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街道 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7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街道 镇
分类号: K928.6
页数: 28
页码: 71-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中马街道、白沙街道、文教街道、孔浦街道、庄桥街道等概况。
关键词: 宁波市江北区 街道 政区

内容

第一节 中马街道
  中马街道位于江北区的东南部、宁波“三江六岸”滨水区的核心。东南临甬江,有甬江大桥、外滩大桥与江东区相通;西南濒余姚江,有新江桥、解放桥、永丰桥与海曙区相连。北与东北,以新马路为界,分别与文教街道、白沙街道接壤。区域面积 1. 6平方公里。办事处驻新马路 178号。街道因境内有中马路得名。
  现境历属古句章、鄮县、鄞县和宁波市。清代属鄞县甬东隅八至十图。民国16年(1927)7月属宁波市第五区,现境建有桃渡、玛瑙、车站、槐荫、同兴、招商、花墙、引先、麦阳等9里及浮石村。民国20年(1931)1月,宁波市被裁撤,现境遂为鄞县第五区,建有槐树、桃渡、同兴、玛瑙、招商、花墙6镇和浮石乡。民国 24年(1935)属鄞县江北镇,直至宁波解放。
  解放初,现境属宁波市江北区公所。1951年7月属原江北区人民政府。1956年2月,街道直隶市政府,现境设有中马、槐树两个街道办事处。次年5月,中马街道被撤销,分别划归槐树街道和泗洲街道,现境为槐树街道全部和泗洲街道部分区域。1958年9月,槐树、泗洲合并为江北街道,各居民区联合组建人民公社,现境为红旗人民公社全部和跃进人民公社部分区域。次年6月,江北街道办事处撤销,现境遂为江北(城市)人民公社的中马分社、槐树分社地域。1969年12月,人民公社复改为区建置,现境为原江北区中马街道、槐树街道地域。1993年6月,中马街道与槐树街道合并,称中马街道办事处,下辖槐一、槐二、槐三、槐四、范家边、宁动、新义、盐仓、封仁、后马、二横、四横、板桥、引先、中马、扬善、古井、均安、洋菜19个居委会。1994年4月,文教街道的王家边、浮石,白沙街道的新马等居民区(均为新马路以南区域)划归中马街道管辖。2000年8月,22个居民委员会合并为13个居委会。2001年7月撤销13个居委会,成立浮石、新马、槐树、盐仓、外滩、咸宁、板桥 7个社区居委会。
  2008年,街道下辖浮石、新马、槐树、盐仓、外滩、咸宁、板桥(其中咸宁、板桥与新马合署办公)社区居委会。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马街道户籍总户数7074户,人口数28075人。除汉民族外,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瑶、土家、黎、佤、等14个少数民族,共75人。至2008年末,街道户籍总户数7365户,人口数21866人,其中男11107人、女10759人,男女性别比为103。①当年出生人口 116人,死亡人口 10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0. 32‰。是年末,另有已登记外来暂住人口 5167人。
  辖区临江通海,地理位置优越,但解放前只有一座新江浮桥与邻区相通。解放后,境内面貌不断更新。1969年,新江桥浮桥首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 1972年、1982年新建和改建解放桥。 1992年,甬江大桥建成。 2001年又建成永丰桥。 2008年,外滩大桥又动工兴建。
  1981年,人民路全线建成,1997年又对人民路进行大规模改造。1982年、2007年,大庆南路两次改建。1968年、1986年、2000年,槐树路3次改建。此3条道路已成为中马地区的商业街和交通要道,也是贯通江北城区南北的主干道。境内水陆交通便捷,有宁波汽车北站、宁北客运分公司、宁波港客运站和 27条公交线路设的始发(终点)或停靠站。
  城市公共绿地逐年增加。1956年,江北公园在被日军飞机炸毁的沪杭甬铁路宁波站废墟上兴建,以后又多次改建。2001年,桃渡公园一期竣工。 2002年,结合外滩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新建外滩公园。 2003年,结合“三江文化长廊”规划实施,新建占地面积11.4公顷的槐树公园。
  20世纪90年代始,旧城改造的进度加快。扬善路、玛瑙路、新义路一带破旧房屋被拆除,槐树二村、三村、四村,草马、范家边新村和新义路住宅区相继建成。西草马路、玛瑙路露天农贸市场改造为室内菜场。区青少年宫、区图书馆相继兴办、创办。随宁波港港口外延,宁波港务客运大楼改造为市美术馆,并兴建市城市展览馆。境内有幼儿园两所,小学、职业高中、区青少年宫、社区学院各1所;有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医疗单位。
  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加快的同时,街道经济也取得长足进展。2003年,中马街道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64万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572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92万元。2008年,街道有基本经济单位108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487万元,实现税利总额616万元;服务业增加值63074.2万元,营利性服务企业利润总额19489.3万元;引进内资企业85家、外资企业2家,实际利用外资3387.87万美元;进出口总额 18193. 24万美元,其中出口额 16317. 76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3717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9981万元。
  街道经济以商贸业和服务业为主,境内商业街区名特店众多。有创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以经营正宗甬帮菜扬名的甬江状元楼,还有前店后厂的宏昌源糕点老字号和在市内有影响的恒昌泰机械五金、裕德泰食品、同大酱园、美乐棉布、天胜照相、人民照相、东亚旅社、咸亨酒店等名店。改革开放后,中马境内的市属工业企业 ——动力机厂、拖拉机厂、活塞环厂等工厂的陆续外迁,外滩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体保护和修复,使十里洋场的老外滩历史风貌得以延续。同时,外滩国际商务区的建成,使该区域的商业氛围渐浓,地段优势很快显现。一批中外名企纷纷落户外滩,使之成为宁波特色餐饮一条街、高档餐饮消费场所之一。大时代、同方杰座、外滩花园、槐树公寓楼、金港大厦、外滩大厦、玛瑙大厦、港房大厦、黄金水岸等高档建筑拔地而起,使外滩一带成为宁波时尚地标,吸引了众多物流、外贸、中介、保险、旅游、船代等多种产业的楼宇企业进驻,入驻率达 95%。
  随着新一轮城市建设和大交通网络工程的到来,宁动地块的“凯德置地”、桃渡路商务开发项目“海顿公馆”、人民路“中央国际商务区”、槐树路原玻璃纤维厂地块、鸿茂巷地块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实施,提升了街道和江北区城市功能品位,促进商贸服务业的集聚与发展。
  街道的经济实力也逐年增强。 2003年实现税收收入2116万元,其中街道可用收入374万元。2008年实现税收收入17190万元,其中街道可用收入 1561万元。
  境内的美术馆常年举办中外画家作品展,开办 “馆藏精品欣赏讲座 ”,开设美术讲台,进行学术报告。城市展览馆的 “宁波城市规划建设展 ”吸引本市和外埠游客的参观。宁波市提出建设“三江文化长廊”的规划后,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兰江剧院被列为文化长廊八大建筑之一,将在原址上重建。辖区内有6条全民健身路径;有女子军鼓、气功、空竹、太极拳、气排球等23支居民注册文艺团队,其中盐仓社区的老年空竹队应邀在浙江省和谐社区建设颁奖会上表演;浮石社区的气功练功点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练功点。 21世纪以来,街道组织举办 “外滩美食节 ”、“外滩风情月”、“外滩狂欢节”、“外籍友人华语歌曲大奖赛”等文化娱乐活动,以活跃辖区居民文化生活。1997年,中马街道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社区体育先进单位。
  境内文物建筑众多,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北天主教堂,省级文物保护点浙海关旧址、宁波邮政局,市级文物保护点屠尚书墓神道牌坊、新马路近代建筑群、板桥街建筑群、槐树路临江建筑群、中马路近代建筑、老店铺宏昌源号、耶稣圣教堂、通商银行旧址和民宅严氏山庄、朱宅、徐宅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巡捕房旧址、侵华日军俱乐部、石库门民宅建筑和区级文物保护点徐宅、刘家墙门等。
  鸦片战争前,境内外滩一带仅是荒凉小渔村,与城区交通,全靠“桃花渡”(今桃渡路东端)船渡。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境内大部分区域列入“外人居留地”。江北岸遂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英、法、美、德、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荷兰相继来境内设领事署或置领事,开洋行、筑道路、造码头、办学校、建医院,兴修照明、卫生等公共设施,使江北岸有了宁波最早市政体系。其间,一些国内金融、贸易、航运业也进驻境内。从清同治十三年(1874)起,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在境内设立分局,建造栈桥式铁木趸船浮码头,定名江天码头,到宣统元年(1909),单在外马路就有轮船公司13家。从新江桥北堍到浙海关一带,设有江天、北京、宁绍、外海商轮局、海门、宁海商轮局、镇海、永宁、湖广等码头。光绪《鄞县志》载宁波外滩:“旧称渔盐粮食码头,及西国通商,百货咸备,银钱市值之高下、呼吸,与苏、杭、上海相通,转运既灵,市易愈广,滨江列屋,大都皆廛肆矣。”
  与此同时,各类哥特式、巴洛克式建筑的教堂、洋房,中国传统里弄、石库门民居和中西合璧的商铺、民宅向外围扩展,境内的新马、后马、玛瑙、洋船(今扬善路)、桃渡一带陆续成市,呈现出店铺林立、码头连片、人声嘈杂、汽笛回响的一派繁忙景象。外滩开始成为近代宁波商人经济活动的场所、中国近代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宁波帮涉外经商的起锚地。
  开埠后的外滩一带,也是宁波中西风尚混合交汇的中心。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堂、学校、医院、番菜馆、报馆、通信社以及影戏院、夜总会、弹子房等文化娱乐设施相继出现。至解放前夕,先后出现过浙江省新式报纸之始———《中外新报》及《甬报》、《浙东公报》、《宁波商报》、《四明日报》和《宁波民国日报》等多家报社,有宁波城区最早的戏园——兰馥戏园、幻仙戏院和兰江剧院,浙江省最早的男子寄宿学堂——崇信义塾,宁波最早的幼儿园,共产党人卓兰芳创办的宁波首所工人夜校,江北镇中心国民学校等。
  今街道文明社区创建率已达100%,其中浮石、盐仓、槐树3个社区先后被评为市、省级示范社区。以“全国助残日”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助残、扶残活动。2003年9月,街道司法所被国家司法部、中国残联联合授予“中国残疾人维权示范岗”称号。街道的“知心家庭学校”是宁波市妇女工作的品牌之一,《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多家媒体为此作过报道,并载入中国妇女出版社发行的长篇报告文学—
  《我们是半边天》。
  中马街道是中共宁波市江北区委、江北区人民政府所在地,还设置有区文化馆、区图书馆。
  中国外轮代理公司宁波公司、宁波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金港大酒店、宁波民用建筑设计研究
  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宁波航务军事代表办事处、宁波边防检查站等单位也位于本辖区。
  第二节 白沙街道
  白沙街道位于江北区江北岸老城区的东北部。东北以铁路支线为界,与孔浦街道相邻;东南临甬江,与江东区隔江相望;南至新马路、西至清河路,分别与中马街道、文教街道接边;北至环城北路,与甬江街道接壤。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办事处驻福兴巷9号。街道因辖区有白沙路得名。白沙路因原下白沙末端向倪家堰方向有条白沙河而名。
  秦至唐,今白沙街道所在地为句章东境。后梁开平三年(909)属定海县。宋元丰元年(1078)为定海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称为镇海县]清泉西乡辖地。宣统二年(1910)为镇海县白沙,市;宣统三年(1911)划归鄞县,作为城区的一部分。民国16年(1927)划鄞县城厢及近郊设宁波市,白沙遂属宁波市。民国20年(1931)初,宁波市被撤销,白沙地区仍归鄞县管辖,为鄞县第五区,建有泗洲乡、白沙乡、砖桥镇。民国23年(1934),白沙乡划归镇海县。民国34年(1945)重新划给鄞县,为江北镇地。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属原江北区公所;1951年,属江北区人民政府。1956年2月,江北区人民政府被撤销,今街道境设立泗洲街道办事处,直隶宁波市人民政府。1958年9月,街道合并,现境属江北街道办事处。是年,城乡实行人民公社化,现境建有跃进人民公社。1960年6月,江北街道办事处被撤销,由江北(城市)人民公社行使管理职能,现境为江北(城市)人民公社白沙分社。1962年改称为泗洲分社。1969年,江北(城市)人民公社复改为江北区,泗洲分社相应改为泗洲街道。1978年7月15日,泗洲街道改名为白沙街道,下辖白沙、大庆、北站、新凉、泗洲、新马、正大、草一、草二、三宝10个居民委员会。1982年2月,市郊江北公社的下白沙、压赛、西管、孔浦4个居民区划归白沙街道管辖。1999年11月,新建桃源居委会。2001年10月13日,白沙街道下辖的11个居民委员会调整为白沙、北站、大庆、正大、桃源5个社区居委会。至2008年,白沙仍下辖以上5个社区居委会。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白沙街道户籍总户数8200户,总人口23492人,其中男11994人、女11498人,性别比为1.043;总人口中,汉族23465人,另有27人分属于回、苗、壮、满、黎、锡伯、畲等少数民族。至2008年底,白沙街道户籍总户数7621户,总人口19726人,其中男9774人、女9952人。年内出生128人,其中男70人、女58人;年内死亡9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1.55‰。另有持暂住证的外来人口610人。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街道区域内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今辖区内,新建或改建的有人民路、大庆北路、正大路、东草马路、西草马路、清湖路、湖西路、湖东路等骨干路网。1952年,通过居民义务劳动,江北城区第一个公园 ——白沙公园建成。2004年5月,境内又建成总占地面积 43.6公顷,宁波城区至今最大的公园 ——日湖公园。同时,旧城区得到改造,低洼地段旧房被拆迁,改建成茗雅苑、桃源小区、人民小区、东鹰花园、正大花园、日湖花园、日湖琴云等住宅小区,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境内主要教育、卫生设施有三江中学、江北实验小学、泗洲路小学、桃源幼儿园、大庆幼儿园和白沙医院。
  在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的同时,街道经济也有较快发展。2003年,白沙街道地区生产总值6057万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257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800万元。至2008年,街道生产总值达到36986.5万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244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742.5万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99亿元,进出口额6863.6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0万美元。
  今街道境,有法人单位360家,其中产业活动单位143家;个体工商户1045家。2007年,宁波市第一汽车市场经营服务有限公司、宁波市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宁波建乐建筑装潢有限公司3家企业入选江北区“十强”服务业企业。随日湖区块的开发,日湖餐饮街、日湖婚庆广场等特色商业街已逐步形成。
  2003年,街道完成税收收入3003.9万元,其中街道可用收入515.94万元。2008年实现税收收入8874万元,其中街道可用收入957万元。
  文体设施逐年完善。2001年7月至2003年4月,街道下属社区,建成并开放图书室5处,计345平方米,有藏书13250册及多种报刊。2004年,街道下属5社区共建有8套体育健身路径。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建成并经命名的市级文化宫3座,计1925平方米。
  街道内有20支文体团队常年活跃在街道社区,其中有150人组成的竹板舞队、80人组成的健身球操队、各40人组成的腰鼓队和扇子舞队。2007年10月,街道组织举行“军民同唱和谐之歌”广场科普文艺演出活动。2008年5月又举行“牵手残疾、走进残奥会”广场文艺演出活动。6月举办“军地书画笔会暨首届社区读书节”。10月举行 “和谐一家人,婚庆文化节”广场文艺演出。2005—2008年,街道共组织比较大型的文体活动10余次。
  白沙街道还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建立社区学校、社区教育组织网络和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社区内设有300多平方米活动中心,内有80人座位的市民学校。白沙公园内有群众自发形成的越剧、甬剧、京剧演唱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街道环境卫生工作持续开展。1951年2月,国营宁波渔市场在白沙开业,白沙遂成为蚊蝇滋生地,环境卫生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白沙居民区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全国卫生模范区(居民区)。1952年11月25日,白沙区代表张帼芬赴北京参加全国卫生庆模大会。会上,白沙区荣获“全国乙等单位卫生模范”称号,并得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亲笔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锦旗一面及奖金人民币3000万元(旧币)。1958年12月,白沙居民区又获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单位”。次年1月1日白沙区代表乐玉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代表大会,捧回,了第二块全国卫生先进的奖牌。1960年6月1日,白沙区代表范翠玉参加“全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建设社会主义”大会,并向全国卫生战线的同行介绍白沙区的工作经验。会上,白沙区获得“建设社会主义先进集体”的奖牌。
  “双拥”是白沙街道另一特色工作。
  辖区内,驻甬部队多、级别高。1956年以来,白沙街道坚持以 “双拥 ”促“双赢 ”,建立拥军优属的长效工作机制。
  1997年4月始,街道制定“立功受奖官兵奖励办法”设立拥军基金,在每年“八一”前夕召开表彰大会,及时奖励官兵。10年来,先后获奖的官兵718人,次,街道共发放奖金10余万元。1999年,街道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爱国拥军宣传日,集中宣传 “双拥 ”先进个人、军转干部和好军嫂,
  激发军民的爱国热情,已坚持10年。2000年始,每逢春节、元宵和中秋等节假日街道“妈妈拥军队”带上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到基层连队与官兵一起联欢。街道和上级有关部门,,定期组成拥军慰问团,上高山、下海岛慰问基,层连队,还多次慰问在外执行重大任务的驻街道部队官兵。
  1999年以来,街道不断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安置工作新思路。克服企业转制、就业岗位紧缺等诸多困难,直接安置军嫂42人,其中有在街道担任中层干部和社区领导的。街道还创办军嫂培训基地。2002年始,每年组织辖区内创业妇女与军嫂举行座谈会,交流创业经
  验;请工商、财税等部门进行现场咨询指导,鼓励军嫂自主创业。
  2002年,辖区内的港埠公司、交通银行、区房管处等10家单位共同捐资,分别为5个基层连队购买科技书籍3000余册,建立“拥军书屋”。街道还在辖区学校内建立“双拥”科普中心。是年,由宁波大学和区法院等6单位组成的普法宣讲团,进机场、上码头,及时开展新婚姻法、经济法规和有关网络知识等讲座,历时14个月,授课28堂,使2000余名官兵受益。街道还先后成立军民腰鼓队、军地合唱团,广泛开展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演一台戏和同读一本书的 “四同 ”活动,丰富官兵的业余文化活动。
  辖区内7家企业成立了企业拥军协会;各社区充分利用社区便民热线、社区服务站和社区保障体系等资源,建立长期为109户烈军属、伤残军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工作机制。同时,街道挖掘和发挥驻军的政治优势。2006年3月,将曾经在1955年营救“民主三号轮”1308名遇险乘客的 “N2030”号船,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沙街道的“双拥”工作,得到地方政府和部队官兵的肯定和赞誉,多次获得省、市“双拥模范街道”称号。1997年12月获省“民政工作全优街道”称号。2003年12月,国家民政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白沙街道“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称号。2004年1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参加会议的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利珍。
  街道还获得其他众多荣誉。2002年,白沙街道获省级“科普街道”称号。2005年12月,街道获浙江省“残疾人工作先进街道”、浙江省“城市体育先进街道”称号。2006年5月获浙江省第七届“全柔力煌杯”太极拳比赛第一名。12月获浙江省“卫生先进街道”称号。2008年4月获“浙江省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街道”称号。
  辖区内,白沙路56号英国领事馆旧址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沙路96号侵华日军水上司令部旧址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境内有建成于1958年2月的铁路宁波北站;有港埠公司(即宁波港务局三区,也称白沙水陆联运码头)。另有宁波海事局、铁路鸿兴实业公司、第一汽车市场、宁波市汽车运输公司。
  第三节 文教街道
  文教街道位于江北区城区西北部,地跨姚江人工段两岸。东界清河路,与白沙街道接边;东南隔新马路,与中马街道接邻;南与西分别以城区内河和萧甬铁路为界,与海曙区毗邻;北和东北隔姚江与庄桥街道、甬江街道相望。区域面积2.8平方公里。办事处驻文教路150号。
  辖区内大中专院校众多,街道遂以 “文教 ”命名。
  街道现境历属古句章、鄮县、鄞县辖地。据《鄞县志》记载,清乾隆时(1736—1795)属鄞县清道乡横山里;宣统三年(1911)县城区;民国初隶属未变,民国19年(1930)划鄞县城厢设宁波市,现境遂属宁波市辖;民国20年(1931)1月,宁波市被裁撤,地复入鄞县,现境属鄞县第三区北林镇;民国24年(1935),乡镇合并,属鄞县北郊镇,直至宁波解放。
  宁波解放后,划鄞县城区及近郊设立宁波市。1951年8月,宁波市设郊区,现境为郊区湾头乡屠家沿、柏树桥、范江岸等村所在地。1956年1月,湾头乡与泗港乡及西成乡的两个村合并为西郊乡。是年,屠家沿、柏树桥、范江岸3个村联合成立三联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三联社加入甬江公社。1961年6月,公社规模划小,以村为单位设大队。1967年,屠家沿大队更名为永红大队。1976年11月,甬江公社设西南郊管理区。1978年4月,甬江公社被撤销,另立江北公社。1983年,江北公社被撤销,建江北乡。1984年2月,郊区(大部分乡镇)与原江北区合并,成立江北区,江北乡随之更名为湾头乡。从1956年1月起,街道现境相继隶西郊乡、甬江公社、甬江公社西南郊管理区、江北公社、江北乡、湾头乡,建置地主要区域相继为三联社、永红大队、永红村。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加快。1987年9月10日,文教街道办事处开始筹建,次年11月7日,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经过20年的发展,昔日农田遂嬗变为高楼林立、别墅连片、院校众多的新兴文教和商住区。
  1988年1月,槐树街道的大闸、浮石两个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和海曙区孝闻街道北郊居委会的3个居民小组划入,同月新成立碶桥、范江岸、育才3个居委会。1993年7月成立翠东、翠西、翠中3个居委会;1994年1月成立翠柏、翠竹、翠树3个居委会;1996年6月成立姚中居委会;1997年11月成立王家边、繁景两个居委会;1998年5月成立双东、育苑两个居委会。1999年4月,浮石、王家边两个居委会划归中马街道。1999年11月成立江花居委会,2001年推行社区居委会,街道下辖的15个居委会合并为双东坊、大闸、翠东、育才、范江岸、繁景6个社区居委会。2005年8月,组建北岸琴森社区居委会。至2008年底,街道下辖7个社区居委会。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辖区户籍总户数10219户,总人口32816人,其中男15795人、女17021人。除汉民族外,有其他民族78人,分属于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壮、布依、朝鲜、满、侗、土家、畲、土家等13个民族。2008年,辖区户籍总户数9110户,总人口24004人,其中男11957人、女12047人,性别比为0.993。出生213人,死亡1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08‰。持暂住证的外来流动户口1335户,人口7987人。
  境内有始建于宋代,以泄城区潦水为主要功能的保丰碶;有建成于1959年,集拒咸、蓄淡、航运等功能于一体的著名水利工程 ——姚江大闸。此外,还有屠家沿翻水站、胜利堰船闸、姚江船闸等水利和航运工程设施。
  20世纪80年代末,境内市政道路、桥梁等不断新建或改建,通行条件改善,街巷迅速形成。现辖区内,环城北路横亘东西,翠柏路双东路、育才路、文教路、永丰北路、大闸路、清河路纵贯南北,形成“一横六纵”的主干路网格局。新建、改建的路街巷,还有范江岸路、清湖路和45条背街小巷。有大小桥梁10余座,跨姚江的大桥就有姚江大桥、华辰大桥、永丰桥。至2008年,有21条公交线路在境内始发或途经。
  与此同时,境内住宅小区大面积开发建设。1989年,甬港合资建成宁波市,也是浙江省第一个花园式高级涉外别墅区 ——繁景花园,以后又建成莱茵堡、国际村、康桥经典等花园式住宅区。2000年以来,在姚江两岸新建北岸琴森、丽晶国际等高档住宅群。自街道建立至2008年,住宅竣工建筑面积总计146.12万平方米。入住高档住宅小区多数为企业家、高级知识分子,还有来自日本、法国、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在甬工作的人士。2008年2月,“城中村” ——原永红村的柏树桥地块改造工程启动。
  1993年,繁景花园小区率先在宁波市实施物业管理,至2008年,境内有物业小区16个。
  文教街道是宁波市区学校密集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起宁波工商学校、财政税务学校、供销学校、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学院,浙江省纺织学校、医药学校、机械学校、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干部培训学校等院校。1994年7月建育才小学,2004年1月建江花小学,2006年9月建区实验中学。21世纪初,工商学校、纺织学校等相继升格为大专院校,并有高级中学——宁波四中迁入辖区。今境内有各级各类院校共18所、幼儿园7所。境内卫生医疗单位有市肝病医院,区卫生监督所、区人民医院及设在双东坊、育才、大闸的3家卫生服务站,民营江北韩城协和医疗美容门诊部。
  文教街道从建立至今,始终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2003年,街道地区生产总值6079万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38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694万元。至2008年,街道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848万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102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746万元。外贸自行进出口总额12354万美元。20年来,街道经济工作从发挥区位优势入手,优先引进餐饮企业。至2006年,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有向阳渔港酒店、向阳渔港餐饮、迪圣吧、金丰宾馆、莱茵堡、三江名府、大雅久、东福苑、海威汽车俱乐部9家,餐饮业营业额破亿元,约占江北区餐饮业总额的30%,成为街道支柱产业。同时,引进适合城区发展的一、二类工业企业。是年,限额以上工业企业7家,年产值5858万元。2008年,街道“全员招商引资推进年”活动成绩突出。全年累计引进72个项目(企业68家),注册资金2.11亿元。引进的优质项目有宁波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亚洲姚江会、姚江花博园、浙江南波万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宁波来必堡餐饮发展有限公司(总部)。2008年底,具有楼宇经济特点的财富广场商圈的核心区块 ——财富创意港项目已启动。
  2003年,税收收入1823万元,其中街道可用收入307万元。至2008年,税收收入达11340万元,其中街道可用收入1380万元。
  境内文体设施众多。有建成于2004年5月的宁波市标志性建筑 ——宁波大剧院。该剧院坐落于街道东南境的姚江之畔,三面环水,场外是开放式的文化公园,有公共绿地5万多平方米。大剧院落户,提升了街道境域品位,也为街道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最佳场所。还有姚江公园、绿岛公园可供市民休闲和开展文体活动。
  街道各社区设有文体活动场地。至2008年底,有10个文体广场、8个健身小篮板、20条健身路径、50余套室内健身器材、10个老年活动中心。繁景花园社区还设有200多平方米的气排球场。街道还发挥院校优势,与境内6所院校达成开放协议,有田径场、篮球场、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对社会开放,发放健身卡3200余张。街道有门球队、乒乓球队、太极拳队等6支常年文体队伍,还有大闸社区“过把瘾”艺术团,双东坊社区艺术团、秧歌队、排舞队等,共有各类文体组织和队伍40余支,近千人参与。育才小学还着力培养地方艺术人才,开展少儿学唱甬剧活动。
  街道依托院校,通过校居结对,开展校居文化共建活动。1996年4月,街道组织“首次大型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周”。1997年5月,开展 “迎香港回归,树文教新风”为主题的大型校园文化系列活动。2003年元宵节,在姚江公园设置以舞狮、猜灯谜等5个具有江南传统特色的专场文化活动。2004年9月,成立的街道“校居之光”艺术团,在大剧院上演大型综艺晚会 ——“爱在金秋”。2007年6月3日,在大剧院广场及永丰公园与《东南商报》联合举办首届“田园城市杯”环境友好风筝放飞大赛,来自潍坊、北京等四大风筝故乡的特技队,带来50余种、近百只的特技风筝,有万余市民观看表演。
  境内主要古迹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末清初合葬董尸、王头、冯臂(董志宁、王翊、冯京第)的三忠墓遗址(1995年,墓迁至慈城庙湾山上)。为纪念宋代私自开仓放粮赈民而投江自尽的毛姓府台毛府君庙。位于原北郊路保丰碶附近的北郭庙(今东方威尼斯小区),民国24年(1935)曾为鄞县北郊镇政府驻地。
  2001年,街道获得全国 “千校百家”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工作先进集体。2002年12月获评全国城市体育先进街道。2005年11月,获评全国2001—2005年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首届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1999年、2000年、2003年、2006年,分别获评省综治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9月,双东坊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兼主任王美芳被中组部、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 ”,200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街道境驻有宁波市民政局、市老年福利中心、市公用事业监管中心、日湖公园管理处、区检察院、区交通局、区工商分局、环保江北分局、区水产管理处、解放军驻甬某部下属部门等单位。
  第四节 孔浦街道
  孔浦街道地处江北区的东南部。东与镇海区庄市街道接边;南濒甬江,与江东区、鄞州区相望;西以铁路支线为界,接白沙街道;北与甬江街道相融。地域狭长,南北宽约1公里,东西长约10公里。区域面积8.4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文汇路118号。
  孔浦因旧有孔浦塘得名,原指由朱家、夏家、桂家、张家、王家、董家、大郑家、小陈家、新徐家、下道头10个自然村组成的地域;近代将下白沙至常洪一带统称孔浦。街道位于孔浦一带,即以孔浦命名。
  孔浦地域历史悠久,唐代前就有居民居住。旧有孔浦桥,建于后汉乾祐元年(948)1952年废。据《镇海县志》载,宋熙宁十年(1077),孔浦属定海县(今镇海区)清泉西乡。宋宝庆《四明,志》称清泉西乡光政里孔浦村。明嘉靖(1522—1566)时,孔浦划入定海县西管乡,属第六都。至宣统三年(1911)孔浦仍属西管乡管辖,为四都二图。民国19年(1930)属白沙乡;民国36年(1947),孔浦、压赛、梅,堰3乡合并为沙堰乡。1951年5月划归宁波市郊区,属白沙乡;1956年属北郊乡;1958年属庄桥公社;1959年属甬江公社;1978年属江北公社,为孔浦大队;1983年建江北乡孔浦村村民委员会;1984年4月划归北郊乡。
  1984年10月,孔浦街道以孔浦村为中心的地域成立。是年从白沙街道划入下白沙、西管、一村3个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1985年新组建压赛、二村两个居委会;次年又组建里夏、双桥、文汇、绿梅4个居委会。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和住房开发建设,又相继建立文萃、怡江、红梅、白杨、春梅、冬梅6个居委会。至2001年7月,街道下辖15个居委会。2001年8月推行社区居委会制,15个居委会合并为一村、二村、白杨、怡江、红梅、绿梅、百合、文竹8个社区居委会,并持续至2008年底。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街道共有住户15465户,人口45319人,其中男性24439人、女性20880人,性别比1.17。除汉民族外,有蒙古、回、藏、苗、彝、壮、朝鲜、满、侗、白、土家、畲、黎、拉枯、瑶、土等16个少数民族,共170人;流动人口17049人。至2008年底,街道有常住户口居民11631户,人口40599人,持暂住证的外来流动人口17950人。
  街道境内有环城北路、大庆北路、风华路、宁镇公路、东昌路(329国道)、倪家堰路等主干道;还有背街道路26条,长10540米。2002年,常洪隧道建成,甬江两岸交通更加便捷。20世纪60年代,孔浦地区只有两条公交线路,至2008年,已有20条公交线路的车辆始发或停靠。
  甬东北岸一带自古为繁华之地。明·屠本畯在《甬东江北歌》中有“甬东北岸鄞江上,习习腥风五月繁”的诗句。今沿甬江,自下白沙至三官堂一带,码头鳞次栉比。有海监四大队、省水产中转站、宁波海洋渔业总公司、上航二处、浙江省木材公司宁波分公司、木材厂、省物资中转站、白沙粮库、三官堂油库、棉花仓库、路林市场等单位设置的码头;还有舟山地区各单位、驻甬部队各单位设置的码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沿甬江还建有众多冰厂(库),供舟山和沿海渔民及水产单位鱼货保鲜用。70年代始,机制冰逐渐替代天然冰,冰厂(库)随之消失。
  境内文教卫生设施健全。有邓小平题写校名的宁波大学,还有孔浦中学、绿梅民工子弟中学、孔浦小学、宁镇路小学、红梅小学、怡江小学、江北第二实验小学等教育设施;设有孔浦医院(孔浦健美皮肤病医院)、华山医院、康宁医院门诊部、品康肝病专科门诊部等卫生设施。
  2001年以来,街道经济迅速发展。2003年,街道实现生产总值11661万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413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248万元。至2008年,街道实现生产总值增加到69795万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6991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804万元。
  街道初建时,由于基础差,经济发展举步维艰;也因街道直接经商办企业而屡有亏损。至2000年,社会总产值仍未上亿元。2001年起,街道转变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大力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增长。2003年以后,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2008年的6年间,共引进企业355家,总注册资金10.82亿元。2005年、2006年,街道连续两年被评为江北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至2008年底,街道累计引进资金12.5亿元,有各类企业61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以跃进汽车前桥有限公司、新大昌、中磊毛纺织染整有限公司为骨干的制造业,以陆龙兄弟食品有限公司、杭钢、南钢、海恒、富康等为主的商贸业和新兴的7家海运企业①,成为今街道经济的支柱和发展的亮点。是年,企业总产值达240231万元。
  2003年,街道实现税收收入3884.41万元,其中街道可用收入690.33万元。2008年实现税收收入17633.4万元,其中街道可用收入达1375万元。
  1991年始,孔浦街道开展楼群沙龙活动,并坚持多年。此项活动宗旨是以文化活动和文明创建为载体,动员广大居民走出厨房、走出居室,融入社区大家庭,改善邻里和人际关系,倡导文明、健康、新颖的生活方式。沙龙活动的形式是以楼群为单位,以中共党员、积极分子为骨干,组织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内容有楼群拔河比赛、厨艺烹饪赛、家庭才艺展、卡拉OK赛、书画赛、楼道卫生竞赛、法律知识竞赛、楼群对歌等活动。通过寓教于乐,把思想、社会公德、卫生意识、法律知识等教育融于活动之中,出现了邻里互帮互学、互助互爱,团结、文明、和谐的新局面。楼群沙龙活动是孔浦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在全市、全区都有较大影响,也为街道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0年后,街道和各社区建有阅览室,配备有影视设备,还建立文化信息网络,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各社区均建有文体活动场所,共有健身房9处,计1200平方米;健身场地19处,计2000多平方米;健身路径14处,长840米。2005年,街道举办第一届全民体育运动会,是年,街道被评为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制订并实施孔浦街道群众体育发展五年规划,形成街道体育管理网络。2008年,街道又举办第二届全民体育运动会。
  街道现有腰鼓队、太极拳队、木兰拳队、象棋队、舞蹈队、文艺表演队等注册文艺团队共25支,业余文艺骨干215人。根据形势和任务,街道精心设计社区文化的载体和内容,定期、不定期地推出各种活动,组织居民群众参与。在文化活动影响下,今街道内有8个社区居委会进入市文明社区行列,绿梅、红梅、怡江3个社区获得省级 “示范社区 ”称号,绿梅社区还获得省 “百佳社区居委会 ”称号。
  街道成立初期,多半居民区农居混杂,环境卫生设施缺乏,绿地稀少,道路均为沙石路面,环境面貌极差。城区精神文明建设以整治辖区环境为突破口街居干部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参加环境整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的居民区逐步建成,环,卫、城管组织队伍的健全,今孔浦的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
  街道内有区管的孔浦公园,另有宁波大学的校园绿化、环城北路的道路绿化均达到较高水平。2008年,街道绿化覆盖率32.8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22平方米。
  境内大双桥,位于双桥村原村委驻地十字河口上,历经百年,基本保持完好,2004年4月被江北区文广局确定为区文保点。地处下白沙的朗斋学堂,由国人张朗斋出资,民国7年(1918)聘请营造处(英国)建造,1983年舟山普陀仓库扩建时废。半路凉亭,位于梅堰河旁,为行人歇脚之所,由近代镇海先贤叶澄衷修建,1966年开挖江北大河时废。
  境内驻有宁波市公安局江北分局、江北交警大队、江北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压赛堰翻水站、省工艺品仓库、华康家私城、火车北站新货站、白沙粮库、省木材公司宁波分公司、宁波海洋渔业公司、省水产中转站、省物资中转站、路林市场、三官堂油库、海监四大队等知名的行政、事业、企业单位。
  第五节 甬江街道
  甬江街道位于江北区东部。东与镇海区庄市街道接境;南与孔浦、白沙、文教等街道相连或交融;西与海曙区望春街道接域;北临北外环线,与庄桥街道、镇海区骆驼街道接边。总面积 20.28平方公里(另在鄞州区三溪浦有山地1.32平方公里)。境域地形狭长,东西长11公里,南
  北宽4.6公里。街道因紧傍甬江而得名。办事处驻环城北路东段335号。
  建置地历史沿革繁复。
  街道东境夏、商时期,今街道东境,甬江北岸一带,就有先民以渔盐为业,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为越国东境,属甬上屠辰州甬东管辖。至汉代,先民筑塘围地,发展农业,村落逐渐从甬江沿岸向腹地延伸。到宋代,今街道境属定海县(今镇海区),为清泉西乡;元代,称清泉乡;明代,清泉乡改称为西管乡;清代沿袭明制。民国19年(1930),隶镇海县,为庄市镇辖地。解放后,1950年6月为镇海县梅堰乡;1954年10月,梅堰乡划入宁波市,由庄桥特区管辖;1956年4月,梅堰、白沙、压赛合并为北郊乡;1958年9月为庄桥公社北郊生产大队,次年3月改称为管理区;1960年1月为甬江公社辖地;11月,划归镇海县东风人民公社(庄市),称梅堰管理区;1963年2月重隶宁波市,为北郊公社;1983年12月改为北郊乡。1984年1月,镇海县庄市镇的路林、联成、双桥3个村划入;4月,江北公社孔浦、压赛两个村划入。
  1992年5月,与湾头乡合并,称甬江镇。
  街道西境即湾头一带,历属古句章、鄮县、鄞县辖地。清乾隆时(1736—1795)为鄞县清道乡地;宣统三年(1911)属鄞县城区;民国19年(1930)划鄞县城厢设宁波市,遂属宁波市辖;民国20年(1931)1月,宁波市被裁撤,为鄞县第三区北林镇、登云镇地;民国24年(1935)为鄞县北郊镇,直至宁波解放。解放后,宁波市复设。1951年8月,属宁波市郊区,称湾头乡。1956年,1月,湾头乡与泗港乡及西成乡的两个村合并为西郊乡。1958年9月,为甬江公社湾头大队,次年3月改称为管理区。1976年11月,为甬江公社西南郊管理区。1978年4月,甬江公社被撤销,为江北公社辖地。1983年,江北公社改为江北乡。1984年5月,江北乡更名为湾头乡。1992年5月与北郊乡合并为甬江镇。
  2004年7月1日,甬江镇撤销,建甬江街道。
  至2008年,街道下辖河东、河西、夏家、外漕、畈里塘、压赛、孔浦、路林、联成、双桥、包家、甄界、姚江、下江14个村民委员会;湾头、北郊、梅堰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甬江镇有户籍总户数10640户,人口27528人,其中男15036人、女12492人,性别比为1.2。除汉民族外,有其他民族15个,共199人,其中蒙古族17人、回族17人、藏族2人、维吾尔族3人、苗族82人、壮族9人、布依族2人、朝鲜族2人、满族1人、侗族3人、瑶族1人、白族3人、土家族51人、哈尼族1人、畲族5人。至2008年底,户籍总户数8376户,人口14968人。当年出生118人,死亡8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21‰。另有持暂住证的外来流动人口48734人。
  甬江街道地处浙东沿海冲积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灌溉方便,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1992年,甬江镇有耕地16817亩。至2008年,街道尚有耕地5943亩,其中水稻田1463亩、蔬菜地4450亩,另有山林1979亩、水面4600多亩。
  街道境东有东昌路(329国道)。境内有宁镇、宁慈、环城北路、北外环线等公路或市政道路穿越:有甬江、姚江、江北大河、梅堰河及沿江码头和火车新老北站等交通设施。水陆交通十分便捷。至2008年,有1、8、523、812、810、501、522等16条公交车始发或停靠。
  早在清末,境内就设有私塾多处,以后又办起多所新式学堂。民国时期把学堂改称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现有完小4所,中等文化技术学校1所,幼儿园18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999年,甬江镇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教育强镇”称号。
  1992年,甬江镇实现地区社会总产值3553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338万元,工业产值28889万元,建筑、运输、商业、餐饮业等4303万元。2004年,甬江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4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7亿元。至2008年,街道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3601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8632万元。是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3亿元,进出口总额19816万美元。
  甬江农业以粮油、蔬菜为主,并以蔬菜生产知名。自清中期始,境内湾头地区就成为宁波近郊的知名蔬菜基地。湾头地处宁波市区西北部的姚江南岸。姚江进入市区前形成的“几”字形大湾,即人们所称的湾头。据史书记载:宋时,湾头土地贫瘠,经常受到潮沙上涨、咸卤内灌的影响,无法种植庄稼。至明洪武三年(1370),信国公汤和有鉴于此,在湾头丈科田亩,沿江筑塘,阻拦海水内灌。同时发动百姓凿地挖井99口借井水饮用和灌溉农田。190多年后,宁波知府钟祚发起疏浚河道,在城北的湾头更筑西、南、北三,堰,边严防咸潮,边鼓励农民栽种棉花。直至清乾隆以后,湾头地才日见肥沃,并开始大面积种植蔬菜。
  湾头地方人民勤劳,土地利用率很高,有“湾头地勿落空,拔出萝卜就种葱”的美誉。蔬菜品种有湾头绿带、小白菜、青大头、萝卜、葱、蒜等200余种大宗蔬菜。改革开放以来,每年还从国内外引进多种蔬菜新品种,并实行保护地栽培。现蔬菜基地既有大宗品种,又有高新品种蔬菜和反季节蔬菜。随着城市的发展,街道又在北郊片扩种蔬菜,今有市级蔬菜基地3200多亩,每天有2万~4万千克鲜嫩花色蔬菜投放市场。2008年,街道还在三溪浦建立绿色蔬菜生态试验基地。
  1958年,湾头的蔬菜生产获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的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奖状。1997年,又被评为宁波市“菜篮子工程”先进集体。但随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和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种植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街道农林牧渔业总收入3685万元,占经济总量的
  2.31%。至2008年进一步下降到1.05%。
  为适应近郊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民大多转移至二、三产业就业的实际,街道进行了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村经济合作社制度改革。2003年,孔浦村经济合作社率先在江北区改建为股份经济合作社。至2008年底,已有路林、联成、双桥、夏家、外漕、包家、姚江、畈里塘、河东、河西等14个村进行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15704位农民成为股东。2008年,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资金达2763.78万元,人均1760.03元。是年,农民人均净收入12476元。农村还普遍实行农民养老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甬江地区的民族经济起步较早。清光绪十三年(1887)洋务派领袖李鸿章的幕僚严信厚在今下江村地创办通久源轧花厂。光绪二十年(1894)又另行成立,通久源纱厂。有资本30万两,工人1900多人,织布机230台,纱锭11000多枚。光绪三十年(1904),因股东间利害冲突和纱厂发生火灾,“通久源”闭歇。此后,今甬江街道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缓慢。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始,湾头、北郊地区陆续办起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1994—2004年,集体企业完成转制。现街道以民营经济为主,有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私营独资、个人独资、外资等多种形式。工业主要门类为机械制造、模具制造、塑料制品、机电、建材等,涌现出宁波甬江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波乐电器有限公司、宁波甬微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梦神床垫机械有限公司、宁波信远工业器材有限公司、宁波南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宁波嘉隆工业有限公司、华康名家私广场、史翠英食品发展有限公司、丰华实业总公司等一批上规模、科技型企业。至今,街道有市级以上新产品24只、名牌产品3只。2005年,工业增加值3.66亿元,工业利税1.38亿元。至2008年,工业总产值44.38亿元,利税4.66亿元。
  与此同时,第三产业比重日益提高。以汽车销售、海运业、市场业、宾馆服务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环城北路已形成汽车及其零部件销售一条街。2005年,街道实现商业营业额22.09亿元,服务业增加值0.31万元。2008年,商业营业额36.58亿元,外贸自营进出口额19815万美元。
  2005年,街道税收收入21747万元,可用资金3670万元。至2008年,街道税收收入达38337.23万元,可用资金6127万元。
  街道重视文体设施的建设,境内建有夏家、压赛、外漕、畈里塘、路林、永红、双桥、河西、联成、孔浦和梅堰社区等村落(社区)文化宫11座;孔浦、倪家堰、外漕、畈里塘等4个公园。还有7个文化广场、9处文化休闲亭。街道建有老年活动中心,各村建有体育健身路径和老年活动室,并被评为“浙江省体育强街道”永红、压赛等村还在各个自然村里建起老年活动室。
  群众文化活动活跃。,街道中老年文艺宣传队名扬全区,其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群众喜闻乐见,经常进村入企巡回演出。涌现了木兰拳、东北秧歌、交谊舞、女子音乐快板舞、健身舞等10余支群众文体队伍。1993—2008年,甬江街道(镇)先后举行了“甬江之春”广场舞会、老年趣味运动会、烹饪比赛、企业运动会、车模比赛、篮球比赛、宁波老话、“婚育新风福万家 ”——外来务工人员相亲会、钓鱼比赛、机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
  境内有较多文物古迹。位于联成村,建于民国初期的“慎远学校”。该学校建筑为砖木结构,融合了欧洲建筑风格和中国民族建筑特色,是民国建筑和民族早期教育的见证。位于畈里塘村的晚清建筑 ——唐中房、唐家祠堂;位于压赛村的晚清建筑 ——明房、高房;位于河东村的晚清建筑——陈家祠堂,又名河东祠堂,原为梅堰小学旧址,内有晚清时期的木雕、石雕等遗存。以上均为江北区文物保护点。位于畈里塘村的 “唐弢故居 ”,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文学史家和鲁迅学科研究家唐弢的祖屋。
  甬江街道历史上曾多次获得过多种荣誉。1992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连续5次被评为浙江省百强乡镇;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连续6次被评为宁波市二十强乡镇;1996年获浙江省“八五”计划生育工作红旗乡镇;1996年、2007年分别获浙江省、宁波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200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乡镇企业系统统计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获“浙江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乡(镇、街道)”称号和“浙江省乡镇企业系统统计财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次农业普查先进集体;2008年获宁波市“新农村电气化镇 ”称号。
  辖区内驻有江北区人检察院、区人民法院、区交通局、区文化馆、区防疫站等区级机构;还有宁波大学、浙江纺织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庄桥机场、火车新老北站、宁波市路林市场等市及以上管辖的单位。
  第六节 庄桥街道
  庄桥街道位于江北区中东部。东南与甬江街道相邻;东北与镇海区骆驼街道接壤;南濒姚江,与文教街道和海曙区相望;西毗洪塘街道;北有灵山,与镇海区九龙湖镇相隔。区域面积 35.15平方公里。办事处驻北环西路500号。
  庄桥以桥得名。据传,昔在乌子湾(今车站路)有大樟树,巨干横架河上,行人可借以过河,遂称樟桥。“樟”与“章”同音,故又名 “章桥”。后有庄姓人于此建一石桥,从此即名庄桥。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今庄桥街道境域属慈溪县;宋、元、明、清、民国直至解放初,大部分属慈溪县,小部分属定海(后改为镇海)县。1954年10月县界调整,庄桥镇、姜颜乡、灵阳乡和新组建的新和乡(1956年,灵阳乡与新和乡合并称新阳乡)划归宁波市机场特区,费市乡、洋墅乡划归余姚县。1960年10月,全境属宁波市郊区;1984年1月属江北区。
  1956年1月,姜颜乡并入庄桥镇。1958年9月,庄桥镇、新阳乡、北郊乡并建庄桥人民公社,设庄桥、新阳、压赛、北郊、马径、穆家6个生产大队(1959年3月,生产大队改管理区)。1959年7月,庄桥管理区改庄桥镇。1960年1月,庄桥公社(包括庄桥镇)与甬江公社合并为甬江公社。1960年11月,甬江公社拆分,同时从慈城公社划入6个管理区,重建庄桥公社,辖庄桥、狮东、鞍山、洪塘、费市、应家、洋墅7个管理区。1961年6月,调整公社规模,今街道区域建有庄桥公社、费市公社、洋墅公社。1963年2月,重建庄桥镇,与庄桥公社分设。1983年12月,庄桥公社改为庄桥乡。1984年9月,庄桥乡并入庄桥镇。1990年10月,洋市乡撤销,其中东邵、西邵、袁陈、谢家4个村并入庄桥镇。1992年5月,费市乡撤销,全境并入庄桥镇。2004年7月,撤镇建街道。
  2008年,庄桥街道辖孔家、葛家、马径、西卫桥、童家、姚家、李家、冯家、邵家、颜家、东邵、西邵、袁陈、谢家、上邵、邵余、应家、费市、苏冯、胡家、灵山、居陆、联群、塘民、洪家25个行政村,1个农牧场,庄桥、灵桥、姚江第四水产养殖场3个渔业队(场),广厦、广庭、天水、天合、河东、河西、费市7个社区,火车站、镇南、镇北、上邵、袁陈、马径6个居委会。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庄桥镇户籍总户数11962户,总人口33244人。2008年末,庄桥街道户籍总户数16251户,总人口33501人,性别比0.96,其中非农业人口13408人。除汉民族外,有其他民族51人,分属于土家、满、苗、布依、回、彝、壮、侗、白、蒙古、朝鲜和黎族。外来人口持暂住证者39359人。是年,户籍内出生385人,死亡240人,自然增长率4.33‰。
  境内交通,萧甬、洪镇铁路穿越。且有建于民国元年(1912)10月宁波最早的火车站 ——庄桥站。1984年11月6日宁波民航第一架班机降落于庄桥机场。区域内,329国道、绕城高速、江北大道、北环路、康庄路、宁,慈线、庄浦线、骆观线等公路和市政道路纵横交叉,并有江北大桥、华辰大桥、湾头大桥跨越姚江。1956年2月6日,宁波市第一条公交线在庄桥火车站设终点站。至2008年,公交4、817、806、382、516、332路设有终点站,共14条公交线路设停靠站。是年,农村联网公路东邵至西邵、联群至费市公路建设工程顺利完成。
  姚江紧傍街道境南,慈江、江北大河、“十八湾”横亘东西,庄桥河纵贯南北,境内共有大小河流54条,总长77公里。有李碶渡翻水站、李碶渡闸、花子闸、隔门闸、红旗闸、青林闸、杨家闸等水利枢纽调节旱涝。
  全境由梅林水厂供水,市级11万伏庄桥变电所供电,有3家通信企业设基站。1993年开通有线电视。2007年开通数字电视。2008年,姚家110千伏变电所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街道有幼儿园3所、小学5所,中学、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各1所;综合性医院(祥星医院)1家;敬老院1所;有垃圾机械中转站1座、避灾中心2个;有全国首批乡镇级公园 ——庄桥公园和纪念烈士的思源公园。
  1992年,庄桥镇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25962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186万元,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共21776万元。2002年,庄桥镇地区生产总值(GDP)324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0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70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00万元。2008年,庄桥街道地区生产总值11217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46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9073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3355万元。
  1993年,庄桥镇有耕地33606亩,农民人均净收入1613元。2008年,庄桥街道耕地面积减少到23385亩,农民人均净收入增加到11238元。是年,街道村级可用收入合计6952.34万元。
  庄桥农业原以粮油为主。1993—2001年,市财办在费市、胡家、居陆、灵山、孔家、西卫桥村开辟6个市级蔬菜生产基地,计1500余亩。2008年,基地蔬菜达60余个品种,年产无公害蔬菜760万吨。今形成以粮食、蔬菜、花卉、瓜果、畜禽、水产等综合发展的农业格局。
  境区西南部辟有电子、轻纺和建材为主的工业园区;中西部是现代物流城;老镇区南为综合性工业基地。1993年,庄桥镇有乡镇企业164家,职工11525人,工业产、销、利分别为30025万元、24216万元、1662万元。2002年,工业产值突破10亿元。2003年,工业销售突破10亿元、工业利润突破1亿元。2008年底,庄桥街道有内资企业1327家。其中,内资公司(含分公司)712家,集体企业16家,股份合作制企业53家,私营独资企业65家,个人独资企业372家,普通合伙企业41家,其他类型企业68家。外资企业114家。工业产、销、利分别达32.98亿元、32.31亿元、1.58亿元。自营出口1.51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4家,销售上2亿元工业企业1家,1亿元以上3家。有省名牌产品1只、市名牌产品3只。
  新中国成立前,庄桥号称“小宁波”,河西岸有知名的米店5家,布店3家,中药铺3家,酒坊2家;大小商铺总计50余家。早年外出经商的庄桥人,则是“宁波帮”的重要组成部分,涉足各行各业,尤以药业为盛,其创办的上海童涵春堂、杭州张同泰国药店,至今仍是中华老字号。新中国成立后,在庄桥河西岸建成庄桥大街,有甡桥、樟桥、解放桥、馀庆桥、孔家桥、玄济桥等与河东路相连,商贸更趋繁荣。每逢周三,交易格外活跃。老镇区东南为远近闻名的菜牛市场。2004年,街道定格四大商贸区块:江北新区高档商务核心、城庄现代商贸、老镇区现代服务业和马径汽车销售服务中心。2006年底,从事第三产业单位达1667家。2008年,新增庄桥购物中心、天水三江超市、三江农家连锁店等商贸流通服务业企业,区内首家大型建材超市 ——美好生活家居建材中心开业,广厦社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商贸示范社区。
  1992年,庄桥镇实现财政收入1108万元,实际可用资金126万元。2003年,镇财政收入超亿元,达10028万元,实际可用资金1721万元。2005年,房地产业兴起,街道财政收入迅速增加,达21431万元,实际可用资金4124万元。2008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9亿元。
  20世纪70年代,庄桥有两个流动电影放映队,3座电影院。1985年,各村建立“青年民兵之家”。1991年创办镇、村两级老年活动中心。2005年创建村落(社区)文化宫。2007年有街道文化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各1个;村级老年活动中心26个;市、区级村落(社区)文化宫12个。2008年新增省级村落文化宫1个,市、区级村落(社区)文化宫6个。1994年,庄桥镇文化站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2000年4月又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五批浙江东海文化明珠”单位。庄桥民间的“舞龙舞狮”源于明清,盛于民国,今为街道特色文化;“风筝”源远流长,今为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在“浙江省农民‘种文化’百村赛”活动中,联群村举行“舞林大会”,中央十大新闻媒体现场采访并报道;11月获浙江省农民‘种文化’双十佳村”称号。2007年10月举行庄桥街道首届体育运动会。2008年,庄桥街道承办“宁波市‘百镇千村’文化活动成果展演”。至是年底,街道辖区内有舞龙舞狮、车船灯、锣鼓、广场舞、排舞、风筝、书画、太极拳、球类等107个文体团队,活跃于社区和村落。
  庄桥是浙东沿海古镇之一,有文物保护单位(点)31处。其中,“邵荃麟故居”、“童家砖雕台门”为江北区首批公布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商至春秋的“灵山遗址”为市级文物点;青林古渡始记于宋,遗存的清乾隆和民国的石碑均载历代渡口之繁华;童家、姚家、马径张家的深宅大院,古建筑群鳞次栉比,民间流传“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的口碑。境内还有建于宋端拱二年(989)的宝庆禅寺和历史悠久的灵山禅寺等宗教活动场所。
  庄桥也是浙东革命老区之一,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成立了第一个中共庄桥党支部,组建宁波地区第一支农民协会自卫军。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成立了慈东游击队。抗日战争胜利后,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县武工队坚持斗争。解放之初,庄桥人民又支援解放军解放定海。截至1952年,有29名庄桥籍烈士为国、为革命捐躯。
  2001年,庄桥镇被评定为“省级教育强镇”。2005年4月,庄桥街道工会委员会被省委组织部、省总工会授予“党建带工建,三级联创示范镇乡(街道)工会”称号。2007年1月,庄桥街道上邵村、李家村被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第四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8年,庄桥街道被评为宁波市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并通过了省级 “体育强镇(街)”创建工作初步验收。
  境内有庄桥军用机场、宁波地震台、铁路编组站、民政局下属的精神病院、江北广播电视中心、宁波梅林水厂、宁波技师学院等驻地机构和单位。
  第七节 洪塘街道
  洪塘街道位于江北区境域中西部。东与庄桥街道接境;南隔姚江,与海曙区望春街道、鄞州区高桥镇相望;西与慈城镇接域;北以马鞍山脊为界,与镇海区九龙湖镇接边。境域南北长约7.7公里,东西宽约3.6公里,区域面积39.1平方公里。办事处驻洪塘中路228号。
  洪塘,又称洪家塘,以古有汉塘,居有洪姓得名。①早在汉代,即有先民在此修堤筑塘,繁衍生息。清光绪《慈溪县志》载:“汉陂,离县(今慈城镇)廿里,相传为汉时所筑。
  ”汉至唐初,洪塘属句章县地。唐武德八年(625)属鄮县,开元二十六年(738)属慈溪县。宋代至民国初,为慈溪县西屿乡、德门乡地。民国25年(1936)今境内建有洪塘镇、裘墅镇、洋墅镇等乡镇。民国36年(1947)改称为洪塘乡、裘墅乡,部分区域属,庄桥镇,直至解放初。
  1950年4月,乡镇规模划小,今街道境域建有洪塘、鞍山、狮东、裘墅、横山等乡。1954年,今街道全境从慈溪县划入余姚县。1956年4月乡镇扩并,今街道境域建有鞍山乡、狮东乡。1958年9月,为东风人民公社(后改慈城公社)的第一至第九生产大队(次年初改称为管理区)。1960年10月,今街道全境划归宁波市辖。11月,洪塘、鞍山、洋市、狮东等管理区划归庄桥人民公社领导。1961年5月,公社规模调整,今街道境域建有洪塘、裘市、洋市等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洪塘公社改为洪塘乡;12月,裘市公社改为裘市乡。1984年2月,今江北区建立,洪塘乡、裘市乡、洋市乡改隶江北区。1985年3月,洪塘乡改为洪塘镇;1989年12月,裘市乡改为裘市镇。1990年10月,洋市乡的洋市、孙家、上宅、旧宅徐4个村划入洪塘镇。1992年5月,洪塘镇与裘市镇合并为洪塘镇。2004年6月30日,洪塘镇改建置为洪塘街道。
  2008年末,洪塘街道辖洪塘、下沈、赵家、叶家斗、前后潘、林家、洋市、孙家、上宅、旧宅徐、荪湖、鞍山、周陈、上沈、旧宅、后张、裘市、大郎家、横山、西江、西洪、朱界、邵家渡23个村民委员会,洪塘、姚江、宁沁、洪都、亲亲5个社区居委会,洋市、裘市2个居民委员会和1个街道农牧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洪塘镇常住户数8761户,人口25515人,其中男性13162人、女性12353人,性别比为1.065;户籍人口20010人,外来人口5505人。2008年底,洪塘街道有常住人口69808人,其中男性37544、女性32264,性别比为1.164;户籍人口11744户,24906人,外来人口44902人。除汉族外,有其他民族13人,分属于侗、苗、彝、壮、土家、白、布依等族。
  街道境域南部是平原,为海拔3米上下的水网地带;北部为低山丘陵,有马鞍、凤凰、白鹤等山峰连绵起伏,平静如镜的荪湖水库隐约其间,风光秀美。洪塘水资源丰富。姚江紧傍街道境南,还有慈江、官山河、江北大河、洋市中心河、裘市大河、茅家河等大小河流62条,总长度91公里。有潺浦闸、西河闸、下梁闸、裘水闸、回龙闸、跃进闸等水利枢纽调节旱涝。
  街道境内,萧甬铁路横贯,并设有铁路洪塘编组站,年通过能力达4000万吨。西外环机场路、北外环连接线、绕城高速、北旅游线、江北大道、宁慈公路等公路形成快捷高效的交通网络。青林湾大桥、机场路延伸段、洋市互通立交、高速公路江北连接线等市、区两级重点工程已在洪塘街道全面开工建设。市经济适用房、亲亲家园、奥林80、洪都花园、颐和名苑、姚江新都以及占地2万平方米外来人员居住小区等房地产项目已经完工或正在建设中。
  至2008年底,公交338、330、303、805路设有起终点站,共10条公交线设停靠站。2006年,街道区域内建成110千伏荐江变电所。2008年又建成220千伏洪塘变电所。今电力设施已能满足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
  1983年,荪湖村率先使用水库自来水。1984年,洪塘村使用管网自来水。1985起,洪塘镇和裘市乡、洋市乡各村开始普及自来水。2002年起对自来水管网进行大规模改造。2008年,境内企业、居民年用水量达120万吨。是年底,街道境内装有程控电话1.4万门,宽带用户3200户。有线电视覆盖率100%,并开通了数字电视,其中邵家渡村成为江北区首个互动式数字电视村。
  至2008年,街道境内有全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宁波市绿色学校、博雅幼儿园、洪塘中心小学、洪塘中学、求知学校、宁波至诚学校、宁波技师学院、宁波公交技校等各类学校11所。2005年,投资800万元、床位250个的洪塘福利院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投资2000万元的洪塘卫生新院也竣工投入使用。
  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街道经济总量快速增长。1992年,洪塘镇实现地区社会总产值2054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450万元,工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等合计17097万元。2004年,街道实现生产总值4.9亿元,至2008年达到8.4亿元。是年,街道进出口总值2274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亿元。
  20世纪80年代前,洪塘地区农业以粮油生产为主。80年代中期始,通过政府引导,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规模经济。至今,蜜梨、葡萄、蔺草、鲜花、高档蔬菜、优质瓜类等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并成立了金地水果专业合作社。2002年,“洪塘牌 ”蜜梨被评为省名优农产品。2008年底,街道有耕地面积16499亩。是年末,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000余亩,其中蜜梨4098亩,葡萄1500亩,蜜梨、葡萄产量超过6500吨。占地面积2300亩的浙江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 ——宁波都市农业园区坐落在街道境内。
  1992年,洪塘全镇村级经济总收入192.2万元,2004年达到1833万元,至2008年上升至3572万元。至是年底,17个村已完成村级股份制改革。2004年,街道农民人均净收入5826元,至2008年达到10055元。
  2001年,洪塘镇工业A区、B区建成,总占地面积1973亩。至2008年,入园企业有500余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企业6家,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形成了刀片、扬声器、医疗器械、轻纺、电机和电器等相对集中的经济区块,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在街道辖区有占地面积8.3平方公里的江北区投资创业中心。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洪塘作为宁波近郊,区块功能发生急剧变化。党工委、办事处着力引进以房地产、建筑、运输、市场、物流、餐饮、旅游、社会服务等二、三产业企业,以提高产业层次,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
  街道财政在经济发展中逐年增长。2004年,财政收入1.06亿元,至2008年财政收入达4.98亿元。
  文体设施建设步入快车道。2005年底至2006年初,姚江社区文化中心和江北区最大的农村文化中心 ——裘市文化中心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至2008年底,辖区内各村有老年活动中心和文化中心共36个,注册文体会员2000人。街道每年开展1~2次大型文体活动。各村、社区根据实际,组织舞蹈队、太极拳队等11个文体团队,并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08年4月,街道举行了首届全民体育运动会。
  境内现有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28处,其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市级文保点莲花庵遗址(东周)、上泽桥(民国),区级文保点洪崆峒桥、擂鼓墙门、举人房等25处,还有赐却亭、大烈庙、会稽庙等历史遗迹。
  街道内还有比较知名的宁波都市农业园区和荪湖休闲风景区。都市农业园区离宁波市中心7公里,是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和市级农业科技园区。荪湖休闲风景区位于荪湖村,今由宁波富邦集团投资,将建成宁波市首个顶级原生态自然休闲区,重点发展集旅游观光、商务、健身、娱乐于一体的高级会议中心、休闲会所和度假区。此外,鞍山、西江等村的 “农家乐 ”也已成为市民近郊休闲的好去处。
  解放前,洪塘是浙东革命老区之一。1927年2月,宁绍台农民协会办事处在洪塘成立农民协会。1938年,中共慈溪县工委(后改为县委)在洪塘洋墅村成立。截至1982年,有15位洪塘籍烈士为国、为革命捐躯。
  2003年,洪塘镇被列入宁波市综合经济实力“二十强镇”。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体育强镇(街道)。2006年,邵家渡村被评为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卫生村,2007年又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境内驻有宁波市社会福利院、宁波市恩美儿童院、宁波市光荣院、江北工业区管委会等机构和单位。
  第八节 慈城镇
  慈城镇位于江北区西北部,距宁波市区15公里。东与洪塘街道接边;东北与镇海区九龙湖镇接界;南临姚江,与鄞州区隔江相望;西及西北分别与余姚市河姆渡镇、三七市镇接壤;北与慈溪市隔山为邻。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慈城解放路8号。
  慈城,即慈溪县城之简称,今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据史书记载:汉大儒董仲舒六世孙东汉孝子董黯,幼丧父,养其母,笃孝且敬。母疾,思饮溪水,远莫能致。孝子筑室溪旁,汲以进饮,母疾遂愈。于是以慈名溪,以溪名县。
  春秋时,慈城属越境,称勾余。周元王三年(前473),越并吴,越王勾践在今慈城镇王家坝村一带建句章城。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灭越,现境遂为楚国地。秦时设句章县,隶会稽郡。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直至唐初,今慈城全境一直属句章县。唐武德四年(621),改郡为州,并析句章县置姚州、鄞州,句章县被废。武德八年废鄞州,更置鄮县,今慈城镇属鄮县地。唐开元二十六年(738),采访使齐浣奏置慈溪县,设治在今慈城镇浮碧山下。明永乐十六年(1418),因县印丢失,县名遂改为“慈谿”,清代、民国沿用。1956年汉字简化时复为 “慈溪 ”。
  宋代至清代,慈溪县设有5乡,今慈城镇为西屿乡、金川乡、石台乡辖地。民国36年(1947),境内建有孝中镇、江屿乡、云湖乡、汶溪乡(部分)等乡镇。
  1949年5月24日,慈溪县城解放。1950年4月,孝中镇分为孝东镇、孝西镇,江屿乡划分为赭山乡、黄山乡、半浦乡。1951年8月,孝东镇、孝西镇合并为慈城镇。1954年10月,慈溪县境调整,慈溪县政府驻地迁至浒山,慈城镇划归余姚县。1958年9月,建东风人民公社,范围包括今洪塘街道和庄桥街道的部分地域。次年初改称为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慈城人民公社划归宁波市。1983年底,人民公社复改为乡镇。1984年2月,今江北区建立,慈城隶属江北区。是年9月,慈东乡并入慈城镇。1992年5月,妙山乡、云湖乡并入慈城镇;乍山乡与半浦乡合并为乍浦乡。2001年10月,乍浦乡并入慈城镇。
  慈城镇下辖南门、东门、东镇、北门、东山、慈湖、勤丰、上岙、毛岙、毛力、观庄、湖心、山东、山西、白米湾、国庆、浦丰、民丰、妙山、向上、三联、五湖、八字、五星、五联、金沙、公有、南联、半浦、虹星、新华、前洋、杨陈、王家坝、三勤、黄山、洪陈、龚冯、双顶山,共39个行政村;望京、景明、浮碧、古巷、慈湖人家、西门(2009年改为宝峰)等6个社区;云湖、妙山、乍山、半浦、慈东等5个居民委员会。另有姚江第一水产养殖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慈城镇有户籍总人口58466人(此数据为乡镇合并前慈城镇人口数与乍浦乡人口数之和,其中慈城镇43457人、乍浦乡15009人)。2008年末,慈城镇户籍总户数26595户,总人口56933人,其中男28043人、女28890人,性别比0.97。其中,非农业人口17824人。除汉民族外,有其他民族163人,分属回、壮、藏、苗、彝、瑶、布依、满、侗、白、土家、黎、畲、拉祜、仡佬、鄂温克和其他族。①是年,户籍内出生375人,死亡39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37‰。另有经登记的流动人口37563人。
  慈城镇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镇域内,青山连绵,平原广袤。山地、平原、河网相间,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地貌。有大小河道共95条,总长108.8公里,还有英雄水库、五婆湖水库、毛力水库、姜湖水库和31口山塘。2008年,慈城镇有耕地面积52155亩,山地面积53632亩,水域面积4006亩。境内另有水闸46座、排涝站52座。
  境内,姚江流经西南缘,慈江穿越境中;铁路萧甬线,61省道、慈骆、庄浦等公路,杭州湾大通道、绕城高速公路,形成纵横交叉的陆路交通网。2007年9月,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车。今有331、333、335、336、337、339路市公交线直通慈城,有更多公交支线可畅达各行政村。
  为配合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满足慈城中心镇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2006年8月,慈城镇全面启动新城开发建设。新城位于慈江南,沿官山河两岸,东至狮子山,西到中横河,北到慈江,南至北外环线,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可容纳居民4.5万人。至2008年底,新城已累计投入资金9亿元,“三路一湖”建设和官山河以西市政路网基本完成,官山河大桥完成施工,341亩湖东地块完成出让,投资1.6亿元的慈城中学主体建筑完工。
  2008年底,镇内有中学3所,其中高中1所,为宁波市慈湖中学;初中2所,为妙山中学、慈湖书院;小学5所,为中城小学、慈城镇中心小学、崇本学校、妙山小学、虹星小学;九年制学校1所,为修人学校;民工子弟学校1所,为觉民学校;幼儿园7所,为倡棋幼儿园、慈湖中心幼儿园、二轻幼儿园、慈城镇幼儿园、慈城镇第二幼儿园、绿苗幼儿园、乐溢幼儿园;还有慈城成人学校。总在校学生近万人。(2009年设立慈城中学,修人学校初中部、慈湖书院并入慈城中学;虹星小学与修人学校小学部合并,撤销虹星小学。)是年底,境内卫生单位有宁波市慈城保黎医院、慈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卫生设施,设有病床230张。
  1992年,慈城镇、乍浦乡共实现地区社会总产值4274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861万元,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等共35887万元。2001年,慈城全镇社会总产值2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6.02亿元。至2008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18.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6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1亿元。是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6亿元;自营进出口总额5.25亿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655元。
  慈城物产丰富。山区盛产茶叶、杨梅、柑橘、桃子、竹笋等特产及山麂、野兔、野猪等野生动物;平原盛产稻米、油菜籽及多种蔬菜作物。农业已形成以种植业、林特业、畜牧业为主的格局,其中杨梅、白茶、年糕等特产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并成为慈城经济发展的亮点。最著名的是年糕,至今声名远扬,年产量达7000余吨。2003年9月12日,慈城年糕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发给 “原产地标记注册证 ”2007年1月10日被评为 “中国年糕之乡 ”。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严信厚租,赁小东门俞家的仓屋创办慈溪火柴厂。民国8年(1919),又有大成袜厂在慈溪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慈城镇的工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2004年,境内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今全镇有各类企业 400余家,已形成有色金属、服装、建筑、机械、化工、轻纺、医药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慈城镇商业名号众多。古有穗芳、泰昌等南货店;万福堂、回生堂、仁寿堂、二成堂、永龄堂、馥康斋、承德仁、应雨堂、延寿堂等药店;春华祥、荣华祥、锦泰、正昌祥、元春、大生、荣昌祥、成章等绸布店;宝康、古竹、三泰、宝记、同茂等纸业店;还有老凤宝银楼、鼎丰镬厂、老大兴伞店、老顺和水作店等知名商号。创业时代久远的冯恒大造坊,主营酱油、香干、腐乳等。慈城列入古县城保护开发后,“冯恒大 ”老名号又恢复了昔日的鼎盛,2008年被列为首批浙江老字号。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镇财政实力快速增强。2001年,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53万元。2008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上升至9.69亿元。
  慈城镇文体设施众多。镇内有规模公园3个,分别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的慈湖公园、占地面积39615平方米的南门寻芳公园和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的孔庙广场。全镇共建有健身路径60套、篮球场22个。镇内曾建有建筑面积1214.87平方米的工人俱乐部;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座位850个的云湖电影院;建筑面积1188平方米、座位953个的妙山电影院;建筑面积1188平方米、座位953个的乍山电影院。至2008年底,镇政府辖区内共有各级图书馆、阅览室50处,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有藏书、报刊10万余册,其中镇政府青年中心的图书室面积为150平方米,座位30个,并设有电子阅览室专座10个,各类藏书1万余册。镇政府下属39个行政村、6个社区都有活动设施,其中慈城青年中心位于慈城中心街区,是依托小城镇中心区域建设青年中心模式的代表,中心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中心内设青年接待中心、青年就业创业培训中心、团史陈列室、青年志愿者活动室、电子阅览室、棋室、青年文化沙龙、多功能健身室、图书阅览室等活动场所。至2008年底,镇政府共建设功能齐全的村落、社区文化宫(室)46座,总面积12000平方米,分别置有活动室、培训室、图书室、电视室、老年活动室和棋牌室等设施。
  慈城镇文体组织较多,文化活动丰富。镇内有舞龙、太极拳、舞蹈、戏曲、音乐、书画、摄影等50余支文体队伍,每个村、社区都设有各自的文体队伍。2005年12月17日成立慈城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下设8个协会,分别为冯氏研究会、摄影协会、收藏艺术协会、书画协会、文学(历史文化)协会、戏曲协会、音舞协会、应氏围棋研究协会。镇内每年开展庙会、年糕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慈城镇运动会。
  慈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之一。至今,慈城仍完好地保留着以护城河、双棋盘的街巷格局、县治背山面南、公共建筑左文右武布局的古县城特征。慈城文物古迹众多,著名的古建筑有孔庙、甲第世家、福字门头、布政房、姚状元宅、符卿第、向宅、冯宅、俞宅等。2006年,慈城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唐至清,慈城地区共有德润、慈湖、石坡、宝峰、西溪、石峰、冬泉、阚湖、宝阴、崧生、山后峰、屿湖、慈湖精舍、长冈等古书院14所,县学1所(即孔庙学宫)。科举获举人以上2361人,其中进士519人。历代儒学名人辈出,,著作浩如烟海,自汉至清,有696位儒学名人著有各种文学及艺术作品1651目计2000余卷。慈城地区的慈孝风俗源远流长,享誉盛广。自东汉董黯侍母经典故事盛传以来,,以后又有唐代孝子张无择和宋代孝子孙之翰,于是被尊为“三孝乡”。近现代也有许多著名人士出现在文艺、教育、金融、实业、科技等各界,有的担任军政要员。(慈城古文化请详见第二十九编 “古慈城 ”)
  2001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保护开发慈城古县城的重要决策。至2008年底,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已累计投入资金8.3亿元,修复国家、省、市、区各级别文保单位的明清古建筑9.5万平方米。是年,共吸引国内外游客60万人次。是年底,《宁波市慈城镇总体规划(2007—2030)》获市政府批准。镇域内,有县衕、校士馆(民间称考棚)、孔庙、城隍庙、慈湖、清道观、朱贵祠等自然和文化景观;慈湖、八字桥、郭塘岙古窑、傅家山等古文化遗址;千人坛、青莲洞、董孝子井、永明教寺、花屿湖等文化遗迹。
  2000年,慈城镇被列为国家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5年11月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年被评为宁波市文明镇。2006年被列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同年被评为宁波市卫生镇。
  2008年被评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
  镇境内,驻有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慈江灌区管理处、慈城邮政支局、慈城电信支局、慈城派出所、地税所、慈城法庭、交警中队、国土资源所、卫生监督一分所、工商所、房管所、供电所、慈城供销社和慈开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慈城信用社、乍浦信用社等在慈城的银行分支机构。

附注

①以女为 100计算。 ①海运企业:4家油运、1家集装箱、2家散装,总运力21.85万吨。 ①宁波市地名委员会编,萧洛主编:《宁波市地名志》,1993年内部编印。 ①其他族1人,不在55个少数民族之列,为穿青人。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 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