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兑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57
颗粒名称: 鸡毛兑糖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2
页码: 229-2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习俗鸡毛兑糖的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鸡毛兑糖也是一种物物交易的商贸形式。挑担的兑糖人,用自制的糖(多为麦芽糖),挨家挨户换取一些零碎杂物,不用钱币作为中介的买卖。兑糖人交换来的物品并不局限于鸡毛,通常还有废铜烂铁、破布麻片、鸭毛、鹅毛、乌龟壳、甲鱼壳乃至猪毛(猪鬃)等。兑糖佬将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杂物收取之后,再回销到特定的工厂作为生产原料,以换取一定的差价,就像现在的废旧物资回收。
关键词: 江北区 民间习俗 鸡毛兑糖

内容

一条竹扁担,两只竹箩筐,一身粗布衣,手里摇着一只拨浪鼓,一边走,一边还不住地吆喝“鸡毛兑糖喽——鸡毛兑糖喽——”。不管寒冬腊月还是三伏酷暑,人们总是能见到那些走街串巷的身影。这就是旧时“兑糖佬”的真实写照。
  “兑糖佬”是浙江人对从事鸡毛兑糖这项特殊职业的人的一个总称。鸡毛兑糖是一种传统商贸习俗,最早约在清明之际出现在浙东地区。之后又在浙江其他地区逐步开始流行,之后还延及浙江周边的江西、福建等省,及至扩展到全国各地。新中国成立前后,鸡毛兑糖盛行于甬城的城乡各处。
  鸡毛兑糖也是一种物物交易的商贸形式。挑担的兑糖人,用自制的糖(多为麦芽糖),挨家挨户换取一些零碎杂物,不用钱币作为中介的买卖。兑糖人交换来的物品并不局限于鸡毛,通常还有废铜烂铁、破布麻片、鸭毛、鹅毛、乌龟壳、甲鱼壳乃至猪毛(猪鬃)等。兑糖佬将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杂物收取之后,再回销到特定的工厂作为生产原料,以换取一定的差价,就像现在的废旧物资回收。
  宁波地区当年从事鸡毛兑糖的人不少。最有代表性的是江北区庄桥费市村一带。那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鸡毛兑糖的商贩。当地称为“敲糖人”。由于受到宁波地区独特的地域商贸文化影响,当地鸡毛兑糖的习俗,略异于浙江其他地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商贸习俗。如从事鸡毛兑糖这个行业的人,有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行外人称之为“敲糖帮”。
  敲糖帮按其生意不同,进行了具体而又严密的分工,大致可以分为“坐坊”和“担头”两类。
  “坐坊”下分为“糖坊”、“站头”、“行家”、“老土地”四个不同“部门”。“糖坊”的任务是制作糖粒、糖饼等供敲糖人换取杂货,同时还收购或代销敲糖人收来的货物;“站头”是指敲糖人常居住的小客栈,这些小客栈有时还经营糖担的托运业务;“行家”是专门采购各类小百货以供敲糖人经营的人;“老土地”则是指专门收购敲糖人换回的货物的人。
  “担头”一般指挑着糖担换取杂货的敲糖人。“担头”里德高望重的领导人物称为“老路头”,这些人由于精于敲糖业务,且多是从敲糖帮里公议后推举出来的“精英”,故其往往是独当一面,统领一个地区的所有糖担。“老路头”之下有“拢担”。这些人是各村镇的糖担首领,也是众人推举出来,负责带领本地的糖担,其能力略逊于“担头”。“拢担”之下又有“年伯”。“年伯”由“拢担”任命,照管五到七副糖担。最后挑着糖担在大街小巷穿行的统称之为“担头”。这些“担头”常常是新手或者是资历较浅的敲糖人。在这样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下,整个敲糖帮鸡毛兑糖的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展开。
  旧时,敲糖人还有自己独特的歌谣:“蓝白棉纱老牌针,各种各样化妆品,大小木梳加蜜糖,快快来换试一试!”每当大街小巷中出现这样的歌谣,最开心的莫过于当地的小孩。他们往往三五成群,拿出自己家里的杂物来换糖,享受这少有的“甜蜜时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鸡毛兑糖”这个名词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了。在庄桥当地,也没有人再从事这一传统商贸习俗。它留在人们心中更多的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研究的角度说,兑糖佬及其相关活动的背后,有许多需要关注与研究的内容。因此相关资料的调查与收集工作,也需要下大气力进行。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