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20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2
页码: 116-1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江北人民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极其丰富和伟大。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在制作木雕和漆器;在傅家山遗址里,也发现了数量众多的雕刻艺术品,其中最为精美的一件鹰首象牙饰品造型别致,形象逼真,证明了傅家山先民在那时已有很高的审美水平和制作手艺。
关键词: 江北区 宁波市 民间艺术

内容

本章收录的江北民间艺术主要有两大部分。
  一是民间美术,主要以民间工艺类为主,包括剪纸、刺绣等视觉艺术。二是民间音乐,其中还有民间曲艺和民间舞蹈。
  江北人民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极其丰富和伟大。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在制作木雕和漆器;在傅家山遗址里,也发现了数量众多的雕刻艺术品,其中最为精美的一件鹰首象牙饰品造型别致,形象逼真,证明了傅家山先民在那时已有很高的审美水平和制作手艺。
  旧时,江北的慈城古城有许多名门望族,那些官商人家的聚居使慈城也成了一座消费之城,而这种消费也同样注重精神追求。民国时期的《慈溪县志》中有一首写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的诗,从中可以看到当年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景:“昔年街市贾人多,花酒春风乐太和;午后家家关却肆,吹箫击鼓唱清歌。”
  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民间艺术是人民生活中追求高层次精神享受的体现。民间艺术的审美趣味和格调,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看出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在江北民间美术类中,许多项目,如“骨木镶嵌”、“根雕”和“樟木木雕”等,虽然都与生活中的坚固、耐用等实用价值相关,但其制作工艺,从选材到成型,都十分注意视觉上给人的美感,强调意识层面上的审美情趣,并且反映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另一些项目,如“风筝”“刺绣”和“花灯”制作等,则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人们在这些活动中的投入是温饱之后的娱乐,是对自己情操的一种陶冶。
  江北人民在千百年的繁衍历史中,创造和传承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浙东一带常见的民间艺术的各种门类,无论是视觉和听觉的,都可以在江北找到其扎下的根、开出的花。如民间美术中的“花灯”、“风筝”、“剪纸”、“折纸”;民间戏剧、曲艺和舞蹈中的“宁波滩簧”、“宁波走书”、“四明南词”、“甬剧”、“走马灯”、“抖空竹”和“舞龙”。这些民间艺术项目可说是在甬影响甚大、覆盖范围甚广的项目,同时也存在江北一地与周边地区的互为影响与交融的情况。
  值得指出的是,收录在民间美术中的“玉成窑紫砂壶”,玉成窑不仅仅是一个文人紫砂窑口,它更是一个由书画大家、文化名人领衔,制壶名手、陶刻高手共同参与的制陶工坊。因窑主梅调鼎为慈城人氏,其窑也设于慈城林家院内,从而使梅调鼎玉成窑成了江北的一枝奇葩。另外在民间音乐中,我们着重收录了几首极富江北特色的田头山歌、小调、码头号子和打夯歌。其中,源自慈城的“荡湖船”曲调优雅、欢快,是对生活的一种赞美;“慈城田歌”激昂高亢,充满田间的劳作气息,表达了旧时代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的一次次倾诉;采自外滩边上的“码头号子”,完全出自当年码头搬运工人的即兴口头创作,也是他们肩挑、背扛生活的直接的、真实的写照。江北外滩一带是宁波城的一个门户和主要进出口运输基地,五口通商以后,沿岸码头蜿蜒相接,大小船只汇集,因此,“码头号子”充满了浓烈的江北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这些民间乐曲,曲调相对固定,容易哼唱和记忆,歌词可以随时随地即兴修改或新填。如“码头号子”就有不少版本,词的内容会因为时代或作业场所和内容等的变化而不同。“走马灯”虽然在宁波各地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传统民间活动,各地的活动程式也大致相同,而慈城古城的走马灯与别的乡间有不少不同的地方,但由于走马灯的唱词变化也因地制宜,由此本章只收录一则为例。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