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182
颗粒名称: 地名传说
分类号: I276.3
页数: 32
页码: 15-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民间文学地名传说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宝庆寺的由来、保国寺、慈城董孝子井、慈城水上坟、赐却亭的由来、金家井的由来、清道观、日湖与月湖、桃花渡等。
关键词: 江北区 民间文学 地名传说

内容

宝庆寺的由来
  宝庆寺坐落于庄桥姚江青林渡的北岸,始建于宋端拱二年(989),为宗本禅师所建,初名为“西资庵”。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寺僧广清进行大规模扩建,并奏请朝廷。嘉定十五年(1222),宋宁宗赐名“宝庆讲寺”,并请三朝元老、一代大儒、礼部尚书王应麟撰《宝庆讲寺记》。新建的观音殿落成时,又请黄震撰写《宝庆讲寺观音殿记》。二石碑均刻立于寺。民国年间,逐渐破旧败落。新中国成立后,寺院一度辟为学校,后又做仓库及民宅之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破残,佛像无存,香火中断。近年来,经多方努力,终于使千年古刹重放光辉。关于宝庆寺名称的来历,还有一段神奇的民间传说。
  宋代年间,庄桥颜家村姜颜有个破败不堪的寺院,里面住着三个和尚。他们每日诵经念佛,闲暇时植树、种菜,维持生计。某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师兄弟三人去庙地刨番薯。刨了两垄地后,小师弟的锄头突然陷进地里的一个窟窿中。三人很是惊奇,于是动手清理窟窿周围的泥土,渐渐挖出一个大坑。当他们清除了淤泥后,发现中间有一个大坛子。坛口用层层荷叶封口。师兄弟三人揭开层层荷叶,发现居然是一坛白银。商量之余,决定半夜三更把银子偷偷运回寺中,以后过上富裕的生活。三人连佛家的清规戒律也不愿意守,当天晚上就杀鸡宰鹅,准备开荤庆祝意外发财。为此,还派三人中最小的师弟去镇上买酒。
  小师弟走后,两位师兄就开始议论了。大师兄说:“这些银子三人分,每人也就能分到有限的一点,如果咱们两个平分,那该多好啊?”二师兄会意地连连点头,两人商量着,一条毒计就定了下来。
  话说小师弟在镇子上沽好了酒,正准备调头返回寺里,突然一个念头就闪过他的脑袋:“我先发现的窟窿,凭什么要跟他们平分啊!”于是他心一横,折回街上,到药店买了一包砒霜倒进了酒壶。
  小师弟回到庙里时,远远就闻到了香喷喷的肉味,想到今晚的美味佳肴和自己日后一个人的幸福生活,小和尚不由脚步轻了起来,跨过山门,高声招呼道:“两位师兄,酒沽来了。”两位师兄听了暗自高兴,连忙说道:“辛苦辛苦,麻烦师弟再去烫酒。”小师弟走进厨房,刚放下酒壶,只听耳后“呼”地一声,连回头都来不及,脑袋上就吃了狠狠一棒,“扑通”一声倒在地上。接着两位师兄各操一根木棍一阵乱打,把小师弟打得脑浆迸出,后将尸体抬到后院。二师兄开心得马上开席畅饮。一壶酒还没见底,二人突然开始挣扎抽搐,七窍流血,很快便直挺挺地躺在了地上。
  三和尚的莫名倒毙,让这庙宇更加破败荒芜。很多年后,大批从日本来中国取经学习的和尚到了浙江一带。其中有个日本和尚在这里住了下来,每天诵经念佛,打扫寺庙,把庙宇收拾得干干净净,于是,这破庙渐渐地香火繁盛起来。
  村里有个常做善事,名叫颜宝庆的信佛女子,生性善良,对佛祖无比虔诚。她平日里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好饭、好衣送给清苦的出家人,天天送饭,不曾间断。谁知却因这一行为在村中被人恶语中伤,传出了闲话。可怜的宝庆羞愤难当,但她信佛为善,不忍心让僧人挨饿受冻,照常送饭,从未懈怠。
  一天,她送饭归家,一群无赖堵在她家门口,当面辱骂:“不要脸的淫妇,天天去寺里与那日本和尚幽会。”宝庆羞愤难当,哭跪在地,悲怆高呼:“我乃信佛之人,怎敢让菩萨、居士受我连累蒙羞!”言毕泪如雨下,纵身跃入河中自尽,以示清白。
  那日本和尚正在吃饭,得知消息,悲痛疾首,仰天长叹道:“为吾佛家大业,连累大嫂含屈九泉,于心何忍!我无甚可祭,就用你赠来的饭菜做祭品吧。”于是,将一把筷子插在地上,吐出自己口中的米饭,从此不进米粮,只以庙前番薯地里的番薯为食。
  一天,那日本和尚照样去地里刨番薯时,掘出了那三个和尚留下的白银。他不敢贪享,与村里人商量,就在破庙边建造了一座像模像样的大寺院。
  村民们知道此事之后,都知冤屈了颜宝庆,为遂颜宝庆信佛向善的心志,便把这大寺院取名“宝庆寺”,昭明佛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谛。
  保国寺
  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是宁波郊区灵山脚下的一座寺院。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江南幸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
  有关保国寺的传说林林总总。根据江北退休教师费善昌的叙说,有这样一个故事:
  建于唐朝的灵山寺,历经数百年,到大宋真宗皇帝即位不久,一场台风摧毁了寺院的大殿,往日香火鼎盛的场面也变得冷清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寺院的方丈又在一场大病中溘然长逝。在留下来的僧人里,有个姓施的僧人,见寺院败落这样,心里十分难过,萌发了振兴寺院的想法。他向寺内其他僧人做了一番交代之后,便开始四处化缘。
  有一天,化缘途中,施僧经过一处树林,但不认识是什么树,走到林中,奇香扑鼻,而且没有发现任何蚊虫。他不由得暗暗称奇。走出树林,询问当地住户,一位老人笑着说:“这片林木是我祖上所栽,树名‘黄桧’。这些树粗大、坚实,造屋制器不蛀不蚀。”施僧见长者是一宽厚仁慈之人,于是便跪下请求老人施舍,用来建造寺院大殿。老人见其和善心诚,一口答应。据说今日保国寺大殿的柱梁就是这“黄桧”木。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建造大殿的砖石、木料终于备齐。施僧还特地去峰小白岭下,请“活鲁班”吉祥、灵峰甥舅,选吉日开工。
  舅甥二人带领工匠来到古灵山南边。施僧提出新殿比旧殿,高、宽、进深都要加九尺,以示“大雄”。领班灵峰指着原来的殿基与堆着的“黄桧”木说:“你这座宝殿我吃勿落(做不了)。古灵山北边的定林寺大殿还等我去开工呢。”说完转头对外甥说:“你也应该自立门户了。今天这工程就交给你了,我在山后,有难处到山后来找我。”说完就走了。外甥吉祥一脸的茫然,他知道事已至此也只能把建造寺院的任务接下来了。他给自己鼓劲:“有什么了不起,我就不信我造不了保国寺大殿!”经几次勘察,他决定将大殿三面的墙筑在地基外的山坡上,各借地四尺半,利用伸进殿内的山坡砌成罗汉座;南面殿基则伸出四尺半。四根木材拼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别粗壮且美观的八瓣瓜棱柱;木材欠长,柱子上头就顶托复杂的层层斗拱,殿前架构三个镂空藻井,不仅可使屋面抬升到要求的高度,更可使殿内顶部更为美观。
  方案一经确定,吉祥开始动工。转眼到了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的中秋佳节。建筑构件虽已制齐,可是柱还没立,拱还没上,上梁日子难以确定。吉祥觉得舅舅施工的定林寺离完工日期一定不远了。想到这里,他有点垂头丧气,不知不觉在木料堆上睡着了。梦中,他忽然看到一位老神仙驾五彩祥云来到面前,和蔼地对他说:“我是鲁班,念你一片诚心,今知你遇到难题,特邀天宫前辈前来相助,让你不误上梁吉时。”说完,指挥天宫工匠分头立柱、垒斗、架镂空藻井..临走,鲁班嘱咐道:“这是天神安装的,不能积人间的尘埃。我们走了!”吉祥心头一惊,立马起来,只见月色下一座大殿已立在眼前,就只剩大梁没架上。
  上梁吉时到了,各方都上山来观礼。吉祥亲自爬到正大梁的东头,另一师兄弟在大梁的西头。时辰一到,便把大梁稳当地安放到位。正在众人欣赏宝殿时,忽然古灵山背后飞来四道白光,分别落在到宝殿屋山二梁头上。吉祥急忙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北边定林寺抛来的“上梁馒头”,上面还盖着红方印!吉祥没有馒头可以抛过去,于是抄起手中的斧头,裹了红绸,朝山那边奋力一扔,表示保国寺大殿也上梁成功。说也奇怪,这把裹着红绸的木工斧头飞过古灵山山脊,恰好斜插进定林寺正梁当中。
  这个保国寺的传说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保国寺的另一种神秘和魅力!
  慈城董孝子井
  慈城西南有一条溪流,从余姚的四明山余脉——大隐山发源,因此命名为大隐溪。话说,距今约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慈城北边住着一户人家,家中母子相依为命。儿子姓董名黯,虽然家里穷困,但是董黯懂事又孝敬母亲,日子过得倒也平安。可不想有一日董母得了大病,不吃不喝卧床不起。这可急坏了董黯,到处求医问药,终日侍奉于母亲床头。几日下来,董母连病带饿,已经瘦得皮包骨头,虚弱不堪。
  这一天,董黯又熬了一碗菜粥跪于母亲床前,含泪劝道:“娘,不吃不喝,健康之人都难熬几日,何况您当下的身子..好歹吃几口吧,这阵子熬过去了,病自会有转机,不然您让做儿子的如何是好?”
  董母只得强撑身子,张嘴含了一口菜粥,不想又苦又涩,一阵反呕,将粥吐了出来。董黯一见,口中只喘粗气。但见儿子焦虑的样子,董母便说道:“儿啊,娘听你的话,吃不了饭就喝点水吧!如今我想喝些娘家的大隐溪水。”董黯是个十足的孝子,一听此话,心中便打定主意,去远处的大隐溪挑水来孝敬母亲。
  次日一早,董黯便用扁担挑起水桶,穿上草鞋,安顿好母亲,出发了。一路上翻山越岭,翻过七七四十九座山,爬过了七七四十九道岭,终于来到了离家30多公里外的大隐山下。只见一道清澈见底的溪水,汩汨流出山坳,曲曲折折一路向北流去,溪底铺满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鹅卵石,溪水长流,不时溅起浪花,石缝中有一群柳叶般形状的小鱼追逐嬉戏。董黯不禁掬起一捧溪水,“咕噜”一声吞入口中,感觉甘洌又沁人心脾,他不由得长舒一口气,脱口大喊:“好水啊!我总算找到你了!”一时间,群谷中回音缭绕,百鸟合唱。连日来的忧愁和路途的劳顿都仿佛烟消云散。
  董黯不敢留恋,抓紧时间灌满水桶,回去的路要比来时更劳累,满担水桶很重,不一会儿肩上红肿,脚底也起泡,腰酸背痛,但他咬牙坚持,终于在天黑之前,颠颠晃晃地挑着还剩下一半水的水桶赶到家里。
  董黯放下水担赶紧点火烧水。不出片刻,将热茶端到娘的床头。董母见此情景,心中半是甜蜜,半是心酸:甜的是丈夫早亡,却有这样一个孝顺懂事的儿子;酸的是自己这场病下来也不知是死是活,却拖累了儿子,万分不忍。一阵感慨中,她双手接过儿子手中的热茶,咽了一口,呼出一团闷气。“咕噜咕噜”又喝了大半碗,只觉得有股清新的暖流,流过五脏六腑,体内连日的胀闷好像减轻了许多。
  此后,董黯隔三差五就到大隐溪挑水,母亲也把溪水当饭、当药吃。后来董母的身体渐渐地好起来了。数日后的一天,董黯在田间锄草,忽然从地下冒出一股清水,味道甘甜,犹如大隐溪水。于是,董黯掘地为井。乡人听说此事,纷纷称赞董黯孝感天地,让他不用再徒步千里去大隐山挑水。此后,董母的病好了。人们有的说是大隐溪的水好,有的说是董黯的孝心感动了神灵。董孝子的故事也从此传开。
  董黯死后,人们为他建造了董孝子庙,把那条神奇的大隐溪改名慈溪,而慈溪县名,也因为慈溪横贯而得名。至于慈城与董黯的关系,是因为慈溪县治就在董黯所住之镇。后来,董黯掘出的那口井也被人们保护留存下来,取名“董孝子井”。为了一睹孝子井,现在仍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人。
  “董孝子井”还影响了当地一些谈婚论嫁的风俗:为了让女儿以后在婆家少受苦,女方往往会出一笔钱,专门用来替出嫁的女儿打井,寓意女儿会像董孝子一样孝敬公婆。
  董孝子井的传说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仍散发着“慈孝”的馨香,也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它的大爱之风!
  慈城水上坟
  在慈城古镇碧波荡漾的慈湖上,有座孤零零的绿岛独立水中。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水上坟”。
  关于水上坟,有个令人颇感酸楚的故事。
  从前,在慈溪县(慈城镇)小关帝殿附近,住着一户姓孟的做官人家,因为父子间关系长期不和,百姓都称孟公之子为“拗孟公”。
  父亲孟公平时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妻子钱贞十分贤惠,儿子孟继庭活泼可爱,加之又是“三房一丁”,便视若珍宝,疼爱有加。到了继庭读书的年龄,孟公请来先生执教,望儿成才。可是事与愿违,继庭根本不爱读书,终日贪玩,气得教书老先生辞行返乡。临走前,老先生对孟公说:“汝子不可教也!”
  孟公被激怒,第一次将儿子狠揍了一顿。然而,这并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使得儿子整日破罐子破摔。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小继庭也逐渐长大,但对读书仍是毫无兴趣。一天,孟公对儿子感叹:“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你肯读书,从今日起为时不晚。否则,即使有再多的家底,也被你坐吃山空了!”
  继庭听后十分反感,大声道:“此话太过严重!我不信一人就能花掉你这份‘大家当’。俗话说‘爹当官,儿享福’。你又何必如此小气,对你儿子也斤斤计较?”
  孟公闻言,唉声叹气,连说家门不幸,竟会生出如此拗子!
  继庭成年后,不学无术,成为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终日挥霍无度。一年,当地瘟疫爆发,尸横遍地。孟公看在眼中,痛在心里,积极组织当地所有力量进行救助,以控制疫情蔓延。由于人力不够,孟公想让儿子也加入进来,一来能了解百姓疾苦,二来也让儿子学习医术,做个有用之人。
  然而父子相遇,话不投机。继庭不屑:“参与救灾确实重要,但是我一无医学知识,二无责任在肩,我看你还是另请高明吧,以后我们各走各路,互不相干。”说罢,扭头就离开了。
  孟公见儿子愈发绝情无义,便把经济大权握在手中。继庭想尽办法,用自己的婚事接连向两个伯父捞油水,因此手上的钱也足够花过些时日。他傲气更甚,拗劲更足,与父亲愈加不合。光阴似箭,一转眼孟公已到迟暮之年。一天,他自感在世不久,唤儿到身边,沉痛地说:“我们父子之间的拗劲在这县城里也是出了名的,如今谁对谁错已不必追究,我只希望临死前,了我一个心愿,就是把我的坟做在慈湖中……”
  继庭望着父亲苍老的脸,听着他细微无力的临终遗言,百感交集,突然感到以往父子间的冲突,过错都在自己。他这时才意识到父亲是为了自己好,只是自己冥顽不化。现在,作为父亲的亲生骨肉,继庭答应了父亲的要求。其实,孟公是怕儿子平时跟自己反着干,如今自己想葬于山下,若他反着对儿子说,说不定能完成自己的心愿。哪知这次儿子居然顺着他的话去做了。这正可谓“孟公临终,拗子回头”!
  现在慈湖的西端就有一个圆形大坟,据说无论雨期或是大旱,水上坟四周都有水。传说这是孟继庭为了给自己赎罪,一直守护在水上坟旁边,既不让大水漫坟,也不让坟缺水。
  如今,水上坟成了一面慈孝镜子,时刻提醒着人们别再重演“子欲养而亲不得”的悲剧。
  赐却亭的由来
  宁波江北区洪塘街道上沈村,有一条清澈绵长的小河,人们往河里一望,便可以看到一座古老的亭子的清晰倒影。
  这座古亭与一般江南的亭子不同,其一,柱不是常见木柱;其二,亭并非圆形,而是略呈长方形。
  该亭有石柱八根,南北各四根,石柱边长约28厘米,高达3米。这样的石柱亭子,附近仅慈城的师古亭可与之媲美,但师古亭却是常见的圆形亭。除了外形特别之外,这座古亭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赐却亭”。说起这个名字,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据洪塘街道老一辈人相传,第一个到上沈村建村构宅的人是南宋的沈明(字恒德)。其先辈在宋为官,抗元战死后,举家南下躲避战乱,约南宋嘉定年间来到这里。沈明见此处土地肥美,流水清澈,宜于安居乐业,便开垦、建房。自此,其家族世代安居于此。
  沈明后人传到“阜”字辈第五代玄孙时,长孙沈邦(字圭逊),成为赐却亭的主人公。
  沈圭逊生于元朝大德三年(1299),自小聪明过人,博学多才。元至治二年(1322),沈圭逊参加了元朝乡试。那时候,朝廷把天下分为11个行省、2个宣慰司和1个直隶省。所谓的乡试,其实就是一个行省的人才考试。
  元的统治者为蒙古人,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第一等,色目人第二等,汉人第三等,而把长江以南长期抗元的汉人,定为当时社会最下等的第四等人。汉人在政治上和社会上遭到制度压迫和歧视。比如考试写策,汉人、长江以南的汉人要写试策1000字,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要写500字。沈圭逊在八月二十日、二十三日、二十六日参加了江浙行省乡试的三场考试。自负才学的他,一举取得江浙行省第一名的成绩,并中解元。因此他不但成为举人,还受赐进士及第,于是有了充分的条件以参加第二年的会试。
  元代的会试只取天下举人中的300人参加。而这300个人里,最终还要淘汰200人。长江以南的汉人只可以75人参加。蒙古人和色目人尽管人数极少,却可以占到150人的名额。至治三年(1323)二月初一,沈圭逊参加了会试,从未时到黄昏,关在一间小屋里,由军差看守,相伴的只是笔墨和12幅白纸。又经过初三、初五两场会试,沈圭逊以“第四等人”身份,取得了会试成功,成为进士。之后,沈圭逊在三月初七的御试中,又由元英宗皇帝钦点为御试第四名。
  诗学才情一流的沈圭逊参加完御试后,一直在朝做官,直至学士。但在做官期间,沈圭逊亲眼看到元朝朝纲不振,官僚腐败,政府轻视文人和汉人,导致人民困苦以致国势艰危,于是,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毅然拂袖辞官回到上沈村。元顺帝屡次招他回去当官,他都坚定地拒绝,也坚决不接受元顺帝赐给的瑶琴玉棋。
  传说元顺帝的使者,老远来到上沈村请学士公沈圭逊受赐,却找不到人。村人说他到村西亭子里赏梅去了。使者又去村西请他受赐,沈公依然谢而不受,仍不愿为官。说完,便转身自顾赏梅而不再理会使者。使者讨个没趣,又不便发作,只得打马而归。一次次的推辞赏赐,使得沈圭逊在当时的村里名声大振。村民知道村里住着一位清高孤傲的大学士,有感于他的廉洁的品格和不愿助纣为虐的行为,便把沈圭逊常去的这座亭子唤做“赐却亭”。
  有了这样的典故,“赐却亭”在上沈村老百姓的眼里,已经不是一座普通的亭子。直至如今,依然保持得比较完整,石柱、鱼梁等仍然存留。
  赐却亭的故事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其代表着当时如沈圭逊这样的第四等汉人的才华和尊严,代表着中国古人高尚的节操。
  金家井巷的由来
  南宋时,慈溪东南金斗山下住着一位讨饭的金老头。从小丧双亲的金老头,过着流浪乞讨的日子,也一直没有成家。但金老头心地善良,重情义,时常助人为乐,人们也愿意施舍钱物给他,几十年来,便也积攒下不少银钱。
  一天早上,金老头来到城里要饭,刚讨到一条街,弄堂口有家茶馆,只听六七个喝茶的客人正议论着一件怪异的事情。金老头便侧着耳朵听起来。原来,城里一家大户人家宅子里,出现了两条大王蛇。有天傍晚,这两条大王蛇游出屋外,到后园乘凉,刚巧被女主人看到。女主人受到惊吓,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后,女主人想了好几夜,决定卖掉这座隐藏不祥的房子。于是写了一张低价卖房启事,叫佣人拿去贴在弄堂口。这张启事引起城里百姓们的纷纷议论。
  金老头听完茶客的议论,走到弄口去寻那张卖房启事,有心要买下这座房子。果然,与茶客说的一样。中午时,金老头讨饭来到卖屋的这户人家大门。
  叩门后,有佣人走出来开门。佣人一看是个要饭的,便说:“在门口等着,我进去弄点饭菜来给你吃。”
  金老头一听急忙说:“大姐给我做做好事,向女主人通报一下,我有急事想和她商量。”
  女主人听说门外有个讨饭模样的老头要见她,心生疑惑,就来到大门口问个究竟。
  金老头说:“你不是要卖掉房子吗?这房子我要了。”
  女主人上下打量了金老头一番后说:“先生是要饭的,哪里有这么多的银钱买房?莫非有钱假装成讨饭样子?”话虽这么说,女主人还是请金老头进了自己的屋里。
  金老头看到天井上有一石窗,石窗上雕着栩栩如生的九条龙,心头越发欢喜。他对女主人说:“太太,我有足够的银钱买下你的房子,明天我把银钱拿来,你绝不能讨价还价。”
  女主人说:“我说话算数,好了,明天你把银钱拿来,房子就卖给你。”说完,留金老头吃了中午饭。第二天一早,金老头十分高兴,背着沉甸甸的银钱上门来。女主人一数,足足有四千余两,就收下了银钱,把房子交给了金老头。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满城的百姓又开始纷纷议论。
  日子过得真快,一转眼两个月就过去了。一天下午,金老头到后园去锄地,想种些青菜。他在地中央站好,刚一锄头下去,却听得泥地下发出了“当”的一声。金老头起先还以为锄头碰到石头了,但是听声音好像又不是。金老头于是就慢慢朝下掘,一下一下地挖开泥土后,一看,原来地下埋着两只坛子。金老头好生惊疑地打开坛子——竟是两坛金子!金老头仰天长叹:“苍天有眼,让我讨饭的发财了!”
  惊喜之余,金老头却想到:女主人良心好,这么便宜把房子卖给我,我决不能白得这两坛金子,于是想还给女房主,但她早已离开慈城,不知去向。
  金老头是个菩萨心肠,看到周围百姓要走不少路到河埠头去洗东西,很不方便,就出钱雇石匠挖井,在弄堂内的空地上挖了几口水井。老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一年后,金老头终于找到了女房东。他说:“我一没有小孩,二没有亲戚,过世后,这么好的房子留给谁?还是还给你为好。你千万要收下,这是我的一片心!”又说:“我今天从实相告,你家中出现的两条大王蛇,后来不见了,原来是它们变成了两坛金子呢。”
  女主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金老头走时,把一封遗书交给了她。遗书上写明自己过世以后房子就赠予她。
  不久,一个冬天的晚上,金老头旧病复发去世了。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女房东耳朵里,她立即派佣人一起料理金老头的后事。料理后事时,果然在金老头的床底下发现了两坛金子。女主人在金斗山上给金老头做了一穴坟墓。从此以后,百姓们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讨饭人,就把这条弄叫做金家井巷。
  清道观
  慈城镇东面塔山之上,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清道观。清道观始建于唐,经几个朝代的扩建续建,曾成为当时国内东、西两大超级道观之一,并因此声名远播,海内外香客潮涌般而来。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毁,如今仅存废墟。
  观内曾有一个几吨重的铜钟。传说这铜钟材料纯正,制作精良,钟声洪亮好听。道长是个高人,立志要把钟声远播天下,把浙东慈城的深厚文化传扬四海。
  一天早上,道长带了随身衣物,欲云游四方。临行前,他交代敲钟小道士:“我即日启程,你算准日子,待七七四十九天后,方可敲响铜钟,时日未到,切勿轻举妄动,以免误了大事。”小道士迷惑不解,心下觉得道长故弄玄虚,怯声道:“为何要七七四十九天之后?”道长轻捋白须,朗声答道:“不必多问,天机不可泄露,到时自知分晓。”小道士好奇,还想探问,却无从下口。道长拍拍他的肩膀:“此嘱,切记!切记!”小道士点头,道长随即启程上路。
  道长走水路前行,不管水波滔滔,一路颠簸,一心要走遍天下码头,遍访名城重镇,让清道观的钟声名扬四海。原来,这座铜钟十分神奇,钟声传播无止尽,但有一个奥秘,必须由高道随身传扬,道长行至何处,钟声便跟随到何处。这奥秘只有道长深谙,为免节外生枝,从未泄露。
  次日,道长日夜兼程,刚到杭州钱塘江口岸,登岸稍作歇息,复又上船让艄公赶路。谁知正当将行之际,忽听“当”的一声震响,浑厚有力,咄咄逼人。道长大惊,缓神细听,却是“当当”之声不绝于耳。那大钟的音力,惊动天地,一股股力道扑面而来,震人心魄,似一捆搓绳,越拧越紧,声波一浪强过一浪,到后来,又似一缕青烟,消散于天地之间。
  道长颓然长叹:“前功尽弃矣,前功尽弃矣。”命艄公赶紧原路返回。
  可想而知,原是小道士年幼无知,再加贪玩调皮,哪记得住七七四十九天?道长走后,只短短一日,他便早早敲响铜钟。道长如今只到杭州,那钟声也就只能到此为止。即便再往前行,也是徒劳。
  从此,清道观的钟声只能传到杭州。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当年小道士贪玩,这钟声能传遍天下呢!
  说到这清道观铜钟钟声的远播,家住慈城五湖湖头的朱卫平可是津津乐道(讲述人,还会讲《冯家发迹的故事》《玉蟹传说》《牛头桥的来历》《爹爹鸟的传说》等故事)。他说,铜钟不但钟声非凡,并且还有卫国灵性呢!这又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传说了。
  话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侵略者来到清道观,远远就听到浑厚钟声,待走近细瞧,更觉铜钟雄伟壮观,一个个眼红心痒,决定把它掠夺回国,据为己有,就逼迫民工将铜钟搬运下山,然后运回国。百姓眼看国宝沦落异乡,有去无回,于是奋起抵抗,怎奈鬼子洋枪洋炮,只好牺牲民力,把铜钟弄下山来,装上洋船,从江上驶向大海。
  说来神奇,船开至镇海口,本来晴空万里,忽然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出海口被黑云团团围住,洋船根本无法前行。霎时只见狂风大作,波涛汹涌,浪头一个高过一个,直扑甲板,不一会儿,雷电交加,“噼里啪啦”阵阵炸来,就连锚链也断了,高高竖起的桅杆更是生生被劈断数根。此时船是走不了也停不了。眼看船只倾过来斜过去,再下去就要翻船了!
  洋鬼子还算聪明,叽里呱啦一阵争论,总算明白这铜钟有灵性,中国生中国养,不愿意飘洋过海流落异乡,这是动了天怒!一个个摇头摆手说不敢再往外运了,祈求上帝保佑,不要翻船!说也灵验,片刻之间风平浪静,云开日出。鬼子自顾逃命要紧,随随便便就把铜钟沉入海底。到现在,这铜钟还沉在镇海口呢!
  日湖与月湖
  月湖与日湖是宁波市区著名的两处风景名胜。宁波城水源有二:一支从鄞县西南乡它山堰而来;一支从鄞县东乡大雷及林村而来。两处水流到宁波城区西南隅,积聚成日月双湖。
  传说很久以前,月湖边的偃月街上,有两棵非常大的千年银杏树。一棵树长在东面,早上的太阳好像是从那里升起,因此大家就叫它“日树”;一棵树长在西面,夜晚的月亮好像是从那里升起,大家就叫它“月树”。每年秋天,银杏树上都会结满果子。“日树”的果子是金黄色的,人们叫它“日果”;“月树”的果子是银白色的,人们叫它“月果”。这些果子不但营养丰富、清香可口,还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呢!
  有一年,宁波地区发生了百年未遇的大旱,不但田里的庄稼枯死,连人们喝水都成了问题。许多树枯萎致死,唯有这两棵树仍然郁郁葱葱。周围老百姓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两棵树上,盼望它们能结出果子,到秋天收摘售卖,换回一点粮食以勉强度日。谁知有一天,两个叫做阿青和阿黄的恶霸地主,带领一群狗腿子,用砖墙把两棵树围起来,说这两棵树离他们家田地不远,属于他家私产,不许老百姓采摘树上的果子。大家与他们讲道理,那些凶狠的狗腿子就大打出手。乡亲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这两棵树被霸占去了。
  令人奇怪的是,自从两棵树被高墙围起来后,各自都结出一个果子,且这两个果子长得非常大,远远看去一个像太阳金光闪闪,一个像月亮银光闪闪。两个恶霸地主,笑得合不拢嘴,都做起发财的梦来。
  农历八月十六,阿青和阿黄亲自去采摘这两个奇异的果子。谁知手刚碰到树干,就听“呼啦”一声,两个果子一起飞上了高空,并在空中不停地转呀转呀,然后,那个银色的“月果”从空中笔直掉下来,把阿青的房子和田地变成了一个大湖;那个金色的“日果”也从空中掉下,把阿黄的房子和田地变成了另一个大湖。众人欢呼起来,都奔过去喝湖里的清水,用湖里的水浇地种粮。这样,穷人度过了灾年,而阿青和阿黄由于家产和田地都变成了湖水,成为一对穷光蛋,只好捡了两根树枝,到外地讨饭去了。
  以后,当地的老百姓都把“日果”变成的湖叫日湖,把“月果”变成的湖叫月湖。但是那两棵树,由于元气大伤,再也结不出果来了。
  桃花渡
  桃花渡在今新江桥的西侧附近,是古时罗城东渡门外通往江北的舟渡。关于桃花渡,有一段与晚唐时期明州刺史黄晟有关的传说。
  黄晟是鄞县人,驻守明州20年,深受百姓爱戴。唐乾宁五年(898),黄晟发动民众筑明州罗城,采石夯土,周长18里,使明州百姓得以安居。率众筑罗城不仅可以抵御盗寇的侵扰,而且可以有效地抵抗洪潮水患的侵袭。
  相传,有一天,黄晟自江北巡查回来,刚从三江口登岸,便听到一阵阵凄惨的哭声。黄晟抬头一看,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婆婆坐在岸边,捶胸痛哭,老泪纵横。围观的人也频频叹息,无可奈何地在边上摇头。黄晟感到诧异,便问道:“老婆婆,何故如此伤心?”老婆婆抬头一看,见是一位年轻威武的将军,便呜咽着说:“此渡口常有蛟龙显圣,年年要百姓用童子祭神,不然就降灾于百姓。百姓舍不得用自己的骨肉祭神,便逃的逃,走的走。因为没人祭神,蛟龙就发威,我的丈夫和儿子出海,都被蛟龙吞吃了,媳妇也因此悲痛而死。眼下小孙子又被乡绅议定为祭神童子,故忍不住在此哭啼。”
  黄晟虎目圆睁,双拳紧握,手指骨节捏得咯咯响。他俯身对老妪说:“老阿婆,你千万不用怕,九月初一,我亲自来白龙王庙,一定要护住你的小孙子,不让他们将你的孙子做贡品!”祭神那晚,白龙王庙烛火辉煌,上供三牲福礼、细糕、鲜果,一对粉妆玉琢的“金童玉女”,坐在两个朱金漆盘上,三个须发斑白的乡绅拈香在旁,四周立着一排衙役。
  忽然马蹄声由远及近,黄晟策马而来。
  “这祭祀是谁兴头的?快给我站出来!”黄晟一声大喝,犹如晴天霹雳。
  见是父母官到来,乡绅们慌了神,急忙上前辩白。
  “胡说,你们要学河伯娶媳妇吗?那我就得学学太守西门豹,对你们不客气了!来人啊,将这些害民贼先推下江里去!”
  乡绅、衙役都慌了,黑压压地跪了一大圈,连连向飞将军求饶。
  三更刚过,狂风卷地而起,巨烛摇曳,一个目光森寒的白衣秀士闯入庙内。看见黄晟,大叫一声:“你是什么人?”
  “俺乃飞将军黄晟也!你就是恶龙吗?”
  秀士嘿嘿冷笑:“好呀,你竟敢在本神头上动土。三日内,定与你等人见个分晓!”说罢悻悻而去。
  三天后的桃花渡,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江岸两旁,人头攒动,锣鼓喧天。黄晟的四个亲兵抬来一筐白米和一筐红米。往日风平浪静的江水,今日一反往常,一前一后推涌着一股股黑浪和白浪。
  黄晟身裹盔甲,左手握精铜薄盾,右手执一柄宝剑,头上仅用一条皂纱扎发,从容跃入江中。经过一场生死搏斗,黄晟砍伤了恶龙,挑下来几片带血的鳞甲。恶龙大吼一声,口吐黑雾,把江水搅得墨汁一般,乘机逃走。这时,岸上撒下白米,只见水中出现一道白光,黄晟看清了恶龙的原形,原来是一条黄斑、黑甲、灰肚的大恶蛟。恶蛟奋力张鳍鼓浪扑来,黄晟回身迎战。恶蛟用头上独角向黄晟猛戳,黄晟来不及躲闪,迅速拿出盾牌,迎头一挡,“嘭”的一声巨响,好像山崩地裂,火光直进。恶蛟负痛狂叫,黄晟两臂虽然有千斤神力,至此也是虎口震裂。恶蛟连连滚翻,霎时江水如乳汁。这时,岸上将士把红米大把大把地撒下,把乳白江水照得红光通明。黄晟一转身钻到恶蛟软腹部,全力刺出一剑,把它的肚皮开了一个大口子。恶蛟夹腥雨激起血浪三丈多高,岸上军民几乎被卷下水去!
  这次黄晟留了心,仗剑拦住甬江东端,防止它潜遁东海。恶蛟见外逃无望,折向姚江遁逃,到蜃池边,倏忽不见了踪影。黄晟估计它躲进了蜃池中的卧龙潭。为了不遗后患,黄晟旋即跟上去追击。龙潭内水寒彻骨,加之鏖战半日,腹中空空,手软乏力,黄晟揭开腰间葫芦,喝了两口红砒酒,周身暖和了点,力气也恢复了些。他跳入潭底穴中,看到重伤的恶蛟,正翻着一对铜铃般的眼睛,大口喘着气。黄晟轻轻靠进,一剑砍下了蛟龙头。可是,此时的黄晟也是筋疲力尽,再也没法游上岸。
  黄晟卒于公元909年。当时,正值四月桃花汛期,故当地百姓取名桃花渡纪念黄晟,并祈求飞将军的保佑。

知识出处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江北卷》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对宁波江北区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予以了介绍,见证了江北区在文化保护上所作的努力与探索,记载了散落在江北街坊巷道的重要文化印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