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44
颗粒名称: 民间舞蹈
分类号: J722.21
页数: 11
页码: 184-1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内容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走马灯、抖空竹、舞龙等。
关键词: 江北区 民间舞蹈 民间艺术

内容

走马灯
  走马灯,亦称马灯舞。作为民间载歌载舞欢庆新年的民间歌舞之一,走马灯在我国的起源说法很多,分布也很广。宁波等地盛传其源于南宋皇帝赵构南逃时的“泥马渡康王”的故事。
  传说赵构称宋高宗后,为纪念泥马助他渡江(钱塘江),下令扎纸马以庆祝。马灯队中的“白马”,即为康王的坐骑。
  现在宁波的马灯舞就是以竹篾扎成竹架,分前后两截,外面用布蒙好,系在舞者腰上,似骑马状。表演时,表演者做骑马动作,徐行或疾驰跳跃,动作轻松活泼,情绪热烈奔放,很受当地群众欢迎。
  表演马灯舞时,根据马灯盏数和场地大小分别按菱形、梅花形、椭圆形,用穿梭法或跟随法,边走边表演动作。
  宁波的马灯舞,据说是从跑马灯的民间习俗转化而来的。人们边跑、边唱、边舞,后即延伸为马灯舞。新中国成立初期,每逢喜庆节日,马灯舞会在洪塘各地走动。
  如今这种民间舞蹈已很难见到。
  江北区洪塘街道有一位10岁便跟着父亲学马灯舞的传承人郑祖荣。至今,他还带领着舞蹈队,经常在过年时节表演马灯舞。按照地方习俗,表演从大年初二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止。这也是马灯舞表演最佳和最忙的日子。届时,舞者穿着节日盛装,骑彩色马灯,做各种姿态,敲锣打鼓,在春节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走街串巷,拜年贺岁。
  跳马灯舞要有马灯调来配合。宁波“马灯调”是浙江著名的民间音乐之一,是表演马灯舞时所选用的曲调,故称为“马灯调”。宁波马灯舞的音乐伴奏,大都以这种“马灯调”为主。关于“马灯调”的来历,有两个传说,一说灯是光明的象征,表演跑马灯具有万马奔腾,气象万新之意。在江北区洪塘街道,当地的马灯跑到谁家,就象征着谁家兴旺吉利。另一说为马灯调源于农历正月灯节习俗。此曲调至今仍然存在。
  一般在过年前后,一些乞讨者拿着彩马灯,挨家挨户上门乞讨时唱的,见到各种人唱各种歌。如:
  马灯高翅高勤以个高,
  宁波有根老江桥,
  邵家渡对面是梁山伯,
  来来往往拜香客,
  两只渡船忙送客。
  唱马灯调者见到不同的人,会即兴编词进行演唱,以博得听者高兴,得赏钱财。现在宁波地区已经很少有人会唱马灯调,更不用说即兴编词了,江北区洪塘街道下沈村有一位马灯调的传承人沈宏生,他从1952年开始从事填唱马灯调,至今已有50多年的经验了。现在,沈宏生经常将旧时的马灯调重新填词,把过去以乞讨为内容的歌词改变为歌颂改革开放后群众美好生活的歌词,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过去在洪塘,逢年过节都会有马灯班子到各个村落(社区)表演,演出场地多为晒谷场、广场等。现在洪塘街道的姚江社区等地仍有马灯队表演。沈宏生代表的队还多次代表洪塘街道参加市、区举办的大型晚会。
  “马灯调”歌词一般以七言为多,配以大陆调或四季调即兴演唱,如春节里用词为:
  马灯马灯团团跑,
  向各位乡亲问个好,
  新年新岁新春到,
  祝愿大家运道好!
  爱咯龙登唷,
  祝愿大家运道好!
  “走马灯”给广大的乡村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变。现在马灯调和马灯舞正是需要积极做好完整保存工作的时候,不然可能再过不久,我们就再也见不到如此有民间特色的舞蹈和调子了。
  抖空竹
  空竹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灿烂之花。空竹古称“胡敲”,亦称“地铃”、“空钟”、“风葫芦”等,而抖空竹则称“抖嗡”、“抖地铃”、“扯铃”等。
  早在三国时期,曹植就写过一首《空竹赋》;后又有宋江写过一首七言诗,曰:“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挚漫徒劳。”
  空竹最初为宫廷玩物,后传至民间,风靡于城乡百姓之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健身娱乐玩具。抖空竹的活动在北方尤盛。
  一般空竹的种类分为单头空竹、双头空竹、双轴空竹、楼子空竹、地轴空竹五类。
  单头空竹是由一个轴连接的发声轮;双头空竹则在一个轴的两端各连接一个轴;楼子空竹则指连接两个以上多个发声轮的单头、双头或双轴空竹。如单轴楼子(目前最多加到9层)、双头楼子(目前最多加到12层)、双轴楼子(目前最多加到3层)、地轴空竹由一个发生轮中心,贯穿一根棍,另配一根线绳和一个打孔的竹板。
  抖空竹的技巧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有数千种。主要手法为扔高、扯竿、换手、一线二、一线三等多种形式。其抖动时的姿势多变,使绳索翻花,做出如“过桥”(手持两根用细线连接的竹棍,上下摆动,令空竹在两手间上下飞舞)、“对扔”(二人将空竹对抛)、“串绕”、“抢,其技巧动作如
  “仙人跳”(用脚踏在绳的中段,使原在脚的一侧转动的空竹,由脚背上跃至另一侧)、“金鸡上架”(待空竹急转之后,将绳扣解开,并把空竹抛起,用棍接住,使之在棍上跳滚或转到另一棍上)、“满天星”(将空竹抛起,然后用绳接住,再抖或再抛掷)、“翻山越岭”、“织女纺线”、“夜观银河”、“二郎担山”、“抬头望月”等。
  空竹的集体表演有12式、24式、36式三种。其要求动作整齐,个人自选动作花样要多,空竹上下飞舞,不可落地。
  近20年来,随着表演抖空竹演员的更新,出现了不少技巧更全面、形象更优美、文化品位更高的空竹节目。
  一些抖空竹的高手,可让空竹忽左忽右、忽高忽低,时而身前,时而身后;舒缓时,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胜似闲庭信步;疾急时,好似流星闪电,瞬息万变,酷若舞枪使棒。令观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失为一种艺术享受。
  初学抖空竹,要先使空竹转动起来,空竹速度不必太快,将空竹小头对准身体,大头对外,然后做成侧抖(把空竹抖在右手下面),右手稍微一点劲,空竹自行下滑,并以左手竿为圆心,把空竹托和线由左向右绕竿一圈,使空竹担于左手竿上,身体由右向左退一步,空竹大头向左,小头向右,此时右手猛地向下用力拉右手竿线,左手竿向右移动点,空竹从线上飞出,并用右手竿接住空竹,如此反复使空竹连续转动。
  抖空竹的动作看上去似乎只是简单的上肢运动。其实不然,它是全身性运动,需要靠四肢巧妙配合完成。因此,抖空竹十分利于提高人们的反应力、灵敏度和动作协调的能力,这项运动使人们上下肢关节、肌肉、韧带都得到很大的锻炼,同时也使腰部得到锻炼。经常参加这项运动,不仅可使上下肢肌肉、韧带富有弹性,关节灵活,而且可使心、肺系统得到全面锻炼,起到增强身体素质的良好作用,对身心健康极为有益。
  家住宁波江北区西草马路的郏菊香,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宁波抖空竹技艺的传承人之一。江北的空竹队伍就是由她带头组建而成。
  2006年4月,郏菊香老伴在外面买了一只空竹让她锻炼身体。每天早上,郏菊香都到槐树公园抖空竹。周围的人看到了,纷纷向郏阿姨学习,看到如此多的人感兴趣,郏菊香萌发组建一支空竹队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区体育局和区老年体协的大力支持,并出资4000元,为空竹队购买了服装和空竹。最终,42人的空竹队终于组建了起来。如今,天气晴好的日子,社区处处可以看见空竹队训练的身影。空竹队参加了省市区多场表演,先后在中山广场、天一广场、宁波大剧院、体育馆等地,为各界群众做过精彩表演。空竹队因此也成为社区文体活动的一张名片。郏菊香带队的盐仓社区空竹队知名度直线提升,还应浙江省电视台文体频道的邀请,参加了浙江省30佳社区颁奖晚会的演出,得到杭州观众的高度评价。
  2006年5月20日,抖空竹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抖空竹在中国民族文化中,既古老又新鲜,是深得人民大众喜爱的一种集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灵活性和表演性于一身。空竹无论是作为玩具,还是作为体育器具,都称得上是难得之物,同时空竹又颇具收藏价值。
  抖空竹同武术一样,应该加以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中小学体育课增加抖空竹训练,对青少年发育也大有裨益。宁波市洪塘中学也成为抖空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基地。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空竹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其存续的文化空间面临萎缩,因此有关部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有必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使这一古老而年轻的体育活动再次焕发青春活力。
  舞龙
  舞龙和舞狮是旧时大型节日里的重要表演之一。用于舞蹈表演的龙,平时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篾扎成圆笼状,节节相连,外覆布罩为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十数丈长。龙的前面由一人持竿领舞,竿顶竖一巨球作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着龙身游走飞动。
  作为一种习俗,舞龙一般被认为是相承殷周“祭天”遗风而来。传说龙藏于水泊之中,而宁波濒临东海,境内又河网密布,所以当地历史上有不少龙王呼风唤雨的传说,舞龙拜龙也成为一种特殊的祈福方式。
  新中国成立前,每年新春佳节,宁波江北庄桥就有舞草绳龙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舞龙这一传统项目又继续得到发扬,成为庆祝开张、婚丧嫁娶、重大节日演出时的文艺节目之一。
  2005年6月,江北庄桥联群村成立了一支女子舞龙队。舞龙队师从浙江民间艺术家周永根师傅。舞蹈队在吸收传统舞龙的特点上,结合了女子舞蹈的优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女子舞龙节目。女子舞龙的传承人为朱宏珠。
  朱宏珠出生于1955年,小学文化程度。2005年开始舞龙。朱宏珠是联群村女子舞龙队队长,也是庄桥联群村妇女主任。她爱好文艺,多次被评为省、市农村文化示范户。在联群女子舞龙队中,她负责组织发动工作。在周永根师傅的传授下,她不断编排新舞龙节目,成为舞龙队的“龙头”。
  朱宏珠曾带领舞龙队参与各级演出,联群村也因此被评为浙江省“农民种文化”先进典型。朱宏珠的事迹曾先后得到中央十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宁波龙舞多姿多彩,道具有“布龙”、“青龙”、“草龙”、“绣花龙”、“白龙”、“大头龙”、“打结龙”、“断头龙”和“断尾巴龙”等多种,按结构形式又有七节龙、九节龙、十二节龙、十八节龙、二十四节龙之分,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材料扎制而成。舞龙者的装扮一般都是扎着头巾,身穿民族功夫装。舞龙的音乐伴奏主要为民族打击乐器,俗称“龙灯锣鼓”,以“三五七”基调贯穿始终,并随着表演动作和队形的变化,灵活过渡到别的曲调,并调整节奏快慢。如表演达到高潮时(俗称“龙出首”),奏“急急风”,以造成巨龙腾云驾雾、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舞龙音乐中也有加入民族管弦乐者。如在“盘龙”时,用唢呐吹奏“柳青娘”等曲牌衬托,调节气氛,增强艺术感染力。
  逢年过节舞龙时,舞龙队进入村口,要吹“龙灯号子”,放鞭炮,以营造热闹、欢庆的气氛,然后由专人向各家各户分发“龙灯帖子”,上面写有舞龙队的队名和新年祝贺之词,如“恭贺新禧”、“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各家各户对舞龙队都要争相迎入,称为“接青龙”、“发利市”。舞龙者持龙绕屋柱、盘厅堂,穿房入室在主人屋里绕一圈,再到院子里滚舞,以示瑞祥。舞毕,主人要给赏钱,客气的还要请舞龙队喝酒吃点心。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舞龙这一民间艺术被再次开发,并发扬光大。如今,在结婚、开业时,都会邀请舞龙队参与演出,以博取吉兆。许多文艺晚会也经常邀请舞龙队演出,以增强现场气氛。舞龙还随着华人移民,走向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各地、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国家与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旧时舞龙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现在舞龙则演化成了一种民间重要的艺术形式。
  舞龙的创造和流传是全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部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对舞龙进行保护,让舞龙这一民间传统艺术重放光彩。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