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9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
分类号: P56
页数: 4
页码: 101-1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自然环境的地质情况。
关键词: 自然环境 地质

内容

江北区大地构造属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丽水至宁波隆起的新昌至宁波断坳内,地处姚江谷地东段、宁波盆地西北隅。
  地史简况
  宁波地处浙闽粤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带北东端,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大的地壳升降和海陆变迁。
  距今约18亿年前的吕梁运动,浙东地区接受了浅海—滨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沉积。距今约10亿年前的神功运动至1.95亿年前的印支运动期间,江北区一直处于隆起剥蚀阶段,没有接受沉积。距今1.95亿年前的印支运动至1.55亿年前的兰江运动,局部形成坳陷接受沉积,如江北区望海尖一带的“枫坪组地层”’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距今1.35亿~1.55亿年前的燕山早期运动,江北区表现为强烈的火山活动,天台山、四明山、翠屏山等山体就由该期火山岩形成。该时期的地质构造线主要为北东走向。距今0.7亿~1.35亿年前的燕山晚期运动,火山活动明显减弱,但伴随着东西向及北东向等的断裂活动,使江北区及浙东地区一些白垩纪坳陷盆地或断陷盆地逐步形成,如宁波盆地、大岚盆地及江北区的姚江谷地等,接受间歇性火山活动产物和一些河湖相沉积。江北区姚江谷地的形成主要同强盛于燕山晚期的昌化—普陀东西向大断裂有关,该大断裂使原本与四明山一体的翠屏山分离并形成断坳。
  距今0.03亿~0.7亿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局部陆相冲—洪积沉积及火山喷溢,慈城赭山的“红土层”就是这一时期火山喷溢产物的风化体。
  距今0.03亿年前以后的第四纪,江北区分别在晚更新世中、晚期及早、中全新世历经了4次大的海浸和海退,现今地貌格局渐趋形成。
  地层
  江北区地层出露不全,新生界第四系最发育,基岩区主要出露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少量出露下侏罗统,新生界第三系零星分布,古生界和元古界地层缺失。
  下侏罗统枫坪组(J1f) 仅出露于金沙岙南东侧及望海尖一带,为一套灰、灰黑色中细粒石英砂岩、细砂岩与千枚状粉砂岩、板岩,含炭质页岩韵律层,多有不同程度的变质,为区内出露最老的地层,未见底,厚度大于736米。
  上侏罗统大爽组(J3d) 仅出露于金沙岙北侧及瓜山一带,为一套浅灰绿、浅灰紫色流纹质玻屑凝灰岩、玻屑熔结凝灰岩、角砾凝灰岩,夹灰紫、灰黑色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和杂色砂岩、沙砾岩,厚度大于136米。
  上侏罗统高坞组(J3g) 出露于南西部的赭山、双顶山、乍山西侧的大湾山、乌石山等地,为一套灰紫色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区域内未见顶底,上与下伏大爽组整合接触,厚度835~3109米。
  上侏罗统西山头组(J3x) 分布于长龙山—云湖—鸡笼山一带,即英雄水库和五婆湖水库周围。主要为浅灰、灰绿色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多屑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玻屑熔结凝灰岩及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间夹少量沉积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区内未见底,与上覆茶湾组整合接触,据相邻余姚干岙剖面资料,该组厚度1631米。
  上侏罗统茶湾组(J3c) 出露于慈城镇北侧的八美山、毛力水库周围、中灵峰、马岙岭一带及小尖山、扫帚山等地,为一套灰绿、灰紫、灰黄色砾岩、砂岩、粉砂质泥岩间夹含角砾玻屑凝灰岩及安山岩、英安岩等,厚度905米。
  下白统馆头组(K1g) 分布在保国寺、荪湖水库、龙皇堂山、狮子山一带,为灰绿、灰黄色凝灰质含砾砂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夹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及沉凝灰岩。与下伏西山头组呈整合接触,区内未见顶,厚度大于177米。
  第三系嵊县组(N2s) 仅出露赭山一处。为一套超基性熔岩,岩性为灰黑色橄榄玄武岩,与下伏高坞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10~239米。
  第四系(Q) 平原区广泛发育,在丘陵区山间谷地中有少量出露。根据平原区钻探资料,江北区第四系厚度一般40~90米,最大厚度约100米。
  其中丘陵区第四系由老至新有:
  (一)上更新统莲花组(Q3)。零星分布于山间谷地中。为冲积—冲洪积相浅黄、棕黄色砂质黏土和沙砾石层,地层最大厚度10余米。
  (二)全新统鄞江桥组(Q4)。零星见于山间谷地和谷口一带。以冲积—冲洪积相砂、沙砾石为主,少量粉砂质黏土,结构松散,局部地区沉积物常粗细相间为特征。厚1~20米。
  平原区第四系根据近年来大量钻孔资料及最新划分成果,由老至新有:
  (一)中更新统下组(Q21)。上部冲湖积相灰绿—灰蓝色黏性土,下部冲洪积、坡洪积含黏性土卵(砾)石、含黏性土碎(砾)石。最厚28.5米。(二)中更新统上组(Q22)。上部冲湖积相灰绿—灰蓝色黏性土,下部冲积、冲洪积含黏性土卵(砾)石、砾砂。最厚28.5米。(三)上更新统下组(Q31)。上部冲湖积相灰绿—褐黄色黏性土,下部冲积卵(砾)石、砾砂。最厚44.3米。
  (四)上更新统上组(Q32)。分上、下两段,地层最厚39.95米。
  下段(Q32—1):上部冲湖积相灰、灰绿—褐黄色黏性土,中部海相灰色黏性土,下部冲海积灰、灰绿色卵粉细砂。
  上段(Q32—2):上部冲湖积相褐黄—灰绿色黏土、粉质土,中部海相灰色黏性土,下部冲海积灰、灰绿色卵粉细砂。
  (五)全新统下组(Q41)。海相淤泥质粉质黏土,粉质黏土,黏土。最厚41.86米。
  (六)全新统中组(Q42)。海相淤泥,淤泥质黏土,粉质黏土,局部地段顶部见薄层泥炭层。最厚32.9米。
  (七)全新统上组(Q43)。冲湖积相灰、灰褐、褐黄色粉质黏土,黏土。最厚6.5米。
  岩石
  基岩区多半分布火山碎屑岩夹有碎屑沉积岩,少量火山熔岩、潜火山岩和脉岩,偶见变质岩。
  火山碎屑岩主要为灰紫色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多屑凝灰岩以及英安质含角砾玻屑熔结凝灰岩等,广泛见于区内上侏罗统各地层。
  碎屑沉积岩主要为砾岩、砂岩、粉砂质泥岩、页岩和凝灰质含砾砂岩、凝灰质砂岩等,主要见于枫坪组、茶湾组和馆头组等地层。
  火山熔岩主要有橄榄玄武岩、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区内所见这些岩层厚度一般不大,以数米至几十米为常见,呈夹层或似层状产于大爽组、茶湾组和嵊县组中。
  发育潜火山岩一处,分布于保国寺西北的小灵峰一带,面积约2.5平方公里,岩性为霏细斑岩(νπ)。
  脉岩主要为霏细斑岩,规模小,散布于丘陵区和一些孤丘中,展布方向以北东和东西向为主。
  变质岩为千枚状砂岩和板岩,变质程度浅,江北区仅见于金沙岙南东侧及望海尖一带局部地段。
  侵入岩发育潜火山岩一处,分布于保国寺西北的小灵峰一带,面积约2.5平方公里。岩性为霏细斑岩。
  脉岩主要为霏细斑岩,规模小,散布于丘陵区和一些孤山中,展布方向以北东和东西向为主,出露宽度一般为2~10米,延伸长度小于50米。
  构造
  受昌化—普陀东西向大断裂的影响,区内北部东西向断裂较发育,分布在云湖至梨元岙一带,北东向断裂仅发育在荪湖水库一带,另外,在金沙岙一带发育有北西向断裂。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
  昌化至普陀大断裂 总体呈东西走向,由余姚入境,横贯江北区,东部入海至普陀。该断裂在省内长约260公里,由一系列平行、局部雁行排列的断裂组成宽约20公里的断裂带,断裂以北倾为主,倾角70°~80°。经江北区时断裂走向偏转成280°~290°,并产生陷落形成姚江谷地,慈城镇北侧的梨元岙—云湖断裂、五湖断裂均是该大断裂的组成部分。断裂在区域地球物理及航空遥感图像上反映明显。根据相关区域研究资料,该断裂形成于距今约8亿年前的晋宁运动,强盛于1.35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国家地震局于1999年对该断裂通过测年认为,余姚一带在距今0.01亿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仍有活动。现今慈江的形成,与该大断裂有关,是该大断裂的一条分支断裂演化的产物。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