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210
颗粒名称: 香袋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4
页码: 91-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织染缝纫传统技艺,内容主要介绍了香袋的制作过程和制作工艺的具体介绍。
关键词: 江北区 香袋 传统技艺

内容

香袋又名“香囊”、“香包”、“荷包”等,是民间较为常见的一种手工艺品。
  香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当时,人们就已经开始佩戴香袋来祛除秽气。三国时代诗人繁钦的《定情》诗中有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这里的“香囊”一词,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香袋。至后世的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香袋更是成为十分普众的装饰品。众多的戏曲、小说、诗歌里都写到过香袋,或把香袋作为意象加以歌咏。《红楼梦》中就有关于“什锦春意香袋”的描写。
  关于在传统节日端午节佩戴香袋的习俗,还有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午时,就会有许多妖魔鬼怪出来活动,祸害人间,弄得老百姓们苦不堪言而又毫无办法。这时,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给人们托梦,说妖魔鬼怪最怕的是金属和香气,只要在那一天戴上金属和香气之类的饰物,就能避开妖魔鬼怪的侵害。人们纷纷相传观世音菩萨托梦的事,并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身上佩戴各种各样的金属或者香气之物来辟邪。这一天果然平安无事。从此,此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人们习惯在端午节佩戴香袋是因为端午前后气候开始逐渐炎热,蝇虻等一些毒虫开始活动,瘴气上升,容易诱使人们患上疫病。而佩戴香袋能够祛邪解毒,是因为香袋一般都加入了雄黄、艾草、薰衣草等香料。人吸入这些香料,会感觉经脉畅通,祛邪扶正,也能使蛇虫等闻之远遁,起到祛病强身、清爽神智的作用。
  香袋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在古代,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香袋,而且香袋形态也是千姿百态、各具情趣。
  香袋主要分为外面的布囊和里面的香料两个部分。香料多选用艾草、薰衣草、冰片、川穹、樟脑、白芷、雄黄等一系列中草药,并碾磨成粉末,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使用。
  外面的布囊则式样不同,做法也各有不同。
  这里列举大家较为喜爱且较为常见的生肖香袋的制作过程。
  制作生肖香袋需要准备的材料有针、线、剪刀、各色布块(以真丝织锦缎为佳)、八面光(一种装饰品材料)、珠子(塑料珠子、玻璃珠子皆备)、棉花,以及调配好的香料。
  制作时,首先确定生肖香袋图案,选择好相应的布料,并在选好的布料上画好正反面的生肖图案。接着用两三层薄布,重叠贴在一起,并将画好图案的布料贴在最外层,用剪刀沿着画线将布料上的生肖图案裁剪下来。接下去,把裁剪下来的正反面图案拼在一起,进行缝边。一边缝,一边将事先准备好的香料与棉花填充到布囊里,再进行锁眼、锁边等工序,然后把香袋的边缝紧。用八面光、珠子等装饰物做成生肖香袋的眼睛、嘴、纹饰等,钉在香袋上。最后,再用红线做成香袋的装饰须条和挂线。这样,香袋制作就完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生肖挂件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香袋也逐渐超越原本单纯的辟邪作用,变成一种蕴含深层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人们在端午佳节互相馈赠香袋,不仅仅是希望对方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把香袋视为一种吉祥如意的寄托与象征物。
  现在会手工制作香袋的人越来越少。江北区除了方翠仙、金彩娣等少数几位老人还会手工制作香袋,更多的年轻人则是购买机器制作的香袋作品。
  为了使制作香袋这门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不至于失传,江北区特意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把一些老手工艺者请入学校,在学生们中间教授手艺。这一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传承效果。一个个精美的香袋,出自天真烂漫的学生之手,正是香袋这一优秀民间手工技艺传承生生不息的最好写照。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