01%,牧业占6.26%,副业占0.87%,渔业占1.95%。1955年起,国家实行粮油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到户”政策,农业生产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1957年,林、牧、副、渔业比重稍有上升,分别为0.71%、9.22%、2.11%和2.55%;种植业产值比重下降为85.41%。但随后农业生产执行“以粮为纲”方针,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直至20世纪70年代出现社队企业(其产值统计在农业的“副业”之中)。1975年,郊区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农、林、牧、副、渔各业比例为53.70∶0.51∶17.10∶25.42∶3.27;当年的农业总产值比1970年增加17%。
改革开放后,社队企业迅猛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1980年,郊区农业总产值8963万元,比1975年增长82%;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比例为35.80∶0.45∶11.16∶47.96∶4.63。1985年,宁波市全面开放蔬菜市场,产销直接见面,随行就市,按质议价。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同时取消生猪派购,放开猪价,实行指导性议购议销和多渠道少环节流通。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副产品统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1993年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全市范围内放开粮食销售和价格,实行指导性计划收购。同时出台一系列扶持农业的经济补助政策。至2000年,江北区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达2.55亿元,比1991年(同价)增长59%。农、林、牧、副、渔各业比例为41∶3.82∶33.58∶16.38∶5.22。2008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8443万元,农、林、牧、渔、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各业比例为49.64∶4.91∶31.71∶12.72∶1.02。
第二节 产品结构
种植业产品结构
江北地区种植业产品自古以来就以粮食为主,主粮稻米,另有大麦、小麦、玉米、粟、薯类、豆类等杂粮。1953年末,粮、油实行“统购统销”后,其产值比重保持在90%以上。改革开放后,种植业产品结构日渐突破以粮油产品占绝对比重的格局。1985年,江北区种植业产值3779万元,其中粮食作物产值占70.12%,经济作物产值占11.88%,茶叶产值占1.96%蔬菜产值占11.14%果类产值占0.69%,花卉等其他作物产值占4.21%。1986年,江北区开始引,种蔺草;水果、果用,瓜、果用蔗、茶叶、花卉、药材等作物栽培面积逐渐扩大。市级基地蔬菜栽培区域从湾头向甬江镇、庄桥镇的部分村扩展。蔬菜品种逐年丰富,除本地品种外,引进西芹、生菜、花椰菜、芦笋、青花菜、木耳菜、天津梅豆、上海九O三番茄、杭茄一号、日本青菜等新品种,并通过保护地栽培等措施,增加反季节蔬菜产量,实行均衡上市。至1995年,种植业产值增加到10096万元,其中粮食作物产值比重下降至56.63%经济作物产值比重上升至19.81%,茶叶产值占1.68%,蔬菜产值比重上升至16.55%,果类产值比,重上升至3.33%,花卉等其他作物产值占2%。至2005年,种植业产值达29668万元(现行价),其中,粮食作物产值比重再度下降至24.03%,经济作物产值因油菜籽栽培面积下降,产值比重下降至10.11%;茶叶产值占2.07%;果类产值比重进一步上升至15.52%;蔬菜产值比重上升至29.6%;花卉等其他作物产值比重大幅度上升,达18.67。
2008年,全区耕地面积9.66万亩。其中,粮食复种面积7.39万亩,工业原料作物面积0.33万亩,蔬菜复种面积3.58万亩,瓜果面积0.93万亩,花卉面积1.30万亩,茶叶面积0.32万亩,果园面积1.76万亩,其他作物面积0.88万亩。是年,江北区种植业总产值29013万元,其中粮食作物6235万元,占21.49%;经济作物产值3043万元,占10.49%;茶叶产值593万元,占2.04%;果类产值上升至8360万元,占28.81%;蔬菜因种植面积减少,产值下降为7934万元,占27.35%;花卉等其他作物产值2848万元,占9.82%。江北区种植业结构已经向专业基地型、适度规模型、高效生态型和现代都市型方向发展。
林业及其产品结构
江北区山地总面积5.95万亩,其中集体所有5.88万亩、国有0.07万亩。林业占地大部分为山地。林业产品为竹、竹笋、木材、苗木等(茶叶、水果、花卉等被列入种植业统计)。1949年,林业产值15万元。20世纪70年代后,逐步引进川楝、刺杉、白杨、水杉、池杉、银杏、樱花、红枫、雷竹、象牙竹等新品种,并发展苗木生产。1984年,林业用地57258亩,其中有林地41010亩、疏林及新造林地8391亩、荒山荒地7857亩。有林地中,松林26265亩,占64.05%;杉木林585亩,占1.43%;阔叶林1882亩,占4.59%;竹林7514亩,占18.32%;经济林4764亩,占11.62%。是年,森林覆盖率15.8%。
20世纪90年代后期,江北区全面实施“生态兴区”战略,经济林、观赏林、苗木、花卉得以全面发展。山地林相逐趋整齐,植被层次丰富;平原绿化,乔、灌、草结合,色块搭配,花卉点缀,四季鲜花,品位不断提升。1997年,林业用地65563亩,其中有林地62974亩、疏林及新造林地1449亩、荒山荒地1140亩。有林地中,松林面积减少至27481亩,占43.66%;杉木林面积上升至5576亩,占8.86%;阔叶林面积上升至5145亩,占8.17%;竹林面积上升至12468亩,占19.81%;经济林面积上升至12277亩,占19.5%。是年,森林覆盖率上升至21.5%。
2006年,林业用地73876亩,其中有林地66123亩、灌木林7753亩,荒山、荒地已消灭。有林地中,松林面积继续减少,尚有11741亩,占17.66%;杉木林面积减少至1865亩,占2.82%:阔叶林面积继续上升,达20612亩,占31.17%;竹林面积继续上升,达22815亩,占34.5%;经济林面积有所减少,有9090亩,占13.75%。是年,森林覆盖率23.7%,比1984年上升7.9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达125417立方米。2008年,林业产值2870万元。其中,竹木生长264万元,占
9.20%;林产品1342万元,占46.76%;竹木采伐1264万元,占44.04%。
牧业产业及产品结构
1949年,江北地区畜牧年饲养量11964黄牛单位,①其中猪占21.73%、牛占64.44%(主要是耕牛)、禽占11.88%、兔占0.3%、羊占1.65%。是年,牧业产值为93万元。1957年,牧业产值上升至192万元。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郊区逐步引进、改良牧业品种。猪主要品种有荣昌、梅山猪,还有少量枫泾猪、宁乡猪、金华两头乌及外来约克、长白、苏白猪等,并逐步由肥肉型向杂交瘦肉型转变;奶牛则陆续引进荷兰黑白花奶牛;羊推广发展湖羊、黄羊和乳山羊等品种;禽在原有浙东白鹅,蛋用麻鸭,梅林、芝麻、芦花鸡等本地品种基础上,先后引入北京鸭、狄高鸭、樱桃谷鸭、康贝尔鸭和白洛克鸡等新品种。蜂由原来中华蜂发展为产蜜高的意大利蜂。改革开放后,涌现出一批猪、禽专业场(户),并逐趋产业化。1980年,郊区畜牧年饲养量30849黄牛单位。其中,猪上升至占77.1%,牛下降至占11.88%,禽占7.77%,兔占1.98%,羊占1.27%。是年,牧业产值达100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比1957年增长420%
1990年,江北区畜牧年饲养量34660黄牛单位。其中,猪占61.41%,牛占9.81%,禽上升至占26.83%,兔占0.92%,羊占1.03%。是年,养蜂1199箱,为历史最高年份,禽蛋产量3807吨。1995年,在优先发展畜牧业的政策鼓励下,江北区畜牧年饲养量44444黄牛单位。其中,猪占56.15%,牛占5.8%,禽上升至占36.79%,兔占0.42%,羊占0.84%。部分畜牧专业户(场)开始发展供食用、毛皮用、药用、玩赏等的特种动物。品种有犬、猫、海狸鼠、鹤鹑、王鸽、七彩山鸡、珍珠鸡、彩鸽(风尾鸽)、蛇、鸵鸟、獭兔、蚂蚁等。但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凸显,而治理难度大、成本高。2003年后,江北区划定畜禽的禁养区、限养区,全区畜牧业饲养量开始下降。2008年,江北区畜牧业年饲养量38747黄牛单位。其中,猪占5.53%;牛占12.24%;禽饲养比例上升,占76.58%;因獭兔的养殖,兔饲养量增加,占5.26%;羊占0.39%。是年,牧业产值18533万元(现行价)。其中,猪8844万元,比重为47.72%;牛123万元,比重为0.66%;羊10万元,比重为0.05%;禽9251万元,比重为49.92%;其他动物305万元,比重为1.65%
渔业产品结构
江北区渔业产品由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两部分组成。淡水鱼类主要产于境内的姚江、慈江、水库、池塘、稻田等水域,资源丰富,有19科58种经济鱼类。主要有鲤、鲫等湖泊定居性鱼类;青、草、鲢、鳙、鳊等江河性鱼类;鲻、鲚、鳗等洄游性鱼类;田螺、河蟹、河蚌等甲壳类和甲鱼、龟等爬行类水生动物。1949年,淡水捕捞产量256吨,产值为2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1957年,淡水鱼产量411吨,渔业产品产值47万元。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后,姚江流域水域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洄游性鱼类减少,淡水渔业生产由捕捞向养殖转变。1962年,庄桥公社渔业队发展海洋捕捞生产。海洋捕捞产品主要有带鱼、小黄鱼、大黄鱼、墨鱼、鲐鱼(俗称青占鱼)、马面鲀、金枪鱼、鱿鱼等。是年,水产品产量1505吨,其中淡水产品产量385吨,占25.58%;海水产品产量1120吨,占74.42%。渔业产品产值122万元。
1990年,水产品产量1251吨。因海洋水产资源渐趋枯竭,海水产品产量下降至270吨,占21.58%;淡水产品产量上升至981吨,占78.42%。水产品产值214万元,其中淡水产品195万元,占91.12%;海水产品19万元,占8.88%。1992年起,庄桥渔业队海洋捕捞业停产。此后,江北区淡水鱼类养殖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发展了异育银鲫、中华鳖(甲鱼)、淡水青虾、南美白对虾及黄鳝、美国加州鲈鱼、罗非鱼、鑫鲫等一批名优产品,由专业养殖场(户)养殖。1997年开始,姚江、慈江等水域实行大荡与网箱相结合的养殖方式,淡水渔业产量大幅提升。至2000年,淡水产品产量1721吨,产值1334万元。
2003年,宁波海裕、远洋、海丰3家渔业有限公司归属江北区管理,2004年,姚江水域退出淡水鱼养殖,江北区渔业产品结构随之发生变化。2005年,水产品产量11684吨,其中淡水产品1083吨,占9.27%:海水产品产量10601吨,占90.73%。2008年,江北区水产品总产量20887吨,其中淡水产品产量1190吨,占5.7%;海水产品产量19697吨,占94.3%。
第三节 布局结构
粮油生产新中国成立前,本区域种植业以粮油生产为主,除西部山区和湾头的蔬菜地外,平原地带大部分耕地种植稻、麦、豆等粮食作物和油菜籽。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除近郊蔬菜基地和云湖等乡(公社)的山区、半山区山地外,耕地栽培的基本上仍是粮油作物。1985年,耕地面积148079亩,其中粮油播种面积13275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9.65%。此后逐步减少,至2008年,全区粮食播种折实面积为50662万亩,油菜籽种植面积为1082亩。
蔬果生产 新中国成立前,蔬菜、瓜果、棉花、络麻等作物有零星种植,多为农民自食或自用。近郊湾头及慈城、庄桥、洪塘、裘市、费市、洋市等建置镇或集镇周边种植少量商品蔬菜和瓜果。新中国成立后利用近郊优势,发展蔬菜生产。1960年,湾头蔬菜种植面积2000余亩,至1985年,湾头有市级蔬菜基地2861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甬江外漕村、庄桥胡家村等地又发展两个市级蔬菜基地。至2008年,全区有市级蔬菜基地 5030亩。同时在慈城镇和洪塘、庄桥、甬江街道的周边发展蔬菜生产。全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约1.77万亩,复种面积3.58万亩。是年,全区果用瓜种植面积也有0.93万亩。
茶叶种植 解放前,云湖金沙村的天台移民蔡、单家族开始在山地零星种植茶叶树,折实面积约10亩,年产量50~100千克。1968年,郊区购进茶籽1500千克种植,至1973年,种植面积已达1800余亩。1999年,慈城镇三勤村引进优质新品种白茶,现已形成白茶基地1010亩。全区今有茶叶种植面积3200亩,主要分布在金沙、五联、公有、南联、三勤、五星、五湖、八字、妙山、三联、毛力、毛岙、上岙、慈湖、勤丰、鞍山、荪湖17个村的山地。
水果种植 20世纪70年代,江北地区西北部山地有零星的杨梅、柿子、板栗等果树种植,后逐步发展形成各类成片果园。1985年以后,葡萄、柑橘、梨等果园向中部平原地带扩展。2008年,全区有各类果园面积1.76万亩。
蔺草种植 1986年开始引进试种蔺草。1988年扩大到34个自然村,141户农户,种植面积182亩,分布在中部、南部平原地带。2004年发展至顶峰,种植面积达2.25万亩,占当年全区水田面积的20%。后因蔺草销售价格下降等原因,至2008年,全区蔺草种植面积下降至0.15万亩。
花卉种植 1978年,半浦公社虹星大队山林队种植果苗。1979年起发展花卉种植。至1985年,已建立谢浪堰、南联、慈城供销社等集体花木场27个,花卉专业户1974户。2005年,全区花卉、苗木生产面积达2.01万亩。后因市场滞销等因素,至2008年,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减少为1.3万亩。
药材种植江北区药材种植量不大,但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初,云湖金沙村农民叶某种植薄荷数十亩,制成薄荷油供药用,后因滞销停种。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云湖公社种植贝母、白术几十亩,鲜贝母和加工白术干供药用,后因价格关系停种。2002年以来,慈城镇毛岙、三勤、妙山等村引种红豆杉,其小枝及叶晾干后供药用。至2008年,全区红豆杉种植面积1500余亩。
竹木生产 西北部丘陵山地是江北区林业竹木生产基地。1978年后,平原地区推广“四旁”植树和农田林网化。2006年,全区有林地面积6.61万亩,比1984年增长61%;活立木蓄积量
12.54万立方米,比1984年增加近2倍;森林覆盖率23.7%,比1984年提高7.9个百分点。
生猪饲养 解放前,生猪以户养自给为主。20世纪50年代开始,集体牧场养殖与户养相结合。80年代中期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生猪规模养殖的户或场分布在全区各乡镇,以中部为多。2003年,全区有万头猪场3个:宁波市(妙山)良种场年饲养量13468头;食兴牧场年饲养量15500头;湾头牧场年饲养量13375头。千头猪场15个,其中位于甬江街道的4个、庄桥街道的2个、洪塘街道的3个、慈城镇的6个。
耕牛和奶牛饲养 新中国成立前后,农村户养牛以役用为主,限龄宰杀。农业集体化后,耕牛由集体养殖。西部山地和东部蔬菜地耕作多使用黄牛;水田耕作多使用水牛。各地都有分布。20世纪70年代以来,耕牛饲养量逐年减少,奶牛养殖得到发展;80年代形成以湾头为主的近郊奶牛基地和以慈城为中心的西部奶牛基地。2008年,奶牛饲养主要分布在甬江街道的压赛村、下江村,洪塘街道的孙家,慈城镇的湖心、山西、杨陈、勤丰、后洋等村。
羊饲养 20世纪60年代,羊饲养在西部地区的云湖、妙山、乍山、慈东为多。农民养羊用于自食,少量上市出售。
兔饲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少数农户养兔。80年代初引来联邦德国长毛兔,养兔农民增多。2000年后,全区掀起獭兔养殖热。农民户养与基地养殖相结合,其中洪塘繁华兔业有限公司累计投资130万元,兔场占地面积25亩,兔舍面积5000平方米,笼位15500个,是宁波市定点种兔场,兔存栏8000余只,年出栏肉兔3万余只,种兔近千只。
家禽饲养 家禽养殖历来是本区域农村家庭副业。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养殖量较少,70年代初开始发展,农村社队办起家禽养殖场,实行商品化生产。80年代,各类家禽养殖专业户纷纷涌现;至2001年,全区有养禽专业户458户,并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养禽专业村。如庄桥镇姚家蛋鸭村、马径蛋鸡村、灵山肉鸭村、胡家白鹅村,乍浦三勤番鸭村等。2008年,全区家禽年饲养量296.73万羽,以专业户养殖为主,有重点专业户214户。其中,慈城镇90户,年饲养量199.54万羽;洪塘街道20户,年饲养量24.6万羽;庄桥街道88户,年饲养量67.17万羽;甬江街道16户,年饲养量5.42万羽。
淡水产品养殖 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原潮汐河道变成类淡水湖,开始淡水鱼类养殖。同时在中西部地区相继建造起五婆湖、英雄、毛力、荪湖、姜湖等水库和30余口山塘,水面总面积3147亩,也实施淡水养殖。1985年起利用低洼田开挖鱼塘,面积1833亩,主要分布在庄桥镇、费市乡、洪塘镇、裘市乡、慈城镇、妙山乡、乍山乡等区域。1988年开始发展稻田养鱼(虾),面积达1500余亩。主要分布在裘市乡、洋市乡、半浦乡等处。2004年9月,市政府决定姚江水域退出淡水鱼类养殖,江北区淡水渔业产量开始下降。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