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机电排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44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机电排灌
分类号: S277.1
页数: 5
页码: 412-4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机电排灌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蓄水 排灌 机电排灌

内容

电力灌溉
  姚江建闸前,农田灌溉提附近河网水;建闸后,灌溉体系发生了变化。境域电力灌溉分为二级:第一级,在非抗旱期间,内河与姚江为同一水位时,各机埠从河网直接提水进入农田;第二级,在抗旱翻水期,河网水位下降到0.63米时,关闭沿姚江所有水闸,各翻水站从姚江提水进入内河河网,再由各机埠提水灌溉农田。水库放水灌溉也通过河道。
  一级提水灌溉 土地改革结束后,1953年冬,江北地区农业互助组、合作化运动开始掀起。为落实中共过渡时期总路线及方针政策,促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由浙江省农林厅水利局确定,于1954年筹备,1955年4月3日在今洪塘街道境成立国营鞍山电力抽水机站,此为全省第一个国营电力灌溉站。建站后,第一座机埠在今洪塘街道荪湖村建成(时为鞍山集体农庄)。之后,在国营站的示范下,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全面兴建民办机埠。到1964年,宁波市郊区农田灌溉已实现电气化;至1984年,江北区有电力灌溉站534座,装机容量5252.6千瓦。
  二级提水灌溉 全区抗旱分3个灌区,即慈江灌区、江北灌区和湾头半岛地区。
  (1)慈江灌区。灌溉范围:东以庄桥河为界;南临姚江;西、北分别与余姚、慈溪接界。包括慈城镇、洪塘街道全部、庄桥街道部分。原设计总耕地面积10.4万亩,至今尚有8万亩。从姚江翻水入内河由谢郎闸排灌站、洪塘翻水站承担,两站合计最大提水能力18立方米/秒。
  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后,姚江从原潮汐河道变成平原蓄水河道,原有的农田排灌系统随之发生变化,姚江成为江北地区人民生活、农田灌溉主要水源,故从姚江向内河提水工程的重要性凸显。1959—1967年,余姚县及后来的宁波市,沿姚江先后建成6座翻水站,即半浦站、和平站、小西坝站、城山渡站、夹田桥站、慈东站,共装机12寸混流泵55台,最大提水能力6.6立方米/秒。1967年、1971年大旱后,又兴建第二批4座翻水站,即青林渡站、洋市站、裘市站、潺浦站,共装机12寸混流泵22台。至此,今江北区境行政区域范围内,共有翻水站10处,安装12寸混流泵77台(套),最大提水能力9立方米/秒。1972年,慈江灌区成立。1978年遇大旱,翻水站抗旱运行时,安装工作劳动强度大、设备装置效益差,着手改造成现有的两座站。
  (2)江北灌区。灌溉范围:西以庄桥河为界;南临姚江;东、北至镇海区境内,是与镇海区联合设立的灌区。江北区包括庄桥街道大部、甬江街道(除湾头半岛)。灌溉农田总面积13万亩,其中江北区为2.53万亩,从姚江翻水入内河由压赛堰、李碶渡两座翻水站承担,两站合计最大提水能力18.3立方米/秒。
  江北灌区成立于1962年,建成时由宁波市(大市)管理。区划调整后,由郊区(江北区)、镇海区共同成立管委会,下设江北灌区管理处。1985年,江北灌区管理处由宁波市水利局管理。现有灌溉面积13万亩,其中江北区2.53万亩。有提水泵站2处,从姚江提水。压赛堰翻水站建于1962年,1991年改造,现安装900ZLB-2.6水泵3台,装机容量390千瓦,设计最大提水能力8.55立方米/秒;李碶渡翻水站,建于1962年,1997改造,现安装1000ZLB-4水泵3台,装机容量630千瓦,设计最大提水能力9.75立方米/秒。
  (3)湾头半岛地区。由甬江街道甄界村两台12寸混流泵承担从姚江提水入内河,最大提水能力0.24立方米/秒,灌溉区域内2800亩蔬菜地。该区域今已被列入城建规划,开发成商务、休闲区。
  谢郎闸排灌 站位于慈城镇王家坝村,1980年底建成,安装有28ZLB-700轴流泵6台,总装机容量480千瓦,最大提水能力6立方米/秒,为排涝、灌溉、过船三用站。2006年,运行水泵全部更新。
  洪塘翻水站 位于洪塘街道前后潘村境内,在原和平站旧址新建,竣工于1991年7月,装机36ZLB-900轴流泵5台,单台配套电机155千瓦,总装机容量775千瓦,最大提水能力12立方米/秒,为至今姚江沿线最大提水灌溉泵站。
  谢郎闸排灌站、洪塘翻水站建成后,原10处翻水站报停。
  喷灌 滴灌
  境域喷灌、滴灌技术推广较早。1958年,市农业局在湾头五队埋设地下铁管,进行固定喷灌试点,受益面积280亩。因成本高、维修难,未推广。1973年,郊区办事处水利科在慈东公社东门大队建成50亩水稻节水喷灌试验区。经几年试验,虽能节水,但增产效益不显著,停止推广。1975年,在半浦公社虹星大队山林队建成滴灌30亩,效益十分显著。
  1979年,在半浦公社虹星大队的1.5亩花卉苗木扦插苗床,采用全光喷灌装置,使扦插苗床不用遮阳,减少用工用时,并使苗木扦插成活率由50%提高到90%,对苗木花卉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十分显著的作用。1987年报国家专利(专利号:11630)。以后喷灌、滴灌技术主要应用在林业和园艺作物上。1979年建成妙山公社五星大队茶叶、柑橘喷灌500亩,并实施柑橘用水量试验项目。1980年建成湾头公社蔬菜移动喷灌200台套。1992年建成甬江镇夏家村蔬菜大棚喷灌138亩。2000年在慈城镇半浦建成花卉喷灌200亩。2006年建成慈城镇三勤村白茶喷灌200亩。从1973年始至2006年,江北地区先后建成喷灌、滴灌面积1499.5亩。
  舟山引水工程 2007年建成,泵站设计能力1立方米/秒,站址在梅林水厂上游150米处,翻姚江水并通过管道直供舟山。
  电力排水
  江北区大部分地区处姚江下游。区内中西部沿姚江岸边、慈江两岸、丘陵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是姚江下游的低洼区,农田面积近6万亩,其地面高程在1.13~1.63米之间,最低的慈城镇湖心村地面高程只有0.63米。姚江建闸前,境域农田灌溉受潮汐影响,又受高水位潮汐侵袭。姚江大闸建成后,汛期河道水位控制在0.93~1.33米,梅汛、台汛期,因姚江大闸排水受甬江潮汐顶托,易发生内涝。1961—1963年,农田连续受淹,积水深1~1.5米,时间长达10余天。这些地区粮食亩产长期徘徊在150~200千克之间。
  1965年12月,黄山、芳江排涝站首先建成,后逐步在今江北区境内兴建了一批小区围圩电排站。电排站设计标准按姚江综合治理规划10年一遇标准;圩区配套堤塘按20年一遇标准设防,堤顶高程达到3.13~3.63米,小区围圩电排站布局一般按乡、行政村范围设置。水泵以轴流泵为主,主要泵型有20ZLB-500、28ZLB-700、36ZLB-900,少量为圬工泵。到1982年,全区有排水动力3526千瓦。至2006年有电排站67座,水泵118台,装机动力5250千瓦,排水流量72.56立方米/秒,控制面积6.4万亩。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谢郎闸排灌站
相关作品
洪塘翻水站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