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其他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5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其他类
分类号: K892.29
页数: 11
页码: 231-2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十分丰富,甚至可以囊括所有人类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本书前几章记载了我们在江北非物质遗产调查中所获取的一些成果,按照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办法规定的精神和纲要进行分类,本章的“其他类”则收录前几章之外的其他内容,主要有体育、竞技和游艺以及民间医药等方面。
关键词: 江北区 民间习俗 宁波市

内容

◎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十分丰富,甚至可以囊括所有人类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本书前几章记载了我们在江北非物质遗产调查中所获取的一些成果,按照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办法规定的精神和纲要进行分类,本章的“其他类”则收录前几章之外的其他内容,主要有体育、竞技和游艺以及民间医药等方面。
  民间体育、游艺活动是群众在民间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是人们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祭祀等各种活动杂糅下的积淀,是最能代表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民间活动。民间体育活动的形式分为多种,有单人技艺、多人协作、多人竞技等,花样繁多。在江北,人们进行的大型体育活动有赛龙舟等,其他的活动还有为防身与健身的习武、二月在田野上放鹞子、小孩子踢毽子和跳绳、大人们休闲时下各类棋、欢庆喜宴的酒桌上划拳等等。本章收录的“搓麻将”和“挖花”,同为四人围坐着打牌,是人们生活中较为普及的娱乐活动。据查,麻将起源于宁波,是古代宁波商人坐航船、南北来回奔波时,在船上为解闷而进行的一项消遣活动。挖花与搓麻将非常相似,其主要特点是打牌者边打牌还要边吟唱词,唱词须以打出的牌为题材,故而挖花在民间被认为是一项高雅的活动,参与的一般都是文化水平较高者。
  民间医药是祖国医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先人千百年来同各类疾病作斗争而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和理论知识。它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指导下,经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提炼而发展成的医学、医药理论体系。传统医药在民间最为直接的呈现则是一系列的偏方和民间手法,如推拿、刮痧等。江北的民间医药,非常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总体来说在整个宁波医药文化氛围影响下,与整个宁波地区总体差别不大,但也有少数几个项目,较有地域文化特色。明清时,慈城药业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时期。《溪上遗闻集录》中有记载:“五马桥冯氏初以药肆为业,后遂致饶富。..冯氏之药肆,且始于北宋矣。”明永乐帝朱棣迁都之际,慈城人乐良才行医卖药,随一群家乡书生来到北京。他除了照顾好京城慈溪会馆里的家乡学子外,还手摇串铃,周游京城,负笈行医卖药,被当地人称做“串铃医”“走方郎中”“草泽医”,乐良才后来就成了北京同仁堂的始祖。在明末时期,乐良才的后代在北京的崇文门外创办过万金堂药铺。这一阶段的慈城籍药商依附在同郡药商的旁边,参与了在北京设立的、被誉为宁波商帮形成标志的“鄞县会馆”。鄞县会馆碑文记述:“相传为明时吾郡同乡之操药材业者集资建造,以为死亡停柩及春秋祭祀之所”。
  挖花
  宁波江北民间娱乐中,有一种方式叫“挖花”。即用骨牌来博戏,属于“文赌”之类。
  挖花由四人参与,分别叫上家和下家、对家和本家。整个玩牌过程与唱结合在一起,曲调称“挖花调”,唱词称为挖花词,出牌者以打出的牌为题材,按“挖花调”高声吟唱助兴。此种挖花调,属民间音乐范畴,唱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动听,和麻将牌如姊妹花一样,非常好玩。
  挖花的唱词以历史、现实和风流韵事为主要题材。历史题材多来自古典文学作品和戏曲。现实题材多以反映社会现状为主,类似新闻报道。这些题材也涉及风流韵事,虽然不少语言上有点出格,但能从某些方面反映当时男女之间的思想道德观念。民国期间,当地村村可听到挖花词调声。20世纪70年代之后,挖花词调逐渐走向淡化乃至没落。
  据传,挖花起于清朝,既是民间游戏,也可称为赌博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绝迹。由于玩挖花时,挖花人要一边摸花牌,一边唱词牌,而挖花曲调有好几套,从而增添了很多娱乐气氛。在某种程度上,挖花还要求挖花者掌握好几种花调。
  新中国成立后,挖花曲调无人整理,江北洪塘会挖花的人寥寥无几,现在花牌也无处供应,因此,挖花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生活。20世纪80年代后,挖花又重新出现,成为中老年人一项游艺助兴活动。
  挖花曾是影响比较广泛的一种民间博弈活动。旧时,银楼、钱庄、南北海味等具有一定规定的店家内部,都设有这项活动的场地,免得店内员工晚饭后,没事做,跑到外面寻乐。但一般规定游戏时间不超过晚上12点,以免影响第二天工作。
  挖花的牌称“花牌”,共计21个品种126张,加上2张白板共128张。每一种花色有6张,6张中,没有框的3张叫“白皮”,2张有框的叫“花”,还有1张框内刻有同色牌,称“徒”。21种牌的名称,分别为“天”、“地”、“人”、“和”、“板凳”、“长三”、“梅花”、“斧头”、“一六”、“铜柱”、“四六”、“三六”、“王九”、“毛五”,“二六”、“夜尖”、“二五”、“脚骨”、“幺四”、“二四”、“钉子”。每张牌都可以唱出几句词,四个人玩起来各唱各的,非常有趣,还很好听。如:
  第一个出“天”牌,就唱“天然舞台里,老板顾心依,坐在月楼里,惬意不惬意”;
  第二个打“地”牌,就唱“提(地)起白相人,杨阿毛蛮有名,打杀外国人,避难到重庆”;
  第三个出“人”牌,就唱“仁(人)宗皇帝不认娘,生侬儿子啥用场,戏文做给人相相(看看),日后当心犯天打”;
  第四个出“和”牌,就唱“阿娥头欹欹(歪歪),比不得前三年,前三年容貌好,后生要盯梢”,出“梅花”则唱“十美(梅)画图形,要打曾荣人,曾荣扮女人,逃出襄阳城”,等等。
  玩挖花,一张桌子、一副花牌即可。花牌一般用金、竹做牌背,镶嵌牛骨或象牙,然后磨平,刻上牌面。游戏时,四人围坐,经过洗牌、垒牌,以掷骰子的点数,规定“顺、倒、穿”的顺序取牌。一圈后,每人挖进一张牌,如有“宝子”,也可收了别方打出的牌,组成宝子,每家丢出组成宝子的牌,且必须按指定的内容唱“花牌”词。所唱词是这样——“这副好,这副进钞票”、“这副糟,这副人带牢”..每出牌都要唱,出“天”唱“天”,出“地”唱“地”,可以现编现唱,要求朗朗上口,有押韵。所唱曲调,一般有“马灯调”等。有的玩家幽默,唱出来的句子,经常会逗得全场围观者哄堂大笑。没有宝子的,丢出一只牌,由下家组牌。打出的牌若无人要,则归下家取牌,再打出一张牌,如此循环往复,剩牌最多的为输家,罚做东道。
  游戏中,未出牌先唱曲,下一牌家不用看牌,听其曲就知上一牌家出的是什么牌,牌面未见便可抓牌。所以挖花时,歌声连绵不断,此伏彼起,一个曲子连着一个曲,场面实为可观,其游戏方法也相当有味道。
  既是游戏,就有自己的规则。挖花也不例外。
  挖花出牌不能乱出,只能“吃”,不能“碰”。游戏时,每人20张牌,6副“牌久”牌,3副普通牌称“白皮”,2副带框称“花”,1副是双字之类,如同扑克的J/Q/K。外面有框者,称“徒”。每个人算自己的分数,然后比较分差结算。四舍五入计算到1000分,600分以上,赶进算1000分。最大的是100000分,其他3家通缴。庄家是翻倍计算钱。详细分数如下:
  白皮牌1个1000分,2个白皮牌就是4000分,白皮牌加白皮牌200分,白皮牌加花牌400分,花牌加花牌800分,白皮牌加徒牌800分,花牌加徒牌1600分,花牌加花牌加徒牌3200分(就是“开杠”)。每牌手上只允许有一对最大的,两对的话就是没有分,如麻将的炸胡。
  总而言之,挖花在江北地区一直都广为流传。很多人都认为,挖花是一件品味高雅的事。一方水土造一方人,每个时代都会给后人遗留前人最真实的生活剪影,挖花即是其中之一。在今天的网络数字化年代,还能保留当年那种最简单、最真实的欢乐之道,其意味深长,也契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研究与传承的宗旨。
  搓麻将
  麻将古已有之,属于四人玩骨牌博戏,并流行于华人文化圈。不同地区的游戏规则稍有不同。麻将的牌式主要有“饼(文钱)”、“条(索子)”、“万(万贯)”等。在古代,麻将牌大都骨面竹背,可以说是纸牌与骨牌的结合体。与其他骨牌形式相比,麻将的玩法最为复杂、有趣。它的基本打法简单,容易上手,但其中变化又极多,搭配组合因人而异,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最能吸引人的博戏。
  麻将的前身是唐朝人娱乐的“叶子戏”。到了清代中末,才形成与现在大体形式相同的麻将。据许多学者、专家考证,麻将的发源地在宁波。
  作为人们休闲和交友的娱乐活动,麻将至今在江北地区广受欢迎。逢年过节或喜庆时,亲友常常聚在一起搓麻将。
  打麻将一般由四人组成。它先决定东、南、西、北座次,按座次落座后才开始打牌。打牌时,先理牌,每人分别整理18幢牌,然后抛骰子决定东家,从东家那儿拿牌和决定“百搭”。做头者的拿14张,其余每个人按顺序各取13张。从东家起,按顺序先补牌、出牌,直至“胡”牌。每人采用“吃”、“碰”、“杠”等手法,设法将各自手中的牌做“胡”。
  宁波麻将“胡”牌以台数计,麻将牌(古牌)共144张、骰子2个。规定4台以上才可以开胡。打牌中可以“吃”、“碰”。宁波麻将使用春、夏、秋、冬、梅、兰、竹、菊为“杠”牌,即拿到此8张牌中任何一张,即可开“杠”。并且宁波麻将设庄家为东家,其后依次为南、西、北。如果庄家杠到“春”或“梅”即可加1台,依次,后面如果庄家的下家“杠”到“夏”或“兰”即可加1台。如果一家同时摸到春、夏、秋、冬或梅、兰、竹、菊4张,算2台,如果同时杠到此8张花算8台。其他还有算台数的牌型有:
  一、中、发、白的“刻”、“杠”,有一“刻”、“杠”就加1台;
  二、如果坐到东家(庄家即为东家)有1刻东风就加1台,南家有1刻南风算1台;
  三、宁波麻将还设东、南、西、北圈,即4个玩家A、B、C、D,假如A为首轮的庄家,东风圈;当D下庄,A重新上庄后,该圈变为南风圈,依此类推。玩家如在东风圈有1刻东风则加1台,以此类推。
  如今,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宁波麻将的游戏规则又有了许多变化。一些大同小异的规则,也同时在拥有不同喜好的人群中流行。
  搓麻将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要求参与者遵守牌规,既有利于愉悦生活,增进友情,又能锻炼和显示人的性格,还能看到为人的品德。窥牌、换张、明言、暗示等,都是有失牌品的。从健身的角度说,搓麻将可以调节身心,锻炼心智,丰富生活,增加情趣。
  当然,娱乐性很强的搓麻将,不仅能体现人的思想和素质,同时也有竞争性,加之人天生喜欢刺激,故容易成为赌博行为。还有些人常常沉湎于日夜不息的酣战中,影响生活,妨碍工作,又有害身体健康,这就很不好了。
  刮痧
  刮痧疗法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医药学的精粹之一。这种疗法长期流传于民间,并薪火相传,沿用至今。
  刮痧疗法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宋代王裴《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桃草子”。《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多用于治疗痧症,即夏季中暑或湿热温疟疫毒之疾,皮肤每每出现花红斑点,亦称“夏法”。元明以后,民间治疗痧病的经验引起医学家的注意。如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就对“搅肠沙”进行了记述:“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欲谓搅肠沙。”至清代,郭右陶撰写了第一部刮痧专著《痧胀玉衡》,对痧的病源、流行、表现、分类、刮痧方法、工具以及综合治疗法等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如在治疗方面:“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此后又有另一部刮痧专著——陆乐山的《养生镜》问世。此二书是使刮痧成为一门专科技术的基石。清代以来,论述刮痧的专著日渐增多,其他著作中也不断记载有刮痧医术。
  人们广泛认为,犯痧主要症状为:头昏脑涨、胸烦郁闷、全身酸痛、倦怠无力、四肢麻木,重者厥冷如冰。入“气”分则有肿胀,入“血”分则蓄为瘀;遇食积痰水,结聚而不散,轻则脘腹痞满,重则恶心呕吐、抽筋。腰两侧痧筋粗大。
  一个人是否得了痧病的诊断方法是:将右手中指弯曲,并在胸部皮肤上划一下,如有明显的紫色隆起的划痕,可诊断此人患有痧病。
  刮痧的械具很简单,只是一块刮痧板。刮痧板一般玉制,表面光滑顺溜。多数人家没有准备专用的刮痧板,大都用调羹或碗来当做刮痧板。刮痧时还需要准备一些干净的水和食用油。
  刮痧治疗部位一般在后颈两侧、脊柱两侧、两肘、头骨上下等处。治疗方法如下:
  一、首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用热毛巾擦干净。
  二、用光滑的瓷汤勺(调羹),蘸少许水或食用油后,顺一个方向刮,由上至下或由内至外,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适当,不能忽轻忽重。
  三、一般每处可刮10至20下,有的人很快就会出现紫红色的痧迹,这就是出痧,随后可换另一部位;每个人体质不一样,有的人出痧不明显,有点微红就可以,不要强求出现紫红色。
  四、刮痧后,最好饮一杯淡糖盐水(温开水也可),并休息15至20分钟。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
  五、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迹未褪之前,不宜在原处再次刮痧。如需再次刮痧,应间隔几天,以皮肤上痧迹有没有褪去为标准。
  刮痧虽然不能马上治愈中暑,但是效果却是立竿见影。一般人刮痧后会出一声大汗,觉得筋骨疏通,不会再感觉昏昏沉沉。
  刮痧是一种效果良好、疗法简单的治病手段。过去,宁波当地一直沿袭着刮痧医术,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利用刮痧治病,大多妇人都会这一技能。
  随着西药的流行和发展,人们有病痛大多服用药片,而不愿承受被刮痧的疼痛。所以刮痧的传承人也在逐渐减少。
  江北区有一位村民叫叶德成,从小学习刮痧疗法,是这门技艺的传承人。他从小对中医很感兴趣,自学了许多传统中医知识,并跟随父母学习了刮痧。1977年从医至今,叶德成经常为家人和朋友以刮痧治疗中暑等疾病。在当地,刮痧疗法依然深得人心。因此。对这一医药疗法的传承和保护,同样刻不容缓。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