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市政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37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市政建设
分类号: TU99
页数: 46
页码: 249-294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清代至2008年宁波市江北区市政建设发展情况。
关键词: 城乡建设 市政建设 江北区

内容

19世纪40年代,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江北岸一带被指定为外国人居留地,开始了道路建设。光绪元年(1875)江北岸建起码头。19世纪80年代,江北外国人居留地市政建设开始起步。光绪六年(1880)成立,公共市政委员会(或称道路委员会),并设立由中外居民自发捐助的基金,用于街道照明、铺路及道路整洁。光绪二十四年(1898)经浙海关税务司提议,道路委员会改组成立工程局,负责道路、卫生、电气、水道等市政建设事宜。,工程局设董事会,浙海关外籍税务司穆麟德(Mollendortt)任董事长,另有局董8人,中外各4人。工程所需费用部分来自商民捐助,部分来自公共事业收入。道路委员会及工程局设立后,对沿江堤岸与市面马路进行整修,客观上加快了江北岸的开发与发展步伐,促进江北外滩的建设与繁荣。
  第一节 供水
  江北区由市自来水总公司统一供水。区域内设有梅林、慈城两家水厂。至20世纪末,江北区城乡居民全部用上自来水(包括山区使用山塘水的小水厂)。江北区江河密布,雨量充沛,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地下水资源也较为贫乏。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姚江为潮汐河,干旱时咸潮上溯,两岸农田灌溉、人畜饮水发生困难。江北岸城区供水主要靠鄞东、鄞西的3条人工河,通过它山堰水利工程引鄞江水入城,然逢久旱,则河水断流、浅井干涸,同样出现水荒。新中国成立后,江北地区建造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1座,1959年又建成姚江大闸,供水水源基本得到保证。除1967年、1971年两次大旱外,其余年份未发生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
  雨水 泉水 井水 河湖水
  在未集中供应自来水之前,城区居民多用陶制水缸盛接雨水,俗称“天水”主要作为饮用水。洗涤衣被等多用河水、湖水和井水,为此城乡河湖多设有“河埠头”,以方便居民,使用。1965年统计,江北城区有河埠头55只。逢久晴“天水”用完时,农民也挑河水入缸,用明矾沉淀后作饮用水。河水断流时,则挖井取水。然江北地区浅并多呈碱性,难以入口深井则寥寥无几,有的农民就往远处挑山泉水。据元延《四明志》记载,离县(今慈城镇)10里有赭,山潭;县东南7里花墅湖(又称花屿湖)上有白龙潭,水出岩间,又名冷水湾;西屿乡还有乌龙潭等。清全祖望《大宝泉铭》:县西二里有大宝山,山麓有泉,色清而味甘。据1981年地名普查登记,洪塘公社荪湖大队有费井泉、勺泉,上沈大队有甘泉。另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尚有思恩泉,在今慈城镇龚冯村李家岙(今称里夹);玉泉,在慈城镇区东北3里;顾家泉,在慈城镇区北1里。今慈城镇新联村傅家自然村,靠近61省道旁仍有山泉一处,水流虽小,但终年不涸。
  清光绪《慈溪县志》记载,今慈城镇境域有金家井、董孝子井、八角井、祗树井、阮公井等;今洪塘街道境域有费井、沈家井等。据民国《县通志》记载,江北岸有土井40口,其中公用水井2口。一称庙井,在五区泗洲乡德庙左首墙下;二称金泽义井,在三区湾头,宋嘉定七年(1214)里人金世安建,福海寿堂五代孙金泽于其旁舍地穿井盖亭,息饮往来行人。民国8年(1919)宁波江北岸工程处开掘自流井3口供周围居民饮汲,颇称便利。为此,鄞县知事决定在城区开井,10口。以后,自流井、公用水井逐年,增多。1955年统计,江北城区有公用水井63口,其中白沙街道35口、槐树街道11口、中马街道17口;有自流井4口分别位于新马路8号、新马路14号、人和巷19号、首善街1号。1987年,江北地区尚有10家单位拥,有14口深井。江北地区农村集镇和大的村庄也有公用水井多处。据雍正《慈溪县志》记载,赭山下就有玉蟾井、祗树井、枇杷潭;在原慈溪县治西南半里有著名的林家池。
  自来水
  发展概况 宁波有自来水始于民国15年(1926)。是年,裘天宝银楼业主独资经营的通泉源自来水公司成立,但供水仅限东门口一带闹市区。江北地区有自来水始于1956年,从新建的江东水厂用一条直径200毫米铸铁水管穿过江底输送自来水至江北部分地区。
  1960年8月,位于正大火柴厂旁的简易江北供水站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5000吨,供应江北城区。1972年5月,江北供水站扩建接触滤池2只,日供水能力提高到6000吨,并改名为江北水厂。1983年1月因水质差,江北水厂关闭。
  1966年5月,慈城供水站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480吨,供应慈城镇。1968年,慈城供水站扩建2.5平方米压力滤池1只,日供水能力达1000吨。1979年9月,慈城水厂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为5000吨。
  1979年7月,梅林水厂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2万吨。1988年7月,梅林水厂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增加到6万吨。
  1982年开始,自来水用户扩至郊区;至1985年,江北区农村的其中11个乡镇用上自来水。2001年7月始对辖区内农村实施水改工程,至2003年底,基本完成12条总管和80个村、1个农场的自来水改造,使3万余户村民真正享受到城乡一体化供水和“一户一表、同网同价”的待遇。同时,通过增大供水管口径,沟通镇与镇之间的管网,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自来水水压低、水质差、农民经济负担重等诸多问题。
  2001年3月,江北住宅供水进行“一户一表”改造。
  2008年,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直径2米的管道2.3公里,管线南与东钱湖水厂到江南公路的输水管道相接,穿越甬江后,北与宁镇公路供水管网贯通,使江北中心区域全部用上优质自来水。至2008年底,江北供水分公司管理的自来水用户90468户,DN100以上管线545公里。
  梅林水厂 位于姚江北岸的庄桥街道梅林,1976年10月由庄桥镇、变压器厂等7家单位筹建,占地面积4669平方米,主要解决庄桥地区用水。1978年移交给宁波市自来水公司。1982年,供水范围由庄桥地区扩大到洪塘、裘市、费市、洋市及部分江北中心区域,日供水能力1.6万吨;经扩建改造,1988年日供水能力则增至4万吨。1989年再次扩建,建造机械搅拌池3座(2座立式澄清池、1座虹吸滤池),日供水能力达10万吨,居宁波市总公司所属水厂第三位。1997年10月,全国供水系统瞩目的净水工程设施—“九五”国家科技项目生物微污染水处理综合池在梅林水厂建成。至2008年,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建有一级、二级泵房各1个,污泥泵房1个,斜管澄清池1只,机械搅拌池3只,滤池3组,清水池2只,主要担负江北区庄桥及附近街道、镇海区部分地区的供水任务。其水源一直是质量不高的姚江淡水,2009年6月实现功能转换,使江北全区居民结束喝姚江水的历史,用上以白溪水库原水为水源的优质自来水。
  慈城水厂位于慈城镇慈湖畔。1966年5月建立,为全省第一家镇办供水站,日供水能力480吨,1968年提高到1000吨。1979年在原地新建慈城水厂,日供水能力5000吨,解决了慈城镇及附近公社、大队2万居民的用水问题。1984年,在慈城镇后山腰建成1300吨高位水池1座,到1987年底,平均日供水能力5805吨,供水范围扩大到妙山、乍山、半浦、慈东各乡。1989年再次扩建,日供水能力至1991年提高到2万吨,缓和了慈城地区供水紧张局面。此后又筹集资金1040万元,实施英雄水库引水工程,铺设DN800管线7公里,日输水能力达2万吨,有效保证了自来水质量。至2008年,慈城水厂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有一级、二级泵房各1个,澄清池1只、滤池7只、清水池1组,担负慈城城镇企业和7万余名人民生产生活用水。
  第二节 排水
  喉闸排水
  古代宁波城区无专用的排水管渠,以明沟引雨水排向附近河道,经诸多内河通过喉闸排向外江。为调节内河水位,宋宝祐年间(1253—1258)沿海制置使、庆元府尹吴潜书“平”字于石上,将此石设在鄞县治西南镇平桥下,称为“水则”,又称,“平水尺”。城中河滨之水以3尺为平,过平字以上开闸泄水,以下则关闭闸门。如此启闭有时,旱涝无虞。江北区与海曙区交界处的保丰碶即为城区排水喉闸之一。明嘉靖《宁波府志》记载:“保丰碶,又名永丰碶,县北三里,以泄潦水。”
  下水道
  民国11年(1922),县整理城河委员会开始铺设下水道。江北中马路铺设有直径30~60厘米排水管道。新中国成立后,江北地区的新马路铺设有直径1米的砼管;人民路封神桥(封仁桥)设140厘米×160厘米石涵。1965年统计,江北城区下水道总长22560.16米,其中圆管6093.18米、拱渠291.4米、方渠30米、石板沟5771.78米。窨井大574只、小898只。1976年统计,慈城镇下水道8.93公里,服务面积60万平方米;庄桥镇下水道2.62公里,服务面积1.3万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开始,市区排水系统由雨污合流制改建为雨污分流管道,于是下水道长度增加,服务面积扩大。1990年,江北城区排水管道总长58.86公里,其中区城建部门管理的下水道总长度达
  36.23公里。配套大窨井4140座,其中区管3564座;雨水井6194座,其中区管5285座。至2008年,江北城区下水管道总长度为296.20公里,其中市管排水管道112.50公里,区管排水管道183.7公里。
  各主干道排水系统
  环城北路 雨水就近排河;污水先排入江北大河泵站,经处理后排入甬江。
  人民路 雨水就近排河;污水分路段排入不同干管,大庆北路以南排入人民路、大庆北路以北排入环城北路。
  新马路 雨水排姚江;污水采用自应力管,排入西草马路。
  西草马路 雨水从清河路至大庆南路,由两头向中间接入规划雨水管道再排姚江;污水管道均采用自应力管,从大庆南路向西排入西草马路原雨污合流管,后排入槐树路泵站。
  北外环路 雨水就近排河,采用国际钢筋砼一级管;污水排入规划泵站,采用国际砼二级管,并采用顶管施工,其中过河段采用PE倒虹管,定向钻施工。
  大闸路 雨水管采用国际钢筋砼一级管,自环城北路至规划一号路,以北向南排入姚江;自规划一号路至新马路,以北向南排入泵站。污水管道均采用国际钢筋砼二级管,排向新马路已建污水井。
  谢家7号路(暂名) 雨水管采用国际一级砼管;污水自东向西排放,排入四号路,四号路管道接入规划北外环路主管。污水管均采用国际钢筋砼二级管。
  谢家3号路(暂名) 雨水管采用国际钢筋砼一级管,污水管采用国际钢筋砼二级管,交叉井内污水管采用自应力管,污水排向北外环路。江北大道江北大桥至庄浦公路段,雨水就近排河、污水接入环城北路。
  排水排污泵站
  1988年始,江北区域内陆续开建雨水、污水泵站,至2006年共建有各类泵站10个。2007—2008年,江北区内又新建北外环路沿线(1—1线)雨污合建、分流泵站;北外环路沿线(1—2线)排污泵站;北外环路沿线2号线排污泵站;洪塘江北连接线排污泵站;育才北路雨水泵站;东草马路排污泵站。
  2007年,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位于镇海澥浦)一期项目正式通水试运行,江北区环城北路以北地区包括慈城镇、洪塘街道、庄桥街道及投资创业中心等皆为受益区域,从此结束了环城北路以北地区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江河的历史。建设内容包括污水收集总管、污水中途提升泵站、污水处理厂等。污水收集总管南起江北大河泵站、北接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全长17.9公里。有日处理能力为3万吨的中水回用工程,按尾水国家一级标准达标排放,可减排化学需氧量7300吨。
  第三节 管网
  地下管线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境内地下管网(线)主要包括雨水管、污水管、给水管(自来水管)、燃气管等。
  雨水管 污水管
  古代宁波城区无专用排水、排污管道,以明沟引雨水排向附近河道,经诸多内河通过喉闸排入外江。民国11年(1922)鄞县整理城河委员会始铺设下水道。解放后,市政府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新马路铺设100,厘米砼管,人民路封神桥(封仁桥)设140厘米×160厘米石涵。20世纪80年代起,市区排水系统由原雨、污合流制逐渐改建为雨、污分流管道。1993年,双东坊小区(翠柏路段)实施雨污分流管道。1995—2005年,怡江小区、红梅小区、大闸小区、槐树小区、清河路等先后实施雨污分流管道。2002年12月,江北投资创业园区(今投资创业中心C区)铺设雨、污管道各11条,总长度25.66公里。2007年11月,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一期(位于镇海区澥浦)正式通水试运行,日处理污水10万吨。总管南起江北大河泵站,北接北区污水处理厂,全长17.9公里。北区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让江北区告别污水排江历史。
  1990年,区内排水管道总长58.86公里,其中区城建部门管理的36.23公里;配套窨井4140座,其中区管3564座;雨水井6194座,其中区管5285座。2008年,区内排水管道总长296.196公里,其中市管112.496公里、区管183.7公里;窨井9347座,雨水井10472座。
  供水管网(自来水管)
  水厂及出厂水管 民国23年(1934)开办宁波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疏挖深井,建50立方米铁制水箱水塔,6立方米过滤池地下室,管道长3500米。民国25年(1936)元旦供水,用户22户、2500人,日出水能力2234吨,年供水80余万吨。1955年3月,市政府筹建自来水厂,上游为东钱湖水源。1966年5月建慈城水站,位于慈湖畔,为全省第一家城镇供水站。1979年更名为慈城水厂,日供水能力5000吨,解决附近乡镇2万居民的用水问题。1996年,慈城水厂为保证供水水质,实施英雄水库引水工程,铺设DN800管线7公里,日输水能力2万吨,次年1月通水。1976年9月建南郊水厂,日供水能力20万吨,供海曙区及江北区部分地域用水。2001年铺设DN1200管线900米。1979年7月建梅林水厂(前身为庄桥水厂)。1982年、1986年分别铺设DN300、DN800钢质出厂水管。1989年,日供水能力10万吨。1993年,水厂至部队机场铺设长2公里DN800、长2公里DN500、长8公里DN600出厂水管。1997年新铺设水厂至洪塘长4公里DN600出厂水管。2009年,梅林水厂因余姚江水源质量问题而闭关。
  过江与主干道水管 1987年铺设新江桥过江钢质DN600管,此为江北区与海曙区联络管。2001年铺设甬江大桥过江钢质DN600管,此为江北区与江东区联络管。1986年铺设庄桥大街自来水管,长3公里DN300水泥管。1996年、1997年分别铺设人民路长3500米DN500铸铁管、长2100米DN800球墨管。2008年铺设大庆南路长1200米DN600球墨管。至是年,区内供水管网主干道总长71186米,其最大管径1000毫米,其余为800毫米、600毫米、300毫米。
  燃气管道
  1994年10月,《宁波市城市燃气专项规划》出台,以新建小区为起点,分片实施,逐步联网,实施全市燃气管道化。次年10月,城市燃气管道建设拉开帷幕。1996年9月28日,宁波市第一个小区大型气化站——红梅气化站点火通气,住户用上方便、清洁、安全的“自来气”实现管供气史上“零”的突破。1997年,市区投入运行中压管线和庭院管线20多万米(含江北、,江东、海曙3区),管道燃气供应拓展到宾馆、饭店、机关、食堂、幼儿园等用户。是年3月,宁波兴光煤气集团公司成立,专业经营液化气和管道气业务。6月建液化气专用码头1座,镇海、北仑两座天然气门站。2002年,锦江年华小区首次用上人工天然气。之后,育才家园等小区先后用上天然气。2006年2月,天然气进入宁波城市管网。4月铺设镇海骆驼至江北工业区的口径508毫米主干管。7月,管网监控控制系统投入使用。这标志着城市天然气管网信息化、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10月建金山路天然气转换站1座。至此,金山路、长兴路、广元路通气。2007年6月,市区管道天然气转换工程全部完成。至2008年底,江北区域内燃气主管道总长度57073米,天然气用户28652户,液化气用户3099户。
  第四节 主要道路建设
  据民国《县通志》记载,江北岸有道路88条。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建设有所恢复和发展。至1965年,江北城区道路总长32592.31米,其中主干道2922.4米,支路3367.35米,道路面积共计168295.99平方米。改革开放后,道路建设速度加快。1987年,江北区有路、街、巷共160条,总长58.16公里,路面面积39.03万平方米。1994年开始,宁波市实施以“打通干道、疏通卡口”为重点的道路建设工程,至1997年,作为宁波城区“三横四纵”之一的人民路改建完成。1999年以来,江北城区相继改建环城北路西段、新马路,新建清河路、通途路、康庄路、大闸路等道路,使城区的路网框架初步形成,路面质量有所提高。2003年开始,从解决“出行难”出发,改建大庆南路、环城北路西段,新建建业街、双东路等城市支路和清湖路等房产配套道路,进一步完善城区路网结构,改善了出行条件。
  人民路 为江北城区南北向主轴线、通向镇海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南起新江桥北堍,经新马路、大庆路,北至环城北路,全长3.1公里。民国17年(1928)扬善路至车站路段改造建成沥青路面,宽9.6米。1958年填塞李家后河,将后马路、横街、咸宁路段,连接起来,定名人民路。1964年全线拓建成沥青路面,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新江桥到车站路段车行道宽12米,新马路至大庆路段车行道宽14米。1975年新建铁路宁波北站以北段,路宽28.5米,其中车行道宽22.5米,为三块板式道路。1990年夏季大修大庆北路至环城北路路段,原沥青路面快车道改为水泥砼路面。1997年再次进行大修,4月8日至10月31日改建人民路新江桥至扬善路段,沿中间水泥砼路面向两侧拓宽慢车道及人行道,全长178米,宽34米,其中,快车道为水泥砼路面,慢车道及道路交叉口为沥青路面。是年,改建新马路至大庆北路路段,道路总宽34米,其中两侧人行路各3.5米,慢车道各4.5米,隔离带各1米,中间快车道16米。快车道为水泥砼路面;慢车道及道路交叉口为沥青路面。2001年11月完成改造大庆北路至环城北路路段,全长815.64米,道路标准断面宽44米,主要路口做渠化拓宽处理,车道均为沥青路面。2005年改造金港大酒店及茗雅苑两地块人行道,铺装6厘米厚的小方砖。2006年改造新江桥至大庆南路全线人行道。
  大庆南路—大庆北路 是江北城区南北向交通干道。原为毁于抗日战争时的沪杭甬铁路路基。南起解放桥北堍,经新马路、人民路,折东北至环城北路,全长4.94公里。以人民路为界,南段称大庆南路,北段称大庆北路。1979年改建大庆北路,其中人民路至大通桥段,车行道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大通桥至环城北路段,车行道宽6.5米。1982年拆迁宁波拖拉机厂至解放桥北堍段民房,修建大庆南路,长271米,车行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2007年10月启动大庆南路拓宽改造工程,该工程南起解放桥,北至通途路(老火车北站),全长1630米,宽度为36米。断面布置为6米人、非混行行道+11米机动车道+2米中央绿化带+11米机动车道+6米人、非混行行道。主要建设内容有道路、雨污水管、给水管、配套绿化、路灯、电力、交通及公交、环卫设施等。
  环城北路 是江北区东西向城市主干道。东起世纪大道,与风华路相接;西至环城西路,与新星路相接,全长6.6公里。1982年完成孔浦大闸至倪家堰路段之快车道,长3491米,宽10.5米。1986年完成运河桥至倪家堰路段,宽10.8米。1988年8月,改建姚江大桥至翠柏路段,车行道为水泥砼路面,人行道铺装混凝土小方块。1992年8月建设孔浦桥东岸至常洪路段,长858米,总宽32米。其中,快车道宽24米,为水泥砼路面;慢车道为沥青路面;人行铺设小方块。1994年建设孔浦桥至2号桥路段,长1264米,车行道宽16米,人行道宽7.5米。1998年改造大闸路至姚西泵站路段,长1230米,宽24米;是年6月改造倪家堰以西段,宽32米。此两段路面,快车道为水泥砼路面,慢车道为沥青路面。2007年1月对环城北路的姚江大桥至翠柏路段进行拓宽改造。全长1110米,宽44米。断面布置为5.5米人行道+7.5米非机动车道+2.5米绿化带+14米机动车道+1.5米绿化带+7.5米非机动车道+5.5米人行道。建设标准为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
  新马路 为江北城区东西向交通干道。东起人民路,西止于大闸路与槐树路连接处,全长
  1.64公里。西段与铁路专用线(铁路专用线已于2000年7月前拆除)平行,是水泥、煤炭、钢铁等大宗物资出运主要通道。车行道宽10~15米。人民路至草马路段初建于民国元年(1912),由英国人筑成泥结碎石路。民国20年(1931),仁济医院董事金延荪等筹资改建成混凝土路,长910米,宽16米。
  康庄南路 南起华辰大桥与育才路相接,北终于庄桥街道塘民村,为城市支干道。其中,华辰大桥至北外环路段于2003年6月开工,2006年4月竣工,全长1490米,宽24~36米。该段内含箱涵1座、管涵1座、公铁立交1座。同时,随道路配套雨污水管、给水管、电力、通信、燃气、绿化、路灯和公交环卫等设施。北外环路至唐民村段(与旅游公路相接)建于2004年,全长5.2公里,双向4车道,主车道宽16米,辅助车道6米,路基宽38米,路面为沥砼结构。沿线有楼家公铁立交桥1座,属大桥,长580米,宽28米,净高6米,设计荷载汽—20、挂—100。
  北外环路 西起江北大道,东接329国道,为宁波市新外环快速干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6636米,宽40米,双向6车道,设计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2003年建成通车。北外环路上同步贯通的庄桥立交,是一座双幅各12米宽的上跨公铁立交桥,全长521米,共20跨。2006年建成北外环绿化工程,实施绿化宽度为两侧34米,局部地段29米,总计34公顷。
  永丰北路 原名北郊路,2001年12月改今名。南起永丰路,北至环城北路(江北区段南起保丰碶)。民国16年(1927)南端一段修造成马路,余为石板小路。原为制药厂厂外通道,始建于1964年6月,长415米、宽5.5米的沥青路面。1975年4月建造制药厂原有沥青路面段至姚江大闸段,长334.7米、宽6米的沥青路面;同时建造制药厂原有沥青路面段至第二医院门口,长
  404.7米、宽7米的沥青路面。1985年12月进行一次拓宽。1991年2月28日至7月31日修建环城北路与北郊路文教泵站段路面,长158米,路宽为20米。1992年拓宽永丰路到电业局西侧沥青路面,长820米,宽28米。2001年9月改建永丰路至保丰碶,车行道拓长至514.05米。次年改建保丰碶到环城北路路段。
  桃渡路 起于甬江大桥西堍,止于大庆南路,长756.75米,宽28米,车行道为沥青路面,人行道为5厘米厚的混凝土小方块。
  第五节 街巷
  境域内的街巷建置,最早见诸慈城古镇。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慈溪县治在此始建。至今,慈城古镇街巷纵横交错,仍保留路、街、巷近百条。宁波江北岸城区,在,元代、明代和清代的前中期属于鄞县的城郊及慈溪县东南部、镇海县西南部的边远乡村,直至18世纪中叶,江北岸地域尚未形成市廛。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宁波被辟为通商口岸之后,江北岸路街巷始渐具雏形。据民国《鄞县通志》载,民国21年(1932),江北岸城区有路、街、巷88条①,其中路15条、街12条、巷61条。
  新中国成立后,城区街巷逐渐变更。据《宁波市地名志》(1993年出版)记载,江北城区保存旧时和新建的路、街、巷103条,其中路街47条、巷56条。废止路、街、巷18条。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市区商用大厦和居民住宅区相继建成,新区向西、向北推进。2004年,甬江、庄桥、洪塘3镇改为街道建置,城区的道路和街巷状况发生了更大变化。据《宁波街巷地名录》(2006年出版)记载,江北城区共有路、街、巷138条,其中路街104条、巷34条;废止路、街、巷40条。至2008年底,江北区(包括庄桥街道和洪塘街道)共有路、街、巷161条,其中路、街116条,巷45条。新中国成立后,废止的街巷共57条,其中废止的路、街13条,巷(弄、边)44条。本区慈城镇现有街、巷85条,废止街、巷12条。
  城区街巷
  倪家堰路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庄桥机场南门口。1978年修建。因路经倪家堰得名。
  环城北路 东接世纪大道,西至环城西路。1982年始建江北大河至倪家堰段,1986年建倪家堰至运河段,1990年全线建成通车,以后又几次拓宽改造。因宁波市区北部环线得名。
  文教路 南起范江岸路,北至地洋漕。1993年5月建成。因地处文教区而名。
  育才路 南起新芝路,北至华辰大桥。2000年5月建成。为与文教路相对应而名。
  胜利堰路 西起双东路,东至地洋漕。因路北有胜利堰而名。
  双东路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胜利堰路。1998年7月建成。因路经前东、后东两自然村而名。
  范江岸路 东起永丰北路,西至翠柏路。1993年7月建成。因其地有范江岸村得名。
  永丰北路 原名北郊路。南起永丰路,北至环城北路(江北区段为保丰碶至环城北路)。民国16年(1927)南端一段修造成马路,余为石板小路。1958年拓宽延伸至姚江大闸。“文化大革命”时曾称遵义路。2001年12月改造拓宽工程竣工,并改今名。
  人民路 南起新江桥北堍,北至环城北路,为江北城区主干道之一和主要商业街。民国17年(1928)将后街小菜场、李家后门、引仙桥下一带改建,名后马路。1953—1958年,与原一横街、咸宁路、泗洲路各一段及昌源巷连接,并填没泗洲河,“文化大革命”期间定此名。1981年全线建成,其中铁路北站原道口以北段,为宁波市区第一条“三块板”式市政道路。
  大庆北路 西南起人民路,东北至环城北路。原为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沪杭甬铁路路基,1966年11月,分称大庆路和宁镇公路。因附近有大庆新村,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自人民路至孔浦段为大庆北路。
  大闸路 南起新马路,北至环城北路。路以姚江大闸得名。路基为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后拦截姚江古道而筑的大坝。1960年后逐步建成泥结碎石路面,1986年修建成混凝土路面并拓宽至24米。2003年12月改建工程竣工。2004年5月建宁波大剧院时,道路再度拓宽。
  大闸南路 西北起大闸路,东南至外滩大桥西北堍。(在建)
  大闸北路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湾头大桥。(在建)
  仓储路 南起大通路,北至压赛堰自然村。1986年建成。因路两侧多仓库,故名。
  梅堰路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庙跟河塘。原系通庙跟的一条石板小路,1991年改建。因古地名梅堰,故名。
  孔浦路 东起大庆北路,西至文汇路。原有一条石板路,1984年改建。因位于孔浦新村北,故名。
  孔浦支路 西南起孔浦路,东北至环城北路。1985年建。系孔浦路支路,故名。
  文汇路 南起大庆北路,北至环城北路,1986年建。因路两侧有宁波大学职工宿舍、孔浦中学及两所小学,路名取人文荟萃之意。
  大通路 南起下白沙路,北至大庆北路。位于白沙路东侧。1978年将原河边小道和部分河道填筑成路。因路侧有大通桥,故名。
  大通北路 南起大庆北路,北至压赛村乌隘。1986年改建。因在大通路之北,故名。
  白沙路 南起中马路,东北至宁波港原宁波作业区。1970年、1979年修建。因下白沙末端向倪家堰方向有白沙河而得名。1966年1
  月,将路延伸至咸宁路口(2004年中马路延伸,咸宁路废止)。1978年港务局扩建港区,将白沙路截为两段,本段仍用原名。
  清河路 南起西草马路,北至环城北路。《鄞县通志》载:清河路,“南至草马路,北至觉渡”“旧名清和路,觉渡渡头”。路系民国初张天锡始建。张氏祖籍清河郡,故以清河名路。2001年旧,城改造时扩建。
  清湖路 东起湖西路,西至大闸路。2007年10月全线建成通车。
  新马路 东南起人民路,西南至槐树路,路呈弧形。原为石板路,民国初由英国人将东段改
  建成泥结碎石路;民国20年(1931),由仁济医院董事金廷荪等筹资改建成市区第一条混凝土路,故命名为新马路。
  西草马路 西南起槐树路,东北至大庆南路。东草马路与西草马路原称老马路,清光绪年间(1875—1908)始筑。因地处城区边缘,车辆行人稀少,路旁野草萋萋,故名草马路。1966年11月曾改名红星路。1974年部队建营房,将原路截成东西两段。1981年地名普查时,西段命名为西草马路。1985年重新修建。2007年,庆丰桥建设,该路东延至人民路。
  东草马路 东起白沙路,西至人民路。1978年修建。因截草马路之东段,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
  大庆南路 西南起解放桥东北堍,东北至人民路。民国26年(1937)年前是沪杭甬铁路末端,抗日战争时毁,成为一条无名石子路。1966年11月因附近有大庆新村而命名。1981年5月,解放桥建成,大庆路南端改道。是年地名普查时,遂将解放桥至人民路段命今名。
  槐树路 东南起桃渡路,西北至新马路,与姚江平行,距岸约60米。旧称槐花树下,以百年大槐树(原在机械工业学校内,1956年被台风刮倒)得名。1966年11月与桃渡路、浮石路合称工农路。1981年11月,桃渡路恢复原名;原槐树路、浮石路段为今槐树路。
  新义路 南起大庆南路,北至新马路。原系坟地,逐年建房成巷。因通古和义渡口定名新义巷(旧名云松坊)。后开拓延伸,民国24年(1935)改名为新义路。1981年5月,解放桥建,成,大庆南路直延至桥北堍,部分地段道路发生变化,新义路单指大庆南路至新马路一段,原新义路的其余部分改称为新义巷。2005年,“宁动”地块改造,改东南起槐树路,西北至新马路,使该路从直路成为弧形路。
  正大路 东起大庆南路,西南至新马路。路南原有正大火柴厂,路东有“正大坊”。路由此名。
  泗洲街 东起人民路,西至大庆南路。原名福兴桥,后改为巷。桥南称北福兴巷,桥北称南福兴巷。①1953年,填河废桥,因、拓建为街。南福兴巷更名为泗洲街,泗洲塘得名。
  首善路 东起白沙路,西至人民路。清时,西端跨泗洲河有首善桥,路以桥得名。
  生宝路 东南起白沙路,西北至大庆南路。原系一条横河,东通泗洲河,西至贝家边。1952年填河成路。因东端有生宝桥(填河时已拆除),故名生宝桥巷。后逐步拓宽,1981年11月命名为生宝路。
  鄞慈镇路 北起新马路,南至封神桥巷。原系河滨、坟地,民国14—15年(1925—1926),通运公司建成鄞县至慈溪、镇海汽车站,遂名鄞慈镇路。
  车站路 东起中马路,西至桃渡路。旧名何家弄、马栏桥火车站。民国初年改建马路,因此路通向原沪杭甬铁路宁波站,故名。1979年重修。
  玛瑙路 南起桃渡路,东北至人民路。原系河滨,称玛瑙河。民国17年(1928)填河筑路后,以河名路。1965年重修。
  扬善路 东起外马路,西至桃渡路。原系河湾,河边世居李姓,俗名李家河嘴。因常有外商货船来此停泊,故又名洋船弄。民国24年(1935)以谐音字“扬善”替代,并改弄为路。1979年修建。
  二横街 东起外马路,西至人民路。旧称宁顺弄、缸甏弄。民国24年(1935)将民国17年(1928)拆建的横街自南至北以序数排列,该街系第二条,故名。1978年重修。2004年重新铺设路面。
  桃渡路 原东南起新江桥北堍,西北至大庆南路。1991年建甬江大桥,改南起甬江大桥西堍。旧名竹巷弄、傅家道头,以古桃花渡得名。新江桥浮桥建立前,江北与城区的人、货来往,主要依靠桃花渡船渡。古诗有“今朝旅恨到何处,轩窗直到桃花渡。桃花渡上风吹雨,道人芒履谁来去”之句。1966年11月与槐树路、浮石路合称为工农路。1968年、1986年两次重修。1981年地名普查时,将原大庆路南段(新义路至桃渡路)并入,仍名为桃渡路。
  中马路 西南起人民路,东北至白沙路。旧称同兴街、何家弄前街。民国27年(1928)改建,因位于与甬江平行的外马路与后马路中间,故名中马路。1966年11月曾改名为“反修”路。1981年11月装船、通商两巷并入,并恢复原名。2003年,咸宁路并入。
  外马路 南起新江桥北堍,北至老海关。旧名外滩,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辟为马路。因是与甬江平行的3条马路的最外一条,故名。解放后,宁波港务局轮船码头等单位扩建,北段划入港区。1966年1月曾改名“反帝”路。1981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1985年建成沿江绿化带和车行道。
  下白沙路 西南起宁波港原宁波作业区,东北至原盐业中转站。1978年,港务局扩展港区,白沙路截为两段,因本段在港区以北,故名为下白沙路。1984年、1986年重修。
  江北大道 南起余姚江北岸,北至宁慈西路。1996年建成。2004年6月至2005年7月拓宽改造。
  丽庄路 (原庄桥解放路)东起外环路,西至规划道路。2005年建成。
  泰和路 南起宁慈东路,北至崇和庄。2007年8月由上邵村申请命名。
  富邵路 东起上邵村,西至崇和庄。2007年8月由上邵村申请命名。
  宁慈路 东起倪家堰,西至慈城(江北与余姚界),分东、中、西3段。1969年,全线建成。
  庄桥大街 南起宁慈东路,北至红旗大闸。1984年建成。
  翠柏路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环城北路(江北区段为钱家边界河至环城北路)。1993年6月建成。
  废止路街①
  后马路 南起桃渡路,北至石板巷。旧名后街小菜场、李家后门、引仙桥下。民国17年(1928)改建。1958年拓建人民路,名废。
  浮石路 南起槐树路,北至田畈,通后江沿。旧名浮石亭,1981年地名普查改入槐树路,旧名废。
  桃渡街 东起外马路,西至中马路。旧名首善里,今废为新江桥北堍。
  一横街 东起新江桥北堍,西至后马路。旧名桃花渡头、滕家衕。民国24年(1935)将中马路与外马路之间新拆建的横街自南至北以序数排列,该街居首,故名。1958年与后马路等合并改建人民路,名废。
  咸宁路 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旧名洋关弄。路西端原横跨泗洲河上有座“咸宁桥”。民国24年(1935)填河废桥,路面拓宽,以原有咸宁桥而命名。2004年名废止。
  四横街 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旧名邮河衕。民国24年(1935)将中马路与外马路之间几条新拆建的横街自南至北以序数走向排列,该街系第四条,故名。2006年,市地名委员会公布废止。
  花墙街 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据世居该街居民提供:明朝天官屠滽后代在此弄内建一大院,大院后墙壁上画有花卉,因名花墙衕。民国24年(1935)改名为花墙街。
  使君街 北起钱园巷,向南约40米后,以90度角向东折人民路口。原有佘使君庙(祀元使君佘楷),旧称佘使君庙弄。民国24年(1935)改名为使君街。
  引先街 南起板桥街,北至使君街。旧名引仙桥下、引仙桥街。附近原有一座引仙桥,街以桥名。1950年因“引仙”有迷信色彩,以谐音改名为引先街。
  三横街 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原弄口有生和南货店,称生和衕。民国24年(1935)将中马路与外马路之间几条新拆建横街自南至北以序数排列,该街系第三条,故名。
  板桥街 南起车站路,东至玛瑙路。旧称板桥下、财神殿下。因与引先街之间原有一座板桥而得名。
  和栈街 东起人民路,西至玛瑙路,中段分岔,北至扬善路。旧名太和栈衕、洋楼衕,因旧有太和栈房,民国24年(1935)改名为和栈街。
  山海街 东北起二横街,西南接人民路。原名山海居衕,有一福建人曾在此弄内开设山海居腊鸭店,故又名腊鸭弄,民国24年(1935)改名为山海街。
  巷弄边
  王家边 西南起义庄巷,西北至新马路,东南至范家边。原系近郊农村,历年扩建,逐步形成街道。该巷原系王姓宗族世居,又因在城区边缘,故名。民国24年(1935)改名为王家巷。1981年11月仍以王家边为标准地名。
  范家边 南起王家边,北至田畈。原系范姓宗族聚居区,又地处城郊边缘,故名。
  义庄巷 东南至西草马路,东北至王家边,西南至槐树路。清宣统三年(1911)前后,孙瑞甫老板在该处建一座义庄,存放作施舍用的棺材。改建、扩建为民房,逐步延伸成巷,并以义庄命名。
  蔡家边 西南起杨家巷,西北至西草马路。原系近郊农村,历年扩建延伸成巷。以蔡姓宗族世居而得名。
  杨家巷 东南起卢家巷,东北至蔡家边,西南至槐树路。旧名老英领事馆。太平天国时期,有一杨姓福建商人在此建房,名“杨家堂前”。后杨家子孙繁衍,房屋增多,改称为杨家边。民国24年(1935)改名为杨家巷。
  卢家巷 西南起槐树路二口,东南至槐树巷,东北至杨家巷。旧名卢家衜头、卢家祠堂衕。卢姓宗族世居,故名。
  槐树巷 东南起沃家巷,西北至卢家巷。原称十八间头,民国24年(1935)改用槐树路派生地名,称槐树巷。
  沃家巷 西南起槐树路,东南至鸿茂巷,东北至槐树巷。旧名沃家衕,以沃姓世居得名。民国24年(1935)改为今名。
  鸿茂巷 西南起槐树路二口东至新义巷。由李鸿茂三兄弟逐年建房3幢,形成巷弄后,称为李鸿茂。民国24年(1935)改为,鸿茂巷。
  新义巷 西南起大庆南路,西北至鸿茂巷。1982年因修建解放桥北堍之新路(大庆南路),将原新义路切断,南段与如意巷合并,更名为新义巷,西南起槐树路,西北至鸿茂巷。现槐树路至大庆南路段,因旧城改造,巷已消失。
  宝记巷 西南起槐树路,东至桃渡路,北至大庆南路。原名宝记衕,民国24年(1935)称“宝记巷”至今。因原巷口有“宝记”油酱杂货小店得名。正大巷东南起大庆南路,北至西草马路。民国23年(1934),正大火柴厂厂区前建工房、住所,称“正大坊”。1981年地名普查时定今名。
  刘家边 东北起新马路,西北至新义路,呈V形。原为刘姓农户聚族世居,故名。
  人和巷 东起人民路,西至人和坊。民国初年,巷内有座人和坊,巷因坊得名。
  福兴巷 东起人民路,西至大庆新村。巷内原有一条横河,河东端有座福兴桥,桥之南北是巷,巷以桥得名。1952年填河废桥。1981年地名普查时,北福兴巷更名为福兴巷。
  德记巷 东起人民路,北至福兴巷。民国初,巷口有德记茶叶栈房,后沿北路陆续建房成弄,名德记栈弄。民国24年(1935)设门牌时改称德记巷。大吉巷 东起人民路,西至巷底。清宣统三年(1911)前,弄口开设有天吉酒坊,弄内有栈房,叫天吉栈弄。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避免与海曙区的天吉巷重名,更名为大吉巷。
  戴祠巷 东南起人民路,西北至巷底。清宣统三年(1911)前,此处有戴家祠堂,巷以祠堂得名。
  贝家边 东北起大庆新村,西南至生宝路。清宣统三年(1911)前,此处住有贝姓宗族,以后逐渐扩展。因地处城区边缘,取名贝家边。
  新马巷 西南起新马路,东北至生宝路。该巷系新形成的巷。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新马巷,为新马路派生地名。
  贝家巷 东南起人民路,南至新马路;西北至新马巷,北至生宝路,呈X形。因原住贝姓家族,四周是一片坟滩地,名贝家边。巷内有显德庙,故又称显德庙跟。以后住户不断增加,房屋扩建延伸,民国24年(1935)县设门牌,命名贝家巷。
  江井园 巷北起封神桥巷,西至大庆南路。曾名江井园、刘家边,民国24年(1935)定名。
  李祠巷 南起玛瑙巷,北至车站路。巷内有李家祠堂,故名。
  玛瑙巷 东起人民路,西至玛瑙路。旧名李家祠堂。民国24年(1935)定名今名。
  大通巷 东起大庆北路,西至环城北路1号桥。1985年建成。大通路派生地名。
  砖桥巷 东起白沙路,西至人民路。巷北端横跨泗洲河处旧有一石桥名砖桥,巷因桥得名。
  《县通志》载:该巷曾名石板巷。“砖桥”又名“定桥”,民国6年(1917)重修,1952年填泗洲河时拆除。
  羊山巷 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巷口有洋山殿,巷以殿得名。今谐音演化为“羊山巷”。洋山殿系渔民集资建造,每年墨鱼汛时,渔民至洋山洋面捕捞前,至庙烧香祈求平安。2002年,老外滩改造,改东起外马路,西至人民路,南到二横街,北止于车站路。
  柏树桥 南起范江岸路,北至翠柏东巷的块状聚落。2008年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并启动。
  三忠巷 东起翠柏路,西南至翠柏西巷,因三忠墓得名。①1993年建成。
  废止巷弄边②
  通商巷 东起外马路,西至中马路。旧名通商银行衕。巷在通商银行侧,故名。解放前已废。
  招商巷 东起外马路,西至中马路。旧名招商局衕。清至民国时,宁波招商局设此,故名。拓建宁波港客运站时,巷废。
  北宁绍巷 东起外马路,西至中马路。旧名宁绍北坊。因巷居原宁绍轮船公司北,故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并入外马路,巷废。
  南宁绍巷 东起外马路,西至中马路。旧名宁绍公司衕。因巷居原宁绍轮船公司南,故名。
  1981年地名普查时并入外马路,巷废。
  装船巷 东起外马路,西至中马路。旧名装船衕。1981年地名普查时并入中马路,巷废。
  葆山巷 东起外马路,西至中马路。旧名葆山衕。解放前并入中马路,巷废。
  万祥巷 东起中马路,西至后马路。旧名宝顺衕、倪万祥衕。以旧有倪万祥商号得名,因1988年建宁波港务局客运站广场,巷废。
  石板巷 东起白沙路,西至砖桥。旧名石板巷跟,以旧有石板行得名。解放前改砖桥巷,旧巷名废。傅家巷南起桃渡路,北通车站巷,旧称傅家衕头,因傅家道头得名。解放前巷已废。
  车站巷 西南起车站路,东北至玛瑙路。旧名马路衕、董家河嘴。因旧有沪杭甬铁路宁波站,巷为车站路分支,故名。解放前并入扬善路,名废。
  如意巷 东起新义巷,西至槐树路。旧名如意庵衕。其地古有如意庵,故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并入新义巷,名废。
  南福兴巷 南起泗洲塘,北至田畈。旧名福兴桥。以巷南有福兴桥得名。1953年填泗洲支流拓巷为街。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泗洲街,旧名废。
  昌源巷 西起后马路,东至巷底。旧名王源昌衕。1958年与一横街、后马路等改建人民路,巷废。
  蔬菜巷 旧名龙眼殿跟,又称行门口,以旧有蔬菜行得名。今为甬江街道姚江村委会驻地,巷废。
  屠家巷 东起外马路,西至后马路。旧名屠家衕。
  张家巷 西南起槐树路,北至宝记巷。清时,张姓宗族在此衕建造住房,即名张家衕。民国24年(1935)改为张家巷。
  封仁桥下 东南起人民路,西北至鄞慈镇路。位于原封仁桥(佘使君庙前左右有封神、引仙两桥,后封神桥重建,改名封仁桥)西堍故名封仁桥下。
  封神桥巷 东起人民路,西接鄞慈镇路。巷口原有封神桥,巷因桥得名。民国24年(1935)名封神桥巷。
  钱园巷 东南起人民路,北至鄞慈镇路。曾名钱家花园、江井园。巷内原有一座钱姓建造的花园,因称钱家花园。民国24年(1935)改名钱园巷。
  使君巷 南起板桥街,北至使君街。旧名佘使君庙弄。原系小河,逐年填平筑路,与使君街衔接。
  乐安巷 西起桃渡路,东至板桥街。旧名乐安坊,民国24年(1935)改乐安巷。
  德样巷 东起玛瑙路,西至板桥街。民国19年(1930)前后,米行杜姓老板在此巷建房收租,取名德祥坊。民国24年(1935)定名德祥巷。
  颍川巷 东起人民路二口西至玛瑙路。原是坟滩地,民国19年(1930),“公元保险公司”陈姓老板在该处建房,取名颍川坊,,巷以坊得名。
  周家桥巷 东起人民路,西至车站路。巷口原有周家桥(又名孟阳桥、麦阳桥),民国24年(1935)定名周家桥巷,巷以桥名。
  周家桥下 东起人民路二口,西至玛瑙路。路中段30米处分支,向北、向南各折至人民路出口。因位于周家桥西堍,故名周家桥下。
  天福巷 南起桃渡路,东接玛瑙路。旧名天福栈衕,因巷内有天福栈房得名。民国24年(1935)称天福巷。该巷另有恒裕里、高裕昌衕别称。
  尚洁巷 东起文星巷,西至玛瑙路。旧名尚洁里,民国24年(1935)改尚洁巷。
  文星巷 南起桃渡路,北至和栈街。旧名文星栈衕新房子。民国24年(1935)改文星巷。
  均安巷 东起人民路,西至文星巷。旧名均安里。民国24年(1935)改称均安巷。
  田厂巷 原火车北站内,港务机械厂东面。民国初年,林姓农户在此造一座高平屋,后不断扩展成巷。建屋前有一草舍供农民休息之用,俗名田厂,因名田厂巷。1978年,港务局宁波作业区扩建,拆除一部分住房,剩下的民房仍称田厂巷。2004年,因庆丰桥建设废。
  宏全巷 东起白沙路,西至人民路。民国初期营造厂邬姓老板建造住宅,起名“宏全坊”。民国24年(1935)定名为宏全巷。
  清泉巷 北起宏全巷,东至白沙路,西至人民路。清宣统三年(1911)前后,永耀电力公司老板余润泉在该处建造住宅,取名清泉坊。民国24年(1935)定名为清泉巷。
  桂家巷 南起生宝路,北至砖桥巷,东至白沙路。清宣统三年(1911)命名。因桂姓世居得名。三宝巷西起人民路二口东至白沙路,呈V形。清宣统三年(1911)前,巷北端横跨泗洲河有一座石板桥——三宝桥(1952年,填河时拆除),民国24年(1935)定名为三宝巷,巷由桥得名。
  咸宁巷 东起白沙路,西至人民路。民国24年(1935)名咸宁巷,因巷通咸宁路而得名。
  海关巷 东起中马路,西至白沙路。巷面临甬江,与旧海关相近而得名,民国24年(1935)定名。
  馀大巷 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因该巷东端南侧原有馀大钱庄而得名,民国24年(1935)定名。
  周家巷 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因周姓世居得名,民国24年(1935)定名。
  腊店巷 东起中马路,西至巷底。因巷内东端原有一王氏蜡烛店得名,因“蜡”谐音讹作“腊,”民国24年(1935)定名。
  邵家巷东起中马路,西至巷底。因邵姓宗族世居得名,民国24年(1935)定名。纪家巷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因纪姓宗族世居得名,民国24年(1935)定名。
  永安巷 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民国22年(1933)报馆行陈姓老板在此建房,取名永安
  坊。民国24年(1935)改为永安巷。20世纪80年代末扩建,宁波港客运站广场,永安巷南侧被拆除。
  古井巷 西起人民路,东至巷底。因巷内有一古井(井上碑石刻记:宣统二年李槑监修)得名。
  同兴巷 东起外马路,西至中马路。原名福余里、庆元坊。该巷跨越同兴街,民国24年(1935)改称为同兴巷。①
  慈城镇街巷
  解放路别名大街。南起宁慈西路,北至中华路。长1340米,1964年起逐步拓宽至12米。系镇的南北走向中心大街。路北端为唐宋以来至1954年历代县治治所(人民政府驻地)旧址,有古迹骢马桥(今解放桥,原桥已不复存在)。
  东横街原系横街的一段。西起解放路,与民生路连接,东至民权路东镇桥,与东镇桥街相通。长210米,宽13米,水泥路面。为原大街(今解放路)东侧的一条横街,故名。
  龙舌路南起61省道,北与水门下相接,在慈城东南城河内与外直河之间,系新建住宅区。
  长360米,宽6米,水泥路面。因原地形如龙舌,名龙舌畈。1987年命名为龙舌路。
  东镇桥街 原系下横街一段,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以有东镇桥改称东镇桥街至今。长480米,宽4~7米,水泥路。东镇桥,唐时慈溪知县房琯始建。桥在镇东,蓄水供镇内应用,故名东镇桥。1969年因扩建民权路拆除。
  民生路 别名下横街或西横街。东起解放路与东横街相接;西至西门板桥,与大西门外路相通。长680米,宽13米,水泥路,可通行汽车。该路原为下横街一段,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以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的“民生”命名。
  民主路 别名民国路。南起民生路,北至小北门城脚。长856米,宽6米,水泥路,可通汽车。长110米的原抱子山路,因系民主路的延伸;王估房(弄)卖柴门头。该两路均于1982年地名普查时并入民主路。
  中华路 民主路至民权路一段原名上横街,民权路至太湖路一段为前杨家巷,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统一定名为“中华路”至今。西起小西门城脚,接西城沿路;东至太湖路。长950米,宽8~13米,混凝土路面,可通汽车。系镇内东西向的主干道,今旁有古县衙、城隍庙、天工之城。建勤丰晒场时,韩家巷并入该路。
  觉民南路 系觉民路向南延伸部分。规划长575米,宽8米,人行道各2.5米,水泥路面。1987年命名。
  竺巷东路 解放路至民权路一段原名竺巷路,民权路以东为前施家巷,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合并。因巷内旧系竺氏所居,路向东延伸,故名。西起解放路与中山路相接,东至东城沿路,长680米,宽4.8米,混凝土路面,可通汽车,路两侧有第二小学(即设于孔庙的中城小学)、工人俱乐部。
  南城沿路 原为南门城墙基,现建为路。因沿城墙向西延伸,1987年命名为南城沿路。东起解放路,西至西城河,长500米,宽8米,水泥路面。夹田桥路南起官山闸,北至萧甬铁路。长630米,宽4~6米,水泥路面。路分南北两段,慈江上的夹田桥居其中,故命名为夹田桥路。
  竹山湾路 西起甬余公路(61省道),东至竹山湾西口。因竹山湾村得名。1987年命名。
  东门外路原名七板桥街。因地处大东门外,故名。南起甬余公路(61省道);北至前进桥东堍。长1140米,宽4~6米。南段为混凝土路面,北段为碎石和石板路面。1987年命名。
  尚志路 西起民主路,东至太湖路。长640米,宽7米,水泥路面,可通汽车。该路从民主路至解放路一段原称观音堂西巷;解放路至民权路一段为观音堂东巷。民权路上的尚志桥(桥于1978年拆除)至太湖路一段为解元坊巷。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统一以“尚志桥”名命名。尚志,寓尊崇志向之意。1982年,进士第弄、王家弄均因弄短并入该路。路侧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贞节坊。
  大西门外路 东起大西门板桥,与民生路相接;西至横碧桥。长270米,宽5米,水泥路面,可通行汽车。因位于大西门外,故名。
  民权路 南起柳山庙沿(通济桥),北至慈湖堤南端。长900米,宽7米,水泥路面。原名东街,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以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的“民权”命名。葛家弄、顾家弄、引望弄、假面子弄、通济桥路均因短小,于1982年地名普查时并入。该路系与解放路平行的东主道。路北端原有关帝庙,俗称小关圣殿,1977年拆除。路侧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符卿第。
  太阳殿路 西起解放路,与民族路相接;东至小东门接长征桥。长690米,宽5~7米,水泥路面,可通汽车。该路解放路至民权路原系倪家巷,因路西端与解放路交接处有一座太阳殿,后统称太阳殿路。茶坊弄因重名,于1982年2月并入该路。太阳殿始建于清初,西侧紧靠大关圣殿,内供太阳菩萨,故名。路侧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俞宅。
  环湖路 环慈湖北及东南。长2公里,宽6米,水泥路面。原无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环湖路。路侧有慈湖中学、慈湖烈士陵园等。
  民族路 东起解放路,与太阳殿路相接,西至永明路倒大厅。长580米,宽8米,水泥路面。系解放路向西的次干道之一。解放路到民主路一段原为永宁巷,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统一以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命名。
  永明路 曾名(永明)寺前街。南起民生路,北至宁波化机厂慈城分厂。原桂家弄、粉缸弄,因弄短、住户少,1982年并入该路。长210米,宽7.7米,混凝土路面。以路北端永明教寺“永明”两字命名。永明寺始建于唐仪凤二年(677),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炸毁。路南口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世恩坊。
  光华路 西起解放路,与日新路相通,东至觉民路。长270米,宽5米。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寓“光大中华”、“日月光华”之意,命名光华路,沿用至今。
  日新路 东起解放路,与光华路相接,西至田畈。长698米,宽8米。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以《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命名日新路至今。13号有区级文保单位凌宅——太平天国兵营旧址。38号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建筑群知县房,1986年10月遭火毁。
  启承路 东起民主路(原抱子山路),西至小西门城脚。长150米,宽2.5米。路旁有冯氏启承祠堂,故名。觉民路西起解放路,东经宁波保黎医院折南至光华路,长450米,宽4.1米,水泥路面。该路系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命名。“觉民”寓民众觉醒之意。
  自新路 据光绪二十五年(1899)版《慈溪县志,》,该地原是明朝颜鲸御史所居,故称颜御史房。民国21年(1932)街巷整理时,以自强立新之意,命名自新路至今。
  太湖路 别名东河街。南起太阳殿路,北至北城脚。长573米,宽5米。路旁原有宋杨简故居,大门墙脚上砌有两块太湖石(今尚在),故名太湖路。柳山庙沿 南起觉民路,北至通济桥。长90米,宽5米。路在柳山庙边沿,故名。柳山庙,始建于唐,以孙柳山名字得名。
  水门下 北起东镇桥(水门桥)街,南折西至觉民路。因位于原东城水城门下,故名水门下。
  东城沿路 北起完节坊里底,南至叶家弄。长690米,宽1.5米。因路在东城墙边沿,民国时命名东城沿路。小北门路南起始平路,北至县后山西(即小北门)。长60米,宽3米。曾为县西巷之一段。因地处小北门而得名。
  三民路 西起民主路,与顾家巷相接,东至民权路,与察院巷相通。长425米,宽2.2米,水泥路面。该路解放路以东一段原名徐家弄,又名顺四弄;西段为西徐家弄,也曾名林家巷。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以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命名三民路至今。
  新弄 东起解放路,西至鼎新路。长340米,宽3.8米,水泥路面。弄内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公馆旧址。在太平天国时期,兴用“新”字,故名新弄。
  桂花厅 弄在民主路至解放路之间的民族路25号内,周围成“门”字形。长100米,宽3米。民房较多,统称桂花厅。桂花厅原系明代慈溪较有影响的刘姓大族的一处宅院。院内有一株大桂花树,主人常在厅内品桂吟诗,故名。1986年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块桥板 西起民主路,南至莫家巷。长130米。弄西端原有小河,以三块板作桥,故名三块桥板,弄以桥名。
  莫家巷 东起民权路,与金家井巷相接,西至三块桥板。今解放路之东,曾称东莫家巷,又称穗芳弄;解放路之西称西莫家巷,又名常家巷。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该巷宋时曾居莫驸马,故并称莫家巷。巷内25号,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莫驸马宅。
  华家巷 明嘉靖《慈溪县志》作县东巷。南起中华路,北至宝善堂(慈湖边)。长250米,宽2.2米,水泥路面。因巷内原有华氏居住,故名华家巷子住宅区。石店弄东起民权路,西至弄底。长5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弄口曾有胡阿生石店,故名。
  杨家巷 明天启《慈溪县志》称后杨家巷。西起民权路,东至太湖路。长210米,宽2米,水泥路面。该巷原有宋朝杨姓状元居住,故名杨家巷。巷内15号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宅。
  察院巷 别名菜园巷。西起民权路,与三民路相接;东至太湖路。长210米,宽2米,水泥路面。巷内有明朝按察司副使沈一定第,故名察院巷。该巷7号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程氏庆余堂。
  九曲弄 别名草弄。北起杨家巷,南至中华路。长180米,宽2.5米。水泥路面。因弄有九个弯,故名。
  台棋弄 西起民权路,东至弄底。长110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口曾竖有旗杆一支,弄偏北斜对面小关圣殿内原有一座戏台(今已拆除),故名台旗弄。后别写为台棋弄至今。
  串梭堂 别名川沙堂。东起民权路,折南至中华路。长200米,宽2.7米。因弄内一住宅的堂名“串梭堂”得名。
  秧田弄 弄处鼎新路西侧,成环形,起止点均在鼎新路。因弄东侧地势低,每逢下雨,积水不干,类似秧田,故名。
  火神巷 南起中华路,北至始平路,与小北门相连。弄内原有火神殿,故名。原为县西巷一
  段,故别名县西巷子。
  火神殿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解放前已毁于火。
  轿店弄 北起中华路,南至三民路。长220米,宽1.9米,水泥路面。弄内旧有轿店,故名。
  学前弄 北起东横街,南至东横河边。长44米,宽6米,水泥路面。较学弄短。因位于学宫(孔庙)前,过去通船时,旅客上岸即为学宫(孔庙),故名学前弄。
  叶家弄 西起袁家弄,东至东城沿路。长150米,宽2.7米,水泥路面。弄内原有叶家祠堂,故名。
  茶坊弄 北起东横街,南至弄底。长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原弄口有茶坊,故名。
  河头弄 北起东横街,南至东横河边。长44米,宽1.4米,水泥路面。
  弄南端 有一河埠头,故名。教堂弄北起东横街,南至东横河边。因弄口旁有耶稣教堂,故名教堂弄。
  花园弄 北起太阳殿路,南至竺巷东路。弄内原有明朝林驸马的花园,故名花园弄。
  童家巷 南起太阳殿路,北至莫家巷。长98米,宽1.8米,部分石板路面,另外部分泥结路面。巷内元朝时已有童姓居住,故名童家弄。
  米店弄 东起民权路,西至弄底。长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弄口旧有米店,故名米店弄。
  井弄 南起太阳殿路,北至莫家巷。长90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内过去有井四口今南北弄口各存一口,故名井弄。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改“井”为“金”,沿用至1981年。是,年地名普查时纠正。
  刘家弄 南起民族路,北至弄底。长60米,宽3米,水泥路面。弄内有刘氏宗祠,故名。刘祠独具明代建筑特色,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
  袁家弄 明天启《慈溪县志》:“通下横街。”《采访册》:“自前施家巷十字桥南达东门横街。”现志起东镇桥街,北至竺巷东路。长140米,宽2.7米,水泥路面。因此巷曾有袁姓居住,故名袁家弄。
  东庙弄 北起东镇桥街,南至东横河边。长30米,宽1.9米,水泥路面。弄口对面有东庙,故名东庙弄,据光绪《慈溪县志》载:东庙,明嘉靖年间(1522—1566)始建,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现已不存在。
  邬沈巷 南起民生路,北至中山路。长1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天启、雍正、光绪《慈溪县志》均名邬僧巷。巷内原有沈家祠堂,为邬、沈两氏所居。1981年地名普查时,查无邬姓僧人,而当地“沈”、“僧”同音,故改名为邬沈巷。
  卖丝弄 北起民生路。南至下横河边。长46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内曾有张氏开设丝线店,故名卖丝弄。
  茅家水仓 北起民生路,南至西安桥,与鼎新路相接。长72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内原有茅家在河中断水修闸,并建蓄水防火之大水仓,因名茅家水仓。因当地方言“世”、“水”音同,后误称“茅家世仓”。1982年正名。
  伞店弄 南起民生路,北至巷底。长6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弄口曾有费恒昌伞店,俗称伞店弄至今。钱家弄南起金家井巷,北至巷底。长52米,宽2.5米,水泥路面。弄内有明朝钱照住宅,故名钱家弄。
  后施家巷 巷呈“丁”字形。西起民权路,东至建材厂西围墙,折南出竺巷东路,折北出太阳殿路。全长260米,宽4米。部分混凝土路面,部分泥结路面。该巷原系宋朝官宦施郎中住宅后门通道,故名后施家巷。亦俗称后施巷和后水缸弄。
  金家井巷 西起民权路,与莫家巷相接,东至太湖路。巷内8—10号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布政房;6号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字门头。据传,宋时弄内有金氏家井,墙内外各半,井水清冽,久旱不涸,四周闻名,故名金家井巷。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曾误为金刚经弄。
  陶家弄 北起觉民路,南至光华路。长96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内原有陶姓住宅,故名陶家弄。
  方家弄 北起光华路,南至自新路。长100米。旧时称方家巷,光绪《慈溪县志》名方家弄。
  张家园 北起光华路,南至巷底。长140米,宽1.8米,巷内有张殿卿花园,故名张家园。
  朝北门头 西起觉民路,东至水门下。长220米,宽2.3米。光绪《慈溪县志》载:巷内有一门头,为清光绪二年(1876)举人冯一梅住宅。因大门朝北,故名朝北门头。
  倒大厅 别名倒座厅。北起民族路,南至底。长50米,宽2.6米,水泥路面。大厅坐南朝北,与惯例相反,故称倒大厅,因大厅在弄内,弄以厅名。 王家大门 南起中山路,北至底。弄内曾有王姓大屋,故名王家大门。
  西经堂弄 南起中山路,北折西至民族路。长150米,宽3.7米,水泥路面。弄西有明万历典史王文录(号甬溪)家庵名“幽隐经堂”故名。学士第 南起中山路,北至民族路。长158米,宽3.3米,水泥路面。据传该处原有明朝侍读学士姚涞故居,故名学士第。
  贺家弄 东起解放路,西折南至中山路。全长134米,宽2.6米,水泥路面。
  周家弄(南起中山路,北与贺家弄相通,长74米,宽2.3米)因与贺家弄相通,1982年并入。据传弄内原有贺氏居住,以姓氏名弄。
  怀安弄 南起中华路,北至妙音精舍。该弄原系明朝淮安府通判王汾所居,有前、中、里3座外翰第,故名外翰弄。因当地音近,今称怀安弄。又因弄内有马姓居住,又名马家弄。1982年起用怀安弄为标准地名。
  顾家巷 东起民主路,与中华路相接,西至原韩家巷,东至顾家巷,巷内原有顾家祠堂,并有一口顾家池,故名顾家巷。
  子孙巷 东起民主路,与尚志路相接;西至化机厂后围墙。长230米,宽3米,混凝土路面。该巷,明天启《慈溪县志》称潘家巷,巷内原有一孤老院,也称孤老院巷。后马家迁居巷内,为期子孙繁衍,改名子孙巷沿用至今。
  石柱弄 南起中华路,北至启承路。长120米,宽3.2米,水泥路面。因弄口有两石柱,故名。
  沈家弄 东起民主路,西至底。长50米,宽2米,水泥路面。因弄内原有沈锡山住宅,故名沈家弄。
  雷家巷 东起民主路,经郑家祠堂折南至民族路。全长280米,宽2米,水泥路面。俗称九弄十三弄弯的石柱弄,南起民族路,北至郑家祠堂。巷内清时有雷姓居住,故名。
  蔷薇弄 南起民族路,北至弄底。长1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内原有一座花园,以蔷薇花闻名,故名蔷薇弄。
  东河弄 北起东镇桥街;南至东横河边。长40米,宽1.3米,水泥路面。该处成弄前为堆放垃圾场地,建房在弄后仍名垃圾弄,因弄名不雅,又在东横河边,故改为东河弄。
  玉皇阁弄 东起民主路,西至弄底。长46米,宽2米,水泥路面。1982年起即以弄口曾有玉皇阁(今已毁)更名为玉皇阁弄。
  始平路 东起火神巷,与启承路相接。因路径冯后新屋前门,故以冯氏郡名“始平”命名。
  丁新路 原称鼎新路,因“鼎”字太繁,后改用“丁”称丁新路。南北向呈V形。北起西安桥,接茅家水仓;南至鼎新桥,与日新路相接,迂回至新桥,出,民生路。长200米,宽2.6米。路以鼎新桥命名。“鼎新”语出《易·杂卦》,寓革故鼎新之意。路口有当代杰出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故居(宗祠)。1986年,经江北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家弄 西起解放路,东至底。长80米,宽2.1米,水泥路面。弄内原有蔡氏住宅,故名蔡家弄。
  废止街巷
  小菜场里 南起竺巷东路,北至太阳殿路。长54米,宽2米,石板路面。弄口原为菜场,故名。1985年,菜场改建为农贸市场,巷已不存在,名废。
  张太守里 南起东横河,北至底。长34米,宽2米,碎石路面。该处原为成都府太守张太器所居,故名张太守里。1989年建中城小学时,被拆除。名废。
  冷水湾里 西起解放路,东至底。长96米,宽2.3米,碎石路面。弄形弯曲,并有一井,井水较冷,故名冷水湾里。弄内旧有白龙寺(顺济庙),别名市龙堂。南段旧名保和里,因较短,1982年并入。1989年建中城小学时,被拆除。名废。
  完节坊里 西起太湖路,东至东城沿路。长110米,宽5米,水泥路面。巷内完节坊系明刑部尚书冯岳住宅,万历皇帝钦赐。东西有两座石牌坊,西为完节坊,故名完节坊里。狮子门头西起解放路,东至巷子底。长80米,宽2.7米,石板路面。据光绪《慈溪县志》载,巷内有明尚书赵文华故居。故居门前,曾有一对石狮子,故名狮子门头。
  汤家弄 南起光华路,北至底。长40米,宽2.7米,水泥路面。弄内原有汤姓住宅,故名汤家弄。
  董太守房 西起解放路,东至底。长40米,宽3.1米,石板路面。光绪《慈溪县志》载,淮阳府知府董允升曾住此,故名董太守房。
  俭德坊 西起太湖路,东至东城沿路。长90米,宽2.5米,水泥路面。共有3弄,每弄长30米。民国时,应福章自造此坊,名俭德坊,故此3弄以此得名。
  文化弄 南起竺巷东路,北至弄底,长40米,宽2米,泥结碎石路面。该弄原为乞丐聚居处,曾名讨饭弄。因含义不雅,且弄四周多为慈城镇文化娱乐场所,1982年起更名为文化弄。
  营边弄 南起中华路,北至弄底。长100米,宽1.5米。该弄位于部队营房附近,故命名营边弄。
  小东门新村 位于慈城长征桥西堍,北靠太阳殿路。1986年11月新建住宅区。因地处小东门得名。
  学弄 南起东横街,西至竺巷东路。长11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因弄在学宫(孔庙)前,东侧与学前(弄)平行,故名学弄。
  说明:因慈城古城发展旅游业需要,完节坊里、狮子门头、汤家弄、董太守房、俭德坊、文化弄、营边弄、小东门新村、学弄等街巷中居民已搬迁,不再上门牌,巷是否废待定。
  第六节 路灯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宁波电灯厂向城区主要商业区和少数居民供照明用电,开宁波用电先河。民国3年(1914)永耀电,力公司开始营业后,供电范围从海曙区扩大到原江北区和江东区,境内始有路灯照明。1951年1月,江北天主教堂等地安装路灯。1954年,江北后马路、中马路、槐树路、外马路、扬善路、白沙路等道路安装路灯。1956年,市政工程队设路灯组。1962年,慈城、洪塘、庄桥划归市政工程队路灯组管理。1976年,慈城镇有路灯394盏,庄桥镇60盏。1981年,市政工程处设路灯管理所。2005年10月成立江北区路灯管理分所。截至2008年底,江北分所管辖照明设施总数:路灯16084盏,灯杆2700柱,控制配箱203台。是年,年耗电总量为1587.8万千瓦时。
  道路照明
  光源及灯型 路灯光源主要采用高压钠灯、高压汞灯和白炽灯3种。早期使用白炽灯,1959年部分路灯改用日光灯,因入冬启动困难,1967年淘汰,改装高压水银灯。1985年主要街道改用钠灯。1994年基本淘汰白炽灯。1997年起使用金卤灯。功能照明灯型主要有壁灯、借杆灯、电气箱立柱灯、金属立柱灯、庭院灯5种,1992年增至10种。1995年,小区、道路路灯灯罩采用40型或83型,后采用GE型灯罩;道路采用飞利浦02型灯罩。是年,人民路等道路开始使用11型、16型灯罩。2008年,江北大道—双东路段、环城北路—新马路段、人民路—环城北路段,分别采用双挑圆锥灯或单挑圆锥灯;宁沁家园、欣欣家园、盛世嘉苑、水尚阑珊等小区采用庭院灯。
  灯杆 早期路灯灯杆采用木头,后改用水泥杆。1990年后,道路、小区新路灯逐步采用电器箱立柱路灯,杆高7~8米,淘汰借用电力杆路灯。1995年后逐步取消水泥电力杆,采用新型立杆路灯,并对电器箱立杆路灯进行改造,路灯电器放置在灯罩内,灯杆增高到10~14米。灯杆表面处理原采用银粉漆,1996年首次用金属烤漆,后又用表面喷塑。2002年,槐树路沿江道路开始采用氟碳涂料。2005年开始,为解决路口照明度,在交叉路口采用15米三火路灯。
  安装与设备 民国4年(1915),以竹梯登高安装灯具,夜间检查,扛梯步行。后检查骑自行车,登高用登高板、“铁脚”等。1954年,在人力三轮车上装升高梯装灯,后研制加长摘灯泡器调换灯泡。1959年,在三轮卡车上装消防升降梯。1978年,三轮卡车换成“北京130”汽车。1985年购第一辆液压车。1990年设光控箱,手控路灯开关改为自动光控。2001年10月采用无线遥控技术控制路灯和景观灯。2006年,路灯监控系统采用中国电信“全球眼”技术。2008年,市路灯管理所江北分所配登高车两辆。
  养护管理 1995年前,境内路灯由市路灯管理所统一养护管理。所内设大灯班与小灯班。大灯班负责主干道、次干道、桥梁、部分小区以及灯泡功率在125瓦(含)以上路灯的养护管理,用液压升降车登高维修;小灯班负责小街、小弄、部分小区及灯泡功率在125瓦以下路灯的养护管理,用登高板、“铁脚”、竹梯等工具登高维修。之后,设江北班、海曙班和江东班,分别负责管辖范围内路灯日常养护及维修。1990年前后,路灯控制实行分散时控和光控管理。2005年10月江北分所成立后,境内路灯日常性养护管理由分所负责。2008年,辖区内路灯亮灯率保持在98%以上。
  节能 20世纪90年代初,基本淘汰白炽灯,选用高压钠灯作为道路照明主光源。1999年,使用时间预置式双功率镇流器。2003年,取消沿袭几十年的电费实报实销制,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电费包干,采取各种节能措施节电,大量节电产品、技术在城市照明中被广泛应用。如道路照明分时段控制,利用预埋线路或变功率技术,下半夜关闭或降低部分路灯功率。城市照明无线遥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提高开、关灯的准确性,对终端的分组管理、控制,可减少照明能耗。
  景观照明
  1995年始,甬江大桥实施形象工程。2000年后,实施楼宇、公园亮化工程,主要工程有外滩豪宅、丽景国际、外滩公园(兰江绿地)、日湖公园等。景观照明大多由宁波市路灯管理所自行设计。2002年4月成立市明星灯光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工程项目基本由该公司设计。宁波市路灯管理所承担安装。2003年前,公园、绿地灯光养护由园林部门负责。之后,公园、绿地照明移交路灯管理所养护,大楼、内河、桥梁等养护一直由路灯管理所负责。2007年11月成立宁波市市政设施研究所,负责道路、桥梁、广场、公园、绿地、大楼及小区灯光设施设计。景观照明灯具有庭院灯、草坪灯、投光灯、壁灯、霓虹灯、三防日光灯、冷光灯等。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激光灯、电脑灯、光导纤维、发光二极管LED(节能、寿命长)等新科技、新工艺被普遍应用。景观照明选介如下:
  外滩豪宅 位于羊山巷12—36号。2006年12月竣工。安装30瓦日光灯32盏,总功率0.96千瓦;1瓦LED灯带585盏,总功率0.59千瓦;2瓦LED灯带108盏、150瓦聚光投光灯37盏,总功率5.77千瓦;400瓦投光灯10盏,总功率4千瓦。合计772盏,总功率11.32千瓦。
  金港大酒店 位于扬善路。2006年7月竣工。安装功率1800瓦投光灯12盏,总功率21.6千瓦。
  港房大厦 位于槐树路。2006年10月竣工。安装投光灯13盏,其中1800瓦4盏,总功率7.2千瓦;400瓦9盏,总功率3.6千瓦,光源均为金卤灯。
  丽晶国际 位于范江岸路与育才路交界处。2006年1月竣工。安装18瓦霓虹灯657盏,总功率11.83千瓦;150瓦投光灯2盏,总功率0.3千瓦,光源LED。合计659盏,总功率12.13千瓦。
  美术馆 位于外滩轮船码头候船厅旧址。2005年10月竣工。安装150瓦庭院灯14盏,总功率2.1千瓦,光源钠灯;70瓦草坪灯16盏,总功率1.12千瓦,光源金卤灯;400瓦三火高杆灯6盏,总功率2.4千瓦;150瓦投光灯39盏,总功率5.85千瓦,光源金卤灯。合计75盏,总功率11.47千瓦。
  槐树小区 位于槐树路80—160号。2006年7月竣工。安装150瓦双端投光灯9盏,总功率1.35千瓦,光源金卤灯;400瓦投光灯11盏,总功率4.4千瓦,光源钠灯;20瓦冷阴极管287盏,总功率5.74千瓦,光源LED。合计307盏,总功率11.49千瓦。
  康庄风尚 位于环城北路北面,东靠育才路。2006年1月竣工。安装150瓦投光灯4盏,总功率0.6千瓦,光源钠灯;36瓦日光灯82盏,总功率2.95千瓦,光源荧光灯;3瓦LED灯带264盏,总功率0.79千瓦。合计350盏,总功率4.34千瓦。
  北岸琴森(二期) 位于清河路西,青湖路北,西临财富中心,南靠北岸琴森(一期)。2007年5月竣工。安装60瓦霓虹灯650盏,总功率39千瓦,光源白色;150瓦地埋灯7盏,总功率1.05千瓦,光源双端金卤灯;28瓦日光灯136盏,总功率3.81千瓦;1瓦软性LED灯带240盏,总功率0.24千瓦。合计1033盏,总功率44.1千瓦。
  日湖公园 位于湾头,东起湖东路,南至通途路,西界湖西路,北接环城北路。2004年夏竣工。安装20瓦石头草坪灯128柱(盏),总功率2.56千瓦,光源节能灯;70瓦4米庭院灯154柱(盏),总功率10.78千瓦,光源金卤灯;150瓦4米倒四角5柱(盏),总功率0.75千瓦;36瓦三防日光灯1040柱(盏),总功率37.44千瓦;150瓦单头筒子灯48柱(盏),总功率7.2千瓦,光源节能灯;400瓦投光灯60柱(盏),总功率24千瓦。400瓦三火高杆灯39柱、117盏,总功率46.8千瓦,光源金卤灯。合计1474柱、1552盏,总功率129.53千瓦。
  绿岛公园 位于环城北路南侧,东临运河闸,西依姚江,南与宁波大剧院隔水相望。2005年11月由原动物园址改建。安装70瓦单球庭院灯65柱(盏),总功率4.55千瓦;5瓦河岸灯142柱(盏),总功率0.71千瓦;50瓦单球柱头庭院灯31柱(盏),总功率1.55千瓦,光源汞灯泡灯;150瓦地埋灯102柱(盏),总功率15.3千瓦;150瓦投光灯11柱(盏),总功率1.65千瓦,光源金卤灯。400瓦投光灯5柱(盏),总功率2千瓦,光源金卤灯;250瓦投光灯2柱(盏),总功率0.5千瓦,光源金卤灯;400瓦道路先锋4柱(盏),总功率1.6千瓦;35瓦陶瓷墙角灯12柱(盏),总功率0.42千瓦,光源金卤灯。大转盘安装50瓦霓虹灯144柱(盏),总功率7.2千瓦。大转盘安装25瓦日光灯25柱(盏),总功率0.45千瓦。合计543柱(盏),总功率30.67千瓦。
  姚江公园 位于姚江大桥西堍,环城北路北侧。2008年11月开工,次年1月竣工。安装32瓦4.5米球泡灯61柱(盏),总功率1.95千瓦,光源节能灯;70瓦4.6米球泡灯11柱(盏),总功率0.77千瓦,光源罗口金卤灯;32瓦4米草帽灯6柱(盏),总功率4.8千瓦,光源金卤灯。400瓦立杆式投光灯1柱、2盏,总功率0.8千瓦;150瓦地埋灯12柱(盏),总功率1.8千瓦,光源双端白金卤灯。合计99柱、104盏,总功率10.31千瓦。
  外滩公园(兰江绿地) 位于三江口附近的人民路两侧,兰江剧院旧址。2003年1月竣工。安装70瓦双火庭院灯34柱、68盏,总功率4.76千瓦;25瓦三叉庭院灯31柱、93盏,总功率2.33千瓦;8瓦8叉庭院6柱、48盏,总功率0.38千瓦;70瓦投光灯5柱(盏),总功率0.35千瓦;150瓦投光灯6柱(盏),总功率0.9千瓦;150瓦地埋灯165柱(盏),总功率24.75千瓦;18瓦草坪灯83柱(盏),总功率1.49千瓦:20瓦栏杆水灯260柱(盏),总功率5.2千瓦。合计590柱、728盏,总功率33.08千瓦。
  甬江大桥 西起槐树路与桃渡路,跨甬江,东连江东区姚隘路。1995年竣工。安装5瓦节能灯588柱、1176盏,总功率5.88千瓦;400瓦投光灯16柱(盏),总功率6.4千瓦;400瓦投光灯16柱(盏),总功率6.4千瓦;2000瓦投光灯4柱(盏),总功率8千瓦;1000瓦投光灯16柱(盏),总功率16千瓦;18瓦日光灯36柱(盏),总功率0.65千瓦;250瓦电脑变色灯48柱(盏),总功率12千瓦。合计716柱、1304盏,总功率63.33千瓦。
  解放桥 北起大庆南路,南接解放北路,跨余姚江。2003年2月竣工。安装36瓦日光灯400柱(盏),总功率14.40千瓦;150瓦投光灯60柱(盏),总功率9千瓦。合计460柱(盏),总功率23.4千瓦。
  永丰桥 位于姚江大闸南首,跨余姚江,东起新马路,西接海曙区永丰西路。2002年1月竣工。安装36瓦日光灯800柱、1600盏,总功率57.6千瓦。
  第七节 桥梁隧道
  清同治元年(1862)前,江北地区往甬江、余姚江彼岸的交通只有渡船。同治元年(1862)建成新江桥浮桥。1965年,江北城区及近郊区有桥梁13座,其中可通汽车桥梁为宁观三号桥、大通堰桥、宁庄一号至四号桥。1970年,新江桥浮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固定桥。以后逐步建成解放桥、姚江大桥、甬江大桥、江北大桥、华辰大桥、永丰桥和常洪隧道等桥隧,才使甬江、姚江两岸道路交通畅达。
  新江桥 跨余姚江下游,南接江厦街,北连人民路,为江北区通达海曙区之要津。清同治元年(1862)驻江北岸英国领事为方便出入
  东渡门,由英国人,台佛逊出资在关帝殿道头建成浮桥,翌年移址桃花渡(即今新江桥址),由18艘浮船架之。光绪三年(1877)六月,士绅陈政钥、姜伦棣与洋药商严文周协商,由福建、宁波两帮洋药商筹银16000两,向英国人赎回桥权。光绪二十五年(1899),临江道路拓宽,桥船由18艘减至16艘。民国16年(1927)桥板衔接处由弧形铁板加固。1949年7月遭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桥身两次炸断,浮桥5排被毁。1953年,木质桥面板改为8孔钢板结构,可单向通行载重3吨汽车。随着交通流量逐年增大,浮桥阻塞日渐严重。1969年,由浙江省公路工程局设计,宁波市市政工程队施工,翌年完工,新建钢筋混凝土3孔双曲拱桥。桥长167米,主孔37米,边孔各33米;车行道宽13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桥面坡度2.53%,设计荷载汽—20、挂—100。2006年9月12日新江桥因年久失修成五级危桥而封闭,11月9日在原址偏西方位开建便桥及引道工程,2007年1,月31日建成贯通。全长490米,宽28米,桥梁纵坡度约2.5%。便桥桥长150.554米,为4跨钢桁架梁简支结构,单跨36.576米,桥梁总宽度为28.11米,设双向四车道,人行道每侧3.5米。为保证便桥安全,在每个桥墩的两侧3.5米处各设两个防撞墩,共6个。2007年12月拆除老桥,筹建新桥。
  解放桥 跨余姚江下游,位于永丰桥和新江桥之间。南接解放北路,北连大庆南路。为江北区通达海曙区之重要通道。1972年由宁波市市政工程处承建。桥梁为浮桥、固定桥组合体。南段为新江桥原浮桥拆下的桥船和桥板组成,长130米;北段为钢筋混凝土固定组合梁,10孔,每孔跨径10.6米,计长106米。桥面宽16.5米,其中车行道宽1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5米。1978年春,市政工程处在桥址部位进行疏浚,浮桥移向上游。7月,在江滨和宁波动力机厂道头之间临时架浮桥通行,原桥拆除,次年决定重建新桥。1980年1月开工,翌年5月落成。1982年12月拓通桥北堍道路后通车。今桥为多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长253.2米,车行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桥面坡度2%,通航标准6级航道,设计荷载汽—20、挂—100。
  甬江大桥 横跨甬江,东起江东姚隘路,西接江北桃渡路,分别与人民路、中马路、外马路和江东北路立体相交,是江北区连接江东区之要津。主桥为后张法预应力水泥混凝土单塔双索面斜拉桥桥型;引桥为后张法、预应力水泥混凝土空心板,采用连续桥面结构。桥型的立跨为105米,边跨为97米,缆系两边共88根斜拉索门型钢筋混凝土塔柱,高60.2米。两岸引桥采用空心板简支梁结构。全桥长588.62米,其中主桥长202米,引桥西为12孔,总长274米;东为5孔,总长112.62米,两边引桥总长386.62米。主桥桥面宽26米;引桥桥面宽21.5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两边人行道各宽3米。桥孔17孔,立交孔净空高度为人民路5米、江东北路4.5米(除中马路外)。3条立交道路旁分设3对人行上桥旋转形踏步。设计荷载汽—20、挂—100。该桥由浙江省交通设计院设计,上海市政一公司、浙江路桥工程处、江西地质工程公司、江苏省镇江第四建筑公司等单位施工。工期为1989年12月19日至1992年7月1日。2007年6月15日至7月20日宁波市政管理处对甬江大桥江北段接坡严重损坏的简支实心板梁进行置换。2008年11月18日宁,波市政管理处进行封桥大修,更换全桥88根拉索及附属设施,更换149块梁板并加固部分梁板,裂缝,此外,还对全桥的砼结构及栏杆进行了防腐处理,并重新铺设了桥面及接坡的沥青,提高了行车舒适度。同时升级改造全桥的景观灯光,确定全桥的主体色调为灰白色。大桥于2009年1月6日完成大修,并通车。
  华辰大桥 横跨余姚江,为南北走向。南接育才路,北接康庄南路,直接沟通余姚江北部地区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美国华辰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金出资307万美元建设。1999年6月8日大桥开工,2001年12月底建成通车。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王兆国题写桥名。
  全桥跨径组合314米,,桥面宽度22米,其中行车道16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桥梁上部结构均采用T形截面预制梁,其中主桥为四跨80米变截面预应力简支T梁桥,两边跨为23米变截面预应力简支T梁锚固孔,并都向中跨伸出9米长的变截面预应力悬臂T梁,组成预应力混凝土单悬臂结构,在两悬臂端之间采用两个25米长挂孔,挂孔高1米,悬臂梁根部高3米,悬臂梁底曲线采用半立方抛物线;引桥采用20米钢盘混凝土T梁,梁高为1.3米。为改善行车条件,全桥除0号、5号、7号、9号、14号墩台处设置SG伸缩缝外,其余均为连续桥面。该桥设计车辆荷载等级为汽车—20级,验算荷载为挂—100,人群荷载每平方米3500牛。主桥下部结构采用单排4根或3根■120钻孔桩加系梁、立柱和盖梁,岸边墩及桥台桩基不设系梁。台后高6米长桥头搭孔以防止后台沉降而引起跳车现象。6号和8号两主墩上系用200吨球形固定钢支座,其余墩台上均为球冠橡胶支座。
  永丰桥 横跨姚江,位于姚江大闸以南1公里处,东接新马路,西接海曙永丰西路,2001年1月10日建成。全桥长637.1米,由主桥和东、西引桥组成,双向六车道。主桥为五跨变截面预应力砼连续梁,结构为双箱单室三向预应力体系。桥面净宽30米,其中边翼板各悬挑4米,中翼板8板,箱室之间无横梁。东引桥长183.55米,净宽为34米;西引桥长193.55米,桥面净宽为24米。西引桥为69米三跨钢梁和三跨连续梁结构,与永丰北路相交,匝道长235.08米,宽度由7.5米渐变到9.25米。主桥通航要求为V级,主线与永丰北路、槐树路立体交叉,净空满足4.5米高度。由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设计、宁波市政工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施工。设计荷载:汽—超20级,人群荷载每平方米3500牛;验算荷载:挂车—120。
  江北大桥 横跨姚江,位于江北大道上,1996年12月建成。浙江宏润集团宁波分公司施工。该桥按公路桥涵标准设计,荷载为汽—20,挂—100,人群荷载每平方米3500牛。全桥长500.3米,桥面净宽35.4米,桥梁孔总跨度为495米,主结构为35米预应力T梁桥,引桥为25
  米预应力T梁。原属甬余公路江北段改建工程子项目,2004年6月,江北大道上的环城北路至北外环路段按城市主干道标准拓宽改建后,该路段中的江北大桥同步作为城市桥梁投入使用。2004年11月24日,由同济大学对西侧半幅桥主桥进行静载试验,结论为江北大桥满足城—B级标准。
  庆丰桥 庆丰桥是宁波市东西主轴线——通途路的组成部分,总投资9.87亿元。工程东起江东区中兴路,平交朝晖路、徐戎路、曙光路,上跨江东北路、甬江、白沙路、人民路、大庆南路,终点接至江北区湖滨路,主线全长3654米。工程共分三个标段,分别是江东连接线(中兴路—曙光路)、主桥段(曙光路—人民路)、江北引桥及接线道路工程(人民路—湖滨路)。其中庆丰桥及引桥长约1746米,主桥全长约500米,宽41米,为三跨双塔双索自锚式钢加劲梁悬索桥,净空高20米,通航宽度140米,可满足1000吨级通行需要。建设单位为市政前期办公室。工程于2004年开工建设,2008年3月26日,庆丰桥成功合龙,2008年11月18日,大桥正式通车。
  常洪隧道 宁波甬江常洪越江公路隧道地处宁波市区中部,南接宁波市主干道通途路,北接甬镇公路和329国道,是宁波市东外环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于1999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单位是由上海城建(集团)公司、城建集团隧道股份、宁波中天投资有限公司分别占股份的45%、45%和10%出资组成的宁波常洪隧道发展有限公司,于2002年3月2日竣工通车,是我国内资企业首次采用1(T形式建设的工程正式进入运营阶段,项目公司获得隧道专营权20年。
  其他桥梁 三宝桥:位于咸宁桥北,清光绪年间重修。东通三宝街,西通贝家巷。砖桥:位于江北岸天吉巷(今大吉巷),明嘉靖《宁波府志》有“砖桥铺通定海界”的记载,民国6年(1917)重修。平安桥:位于砖桥东北,民国20年(1931)里人募建。东通石板巷,西通泗洲塘路。安里桥:平安桥东北,民国20年(1931)里人募建,东通天生医院,西通泗洲塘路。首善桥:位于首善路西,东通首善路,西通安老院。顾公碶桥:位于首善路东北,清光绪年间重修,民国23年(1934)再重修。东通白沙,西通四明公所。裕通桥:泗洲塘倪家堰南,清光绪十九年(1893)镇海方氏等重修,北通倪家堰鄞定桥。卫阁桥:位于倪家堰鄞定桥东,民国19年(1930)方氏等重修,,西通湾头渡。此外还有引仙桥、孟阳桥(又名麦阳桥)、敬思桥(又名马郎桥)、封仁桥、咸宁桥等。以上桥梁位于江北岸。另在湾头区域有渡生桥、富盛桥、庙后桥、登云桥、阜丰桥、天水桥、三星桥、万丰桥、保安桥、众嘉桥、迎丰桥、慈济桥、积善桥、永富桥、保生桥、永兴桥、永安桥、马公桥等。因河道改筑成道路和城市建设,以上大部分小型桥梁大多已废弃或改建。
  第八节 公共交通
  出租性交通工具
  江北现境最早的出租性交通工具(也是宁波最早的出租性交通工具)是民国4年(1915)出现的人力车(俗称“黄包车”),以后逐步发展成为人力三轮车、机动三轮车和大小出租汽车。
  民国4年(1915)宁波商人唐翼参在江北岸创办利捷车行,投入股本金1.6万元,从上海购置人力车200辆投入运行,。民国8年(1919)如云车行在江北岸火车站开办,股本金2万元,置车200辆。民国18年(1929),交通车行在江北,岸李家后门开办,股本金2万元,置人力车120辆。民国36年(1947)江北境内出现人力三轮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力三轮车的发展,人力车开始走向衰落,部分人,力车工人自购车辆进入三轮车行业。1954年4月,人力三轮车已全部替代人力车。杭甬铁路通车后,沿海客轮、公路、内河运输增加,三轮车客运业务日益繁忙。至2005年,江北区内有三轮车运输企业6家,共有人力三轮车158辆,其中中马运输队17辆、江北第三运输站30辆、北郊运输队35辆、河西运输队58辆、路林运输队10辆、朝日物流公司8辆。从业人员共167人。是年11月,市政府发文,要求人力三轮车停运,并对原从业人员给予安置补助。
  1956年9月,机动三轮车投入试运行,后因机动三轮客车噪声大、油耗高而全部淘汰。1978年8月,宁波公交出租汽车公司成立。此后,汽车出租公司相继组建。至2006年,江北区内汽车出租公司有5家。
  宁波公交出租汽车公司 初创期拥有出租汽车67辆,至2006年增加到91辆。地址在大庆南路445号。
  宁波市华联出租汽车分公司 华联集团所属单位,创建于1992年11月,初创期拥有出租汽车51辆,至2006年底增加到79辆。地址在大庆北路64弄3号。
  宁波市江南出租汽车有限公司 创建于1993年7月,初创期拥有出租汽车44辆,至2006年底增加到76辆。地址在莱茵堡别墅25号。
  宁波永安出租汽车有限公司 创建于1993年,初创期拥有出租汽车24辆,2006年底拥有出租汽车113辆。地址在新马路50号。
  宁波大众出租汽车有限公司 原名为宁波大众出租汽车公司,是外地资金进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家出租汽车企业。1998年9月,公司迁址至江北区倪家堰路19号。初创期拥有出租汽车60辆,现有出租汽车116辆。
  至2008年只剩下宁波永安出租汽车有限公司1家。
  公共汽车
  线路与站点 1956年2月6日,公私合营宁波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开设庄桥火车站至永宁桥汽车南站1路公共汽车(1959年9月改为东草马路至火车南站;1974年12月改为孔浦至火车南站)。同年11月成立宁波市公共汽车总站;1966年12月,公共汽车总站更名为人民汽车站;1972年1月改称为宁波市汽车运输客车队;1978年8月,宁波市公共交通公司成立;1992年8月,更名为宁波公共交通总公司。
  江北区公共汽车服务由市公交系统承担。
  1956年以后,公共汽车逐年发展。1958年开设二横街至东邵4路线(1971年改为东门口至变压器厂,之后又有多次变动)。1963年开设姚江至七塔寺3路线;同年开设新江桥至三官堂5路线(1985年改为国医街至宁波大学)。1970年3月开通轮船码头至慈城11路线(后改为31路,又改为331路)。1973年3月开设火车北站至汽车东站8路线。1976年1月开设新江桥至慈城31路线及慈城至英雄水库支线。以后又相继开通慈城至云湖、乍山、半浦、二六市支线,以及化肥厂至裘市支线。1979年4月开设玛瑙路至镇海41路线。1980年1月开设新江桥至保国寺332路线。1984年1月,12路线延伸至第三医院。1986年11月开设第三医院至康宁医院43路线。
  1988年后,随宁波城市化进程和道路建设的加快,公交事业迅速发展。1988—2008年,涉及江北区的公交线路新增50条、延伸46条次、调整73条次。另有5路、811路、810路、801路、301路、215路等公交线路先后被取消。同时,公交线路还逐步向江北农村推进。2007年9月20日,江北区所有村实现通公共汽车。

附注

①民国《鄞县通志》载为89条路、街、巷,其中“乐安巷”名称出现两次,属重复记载。经中马街道主笔调查,乐安巷共设有28个号码的门牌,其中第28号又称乐安坊,并非两条乐安巷。该巷今巳拆除。 ①南北倒置,有违常理,待考证。 ①未注明废止时间的路街,废止的公布时间均为2006年。 ①三忠墓为宁波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明末抗清志士——董志宁尸、王翊头、冯京第臂的合葬墓,墓于1995年迁至慈城庙湾山上,朱贵祠旁。今三忠巷立有遗址碑。 ②未注明废止时间的巷,废止的公布时间均为2006年。 ①2006年,宁波市地名委员会公告废止的路、街、巷无具体废止时间及原因。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