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木镶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23
颗粒名称: 骨木镶嵌
分类号: J322
页数: 4
页码: 121-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传统手工艺骨木镶嵌制作过程和制作工艺的具体介绍。
关键词: 江北区 民间美术 骨木镶嵌

内容

骨木镶嵌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与朱金木雕、泥金彩漆和金银彩绣一起,同被称为宁波传统工艺品的“四大瑰宝”。
  顾名思义,骨木镶嵌即骨头与木坯相结合,嵌刻的内容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风俗、和合二仙、梅兰竹菊等,呈现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并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骨木镶嵌是以民间工艺与家具、屏风、文具、生活日常器物和建筑等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散落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不难想象,在骨木镶嵌繁复的花色背后,能工巧匠们需要经过一个精细、专注并且充满技巧的复杂制造过程。骨木镶嵌从设计到完工,有十道以上的工序,其要求一丝一厘、一分一毫都不能出差错,并要处处小心,以免前功尽弃。
  骨木镶嵌制作,一般需要经过如下过程:
  一、取材。原材料选取适宜用做嵌刻的红木、团木和樟木等为佳,并要求加工至半成品。
  二、选择镶嵌材料。如三角蚌壳、玉石、牛骨、象牙、罗甸、铜片、腊石、螺钢、木片等。不同物料所制作完成的嵌刻作品,有不同的名称,如木嵌、螺钿嵌和象牙嵌等。
  三、绘图。用20克印花纸绘制各种图案。题材基本以寓意吉祥的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静物和纹样四类为主,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四、压粘。将绘制完的图案,粘在镶嵌材料底板上。
  以下以贝壳材料为例:
  1.制作:先用钢丝锯,锯除图案形状以外不需要的部分,使其呈现基本轮廓。
  2.拼接并粘贴:将割锯下来的贝壳部件,重新拼接并粘贴在嵌板上,随后依据图案,用钢针(刻刀)在嵌板上画出痕线,然后拿掉暂时粘贴的贝壳,再用白粉将钢针画出的图形涂刷一遍。
  3.凿槽:用镶嵌专用凿,沿着图案外边,轻轻敲凿出深度约2毫米的凹槽,并用铲(锉刀)将粗糙隆起的部分磨平整。
  以上过程中,需要适时用木钻在板面上进行打孔,用木斗弹出清晰明快的线条。这些制作工具的使用与步骤,同样需要步步缜密。
  五、镶嵌。将贝壳图形放入凹槽,用敲锤(木制)轻轻敲平实,使图案呈现明显的立体感。
  宁波骨木镶嵌喜用象牙或牛骨装饰人物面部、手部等裸露在外的肌肤,具有强烈的质感。有老艺人会因材施艺,采用多种雕刻方法,如木雕“高嵌”,牛骨、黄杨“和嵌”等,构成丰满、多层次的平浮雕,并使作品非常耐看。
  现存的宁波镶嵌代表作品之一——“千工床”,可谓巧夺天工,镶嵌的物体有着活灵活现、生动逼真的姿态,是镶嵌高超技巧的典范。
  六、抛光上漆。用各种型号的砂纸打磨光滑,然后上清漆。作品本色不变。
  到此,一件精美的骨木镶嵌终于完成。
  宁波骨木镶嵌的历史十分悠久。隋唐时,骨木镶嵌在宁波开始盛行。南宋时,宁波以其便利的水陆交通,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埠,木器家具制作业也迅速扩大,加之浙东沿海拥有十分丰富的鱼胶、牛骨、贝壳等原材料,从而促使其发展并形成风格独具的宁波骨木镶嵌工艺。明代,该工艺成为家具雕饰的重要手段。清乾隆以后,宁波骨木镶嵌作品成为进贡宫廷的重要贡品。清末,其工艺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将艺人组织起来,恢复生产骨木镶嵌。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批量生产,技艺水平也有新的提高,发展了高平结合嵌、化学料填充嵌等新技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大型博古组合橱《西湖春泛图》,在中国第五届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荣获最高奖项金杯奖,并被评为国家级珍品。
  骨木镶嵌的出现,体现了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人们不仅能从中欣赏到精湛的镶嵌技艺,并且还能挖掘出数百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另一种睿智和自由的创造力,看出中国民众百姓对于和谐、富足生活的美好期盼。
  如今的宁波慈城镇,还有甘金云老艺人在传承骨木镶嵌技艺。
  现年52岁的甘先生,师从宁波市工艺美术厂杨生良、李华老和陈七根等老师。20世纪70年代,慈城镇新联村曾办起一家雕刻厂。在厂里工作的甘金云,曾于1974年至1978年,先后随上述几位老师傅学习雕刻和骨木镶嵌技艺。1980年后,工厂规模扩大,员工一度达到80余人。至20世纪90年代,因为多种原因,工厂倒闭,甘先生开始单干,创建了“甘雨民间工艺坊”,雇请木工和漆工帮忙,从事人员一度达到30余人,年产值20万元有余。所制作的骨木镶嵌有斜面写字台、龙头摇摆椅、红木如意床、双龙三人沙发、四仙桌等,还有作品《四君子图》《迎宾图》《八仙游历图》等,并曾受邀,携带作品参加鄞州、杭州等地的经贸交流会。
  甘先生曾说过:“我从事骨木镶嵌41年,带过30多个徒弟,从没有间断过自己的创作和创新。很多人让我用电脑来设计花样,可是我还是用铅笔设计。如果用机器设计,民俗的味道就没有了。”
  现在,在慈城地区身怀骨木镶嵌技艺的师傅还有邵盖达、李承权、邵惠珍、邵君明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骨木镶嵌也遇到了令人尴尬的复合材料的挑战,而且处于下风。大多数年轻人更多地愿意去选择那些风格各异的家具。这使曾经给一代老艺人们带来荣誉和欣喜的骨木镶嵌技艺,逐步渐行渐远,如何传承下去,也成了他们的心中之忧。
  目前,从事骨木镶嵌的师傅仅剩几十人,人员大部分散布在较为偏远的郊区。传承的力度不够,并且发展缓慢。
  骨木镶嵌穿越过300多年的风风雨雨,来到我们面前,依旧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显然,对这一民族技艺的传承,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如何保护与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当下需要深刻思考与急切行动的问题!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