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366
颗粒名称: 第六编 城乡建设
分类号: TU982.2
页数: 106
页码: 239-344
摘要: 本编自清代至2008年宁波市江北区市政建设发展情况。
关键词: 城乡建设 市政建设 江北区

内容

宁波的市政建设从江北岸起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成立工程局,负责道路、卫生、电气、水道等市政建设事宜。至2008年,江北区共有路街巷161条;有8座跨江大桥与常洪隧道;有始发(终点)或途经的公交线路共81条,并实现村村通公交车。民国3年(1914)开始通电,现有10千伏配电线路共126条,总长度794.8公里。1956年始用自来水,现已普及全区,用户90486户。
  解放前后,住房由个人私有向国家直管公房转变;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建立住房保障体系。至2008年,累计开发商品住房234.79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56.3万平方米,建拆迁安置房66.67万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59.04平方米。区内第一个公园——白沙公园于1952年建成。至2008年,城区有公园10个,公绿面积近160万平方米;农村建成公园(绿带)15个(条),面积52.57万平方米。
  第一章 城乡规划
  第一节 规划编制
  宁波有建设计划,始于民国14年(1925)的《宁波市工程计划书》。该计划由宁波市政筹备处完成,涉及江北区现境的内容很少,其中规划修建、改建跨江浮桥3座,涉及江北的有新江桥和姚江桥(桥址即今解放桥附近)。民国21年(1932)鄞县县长陈宝麟提出《鄞县建设五年计划》。其中,首次提出姚江阻咸蓄淡,解决城区自来水和鄞、慈,、镇、姚4县的部分农田灌溉。填平新江桥至北郭堰的姚江水域,可得地600亩,中贯大马路,辟新市场,地基标卖充开江、筑闸及安装自来水经费;在江北泗洲塘处(相当于今东草马路地段)开新江,接通甬江与姚江,并建水闸,阻咸蓄淡。此计划后被1958年的姚江大闸工程所取代,且新江位置、筑闸地点都有很大变动。道路建设计划涉及江北的有:火车站至新江桥马路,相当于后来的桃渡路;海关弄至英国领事馆马路,即今中马路;建咸宁桥至何家弄马路,即后来的咸宁路;建江北后街洋船弄至老青年会马路,相当于今扬善路。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由宁波市建设局编制。第一份为1951年编制的《宁波都市计划》,其中再次提出姚江阻咸蓄淡工程(内容与1932年基本相同);规划设纺织食品工业区、码头区、鱼市场等设施于江北岸。第二份为1956年编制的《宁波市城市规划示意图说明》,涉今江北的有:孔浦附近建冷库、造船厂及运输量大的工厂;草马路、新马路和旧铁路路基所围区域,发展机械制造工业;北门电力公司及其以北至范江岸一带发展供热中心;于白沙附近建水陆联运码头,于下白沙附近设铁路货运站;于江东、江北设公路运输站;跨姚江桥位,除新江桥外,依姚江改道阻咸蓄淡计划选定,在此计划不能实施情况下,选在草马路南口、北大路北口为跨姚江桥位;于江北浮石亭姚江河套,设水上运动俱乐部,并辟江北公园。第三份为1958年编制的《宁波市城市规划总图说明(草案)》,定位江北工业为机器制造业。翌年再出一份《宁波市总体规划说明书》,属于“大跃进”形势下空中楼阁式的规划。改革开放后,《宁波市总体规划说明书》于1982年完成。规划涉及江北区现境的内容有:工业布局方面,控制江北原机械工业区,不再安排新厂,新建机械工业放置在庄桥一带;发展三官堂附近的建材工业区;搬迁老市区污染严重的工业。对外交通方面,扩建货运北站;沟通杭甬运河,达六级航道标准;建沟通江北、江东的甬江大桥和过江隧道;建大通桥。市政设施方面,筑草马路、新马路下水道;扩大液化石油气用户和实施煤制气工程;建槐树路沿江公园,扩姚江、慈湖、保国寺等风景区,建动物园。其他还有旧城区改造,建居民小区;扩大蔬菜基地建设;整修、新建公共厕所等。
  1986年,新编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86—2000)》经省人民政府同意,转报国务院批准。确定宁波的城市性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浙江省确定宁波为“浙江的经济中心”,明确宁波城市结构是以老市区为中心,由老市区、镇海、北仑三大片组成的生产、生活相对独立的组合型大城市。1995年,宁波市启动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该规划于1997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审议通过,1999年获国务院批准,确定宁波市城市性质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进入新世纪,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鄞县撤县建区、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宁波城市整体格局面临重大变化。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此次规划将城市功能定位港口—城市、东部沿海重要交通枢纽,并提出生态城市、产业城市和流通城市概念。城市规模确定远景中心城人口250万~28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40平方公里。推荐“T”型组团结构,3个组团自成体系,相向发展。
  第二节 江北区分区规划
  宁波中心城江北西区分区规划
  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宁波中心城江北西区的规划范围:西起绕城高速,东、北至萧甬铁路,南至姚江,总用地面积36.9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34.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6平方公里。规划期限:近期2005—2010年;中远期2011—2020年;远景至21世纪中叶。指导思想与原则:从区域功能整合和优化出发,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强化江北西区作为新世纪江北新城的功能和空间布局。通过该区域的开发建设形成一定的中心聚集和辐射功能,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共同构筑宁波西部城市生态新区。功能定位:集高品质的行政办公、商业商务、居住、工业、休闲文化、体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新区,宁波中心城的西北门户。规模:规划总人口21.5万人,总用地34.3平方公里,至2020年发展规模控制在25.5平方公里。
  产业布局规划 规划结构:形成“两心、两轴、七片区”空间布局结构。两心,即行政办公中心和商业文化中心;两轴,原北外环路为片区的主要空间发展轴;姚江为片区重要的自然、人文景观复合轴。七片区:四个居住片区,两个工业片区,一个体育片区。
  用地布局 居住用地:规划形成4个居住片区,用地应具有多样性,适度发展中高层、小高层住宅,有选择地发展低层住宅,适合不同层次的居民需求,体现社会文明和公平。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用地面积554.67公顷,按市级—区级—居住区级三级配置。行政中心位于姚江北侧;市级商业金融用地位于前洋立交桥东侧;文化娱乐用地在谢家片区配置一区级中心,居住区级中心在居住区内配置:体育用地在前洋立交处设一市级中心,铁路以东设区级体育中心,在居住区结合绿地考虑配置;医疗卫生用地在谢家片区设一区级中心,各居住区设相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保留公交职业学校,扩建至诚学校,新建江北职业技术学校。工业仓储用地:完善投资创业园区和洪塘东工业园区,发展一类工业为主。文物保护:对分区内的26处区级文保点进行保护。
  绿地与水系 绿地系统结构:规划形成“一廊、三带、多条绿线交织”的网状绿化格局。一廊,即沿姚江的开放式滨水生态廊;三带,即沿3条南北向主干河道,沟通南部姚江与北部自然山体、农业生态园区的带状绿带。多条绿线交织,即沿次干道的带状绿地与沿快速路、主干路两侧的防护绿地交织成网络。绿地布局:本区分为城市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两类:公园绿地包括市级公园、片区级公园、居住区级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防护绿地沿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轻轨线两侧的宽度作了明确。
  景观规划 根据道路、水系的围合关系,以及用地布局的需要,形成4个主要景观区域,即沿原北外环路的现代城市景观区域、余姚江景观区域、裘市—邵家渡景观区域、商业文化中心景观区域。
  旧村(镇)改造 旧镇改造主要是江北大道、北外环路以南的现洪塘街道所辖范围,主要分调整完善、功能更新、成片改造和新区开发4种形式。旧村改造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有步骤地推进村物质环境改造。对风貌较差,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落后,对周边用地影响较大的村庄,采用全部拆除、整体改造;对风貌较好,规模较大,建有一定的配套设施,相对独立的村庄,采用控制发展、保护性利用的原则;新区远期发展用地中村庄的改造,采用暂时控制、远期改造。
  道路交通 对外交通:由铁路、高速公路组成。扩建洪塘编组站,西北侧规划有绕城高速和杭州湾大桥连接线。区间交通:由机场路、滨江大道、北外环路、原北外环路、云飞路、甬金高速连接线、绕城高速等组成。区内交通:路网规划采用方格网式的路网结构,等级分为快速路(4条)、主干路(9条)、次干路、支路四级;轨道交通4号线经过本区;规划布置公共停车场29个,加油站9个,公交首末站5个,游览码头4座。
  市政工程 (1)给水。规划本区供水由毛家坪和东钱湖水厂联网供水,管网采用环网供水系统,对洪塘区域现状供水结合道路改造按规划重新铺设。(2)排水。规划排水体系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就近排入河道,污水收集后接入原北外环路污水主干管至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海。并完善洪塘现状污水排放系统。电力规划设置8座110千伏变电所、1座500千伏变电所。主要有北外环高压走廊带、甬金高速连接线高压走廊带。(3)电信。电信管线采用埋地形式,规划新建邮政2处支局,新建邮政所11座;规划新建电信母局1座,新建模块局7座。(4)燃气。规
  划采用高中低压三级管道供气形式,在西侧设置一条DN500高压输气管道,埋地敷设,设一处高中压调压站。(5)供热。规划区不实行集中供热形式,各单位需自行解决,但要求使用清洁能源。(6)环卫。区内垃圾由枫林垃圾处理厂焚烧处理,设置垃圾中转站4座;公厕按一、二类标准设置。
  防灾工程
  (1)防洪。区域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严格控制主干道宽度和河床底标高。
  (2)消防。新建标准消防站5处,消防用水由市政管网提供。(3)人防。规划区级人防指挥1处,在江北人民医院建设战时地下急救医院,并配置相关专业队和配套工程。(4)抗震。规划要求生命线工程和其他大中型工程和重要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宁波中心城江北东区分区规划
  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宁波中心城江北东区的规划范围:东起世纪大道,西至萧甬铁路,南临姚江、甬江,北至宁镇铁路支线,规划总用地面积38.38平方公里。规划期限:2006—2020年,以庄桥机场的搬迁作为近、远期的分界。规划重点:通过对区位条件及现状进行分析,针对规划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本规划重点解决的五大问题:分析其在宁波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确立发展目标及主要功能,以带动自身及周边地区的发展;研究本区域的人口、布局、道路、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并进行重新整合,以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以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处理好火车北站、庄桥机场搬迁前后的道路、用地布局,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规划力求创新,在符合总体发展的前提下,创造江北东区的城市特色。性质:宁波中心城核心区北部商贸、文化休闲中心,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区。规模:总用地38.38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35万人。
  产业布局规划 构筑“一心两带”产业发展总体布局结构:“一心”指三江口金融商贸商务文化核心区;“两带”是指沿姚江、甬江滨水服务带,沿中兴路产业发展带。产业功能分区:产业布局规划形成“五区一街”格局。“五区”,即核心滨水商务区、甬江滨水商务区、新三江口高档休闲商务区、商贸流通区、片区公建中心区;“一街”,即滨水休闲商业街,形成槐树路—白沙路连续的滨水生态区和特色商业街,布局上突出商业场馆与滨水绿化渗透穿插,体现时尚和滨水特色。
  空间布局 规划结构:根据地形条件、与周边用地关系分析及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规划形成“一核、两心、三带、三片”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一核”,即以三江汇合处向外呈环状延伸的区域,是三江片的核心功能区块;“两心”,即湾头休闲中心和区级公建中心;“三带”,即沿姚江、甬江市级公建带,沿中兴路区级公建带,人形的生态绿化带。“三片”,即湾头及老城区地区、机场地区、庄桥地区。
  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1116.84公顷,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住宅以多层为主,沿江、城市重要道路及重要地段适当布置高层住宅,以丰富城市景观。(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用地面积552.74公顷,按市级—区级居住区级三级配置。(3)工业用地。保留铁路以东、庄桥以西庄桥工业小区,发展无污染的一类工业,近期保留甬江工业小区,逐步改造为居住用地。
  (4)仓储用地。规划仓储用地予以搬迁,不再单独设置。(5)特殊用地。主要是庄桥机场及配套部队用地,将逐步改造为居住用地,但部分保留用地面积14.93公顷。
  绿地与水系 (1)绿地系统。本区绿地系统结构为“绿核+绿轴+水系绿化”的开放绿地空间,规划用地面积505.55公顷,其中公园绿地424.18公顷,生产与防护绿带81.37公顷。(2)水系。规划区内水域功能主要为排水、观赏,河道岸线按自然形态控制,部分河道作适当拓宽,进人公园的河道作适当修整、填挖。
  旧城(村)更新与保护 (1)历史文化保护。文物保护单位6处,按《宁波市城市紫线规划》予以保护;历史街区一处——天主教堂外马路街区。(2)旧村改造。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对区内的村庄进行分区管制,分类改造和分期实施。
  综合交通 (1)对外交通。由铁路、城市快速路构成。完善铁路系统,将萧甬铁路镇海支线作为城市环线;汽车北站搬迁至分区东北角的城北客运枢纽。(2)与城市其他各区的联系。依托区内快速路(通途路、世纪大道、北外环路);依托城市主、次干道,搬迁庄桥机场,可强化分区内部道路对外联系。(3)城市道路交通。结合河网水系,路网大致呈方格网状。共规划快速路3条、主干路11条;设置公共停车场14处,设置加油加气站13处,设置公交站场15处;有4条轨道交通线经过。
  市政工程 (1)给水。规划远期取消梅林水厂,由江东和东钱湖水厂联网供水;建设姚江大工业水厂,取用姚江水。规划对庄桥镇区的现状供水管网结合道路重新铺设;消防用水由市政管网提供,尽可能采用河网水;建设大工业输水管,输往工业区,保留舟山引水管。(2)排水。规划排水体系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就近排入河道,污水收集后分别至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和规划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处理(3)电力。规划设置220千伏变电所2座,110千伏变电所8座。(4)电信。电信线路采用管道敷设形式,并预留适当管孔数;规划保留孔浦电信模块局,并新建9座;规划保留玛瑙邮政支局,并新建1座。(5)燃气。本区天然气经规划东北侧高中压调压站调压后由城市中压管道供气,中压管道基本成环状布置。(6)供热。除江北核心区外,不实行集中供热方式,各单位自行解决供热需求,但必须使用清洁能源。
  环卫 设置垃圾中转站4座,公厕按一、二类标准设置。
  防灾工程 (1)防洪。提高防洪等级,防洪标准按200年一遇设防,防涝标准按20年一遇设防,在江北大河接甬江处设置相应的翻水站。(2)消防。消防责任区面积4~7平方公里,新设标准消防站4座,按标准配置人员、器械设备和训练场地,并与其他部门形成网络。(3)人防。规划确立逐步完善区域人防工程体系;结合三院建设地下中心医院,结合其他医院建设三处地下急救医院;湾头地区建设公共人防工程。(4)抗震。规划要求生命线工程和其他大中型工程和重要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慈城古县城市政规划
  规划目标 根据慈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要求,结合现状实际情况,提出古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与标准,完善道路、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形成运转有序、效益良好、服务优良的市政网络,并与区域设施布局协调一致。开挖河道,整理水系,恢复古县城风貌,从而使古县城保护与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形成既具有古城风貌,又有先进完备设施的旅游、居住性城镇。
  规划期限 远期2006—2020年。
  规划范围 慈城古县城,即北至慈湖,东、西、南以护城河为界,总用地面积1.83平方公里。
  道路交通规划 慈城道路交通规划遵循以保护古城风貌为原则,适应并适度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安全、便捷、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系统,重点是合理规划路网,完善道路功能,配置健全的交通设施,使古城内部居民出行方便,外来旅游观光者交通便捷。本次规划考虑了公交站场和社会停车场,停车场的设置应以方便居民生活,减少进城交通和保护古城为目的。为便于居民出行和中心市区居民来古城休闲游玩,在古城东部设一公交站场,面积5860平方米。在古城外围设置大型社会停车场,供旅游车辆和外来车辆停放,居民生活性车辆也可停放。在西、东部各布置2个,南部布置1个。面积总计45685平方米。在古城内部设置机动车停车场,专供居民停放私家车,共3处,合计15336平方米,约560个停车位。在古城内部,设非机动车停车场1处,面积为3108平方米。景点开发时,应考虑非机动车(含人力三轮车)等旅游辅助性车辆的停放。
  市政管网规划 (1)供水工程。给水管网采用环网系统,通过慈城水厂和现状DN600供水管,沿东城沿河引接甬余公路及余北快速路规划供水管,供城镇用水,其中中华路、尚志路、太阳殿路、解放路、民权路、民主路等为主干管,管径DN300,其余街巷均为DN200。内部污水管的管径可采用DN100—DN150,内部管网采用环状与树枝状相结合。
  (2)排水工程。规划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雨、污水经环城西路、解放路、环城东路汇集至环城南路,经甬余公路北侧泵站提升后,截流,大量雨水至官山河,污水经北外环路污水主干管至北区污水处理厂。
  (3)电力工程。根据电力规划,本区设2座110千伏变电站,其中1座为现状110千伏慈城变,另在慈城新区外围,新建1座110千伏变电站。
  (4)电信工程。按市话普及率,古县城2005年市话总数为6400门,至2020年可达1.28万门。规划对慈城模块局扩容至1.5万门,电信管道均采用管道埋设。保护微波通道,微波通过制高点为100米,保护范围为左、右、下各15米。保留现有邮政支局,负责本区信函、包裹、邮件、快递等业务,并不断拓展业务,满足居民的各种需要。居住区设置信报箱,沿道路设置邮筒及公共电话亭,邮筒按500~800米/个设置,公共电话亭按300~500米/个设置。
  (5)环卫工程。建成与城镇建设发展相适应的环卫设施体系,垃圾收集实现分类化,垃圾中转运输实现集装化、密闭化、压缩式中转与运输,垃圾收集处理统一纳入中心城,无害化处理率100%。公厕应按标准建设,设置老人与残疾人专用蹲位,并安装节水设施。
  防灾规划 (1)防洪。慈城护城河整治工程。东城沿河宽度控制在12~20米,西城沿河宽度控制在10~15米,河床底标高﹣1.37米,慈城古县城防洪采用封闭围圩,余姚江流域20年一遇洪水位2.77米,慈城50年一遇洪水位3.17米。沿古城墙的环城路标高为3.1米,沿环城路恢复占城墙,以城墙为堤,堤顶标高3.7米。设置大西门排水泵站和甬余公路提升泵站。
  (2)消防。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积极预防火灾发生,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规划设置小型消防站1座,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按规范设置消防设施。消防水源由城市给水管网供给,尽可能使用河网水。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实行专业与群众性业余队伍相结合,全面防护与重点防护相结合,对文保点、保护建筑群实施重点防护。
  (3)人防。按一类人防重点城市需求设置人防设施,战时留城人口为65%,但根据本区地理位置,周边山体较多,建议留城人口按30%,本区留城人口为4800人,近期按人均0.4平方米计,需人防工程1400平方米;远期按人均1平方米计,需人防工程4800平方米,可结合外围停车场设置。
  (4)抗震。本区地震动参数为0.05g(Ⅵ度),一般构建筑物等设施都无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对于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评价,按评估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5)管线综合。古县城在市政管网建设中既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范要求,义有其自身特点。本区道路狭窄,以4~6米居多,又开挖多条河道,使地下空间更拥挤,为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实现良好的人居环境,符合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要求,原有的架空杆线及规划新建管线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理地敷设或与建筑物结合架设,灵活巧妙地满足市政建设与保护、改善的关系。
  村庄建设规划简介
  至2008年底,江北区已有庄桥街道东邵村、庄桥街道灵山村、洪塘街道裘市村、慈城镇半浦村,制订村庄建设规划,并上报规划文本。
  《庄桥街道东邵村建设规划》 由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7年完成。《规划》共分基地解读,规划依据、规划原则与功能定位,总体构思,总体布局,绿地与景观,道路交通系统,建筑设计,经济测算与分期建设,市政设施,经济技术指标10章。规划总用地规模为18.4公顷。功能定位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绿意盎然,具有文化内涵的生态型居住小区。
  《庄桥街道灵山村村庄建设规划(2008—2012)》 由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7年完成。《规划》共分规划背景、总则、现状概况、发展条件分析、规划布局、绿地景观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环境整治改造、特色旅游规划、市政工程规划、建设时序、投资估算、实施措施与建议13章。规划总用地规模30.62公顷。规划按以人为本、节约用地、可持续发展、强化特色、生态环保的原则,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畅达、市政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产业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洪塘街道裘市村村庄建设规划(2006—2010)》 由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7年完成。《规划》共分规划背景、总则、现状概况、规划构思、规划布局、道路交通规划、绿地景观系统规划、旅游规划、市政设施规划、环境改造规划、近期建设、投资估算12章。《规划》总用地规模63.45公顷。总目标为将裘市村逐步建设成经济发达、社会和谐,布局合理、交通便捷,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一定传统文化特色的农村新社区。
  《半浦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06—2016)》 由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6年完成。《规划》共分总则,规划定位、目标与原则,保护框架,保护等级、保护范围与要求,建筑高度控制,保护与更新模式,重点地段整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河流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旅游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13章。规划将该村功能定位为宁波历史文化内涵展示区域,慈城古镇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姚江水上旅游的重要节点和慈城旅游区的水上门户。规划总用地规模为40.41公顷,其中净建设用地规模为33.2公顷。规划结构为“一心两轴五片区”,即一个景观绿地中心;一条历史文化传承轴,一条滨水公建轴;4个居住片区和一个古渡街区。规划目标为,保护具有明清街巷风貌的半浦古村,包括“四水环抱,江河交接”的自然景观,文化特色浓厚的历史街区和古民宅、古树、古井、古商铺、古祠堂、古渡等节点,发掘其历史内涵,展现古村特色;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以旅游业为龙头,引导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向旅游、商业、居住等综合功能发展,构建富裕、和谐的历史文化名村。
  第三节 规划管理
  1990年1月,江北区规划管理办公室建立,隶属江北区城乡建设管理局。1995年3月,宁波市城乡建设规划局江北分局设立;10月下设江北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处。2002年8月,宁波市规划局江北分局设立,同时撤销宁波市江北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处,2005年实行市辖区规划管理机构垂直管理。主要职能为负责监督、检查江北区规划区域内城市规划的实施;配合江北区行政执法局依法查处违法违章建设行为;办理洪塘街道、慈城镇所有建设项目的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办理江北区(除三江口等主要地段以外)建设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个人建房规划许可证;负责分局管理的临时建筑和临街门面装修、室外广告的审批;负责有关建设项目的批后管理。
  建设项目选址管理方面,1996—2008年,江北规划分局共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860件。
  其中,2001—2008年核发733件,面积2243.34万平方米。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方面,1996—2008年,江北规划分局共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6266件,面积1795.90万平方米。其中单位980件,面积1753.38万平方米;个人5286件,面积42.52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方面,1996—2008年,江北规划分局共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7660件,面积1369.49万平方米。其中单位1623件,面积1318.91万平方米;个人6037件,面积50.59万平方米。规划行政执法方面,江北规划分局共查处违法案件510起,总面积56.36万平方米。其中补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85件,面积49.27万平方米;补办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58件,面积5.90万平方米;拆除67件,面积1.20万平方米。(详见本编第七章城管执法)2000年起,中心城区开展市容环境整治行动,涉及江北区的有槐树路、桃渡路、通途路、绿梅小区、文汇小区等。整治的主要内容是,拆除有关违法建筑、逾期临时建筑、严重影响景观的固定建筑,完善道路交通功能,突出绿化景观效果,整治住宅小区环境,合理布置公用设施,重新规划各类广告,加强夜景灯光装饰。经过近3年的整治行动,江北区共拆除各类违法建设工程24012平方米,城区的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改观。
  第二章 市政建设
  19世纪40年代,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江北岸一带被指定为外国人居留地,开始了道路建设。光绪元年(1875)江北岸建起码头。19世纪80年代,江北外国人居留地市政建设开始起步。光绪六年(1880)成立,公共市政委员会(或称道路委员会),并设立由中外居民自发捐助的基金,用于街道照明、铺路及道路整洁。光绪二十四年(1898)经浙海关税务司提议,道路委员会改组成立工程局,负责道路、卫生、电气、水道等市政建设事宜。,工程局设董事会,浙海关外籍税务司穆麟德(Mollendortt)任董事长,另有局董8人,中外各4人。工程所需费用部分来自商民捐助,部分来自公共事业收入。道路委员会及工程局设立后,对沿江堤岸与市面马路进行整修,客观上加快了江北岸的开发与发展步伐,促进江北外滩的建设与繁荣。
  第一节 供水
  江北区由市自来水总公司统一供水。区域内设有梅林、慈城两家水厂。至20世纪末,江北区城乡居民全部用上自来水(包括山区使用山塘水的小水厂)。江北区江河密布,雨量充沛,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地下水资源也较为贫乏。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姚江为潮汐河,干旱时咸潮上溯,两岸农田灌溉、人畜饮水发生困难。江北岸城区供水主要靠鄞东、鄞西的3条人工河,通过它山堰水利工程引鄞江水入城,然逢久旱,则河水断流、浅井干涸,同样出现水荒。新中国成立后,江北地区建造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1座,1959年又建成姚江大闸,供水水源基本得到保证。除1967年、1971年两次大旱外,其余年份未发生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
  雨水 泉水 井水 河湖水
  在未集中供应自来水之前,城区居民多用陶制水缸盛接雨水,俗称“天水”主要作为饮用水。洗涤衣被等多用河水、湖水和井水,为此城乡河湖多设有“河埠头”,以方便居民,使用。1965年统计,江北城区有河埠头55只。逢久晴“天水”用完时,农民也挑河水入缸,用明矾沉淀后作饮用水。河水断流时,则挖井取水。然江北地区浅并多呈碱性,难以入口深井则寥寥无几,有的农民就往远处挑山泉水。据元延《四明志》记载,离县(今慈城镇)10里有赭,山潭;县东南7里花墅湖(又称花屿湖)上有白龙潭,水出岩间,又名冷水湾;西屿乡还有乌龙潭等。清全祖望《大宝泉铭》:县西二里有大宝山,山麓有泉,色清而味甘。据1981年地名普查登记,洪塘公社荪湖大队有费井泉、勺泉,上沈大队有甘泉。另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尚有思恩泉,在今慈城镇龚冯村李家岙(今称里夹);玉泉,在慈城镇区东北3里;顾家泉,在慈城镇区北1里。今慈城镇新联村傅家自然村,靠近61省道旁仍有山泉一处,水流虽小,但终年不涸。
  清光绪《慈溪县志》记载,今慈城镇境域有金家井、董孝子井、八角井、祗树井、阮公井等;今洪塘街道境域有费井、沈家井等。据民国《县通志》记载,江北岸有土井40口,其中公用水井2口。一称庙井,在五区泗洲乡德庙左首墙下;二称金泽义井,在三区湾头,宋嘉定七年(1214)里人金世安建,福海寿堂五代孙金泽于其旁舍地穿井盖亭,息饮往来行人。民国8年(1919)宁波江北岸工程处开掘自流井3口供周围居民饮汲,颇称便利。为此,鄞县知事决定在城区开井,10口。以后,自流井、公用水井逐年,增多。1955年统计,江北城区有公用水井63口,其中白沙街道35口、槐树街道11口、中马街道17口;有自流井4口分别位于新马路8号、新马路14号、人和巷19号、首善街1号。1987年,江北地区尚有10家单位拥,有14口深井。江北地区农村集镇和大的村庄也有公用水井多处。据雍正《慈溪县志》记载,赭山下就有玉蟾井、祗树井、枇杷潭;在原慈溪县治西南半里有著名的林家池。
  自来水
  发展概况 宁波有自来水始于民国15年(1926)。是年,裘天宝银楼业主独资经营的通泉源自来水公司成立,但供水仅限东门口一带闹市区。江北地区有自来水始于1956年,从新建的江东水厂用一条直径200毫米铸铁水管穿过江底输送自来水至江北部分地区。
  1960年8月,位于正大火柴厂旁的简易江北供水站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5000吨,供应江北城区。1972年5月,江北供水站扩建接触滤池2只,日供水能力提高到6000吨,并改名为江北水厂。1983年1月因水质差,江北水厂关闭。
  1966年5月,慈城供水站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480吨,供应慈城镇。1968年,慈城供水站扩建2.5平方米压力滤池1只,日供水能力达1000吨。1979年9月,慈城水厂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为5000吨。
  1979年7月,梅林水厂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2万吨。1988年7月,梅林水厂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增加到6万吨。
  1982年开始,自来水用户扩至郊区;至1985年,江北区农村的其中11个乡镇用上自来水。2001年7月始对辖区内农村实施水改工程,至2003年底,基本完成12条总管和80个村、1个农场的自来水改造,使3万余户村民真正享受到城乡一体化供水和“一户一表、同网同价”的待遇。同时,通过增大供水管口径,沟通镇与镇之间的管网,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自来水水压低、水质差、农民经济负担重等诸多问题。
  2001年3月,江北住宅供水进行“一户一表”改造。
  2008年,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直径2米的管道2.3公里,管线南与东钱湖水厂到江南公路的输水管道相接,穿越甬江后,北与宁镇公路供水管网贯通,使江北中心区域全部用上优质自来水。至2008年底,江北供水分公司管理的自来水用户90468户,DN100以上管线545公里。
  梅林水厂 位于姚江北岸的庄桥街道梅林,1976年10月由庄桥镇、变压器厂等7家单位筹建,占地面积4669平方米,主要解决庄桥地区用水。1978年移交给宁波市自来水公司。1982年,供水范围由庄桥地区扩大到洪塘、裘市、费市、洋市及部分江北中心区域,日供水能力1.6万吨;经扩建改造,1988年日供水能力则增至4万吨。1989年再次扩建,建造机械搅拌池3座(2座立式澄清池、1座虹吸滤池),日供水能力达10万吨,居宁波市总公司所属水厂第三位。1997年10月,全国供水系统瞩目的净水工程设施—“九五”国家科技项目生物微污染水处理综合池在梅林水厂建成。至2008年,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建有一级、二级泵房各1个,污泥泵房1个,斜管澄清池1只,机械搅拌池3只,滤池3组,清水池2只,主要担负江北区庄桥及附近街道、镇海区部分地区的供水任务。其水源一直是质量不高的姚江淡水,2009年6月实现功能转换,使江北全区居民结束喝姚江水的历史,用上以白溪水库原水为水源的优质自来水。
  慈城水厂位于慈城镇慈湖畔。1966年5月建立,为全省第一家镇办供水站,日供水能力480吨,1968年提高到1000吨。1979年在原地新建慈城水厂,日供水能力5000吨,解决了慈城镇及附近公社、大队2万居民的用水问题。1984年,在慈城镇后山腰建成1300吨高位水池1座,到1987年底,平均日供水能力5805吨,供水范围扩大到妙山、乍山、半浦、慈东各乡。1989年再次扩建,日供水能力至1991年提高到2万吨,缓和了慈城地区供水紧张局面。此后又筹集资金1040万元,实施英雄水库引水工程,铺设DN800管线7公里,日输水能力达2万吨,有效保证了自来水质量。至2008年,慈城水厂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有一级、二级泵房各1个,澄清池1只、滤池7只、清水池1组,担负慈城城镇企业和7万余名人民生产生活用水。
  第二节 排水
  喉闸排水
  古代宁波城区无专用的排水管渠,以明沟引雨水排向附近河道,经诸多内河通过喉闸排向外江。为调节内河水位,宋宝祐年间(1253—1258)沿海制置使、庆元府尹吴潜书“平”字于石上,将此石设在鄞县治西南镇平桥下,称为“水则”,又称,“平水尺”。城中河滨之水以3尺为平,过平字以上开闸泄水,以下则关闭闸门。如此启闭有时,旱涝无虞。江北区与海曙区交界处的保丰碶即为城区排水喉闸之一。明嘉靖《宁波府志》记载:“保丰碶,又名永丰碶,县北三里,以泄潦水。”
  下水道
  民国11年(1922),县整理城河委员会开始铺设下水道。江北中马路铺设有直径30~60厘米排水管道。新中国成立后,江北地区的新马路铺设有直径1米的砼管;人民路封神桥(封仁桥)设140厘米×160厘米石涵。1965年统计,江北城区下水道总长22560.16米,其中圆管6093.18米、拱渠291.4米、方渠30米、石板沟5771.78米。窨井大574只、小898只。1976年统计,慈城镇下水道8.93公里,服务面积60万平方米;庄桥镇下水道2.62公里,服务面积1.3万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开始,市区排水系统由雨污合流制改建为雨污分流管道,于是下水道长度增加,服务面积扩大。1990年,江北城区排水管道总长58.86公里,其中区城建部门管理的下水道总长度达
  36.23公里。配套大窨井4140座,其中区管3564座;雨水井6194座,其中区管5285座。至2008年,江北城区下水管道总长度为296.20公里,其中市管排水管道112.50公里,区管排水管道183.7公里。
  各主干道排水系统
  环城北路 雨水就近排河;污水先排入江北大河泵站,经处理后排入甬江。
  人民路 雨水就近排河;污水分路段排入不同干管,大庆北路以南排入人民路、大庆北路以北排入环城北路。
  新马路 雨水排姚江;污水采用自应力管,排入西草马路。
  西草马路 雨水从清河路至大庆南路,由两头向中间接入规划雨水管道再排姚江;污水管道均采用自应力管,从大庆南路向西排入西草马路原雨污合流管,后排入槐树路泵站。
  北外环路 雨水就近排河,采用国际钢筋砼一级管;污水排入规划泵站,采用国际砼二级管,并采用顶管施工,其中过河段采用PE倒虹管,定向钻施工。
  大闸路 雨水管采用国际钢筋砼一级管,自环城北路至规划一号路,以北向南排入姚江;自规划一号路至新马路,以北向南排入泵站。污水管道均采用国际钢筋砼二级管,排向新马路已建污水井。
  谢家7号路(暂名) 雨水管采用国际一级砼管;污水自东向西排放,排入四号路,四号路管道接入规划北外环路主管。污水管均采用国际钢筋砼二级管。
  谢家3号路(暂名) 雨水管采用国际钢筋砼一级管,污水管采用国际钢筋砼二级管,交叉井内污水管采用自应力管,污水排向北外环路。江北大道江北大桥至庄浦公路段,雨水就近排河、污水接入环城北路。
  排水排污泵站
  1988年始,江北区域内陆续开建雨水、污水泵站,至2006年共建有各类泵站10个。2007—2008年,江北区内又新建北外环路沿线(1—1线)雨污合建、分流泵站;北外环路沿线(1—2线)排污泵站;北外环路沿线2号线排污泵站;洪塘江北连接线排污泵站;育才北路雨水泵站;东草马路排污泵站。
  2007年,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位于镇海澥浦)一期项目正式通水试运行,江北区环城北路以北地区包括慈城镇、洪塘街道、庄桥街道及投资创业中心等皆为受益区域,从此结束了环城北路以北地区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江河的历史。建设内容包括污水收集总管、污水中途提升泵站、污水处理厂等。污水收集总管南起江北大河泵站、北接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全长17.9公里。有日处理能力为3万吨的中水回用工程,按尾水国家一级标准达标排放,可减排化学需氧量7300吨。
  第三节 管网
  地下管线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境内地下管网(线)主要包括雨水管、污水管、给水管(自来水管)、燃气管等。
  雨水管 污水管
  古代宁波城区无专用排水、排污管道,以明沟引雨水排向附近河道,经诸多内河通过喉闸排入外江。民国11年(1922)鄞县整理城河委员会始铺设下水道。解放后,市政府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新马路铺设100,厘米砼管,人民路封神桥(封仁桥)设140厘米×160厘米石涵。20世纪80年代起,市区排水系统由原雨、污合流制逐渐改建为雨、污分流管道。1993年,双东坊小区(翠柏路段)实施雨污分流管道。1995—2005年,怡江小区、红梅小区、大闸小区、槐树小区、清河路等先后实施雨污分流管道。2002年12月,江北投资创业园区(今投资创业中心C区)铺设雨、污管道各11条,总长度25.66公里。2007年11月,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一期(位于镇海区澥浦)正式通水试运行,日处理污水10万吨。总管南起江北大河泵站,北接北区污水处理厂,全长17.9公里。北区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让江北区告别污水排江历史。
  1990年,区内排水管道总长58.86公里,其中区城建部门管理的36.23公里;配套窨井4140座,其中区管3564座;雨水井6194座,其中区管5285座。2008年,区内排水管道总长296.196公里,其中市管112.496公里、区管183.7公里;窨井9347座,雨水井10472座。
  供水管网(自来水管)
  水厂及出厂水管 民国23年(1934)开办宁波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疏挖深井,建50立方米铁制水箱水塔,6立方米过滤池地下室,管道长3500米。民国25年(1936)元旦供水,用户22户、2500人,日出水能力2234吨,年供水80余万吨。1955年3月,市政府筹建自来水厂,上游为东钱湖水源。1966年5月建慈城水站,位于慈湖畔,为全省第一家城镇供水站。1979年更名为慈城水厂,日供水能力5000吨,解决附近乡镇2万居民的用水问题。1996年,慈城水厂为保证供水水质,实施英雄水库引水工程,铺设DN800管线7公里,日输水能力2万吨,次年1月通水。1976年9月建南郊水厂,日供水能力20万吨,供海曙区及江北区部分地域用水。2001年铺设DN1200管线900米。1979年7月建梅林水厂(前身为庄桥水厂)。1982年、1986年分别铺设DN300、DN800钢质出厂水管。1989年,日供水能力10万吨。1993年,水厂至部队机场铺设长2公里DN800、长2公里DN500、长8公里DN600出厂水管。1997年新铺设水厂至洪塘长4公里DN600出厂水管。2009年,梅林水厂因余姚江水源质量问题而闭关。
  过江与主干道水管 1987年铺设新江桥过江钢质DN600管,此为江北区与海曙区联络管。2001年铺设甬江大桥过江钢质DN600管,此为江北区与江东区联络管。1986年铺设庄桥大街自来水管,长3公里DN300水泥管。1996年、1997年分别铺设人民路长3500米DN500铸铁管、长2100米DN800球墨管。2008年铺设大庆南路长1200米DN600球墨管。至是年,区内供水管网主干道总长71186米,其最大管径1000毫米,其余为800毫米、600毫米、300毫米。
  燃气管道
  1994年10月,《宁波市城市燃气专项规划》出台,以新建小区为起点,分片实施,逐步联网,实施全市燃气管道化。次年10月,城市燃气管道建设拉开帷幕。1996年9月28日,宁波市第一个小区大型气化站——红梅气化站点火通气,住户用上方便、清洁、安全的“自来气”实现管供气史上“零”的突破。1997年,市区投入运行中压管线和庭院管线20多万米(含江北、,江东、海曙3区),管道燃气供应拓展到宾馆、饭店、机关、食堂、幼儿园等用户。是年3月,宁波兴光煤气集团公司成立,专业经营液化气和管道气业务。6月建液化气专用码头1座,镇海、北仑两座天然气门站。2002年,锦江年华小区首次用上人工天然气。之后,育才家园等小区先后用上天然气。2006年2月,天然气进入宁波城市管网。4月铺设镇海骆驼至江北工业区的口径508毫米主干管。7月,管网监控控制系统投入使用。这标志着城市天然气管网信息化、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10月建金山路天然气转换站1座。至此,金山路、长兴路、广元路通气。2007年6月,市区管道天然气转换工程全部完成。至2008年底,江北区域内燃气主管道总长度57073米,天然气用户28652户,液化气用户3099户。
  第四节 主要道路建设
  据民国《县通志》记载,江北岸有道路88条。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建设有所恢复和发展。至1965年,江北城区道路总长32592.31米,其中主干道2922.4米,支路3367.35米,道路面积共计168295.99平方米。改革开放后,道路建设速度加快。1987年,江北区有路、街、巷共160条,总长58.16公里,路面面积39.03万平方米。1994年开始,宁波市实施以“打通干道、疏通卡口”为重点的道路建设工程,至1997年,作为宁波城区“三横四纵”之一的人民路改建完成。1999年以来,江北城区相继改建环城北路西段、新马路,新建清河路、通途路、康庄路、大闸路等道路,使城区的路网框架初步形成,路面质量有所提高。2003年开始,从解决“出行难”出发,改建大庆南路、环城北路西段,新建建业街、双东路等城市支路和清湖路等房产配套道路,进一步完善城区路网结构,改善了出行条件。
  人民路 为江北城区南北向主轴线、通向镇海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南起新江桥北堍,经新马路、大庆路,北至环城北路,全长3.1公里。民国17年(1928)扬善路至车站路段改造建成沥青路面,宽9.6米。1958年填塞李家后河,将后马路、横街、咸宁路段,连接起来,定名人民路。1964年全线拓建成沥青路面,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新江桥到车站路段车行道宽12米,新马路至大庆路段车行道宽14米。1975年新建铁路宁波北站以北段,路宽28.5米,其中车行道宽22.5米,为三块板式道路。1990年夏季大修大庆北路至环城北路路段,原沥青路面快车道改为水泥砼路面。1997年再次进行大修,4月8日至10月31日改建人民路新江桥至扬善路段,沿中间水泥砼路面向两侧拓宽慢车道及人行道,全长178米,宽34米,其中,快车道为水泥砼路面,慢车道及道路交叉口为沥青路面。是年,改建新马路至大庆北路路段,道路总宽34米,其中两侧人行路各3.5米,慢车道各4.5米,隔离带各1米,中间快车道16米。快车道为水泥砼路面;慢车道及道路交叉口为沥青路面。2001年11月完成改造大庆北路至环城北路路段,全长815.64米,道路标准断面宽44米,主要路口做渠化拓宽处理,车道均为沥青路面。2005年改造金港大酒店及茗雅苑两地块人行道,铺装6厘米厚的小方砖。2006年改造新江桥至大庆南路全线人行道。
  大庆南路—大庆北路 是江北城区南北向交通干道。原为毁于抗日战争时的沪杭甬铁路路基。南起解放桥北堍,经新马路、人民路,折东北至环城北路,全长4.94公里。以人民路为界,南段称大庆南路,北段称大庆北路。1979年改建大庆北路,其中人民路至大通桥段,车行道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大通桥至环城北路段,车行道宽6.5米。1982年拆迁宁波拖拉机厂至解放桥北堍段民房,修建大庆南路,长271米,车行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2007年10月启动大庆南路拓宽改造工程,该工程南起解放桥,北至通途路(老火车北站),全长1630米,宽度为36米。断面布置为6米人、非混行行道+11米机动车道+2米中央绿化带+11米机动车道+6米人、非混行行道。主要建设内容有道路、雨污水管、给水管、配套绿化、路灯、电力、交通及公交、环卫设施等。
  环城北路 是江北区东西向城市主干道。东起世纪大道,与风华路相接;西至环城西路,与新星路相接,全长6.6公里。1982年完成孔浦大闸至倪家堰路段之快车道,长3491米,宽10.5米。1986年完成运河桥至倪家堰路段,宽10.8米。1988年8月,改建姚江大桥至翠柏路段,车行道为水泥砼路面,人行道铺装混凝土小方块。1992年8月建设孔浦桥东岸至常洪路段,长858米,总宽32米。其中,快车道宽24米,为水泥砼路面;慢车道为沥青路面;人行铺设小方块。1994年建设孔浦桥至2号桥路段,长1264米,车行道宽16米,人行道宽7.5米。1998年改造大闸路至姚西泵站路段,长1230米,宽24米;是年6月改造倪家堰以西段,宽32米。此两段路面,快车道为水泥砼路面,慢车道为沥青路面。2007年1月对环城北路的姚江大桥至翠柏路段进行拓宽改造。全长1110米,宽44米。断面布置为5.5米人行道+7.5米非机动车道+2.5米绿化带+14米机动车道+1.5米绿化带+7.5米非机动车道+5.5米人行道。建设标准为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
  新马路 为江北城区东西向交通干道。东起人民路,西止于大闸路与槐树路连接处,全长
  1.64公里。西段与铁路专用线(铁路专用线已于2000年7月前拆除)平行,是水泥、煤炭、钢铁等大宗物资出运主要通道。车行道宽10~15米。人民路至草马路段初建于民国元年(1912),由英国人筑成泥结碎石路。民国20年(1931),仁济医院董事金延荪等筹资改建成混凝土路,长910米,宽16米。
  康庄南路 南起华辰大桥与育才路相接,北终于庄桥街道塘民村,为城市支干道。其中,华辰大桥至北外环路段于2003年6月开工,2006年4月竣工,全长1490米,宽24~36米。该段内含箱涵1座、管涵1座、公铁立交1座。同时,随道路配套雨污水管、给水管、电力、通信、燃气、绿化、路灯和公交环卫等设施。北外环路至唐民村段(与旅游公路相接)建于2004年,全长5.2公里,双向4车道,主车道宽16米,辅助车道6米,路基宽38米,路面为沥砼结构。沿线有楼家公铁立交桥1座,属大桥,长580米,宽28米,净高6米,设计荷载汽—20、挂—100。
  北外环路 西起江北大道,东接329国道,为宁波市新外环快速干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6636米,宽40米,双向6车道,设计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2003年建成通车。北外环路上同步贯通的庄桥立交,是一座双幅各12米宽的上跨公铁立交桥,全长521米,共20跨。2006年建成北外环绿化工程,实施绿化宽度为两侧34米,局部地段29米,总计34公顷。
  永丰北路 原名北郊路,2001年12月改今名。南起永丰路,北至环城北路(江北区段南起保丰碶)。民国16年(1927)南端一段修造成马路,余为石板小路。原为制药厂厂外通道,始建于1964年6月,长415米、宽5.5米的沥青路面。1975年4月建造制药厂原有沥青路面段至姚江大闸段,长334.7米、宽6米的沥青路面;同时建造制药厂原有沥青路面段至第二医院门口,长
  404.7米、宽7米的沥青路面。1985年12月进行一次拓宽。1991年2月28日至7月31日修建环城北路与北郊路文教泵站段路面,长158米,路宽为20米。1992年拓宽永丰路到电业局西侧沥青路面,长820米,宽28米。2001年9月改建永丰路至保丰碶,车行道拓长至514.05米。次年改建保丰碶到环城北路路段。
  桃渡路 起于甬江大桥西堍,止于大庆南路,长756.75米,宽28米,车行道为沥青路面,人行道为5厘米厚的混凝土小方块。
  第五节 街巷
  境域内的街巷建置,最早见诸慈城古镇。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慈溪县治在此始建。至今,慈城古镇街巷纵横交错,仍保留路、街、巷近百条。宁波江北岸城区,在,元代、明代和清代的前中期属于鄞县的城郊及慈溪县东南部、镇海县西南部的边远乡村,直至18世纪中叶,江北岸地域尚未形成市廛。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宁波被辟为通商口岸之后,江北岸路街巷始渐具雏形。据民国《鄞县通志》载,民国21年(1932),江北岸城区有路、街、巷88条①,其中路15条、街12条、巷61条。
  新中国成立后,城区街巷逐渐变更。据《宁波市地名志》(1993年出版)记载,江北城区保存旧时和新建的路、街、巷103条,其中路街47条、巷56条。废止路、街、巷18条。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市区商用大厦和居民住宅区相继建成,新区向西、向北推进。2004年,甬江、庄桥、洪塘3镇改为街道建置,城区的道路和街巷状况发生了更大变化。据《宁波街巷地名录》(2006年出版)记载,江北城区共有路、街、巷138条,其中路街104条、巷34条;废止路、街、巷40条。至2008年底,江北区(包括庄桥街道和洪塘街道)共有路、街、巷161条,其中路、街116条,巷45条。新中国成立后,废止的街巷共57条,其中废止的路、街13条,巷(弄、边)44条。本区慈城镇现有街、巷85条,废止街、巷12条。
  城区街巷
  倪家堰路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庄桥机场南门口。1978年修建。因路经倪家堰得名。
  环城北路 东接世纪大道,西至环城西路。1982年始建江北大河至倪家堰段,1986年建倪家堰至运河段,1990年全线建成通车,以后又几次拓宽改造。因宁波市区北部环线得名。
  文教路 南起范江岸路,北至地洋漕。1993年5月建成。因地处文教区而名。
  育才路 南起新芝路,北至华辰大桥。2000年5月建成。为与文教路相对应而名。
  胜利堰路 西起双东路,东至地洋漕。因路北有胜利堰而名。
  双东路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胜利堰路。1998年7月建成。因路经前东、后东两自然村而名。
  范江岸路 东起永丰北路,西至翠柏路。1993年7月建成。因其地有范江岸村得名。
  永丰北路 原名北郊路。南起永丰路,北至环城北路(江北区段为保丰碶至环城北路)。民国16年(1927)南端一段修造成马路,余为石板小路。1958年拓宽延伸至姚江大闸。“文化大革命”时曾称遵义路。2001年12月改造拓宽工程竣工,并改今名。
  人民路 南起新江桥北堍,北至环城北路,为江北城区主干道之一和主要商业街。民国17年(1928)将后街小菜场、李家后门、引仙桥下一带改建,名后马路。1953—1958年,与原一横街、咸宁路、泗洲路各一段及昌源巷连接,并填没泗洲河,“文化大革命”期间定此名。1981年全线建成,其中铁路北站原道口以北段,为宁波市区第一条“三块板”式市政道路。
  大庆北路 西南起人民路,东北至环城北路。原为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沪杭甬铁路路基,1966年11月,分称大庆路和宁镇公路。因附近有大庆新村,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自人民路至孔浦段为大庆北路。
  大闸路 南起新马路,北至环城北路。路以姚江大闸得名。路基为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后拦截姚江古道而筑的大坝。1960年后逐步建成泥结碎石路面,1986年修建成混凝土路面并拓宽至24米。2003年12月改建工程竣工。2004年5月建宁波大剧院时,道路再度拓宽。
  大闸南路 西北起大闸路,东南至外滩大桥西北堍。(在建)
  大闸北路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湾头大桥。(在建)
  仓储路 南起大通路,北至压赛堰自然村。1986年建成。因路两侧多仓库,故名。
  梅堰路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庙跟河塘。原系通庙跟的一条石板小路,1991年改建。因古地名梅堰,故名。
  孔浦路 东起大庆北路,西至文汇路。原有一条石板路,1984年改建。因位于孔浦新村北,故名。
  孔浦支路 西南起孔浦路,东北至环城北路。1985年建。系孔浦路支路,故名。
  文汇路 南起大庆北路,北至环城北路,1986年建。因路两侧有宁波大学职工宿舍、孔浦中学及两所小学,路名取人文荟萃之意。
  大通路 南起下白沙路,北至大庆北路。位于白沙路东侧。1978年将原河边小道和部分河道填筑成路。因路侧有大通桥,故名。
  大通北路 南起大庆北路,北至压赛村乌隘。1986年改建。因在大通路之北,故名。
  白沙路 南起中马路,东北至宁波港原宁波作业区。1970年、1979年修建。因下白沙末端向倪家堰方向有白沙河而得名。1966年1
  月,将路延伸至咸宁路口(2004年中马路延伸,咸宁路废止)。1978年港务局扩建港区,将白沙路截为两段,本段仍用原名。
  清河路 南起西草马路,北至环城北路。《鄞县通志》载:清河路,“南至草马路,北至觉渡”“旧名清和路,觉渡渡头”。路系民国初张天锡始建。张氏祖籍清河郡,故以清河名路。2001年旧,城改造时扩建。
  清湖路 东起湖西路,西至大闸路。2007年10月全线建成通车。
  新马路 东南起人民路,西南至槐树路,路呈弧形。原为石板路,民国初由英国人将东段改
  建成泥结碎石路;民国20年(1931),由仁济医院董事金廷荪等筹资改建成市区第一条混凝土路,故命名为新马路。
  西草马路 西南起槐树路,东北至大庆南路。东草马路与西草马路原称老马路,清光绪年间(1875—1908)始筑。因地处城区边缘,车辆行人稀少,路旁野草萋萋,故名草马路。1966年11月曾改名红星路。1974年部队建营房,将原路截成东西两段。1981年地名普查时,西段命名为西草马路。1985年重新修建。2007年,庆丰桥建设,该路东延至人民路。
  东草马路 东起白沙路,西至人民路。1978年修建。因截草马路之东段,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
  大庆南路 西南起解放桥东北堍,东北至人民路。民国26年(1937)年前是沪杭甬铁路末端,抗日战争时毁,成为一条无名石子路。1966年11月因附近有大庆新村而命名。1981年5月,解放桥建成,大庆路南端改道。是年地名普查时,遂将解放桥至人民路段命今名。
  槐树路 东南起桃渡路,西北至新马路,与姚江平行,距岸约60米。旧称槐花树下,以百年大槐树(原在机械工业学校内,1956年被台风刮倒)得名。1966年11月与桃渡路、浮石路合称工农路。1981年11月,桃渡路恢复原名;原槐树路、浮石路段为今槐树路。
  新义路 南起大庆南路,北至新马路。原系坟地,逐年建房成巷。因通古和义渡口定名新义巷(旧名云松坊)。后开拓延伸,民国24年(1935)改名为新义路。1981年5月,解放桥建,成,大庆南路直延至桥北堍,部分地段道路发生变化,新义路单指大庆南路至新马路一段,原新义路的其余部分改称为新义巷。2005年,“宁动”地块改造,改东南起槐树路,西北至新马路,使该路从直路成为弧形路。
  正大路 东起大庆南路,西南至新马路。路南原有正大火柴厂,路东有“正大坊”。路由此名。
  泗洲街 东起人民路,西至大庆南路。原名福兴桥,后改为巷。桥南称北福兴巷,桥北称南福兴巷。①1953年,填河废桥,因、拓建为街。南福兴巷更名为泗洲街,泗洲塘得名。
  首善路 东起白沙路,西至人民路。清时,西端跨泗洲河有首善桥,路以桥得名。
  生宝路 东南起白沙路,西北至大庆南路。原系一条横河,东通泗洲河,西至贝家边。1952年填河成路。因东端有生宝桥(填河时已拆除),故名生宝桥巷。后逐步拓宽,1981年11月命名为生宝路。
  鄞慈镇路 北起新马路,南至封神桥巷。原系河滨、坟地,民国14—15年(1925—1926),通运公司建成鄞县至慈溪、镇海汽车站,遂名鄞慈镇路。
  车站路 东起中马路,西至桃渡路。旧名何家弄、马栏桥火车站。民国初年改建马路,因此路通向原沪杭甬铁路宁波站,故名。1979年重修。
  玛瑙路 南起桃渡路,东北至人民路。原系河滨,称玛瑙河。民国17年(1928)填河筑路后,以河名路。1965年重修。
  扬善路 东起外马路,西至桃渡路。原系河湾,河边世居李姓,俗名李家河嘴。因常有外商货船来此停泊,故又名洋船弄。民国24年(1935)以谐音字“扬善”替代,并改弄为路。1979年修建。
  二横街 东起外马路,西至人民路。旧称宁顺弄、缸甏弄。民国24年(1935)将民国17年(1928)拆建的横街自南至北以序数排列,该街系第二条,故名。1978年重修。2004年重新铺设路面。
  桃渡路 原东南起新江桥北堍,西北至大庆南路。1991年建甬江大桥,改南起甬江大桥西堍。旧名竹巷弄、傅家道头,以古桃花渡得名。新江桥浮桥建立前,江北与城区的人、货来往,主要依靠桃花渡船渡。古诗有“今朝旅恨到何处,轩窗直到桃花渡。桃花渡上风吹雨,道人芒履谁来去”之句。1966年11月与槐树路、浮石路合称为工农路。1968年、1986年两次重修。1981年地名普查时,将原大庆路南段(新义路至桃渡路)并入,仍名为桃渡路。
  中马路 西南起人民路,东北至白沙路。旧称同兴街、何家弄前街。民国27年(1928)改建,因位于与甬江平行的外马路与后马路中间,故名中马路。1966年11月曾改名为“反修”路。1981年11月装船、通商两巷并入,并恢复原名。2003年,咸宁路并入。
  外马路 南起新江桥北堍,北至老海关。旧名外滩,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辟为马路。因是与甬江平行的3条马路的最外一条,故名。解放后,宁波港务局轮船码头等单位扩建,北段划入港区。1966年1月曾改名“反帝”路。1981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1985年建成沿江绿化带和车行道。
  下白沙路 西南起宁波港原宁波作业区,东北至原盐业中转站。1978年,港务局扩展港区,白沙路截为两段,因本段在港区以北,故名为下白沙路。1984年、1986年重修。
  江北大道 南起余姚江北岸,北至宁慈西路。1996年建成。2004年6月至2005年7月拓宽改造。
  丽庄路 (原庄桥解放路)东起外环路,西至规划道路。2005年建成。
  泰和路 南起宁慈东路,北至崇和庄。2007年8月由上邵村申请命名。
  富邵路 东起上邵村,西至崇和庄。2007年8月由上邵村申请命名。
  宁慈路 东起倪家堰,西至慈城(江北与余姚界),分东、中、西3段。1969年,全线建成。
  庄桥大街 南起宁慈东路,北至红旗大闸。1984年建成。
  翠柏路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环城北路(江北区段为钱家边界河至环城北路)。1993年6月建成。
  废止路街①
  后马路 南起桃渡路,北至石板巷。旧名后街小菜场、李家后门、引仙桥下。民国17年(1928)改建。1958年拓建人民路,名废。
  浮石路 南起槐树路,北至田畈,通后江沿。旧名浮石亭,1981年地名普查改入槐树路,旧名废。
  桃渡街 东起外马路,西至中马路。旧名首善里,今废为新江桥北堍。
  一横街 东起新江桥北堍,西至后马路。旧名桃花渡头、滕家衕。民国24年(1935)将中马路与外马路之间新拆建的横街自南至北以序数排列,该街居首,故名。1958年与后马路等合并改建人民路,名废。
  咸宁路 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旧名洋关弄。路西端原横跨泗洲河上有座“咸宁桥”。民国24年(1935)填河废桥,路面拓宽,以原有咸宁桥而命名。2004年名废止。
  四横街 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旧名邮河衕。民国24年(1935)将中马路与外马路之间几条新拆建的横街自南至北以序数走向排列,该街系第四条,故名。2006年,市地名委员会公布废止。
  花墙街 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据世居该街居民提供:明朝天官屠滽后代在此弄内建一大院,大院后墙壁上画有花卉,因名花墙衕。民国24年(1935)改名为花墙街。
  使君街 北起钱园巷,向南约40米后,以90度角向东折人民路口。原有佘使君庙(祀元使君佘楷),旧称佘使君庙弄。民国24年(1935)改名为使君街。
  引先街 南起板桥街,北至使君街。旧名引仙桥下、引仙桥街。附近原有一座引仙桥,街以桥名。1950年因“引仙”有迷信色彩,以谐音改名为引先街。
  三横街 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原弄口有生和南货店,称生和衕。民国24年(1935)将中马路与外马路之间几条新拆建横街自南至北以序数排列,该街系第三条,故名。
  板桥街 南起车站路,东至玛瑙路。旧称板桥下、财神殿下。因与引先街之间原有一座板桥而得名。
  和栈街 东起人民路,西至玛瑙路,中段分岔,北至扬善路。旧名太和栈衕、洋楼衕,因旧有太和栈房,民国24年(1935)改名为和栈街。
  山海街 东北起二横街,西南接人民路。原名山海居衕,有一福建人曾在此弄内开设山海居腊鸭店,故又名腊鸭弄,民国24年(1935)改名为山海街。
  巷弄边
  王家边 西南起义庄巷,西北至新马路,东南至范家边。原系近郊农村,历年扩建,逐步形成街道。该巷原系王姓宗族世居,又因在城区边缘,故名。民国24年(1935)改名为王家巷。1981年11月仍以王家边为标准地名。
  范家边 南起王家边,北至田畈。原系范姓宗族聚居区,又地处城郊边缘,故名。
  义庄巷 东南至西草马路,东北至王家边,西南至槐树路。清宣统三年(1911)前后,孙瑞甫老板在该处建一座义庄,存放作施舍用的棺材。改建、扩建为民房,逐步延伸成巷,并以义庄命名。
  蔡家边 西南起杨家巷,西北至西草马路。原系近郊农村,历年扩建延伸成巷。以蔡姓宗族世居而得名。
  杨家巷 东南起卢家巷,东北至蔡家边,西南至槐树路。旧名老英领事馆。太平天国时期,有一杨姓福建商人在此建房,名“杨家堂前”。后杨家子孙繁衍,房屋增多,改称为杨家边。民国24年(1935)改名为杨家巷。
  卢家巷 西南起槐树路二口,东南至槐树巷,东北至杨家巷。旧名卢家衜头、卢家祠堂衕。卢姓宗族世居,故名。
  槐树巷 东南起沃家巷,西北至卢家巷。原称十八间头,民国24年(1935)改用槐树路派生地名,称槐树巷。
  沃家巷 西南起槐树路,东南至鸿茂巷,东北至槐树巷。旧名沃家衕,以沃姓世居得名。民国24年(1935)改为今名。
  鸿茂巷 西南起槐树路二口东至新义巷。由李鸿茂三兄弟逐年建房3幢,形成巷弄后,称为李鸿茂。民国24年(1935)改为,鸿茂巷。
  新义巷 西南起大庆南路,西北至鸿茂巷。1982年因修建解放桥北堍之新路(大庆南路),将原新义路切断,南段与如意巷合并,更名为新义巷,西南起槐树路,西北至鸿茂巷。现槐树路至大庆南路段,因旧城改造,巷已消失。
  宝记巷 西南起槐树路,东至桃渡路,北至大庆南路。原名宝记衕,民国24年(1935)称“宝记巷”至今。因原巷口有“宝记”油酱杂货小店得名。正大巷东南起大庆南路,北至西草马路。民国23年(1934),正大火柴厂厂区前建工房、住所,称“正大坊”。1981年地名普查时定今名。
  刘家边 东北起新马路,西北至新义路,呈V形。原为刘姓农户聚族世居,故名。
  人和巷 东起人民路,西至人和坊。民国初年,巷内有座人和坊,巷因坊得名。
  福兴巷 东起人民路,西至大庆新村。巷内原有一条横河,河东端有座福兴桥,桥之南北是巷,巷以桥得名。1952年填河废桥。1981年地名普查时,北福兴巷更名为福兴巷。
  德记巷 东起人民路,北至福兴巷。民国初,巷口有德记茶叶栈房,后沿北路陆续建房成弄,名德记栈弄。民国24年(1935)设门牌时改称德记巷。大吉巷 东起人民路,西至巷底。清宣统三年(1911)前,弄口开设有天吉酒坊,弄内有栈房,叫天吉栈弄。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避免与海曙区的天吉巷重名,更名为大吉巷。
  戴祠巷 东南起人民路,西北至巷底。清宣统三年(1911)前,此处有戴家祠堂,巷以祠堂得名。
  贝家边 东北起大庆新村,西南至生宝路。清宣统三年(1911)前,此处住有贝姓宗族,以后逐渐扩展。因地处城区边缘,取名贝家边。
  新马巷 西南起新马路,东北至生宝路。该巷系新形成的巷。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新马巷,为新马路派生地名。
  贝家巷 东南起人民路,南至新马路;西北至新马巷,北至生宝路,呈X形。因原住贝姓家族,四周是一片坟滩地,名贝家边。巷内有显德庙,故又称显德庙跟。以后住户不断增加,房屋扩建延伸,民国24年(1935)县设门牌,命名贝家巷。
  江井园 巷北起封神桥巷,西至大庆南路。曾名江井园、刘家边,民国24年(1935)定名。
  李祠巷 南起玛瑙巷,北至车站路。巷内有李家祠堂,故名。
  玛瑙巷 东起人民路,西至玛瑙路。旧名李家祠堂。民国24年(1935)定名今名。
  大通巷 东起大庆北路,西至环城北路1号桥。1985年建成。大通路派生地名。
  砖桥巷 东起白沙路,西至人民路。巷北端横跨泗洲河处旧有一石桥名砖桥,巷因桥得名。
  《县通志》载:该巷曾名石板巷。“砖桥”又名“定桥”,民国6年(1917)重修,1952年填泗洲河时拆除。
  羊山巷 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巷口有洋山殿,巷以殿得名。今谐音演化为“羊山巷”。洋山殿系渔民集资建造,每年墨鱼汛时,渔民至洋山洋面捕捞前,至庙烧香祈求平安。2002年,老外滩改造,改东起外马路,西至人民路,南到二横街,北止于车站路。
  柏树桥 南起范江岸路,北至翠柏东巷的块状聚落。2008年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并启动。
  三忠巷 东起翠柏路,西南至翠柏西巷,因三忠墓得名。①1993年建成。
  废止巷弄边②
  通商巷 东起外马路,西至中马路。旧名通商银行衕。巷在通商银行侧,故名。解放前已废。
  招商巷 东起外马路,西至中马路。旧名招商局衕。清至民国时,宁波招商局设此,故名。拓建宁波港客运站时,巷废。
  北宁绍巷 东起外马路,西至中马路。旧名宁绍北坊。因巷居原宁绍轮船公司北,故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并入外马路,巷废。
  南宁绍巷 东起外马路,西至中马路。旧名宁绍公司衕。因巷居原宁绍轮船公司南,故名。
  1981年地名普查时并入外马路,巷废。
  装船巷 东起外马路,西至中马路。旧名装船衕。1981年地名普查时并入中马路,巷废。
  葆山巷 东起外马路,西至中马路。旧名葆山衕。解放前并入中马路,巷废。
  万祥巷 东起中马路,西至后马路。旧名宝顺衕、倪万祥衕。以旧有倪万祥商号得名,因1988年建宁波港务局客运站广场,巷废。
  石板巷 东起白沙路,西至砖桥。旧名石板巷跟,以旧有石板行得名。解放前改砖桥巷,旧巷名废。傅家巷南起桃渡路,北通车站巷,旧称傅家衕头,因傅家道头得名。解放前巷已废。
  车站巷 西南起车站路,东北至玛瑙路。旧名马路衕、董家河嘴。因旧有沪杭甬铁路宁波站,巷为车站路分支,故名。解放前并入扬善路,名废。
  如意巷 东起新义巷,西至槐树路。旧名如意庵衕。其地古有如意庵,故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并入新义巷,名废。
  南福兴巷 南起泗洲塘,北至田畈。旧名福兴桥。以巷南有福兴桥得名。1953年填泗洲支流拓巷为街。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泗洲街,旧名废。
  昌源巷 西起后马路,东至巷底。旧名王源昌衕。1958年与一横街、后马路等改建人民路,巷废。
  蔬菜巷 旧名龙眼殿跟,又称行门口,以旧有蔬菜行得名。今为甬江街道姚江村委会驻地,巷废。
  屠家巷 东起外马路,西至后马路。旧名屠家衕。
  张家巷 西南起槐树路,北至宝记巷。清时,张姓宗族在此衕建造住房,即名张家衕。民国24年(1935)改为张家巷。
  封仁桥下 东南起人民路,西北至鄞慈镇路。位于原封仁桥(佘使君庙前左右有封神、引仙两桥,后封神桥重建,改名封仁桥)西堍故名封仁桥下。
  封神桥巷 东起人民路,西接鄞慈镇路。巷口原有封神桥,巷因桥得名。民国24年(1935)名封神桥巷。
  钱园巷 东南起人民路,北至鄞慈镇路。曾名钱家花园、江井园。巷内原有一座钱姓建造的花园,因称钱家花园。民国24年(1935)改名钱园巷。
  使君巷 南起板桥街,北至使君街。旧名佘使君庙弄。原系小河,逐年填平筑路,与使君街衔接。
  乐安巷 西起桃渡路,东至板桥街。旧名乐安坊,民国24年(1935)改乐安巷。
  德样巷 东起玛瑙路,西至板桥街。民国19年(1930)前后,米行杜姓老板在此巷建房收租,取名德祥坊。民国24年(1935)定名德祥巷。
  颍川巷 东起人民路二口西至玛瑙路。原是坟滩地,民国19年(1930),“公元保险公司”陈姓老板在该处建房,取名颍川坊,,巷以坊得名。
  周家桥巷 东起人民路,西至车站路。巷口原有周家桥(又名孟阳桥、麦阳桥),民国24年(1935)定名周家桥巷,巷以桥名。
  周家桥下 东起人民路二口,西至玛瑙路。路中段30米处分支,向北、向南各折至人民路出口。因位于周家桥西堍,故名周家桥下。
  天福巷 南起桃渡路,东接玛瑙路。旧名天福栈衕,因巷内有天福栈房得名。民国24年(1935)称天福巷。该巷另有恒裕里、高裕昌衕别称。
  尚洁巷 东起文星巷,西至玛瑙路。旧名尚洁里,民国24年(1935)改尚洁巷。
  文星巷 南起桃渡路,北至和栈街。旧名文星栈衕新房子。民国24年(1935)改文星巷。
  均安巷 东起人民路,西至文星巷。旧名均安里。民国24年(1935)改称均安巷。
  田厂巷 原火车北站内,港务机械厂东面。民国初年,林姓农户在此造一座高平屋,后不断扩展成巷。建屋前有一草舍供农民休息之用,俗名田厂,因名田厂巷。1978年,港务局宁波作业区扩建,拆除一部分住房,剩下的民房仍称田厂巷。2004年,因庆丰桥建设废。
  宏全巷 东起白沙路,西至人民路。民国初期营造厂邬姓老板建造住宅,起名“宏全坊”。民国24年(1935)定名为宏全巷。
  清泉巷 北起宏全巷,东至白沙路,西至人民路。清宣统三年(1911)前后,永耀电力公司老板余润泉在该处建造住宅,取名清泉坊。民国24年(1935)定名为清泉巷。
  桂家巷 南起生宝路,北至砖桥巷,东至白沙路。清宣统三年(1911)命名。因桂姓世居得名。三宝巷西起人民路二口东至白沙路,呈V形。清宣统三年(1911)前,巷北端横跨泗洲河有一座石板桥——三宝桥(1952年,填河时拆除),民国24年(1935)定名为三宝巷,巷由桥得名。
  咸宁巷 东起白沙路,西至人民路。民国24年(1935)名咸宁巷,因巷通咸宁路而得名。
  海关巷 东起中马路,西至白沙路。巷面临甬江,与旧海关相近而得名,民国24年(1935)定名。
  馀大巷 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因该巷东端南侧原有馀大钱庄而得名,民国24年(1935)定名。
  周家巷 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因周姓世居得名,民国24年(1935)定名。
  腊店巷 东起中马路,西至巷底。因巷内东端原有一王氏蜡烛店得名,因“蜡”谐音讹作“腊,”民国24年(1935)定名。
  邵家巷东起中马路,西至巷底。因邵姓宗族世居得名,民国24年(1935)定名。纪家巷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因纪姓宗族世居得名,民国24年(1935)定名。
  永安巷 东起中马路,西至人民路。民国22年(1933)报馆行陈姓老板在此建房,取名永安
  坊。民国24年(1935)改为永安巷。20世纪80年代末扩建,宁波港客运站广场,永安巷南侧被拆除。
  古井巷 西起人民路,东至巷底。因巷内有一古井(井上碑石刻记:宣统二年李槑监修)得名。
  同兴巷 东起外马路,西至中马路。原名福余里、庆元坊。该巷跨越同兴街,民国24年(1935)改称为同兴巷。①
  慈城镇街巷
  解放路别名大街。南起宁慈西路,北至中华路。长1340米,1964年起逐步拓宽至12米。系镇的南北走向中心大街。路北端为唐宋以来至1954年历代县治治所(人民政府驻地)旧址,有古迹骢马桥(今解放桥,原桥已不复存在)。
  东横街原系横街的一段。西起解放路,与民生路连接,东至民权路东镇桥,与东镇桥街相通。长210米,宽13米,水泥路面。为原大街(今解放路)东侧的一条横街,故名。
  龙舌路南起61省道,北与水门下相接,在慈城东南城河内与外直河之间,系新建住宅区。
  长360米,宽6米,水泥路面。因原地形如龙舌,名龙舌畈。1987年命名为龙舌路。
  东镇桥街 原系下横街一段,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以有东镇桥改称东镇桥街至今。长480米,宽4~7米,水泥路。东镇桥,唐时慈溪知县房琯始建。桥在镇东,蓄水供镇内应用,故名东镇桥。1969年因扩建民权路拆除。
  民生路 别名下横街或西横街。东起解放路与东横街相接;西至西门板桥,与大西门外路相通。长680米,宽13米,水泥路,可通行汽车。该路原为下横街一段,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以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的“民生”命名。
  民主路 别名民国路。南起民生路,北至小北门城脚。长856米,宽6米,水泥路,可通汽车。长110米的原抱子山路,因系民主路的延伸;王估房(弄)卖柴门头。该两路均于1982年地名普查时并入民主路。
  中华路 民主路至民权路一段原名上横街,民权路至太湖路一段为前杨家巷,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统一定名为“中华路”至今。西起小西门城脚,接西城沿路;东至太湖路。长950米,宽8~13米,混凝土路面,可通汽车。系镇内东西向的主干道,今旁有古县衙、城隍庙、天工之城。建勤丰晒场时,韩家巷并入该路。
  觉民南路 系觉民路向南延伸部分。规划长575米,宽8米,人行道各2.5米,水泥路面。1987年命名。
  竺巷东路 解放路至民权路一段原名竺巷路,民权路以东为前施家巷,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合并。因巷内旧系竺氏所居,路向东延伸,故名。西起解放路与中山路相接,东至东城沿路,长680米,宽4.8米,混凝土路面,可通汽车,路两侧有第二小学(即设于孔庙的中城小学)、工人俱乐部。
  南城沿路 原为南门城墙基,现建为路。因沿城墙向西延伸,1987年命名为南城沿路。东起解放路,西至西城河,长500米,宽8米,水泥路面。夹田桥路南起官山闸,北至萧甬铁路。长630米,宽4~6米,水泥路面。路分南北两段,慈江上的夹田桥居其中,故命名为夹田桥路。
  竹山湾路 西起甬余公路(61省道),东至竹山湾西口。因竹山湾村得名。1987年命名。
  东门外路原名七板桥街。因地处大东门外,故名。南起甬余公路(61省道);北至前进桥东堍。长1140米,宽4~6米。南段为混凝土路面,北段为碎石和石板路面。1987年命名。
  尚志路 西起民主路,东至太湖路。长640米,宽7米,水泥路面,可通汽车。该路从民主路至解放路一段原称观音堂西巷;解放路至民权路一段为观音堂东巷。民权路上的尚志桥(桥于1978年拆除)至太湖路一段为解元坊巷。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统一以“尚志桥”名命名。尚志,寓尊崇志向之意。1982年,进士第弄、王家弄均因弄短并入该路。路侧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贞节坊。
  大西门外路 东起大西门板桥,与民生路相接;西至横碧桥。长270米,宽5米,水泥路面,可通行汽车。因位于大西门外,故名。
  民权路 南起柳山庙沿(通济桥),北至慈湖堤南端。长900米,宽7米,水泥路面。原名东街,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以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的“民权”命名。葛家弄、顾家弄、引望弄、假面子弄、通济桥路均因短小,于1982年地名普查时并入。该路系与解放路平行的东主道。路北端原有关帝庙,俗称小关圣殿,1977年拆除。路侧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符卿第。
  太阳殿路 西起解放路,与民族路相接;东至小东门接长征桥。长690米,宽5~7米,水泥路面,可通汽车。该路解放路至民权路原系倪家巷,因路西端与解放路交接处有一座太阳殿,后统称太阳殿路。茶坊弄因重名,于1982年2月并入该路。太阳殿始建于清初,西侧紧靠大关圣殿,内供太阳菩萨,故名。路侧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俞宅。
  环湖路 环慈湖北及东南。长2公里,宽6米,水泥路面。原无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环湖路。路侧有慈湖中学、慈湖烈士陵园等。
  民族路 东起解放路,与太阳殿路相接,西至永明路倒大厅。长580米,宽8米,水泥路面。系解放路向西的次干道之一。解放路到民主路一段原为永宁巷,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统一以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命名。
  永明路 曾名(永明)寺前街。南起民生路,北至宁波化机厂慈城分厂。原桂家弄、粉缸弄,因弄短、住户少,1982年并入该路。长210米,宽7.7米,混凝土路面。以路北端永明教寺“永明”两字命名。永明寺始建于唐仪凤二年(677),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炸毁。路南口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世恩坊。
  光华路 西起解放路,与日新路相通,东至觉民路。长270米,宽5米。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寓“光大中华”、“日月光华”之意,命名光华路,沿用至今。
  日新路 东起解放路,与光华路相接,西至田畈。长698米,宽8米。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以《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命名日新路至今。13号有区级文保单位凌宅——太平天国兵营旧址。38号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建筑群知县房,1986年10月遭火毁。
  启承路 东起民主路(原抱子山路),西至小西门城脚。长150米,宽2.5米。路旁有冯氏启承祠堂,故名。觉民路西起解放路,东经宁波保黎医院折南至光华路,长450米,宽4.1米,水泥路面。该路系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命名。“觉民”寓民众觉醒之意。
  自新路 据光绪二十五年(1899)版《慈溪县志,》,该地原是明朝颜鲸御史所居,故称颜御史房。民国21年(1932)街巷整理时,以自强立新之意,命名自新路至今。
  太湖路 别名东河街。南起太阳殿路,北至北城脚。长573米,宽5米。路旁原有宋杨简故居,大门墙脚上砌有两块太湖石(今尚在),故名太湖路。柳山庙沿 南起觉民路,北至通济桥。长90米,宽5米。路在柳山庙边沿,故名。柳山庙,始建于唐,以孙柳山名字得名。
  水门下 北起东镇桥(水门桥)街,南折西至觉民路。因位于原东城水城门下,故名水门下。
  东城沿路 北起完节坊里底,南至叶家弄。长690米,宽1.5米。因路在东城墙边沿,民国时命名东城沿路。小北门路南起始平路,北至县后山西(即小北门)。长60米,宽3米。曾为县西巷之一段。因地处小北门而得名。
  三民路 西起民主路,与顾家巷相接,东至民权路,与察院巷相通。长425米,宽2.2米,水泥路面。该路解放路以东一段原名徐家弄,又名顺四弄;西段为西徐家弄,也曾名林家巷。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以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命名三民路至今。
  新弄 东起解放路,西至鼎新路。长340米,宽3.8米,水泥路面。弄内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公馆旧址。在太平天国时期,兴用“新”字,故名新弄。
  桂花厅 弄在民主路至解放路之间的民族路25号内,周围成“门”字形。长100米,宽3米。民房较多,统称桂花厅。桂花厅原系明代慈溪较有影响的刘姓大族的一处宅院。院内有一株大桂花树,主人常在厅内品桂吟诗,故名。1986年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块桥板 西起民主路,南至莫家巷。长130米。弄西端原有小河,以三块板作桥,故名三块桥板,弄以桥名。
  莫家巷 东起民权路,与金家井巷相接,西至三块桥板。今解放路之东,曾称东莫家巷,又称穗芳弄;解放路之西称西莫家巷,又名常家巷。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该巷宋时曾居莫驸马,故并称莫家巷。巷内25号,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莫驸马宅。
  华家巷 明嘉靖《慈溪县志》作县东巷。南起中华路,北至宝善堂(慈湖边)。长250米,宽2.2米,水泥路面。因巷内原有华氏居住,故名华家巷子住宅区。石店弄东起民权路,西至弄底。长5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弄口曾有胡阿生石店,故名。
  杨家巷 明天启《慈溪县志》称后杨家巷。西起民权路,东至太湖路。长210米,宽2米,水泥路面。该巷原有宋朝杨姓状元居住,故名杨家巷。巷内15号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宅。
  察院巷 别名菜园巷。西起民权路,与三民路相接;东至太湖路。长210米,宽2米,水泥路面。巷内有明朝按察司副使沈一定第,故名察院巷。该巷7号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程氏庆余堂。
  九曲弄 别名草弄。北起杨家巷,南至中华路。长180米,宽2.5米。水泥路面。因弄有九个弯,故名。
  台棋弄 西起民权路,东至弄底。长110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口曾竖有旗杆一支,弄偏北斜对面小关圣殿内原有一座戏台(今已拆除),故名台旗弄。后别写为台棋弄至今。
  串梭堂 别名川沙堂。东起民权路,折南至中华路。长200米,宽2.7米。因弄内一住宅的堂名“串梭堂”得名。
  秧田弄 弄处鼎新路西侧,成环形,起止点均在鼎新路。因弄东侧地势低,每逢下雨,积水不干,类似秧田,故名。
  火神巷 南起中华路,北至始平路,与小北门相连。弄内原有火神殿,故名。原为县西巷一
  段,故别名县西巷子。
  火神殿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解放前已毁于火。
  轿店弄 北起中华路,南至三民路。长220米,宽1.9米,水泥路面。弄内旧有轿店,故名。
  学前弄 北起东横街,南至东横河边。长44米,宽6米,水泥路面。较学弄短。因位于学宫(孔庙)前,过去通船时,旅客上岸即为学宫(孔庙),故名学前弄。
  叶家弄 西起袁家弄,东至东城沿路。长150米,宽2.7米,水泥路面。弄内原有叶家祠堂,故名。
  茶坊弄 北起东横街,南至弄底。长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原弄口有茶坊,故名。
  河头弄 北起东横街,南至东横河边。长44米,宽1.4米,水泥路面。
  弄南端 有一河埠头,故名。教堂弄北起东横街,南至东横河边。因弄口旁有耶稣教堂,故名教堂弄。
  花园弄 北起太阳殿路,南至竺巷东路。弄内原有明朝林驸马的花园,故名花园弄。
  童家巷 南起太阳殿路,北至莫家巷。长98米,宽1.8米,部分石板路面,另外部分泥结路面。巷内元朝时已有童姓居住,故名童家弄。
  米店弄 东起民权路,西至弄底。长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弄口旧有米店,故名米店弄。
  井弄 南起太阳殿路,北至莫家巷。长90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内过去有井四口今南北弄口各存一口,故名井弄。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改“井”为“金”,沿用至1981年。是,年地名普查时纠正。
  刘家弄 南起民族路,北至弄底。长60米,宽3米,水泥路面。弄内有刘氏宗祠,故名。刘祠独具明代建筑特色,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
  袁家弄 明天启《慈溪县志》:“通下横街。”《采访册》:“自前施家巷十字桥南达东门横街。”现志起东镇桥街,北至竺巷东路。长140米,宽2.7米,水泥路面。因此巷曾有袁姓居住,故名袁家弄。
  东庙弄 北起东镇桥街,南至东横河边。长30米,宽1.9米,水泥路面。弄口对面有东庙,故名东庙弄,据光绪《慈溪县志》载:东庙,明嘉靖年间(1522—1566)始建,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现已不存在。
  邬沈巷 南起民生路,北至中山路。长1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天启、雍正、光绪《慈溪县志》均名邬僧巷。巷内原有沈家祠堂,为邬、沈两氏所居。1981年地名普查时,查无邬姓僧人,而当地“沈”、“僧”同音,故改名为邬沈巷。
  卖丝弄 北起民生路。南至下横河边。长46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内曾有张氏开设丝线店,故名卖丝弄。
  茅家水仓 北起民生路,南至西安桥,与鼎新路相接。长72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内原有茅家在河中断水修闸,并建蓄水防火之大水仓,因名茅家水仓。因当地方言“世”、“水”音同,后误称“茅家世仓”。1982年正名。
  伞店弄 南起民生路,北至巷底。长6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弄口曾有费恒昌伞店,俗称伞店弄至今。钱家弄南起金家井巷,北至巷底。长52米,宽2.5米,水泥路面。弄内有明朝钱照住宅,故名钱家弄。
  后施家巷 巷呈“丁”字形。西起民权路,东至建材厂西围墙,折南出竺巷东路,折北出太阳殿路。全长260米,宽4米。部分混凝土路面,部分泥结路面。该巷原系宋朝官宦施郎中住宅后门通道,故名后施家巷。亦俗称后施巷和后水缸弄。
  金家井巷 西起民权路,与莫家巷相接,东至太湖路。巷内8—10号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布政房;6号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字门头。据传,宋时弄内有金氏家井,墙内外各半,井水清冽,久旱不涸,四周闻名,故名金家井巷。民国21年(1932)整理街巷时,曾误为金刚经弄。
  陶家弄 北起觉民路,南至光华路。长96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内原有陶姓住宅,故名陶家弄。
  方家弄 北起光华路,南至自新路。长100米。旧时称方家巷,光绪《慈溪县志》名方家弄。
  张家园 北起光华路,南至巷底。长140米,宽1.8米,巷内有张殿卿花园,故名张家园。
  朝北门头 西起觉民路,东至水门下。长220米,宽2.3米。光绪《慈溪县志》载:巷内有一门头,为清光绪二年(1876)举人冯一梅住宅。因大门朝北,故名朝北门头。
  倒大厅 别名倒座厅。北起民族路,南至底。长50米,宽2.6米,水泥路面。大厅坐南朝北,与惯例相反,故称倒大厅,因大厅在弄内,弄以厅名。 王家大门 南起中山路,北至底。弄内曾有王姓大屋,故名王家大门。
  西经堂弄 南起中山路,北折西至民族路。长150米,宽3.7米,水泥路面。弄西有明万历典史王文录(号甬溪)家庵名“幽隐经堂”故名。学士第 南起中山路,北至民族路。长158米,宽3.3米,水泥路面。据传该处原有明朝侍读学士姚涞故居,故名学士第。
  贺家弄 东起解放路,西折南至中山路。全长134米,宽2.6米,水泥路面。
  周家弄(南起中山路,北与贺家弄相通,长74米,宽2.3米)因与贺家弄相通,1982年并入。据传弄内原有贺氏居住,以姓氏名弄。
  怀安弄 南起中华路,北至妙音精舍。该弄原系明朝淮安府通判王汾所居,有前、中、里3座外翰第,故名外翰弄。因当地音近,今称怀安弄。又因弄内有马姓居住,又名马家弄。1982年起用怀安弄为标准地名。
  顾家巷 东起民主路,与中华路相接,西至原韩家巷,东至顾家巷,巷内原有顾家祠堂,并有一口顾家池,故名顾家巷。
  子孙巷 东起民主路,与尚志路相接;西至化机厂后围墙。长230米,宽3米,混凝土路面。该巷,明天启《慈溪县志》称潘家巷,巷内原有一孤老院,也称孤老院巷。后马家迁居巷内,为期子孙繁衍,改名子孙巷沿用至今。
  石柱弄 南起中华路,北至启承路。长120米,宽3.2米,水泥路面。因弄口有两石柱,故名。
  沈家弄 东起民主路,西至底。长50米,宽2米,水泥路面。因弄内原有沈锡山住宅,故名沈家弄。
  雷家巷 东起民主路,经郑家祠堂折南至民族路。全长280米,宽2米,水泥路面。俗称九弄十三弄弯的石柱弄,南起民族路,北至郑家祠堂。巷内清时有雷姓居住,故名。
  蔷薇弄 南起民族路,北至弄底。长1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内原有一座花园,以蔷薇花闻名,故名蔷薇弄。
  东河弄 北起东镇桥街;南至东横河边。长40米,宽1.3米,水泥路面。该处成弄前为堆放垃圾场地,建房在弄后仍名垃圾弄,因弄名不雅,又在东横河边,故改为东河弄。
  玉皇阁弄 东起民主路,西至弄底。长46米,宽2米,水泥路面。1982年起即以弄口曾有玉皇阁(今已毁)更名为玉皇阁弄。
  始平路 东起火神巷,与启承路相接。因路径冯后新屋前门,故以冯氏郡名“始平”命名。
  丁新路 原称鼎新路,因“鼎”字太繁,后改用“丁”称丁新路。南北向呈V形。北起西安桥,接茅家水仓;南至鼎新桥,与日新路相接,迂回至新桥,出,民生路。长200米,宽2.6米。路以鼎新桥命名。“鼎新”语出《易·杂卦》,寓革故鼎新之意。路口有当代杰出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故居(宗祠)。1986年,经江北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家弄 西起解放路,东至底。长80米,宽2.1米,水泥路面。弄内原有蔡氏住宅,故名蔡家弄。
  废止街巷
  小菜场里 南起竺巷东路,北至太阳殿路。长54米,宽2米,石板路面。弄口原为菜场,故名。1985年,菜场改建为农贸市场,巷已不存在,名废。
  张太守里 南起东横河,北至底。长34米,宽2米,碎石路面。该处原为成都府太守张太器所居,故名张太守里。1989年建中城小学时,被拆除。名废。
  冷水湾里 西起解放路,东至底。长96米,宽2.3米,碎石路面。弄形弯曲,并有一井,井水较冷,故名冷水湾里。弄内旧有白龙寺(顺济庙),别名市龙堂。南段旧名保和里,因较短,1982年并入。1989年建中城小学时,被拆除。名废。
  完节坊里 西起太湖路,东至东城沿路。长110米,宽5米,水泥路面。巷内完节坊系明刑部尚书冯岳住宅,万历皇帝钦赐。东西有两座石牌坊,西为完节坊,故名完节坊里。狮子门头西起解放路,东至巷子底。长80米,宽2.7米,石板路面。据光绪《慈溪县志》载,巷内有明尚书赵文华故居。故居门前,曾有一对石狮子,故名狮子门头。
  汤家弄 南起光华路,北至底。长40米,宽2.7米,水泥路面。弄内原有汤姓住宅,故名汤家弄。
  董太守房 西起解放路,东至底。长40米,宽3.1米,石板路面。光绪《慈溪县志》载,淮阳府知府董允升曾住此,故名董太守房。
  俭德坊 西起太湖路,东至东城沿路。长90米,宽2.5米,水泥路面。共有3弄,每弄长30米。民国时,应福章自造此坊,名俭德坊,故此3弄以此得名。
  文化弄 南起竺巷东路,北至弄底,长40米,宽2米,泥结碎石路面。该弄原为乞丐聚居处,曾名讨饭弄。因含义不雅,且弄四周多为慈城镇文化娱乐场所,1982年起更名为文化弄。
  营边弄 南起中华路,北至弄底。长100米,宽1.5米。该弄位于部队营房附近,故命名营边弄。
  小东门新村 位于慈城长征桥西堍,北靠太阳殿路。1986年11月新建住宅区。因地处小东门得名。
  学弄 南起东横街,西至竺巷东路。长11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因弄在学宫(孔庙)前,东侧与学前(弄)平行,故名学弄。
  说明:因慈城古城发展旅游业需要,完节坊里、狮子门头、汤家弄、董太守房、俭德坊、文化弄、营边弄、小东门新村、学弄等街巷中居民已搬迁,不再上门牌,巷是否废待定。
  第六节 路灯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宁波电灯厂向城区主要商业区和少数居民供照明用电,开宁波用电先河。民国3年(1914)永耀电,力公司开始营业后,供电范围从海曙区扩大到原江北区和江东区,境内始有路灯照明。1951年1月,江北天主教堂等地安装路灯。1954年,江北后马路、中马路、槐树路、外马路、扬善路、白沙路等道路安装路灯。1956年,市政工程队设路灯组。1962年,慈城、洪塘、庄桥划归市政工程队路灯组管理。1976年,慈城镇有路灯394盏,庄桥镇60盏。1981年,市政工程处设路灯管理所。2005年10月成立江北区路灯管理分所。截至2008年底,江北分所管辖照明设施总数:路灯16084盏,灯杆2700柱,控制配箱203台。是年,年耗电总量为1587.8万千瓦时。
  道路照明
  光源及灯型 路灯光源主要采用高压钠灯、高压汞灯和白炽灯3种。早期使用白炽灯,1959年部分路灯改用日光灯,因入冬启动困难,1967年淘汰,改装高压水银灯。1985年主要街道改用钠灯。1994年基本淘汰白炽灯。1997年起使用金卤灯。功能照明灯型主要有壁灯、借杆灯、电气箱立柱灯、金属立柱灯、庭院灯5种,1992年增至10种。1995年,小区、道路路灯灯罩采用40型或83型,后采用GE型灯罩;道路采用飞利浦02型灯罩。是年,人民路等道路开始使用11型、16型灯罩。2008年,江北大道—双东路段、环城北路—新马路段、人民路—环城北路段,分别采用双挑圆锥灯或单挑圆锥灯;宁沁家园、欣欣家园、盛世嘉苑、水尚阑珊等小区采用庭院灯。
  灯杆 早期路灯灯杆采用木头,后改用水泥杆。1990年后,道路、小区新路灯逐步采用电器箱立柱路灯,杆高7~8米,淘汰借用电力杆路灯。1995年后逐步取消水泥电力杆,采用新型立杆路灯,并对电器箱立杆路灯进行改造,路灯电器放置在灯罩内,灯杆增高到10~14米。灯杆表面处理原采用银粉漆,1996年首次用金属烤漆,后又用表面喷塑。2002年,槐树路沿江道路开始采用氟碳涂料。2005年开始,为解决路口照明度,在交叉路口采用15米三火路灯。
  安装与设备 民国4年(1915),以竹梯登高安装灯具,夜间检查,扛梯步行。后检查骑自行车,登高用登高板、“铁脚”等。1954年,在人力三轮车上装升高梯装灯,后研制加长摘灯泡器调换灯泡。1959年,在三轮卡车上装消防升降梯。1978年,三轮卡车换成“北京130”汽车。1985年购第一辆液压车。1990年设光控箱,手控路灯开关改为自动光控。2001年10月采用无线遥控技术控制路灯和景观灯。2006年,路灯监控系统采用中国电信“全球眼”技术。2008年,市路灯管理所江北分所配登高车两辆。
  养护管理 1995年前,境内路灯由市路灯管理所统一养护管理。所内设大灯班与小灯班。大灯班负责主干道、次干道、桥梁、部分小区以及灯泡功率在125瓦(含)以上路灯的养护管理,用液压升降车登高维修;小灯班负责小街、小弄、部分小区及灯泡功率在125瓦以下路灯的养护管理,用登高板、“铁脚”、竹梯等工具登高维修。之后,设江北班、海曙班和江东班,分别负责管辖范围内路灯日常养护及维修。1990年前后,路灯控制实行分散时控和光控管理。2005年10月江北分所成立后,境内路灯日常性养护管理由分所负责。2008年,辖区内路灯亮灯率保持在98%以上。
  节能 20世纪90年代初,基本淘汰白炽灯,选用高压钠灯作为道路照明主光源。1999年,使用时间预置式双功率镇流器。2003年,取消沿袭几十年的电费实报实销制,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电费包干,采取各种节能措施节电,大量节电产品、技术在城市照明中被广泛应用。如道路照明分时段控制,利用预埋线路或变功率技术,下半夜关闭或降低部分路灯功率。城市照明无线遥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提高开、关灯的准确性,对终端的分组管理、控制,可减少照明能耗。
  景观照明
  1995年始,甬江大桥实施形象工程。2000年后,实施楼宇、公园亮化工程,主要工程有外滩豪宅、丽景国际、外滩公园(兰江绿地)、日湖公园等。景观照明大多由宁波市路灯管理所自行设计。2002年4月成立市明星灯光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工程项目基本由该公司设计。宁波市路灯管理所承担安装。2003年前,公园、绿地灯光养护由园林部门负责。之后,公园、绿地照明移交路灯管理所养护,大楼、内河、桥梁等养护一直由路灯管理所负责。2007年11月成立宁波市市政设施研究所,负责道路、桥梁、广场、公园、绿地、大楼及小区灯光设施设计。景观照明灯具有庭院灯、草坪灯、投光灯、壁灯、霓虹灯、三防日光灯、冷光灯等。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激光灯、电脑灯、光导纤维、发光二极管LED(节能、寿命长)等新科技、新工艺被普遍应用。景观照明选介如下:
  外滩豪宅 位于羊山巷12—36号。2006年12月竣工。安装30瓦日光灯32盏,总功率0.96千瓦;1瓦LED灯带585盏,总功率0.59千瓦;2瓦LED灯带108盏、150瓦聚光投光灯37盏,总功率5.77千瓦;400瓦投光灯10盏,总功率4千瓦。合计772盏,总功率11.32千瓦。
  金港大酒店 位于扬善路。2006年7月竣工。安装功率1800瓦投光灯12盏,总功率21.6千瓦。
  港房大厦 位于槐树路。2006年10月竣工。安装投光灯13盏,其中1800瓦4盏,总功率7.2千瓦;400瓦9盏,总功率3.6千瓦,光源均为金卤灯。
  丽晶国际 位于范江岸路与育才路交界处。2006年1月竣工。安装18瓦霓虹灯657盏,总功率11.83千瓦;150瓦投光灯2盏,总功率0.3千瓦,光源LED。合计659盏,总功率12.13千瓦。
  美术馆 位于外滩轮船码头候船厅旧址。2005年10月竣工。安装150瓦庭院灯14盏,总功率2.1千瓦,光源钠灯;70瓦草坪灯16盏,总功率1.12千瓦,光源金卤灯;400瓦三火高杆灯6盏,总功率2.4千瓦;150瓦投光灯39盏,总功率5.85千瓦,光源金卤灯。合计75盏,总功率11.47千瓦。
  槐树小区 位于槐树路80—160号。2006年7月竣工。安装150瓦双端投光灯9盏,总功率1.35千瓦,光源金卤灯;400瓦投光灯11盏,总功率4.4千瓦,光源钠灯;20瓦冷阴极管287盏,总功率5.74千瓦,光源LED。合计307盏,总功率11.49千瓦。
  康庄风尚 位于环城北路北面,东靠育才路。2006年1月竣工。安装150瓦投光灯4盏,总功率0.6千瓦,光源钠灯;36瓦日光灯82盏,总功率2.95千瓦,光源荧光灯;3瓦LED灯带264盏,总功率0.79千瓦。合计350盏,总功率4.34千瓦。
  北岸琴森(二期) 位于清河路西,青湖路北,西临财富中心,南靠北岸琴森(一期)。2007年5月竣工。安装60瓦霓虹灯650盏,总功率39千瓦,光源白色;150瓦地埋灯7盏,总功率1.05千瓦,光源双端金卤灯;28瓦日光灯136盏,总功率3.81千瓦;1瓦软性LED灯带240盏,总功率0.24千瓦。合计1033盏,总功率44.1千瓦。
  日湖公园 位于湾头,东起湖东路,南至通途路,西界湖西路,北接环城北路。2004年夏竣工。安装20瓦石头草坪灯128柱(盏),总功率2.56千瓦,光源节能灯;70瓦4米庭院灯154柱(盏),总功率10.78千瓦,光源金卤灯;150瓦4米倒四角5柱(盏),总功率0.75千瓦;36瓦三防日光灯1040柱(盏),总功率37.44千瓦;150瓦单头筒子灯48柱(盏),总功率7.2千瓦,光源节能灯;400瓦投光灯60柱(盏),总功率24千瓦。400瓦三火高杆灯39柱、117盏,总功率46.8千瓦,光源金卤灯。合计1474柱、1552盏,总功率129.53千瓦。
  绿岛公园 位于环城北路南侧,东临运河闸,西依姚江,南与宁波大剧院隔水相望。2005年11月由原动物园址改建。安装70瓦单球庭院灯65柱(盏),总功率4.55千瓦;5瓦河岸灯142柱(盏),总功率0.71千瓦;50瓦单球柱头庭院灯31柱(盏),总功率1.55千瓦,光源汞灯泡灯;150瓦地埋灯102柱(盏),总功率15.3千瓦;150瓦投光灯11柱(盏),总功率1.65千瓦,光源金卤灯。400瓦投光灯5柱(盏),总功率2千瓦,光源金卤灯;250瓦投光灯2柱(盏),总功率0.5千瓦,光源金卤灯;400瓦道路先锋4柱(盏),总功率1.6千瓦;35瓦陶瓷墙角灯12柱(盏),总功率0.42千瓦,光源金卤灯。大转盘安装50瓦霓虹灯144柱(盏),总功率7.2千瓦。大转盘安装25瓦日光灯25柱(盏),总功率0.45千瓦。合计543柱(盏),总功率30.67千瓦。
  姚江公园 位于姚江大桥西堍,环城北路北侧。2008年11月开工,次年1月竣工。安装32瓦4.5米球泡灯61柱(盏),总功率1.95千瓦,光源节能灯;70瓦4.6米球泡灯11柱(盏),总功率0.77千瓦,光源罗口金卤灯;32瓦4米草帽灯6柱(盏),总功率4.8千瓦,光源金卤灯。400瓦立杆式投光灯1柱、2盏,总功率0.8千瓦;150瓦地埋灯12柱(盏),总功率1.8千瓦,光源双端白金卤灯。合计99柱、104盏,总功率10.31千瓦。
  外滩公园(兰江绿地) 位于三江口附近的人民路两侧,兰江剧院旧址。2003年1月竣工。安装70瓦双火庭院灯34柱、68盏,总功率4.76千瓦;25瓦三叉庭院灯31柱、93盏,总功率2.33千瓦;8瓦8叉庭院6柱、48盏,总功率0.38千瓦;70瓦投光灯5柱(盏),总功率0.35千瓦;150瓦投光灯6柱(盏),总功率0.9千瓦;150瓦地埋灯165柱(盏),总功率24.75千瓦;18瓦草坪灯83柱(盏),总功率1.49千瓦:20瓦栏杆水灯260柱(盏),总功率5.2千瓦。合计590柱、728盏,总功率33.08千瓦。
  甬江大桥 西起槐树路与桃渡路,跨甬江,东连江东区姚隘路。1995年竣工。安装5瓦节能灯588柱、1176盏,总功率5.88千瓦;400瓦投光灯16柱(盏),总功率6.4千瓦;400瓦投光灯16柱(盏),总功率6.4千瓦;2000瓦投光灯4柱(盏),总功率8千瓦;1000瓦投光灯16柱(盏),总功率16千瓦;18瓦日光灯36柱(盏),总功率0.65千瓦;250瓦电脑变色灯48柱(盏),总功率12千瓦。合计716柱、1304盏,总功率63.33千瓦。
  解放桥 北起大庆南路,南接解放北路,跨余姚江。2003年2月竣工。安装36瓦日光灯400柱(盏),总功率14.40千瓦;150瓦投光灯60柱(盏),总功率9千瓦。合计460柱(盏),总功率23.4千瓦。
  永丰桥 位于姚江大闸南首,跨余姚江,东起新马路,西接海曙区永丰西路。2002年1月竣工。安装36瓦日光灯800柱、1600盏,总功率57.6千瓦。
  第七节 桥梁隧道
  清同治元年(1862)前,江北地区往甬江、余姚江彼岸的交通只有渡船。同治元年(1862)建成新江桥浮桥。1965年,江北城区及近郊区有桥梁13座,其中可通汽车桥梁为宁观三号桥、大通堰桥、宁庄一号至四号桥。1970年,新江桥浮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固定桥。以后逐步建成解放桥、姚江大桥、甬江大桥、江北大桥、华辰大桥、永丰桥和常洪隧道等桥隧,才使甬江、姚江两岸道路交通畅达。
  新江桥 跨余姚江下游,南接江厦街,北连人民路,为江北区通达海曙区之要津。清同治元年(1862)驻江北岸英国领事为方便出入
  东渡门,由英国人,台佛逊出资在关帝殿道头建成浮桥,翌年移址桃花渡(即今新江桥址),由18艘浮船架之。光绪三年(1877)六月,士绅陈政钥、姜伦棣与洋药商严文周协商,由福建、宁波两帮洋药商筹银16000两,向英国人赎回桥权。光绪二十五年(1899),临江道路拓宽,桥船由18艘减至16艘。民国16年(1927)桥板衔接处由弧形铁板加固。1949年7月遭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桥身两次炸断,浮桥5排被毁。1953年,木质桥面板改为8孔钢板结构,可单向通行载重3吨汽车。随着交通流量逐年增大,浮桥阻塞日渐严重。1969年,由浙江省公路工程局设计,宁波市市政工程队施工,翌年完工,新建钢筋混凝土3孔双曲拱桥。桥长167米,主孔37米,边孔各33米;车行道宽13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桥面坡度2.53%,设计荷载汽—20、挂—100。2006年9月12日新江桥因年久失修成五级危桥而封闭,11月9日在原址偏西方位开建便桥及引道工程,2007年1,月31日建成贯通。全长490米,宽28米,桥梁纵坡度约2.5%。便桥桥长150.554米,为4跨钢桁架梁简支结构,单跨36.576米,桥梁总宽度为28.11米,设双向四车道,人行道每侧3.5米。为保证便桥安全,在每个桥墩的两侧3.5米处各设两个防撞墩,共6个。2007年12月拆除老桥,筹建新桥。
  解放桥 跨余姚江下游,位于永丰桥和新江桥之间。南接解放北路,北连大庆南路。为江北区通达海曙区之重要通道。1972年由宁波市市政工程处承建。桥梁为浮桥、固定桥组合体。南段为新江桥原浮桥拆下的桥船和桥板组成,长130米;北段为钢筋混凝土固定组合梁,10孔,每孔跨径10.6米,计长106米。桥面宽16.5米,其中车行道宽1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5米。1978年春,市政工程处在桥址部位进行疏浚,浮桥移向上游。7月,在江滨和宁波动力机厂道头之间临时架浮桥通行,原桥拆除,次年决定重建新桥。1980年1月开工,翌年5月落成。1982年12月拓通桥北堍道路后通车。今桥为多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长253.2米,车行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桥面坡度2%,通航标准6级航道,设计荷载汽—20、挂—100。
  甬江大桥 横跨甬江,东起江东姚隘路,西接江北桃渡路,分别与人民路、中马路、外马路和江东北路立体相交,是江北区连接江东区之要津。主桥为后张法预应力水泥混凝土单塔双索面斜拉桥桥型;引桥为后张法、预应力水泥混凝土空心板,采用连续桥面结构。桥型的立跨为105米,边跨为97米,缆系两边共88根斜拉索门型钢筋混凝土塔柱,高60.2米。两岸引桥采用空心板简支梁结构。全桥长588.62米,其中主桥长202米,引桥西为12孔,总长274米;东为5孔,总长112.62米,两边引桥总长386.62米。主桥桥面宽26米;引桥桥面宽21.5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两边人行道各宽3米。桥孔17孔,立交孔净空高度为人民路5米、江东北路4.5米(除中马路外)。3条立交道路旁分设3对人行上桥旋转形踏步。设计荷载汽—20、挂—100。该桥由浙江省交通设计院设计,上海市政一公司、浙江路桥工程处、江西地质工程公司、江苏省镇江第四建筑公司等单位施工。工期为1989年12月19日至1992年7月1日。2007年6月15日至7月20日宁波市政管理处对甬江大桥江北段接坡严重损坏的简支实心板梁进行置换。2008年11月18日宁,波市政管理处进行封桥大修,更换全桥88根拉索及附属设施,更换149块梁板并加固部分梁板,裂缝,此外,还对全桥的砼结构及栏杆进行了防腐处理,并重新铺设了桥面及接坡的沥青,提高了行车舒适度。同时升级改造全桥的景观灯光,确定全桥的主体色调为灰白色。大桥于2009年1月6日完成大修,并通车。
  华辰大桥 横跨余姚江,为南北走向。南接育才路,北接康庄南路,直接沟通余姚江北部地区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美国华辰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金出资307万美元建设。1999年6月8日大桥开工,2001年12月底建成通车。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王兆国题写桥名。
  全桥跨径组合314米,,桥面宽度22米,其中行车道16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桥梁上部结构均采用T形截面预制梁,其中主桥为四跨80米变截面预应力简支T梁桥,两边跨为23米变截面预应力简支T梁锚固孔,并都向中跨伸出9米长的变截面预应力悬臂T梁,组成预应力混凝土单悬臂结构,在两悬臂端之间采用两个25米长挂孔,挂孔高1米,悬臂梁根部高3米,悬臂梁底曲线采用半立方抛物线;引桥采用20米钢盘混凝土T梁,梁高为1.3米。为改善行车条件,全桥除0号、5号、7号、9号、14号墩台处设置SG伸缩缝外,其余均为连续桥面。该桥设计车辆荷载等级为汽车—20级,验算荷载为挂—100,人群荷载每平方米3500牛。主桥下部结构采用单排4根或3根■120钻孔桩加系梁、立柱和盖梁,岸边墩及桥台桩基不设系梁。台后高6米长桥头搭孔以防止后台沉降而引起跳车现象。6号和8号两主墩上系用200吨球形固定钢支座,其余墩台上均为球冠橡胶支座。
  永丰桥 横跨姚江,位于姚江大闸以南1公里处,东接新马路,西接海曙永丰西路,2001年1月10日建成。全桥长637.1米,由主桥和东、西引桥组成,双向六车道。主桥为五跨变截面预应力砼连续梁,结构为双箱单室三向预应力体系。桥面净宽30米,其中边翼板各悬挑4米,中翼板8板,箱室之间无横梁。东引桥长183.55米,净宽为34米;西引桥长193.55米,桥面净宽为24米。西引桥为69米三跨钢梁和三跨连续梁结构,与永丰北路相交,匝道长235.08米,宽度由7.5米渐变到9.25米。主桥通航要求为V级,主线与永丰北路、槐树路立体交叉,净空满足4.5米高度。由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设计、宁波市政工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施工。设计荷载:汽—超20级,人群荷载每平方米3500牛;验算荷载:挂车—120。
  江北大桥 横跨姚江,位于江北大道上,1996年12月建成。浙江宏润集团宁波分公司施工。该桥按公路桥涵标准设计,荷载为汽—20,挂—100,人群荷载每平方米3500牛。全桥长500.3米,桥面净宽35.4米,桥梁孔总跨度为495米,主结构为35米预应力T梁桥,引桥为25
  米预应力T梁。原属甬余公路江北段改建工程子项目,2004年6月,江北大道上的环城北路至北外环路段按城市主干道标准拓宽改建后,该路段中的江北大桥同步作为城市桥梁投入使用。2004年11月24日,由同济大学对西侧半幅桥主桥进行静载试验,结论为江北大桥满足城—B级标准。
  庆丰桥 庆丰桥是宁波市东西主轴线——通途路的组成部分,总投资9.87亿元。工程东起江东区中兴路,平交朝晖路、徐戎路、曙光路,上跨江东北路、甬江、白沙路、人民路、大庆南路,终点接至江北区湖滨路,主线全长3654米。工程共分三个标段,分别是江东连接线(中兴路—曙光路)、主桥段(曙光路—人民路)、江北引桥及接线道路工程(人民路—湖滨路)。其中庆丰桥及引桥长约1746米,主桥全长约500米,宽41米,为三跨双塔双索自锚式钢加劲梁悬索桥,净空高20米,通航宽度140米,可满足1000吨级通行需要。建设单位为市政前期办公室。工程于2004年开工建设,2008年3月26日,庆丰桥成功合龙,2008年11月18日,大桥正式通车。
  常洪隧道 宁波甬江常洪越江公路隧道地处宁波市区中部,南接宁波市主干道通途路,北接甬镇公路和329国道,是宁波市东外环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于1999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单位是由上海城建(集团)公司、城建集团隧道股份、宁波中天投资有限公司分别占股份的45%、45%和10%出资组成的宁波常洪隧道发展有限公司,于2002年3月2日竣工通车,是我国内资企业首次采用1(T形式建设的工程正式进入运营阶段,项目公司获得隧道专营权20年。
  其他桥梁 三宝桥:位于咸宁桥北,清光绪年间重修。东通三宝街,西通贝家巷。砖桥:位于江北岸天吉巷(今大吉巷),明嘉靖《宁波府志》有“砖桥铺通定海界”的记载,民国6年(1917)重修。平安桥:位于砖桥东北,民国20年(1931)里人募建。东通石板巷,西通泗洲塘路。安里桥:平安桥东北,民国20年(1931)里人募建,东通天生医院,西通泗洲塘路。首善桥:位于首善路西,东通首善路,西通安老院。顾公碶桥:位于首善路东北,清光绪年间重修,民国23年(1934)再重修。东通白沙,西通四明公所。裕通桥:泗洲塘倪家堰南,清光绪十九年(1893)镇海方氏等重修,北通倪家堰鄞定桥。卫阁桥:位于倪家堰鄞定桥东,民国19年(1930)方氏等重修,,西通湾头渡。此外还有引仙桥、孟阳桥(又名麦阳桥)、敬思桥(又名马郎桥)、封仁桥、咸宁桥等。以上桥梁位于江北岸。另在湾头区域有渡生桥、富盛桥、庙后桥、登云桥、阜丰桥、天水桥、三星桥、万丰桥、保安桥、众嘉桥、迎丰桥、慈济桥、积善桥、永富桥、保生桥、永兴桥、永安桥、马公桥等。因河道改筑成道路和城市建设,以上大部分小型桥梁大多已废弃或改建。
  第八节 公共交通
  出租性交通工具
  江北现境最早的出租性交通工具(也是宁波最早的出租性交通工具)是民国4年(1915)出现的人力车(俗称“黄包车”),以后逐步发展成为人力三轮车、机动三轮车和大小出租汽车。
  民国4年(1915)宁波商人唐翼参在江北岸创办利捷车行,投入股本金1.6万元,从上海购置人力车200辆投入运行,。民国8年(1919)如云车行在江北岸火车站开办,股本金2万元,置车200辆。民国18年(1929),交通车行在江北,岸李家后门开办,股本金2万元,置人力车120辆。民国36年(1947)江北境内出现人力三轮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力三轮车的发展,人力车开始走向衰落,部分人,力车工人自购车辆进入三轮车行业。1954年4月,人力三轮车已全部替代人力车。杭甬铁路通车后,沿海客轮、公路、内河运输增加,三轮车客运业务日益繁忙。至2005年,江北区内有三轮车运输企业6家,共有人力三轮车158辆,其中中马运输队17辆、江北第三运输站30辆、北郊运输队35辆、河西运输队58辆、路林运输队10辆、朝日物流公司8辆。从业人员共167人。是年11月,市政府发文,要求人力三轮车停运,并对原从业人员给予安置补助。
  1956年9月,机动三轮车投入试运行,后因机动三轮客车噪声大、油耗高而全部淘汰。1978年8月,宁波公交出租汽车公司成立。此后,汽车出租公司相继组建。至2006年,江北区内汽车出租公司有5家。
  宁波公交出租汽车公司 初创期拥有出租汽车67辆,至2006年增加到91辆。地址在大庆南路445号。
  宁波市华联出租汽车分公司 华联集团所属单位,创建于1992年11月,初创期拥有出租汽车51辆,至2006年底增加到79辆。地址在大庆北路64弄3号。
  宁波市江南出租汽车有限公司 创建于1993年7月,初创期拥有出租汽车44辆,至2006年底增加到76辆。地址在莱茵堡别墅25号。
  宁波永安出租汽车有限公司 创建于1993年,初创期拥有出租汽车24辆,2006年底拥有出租汽车113辆。地址在新马路50号。
  宁波大众出租汽车有限公司 原名为宁波大众出租汽车公司,是外地资金进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家出租汽车企业。1998年9月,公司迁址至江北区倪家堰路19号。初创期拥有出租汽车60辆,现有出租汽车116辆。
  至2008年只剩下宁波永安出租汽车有限公司1家。
  公共汽车
  线路与站点 1956年2月6日,公私合营宁波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开设庄桥火车站至永宁桥汽车南站1路公共汽车(1959年9月改为东草马路至火车南站;1974年12月改为孔浦至火车南站)。同年11月成立宁波市公共汽车总站;1966年12月,公共汽车总站更名为人民汽车站;1972年1月改称为宁波市汽车运输客车队;1978年8月,宁波市公共交通公司成立;1992年8月,更名为宁波公共交通总公司。
  江北区公共汽车服务由市公交系统承担。
  1956年以后,公共汽车逐年发展。1958年开设二横街至东邵4路线(1971年改为东门口至变压器厂,之后又有多次变动)。1963年开设姚江至七塔寺3路线;同年开设新江桥至三官堂5路线(1985年改为国医街至宁波大学)。1970年3月开通轮船码头至慈城11路线(后改为31路,又改为331路)。1973年3月开设火车北站至汽车东站8路线。1976年1月开设新江桥至慈城31路线及慈城至英雄水库支线。以后又相继开通慈城至云湖、乍山、半浦、二六市支线,以及化肥厂至裘市支线。1979年4月开设玛瑙路至镇海41路线。1980年1月开设新江桥至保国寺332路线。1984年1月,12路线延伸至第三医院。1986年11月开设第三医院至康宁医院43路线。
  1988年后,随宁波城市化进程和道路建设的加快,公交事业迅速发展。1988—2008年,涉及江北区的公交线路新增50条、延伸46条次、调整73条次。另有5路、811路、810路、801路、301路、215路等公交线路先后被取消。同时,公交线路还逐步向江北农村推进。2007年9月20日,江北区所有村实现通公共汽车。
  第三章 能源
  第一节 电力
  2000年8月,江北供电局成立,主管江北区供用电业务。此前,江北区(含市郊区)电力供应由宁波市用电管理所负责。20世纪60年代初,市供电部门在市郊慈城供电中心设农村供电站。1972年12月,市郊费市公社成立公社电管站。以后几年,各公社(镇)相继成立电管站,并配备专职电工。
  电厂与变电所
  民国3年(1914)始,宁波城区和各县先后办起小火电厂,均以直配方式供电。永耀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发电厂以2.3千伏线路向城内繁华地区送电,包括江北地区的轮船码头及后马路一带。民国10年(1921)慈城创办鸿记电灯公司,装机容量24千瓦。民国25年(1936),永耀电力公司建成长18公里的发,电厂至慈溪县城(今慈城镇)6.6千伏线路,并向庄桥、洪塘等地供电。民国30年(1941),工商业者周仰山和秦润卿创建永明电厂,民国32年(1943)并入宁波永耀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慈溪办事处。
  1955年5月,永耀电力公司的发电厂兴建1座升压变电所,改2.3千伏直配供电为10千伏输电。宁波城区的旧电网开始逐步改造为10千伏标准电压。1960年10月,市电业局在江北区大闸路的姚江边建成列车发电站,至1965年12月退出宁波电网。1960年,位于江东的宁波第一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称宁波变电所。电源来自220千伏杭州变电所,从此宁波电网与浙江电网相连。1970年1月,宁波电业局53号发电列车又并入宁波电网,至1979年9月调往江苏镇江市,列车发电停止。其间,宁波电业局在慈城镇建成35千伏慈城变电所。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孔浦建成35千伏渔业变电所和110千伏江北变电所。90年代初,慈城变电所由35千伏扩建为110千伏。1996年新建110千伏的孔浦变电所。进入21世纪,江北区电网迎来投运高峰期,新建110千伏玛瑙变电所、110千伏林沐变电所、110千伏荐江变电所、220千伏洪塘变电所和110千伏庄桥变电所,区域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质量显著提高。同时,江北区的110个行政村进行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共投入资金6406万元,新装、增容变压器224台,改造10千伏线路54公里,低压线路796公里,接户线27466公里,直接惠农4万余户,实现了村村电气化。
  截至2008年底,江北区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即220千伏洪塘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2×180万伏安。110千伏变电站9座,110千伏主变压器17台,总容量588万伏安,其中用户变电站为金田变电站(2×16兆伏安)和长兴变电站(2×20兆伏安)。35千伏箱变4座,容量61万伏安,其中用户变电站1座,即水厂变电站,容量2×10兆伏安。
  输配电线路
  宁波的输电线路,原先为直配线路。1955年5月,发电厂内1座10千伏升压变电所建成投运,建成城区第一条10千伏供电线路,此后逐步对直配线路进行改造,至1957年5月全部改建为10千伏供电。因导线截面偏小、电压偏低,又因用电负荷增长,江北区供电一直处于紧张状态。1984年3月,110千伏江北变电所10条10千伏出线建成,电压提高,线损降低,江北区的缺电状况才得以缓解。2002年11月进行江北变改造,主变压器两台,容量各为4万千伏安,有10千伏出线14条,其中架空线路9条、电缆5条,全长47.5公里。
  1976年8月,35千伏市郊区慈城供电所建成。主变压器两台,容量分别为5000千伏安和3150千伏安。35千伏线路长14.59公里,电源接自110千伏宁波变电所,供慈城镇及其周围各公社用电。1977年和1982年,先后更换并增容为5000千伏安主变压器各1台。1991年,35千伏慈城供电所又扩建为110千伏变电所。主变压器2台,容量各为31500千伏安。
  1996年12月,110千伏孔浦变电所建成。主变压器两台,每台容量均为315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14条,线路总长88.48公里,其中架空线路10条,计58.97公里,电缆4条,计29.51公里。2001年12月,110千伏玛瑙变电所建成。主变压器两台,容量均为4万千伏安。10千伏出线14条,总长45.63公里,其中架空线路9条,计9.88公里,电缆5条,计35.75公里。
  2004年1月,江北投资创业B区新建一座110千伏林沐变电所。主变压器两台,容量分别为4万千伏安。10千伏出线18条,总长190.04公里,其中架空线路11条,计136.65公里,电缆7条,计53.39公里。2005年6月;江北投资创业C区新建220千伏变电所,主变压器两台。容量各为18万千伏安。2006年1月,江北投资创业C区再建一座110千伏荐江变电所。主变压器两台,主变容量分别为5万千伏安。10千伏出线11条,均为架空线路,总长71.89公里。2008年8月,110千伏庄桥变电所建成。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5万千伏安。10千伏出线7条,总长83.14公里,其中架空线路7条,计79.23公里,电缆3.91公里。
  截至2008年12月,江北供电局区范围内10千伏配电线路共126条,总长度794.8公里,其中架空线路长度为517.26公里,电缆长度277.54公里,绝缘导线232.43公里,绝缘化率为44.93%。10千伏公用变压器1293台,总容量570690千伏安;专用配变1693台,总容量560363千伏安。10千伏环网站99座,环网小区变186座,终端小区变54座,共计339座;环网柜995台,柱上开关259台。
  农电
  1955年4月,国营鞍山抽水机站在洪塘成立,开始用电力配套水泵抽水灌溉农田。20世纪60年代后期,电网逐步向农村延伸,在慈城推广10千伏线路单相供电。因单相供电装置成本高,维修不便,又严重威胁人畜安全,1973年全部改为三相供电。1970年起,每年夏收夏种期间,各级电力部门组织“双夏”小分队,下农村帮助做好安全用电工作。1977年起对农村电网进行有计划改造,低压线路合格率逐步提高。1986年起,推动标准村建设,按低压电力技术规程要求,农村低压线路安装表计和触电保安器。
  “三电”
  1972年12月,全国节能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正式把“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和群众办电(1983年改为安全用电)”统称为“三电”。具体工作先后由宁波市人民政府的电力指挥部、“三电”办公室、电业局等部门负责,各用电单位执行。
  第二节 煤炭燃气
  煤炭
  解放后,煤炭列入统配物资,货源主要来自外省。统配煤按指令性计划凭证供应,居民生活用煤按户定量凭票供应。1958年,成立江北煤球厂与慈城煤球厂,土法上马生产煤球、煤饼。1970年4月,江北炼焦厂筹建,次年1月出焦,年产10132吨,产值66万元;1973年闭歇。1980年起,煤炭供应实行双轨制。随着煤炭市场的开放,煤炭经营企业陆续兴办,至2006年,全区有煤炭经营企业8家。
  
  燃气
  1977年3月,宁波石油液化气站在江北孔浦开设;1979年11月在孔浦半路凉亭北侧设立灌装站区,下设灌装站、钢瓶维修车间、劳动服务公司丁烷气体厂。灌装站占地面积1.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13平方米,投资288.78万元,其中钢瓶投资103.2万元。主要设施有储气球罐、灌装车间及运输车辆。钢瓶维修车间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2平方米,置生产流水线1条。1980年,市煤气公司成立,投资66.77万元兴建输烃管,从镇海石化总厂炼油厂经半路张储气站至孔浦灌装站,全长13.2公里,输气能力10吨/小时。1981年10月正式供气。1983年,钢瓶维修车间投产。次年增建400平方米钢瓶库,1986年7月投入使用,设计年检修能力4.5万只。
  1992年10月,慈城镇在慈城小东门汤山建江北区煤气公司,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置100立方米卧罐2只,储气量100吨;残液罐10只,储气量5吨。1993年5月投入运营。1993年,江北庄桥煤气灌装站在庄桥镇跃进村建立,主营煤气灌装;江北祥盛液化气有限公司在甬江镇畈里塘村建立,主要生产和经营民用液化石油气及工业用的C3、C4及混合气体。1995年6月,宁波市三毛煤气有限公司在洪塘镇前后潘村建立,置有50立方米、10立方米卧罐各1只及相应的配套设施。2005年8月,江北祥盛液化气有限公司增加贮量1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贮罐及配套的整流塔和管道动力设备。储配站具有汽车卸液、贮存、钢瓶灌装、外运等功能,能满足民用液化石油气体和工业气体的生产要求。当年供液化气5000吨,其中民用1000吨。
  1994年9月30日,煤气公司管道燃气公司筹建成立。1996年底,江北红梅小区有近1000户最早使用管道煤气,至2008年,共有2240个用户使用。2006年底开始,宁波市启动老小区管道燃气用户转换使用天然气工作,江北区天然气转换工作开始有序推进。大闸小区、国泰花园、新马小区、翠柏东巷、双东坊和槐树小区等31个小区先后完成天然气转换工作。至2008年,江北区共有71个小区使用管道煤气,其中69个小区使用天然气,用户3.05万户;两个小区使用管道液化气,用户3000户。
  第三节 石油
  清光绪二十—年(1895)美商美孚石油公司在甬设点经销火油、煤油、汽油、柴油、洋蜡烛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和民国,7年(1918),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先后在江北设点,皆委托宁波商号老慎记、锦华、恒孚等代理行经销。在下白沙建有200立方米钢板储油罐2只,称火油栈房。至民国28年(1939)年,这3家外国公司的油轮总吨位3535吨,至民国30年(1941)4月,日军占领宁波前夕关闭。解放初,汽油实行统购统销,柴油、燃料油由用户申请,经审核购买。1955年10月起对汽油、柴油、燃料油实行计划管理。市区建江北、南门、江东、兴宁4个加油站。1963年起,民用照明用煤油实行定量凭票供应;1974年,汽油、柴油、内燃机油凭证定量供应。1982年11月起开始供应高价油。此后,加油站经营企业兴起,首家为1984年9月宁波市公路运输总公司在孔浦所设加油站,置汽油、柴油金属储罐66立方米,加油机4台,年加油量为汽油720吨、柴油540吨。1998年7月,浙江省全面清理整顿加油站经营企业。江北区14个加油经营企业实际经营与核定经营的方式、范围相符,加油站的选址、总体布局、内部设置、管理措施等符合有关消防技术规范要求,有消防安全许可证,配备的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符合规定要求,确定为合格,准予继续经营。至2008年底,全区有加油站经营企业22家,年销汽油4067吨、柴油12059吨。
  第四节 其他能源
  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城镇居民多从市场购木柴,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农村平原地区村民一直以稻草、麦秸、豆秸、油菜秆等农作物的秸秆作为燃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农村曾用泥炭、沼气作燃料。80年代起,液化石油气逐步从城镇向农村普及,因其使用方便、干净,绝大多数村民也使用液化气,今仅少数村民沿用传统燃料。进入21世纪后,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城乡部分居民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热产生热水,是一种既环保节能又节费的选择。
  第四章 建筑业
  第—节 建筑企业
  营造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全顺在江北岸首善路1号开办宁波首家营造厂,至1951年3月,乙等邬全顺营造厂的资本金为3000万元(旧版人民币)。民国35年(1946)江北城区有白沙路合兴营造厂、三宝桥巷宁合兴营造厂等。1954年7月,江北城区有建筑业户8户,,均数为个体,业务以房屋修理为主,1956年参加了人民政府对个体私营营造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筑工程队(公司)
  1966年,宁波市江北区建筑工程队建立,至1977年有从业人员42人。至1978年11月,郊区共有社(镇)办15个、队办10个二级建筑工程队,从业总人数3436人,其中技术工人2082人。1978年11月6日建立宁波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隶属市社队企业局领导。郊区各公社、大队建筑工程队纳入宁建三公司归口管理。1983年2月,市建筑三公司、市矿建公司划归郊区办事处管理。1984年,江北区有各类建筑安装企业42家。1989年增至94家。翌年,区城乡建设管理局、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清理整顿全区建筑安装施工企业。达到建筑安装企业技术资质基本条件、同意保留继续营业的有宁波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江北区建筑工程公司、洪塘建筑工程队、庄桥建筑工程队、洋市建筑工程队、裘市建筑工程队、慈城镇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江北区桥梁工程公司、费市建筑工程队、北郊联成建筑工程队、北郊压赛建筑工程队、慈城镇建筑工程队、江北隧道工程队、江北住宅修建工程队、孔浦建筑劳务队、洪塘荪湖建筑工程队、半浦建筑工程队、江北防水工程队、乍山建筑工程队、妙山建筑工程队、妙山乡合作防腐保温工程队、北郊水电设备安装队、江北区新港水电安装队、槐树水电安装队、乍山管道安装队、江北区劳动服务公司水电安装队、庄桥镇水电安装队、庄桥镇通用水电安装队、江北联成水电安装队、妙山自来水管道服务管理站、慈城镇水电安装队、湾头水电安装队等35家;因获得岗位合格证书的施工员(质量员)的人数未达到规定要求,换发营业执照的有庄桥李家建筑工程队、庄桥冯家建筑工程队、庄桥城建工程队、庄桥孔家建筑工程队、庄桥姚家建筑工程队、庄桥葛家建筑工程队、北郊畈里塘建筑工程队、白沙建筑工程队、江北三江建筑工程队、永红建筑工程队、槐树建筑工程队等11家;未达到建筑安装企业基本条件,被注销营业执照的有庄桥的颜家、童家、马径、邵家、后姜建筑工程队,江北运河桥装潢工程队,洪塘的鞍山、新洪、胜利等建筑工程队及建筑修缮组,洋市的宁墅、东邵、谢家、孙家等建筑工程队,费市灵山建筑工程队、妙山联办建筑工程队、裘市居民建筑工程队、孔浦水电安装队、云湖五联建筑工程队、白沙水电安装队、江北城北建筑工程队、江北大通水电安装队慈城东风建筑装潢服务部等24家。作撤销和合并处理的有:撤销庄桥建筑劳务队,并入庄桥镇建筑工程处;撤销乍山杨陈建筑工程队、乍山联办建筑工程队,并入乍山建筑工程队;撤销江北水电安装队,并入江北区建筑工程公司。至2008年,江北区共计建筑企业55家,其中总承包企业17家、专业承包企业33家、劳务企业5家。
  主要建筑业企业简介
  宁波市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1971年成立,位于环城北路西段478号。公司具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房屋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城市园林绿化三级施工企业资质;被浙江省企业联合会评为“浙江省首批公众满意诚信单位”,并连续10年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评为“AAA
  级信用单位”和“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已通过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三大综合体系认证;先后组建宁波华东房产开发有限公司、宁波华东环境工程设计院、宁波九龙湖老年服务公寓、宁波市勤勇市场建设有限公司等下属经济实体。总公司注册资本1.7亿元。2008年底,公司总资产2.5亿元。有各类工程技
  术人员870余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40余人。
  宁波市江北区市政工程处 1992年成立,位于环城北路422—1号。公司主要经营市政道路、桥梁、排水工程及市政附属工程、通信管道工程,兼营建筑材料。2002年获得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的资质,开始参加招投标承接工程。2003年,在倪家堰路大修工程中实施“白加黑”的施工工艺,获得新工艺新技术奖。此后相继承接并顺利完成北岸琴森一期、二期及财富中心市政附属工程,洪都花园一期、二期市政附属工程,亲亲家园一期、二期市政附属工程等几个面积大、持续时间长的小区工程。2008年,公司总资产5918万元,员工286人。是年,公司实现总产值1.1亿元,销售收入1.08亿元,利润20.34万元,实缴税金512万元。
  浙江省岩土基础公司 1990年1月成立,地址在慈城镇解放路178号。隶属浙江省地质勘查局,注册资本1520万元,持有地基基础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和特种专业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公司前身为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主营地基处理和桩基工程,曾在国内首创“气举反循环清孔工艺”。公司承接的桩基和地基基础施工项目中,上海海兴广场获最高“白玉兰”奖,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综合实验楼获“鲁班奖”和“钱江杯”奖,温州工人文化宫获“钱江杯”奖,杭州档案馆、杭州明珠二期、杭州黄龙学生公寓、杭州六合天寓、嘉德广场及浙江省委党校教学楼工程等获“西湖杯”奖。1999年,公司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安全“三合一”体系认证。同时连年被宁波资信评估委员会评为信用AAA级企业。2004年开始被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浙江省工商企业信用AAA级信用单位”和“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被中国工程建设协会评定为“质量安全管理先进单位”;被浙江省建协评为浙江省首批建筑业诚信企业;2007年被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定为信用管理示范企业。2008年底,公司资产总额6299万元。有固定职工16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2人,包括高级16人、中级职称41人,内有国家建筑施工企业一级建造师22人、二级建造师21人。
  宁波创新建设有限公司 由成立于1978年的宁波市第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重组更名,地址在宁波市文教路81号,注册资本10300万元,拥有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2006年获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公司的“预应力混凝土灌桩承拆销钉加焊接式接桩施工法”、“屋面悬挑式变形缝施工工法”、“城市道路安全型雨、污水检查井及路井接合部施工工法”,被确定为浙江省2007年度省级工法。公司的代表工程有范江岸旧城改造工程、江北区110指挥中心工程、宁波远州大酒店工程、淮北华佳梅苑二期住宅工程、太仓市粮油批发市场附属东泰广场工程等。2008年,公司有技术人员154人、一级项目经理2人、二级项目经理12人。是年,产值3.5亿元,利润968万元,上缴税金12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42万元。
  第二节 建筑管理
  解放后,宁波市人民政府即对建筑企业和建筑工程实施管理,先后下发《宁波市建筑管理暂行简则》(1951)、《宁波市营造工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1957)、《关于加强城镇基本建设工程管理的通知》(1961)。1972年1月1日宁波市建设局革命委员会、宁波市财政金融局革命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本市郊区建筑劳务及,施工力量管理的联合通知》,规定郊区社(镇)、队建筑工程队进城(含慈城、庄桥两个镇)承接新建、扩建、翻建、改建等土木工程,须由市建设局革命委员会建筑管理组统一安排力量,领取建筑许可证,并开具“郊区专用修建工程统一发票”。1978年,宁波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成立,郊区各公社(乡镇)的建筑工程队统一由宁波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管理。各乡镇建筑工程队承建的项目须经宁建三公司检查和验收。各乡镇建筑工程队向该公司上缴管理费。非乡镇建筑工程队承建工程和农民自建房仍为自主管理。
  1987年,建筑业实施政企分离,成立江北区建筑安装管理处,隶属于江北区城乡建设局,统一管理各乡镇的建筑工程公司或工程队(包括一部分预制构件厂),负责检查和验收各乡镇的建筑工程公司或工程队(包括一部分预制构件厂)承接的工程或产品,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被管单位向安装管理处上缴管理费。1997—1999年,因江北区建筑市场逐渐繁荣,建筑企业规模日趋壮大,以及市城乡建委的放权,江北区建筑安装管理处成立了招投标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3个小组,负责对乍浦、慈城、洪塘、庄桥、甬江5个乡镇的建筑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2000年始,江北区建筑安装管理处建筑管理的部分权限上交,主要职能调整为:对注册在江北区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申报和资质升级行政审批初审;对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和建筑业市场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章 房地产业
  第一节 房地产沿革
  私房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宁波市对城区私有出租房屋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64—1965年对市郊慈城、庄桥镇出租私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凡出租房屋建筑面积达100平方米以上者(庄桥等集镇为75平方米),其出租部分一律进行改造;出租的非住宅用房,如出租用作商店、工厂、仓库、机关等使用的房屋,原则上全部纳入改造;工商业资本家、地主出租的房屋,虽未达到改造起点,亦应进行改造。属于改造范围内的政府代管房屋、宗教团体出租的房屋由国家包租。改造房屋的院墙、大门、走廊、水电设备、固定炉灶以及庭院果木等附属物,均随房一并改造。私房改造形式采用“国家经租,依租定租”,即房主把出租的房屋交给国家房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修缮和统一调配使用,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按月或按季付给房主固定租息。
  1958年8月,中共宁波市委下发《宁波市关于进一步对出租私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方案》,江北区按文件精神对符合改造条件的出租私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江北区私房出租100平方米以上的有624户,出租面积205574平方米。批准改造554户(其中政府代管房16户),暂缓改造33户,未定37户。租赁私房的住户3488户,每月租金12321元。按照出租户生活贫富情况,确定租息返还比例。返还50%的3户,45%的1户,40%的59户,35%的5户,30%的70户,25%的17户,20%的383户。代管的16户不计息。平均24%。是年底,大规模私房改造工作基本结束。1964—1966年,慈城镇改造私房608户,面积11.6万平方米;庄桥镇改造私房175户,面积3.2万平方米。
  1958年的私房改造工作,由于时间紧迫、情况复杂,房管工作基础薄弱,又受“左”倾思想影响,遗留了—些问题。1985年下半年起,江北区根据上级指示,开始落实错改私房政策工作。区房管处共应复查私房1610户,面积402838平方米。最终,江北区应落实政策269户,面积21987.13平方米。其中,原出租应还房产14145.2平方米,计业主127户、住户373户;已退产权13478.7平方米,计业主119户、住户373户;业主下落不明房产646.5平方米,计业主7户、住户21户。应腾退房7841.93平方米,计业主142户、住户243户;已腾空房7414.83平方米,计业主133户、住户229户。未腾空发还产权证的房产78平方米,计业主2户、住户4户;业主下落不明房产296.4平方米,计业主5户、住户10户。①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计划经济时期,城镇住房采取国家统包住房建设投资、低租金使用、无偿分配的制度。1992年起,全国开始探索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具体措施是:(1)出售公房;(2)调整公房租金;(3)实行公积金制度;(4)开展集资合作建房,并启动“安居工程”;(5)建立住房基金管理中心。1995年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具体政策是:(1)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范围,提高缴交率;(2)积极推进租金改革;(3)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城镇公有住房规定标准内按成本价出售,超过标准面积部分按市场价出售;(4)租房缴纳保证金;(5)建设经济适用住房;(6)加强住房资金管理。至2007年10月,江北区已审批并发放老职工住房货币补贴3501人,计16788.12万元;审批新职工补贴补缴住房公积金累计517人,计985.38万元。1992—2008年,江北区累计审批出售公房21889户,建筑面积119.15万平方米,回收金额37129.31万元。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2002年10月起,宁波市出台《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规定持有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宁波市城区社会扶助证、特困职工证(简称“三证”)者,以及家庭人均月收入在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以下的烈属、军属、残疾军人及其家属、市级以上劳模,住房使用面积户均在26平方米以下,或人均在12平方米以下的可享受廉租住房租金补贴或减免;烈属、军属、残疾军人及其家属、市级以上劳模和无赡养人的老人或主要劳动力为重度残疾的,还可以选择申请实物配租。次年又规定家庭人数在2人或以上,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在12平方米以下,或35周岁及以上的无房单身居民,可以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2003年,江北区有100户,2004年有50户,2005年有42户,满足以上条件并购房。2004年,宁波市又规定人均建筑面积在18平方米以下的可购买略低于市场价的商品住宅。江北区共有3762户住户向当地房管所提出了申请,经审核有3058户具备购房资格,经公开摇号确认有1260户获得准购资格。2008年1月,江北区成立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
  第二节 房地产开发经营
  商品房开发建设
  2000年以前,江北区建设竣工的商品房累计25个楼盘,81万平方米。其中较为典型的住宅项目是“繁景花园”。该项目由宁波市拓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总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其中有高级别墅161幢、高级公寓10幢,小区配有俱乐部、游泳池等设施。工程质量优良品率达20%以上,其中多个单体项目分别获得“百花奖”和“钱江杯”奖,是浙江省第一个高级涉外别墅小区。1996年,繁景花园被建设部授予“二星级”文明小区称号。另有1999年竣工的“金港大厦”,至今仍为江北区最高楼。1999年起,江北区实施大规模的旧城改造,结合低洼地段改造、房地产开发及土地储备地块拆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以此带动地块的开发。江北城区的功能也从“工业、仓储”逐步向“文化、旅游、休闲”转变,提升了江北作为中心城区的档次。“北岸琴森”、“外滩花园”、“同方杰座”、“塞纳丽景”、“天水家园”、“锦江年华”等中高档住宅小区建成,“凯德汇豪天下”、“日湖花园”、“日湖琴云”等高档住宅小区相继开工建设,以及“天水家园”、“水尚阑珊”、北高教园区房地产开发的延伸,使江北“后来居上,最美最好”的人居环境初露端倪。庄桥、洪塘、慈城3镇镇域规划区范围内的房地产开发,2002年始由宁波市建设委员会委托江北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2004年后,“洪都花园”、“亲亲家园”、“颐和名苑”等大盘相继推出;“广厦怡庭”、“三和嘉园”、“宁馨园”、“春晖佳苑”等经济适用房竣工。113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项目(洪塘)也相继启动。
  主要楼盘简介
  北岸琴森 由宁波浙电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建设。位于姚江北岸原钢铁厂地块,南接通途路城市主干道路,西隔大闸路与宁波大剧院相望,东倚清河路并可远眺日湖公园。占地面积213亩,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设计住宅2003户。住宅类型有12层板式小高层,18层点式高层及9层精装修小单身公寓。工程分3期实施,分别于2005年、2006年、2007年竣工交付,每期均获得当年度宁波市住宅开发项目“人居环境奖”。
  外滩花园 位于咸宁街2号—2地块,人民路东侧,中马路西侧,北至咸宁街,南至大闸南路,总用地面积1939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0379平方米。宁波银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2006年竣工交付。
  天水家园 位于育才路延伸段两侧,南至余姚江,北至规划路。小区总用地面积2533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32509平方米(含地下室、半地下室面积90644平方米),其中住宅296243平方米,容积率1.349,建筑密度23.9,绿地率40.2%。宁波天水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建设。2006年,一期34万平方米已交付使用,并获得当年度宁波市住宅开发项目“人居环境奖”。
  亲亲家园 位于洪塘街道南侧,东至洪都路,南至北外环路西延路。总用地面积15.53公顷,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总户数2148户,由宁波德和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项目获“2005全国人居经典综合大奖”,2006年“宁波市城市标志性楼盘住宅金奖”、“宁波2006年标志性名盘”、首届“宁波市优秀规划居住区”,2007年“宁波市十大绿色景观小区”等称号。
  拆迁及安置用房建设
  1986年7月建立江北区旧城改造办公室,负责对江北区零星改造项目的拆迁安置工作。1995年7月,撤销区旧城改造办公室,建立区房屋拆迁办公室,负责江北区城市规划范围内国有土地上旧城改造项目的统一拆迁任务。2004年底,区房屋拆迁办公室更名为区房屋拆迁事务所。该机构承接了江北城区范围内大部分的建设项目拆迁任务。1994—2006年,共计拆除旧房92.7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2582户。
  2000年以来,江北投资创业园区、慈城古城区、市机电园区等相继大规模开发建设,庄桥、洪塘、慈城3镇(街道)的旧村、旧镇区民宅大规模被拆迁,急需安置房源。洪塘拆迁安置房,即姚江花园,是江北区首个农民拆迁安置用房,位于洪塘街道宅前张村和旧宅徐村,江北大道东南侧,规划洪塘中路南延伸段东侧,主要用于安置江北投资创业园区内的村庄搬迁和洪塘街道的村镇建设拆迁。慈湖人家安置小区,是配合慈城镇“五点一线”工程和慈城新镇区建设启动而实施的居民与村民房屋拆迁的安置社区,位于慈城镇东部的新联村,东接义山,西至茅家河,南临甬余公路,北界云杉路。此外,市城建部门于20世纪90年代初征用甬江镇永红村土地,建设安置小区(始称永红小区),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主要用于药行街、中山西路被拆迁居民的安置。其中双东坊社区小区总占地面积17.6万平方米,包括绿化面积6.3万平方米,共95幢、4050户。
  房地产开发企业
  1992年7月,区政府发文,建立宁波市江北区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性质为全民所有制。至2000年,在江北区注册的具有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共有7家,其中宁波市拓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二级资质企业,其余均为三级资质企业。2000—2006年在江北区注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新增40家,其中宁波市甬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一级资质企业,其余为三级及以下资质,另有4家注销或转外地注册。房地产企业中,宁波新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宁波新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属于新加坡凯德置地;德和置业有限公司为浙江省坤和集团旗下企业。
  第三节 房地产中介
  房地产中介服务是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居间等活动的总称。解放前,房屋买卖的居间商俗称“掮客”或“屋讼”。房屋买卖成交立契画押必须由官方认定中介入落笔签字,以保证安全过户。向官府投过税的称“红契”未投税的称“白契”。解放后,人民政府建立公房管理机构及制度。市民进行房屋使用权的交换,,中介人一般由地段房管员牵线搭桥,形象地称为“红娘”,然后到调房办公室转换房屋租赁证(卡),搬家换屋。1986年,宁波市房地产交易所成立,与“调房办公室”合署办公,1992年改称为宁波市房产交易中心;2006年8月改称为宁波市房产交易与权籍管理中心,负责江北、海曙、江东3个区房产产籍管理、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商品房预售备案登记、房屋测绘行业的监督管理及对各县(市、区)相关机构的业务指导等工作。
  20世纪90年代始,江北城区可供上市交易的房源迅速增多,二手房交易日趋活跃,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也应运而生。大街小巷出现较多的“一块黑板(写房源)、一张桌子、一间屋子”的房地产中介公司。资金实力雄厚的房产中介企业则开始涉足房地产总代理。1993年,慈城镇与庄桥镇的房地产交易所成立。次年1月,洪塘镇房地产交易所成立。以上3镇房地产交易所均由所在镇房地产管理所管理。1996年,江北区房地产交易管理所成立,负责区内房地产买卖、交换、赠予、租赁、抵押和对房产中介服务业的管理。是年,江北房地产服务公司成立,是为区内首家房地产中介企业。至2008年12月底,江北辖区内登记在册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共29家,其中在区房地产交易管理所备案的有:宁波江北房地产服务公司、宁波江北亨通房产咨询有限公司、宁波新一家房产公司江北分公司、宁波立得房产天水分公司、北京利鸿天房产宁波分公司、宁波南方信息中心双东坊分部、江北同和房产中介服务部、宁波江北盛世房产咨询有限公司、宁波立得房产槐树分公司。
  随着城市房地产业不断升温,房屋交易价格也不断升高。1993年,宁波市中心三区,房屋平均交易价为902.46元/平方米。2005年上升为5617元/平方米,其中住宅平均价为4619.81元/平方米。2006年,二手房出售价格7000~8000元/平方米。至2008年又急剧上升为10000元/平方米左右。交易价格的升高,也使房产中介服务业更趋活跃。2000—2008年,江北区二手房交易累计18906套,金额88.4亿元,平均价46.77万元/套。
  第四节 房地产管理
  管理机构
  1949年5月宁波解放,军管会下设房地产管理委员会;8月设军管会财政部公产处。1950年6月,市财政局下设公产科。1953年6月,公房划归市民政局的公产科与地政科管理。1957年,市人民委员会设立房地产管理处。1958年10月成立江北房地产管理小组和市房屋修建处江北站,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原江北区内国家公有房屋的管理和养护。1960年,房地产管理小组改为房地产管理所,下设中马、槐树、白沙3个房地产管理小组;市房屋修建处江北站改名为宁波市房屋修建工程队江北站。1963年,市房屋修建工程队江北站与江北房管所建立甲、乙方协作关系:1970年完全合并,重新建立江北房地产管理所,隶属于市房地产管理处,下设中马、槐树、白沙3个房管站。1984年,江北区政府将房地产管理所划分为江北区房地产管理处和江北区房屋维修工程队,同时增设孔浦房管站。1985年4月,江北房管所改为江北区房地产管理处。1988年11月,中马、槐树、白沙、孔浦4个房管站分别改为中马、槐树、白沙、孔浦房管所。1993年5月设立文教房管所。1998年设立甬江镇房地产管理所。2005年,江北区建设局成立,区房管处隶属区建设局领导。
  公房来源
  江北地区房管部门直管公房的主要来源有:(1)解放初期,通过依法接收、接管、没收、征收等形式收归国有及土地改革中保留作为公用或机动的房屋;(2)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被社会主义改造的私人出租房屋;(3)人民法院依法没收的房屋;(4)国家、地方财政投资购建,以及党政机关、部队、学校、群众团体、企事业等单位无偿移交给房地产管理机关管理的房屋;(5)房地产管理机关自建及收购的房屋;(6)属于无人管理,并由房地产管理机关管理的寺、庙、庵、观、会馆、祠堂等及其所属的房屋;(7)属于城镇居民的绝户房屋;(8)接受个人捐献的房屋;(9)其他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由房地产管理机关管理及沿袭使用的房屋。此外,经司法机关或当地政府确定代管的房屋,亦列入直管房管理。
  住宅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房管部门、各单位筹措资金,陆续建设居民住宅。1978年后,宁波根据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六统一”原则,通过多方筹资,建成一批住宅。1980年,宁波市共分配拆迁安置专用房508套,位于原江北区的有正大坊20套、钱园巷40套。1981年又有范家边大模板住宅两幢,计60套、3036平方米。主要是拆迁安置用房、单位代建房和少量的商品房。是年底,江北城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2662708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公房505255平方米,各单位自管公房1937495平方米,私有房屋219958平方米;房屋中,住宅面积988652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公房429549平方米,各单位直管住宅340560平方米,私有住宅218498平方米。但尚有无房户310户、不方便户1510户、拥挤户1014户。20世纪80年代,江北区建新村(点)13个,总建筑面积49.7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6.84万平方米,分配户数8549户。其中,2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新村有槐树二村、槐树三村、槐树四村、草马路新村、绿梅新村、范家边新村、新义路住宅、文教区住宅。
  城镇住房普查
  1984年7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发出《关于开展全国城镇房屋普查的通知》,确定本次普查的标准时间为1985年6月30日;普查项目为:建筑面积、住宅套数,房屋结构,房屋层数,房屋用途,建成年份,完好程度,使用土地性质,产权性质,居住状况,直管公房的现实价值。江北区参加本次城镇房屋普查共36人。至1985年12月16日,江北区累计完成房屋普查3346891平方米,其中住宅1239840平方米,占37.04%。住宅中,私房占住宅总数的34.28%。单位管理的非住宅2107051平方米。根据本次城镇房屋普查结束后统计,江北区有各种产别房屋建筑面积378.85万平方米。其中,直管公房建筑面积87.3万平方米;单位自管房建筑面积235.95万平方米;私房建筑面积43.57平方米,其他产权房屋建筑面积12.03万平方米。房屋总面积中,慈城镇房屋总建筑面积678204平方米,其中直管公房301761平方米、各单位自管公房242115平方米、私房134328平方米。住宅总建筑面积384566平方米,其中直管公房226315平方米、各单位自管房24856平方米、私房133395平方米。庄桥镇房屋总建筑面积310016平方米,其中直管公房67504平方米、各单位自管公房161097平方米、私房81415平方米。住宅总建筑面积155450平方米,其中直管公房55621平方米、各单位自管房19383平方米、私房80446平方米。
  第五节 物业管理
  1992年12月,江北区首家物业公司——江北区物业总公司成立。1996年9月,江北区政府明确区房管处为江北区物业管理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订江北区物业管理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组织专业培训,监督、指导辖区内物业管理的实施。1997年1月,怡江小区成立首届业主管理委员,会。4月,拓展物业管理的繁景花园名列全国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1999年3月,中建物业所管理的江北怡江小区获得“浙江省物业管理优秀小区”称号。2002年10月,成立江北区物业管理招标领导小组;11月,江北区第一个实行物业管理公开招标的项目——东方威尼斯小区物管进行开标,由江北物业总公司中标。2008年底,在江北区注册的物业公司15家,在江北区有项目的物业公司29家,江北区已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78个,管理小区的建筑面积760余万平方米。经考核,被评为全国示范的有银亿物业管理的外滩花园、外滩大厦:被评为部优的有拓展物业管理的繁景花园;被评为省优的有宁波中建物业管理的怡江小区;被评为市示范的有永成物业管理的大时代、浙电物业管理的北岸琴森一期:被评为市先进的有永成物业管理的红梅小区、国际村、丽景国际,永煌物业管理的桃源小区一期、茗雅苑,永和物业管理的康桥经典,联合物业管理的新马小区,新纪元管理的槐树小区;被评为市优的有永成物业管理的姚江花园一期、大庆生活家园、锦绣江花,新上海国际物业管理的槐树公寓,建国物业管理的莱茵堡,港发物业管理的人民小区,经房物业管理的正大花园,美屋物业管理的育才家园。
  第六章 环卫管理
  城市化之前,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粪便、垃圾由农民收集,用作肥料;城市形成后,由专门机构负责。民国17年(1928),民生肥料公司成立。民国35年(1946)12月,城区粪便管理处成立,隶属鄞县卫生院。江北镇由其第五分处管理。解放后,成立宁波市环卫处,其下属第五分处管理江北环境卫生,1956年9月改称为江北环卫所。1984年6月,江北环卫所划归江北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地址在桃渡路151号;1986年下设槐树和文教两个垃圾中转站。1987年3月,江北环卫所更名为环卫处,下设槐树、白沙、孔浦3个垃圾中转站。负责槐树、中马、白沙、孔浦等街道居民粪肥、垃圾收运和101个清肥站头、10只粪坑、278个垃圾收集站头、254个单位的垃圾清运任务,并对慈城、洪塘、庄桥环卫所进行业务指导。1993年,区环卫处成立渣土办公室、江北环卫监察中队;1998年成立内河管理办公室,并组成30余人的内河清理队伍。2003年6月,区环卫处更名为江北区环境卫生养护中心。
  第一节 街道与内河保洁
  街道清扫
  民国20年(1931)4月,鄞县卫生委员会决议,街道保洁归各区区公所,并管理清道工人,每区15人。清道工人负责打扫主要街道和菜场,清除垃圾;次要街巷则由积肥农民自行清扫收集。1959年起,原江北区(公社)主要街道实行定人定地段保洁。1974年后,街道设置民办保洁员。1984年,区环卫所保洁人员增至95人,人民路、大庆南路等主要街路实行12小时保洁制,其余道路为6小时保洁制。1987年始,区环卫处使用洒水车1辆,在非上班高峰时间对主要道路进行洒水。1995年,区环卫处引进第—辆机扫车,开始在人民路实行每天5小时制的机械化保洁。至2008年已有7辆机扫车,每天18小时作业,机扫保洁面积达到97万余平方米,占总保洁面积的51.4%。2000年起,城区推行“全覆盖、立体化、动态化”保洁模式,即实现道路保洁“全覆盖”,向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周边乡镇延伸;环境卫生“立体化”,由地面向空间,由城区向农村,由陆地向水面拓展;18小时保洁制,环卫保洁“动态化”。2001年11月,人民路被浙江省建设厅、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为“省级城市街容示范路”。至2008年底,江北区立体化保洁道路达到63条,保洁面积188.7万平方米,比1984年增加20倍。
  内河保洁
  1998年之前,内河实行属地保洁管理。因无专业队伍,城区内河漂浮物随处可见,影响城市景观,污染河水。1998年,区环卫处成立内河管理办公室,负责江北城区内河保洁管理工作,主要对市管的翠柏河、蔡江河、大通河及区管的江北大河、张桂河、军民河、屠家河、后东漕、艺校河、前东漕、前东南河、莱茵河、海洋校河、范江岸河、马家漕河等河道进行日常保洁工作。保洁河道长3700余米,计36万平方米。江北内河保洁队配备铁壳船2只、农用柴油船2只、小铁皮船2只,当年清理垃圾约9500吨。至2008年,区内河保洁队有双体铁船1只、双体塑钢船11只、单体铁船2只、小木船15只、人力保洁车4辆,保洁河道57条,面积118万平方米。是年清理河道垃圾1446吨。
  第二节 垃圾集运处理
  垃圾收集
  1950年前,城区垃圾收集主要采用砖或石板砌成的公用垃圾箱,由清道工人挑至垃圾码头或由农民收集作肥料。1951年起,由环卫工人用手推车每日两次摇铃上门收集居民垃圾,垃圾箱遂废。1978年始,更换为脚踏三轮保洁车收集垃圾。1982年,主要街道开始尝试放置铁制垃圾桶收集垃圾。1988年7月,孔浦街道绿梅新村在全市率先建垃圾桶容器间。此后新建小区普遍设立垃圾收集容器间,内置垃圾桶,同时配套密封翻斗车运输垃圾,使垃圾收集点周围环境整洁。1990年,江北区有沿街和路边的垃圾亭12处。因这些垃圾亭容易形成二次污染,还影响市容市貌,后逐步拆除。2003年底,城区内首次尝试用流动密封保洁车替换露天垃圾桶,缩短居民生活垃圾在马路上的存放时间,避免二次污染发生。街道等公共场所主要采取放置果壳箱的办法收集垃圾。1962年,沿街设置铁壳废物箱和痰盂。1982年更换为陶瓷果壳箱。1985年改用铝合金果壳箱。1995年后,环卫部门在所有果壳箱内芯放置清洁袋,实行袋装垃圾收集,是垃圾收集史上的一次改革。至2008年底,江北城区内共放置单体果壳箱411只,分类果壳箱666组。
  垃圾中转和运输
  新中国成立前,垃圾运输主要靠人挑、船运,出售给农民作肥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垃圾运输主要由农民撑船到三江口和各内河码头接运垃圾,为此,原江北区在桃渡路建有垃圾码头。1965年,垃圾改用汽车运输。1982年,桃渡路垃圾码头改建为中转站,以后又建设孔浦、槐树、白沙、文教等中转站。车辆逐年增加。至2008年,区环卫养护中心有垃圾运输车17辆,年运输垃圾11.2万吨。1993年11月,由江北环卫处、宁波市机电设计院和庄桥锅炉厂3家联合研制的立式LY-1型垃圾压缩机,率先在槐树中转站投入使用。该技术国内领先,被广泛推广应用。至2008年,江北城区有建于1987年的孔浦室内集装箱垃圾中转站、建于1997年的文教垃圾中转站和2006年投入使用的城区中心站;年压缩处置垃圾增至11万吨。至2008年,区环卫养护中心有各种环卫机动车辆60辆。
  垃圾处理
  垃圾处理由市环卫部门统一安排,经历了农民作肥料、填埋、焚烧发电3个阶段。1978年前,城市垃圾在当年10月至次年3月出售或免费给农民,由农民自运作农家肥料,基本可达到城区垃圾不积压。1978年始,垃圾处理方式改为运往近郊堆放,或用于填埋废河道。1981年,市环卫处在江北征地3333平方米,新建姚江垃圾堆场。1985年在姚江古道吹泥地段借用1.33万平方米作临时垃圾堆场。1999年底,枫林绿色能源公司(垃圾焚烧厂)建成,安装3台日处理量为350吨的焚烧炉、两台60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
  第三节 粪便管理
  公共厕所
  长期以来,居民使用“马桶”倒入粪缸。1951年5月,江北城区新建公共厕所1座,时有露天粪坑32只。次年取缔露天粪坑和破败公厕,改由环卫工人用手推车摇铃收集。同时逐年兴建公共厕所,至1984年有公厕12座。1986年在孔浦建成首座双层公厕,并提高公厕的建筑标准,新建一、二类公厕和独立式便器公厕,逐步取消三类公厕。之后新建的公厕都在二类或二类以上。1995年后,公厕中增添残疾人专用坑位,并统一采用建设部的公厕标志与导向牌。1998年又改用国际公厕标志。2006年在槐树路公厕安装LED灯箱。2001年,文教街道双东坊菜场旁的双东坊公厕翻建,占地面积80平方米,建筑面积136平方米,周边绿化面积50平方米,有男坑位6只、女坑位5只,并设有残疾人专用坑位,是江北区至今唯一的市颁特级标准公厕。
  1992年底,区内一类公厕及部分二类公厕共26座执行收费制度。2002年7月始,区环卫管理的公厕全部实行免费对外开放。2003年,江北区有34座社会公厕实行免费对公众开放。到2008年底,共有44座公厕免费对外开放。
  居民粪便管理
  民国17年(1928),民生肥料公司主要负责收集江北岸及城区以西地区居民产生的粪便,由清粪工人挑运至简陋粪坑,后出售给农民。后改挑桶为粪车,并建造蓄粪场所,浮石亭江沿、三宝桥、白沙为江北镇粪便主要卸搬地点。新中国成立初至20世纪70年代,居民粪便主要依靠环卫工人摇铃手推粪车收集。同时,环卫部门在居民点或公共厕所旁设置倒粪斗,由居民自行倒入。80年代始,新建住宅配有冲水厕所。至2006年底,江北区仅剩下12只倒便斗、1辆手推粪车,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居住在大庆新村附近老房子内,无居家卫生设施的居民。粪便处理,1991年前全部出售给附近农民做肥料;此后运到位于湾头一村新建造的湾头粪便处理场、江东粪便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七章 市容管理
  第—节 市容环境管理
  责任区管理和示范路创建1984年,江北区市容监察大队成立,1992年8月更名为江北区城建管理监察大队。1993年5月,《宁波市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发布,把责任区制度列入法规。1995年6月,责任区制度以“门前三包”形式正式在市区实施,并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考核制度。2001年,开展省级城市街容示范路创建活动。至2008年底,江北区人民路(新江桥—大庆路口)、槐树路(解放桥—永丰路)、范江岸路(永丰北路—翠柏路)、湖西路(南起西草马路—北至环城北路)、清湖路(东起湖西路—西至大闸路)被命名为“省级城市街容示范路”。2005年,江北区开展创建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达标示范路活动。至2008年底,江北区槐树路、人民路(新江桥—火车北站)、范江岸路、老外滩(整个街区)、湖西路、清湖路、新马路、车站路、大闸路列入宁波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示范路”。
  广告标志管理2002年,区城管局对辖区的广告标志、户外宣传物品等行使管理职能。大型户外广告须征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并经同意;店名招牌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后由区城管局(区城管执法局)负责管理,进行执法。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发后,工商部门不再审批店名招牌,改直接由城管部门事后管理。2006年,《户外广告登记管理规定》颁布,规定在本单位登记注册地址及合法经营场所的法定控制地带,自行设置宣传关于本单位的名称、标志、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联系方式等的户外广告,不再由工商部门登记,改为发布后由城管部门监督。区城管部门对装修方案进行审核,对雨篷、空调外机,店名招牌的式样、大小、颜色进行核准和备案管理。
  第二节 城管执法
  新中国成立后,江北城区管理由市城管部门负责。1978年9月,原江北区设立城建办公室;1980年6月改为城建科;1984年4月改为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1985年5月改为区城乡建设管理局;1996年10月改为区城市建设管理局。2002年,组建江北区城市管理局、江北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两局实行合署办公,并挂宁波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江北大队牌子。2005年12月,“建”、“管”分开,设宁波市江北区建设局、宁波市江北区城市管理局。
  2002年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全区出动城管执法人员1500余人次,下达违章通知书3万多份,清理违章占道900余处。2002年10月以来,区城管执法局开展沿街店面跨门占道专项整治,共对41家拒不整改、长期占道的经营户进行重罚。2007年8月15日起,开展对机动车占道的整治。人行道违停抄告与交警部门实施并网,9924名违章者接受罚款处理。开展每周两次的夜间大整治,查处夜排档、无证占道洗车、车辆滴漏洒、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偷倒垃圾等违章行为。到2008年,共计取缔夜宵摊6万余摊次,滴、漏、洒运输车5600余辆次。还会同公安、交警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重点对翠柏路双东坊菜场、白沙菜场、文汇路孔浦农贸市场、路林市场等市场周边及329国道、广厦怡庭等城郊接合部进行整治,取缔无证设摊和马路市场。
  区城管执法局开展对“破烂王”(指无证经营废旧物资回收人员)专项整治,出动队员500余人次,取缔无证经营的“破烂王”405家,拆除违章搭棚115间,并对23家有证经营的废旧物资回收点进行整顿。开展对违法建筑专项整治。共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案件653起,拆除违法建筑17054平方米。2007年还对繁景花园3幢违法建筑实施强制诉除。开展对违规广告牌、餐厨垃圾、占绿毁绿、偷盗市政设施等专项整治活动。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三车”(人力三轮车、摩托车、残疾人专用车)、食品卫生、茶水锅炉房和烟花爆竹等整治行动。同时,做好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的环境保障工作。至2007年9月,共查处各类违章案件16152起,罚款373万元。
  2004年3月,区城管(行政执法)局指挥中心被评为宁波市城管系统第四批文明示范窗口单位;执法大队被授予区文明单位、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机动中队、慈城中队、洪塘中队被市局评为市文明执法中队,其中机动中队还被评为省级城建监察先进中队。
  第八章 城区绿化
  城区绿化由公园(含公共绿地)绿化、道路绿化、小区及单位绿化等组成。小区绿化在房产开发时同步建设,一般由业主组织委托物业公司管理和养护;单位绿化由各单位负责建设和管理;道路及公园绿地由专门机构建设、管理和养护。
  1980年前,城区绿化由市有关部门负责。1980年4月,原江北区绿化队成立,归区城建科领导,办公地址在江北公园内,主要担负原江北区所有公园、公共绿地和行道树的管理与养护。1987年6月另成立江北区园林管理所,负责江北公园与白沙公园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1992年7月,区编委同意将江北区园林管理所更名为江北区园林管理处。1994年1月,江北区绿化队并入江北区园林管理处,负责江北区所有区管公园、公共绿地和行道树管理与养护。2002年5月组建宁波新世纪生态建设有限公司(今有员工65人),隶属区园林管理处,并实行企业化运作。2003年6月,江北区园林管理处更名为江北区绿化养护中心。2006年8月,江北区绿化养护中心与江北区市政养护中心实行合署办公,同隶属于江北区城市管理局。至2008年,中心有干部职工54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人,下设综合、管理、养护、经营(市场)、苗圃5个职能科室。
  2004—2006年,江北绿化养护中心连续被评为江北区区级文明单位,并获“宁波市劳动模范集体”称号,其中2005年还被宁波市委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2005—2006年,由中心养护的槐树绿地获宁波市“茶花杯”园林绿化绿地养护优质奖的最高荣誉。中心主任瞿汉顺获2007年度宁波市“二十佳城管干部”称号。
  2000—2002年,市政府实施新一轮城市建设。其间,江北区以创建园林、卫生城市为目标,先后完成江北公园、白沙公园、桃渡绿带、江北大道等公共绿地扩建改造项目,又实施了通道绿化、山体绿化、河道绿化、基地绿化等8个方面的绿化工程;完成江北大道、宁慈公路、庄浦公路等通道绿化合计83公里,实际绿化面积130多公顷;建成33公顷的森林氧吧和67公顷的生态苗圃,使都市农业园区、荪湖休闲区连成一片;完成以南门寻芳景区为主的慈城古镇绿化;实施67公顷的山体绿化工程和20公顷的河道绿化工程,使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9.59公顷,人均绿地面积8.51平方米,城市绿地率50.16%,绿化覆盖率56.83%。
  2004—2006年,槐树绿地连续3年被评为宁波市园林绿化养护示范点。2005年和2006年,该绿地又获宁波市“茶花杯”园林绿化绿地养护优质奖的最高荣誉。
  第一节 公园建设
  日湖公园位于江北区湾头。东起湖东路,南到通途路,西界湖西路,北接环城北路。公园水域是1959年姚江开挖新江并建造姚江大闸后废弃的姚江古道,陆域原为湾头菜地,2004年改建成日湖公园。景观以水为主题,园内水景开阔,并根据水的不同分布建成环湖区、桃溪观鱼景区和湿地景区,设有黄金沙滩、桃溪观鱼、伊甸园、亲水平台、滨水廊道等景观。园内绿化面积14.6公顷,并配有亭、廊、堤、闸、路、河坝、水池、平台、小桥、广场、木栈道以及茶室、公厕、停车场等设施。种植香樟、杜英、银杏、榉树、银海枣等乔木78种约3.1万株;紫薇、石榴、杜鹃、茶梅等灌木32种约44500株;雷竹等竹类6000平方米,马尼拉等草皮15万平方米,水生植物2万余丛,形成茂密的丛林美景。
  动物园位于姚江大闸与运河船闸之间,开建于1980年8月,1984年6月1日落成开放。园区占地面积51282平方米,土建工程总面积1.8万余平方米,笼舍4176平方米,天鹅、鸳鸯湖池3631平方米,岛屿200平方米,广场、道路1万余平方米。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65%。总投资近200万元。
  动物园以粗线条展现动物进化过程为参观顺序,逆时针设置各展馆,共展养有各类动物80种。动物园大门前为1600平方米的广场,环植香樟作为庭阴。沿林荫小道东行60米,为该园主题特色的禽类展区,分涉禽、游禽、鸣禽、猛禽、雉科等小区;动物园北部为兽类展区,有猛兽和各类小兽,猛兽区往南有猴山与珍猴馆。园内设有食品、小百货、摄影等服务项目;建有二层楼茶室,供游人品茗及登高览胜。年接待游人约72万人次。
  2004年2月,动物园搬迁至东钱湖畔(今鄞州区),原址改建为绿岛公园。
  绿岛公园位于环城北路南侧,东临运河闸,西依姚江和姚江大闸,南面与宁波大剧院隔水相望,三面环水,形似悬挂水中的半岛,是在保留姚江动物园原貌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园内2000余棵树木都是1984年动物园落成时栽种的。品种有香樟、广玉兰、红枫、海桐、青桐等,其中大的树木胸径达到40~50厘米。2005年改建时,新栽种了水果蓝、地中海荚蒾、金叶绣线菊、红叶石楠等10余种地被植物,以营造花姿各异、花期交错的“香草绿园”园林景观。公园绿化覆盖率在80%左右。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鸟类理想的栖息地。
  姚江公园位于姚江大桥西堍,环城北路北侧。1991年利用原姚江苗圃扩建,次年底建成。公园有草坪15750平方米,树木93种、2.5万株。公园以植物造景为主,建有入口广场、百花山、大草坪及沿江景区等。1994年3月开展“市民纪念树”植树活动,6月抢救市后河小区一棵130多年的古槐树至公园内保护,并获得成功。自1993年起,公园多次举办插花展、荷兰郁金香展、金秋菊展、四川自贡灯展等各种活动。其中1997年郁金香花展共展出郁金香10万盆,品种60余个。1999年金秋菊展设景点60多个,展出菊花33万盆,品种400个。
  槐树公园位于江北区槐树路,东起解放桥,西至永丰桥,为槐树沿江景观带二期工程。2003年建成。以休闲广场、生态林带为特色,利用姚江水域,沿江布置大面积的游步道、观景台、休闲广场、亭廊等;建有跌水水景、椭圆喷泉、圆形喷泉、弧形喷泉、趣味喷泉、喷雾水景、螺旋形喷泉、水景水墙;设有亭子、花架和大型休闲广场。公园植被丰富,植物品种近百种,在传统草坪的基础上,种植高大乔木777株,并配大量花灌木及植物色块,以突出生态园林效果。
  外滩公园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交汇处北堍。东沿甬江,南临姚江,西至人民路,北接甬江大桥。2002年改建老外滩。在保护原有历史风貌和街区格局的前提下,建画廊、展馆、欧式喷泉、石英沙广场等,形成沿江一条600米长以欧式风格建筑为主的步行街,中西结合,街区临街处现代建筑的格局。共分行业会馆、生活天地、世界美食、城市公寓、酒店、展馆及江堤观景7个功能区。植物配置是在保留原有树木的基础上,新植香樟、黄杨、银杏等乔木213株及大面积色块花灌木。
  江北公园位于江北区桃渡路西侧,东临汽车北站,南起槐树路,北至大庆南路。1956年,市政府将毁于日军轰炸的原宁波火车站废墟建成江北公园(北园)。1992年,宁波兴旺园艺有限公司在其南侧建江北盆景园(南园)。2000年,南北园合并成为一个综合性休闲公园,设有休闲广场、观鱼池、儿童游乐园等功能区。绿化面积12285平方米,栽植各类植物品种近50个,有红枫、香樟、紫藤、龙爪槐等31500余株。
  白沙公园位于人民路与白沙路、宏全巷交叉口,紧邻甬江,为开放式综合性公园。始建于1952年,为江北城区第一个公园。经过3次扩建改造,采用大面积的起伏绿坡及溪坑石池,使之充满浓郁的大自然意境。园内树木品种有30余个,乔灌木搭配,高低错落,季相分明,以达到最佳的树木种植效果。
  桃渡公园位于余姚江东北堍。东起新江桥,南临余姚江,西至解放桥,北沿槐树路,与槐树公园组成槐树路沿江景观绿带。景观带总长2公里,以现代雕塑、疏林草坪为特色,植有大面积草坪及国槐、白玉兰、桂花、银杏等30余种乔灌木,其中乔木1308株,绿篱与色块5968平方米,地被植物479平方米,草花620平方米。
  永丰公园位于江北区永丰北路。南起永丰桥,北至环城北路,紧邻姚江,2002年底建成。公园以草坪休闲和生态林带为特色,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以姚江为依托,具有自然生态、防洪、城市开敞式空间和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定位的滨江生态景观绿带。公园内设有大面积起伏型坡地草坪、休闲广场、沿江游步道,并配置丰富的小品设施,植物品种丰富,乔灌搭配合理,有桂花、红枫、樱花、银杏、五针松等40余个品种,共计3.6万余棵乔灌木。孔浦公园位于江北区大庆北路与环城北路交叉口,1997年建成。公园以休闲小广场、音乐角、疏林草坪为主要格局,并配置假山、亭子。树木品种丰富,搭配合理,共有乔灌木25个品种、299株。
  第二节 道路绿化
  市管城市道路绿化
  1988年之前,宁波市街头绿地主要由花坛、零星绿地等组成,1990年起,道路绿化升级改造。1996年是宁波市第一个绿化年,江北区对人民路、桃渡路等道路实施绿化升级改造。2000年,江北区开展创建园林绿化样板路活动,结合道路特点,加宽绿化隔离带、调整隔离带布局、建设街头小绿地等形式,提高道路绿化的形象和品位。是年还开展“拆墙建绿、拆临还绿、拆旧添绿、拆围透绿”工程,共计拆除6200多平方米建筑物、9662米围墙。市区沿街封闭式围墙内有绿化景观的大多改为透墙,基本实现绿量透视,改善了沿街绿化景观。
  人民路新江桥至环城北路,全长3418米,面积78736平方米,绿化面积15365平方米,绿地率19.5%。新江桥至大庆北路段行道树,有直径15~25厘米以上香樟树769棵、广玉兰350棵,投影面积27975平方米;绿化隔离带占地及绿化面积9353平方米,以瓜子黄杨为主。大庆北路至环城北路段行道树直径15~25厘米香樟树246棵,投影面积6150平方米,绿化隔离带占地及绿化面积4647平方米,以龟甲冬青、红花继木、瓜子黄杨为主。2008年5月起,对新江桥至大庆北路段沿线的“机非”隔离带及两侧绿地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引种的色叶树结合灌木、地被、花卉,提升人民路绿化景观效果。同时结合港口城市、海洋文化,有机地融入外滩文化元素,采用小品、雕塑和浅浮雕的形式进行点缀,把人民路打造成以植物造景为主,并有丰富文化元素体现的绿化景观带。
  环城北路 常洪三角地至江北大道,全长5571.4米,道路面积131337.1平方米,绿化面积18378平方米,绿地率14%。环城北路行道树以香樟为主,其中直径15~25厘米香樟树1560棵,直径大于25厘米香樟树668棵,投影面积69060平方米。绿化隔离带占地及绿化面积16150平方米,其中常洪三角地至大闸路口段绿化隔离带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翠柏路至姚江大桥段绿化隔离带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双东坊至江北大道段绿化隔离带占地面积550平方米。树种以瓜子黄杨为主。2007年,姚江大桥至翠柏路段实施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对沿线隔离带及行道树进行升级改造,新增杜英204株、香樟30株,隔离带新增杜鹃、金叶女贞、红花继木、龟甲冬青、红叶石楠等灌木,并更换侧石。
  大闸路 通途路至环城北路段,全长804米,面积13228平方米,绿化面积4524平方米,绿地率34.2%。栽有直径15~25厘米香樟树335棵,直径大于25厘米香樟树189棵,投影面积16880平方米;绿化隔离带占地及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品种以红花继木、水蜡、毛鹃为主。
  通途路 永丰桥至庆丰桥段,道路长度1386.43米,车行道面积39256.85平方米,人行道面积8982.51平方米,行道树有直径12~16厘米香樟270株,投影面积6750平方米,中间隔离带及街头绿地面积4770平方米。
  区管城市道路绿化
  1998年以前,区管道路以小街小弄为主,宽度在7米以下,且多为砖石结构。此后,宁波市政管理处将新马路、槐树路、大闸路(改造前)、北郊路(今永丰北路)等一批宽度在7~24米的城市次干道分批移交给江北区管理。2002年,宽度在32米以下的大庆北路、大庆南路、倪家堰路、翠柏路4条城市次干道也下放给江北区管理。
  大庆南路 解放桥北至人民路,道路全长1992米,道路面积34306平方米,绿化面积366平方米。共种植行道树346株,其中直径15~25厘米香樟204株,大于25厘米悬铃木142株,投影面积11490平方米。道路无中间隔离带,仅有零星街头绿地。2008年,对该路南起解放桥、北至通途路,全长1630米沿线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实施拓宽改造工程,并移植悬铃木127株、香樟76株。
  大庆北路 人民路至环城北路,全长2891米,面积30578平方米,绿化面积3652平方米,绿地率11.9%。行道树有直径20~30厘米香樟830余株,并有少量法国梧桐,投影面积37940平方米;行道绿地、零星花坛占地面积2866平方米,绿化面积2800平方米;绿篱以海桐球、水蜡、桂花、合欢为主。
  清河路 新马路至环城北路,全长890米,面积17535.5平方米,绿化面积5286平方米,绿地率30.1%。行道树,有直径15~25厘米大叶樟286棵,投影面积7150平方米;街头绿地占地及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绿篱以杜鹃、瓜子黄杨、茶花、暖季型草坪为主。
  车站路 人民路至桃渡路,全长218.5米,面积4087平方米。2006年道树升级改造,采用胸径8厘米的香樟、黄山栾树,共计54棵,并首次通过间隔种植的配置手段将两种行道树种植在道路绿带两侧,形成春有荫、夏有花、秋有果、冬有绿的特色道路绿带。
  范江岸路 永丰北路至翠柏路,全长1165.5米,道路面积20841.4平方米,人行道11953平方米,绿化面积929平方米,绿地率4.5%。行道树,西段全为香樟,共有142株,约20年树龄;东段以青桐为主,有直径10~14厘米青桐145株,投影面积2900平方米,另有直径14~18厘米香樟2株。道路无中间隔离带,道路两侧零星绿地占地及绿化面积782平方米,以十大功劳、金叶女贞、杜鹃、红叶石楠等为主。
  双东路 环城北路至锦江年华,全长433米,道路面积6559平方米,人行道85平方米,绿化面积636平方米,绿地率9.7%,行道树240株,其中直径8~16厘米栾树123株、直径16~25厘米栾树117株,投影面积6000平方米。道路两侧零星绿地占地及绿化面积396平方米,以桂花、红花继木、瓜子黄杨为主。
  湖东路 大庆南路至环城北路,全长945米,道路面积10026平方米,绿化面积600平方米,绿地率6%。道路无行道树和中间绿化隔离带,两侧行道绿地占地及绿化面积600平方米,以杜英、瓜子黄杨等为主。
  湖西路 庆丰桥至环城北路,全长977.2米,道路面积11214.94平方米,人行道5335平方米,行道树有直径8~14厘米栾树80株,投影面积2000平方米。
  第三节 小区和单位绿化
  基本情况
  2008年,建成区内有居住绿地60.4公顷,23个小区有小区游园,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小区内绿化品种以乡土植物为主,有香樟、银杏、红枫、丹桂、广玉兰、水杉、杜鹃等;建造年月较早的小区住宅楼墙面、围墙、廊架等处,种有爬山虎、紫藤等藤本植物;居民多在阳台种植花卉盆景。辖区内绿化植物层次丰富。新建小区绿化,多能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以及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合理搭配,创造“春花、夏阴、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截至2008年底,江北区被评为宁波市园林式居住区的共有20家。
  辖区单位庭院绿地面积计322公顷,其中单位公共设施绿地54.2公顷、工业绿地9.2公顷、仓储绿地7.8公顷、驻地部队特殊绿地250.8公顷。品种多以香樟、桂花、珊瑚树等乔木搭配瓜子黄杨、龟甲冬青等色块。截至2008年,江北区被评为宁波市园林式单位的共有36家。
  重点绿化单位
  宁波大学 分为东、西、北3个校区及曙光路原海校教学区,占地面积136公顷。经过多年生态化校园建设,现已绿树成荫、植被茂盛,有乔木、灌木95个品种,绿地面积52万平方米,绿地率38%;绿化覆盖面积6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5%。1997年获得“浙江省校园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92919部队机关营区 分为东大院和西大院。东区大院绿化面积6600平方米,绿化率35.23%;西区大院绿化面积10300平方米,绿化率42.53%。营区主要乔木品种有香樟、银杏、铁树、桂花、紫薇、蜡梅、茶花、红枫等;灌木品种有红花继木球、金边黄杨、红花继木、月季、杜鹃、龟甲冬青、金叶女贞等;草坪为天堂草和马尼拉草。
  宁波市第四中学 绿化面积24615平方米,配有小桥、池塘、假山、亭台等景观。共有乔木大树1192棵,中间以灌木、花卉映衬,绿草铺地。
  怡江小区 面积约为53万平方米,绿地率33%。小区绿化树种有香樟、银杏、桂花、柳树、杜英、黄杨等。2003年被评为市房地产开发项目“人居环境奖”。
  天水家园 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9553平方米,绿化率35.35%。小区绿化以姿态优美、生长健壮的高大树种,以广玉兰、香樟、香泡、银杏为主,由29个品种、6282棵乔木组成;另有灌木色块13137平方米。地被用颜色各异、线条流畅的色块、草花及草坪配置。
  北岸琴森小区 绿化总面积5.6万平方米,绿化率30%。日湖水系穿园而过,与大剧院相连,形成景观别致的休闲风情。绿化主要乔木有广玉兰、香樟、杜英、桂花、含笑、雪松、红枫、银杏、榉树、海枣、刺桐等。空中花园铺有鹅卵石,种植万年青、仙人掌、海芋、鱼尾葵等植物,具有别致的景观效果。
  第四节 空间水体隙地绿化
  垂直绿化 2003年,区绿化养护中心对环城北路、人民路、清河路等主要道路实施拆墙透绿工程,拆除围墙,种植蔷薇等绿色植物。同年进行小区墙体绿化工程,在部分小区墙壁、屋顶、棚架等处,栽植爬山虎、常春藤、凌霄等高攀藤本植物,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增加绿量。2008年结合人民路道路绿化景观改造工程,在人民路的第三医院、同方杰座、原兰江剧院围墙等有栏杆的位置种植西番莲300米,并在甬江大桥下放置小木桶140个,以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城区绿化。
  水体绿化 结合保护和改善城区内河的水质,美化河道环境,2008年6月,区绿化养护中心在怡江小区完成对张桂河3000平方米水体绿化,种植睡莲、千屈菜、荷花等水生植物,并设生物浮床,效果良好。
  闲置地绿化 2007年,以甬江街道、庄桥街道、洪塘街道及慈城镇的村庄为重点,绿化全区农村的公共场所、主要出入口、房前屋后、主要道路两侧、环境卫生死角、违章建筑拆迁地块及沿河沿沟等闲置地。新增乔木39475株、灌木约4万株,新增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以上。2008年完成对庄桥街道邵余村、联群村、冯家村共1.3万平方米的闲置地进行村公园建设。
  公共绿地义务认养 2008年底,绿地认管认养面积约达30万平方米。槐树路沿江景观绿带、白沙古树群、白沙公园、环城北路西段绿化、环城北路东段绿化、桃源社区、宁镇公路绿化、人民路南段绿化,共8块绿地被解放军驻甬某部队东航通信站、宁波教育学院等单位认养。
  依法护绿 2003年以来,区城管执法大队多次开展对占绿毁绿、小区“私家花园”等专项整治行动。共受理园林绿化投诉件486起,处理园林绿化案件25起,补办占绿手续59起,补批占绿4800余平方米、复绿1290平方米。同时,重视对古树名木的执法与保护。对未经园林部门审批,擅自开挖古树旁基础,损伤树木根系,影响古树正常生长一案,依法对施工单位罚款2000元;同时与建设单位多次协调,最后由该单位出资10万元对古树采取保护措施。城管义工俱乐部还成立护绿队,义务担当起各自居住生活区域绿化的监察任务,成为保护绿化的一支社会力量。
  第九章 村镇建设
  第一节 民居建设
  境域农民住房多数为自建房。传统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改革开放后则多为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多数为平房(一层);砖混结构住房以二层为主。江北区农村住户人均居住面积:1992年为25.35平方米,2000年为49.87平方米,至2008年达到59.04平方米。①
  传统民居
  现存的传统民居多数为清代或民国时期所建,少数为明代或宋代建筑。传统民居一般按宋代的建筑法则“营造法式”或江南民居的建筑规范“营造法原”建造。以庄桥街道马径村后新屋为例:东西两侧临宅间小道与其他民宅相隔,北依村后小河,南接村落主干道。院落为两进三重,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2750平方米,面朝东南,沿主轴线依次为门厅、照壁、前庭、后厅,主轴两侧有厢房,厢房外侧还有偏房。门厅为一层,三开间两进深。照壁朴实,脊砌亮花筒,上压龙骨砖。前厅、后厅皆一层,五开间八进深。前厅、后厅两侧的厢房均两层,东厢房外侧有偏房,偏房为一层。外墙下部采用条石,上部青砖砌空斗,白灰粉刷。地面铺条石和石板。柱梁承重体系,基本为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柱底垫嗓盘。围墙上部彩绘。合院坐南朝北。前后厅是正屋,前后厅中间是堂屋。前厅堂屋为穿堂,后厅堂屋为正堂。东西是厢房,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贯通。长辈住正屋(即正房),正屋以东间为首。堂屋则用于拜祖、祭神、婚丧及待客等。子女住东、西厢房。佣人住偏房。(详见第二十八编“文物古迹”第三章“古建筑”第三节“楼阁宅第”。)
  村民建房
  申报与审批 1985年前,村民建房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大队)自主管理。1985年10月28日区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乡镇企业动用土地、村民建房使用土地的规定》。
  规定农村,村民私人建房需要用地的,应向村民委员会申请,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使用非耕地的(宅基地)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批,报区土地管理部门备案;使用耕地的(含园地、养殖水塘),经乡(镇)人民政府同意,报区土地管理部门审查,由区人民政府批准,并确定区农林水利局为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职能部门。《规定》还对农村私人建房用地确定标准:每人25平方米(含原住房面积),小户(3人以下)每户不超过75平方米,中户(4~5人)不超过110平方米,大户(6人以上)不超过125平方米。1988年5月,村民建房用地改由新成立的区土地管理局备案或审查。
  1996年始,农村个人建房的建筑规划许可证和用地许可证由宁波市规划局江北分局实施审批管理。1999年始,村民在非耕地上建房,乡镇政府负责审查,需报区政府批准。2005年9月20日,区人民政府对农村村民建房的标准进行重新规定,并实行双控(控用地面积、控建筑面积)。大户(6人以上),使用耕地面积不超过125平方米,使用非耕地面积不超过14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超过240平方米;中户,使用耕地面积不超过110平方米,使用非耕地面积不超过125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超过200平方米。对小户进行细分,3人户和新婚户,使用耕地面积不超过75平方米,使用非耕地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2人户用地面积不超过75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超过110平方米;1人户用地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超过80平方米。办理程序与1985年的规定基本相同。同时要求村民委员会在审查后、上报前进行公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核后进行公告,区人民政府在批准后进行公布,加强办理工作的透明度。
  村民建房面积据1985年住房普查,江北郊区住宅建筑面积283.37万平方米,其中楼房198.096万平方米,砖瓦结构的住宅占73%,其他占27%。据《1994年城镇私人建房报表》,慈城、庄桥、洪塘3镇私人房屋竣工面积43005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39215平方米。1995年开始出现村民联建房,甬江镇永红村村民集资在范江岸路138弄联合建住宅,一期建筑面积17840平方米。2003—2008年,洪塘街道各村共新建村民联建房279户。2005—2008年,甬江街道各村共新建村民联建房488套、73973平方米。2006—2008年,慈城镇勤丰村、上岙村、国庆村相继实施村民联建房工程。庄桥街道孔家、冯家、西卫桥村也实施村民联建房建设。
  1996—2008年,江北规划分局累计核发江北区农村个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6488件,面积342248.82平方米;核发个人建筑工程许可证7067件,面积659795.69平方米。
  第二节 公共设施
  基础设施
  道路 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江北地区乡村道路大多为石板路面,只允行人和大牲畜通过。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修建泥结碎石路面的机耕路。20世纪90年代开始改建机耕路,实施用水泥或沥青铺设路面的道路硬化工程。2004年,江北区乡村道路的通村率、硬化率、合格率均达到百分之百。2008年,江北区有乡村道路(不含省道、国道)141条,总长132公里。
  路灯 20世纪40年代,慈城镇开始安装路灯。以后,庄桥、洪塘、裘市、洋墅、费市等建置镇或集镇也相继安装路灯。进入21世纪,江北农村的路灯安装量迅速增加,至2008年达4668盏,其中甬江街道2118盏、庄桥街道975盏、洪塘街道173盏、慈城镇1402盏。2003年,慈城镇对路灯进行大规模亮化改造,更换线路20600米,新增线路6000米;更换路灯300盏,新装140盏。路灯形式有借杆灯或立杆灯,其光源始用白炽灯,1959年改用日光灯,1967年改用高压水银灯。1985年开始在主要道路用钠灯。
  停车场 2002年,在甬江镇建路林停车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可停放车辆100辆。2006年,庄桥街道在李家西路西侧建停车场,占地面积10亩,能提供100余个集装箱车位。2008年,洪塘街道在330公交车站旁建停车场,面积785平方米;慈城镇建小东门停车场,占地面积19865平方米。
  文化体育设施
  20世纪60年代,慈城镇建工人俱乐部。20世纪70年代,庄桥、洪塘、裘市、费市、妙山、乍山、云湖及庄桥冯家等地相继建成影剧院。至今仍在使用的有庄桥影剧院,面积1600平方米,座位1056个;洪塘影剧院,面积1600平方米,座位1100个。2003年开始,江北区农村开始购置和安装体育健身路径,至2008年共安装体育健身路径207套。农村规模稍大的企业、事业单位和部分行政村建有篮球场,至2008年共有篮球场71个。洪塘街道还设有网球场、门球场各1个。2005年起,江北区农村开始建设村落文化宫,至2008年共建成村落文化宫105座,计28095平方米。其中,甬江街道6座、1850平方米,庄桥街道31座、9000平方米,洪塘街道23座、5245平方米,慈城镇45座、1.2万平方米。村落文化宫一般设有活动室、培训室、图书室、电视室等,有的还配置远程教育设施。1993—1994年,江北农村相继开通有线电视,至2008年有线电视入户数为53287户。2007—2008年又相继开通数字电视,其中洪塘街道邵家渡村为江北区首个互动数字电视村。至2008年,江北农村有老年活动中心115个;甬江街道、慈城镇各有青年活动中心1个;甬江镇还有妇女活动中心1个;均配备有乒乓球台、麻将牌、扑克牌、中国象棋等活动器具,并订阅若干份报刊。庄桥街道在丽庄路360号新建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内设科技馆、排练室、活动室、多功能培训室、图书室、露天的舞林广场及其他户外活动场所。江北区农村的公园与绿带,至2008年共有15处,总面积730025平方米。
  生活服务设施
  卫生服务站 20世纪60年代,农村大多数生产大队就开始设置大队卫生室(今改称为村卫生服务站),配备不脱离农业生产的亦农亦医的“赤脚医生”。80年代末,农村实施初级卫生保健,对村卫生站室进行规范。至2008年,除了街道(镇)级卫生院,江北区农村有村(社区)卫生服务站68个,用房面积8858平方米,配备医务人员143人。
  商业及金融设施 街道办事处和镇政府所在地及规模较大的行政村设有菜场。至2008年,全区农村共有菜场29个,其中甬江街道7个、庄桥街道3个、洪塘街道5个、慈城镇14个。中型以上超市及大型超市的连锁分店81家。农村信用社普遍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2008年,江北区农村共有金融机构12家,其中甬江街道设有甬江信用社和湾头的江北信用社;庄桥街道设有中国农业银行庄桥支行、宁波市区信用合作联社庄桥分社;洪塘街道设有中国农业银行洪塘支行、中国银行洪塘分理处、宁波银行洪塘支行、洪塘信用社;慈城镇设有中国农业银行慈城支行、宁波市区信用合作联社慈城分社、中国建设银行慈城支行。
  公益设施
  养老服务设施 1960年,庄桥公社在童家三斢童建立敬老院,1992年迁至费市大街旁,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床位50张,入院老人80人;2006年起实施委托管理经营模式。2005年,洪塘街道在鞍山村办洪塘福利院,今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有床位250张,入院老人43人,内配套有老年公寓、医疗中心、活动中心、休闲中心等设施。1999年,慈城镇在东山下自然村开办镇福利院,今有建筑面积3750平方米,床位135张,入院老人130人。2007年12月,甬江街道开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床位16张。至2008年底有老人50人,采取白天在中心、晚上回家的方式养老。2008年,甬江街道的河西村、双桥村各办养老中心1个,总计面积580平方米,床位66张。
  幼儿教育 20世纪60年代起,农村生产大队开办季节性的农忙幼儿园,以解除参加生产的农村妇女后顾之忧。农村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大多设有幼儿园。改革开放以后,幼儿园逐步与开办单位脱钩,改由社会创办,并实施市场化操作。至2008年,江北区农村有幼儿园29家,其中甬江街道10家、庄桥街道4家、洪塘街道8家、慈城镇7家。总建筑面积35170平方米,入园幼儿5150人。
  残疾人康复设施 2001年,慈城镇上岙村、杨陈村、金沙村各建1个残疾人康复中心。2005年开始,洪塘街道20个村(社区)相继建残疾人康复室,面积在40~80平方米不等。2008年,甬江街道甄隘村、路林村建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或康复室一般配备的主要康复器械有分指板、木插板、肩梯、助术、重锤式手指肌力训练桌、可调式沙磨板及附件、下肢功能车、偏瘫康复器、肩关节回旋训练器、双轮助行器、滑轮吊环训练器、活动平板、放松按摩器等。
  第三节 农村环境卫生
  解放前至解放初,农村环境卫生不被人们重视。产生的粪便用马桶、便桶倒入露天粪缸,随时作肥料使用。生活垃圾倒入用砖石围成的圈,任其腐烂,然后作肥料使用。牲畜粪尿也随意在露天堆放,然后作肥料。因此,农村蚊蝇大量滋生,环境质量低下。若遇大雨,粪缸外溢,垃圾、牲畜粪尿被冲刷,脏水流入江河,造成传染病流行。1952年开展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郊区8个乡拆去露天粪缸3730只、加盖粪缸2534只,改建所36座,清理厨房2890间、畜圈1074间,捕鼠1796只,还消灭大量蚊蝇,并铲除蚊蝇滋生地。此后,郊区较大集镇建立专职保洁队伍。
  农村粪便管理 江北区农村的改厕粪便管理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结合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此项工作迅速推进。1992年,江北区成立农村改厕技术指导小组,全区农村新建甲类户厕268座、甲类公厕7座,清除搬迁国、省道线两旁和风景旅游点附近的露天粪缸154只、简易茅厕39座。1996年,在农村累计安装新型三格式粪池47只,小型联户三格式倒粪池72只,甲类户厕783座,甲类公厕74座,清除、搬迁村庄中及国、省道线和风景旅游点粪缸3862只,拆除简易茅厕169座。全区主要道路沿线和甬江镇湾头区域5个村的露天粪缸,至此被基本清除。2003年,99个村全面完成改厕粪便管理阶段性任务,清除露天粪缸15221只,新建公厕482座、三格式贮粪池602座,对所有公共厕所进行动态保洁。2007年底,全区农村基本消灭了露天粪缸,累计建卫生公厕870座、贮粪池637座,卫生户厕入户率达到95%,实现农户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切实改善了村民居住、出行和生活环境。至2008年,江北区慈城镇和甬江、庄桥、洪塘3个街道,按《江北区三格式无害化公厕建造技术要求》,建公共厕所总计达944座,其中甬江街道272座、庄桥街道240座、洪塘街道220座、慈城镇212座。
  农村垃圾管理与河道保洁 20世纪80年代始,江北区乡(镇)、村开始实施集中收集和处理农村生活垃圾。2003年,全区镇级以上河道全部实行动态保洁。2004年,各街道、镇普遍建立保洁公司,组建专业队伍,配备专用车辆,设置垃圾中转站,并开始探索实施市场化运作机制。着手全面清除公路、铁路、河道两旁堆积的垃圾,新建一批垃圾收集亭、垃圾桶、果壳箱。建置镇建成区、农村、企业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的收集和清运,做到日产日清。垃圾袋装化(桶装化)率达100%。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全部实行集中处理,并建立适合本地实际的环卫保洁机制。2007年,江北区将位于城乡接合部的18个村列为环境整治重点村,开展控制新违章建筑产生,整治环卫设施、卫生死角、路灯、道路、立面、绿化的“一控制六整治”行动。同年,全区组织开展以环境整治为载体,以“美化家园”为主题,以“洁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为重点的农村爱国卫生运动。至2008年,江北区农村有保洁人员783人,配备垃圾箱3786只、运输及装卸车15辆、压缩机9台;有河道保洁员172人,配备船49只,保洁河道449条计819公里。江北区8个街道(镇),除甬江街道因无建成区等原因暂不能创建外,实现了卫生街道(镇)创建目标,其中宁波市二星级卫生街道2个,一星级卫生街道4个,宁波市卫生镇1个。全区还累计创建各级卫生村78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23个、区级50个;累计创建各级卫生先进单位123家,其中省级33家、市级54家、区级36家。
  第四节 小康村选介
  1992年,江北区开始创建小康村,甬江镇永红村等31个村成为1993年度区级小康村;甬江镇畈里塘等30个村成为1994年度区级小康村。2003年,浙江省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江北区成立“百村示范、千村整治”领导小组。2005年,慈城镇五星村被评为浙江省第三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6年,庄桥街道上邵村、李家村被评为省第四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甬江街道夏家村、畈里塘村,庄桥街道西卫桥村、西邵村,洪塘街道旧宅徐村、林家村,慈城镇国庆村被评为江北区首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7年,甬江街道夏家村、庄桥街道东邵村、洪塘街道邵家渡村被评为省第五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甬江街道畈里塘村、外漕村,庄桥街道冯家村被评为市第五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庄桥街道姚家村,洪塘街道西洪村、朱界村,慈城镇三勤村被评为江北区第二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慈城镇五星村 耕地面积1877亩,林地面积2638亩,农户466户,人口1049人,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2008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478万元,村集体可用收入61.5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066元。全村共筑村级公路6公里,各自然村村庄道路1.8万平方米,实现道路硬化100%。安装照明路灯90盏,路灯安装率100%。石砌河道河坎3100米,新建公共卫生厕所12座,垃圾中转站1座,公共卫生垃圾箱32个,村医疗站1所,老年活动中心1个,露天健身场1个。五星村是个典型的半山区村,常年全村种植苗木250亩,蔬菜、茶叶、杨梅、柑橘、雷竹等500亩,蔺草600亩,经济作物占56%。2001年开始兴办起一所科技含量较高、有120只标准大棚的百合鲜切花生产的花木场,一个占地面积500亩的供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的村办农业休闲中心,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和发展。2002年被评为市民主法治示范村;2003年被评为市村民自治模范村、市园林式村庄;2004年被评为市卫生村;2005年被评为省第三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市文明村;2006年被评为市科普示范村;2007年被评为省巾帼示范村、区村活动场所建设示范村;2008年被评为省档案示范村。
  庄桥街道李家村 行政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农户525户,人口1233人,劳动力561人,外来务工人员2000人,耕地480亩。2008年,村级可用资金49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190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03亿元。全村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村级文化、医疗、通信、道路、绿化等设施健全,配备有卡拉OK、舞厅、棋牌室、图书阅览室等设备。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计生文宣队、腰鼓队、舞蹈队。群众生活安居乐业,社会气氛安定和谐。实施绿化保洁、休闲公园建设、村道修复、空地绿化、河道石砌和墙体刷白等工程,全力打造花园式村庄。2006年被评为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文明村;2007年被评为市园林式村庄、市科普示范村、市级民主管理示范村。
  庄桥街道上邵村 行政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区域面积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1亩,共有农户303户,人口515人,外来人口1000余人,有大小企业40家。2008年,村级可用资金3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88元,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36亿元。全村坚持“以工为主,以农为辅,以工补农”的协调发展思路,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建造标准厂房4万平方米,年租金收入280多万元。率先探索实行土地股份制,把土地承包权价值量化入股,每人每月分红150~180元。2004年获得省委授予的“五好村党组织”称号,并被评为省级和市级“文明村”;2006年被评为省、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标兵村。
  庄桥街道东邵村 全村区域面积2100亩,其中耕地858亩,农户507户,人口1009人,外来务工人员3200余人,村属企业40余家。2008年,村级可用资金52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883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5亿元。近年来投资200万元用于河道整治,改善村庄的环境卫生;投入30万元建设老年活动中心;新建10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安装健身器材;建造篮球场;增设宣传窗、阅报栏、黑板报、村图书室。村内绿化率达30%,有公共厕所14座、路灯100盏、垃圾箱40只。2003年获得市文明村,2005年获得市卫生村,2008年获得省第五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等称号。
  甬江街道夏家村 区域面积1.1平方公里,土地500亩,属于城乡接合部。2008年,村级可用资金为688.3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2705元。兴建厂房5万余平方米,村每年可收取租金400多万元。2005年成立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村民成为股东,2008年每股东得到红利3220元。2006年建造80幢别墅、108套村民联建房;2006年建成村落文化宫;2007年投资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全面实施村庄保洁责任制,设有垃圾桶90多只,日平均清运垃圾6吨;建成三格式无公害厕所8座,彻底消灭了露天粪缸。2006年获得市级文明村、卫生村、四星级民主法治村等称号;2007年获得省级小康示范村,市级科普示范村、省级远程教育优秀示范点等称号;2008年获得省级文明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千村绿化工程示范村等称号。
  洪塘街道邵家渡村 总土地面积692亩,村民217户,人口891人,其中外来人口252人。2008年,村级可用资金16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9316元。建有蜜梨、蔬菜种植基地,其中蜜梨种植面积529亩,蔬菜123亩。全村有标准厂房面积2.7万平方米,年租金收入150万元。绿化面积达35000平方米,人均40平方米。建公厕10座,设置垃圾箱和垃圾站点11个。建成面积约3500平方米的村落公园2座、面积450平方米的村落文化中心和村级标准医疗卫生室。村主干河道全部石砌,村级道路硬化率达100%。2004年被评为市园林式村庄、市级卫生村;2005年被评为市绿色家庭示范点、市生态村、市级文明村;2006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以及区标准村落文化宫;2007年获得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称号。

附注

①民国《鄞县通志》载为89条路、街、巷,其中“乐安巷”名称出现两次,属重复记载。经中马街道主笔调查,乐安巷共设有28个号码的门牌,其中第28号又称乐安坊,并非两条乐安巷。该巷今巳拆除。 ①南北倒置,有违常理,待考证。 ①未注明废止时间的路街,废止的公布时间均为2006年。 ①三忠墓为宁波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明末抗清志士——董志宁尸、王翊头、冯京第臂的合葬墓,墓于1995年迁至慈城庙湾山上,朱贵祠旁。今三忠巷立有遗址碑。 ②未注明废止时间的巷,废止的公布时间均为2006年。 ①2006年,宁波市地名委员会公告废止的路、街、巷无具体废止时间及原因。 ①引用2006年4月25日市建设委员会编制的报表资料。 ①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样本户共100户。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