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垃圾集运处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39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垃圾集运处理
分类号: TU986.3
页数: 2
页码: 323-324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50年~1999年宁波市江北区垃圾集运处理发展情况。
关键词: 垃圾处理 环卫工作 江北区

内容

垃圾收集
  1950年前,城区垃圾收集主要采用砖或石板砌成的公用垃圾箱,由清道工人挑至垃圾码头或由农民收集作肥料。1951年起,由环卫工人用手推车每日两次摇铃上门收集居民垃圾,垃圾箱遂废。1978年始,更换为脚踏三轮保洁车收集垃圾。1982年,主要街道开始尝试放置铁制垃圾桶收集垃圾。1988年7月,孔浦街道绿梅新村在全市率先建垃圾桶容器间。此后新建小区普遍设立垃圾收集容器间,内置垃圾桶,同时配套密封翻斗车运输垃圾,使垃圾收集点周围环境整洁。1990年,江北区有沿街和路边的垃圾亭12处。因这些垃圾亭容易形成二次污染,还影响市容市貌,后逐步拆除。2003年底,城区内首次尝试用流动密封保洁车替换露天垃圾桶,缩短居民生活垃圾在马路上的存放时间,避免二次污染发生。街道等公共场所主要采取放置果壳箱的办法收集垃圾。1962年,沿街设置铁壳废物箱和痰盂。1982年更换为陶瓷果壳箱。1985年改用铝合金果壳箱。1995年后,环卫部门在所有果壳箱内芯放置清洁袋,实行袋装垃圾收集,是垃圾收集史上的一次改革。至2008年底,江北城区内共放置单体果壳箱411只,分类果壳箱666组。
  垃圾中转和运输
  新中国成立前,垃圾运输主要靠人挑、船运,出售给农民作肥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垃圾运输主要由农民撑船到三江口和各内河码头接运垃圾,为此,原江北区在桃渡路建有垃圾码头。1965年,垃圾改用汽车运输。1982年,桃渡路垃圾码头改建为中转站,以后又建设孔浦、槐树、白沙、文教等中转站。车辆逐年增加。至2008年,区环卫养护中心有垃圾运输车17辆,年运输垃圾11.2万吨。1993年11月,由江北环卫处、宁波市机电设计院和庄桥锅炉厂3家联合研制的立式LY-1型垃圾压缩机,率先在槐树中转站投入使用。该技术国内领先,被广泛推广应用。至2008年,江北城区有建于1987年的孔浦室内集装箱垃圾中转站、建于1997年的文教垃圾中转站和2006年投入使用的城区中心站;年压缩处置垃圾增至11万吨。至2008年,区环卫养护中心有各种环卫机动车辆60辆。
  垃圾处理
  垃圾处理由市环卫部门统一安排,经历了农民作肥料、填埋、焚烧发电3个阶段。1978年前,城市垃圾在当年10月至次年3月出售或免费给农民,由农民自运作农家肥料,基本可达到城区垃圾不积压。1978年始,垃圾处理方式改为运往近郊堆放,或用于填埋废河道。1981年,市环卫处在江北征地3333平方米,新建姚江垃圾堆场。1985年在姚江古道吹泥地段借用1.33万平方米作临时垃圾堆场。1999年底,枫林绿色能源公司(垃圾焚烧厂)建成,安装3台日处理量为350吨的焚烧炉、两台60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