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宗谱二十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姚氏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088
颗粒名称: 寻觅宗谱二十年
页数: 7
页码: 382-388

内容

孩提时,听老师讲过:姬、姚、姒、妫、姜、娄、嬴等这些古老的姓,凡带女字偏旁的,大都留有母系社会的痕迹,历史悠久。排在百家姓中的姚姓,始祖为舜帝(姚重华),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于是,自小有了一种“姓氏自傲感”。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宁波一中读初中时,偶在旧书摊觅得一本《说文解字》。内中有一句“虞舜居姚墟以为姓。”于是,在上语文课时,突发异想,举手请老师解说“姚墟在何地”?老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认为我在故意出难题,沉下了脸。这个问题有点冷僻,但学生就是学习么,不能说我“好钻牛角尖”啊!其实,姚墟到底在什么地方?至今说法不一。《魏典》说在山东鄄城西,《中华都城要览》说是河南濮阳,《风土记》认为是浙江余姚……
  进入社会后,吃了“新闻饭”。姚姓带给我的“自傲感”,又不能自禁了。舜余,就是我常用的笔名。以舜为荣,对姚姓的源流、迁徙等更加关注。节日里,碰到长辈,询问是否有家谱、宗谱?回答是否定的。而且,老人们还郑重地提醒我,家谱是封建主义的东西,不要去碰。
  1998年,年届不惑。当时虽然很少有人问津宗谱、家谱、家乘之类,但已不再谈虎色变了。于是我决定:认真地搜寻一下本支派的《姚氏家谱》。那一年,祖父这一代健在的有叔祖父姚德荣和姑祖母姚爱云,于是登门拜访。最大的收获有二:一是我知道了曾祖父的名讳和字号,请来了曾祖父唯一存世的遗像;二是翻检出一本曾祖父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所立的关于分家析产的《分书》,内中叙述了祖父这一代的概况。但祖上有没有姚家家谱呢?回答仍然令人失望。姚德荣1928年出生,比我伯祖父姚瑞荣小24岁,他时年70岁,了解情况比较多,也比较开通,语重心长地鼓励我,至今历历在目;采访姑祖母姚爱云时,老人家已卧病在床,但她仍强打精神,介绍了一些家族情况。
  文史资料需要抢救,家谱资料何尝不是如此?假如当事人知情人都故去了,这家谱还怎么编修?“瞻前”不能,那就“顾后”吧!我虽然没见过正宗的家谱,无先例可循,无成规可据,但还是在1998年底粗线条地编写了《姚氏家谱》。打印后,惴惴不安地挨家挨户分送给我祖父一系的族人。
  我在1998年编印的《姚氏家谱》序言中,曾写过这么一段话:“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来尊重历史。国家有史官作《史记》《通鉴》《史通》……平民则有修家谱的传统。因为家族史也是正史(地方志)一部分。数典忘祖,历来为人所不齿。然而,十年文革,家谱成了封建主义的标志,大量的家谱被抄家者付之一炬,以表示他们与封建主义‘恩断义绝’、‘割袖断袍’,毫无干系。其实,这种做法自欺欺人。当然,也有胆小怕事自毁家谱的。修家谱这一盛事,文革时几乎到了‘寿终正寝’的地步。但是,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东西,一旦条件许可,便会‘春风吹又生’,乃至焕发勃勃生机。君不见,现在不少有识之士已在报纸上公开呼吁重修家谱,并得到社会认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突发奇想,在20世纪快要结束时,要完成《姚氏家谱》初稿。以感恩祖德,修炼身心,教育后昆;同时明确伦理关系,以使姚氏族人凝聚团结,和衷共济。”
  第一稿《姚氏家谱》,严格意义上算不得合格的家谱。古代的家谱大都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训)、礼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字辈谱等。后人如要编修,即再编再修,在上述内容基础上的考证、辨误、扩充、续写而已。但我编家谱则是“前无来者”,那只能“自成一体”——编写已知的内容而已。不过,传统家谱中的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这六项常见内容,大都有了,可谓初具规模了。然而,“前无来者”的缺憾,久久萦绕在心间。
  2000年底,我突然忙了起来,受命创办《东南商报》,2002年10月又转任宁波晚报总编,直至2011年轮岗到宁波日报当副总编。这十年是我的事业“忙碌期”,根本无暇顾及家谱之类,但还是割舍不了对家谱的探究之情。2006-2008年,我在《宁波晚报》上策划了一个栏目叫“宁波稀有姓氏故事”,征到线索后,派记者去一一采访,固定版面刊发,前前后后,竟搜罗了近百个在宁波生存发展的稀有姓氏。文章可读性、故事性很强。最终,我还促使这些文章汇编成了书。这,也算对家谱中的一项内容“专名学”的关注吧。
  2012年末,五十又五,工作压力渐渐轻了。双休日,又捧起那本打印稿《姚氏家谱》,左看右瞧,总觉不满意。于是在族人间“大规模”地征求照片,填写表格。尤其找到了伯祖父姚春荣的后人姚宇明,叔祖父姚德荣的后人姚丽珍、姚严明……在众位亲人族人的努力下,我将1998年打印稿进行了修订,并变成了书的模样。2013年编著的《姚氏家谱》,凡找得到的本支姚氏族里的人,每户赠送一册,敬请指正。同时,将搜集到的照片,另行编辑了父系的《姚家相册》和母系的《袁氏相册》,使族人间,虽未谋面,犹在眼前。
  此事原本尘埃落定,但寻不到曾祖父以上的姚氏宗谱总是一个心病,觉得此事未完。于是,到天一阁、市图书馆、市档案馆去查家谱,但仍杳无音讯。祖上究竟是否有家谱传世?渐渐我失去了信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17年7月21日上午,宁波文史专家钱文华先生忽然来电,他帮我找到了《慈东姚氏宗谱》!宗谱内的“揆之公一支”下面有我曾祖父姚来淮、祖父姚祥荣的世系图……近二十年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怎不喜出望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宗谱却在黄浦江边。
  不久,钱先生给了我一本《慈东姚氏宗谱》复印件,但字迹不够清晰。听他说宗谱原件藏于上海市图书馆,于是我通过宁波市图书馆万湘容先生协助,购买了《宗谱》的电子版。数码技术使《宗谱》几乎可以原样呈现。我精心制作了几套《慈东姚氏宗谱》(共二卷:首卷、末卷,520页)。《宗谱》中的用红线标志的竖横线,穿越时空,清楚地告诉我:江北区庄桥姚家村姚氏一脉,从始祖姚锐翁(清六公)算起,有650年的家族历史,时代跨越元末至今,至少繁衍了二十四世。
  但我是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记载明确无疑的是庄桥姚揆之(十二世)以下的。那么,一至十一世的先人的情况呢?《慈东姚氏宗谱》虽有蛛丝马迹,但对家谱没有研究的我,还是一头雾水。于是,恳请钱文华先生帮我研究分析。老钱是《古镇慈城》的主编,对慈城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数家珍,了然于胸。宁波出版社出版他的《天赐慈城》一书,更为他赢得了口碑。毕竟是老朋友,从2017年八月开始,他费心费力,花了两年时间,几易其稿,反复推敲,完成了书稿的上辑,洋洋十余万言。上辑内容不仅是慈东姚氏的研究成果,更是宁波姚氏研究的集大成者,对宁波地方志,尤其是家谱的研究都很有裨益。老钱还叫他的儿子钱之骁(历史系硕士毕业,现为宁波市海曙区田莘耕中学教师)一起帮忙编辑整理《慈溪姚氏史迹录》,友情弥足珍贵,岂一个“谢”字了得!
  令人感动的还有为本书作序的戴松岳先生。2017年他出版了《穿越历史的目光》一书后宣布:因视力原因,将从此搁笔。但是,这本书的序言非他莫属。一来他是我40多年前支农时的慈城老朋友,又曾是报业同行;二来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老戴著有《风流千古说慈城》,研究慈城姚氏(宁波姚氏的大本营在慈城植本堂),他也是行家,与钱文华可谓珠联璧合;三是戴先生的学术背景是历史,但文化底色却是杂家。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其史论文章文采飞扬,非同凡响。
  戴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几件事:杭大历史系毕业后,他参加宁波市首届春风杯智力(百科知识)大奖赛,在上万人中脱颖而出,杀入决赛后,却以同样比分屈居亚军,他耿耿于怀好一阵子……戴先生曾在《鄞州日报》工作。他的眼疾与他长期在报社“做夜班”有关系,作为分管新闻业务的副总编辑,一字一句,一个标点,他都仔细认真地审阅修正。后来,他调到鄞州区政协从事文史资料编辑研究工作,主编的《鄞州文史》,在浙江政协文史系统和文化界影响很大。每年二期,每期四五十万字,至今已出26辑,1000多万字。他在《鄞州文史》上发了大量的文稿,却不拿一分稿费。戴先生的《论姚江文化现象》一文,虽不足万字,却被多方转载,并被多种专业书籍收录。他的文化散文《姚江是一个奇迹》,曾被选入宁波市中学语文教材。一个历史学者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令人感佩。戴先生还多次走进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在《走遍中国》栏目中解说宁波和鄞州文化,参与策划大型电视文献片《话说鄞州》。
  上述几件轶事,可见戴先生的概貌和人品。
  言归正传,有了钱先生几篇“核心文章”,有了《慈东姚氏家谱》作依据,我心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从2018年元月起,我根据钱先生的要求,撰写或修改本族来淮公一支的人物传略(详见下辑),为有朝一日,续修严格意义上的家谱,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姚氏人物,4000多年来,卓有成就,青史流名者不乏其人。我将本族人物资料放在下辑,有点忐忑不安,怕狗尾续貂,贻笑大方。然而,转念一想,借此机会,为先人和在世的族人留一点行状,尽管都是平凡的人,还是有点价值的。至少让后人知道,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是如何生活的?也为宁波“民俗”研究立此存照。族人中,我算是一个“吃文饭”的人,经不起劝说,当仁不让了。当然,叨光之嫌还是有的。但上下辑合在一起,如能起到“感恩祖德,教育后昆”的作用,则幸甚。
  为体现男女平等,应钱先生之嘱,下辑放上了我的姑祖母、祖母、母亲的传略和照片,一反女性不入谱的惯例,也算是一种投石问路吧。
  家谱也好,宗谱也罢,是十分小众化的读物,但”芥子之小,可纳须弥之大“,一本宗谱微缩着广阔而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倾诉着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出版《宁波姚氏寻踪》的意义也在此。
  编写此书之余,我想到了另一件事,既然天一阁、宁波市图书馆没有这套《慈东姚氏宗谱》,我何不制作后捐赠给他们。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宁波共有37533名姚姓人。或许有些姚姓人与这本《慈东姚氏宗谱》相关呢,也许他们也正在千方百计地寻找呢!于是推己及人,我将这套1931年王载芳编修的《慈东姚氏宗谱》,复制后捐献给了宁波市图书馆和天一阁。任何资料,保存在国有单位不仅长久,而且能发挥更大的效用。百善孝为先,作为慈东姚氏揆之公名下第二十二世裔孙,我捐献宗谱,谈不上“孝”这个宏大主题,只是略表寸心而已。
  了解或编修家谱,于人于己都是一件有益的事。在古代,对家族内部而言,家谱是关于一个人的身份证明,是个体与族群、与社会的最重要的关系凭证。对外而言,家谱是国家进行户籍管理、人口统计、迁徙移民的重要依据。下辑附录了我祖父、父亲简历的原因也在此。时代不同了,表格内容虽然有增有减,但社会关系、家庭情况、个人经历这几项至今未变,而且要求越来越详细。如今的年轻人,还有多少人知道祖父的名讳,更不要说曾祖、太祖的名讳了。又如,籍贯一栏,现在只须填写本人出生地或父母籍贯就可以了。但是,你知不知道,你的祖上从哪里迁徙而来?编著本书之前,我就一头雾水。
  顺便说明一点,照相技术到晚清才传入中国。书的开头,恭放了几幅姚氏先贤的画像,如姚镆、姚涞父子。一来让人们看看先人的穿戴容貌;二来姚镆(迁慈溪第十六世祖)与本人祖先姚锵(迁庄桥五世祖)是族兄弟关系。我找不到本支姚氏始祖姚锐翁(清六公)的画像,瞻仰一下那几幅画像中的先人风采,不亦宜乎。
  总之,历史是不能割断的,谱牒是身之根本。本书如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家族史,则于愿足矣!
  最后,谨向为此书付出辛劳的张如英、封静杰、张磊杰表示感谢。

知识出处

宁波姚氏寻踪

《宁波姚氏寻踪》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宁波的姚氏文化源流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姚志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