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江北区·中马街道》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096
颗粒名称: 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分类号: K295.53
页数: 3
页码: 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包含了历史渊源、种类分布、主要特征等。
关键词: 江北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概况

内容

一、历史渊源
  江北区面积约208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有着7000年灿烂文明历史,是一块人杰地灵的沃土。江北与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河姆渡遗址仅一河之隔,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和农副业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属河姆渡文化的傅家山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繁衍、春耕秋收、生生不息。
  这里曾孕育了独具宁波特色的海洋文化、商务文化,有着深厚的对外开放和商业文化的历史积淀。她不仅见证了宁波城从渡口经河口到港口的巨变,同时也延续了江南水乡朴实、勤劳的民风民俗,保留了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浙江省唯一现存反映港口文化的街区、见证宁波百年沧桑的老外滩就位于江北,是宁波第五张城市名片;作为我国慈孝文化的发源地,一千九百多年前董黯挑水救母的民间故事在江北广为流传;“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誉的千年古县城——慈城座落于江北,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宁波市唯一省级古建筑群,也是江南保留最完整的古县城之一,不仅是“儒魂商魄”的最佳见证,还荣获我市获最高等级奖项的文化遗产项目——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拥有千年历史的保国寺,是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堪称我国建筑史上的实物标本。除此之外,江北区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生产习俗、人生礼俗、传统技艺、商贸习俗、消费习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更是内容丰盛、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为江北文化写下了绚丽的华章。
  二、种类分布
  为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005年,江北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普查工作,组织专人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方位的挖掘、整理。147名普查人员经过系统培训后,上山、下田、走街、串巷,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走访老艺人等多种形式,了解、考察、挖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和人文资料,并运用当代科技手段进行记录、拍摄和整理。全区8个街道(镇)共收集有效线索4960条,收集实物55个,形成调查项目861个,项目覆盖17大类。
  按照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为17类(不包括民族语言),这17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江北均有分布,主要包括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知识、传统医药、民间杂技、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等。
  1.种类分布不均。从项目上看,项目种类比较齐全,但“三多”、“三少”现象较为突出。“三多”即民间传说故事多、人生礼俗多、传统技艺多,分别为250项、94项、90项。“三少”即杂技少、传统舞蹈少、传统戏剧少,分别为5项、6项、6项。
  2.城乡区别明显。从区域上看,由于广大市民生活在城市,商品活动比较频繁,文化娱乐生活比较丰富,城区街道的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比较多,如商贸习俗《声响标识》、消费习俗《新春走亲访友三道茶》、传统舞蹈《腰鼓舞》。涉农街道(镇)由于长期受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与种田相关的传统手工技艺、生产习俗较多,民间信仰、民间知识和岁时节令等项目也比较多,如传统手工技艺《老式盘扣的制作》,生产习俗《求雨习俗》等。
  3.产业优势突出。非遗传承项目呈块状分布,历年来,由于水磨年糕、骨木镶嵌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发展得比较好,如传统技艺《慈城年糕》、民间美术《骨木镶嵌》等。目前已形成了年糕产业和明清工艺品厂,并设有年糕展览馆。特别是慈城年糕生产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并获得“中国年糕之乡”的称号。近年来,慈城镇已经有20多家专业生产年糕企业,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产业群。目前,慈城年糕销量稳居全国第一,占国际市场三成以上,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主要特征
  江北人民生活在这片拥有7000年文明历史的沃土,依靠其独有的地理优势、人才智慧和人文氛围,世代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出诸多独具民族特色和浓郁地方风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分布图
  悠久的慈孝文化
  江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民间文学、故事和传说等数量最多,其中以慈孝故事等最为突出,如民间文学《董孝子的故事》、《田螺姑娘的报恩》、《三娘教子的传说》、《念母桥的传说》、《贞节坊的传说》等。慈孝文化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特别是自唐朝建县以来,仅慈城镇被历代皇帝旌表的孝子(女)就有30多名。
  繁荣的农耕文化
  邻近出土稻米的河姆渡遗址,累积七千年稻作精华,江北农耕文化特别以慈城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慈城水磨年糕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小康王与慈城年糕的传说》等民间文学极大地富了慈城水磨年糕的文化特色。目前,荣获“中国年糕之乡”称号的慈城镇共有20多家年糕生产企业,年糕销量稳居全国第一,并占国际市场三成以上,誉满全球。特别是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如《气象知识》、《竹编》、《番薯糕头的制作技艺》、《求雨习俗》、《种田的习俗》等民间知识、传统技艺和生产商贸习俗。
  发达的商业文明
  江北比较发达的商业,造就了区域内生产商贸习俗等项目比较集中的特点。早在一百多年前的1844年,宁波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开埠后,江北岸成为外国人居留地,中外商贸和文化交流盛极一时,形成了比上海外滩更早的宁波外滩难,并成为名扬四海的“宁波帮”的发祥地。如《外滩码头的兴起史》、《冬目存冰》、《外滩商贸店开业习俗》、《行话》、《鸡毛换糖》和《月初五迎财神》等民间文学及生产商贸习俗,无不凸显江北发达的商业文明。目前,老外滩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的新平台。
  四、保护现状
  近年来,江北区委、区政府深刻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在做好调研工作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制定传承保护的相关制度措施,重点抓好普查、传承和保护等机制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开展。
  一是开展非遗普查工作。严格按照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种类的普查要求,通过走村串户、座谈访问等多种形式,展开了全方位调研,并登记备案,全面了解掌握各类民俗文化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情况、生存环境和保护现状。共发现线索4696条、文字记录1.7万字、文本档案860个。
  二是设立传承教学基地。区文广局和区教育局共同制定了《关于开展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选取21个有价值的重点项目,采取多种途径进行集体传承保护,共在17所学校建立传承教学基地,分别开设花灯制作、剪纸和抖空竹等21个有特色、有保护价值的非遗项目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民族民间艺术小传承人。
  三是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在深入基层调研,完成辖区内的非遗传承人登记注册的基础上,设立专项保障经费,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对有困难的传承人实施经费补助,以及对传承人定期走访慰问和实行体检等相关政策。

知识出处

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江北区·中马街道

《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江北区·中马街道》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丛书通过对宁波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进行盘点,全面呈现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成果,兼具资料性、知识性与工具性,内容以图表为主,部分辅以照片或插图,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和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其他等 17个方面。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