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环卫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394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环卫管理
分类号: TU986.3
页数: 5
页码: 321-325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民国至2006年宁波市江北区环卫工作发展情况。
关键词: 城乡建设 环卫工作 江北区

内容

城市化之前,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粪便、垃圾由农民收集,用作肥料;城市形成后,由专门机构负责。民国17年(1928),民生肥料公司成立。民国35年(1946)12月,城区粪便管理处成立,隶属鄞县卫生院。江北镇由其第五分处管理。解放后,成立宁波市环卫处,其下属第五分处管理江北环境卫生,1956年9月改称为江北环卫所。1984年6月,江北环卫所划归江北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地址在桃渡路151号;1986年下设槐树和文教两个垃圾中转站。1987年3月,江北环卫所更名为环卫处,下设槐树、白沙、孔浦3个垃圾中转站。负责槐树、中马、白沙、孔浦等街道居民粪肥、垃圾收运和101个清肥站头、10只粪坑、278个垃圾收集站头、254个单位的垃圾清运任务,并对慈城、洪塘、庄桥环卫所进行业务指导。1993年,区环卫处成立渣土办公室、江北环卫监察中队;1998年成立内河管理办公室,并组成30余人的内河清理队伍。2003年6月,区环卫处更名为江北区环境卫生养护中心。
  第一节 街道与内河保洁
  街道清扫
  民国20年(1931)4月,鄞县卫生委员会决议,街道保洁归各区区公所,并管理清道工人,每区15人。清道工人负责打扫主要街道和菜场,清除垃圾;次要街巷则由积肥农民自行清扫收集。1959年起,原江北区(公社)主要街道实行定人定地段保洁。1974年后,街道设置民办保洁员。1984年,区环卫所保洁人员增至95人,人民路、大庆南路等主要街路实行12小时保洁制,其余道路为6小时保洁制。1987年始,区环卫处使用洒水车1辆,在非上班高峰时间对主要道路进行洒水。1995年,区环卫处引进第—辆机扫车,开始在人民路实行每天5小时制的机械化保洁。至2008年已有7辆机扫车,每天18小时作业,机扫保洁面积达到97万余平方米,占总保洁面积的51.4%。2000年起,城区推行“全覆盖、立体化、动态化”保洁模式,即实现道路保洁“全覆盖”,向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周边乡镇延伸;环境卫生“立体化”,由地面向空间,由城区向农村,由陆地向水面拓展;18小时保洁制,环卫保洁“动态化”。2001年11月,人民路被浙江省建设厅、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为“省级城市街容示范路”。至2008年底,江北区立体化保洁道路达到63条,保洁面积188.7万平方米,比1984年增加20倍。
  内河保洁
  1998年之前,内河实行属地保洁管理。因无专业队伍,城区内河漂浮物随处可见,影响城市景观,污染河水。1998年,区环卫处成立内河管理办公室,负责江北城区内河保洁管理工作,主要对市管的翠柏河、蔡江河、大通河及区管的江北大河、张桂河、军民河、屠家河、后东漕、艺校河、前东漕、前东南河、莱茵河、海洋校河、范江岸河、马家漕河等河道进行日常保洁工作。保洁河道长3700余米,计36万平方米。江北内河保洁队配备铁壳船2只、农用柴油船2只、小铁皮船2只,当年清理垃圾约9500吨。至2008年,区内河保洁队有双体铁船1只、双体塑钢船11只、单体铁船2只、小木船15只、人力保洁车4辆,保洁河道57条,面积118万平方米。是年清理河道垃圾1446吨。
  第二节 垃圾集运处理
  垃圾收集
  1950年前,城区垃圾收集主要采用砖或石板砌成的公用垃圾箱,由清道工人挑至垃圾码头或由农民收集作肥料。1951年起,由环卫工人用手推车每日两次摇铃上门收集居民垃圾,垃圾箱遂废。1978年始,更换为脚踏三轮保洁车收集垃圾。1982年,主要街道开始尝试放置铁制垃圾桶收集垃圾。1988年7月,孔浦街道绿梅新村在全市率先建垃圾桶容器间。此后新建小区普遍设立垃圾收集容器间,内置垃圾桶,同时配套密封翻斗车运输垃圾,使垃圾收集点周围环境整洁。1990年,江北区有沿街和路边的垃圾亭12处。因这些垃圾亭容易形成二次污染,还影响市容市貌,后逐步拆除。2003年底,城区内首次尝试用流动密封保洁车替换露天垃圾桶,缩短居民生活垃圾在马路上的存放时间,避免二次污染发生。街道等公共场所主要采取放置果壳箱的办法收集垃圾。1962年,沿街设置铁壳废物箱和痰盂。1982年更换为陶瓷果壳箱。1985年改用铝合金果壳箱。1995年后,环卫部门在所有果壳箱内芯放置清洁袋,实行袋装垃圾收集,是垃圾收集史上的一次改革。至2008年底,江北城区内共放置单体果壳箱411只,分类果壳箱666组。
  垃圾中转和运输
  新中国成立前,垃圾运输主要靠人挑、船运,出售给农民作肥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垃圾运输主要由农民撑船到三江口和各内河码头接运垃圾,为此,原江北区在桃渡路建有垃圾码头。1965年,垃圾改用汽车运输。1982年,桃渡路垃圾码头改建为中转站,以后又建设孔浦、槐树、白沙、文教等中转站。车辆逐年增加。至2008年,区环卫养护中心有垃圾运输车17辆,年运输垃圾11.2万吨。1993年11月,由江北环卫处、宁波市机电设计院和庄桥锅炉厂3家联合研制的立式LY-1型垃圾压缩机,率先在槐树中转站投入使用。该技术国内领先,被广泛推广应用。至2008年,江北城区有建于1987年的孔浦室内集装箱垃圾中转站、建于1997年的文教垃圾中转站和2006年投入使用的城区中心站;年压缩处置垃圾增至11万吨。至2008年,区环卫养护中心有各种环卫机动车辆60辆。
  垃圾处理
  垃圾处理由市环卫部门统一安排,经历了农民作肥料、填埋、焚烧发电3个阶段。1978年前,城市垃圾在当年10月至次年3月出售或免费给农民,由农民自运作农家肥料,基本可达到城区垃圾不积压。1978年始,垃圾处理方式改为运往近郊堆放,或用于填埋废河道。1981年,市环卫处在江北征地3333平方米,新建姚江垃圾堆场。1985年在姚江古道吹泥地段借用1.33万平方米作临时垃圾堆场。1999年底,枫林绿色能源公司(垃圾焚烧厂)建成,安装3台日处理量为350吨的焚烧炉、两台60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
  第三节 粪便管理
  公共厕所
  长期以来,居民使用“马桶”倒入粪缸。1951年5月,江北城区新建公共厕所1座,时有露天粪坑32只。次年取缔露天粪坑和破败公厕,改由环卫工人用手推车摇铃收集。同时逐年兴建公共厕所,至1984年有公厕12座。1986年在孔浦建成首座双层公厕,并提高公厕的建筑标准,新建一、二类公厕和独立式便器公厕,逐步取消三类公厕。之后新建的公厕都在二类或二类以上。1995年后,公厕中增添残疾人专用坑位,并统一采用建设部的公厕标志与导向牌。1998年又改用国际公厕标志。2006年在槐树路公厕安装LED灯箱。2001年,文教街道双东坊菜场旁的双东坊公厕翻建,占地面积80平方米,建筑面积136平方米,周边绿化面积50平方米,有男坑位6只、女坑位5只,并设有残疾人专用坑位,是江北区至今唯一的市颁特级标准公厕。
  1992年底,区内一类公厕及部分二类公厕共26座执行收费制度。2002年7月始,区环卫管理的公厕全部实行免费对外开放。2003年,江北区有34座社会公厕实行免费对公众开放。到2008年底,共有44座公厕免费对外开放。
  居民粪便管理
  民国17年(1928),民生肥料公司主要负责收集江北岸及城区以西地区居民产生的粪便,由清粪工人挑运至简陋粪坑,后出售给农民。后改挑桶为粪车,并建造蓄粪场所,浮石亭江沿、三宝桥、白沙为江北镇粪便主要卸搬地点。新中国成立初至20世纪70年代,居民粪便主要依靠环卫工人摇铃手推粪车收集。同时,环卫部门在居民点或公共厕所旁设置倒粪斗,由居民自行倒入。80年代始,新建住宅配有冲水厕所。至2006年底,江北区仅剩下12只倒便斗、1辆手推粪车,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居住在大庆新村附近老房子内,无居家卫生设施的居民。粪便处理,1991年前全部出售给附近农民做肥料;此后运到位于湾头一村新建造的湾头粪便处理场、江东粪便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