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甬江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44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甬江治理
分类号: S157
页数: 2
页码: 395-3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水利的甬江治理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水利 治水 甬江治理

内容

奉化江、姚江在宁波市区三江口汇合后的下游河段习称甬江。1978年前,甬江从入海口到三江口全长22公里。1978年,镇海港区拦海大堤建成:1983年,游山外导流堤建成,甬江北岸延长3.6公里。今甬江北岸全长25.6公里。江北区境内甬江岸线,从宁波大学到市区新江桥北堍,全长共10.27公里。其中,宁波大学至孔浦大闸5.27公里;孔浦大闸至新江桥北堍长约5公里,为宁波市城区核心段,由宁波市市政工程处管理。
  筑堤 甬江江岸旧有土塘。明成化五年(1469)十月,桃花渡至鄞、镇接界,计2100余丈江岸始筑石塘。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辟为通商口岸之一,在今外滩段甬江沿岸筑有石砌江堤;今甬江街道双桥村龙王宫段也都用块石护岸。甬江其他地段有土堤挡潮。1949年、1956年,台风毁堤严重,双桥村龙王宫江堤被冲毁,后逐步加固修复。1999年,宁波三江六岸防洪整治工程实施,江堤得到全面治理。江北区实施的宁波大学至孔浦大闸段,除部队至常洪隧道300米外,其他段江堤整治工程均已完工。堤顶高程为4.13米(85国家高程基准),达到按百年一遇标准,直立式石堤2595米,坡土堤2670米。孔浦大闸至新江桥北堍为宁波市市政工程处段,长5004米,均为直立式石堤,堤顶高程3.13~3.34米。
  疏浚 甬江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过3次疏浚。第一次,1954年,因抗日战争初期为防御日舰入侵甬江,在江面上打桩、沉船设障,引起口门段镇海张鉴碶、清水浦3处淤积,共清除泥沙42万立方米,使宁波至上海3000吨客轮恢复通航。第二次,1961—1978年,因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后,第一年淤积943万立方米,第二年淤积192万立方米,以后逐年减少,至1973年趋于稳定,但每年仍淤积约20万立方米,1960—1981年的22年间,累计淤积2440万立方米。1967年,天津航道局所属两艘挖泥船,对从镇海口至梅墟间6处滩地进行整治,共挖泥32万立方米;1976年,上海航道局一艘船挖泥6万立方米;1978年,天津航道局安排津航疏浚104轮,挖泥28.7万立方米。第三次,1980—1983年,在甬江出口港区进行疏浚,挖泥308万立方米,从而保证镇海港区万吨级船只停泊和3000吨级客船进入甬江。
  清障 宁波市城区防洪核心是奉化江、姚江、甬江汇聚的三江口以及甬江河道岸堤。旧时,土堤以外滩地均为行洪排水通道。随着城市发展,沿岸新建码头、仓库,堤外滩地逐年被占,加上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倾倒,严重影响行洪。经1986年调查,河道因断面缩小,减少10%的过水能力。如遇五年一遇洪水,相应排水延长10~12小时。为此,在1986年5月成立宁波市人民政府江河清障领导小组,江北区在市领导小组领导下,对本区管辖范围内的设障进行清除。1994年、1996年、1998年,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了《甬江防洪规划报告》、《甬江干流堤防规划》、《甬江流域综合规划》,在此基础上,“三江六岸”防洪治理工程开始实施,至2005年,江北段治理已完成。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