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192
颗粒名称: 其他传说
分类号: I276.3
页数: 14
页码: 47-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传说,内容主要介绍了穿虎头鞋救母、梁山伯与祝英台、田螺姑娘、春联的由来、灰汁团的由来等。
关键词: 江北区 民间文学 传说

内容

穿虎头鞋救母
  从前,有一个乐于助人的石姓船工,曾经帮助一位老奶奶,并得到了老奶奶赠送的一张画。画上是一个正绣着虎头鞋的俊俏姑娘。船工很喜欢,将画贴在茅屋里。从那以后,船工回到家,总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做好饭菜等他。原来,这姑娘是天帝的女儿,被天帝送下凡与船工结为夫妻。
  过了一年,他们添了儿子,取名石虎。几年过去了,这件事被广为流传。一天,县官来到渡口,见船工妻子貌美,一心想霸占。船工妻子见县官起了歹意,便回到画上。县官抢走了画并贴在自己的床头。可是不管县官怎样甜言蜜语,画上的美人就是不下来。
  小虎在家一直哭着要妈妈,送画的老奶奶告诉船工,让小虎的姑姑做一双虎头鞋,小虎穿上它,就一定能找到妈妈。
  按照老奶奶的嘱咐,小虎的姑姑连夜做好虎头鞋。小虎穿上后,身轻如燕,立刻向县衙奔去。见了县官,虎头鞋立刻变成老虎,咬死了县官。
  船工的妻子一见小虎,就从画上跳下来,带着小虎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令人潸然泪下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通过口耳相传,唯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最具辐射力的中国民间传说。这个有着近一千五百年历史的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并流传深远,具有爱情的千古绝唱之誉!
  有宁波江北一带流传的“梁祝传说”版本为: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的祝员外,有一女名叫英台。祝英台美丽聪颖,从小就跟随兄长学习诗文,并非常羡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可是家中没有名师,她便一心想前往杭州拜师求学。祝员外知情后,拒绝了女儿的请求。但祝英台求学心切,想出了一个办法——将自己装扮成一个卦卜者去试探父亲。祝员外见女儿女扮男装没有任何破绽,同时也不忍心打击女儿的求学希望,只好勉强答应了。
  英台便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途中遇见同往杭州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二人一见如故,便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后来,两人到了杭州城的一处书院,拜师入学。从此,二人同窗共读,形影不离,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道英台是女孩,只以兄弟之情相待。后来,祝员外非常想念女儿,催女儿回家,英台只得匆匆回乡。
  梁、祝二人离别,依依不舍。十八里相送时,英台不断借物表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淳朴,对暗示没有丝毫领会。英台无奈,只好谎称家中九妹,相貌和自己很像,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穷,没能如期赴约。后来,当山伯去祝家求婚时,才知道祝父已经将英台许配给城(如今鄞州)太守的儿子马文才了!原本一段美满的姻缘,瞬间成了泡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望。离别时,双双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来,梁山伯被朝廷命为鄞县县令,但山伯忧郁成疾,不久就去世了,葬在城九龙墟。英台得知山伯去世噩耗后,誓以同殉。那日英台被迫出嫁,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老天被祝英台的哀恸之心感动,突然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坟墓立刻合拢.……
  雨过天晴,彩虹高挂。梁祝二人化为蝴蝶,翩翩飞舞。
  田螺姑娘
  《宁波老故事》一书收录有“田螺姑娘”的故事
  相传,从前有个年轻人叫阿栓,从小父亲去世,和母亲相依为命。阿栓对母亲非常孝顺,是远近有名的大孝子。后来,母亲也去世了,只剩阿栓一个人孤苦伶仃,靠种地为生。阿栓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很清苦。
  有一天,阿栓正在水田里做活,突然看见田里有一只特别大的田螺微微在动。阿栓心怀好奇,就捡了起来,把这只大田螺带回了家,养在水缸里。
  不知道过了多少日子,有一天,阿栓照例清早起来去田里劳作,待到中午时分回家,却发现厨房里已经做好了香喷喷的米饭,桌上还摆着刚烧好的菜,茶壶里也有烧开的热水。他心中很奇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天回来又是如此。第三天,第四天.……天天如此。
  阿栓决定要把事情弄清楚。于是,第二天鸡叫头遍,他就跟平日一样,扛着锄头下了田。眼见快近中午,阿栓就匆匆赶回家,想看看究竟是哪位好心人每天帮他做饭烧水。快到家时,他老远就看到自家屋顶的烟囱正飘着袅袅炊烟。可是当阿栓蹑手蹑脚地走到家门口,贴着门缝往里看时,家里却毫无动静。推开家门,就见桌上饭菜飘香,灶火还烧着,热水在锅里沸腾,只是还没有来得及舀起。那个烧饭的好心人却已然无影无踪。
  阿栓心里更疑惑了,就想了一个办法。第三天一大早,他又同往常一样下地。不过,这天他离家没多远,就悄悄地折返回来。乘家里的烟囱还没有冒烟,阿栓就悄悄地躲在自家篱笆墙后面,全神贯注地看着自己家里。没多久,阿栓终于看到了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从自家水缸里缓缓地走了出来,但她身上的衣裳却是干的。这姑娘慢慢地走到了灶前,就开始烧火做饭.……
  阿栓看得真切,心里万分惊讶。他连忙快步跑进门,走到灶前,对正在烧火煮饭的年轻姑娘道:“请问这位姑娘,您从哪里来?为什么要每天帮我烧水做饭呢?”
  姑娘吓了一跳,没想到阿栓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听闻阿栓盘问自己的来历,吞吞吐吐不知道如何是好。她转身想离开,却被阿栓挡住了去路。姑娘经不住阿栓的一再追问,无奈之下,只得将阿栓带到水缸旁告诉他:自己就是他在田里捡到的那只田螺,可以叫她“田螺姑娘”。因为看阿栓勤劳善良但家庭贫苦,她就想帮助他。
  阿栓看到在水缸里的那个田螺果然只剩下了个空壳,明白了事情的缘由。又见田螺姑娘美丽善良,也很喜欢。于是,二人两情相悦,结了婚,过起了美满的日子。
  可惜好景不长。原来,阿栓家附近住着一只蚂蟥精。蚂蟥精十分垂涎田螺姑娘,看到田螺姑娘对阿栓这么好,夫妻生活这么幸福,心里非常妒忌,暗暗打定主意,要抢走田螺姑娘。
  一天,蚂蟥精假扮成算命先生,从阿栓家偷走了水缸里的田螺壳。有了田螺壳,蚂蟥精就轻易地把田螺姑娘收到了自己的洞里。阿栓和村民一起冲入蚂蟥精的洞中,想救出田螺姑娘,却被蚂蟥精打败。后来,阿栓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村民准备了很多盐,然后把蚂蟥精从洞里引出来。等到蚂蟥精出来的时候,大家突然一起把盐撒在蚂蟥精的身上。蚂蟥精最怕盐,身子遇到盐越缩越小,最后终于死去。
  阿栓救出了田螺姑娘,从此就和田螺姑娘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田螺姑娘”的传说在宁波地区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并以戏曲形式搬上舞台和荧幕,演绎成美丽的爱情故事,堪称“梁祝”的姊妹篇。
  田螺姑娘的传说究竟源自何时出自何书,鲜有人知晓。
  据考证,东晋陶潜所著《搜神后记》中,有篇《白水素女》,所记内容大致接近于“田螺姑娘”的情节,故后人多认为“田螺姑娘”的故事即是从中演化而来。不过这个传说经过祖辈们口耳相传,更具民间传说的特点。
  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东邵村一带,至今还有不少人能完整讲述“《田螺姑娘》”的故事。
  春联的由来
  在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增添喜庆气氛。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贴春联习俗由来已久,相关传说也数不胜数。宁波当地,则有这样一种传说。
  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盘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日出报晓的金鸡。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拱形的枝干,树梢笔直弯下来,碰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度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就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将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们的行为,一旦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便有了鬼怪怕桃木的传说。于是,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两位神将的名字,挂在门两边,称作“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形成用红纸书写的年俗,是明代以后的事。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大年二十九,忽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一定要在门上贴出春联,以展示新气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以观赏各家春联为娱乐。巡游了一段路,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派侍从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代笔。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信手拈来,语气不凡。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后来该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钦赐的对联,恭敬地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传家之宝,每日烧香敬奉。据说,“春联”二字的正式命名,也始于朱元璋。
  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广泛地流行,并盛行不衰。
  一般人家最常用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家家户户贴春联,也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灰汁团的由来
  灰汁团是宁波有名的地方食品之一。
  关于灰汁团的来历与做法,慈城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旧时,当地人通常用灰汁水洗衣服。因为灰汁水中含有一定成分的碱,有去污能力。所以寻常人家,都会把灰汁水装在一个水缸中,放在家里灶间。
  慈城三板桥一带,住着一家三口,父慈子孝,家庭和睦。谁知有一年闹瘟疫,父亲在瘟疫中死去,母亲也过度伤心而哭瞎了双眼。家中因为缺少了顶梁柱,家境一落千丈。幸好这家儿子很懂事,不仅对母亲十分孝顺,而且读书也非常用功。
  儿子稍大一些以后,就去镇上的私塾念书,平时回家的次数也少了许多。为了尽可能照顾好母亲的起居,他每次去镇上念书前,都要将家里的水缸拎满。母亲虽然双目失明,但在好心的街坊邻居帮衬下,也能勉强维持生活。
  有一年,正值早稻收割时节,在镇上念书的儿子很思念母亲,就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家看望母亲。母亲见儿子回来,非常高兴,心想:“儿子赶了那么远的山路来看我,一定肚子饿了,我要做点好吃的给他吃。”想到这里,她拿了一些刚刚收下的早稻米,摸着到石磨间磨了几斤米粉。虽说眼睛看不见,但是母亲的手脚依旧灵便,米粉磨得很细。磨完米粉之后,从厨房的小水缸里舀水拌好米粉,又往里加了一点黄糖。没多长时间,她就裹好了几十个米团,在灶头上蒸了起来。快蒸熟时,蒸笼里竞然散发出一阵阵特别的香味。母亲纳闷,心想自己过去眼睛好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米团也没有这么香,今天究竟是怎么了?一定是菩萨显灵了!
  这阵阵香味不仅让儿子垂涎欲滴,附近的左邻右舍也都闻香而来。大家迫不及待地打开蒸笼,品尝蒸笼里的米糕。大家一尝,不但觉得香味独特,且觉得非常可口。儿子细心查看,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家里灶间放着两只水缸,一只盛水,一只盛灰汁水,而双目失明的母亲误把盛灰汁水的水缸当成盛清水的水缸,用灰汁水和了面,阴差阳错地做出了美味的米糕,灰汁团因此而名。
  这样,此事一传十,十传百,灰汁团的做法也渐渐地流传开来。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