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田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35
颗粒名称: 慈城田歌
分类号: I276.2
页数: 2
页码: 161-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慈城田歌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所谓慈城田歌,是慈城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口头传唱、吟诵,并以慈城乡间百姓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为题材的歌曲。它主要以明清后期的民间小调为主,也有部分唱词历史更为久远。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队劳作、婚丧嫁娶、祭祀中还传唱一些劳动号子、山歌、田间小调等。改革开放后,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音乐教育的冲击,真正意义上的新民歌的产生几乎为零,偶尔有些民间小调,则以宣传为目的。
关键词: 江北区 民间音乐 慈城田歌

内容

旧时慈城,田歌众多。
  所谓慈城田歌,是慈城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口头传唱、吟诵,并以慈城乡间百姓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为题材的歌曲。它主要以明清后期的民间小调为主,也有部分唱词历史更为久远。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队劳作、婚丧嫁娶、祭祀中还传唱一些劳动号子、山歌、田间小调等。改革开放后,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音乐教育的冲击,真正意义上的新民歌的产生几乎为零,偶尔有些民间小调,则以宣传为目的。
  旧时,慈城田歌流传广泛,较为大众化,近年逐渐走向衰落。如今在慈城,能传唱这些民间劳作歌曲和田间小调的人,初步估计已经不到十人,而且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慈城镇虹星村周家庄的周乾良,自1957年起从事这项艺术已有50多年的历史。他擅长民间小调,农闲时在慈城周边村落表演“走书”,博得了广大村民的喜爱,并曾获得过县级民间文艺演出奖。如今,周师傅收下朱岳强、杨桂花等为弟子。但两位弟子也是50岁开外,传承状况不容乐观。
  现在的年轻一代不会唱田歌,也不愿唱民间小调,独特的田歌也似乎难以引起他们的注意。田歌若不及时得到继承和保护,可能面临失传的境地。
  慈城民间小调的演唱形式多样。从节目的演唱方式上,可以分为有词演唱和即兴演唱。有词演唱,指演唱者根据传统留存下来的唱词进行演唱,如儿童游戏歌谣、田间小调歌曲等;即兴演唱,如20世纪80年代前,慈城地区盛行的跑马灯和舞龙灯演唱。逢年过节,表演者挨家挨户演唱时,为了博取主人欢心,根据主人容貌、穿着、房产等实际情况,即兴现编唱词。
  从演唱人数分,可以分为独唱、二人对唱、一唱众和、群体唱等。独唱一般指唱节拍自由散板式的歌曲,如《淌田歌》《割稻歌》《春调》等;二人对唱,较典型的是一对一答式的《做年糕歌》。
  《做年糕歌》通过节拍的配合,既能缓解劳动的枯燥,又能起到协调工作节奏的作用。
  慈城田歌的劳动号子,则是一众和式。相关歌曲有《拉纤调》《打夯调》等。
  从表演的目的性说,慈城田歌的起源和哼唱,并不是为了表演,而是源于慈城百姓的日常劳动与生活的需要。如田间小调《车水调》《插秧调》等,典型的还有上了年纪的老妇在办丧事时唱的《哭丧调》。另一类田歌则完全是为了表演,如田歌《走书》《跑马灯》和《舞龙灯》等。
  慈城民歌有较强的地域性。首先,曲调不离中国古老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基础,但在这些基本音上增加了较多的前、后倚音和上、下滑音。唱词以地道的慈城话为主,加入较多的无实际意义的助词、感叹词(慈城话与宁波市区话有微妙差别,这特别地表现在音调和感叹词方面)。这类唱词内容,大都反映了慈城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如《八月十六过中秋》《慈城做年糕》《慈城地名歌》《十二月歌》等。
  古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样文雅的田园诗歌,现有慈城具有独特风格的田歌。二者一个文雅,一个粗犷;一个讲究诗律平仄,一个在乎和唱兴致;一个是诗人才子思考的结晶,一个是农民百姓劳动的杰作。慈城田歌虽没有像田园诗那样深入人心,但在慈城、宁波等地也曾是家喻户晓。
  如今,我们应该保护、传承和发扬慈城田歌,使慈城田歌作为慈城、宁波人的骄傲和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更多人所熟知与喜爱。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