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美娣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姚氏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079
颗粒名称: 袁美娣传略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3
页码: 304-3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袁美娣的传略情况。
关键词: 宁波 袁美娣 传略

内容

母亲袁美娣,1936年8月4日(农历丙子年六月十八)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我的外祖父叫袁宝兴,曾外祖父叫袁阿全。袁宝兴6岁那年,正是读书年龄,袁阿全去世了。袁宝兴被迫替人放牛、做长工。袁宝兴为人忠厚,沉默寡言,每天只知干活。解放前,经人介绍,袁宝兴到舟山沈家门一家咸货店做伙计。1949年5月,宁波解放,但当时舟山还在国民党手中,袁宝兴往来宁波舟山两地,十分危险。家里人就阻拦他去舟山,劝说他在家种田算了。解放后,宁波进行土地改革。袁宝兴因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什么产业,就被划入“贫农”成份。
  袁宝兴原居住在慈城附近农村慈东公社山西大队小周家,后搬至大周家,因为妻子周阿素(即我的外祖母)的娘家在大周家。袁宝兴和周阿素共生育八个子女(五个女儿,三个儿子)。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袁宝兴务农所得。周阿素操持家务,十分能干,当时尽管经济条件差,粗茶淡饭还是过得去的。后来,袁宝兴在山西大队第五生产队应家买下了几间旧房子,全家人从大周家迁至应家。
  天有不测风云。1956年11月间,袁宝兴劳累过度,在田间干农活时,突然肚子剧痛,也不知是什么病,就回到家里休息,这样耽搁了三天。第四天,他的病情未见改善,愈加严重,家里人这才七手八脚慌忙把他抬到慈城镇保黎医院。医生一看,抱怨说:为啥不早点来治疗?现在为时已晚!医生开了三贴中药,就打发病人回家。周阿素赶紧煎药,袁宝兴还没喝完第二帖药,就咽气了,终年50岁。
  袁宝兴去世时,周阿素才40岁,据袁家长辈告知:外祖父与外祖母年龄相差10岁,据袁家长辈们确定:周阿素生肖属蛇。1917年农历丁巳年是蛇年,推算一下,袁宝兴大概出生于1907年。周阿素应出生于1917年农历七月十四。袁宝兴的亡故,无疑给全家人以灾难性的打击,周阿素当场就哭昏在床边。当时大女儿袁美娣、二女儿袁桂娣虽已出嫁,其余二女三子还很小。最大的长子袁桂良才14岁,最小的幼女袁桂君才一周岁多。一家人陷入了困境!一个妇道人家如何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左邻右舍也为之流泪。但周阿素是一个很刚强的人,毅然撑起了这个将要倒塌的家,她没有再嫁,她发誓要将一大帮孩子养育成人。
  长子袁桂良不得不停止学业,下地劳动,扮演起全家“强劳力”的角色。周阿素日夜不息,做草鞋、打金丝凉帽,换些钱来,买些酱油盐等。当时农村已开展合作化运动,一家人的口粮还是勉强能保证。
  随着岁月的流逝,子女们渐渐长大。尤其是长子袁桂良在村里崭露头角,他以勤劳能干、初识文化和聪明孝顺,赢得了村里人的赞许,担任了干部。曾先后任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别小看这个大队书记,在农村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官,一家人渐渐扬眉吐气了。两个弟弟袁明良、袁静良参了军,女儿们也相继出嫁。周阿素这个坚强的妇女终于可以向外祖父在天之灵说一声:我挺过来了!
  1994年农历二月廿七,公历4月7日7时10分,周阿素因患脑溢血在市第三医院病故,终年78岁。孩提时我到应家,由外祖母抚养至上小学前,颇受偏爱。外祖母住院、抢救……我竭尽全力,并为外婆送终。
  外婆去世,悲从中来,那天我恍惚间,在脑海中呈现孩童时真实的一幕:有一次,我在应家受惊生病,外婆无法可施,只能虔诚地为我“呕活灵”(叫灵魂)。现在老人已赴天堂,我在内心禁不住为她念一句:魂兮归来!
  袁宝兴和周阿素共生育五女、三子。现分别介绍如下(按年龄大小排列):老大袁美娣(女儿),1936年农历六月十八出生,生二子一女。老二袁桂娣(女儿),1939年农历六月十九出生,曾在慈城镇胶丸厂工作,现退休在家,生一子二女。老三袁桂良(长子),1942年农历三月初三出生,1993年离开山西村应家,全家搬至慈城镇居住,生一子二女。老四袁桂清(女儿),1944年农历九月廿二出生,曾在慈城镇山西村应家务农,生一子二女。老五袁桂菊(女儿),1947年农历十月初八出生,1964年11月28日病故,时年才18岁。老六袁明良(儿子),1950年农历二月十九出生,先在山西村务农,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复员后,到宁波市运输公司工作,生一子。老七袁静良(儿子),1952年农历十二月十一出生,曾在山西村务农,参军(陆军)二年,生二女。老八袁桂君(女儿),1955年农历五月初四出生,曾在山西村务农,后去慈城镇开个体点心店,生一女。
  母亲袁美娣是长女,但毕竟是个女儿,解放前,乡下的女孩子很少进学堂的。但好学的她,看到人家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很羡慕,吵着要读书。父亲袁宝兴说:囡是人家的(意思是要嫁人的),读书没意思。但周阿素却坚定地站在女儿一边。于是,袁美娣在解放前,先后到方村庙小学、曹街小学断断续续读小学。1950年,又到慈城镇尚志小学读书。她很用功,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三名。深知女孩读书不容易,她十分节约,一支铅笔要用一学期。中饭在学校里吃,是家里带去的冷饭,蒸热后将就着吃。有时生病发烧,也照样坚持上学,从未缺过课。
  慈城是杨梅的产地。姹紫的杨梅,招徕了四方来宾。1953年杨梅上市,在宁波甬江布厂做工的袁美娣姨母周兰英(周阿素胞妹)带着工友王秀英(我父亲姚纯金的姨母,即我祖母王凤英的胞妹)到慈城来吃杨梅。王秀英看到长相俊俏的袁美娣就打趣地对周兰英说:你外甥囡给我外甥(指姚纯金)当媳妇好吗?事后,周兰英认真地与姐姐、姐夫谈起此事。两人也就欣然同意了:家里有五个女儿,有一个女儿嫁到宁波去也不错,更何况姚纯金年轻有为,才20岁已担任庄桥机场国防建设民工中队政治指导员了。那时的恋爱,没有像现在这么浪漫。两个小学文化程度的年轻人书信来往几次,男方请女方到宁波人民大会堂看了一场电影,就决定了婚事。
  1954年1月1日,袁美娣与姚纯金结婚了。那时,宁波南火车站还未建成。姚家的人,在江北火车站,租了一辆三轮车,敲锣打鼓迎接新娘。袁美娣的嫁妆是很简单的:一只板箱、一只马桶、两只热水瓶、一只脸盆、一对痰盂。一条被子还是两个姨母凑钱送的。新娘上着蓝卡其列宁装、下穿法兰绒呢裤,脚蹬高帮皮鞋,喜洋洋乘上了三轮车……新房当时在宁波市乌含巷。
  袁美娣在娘家时,很少做家务,现在可不行了。烧菜、煮饭、洗衣、倒马桶……都是新媳妇每天必修的功课。为了摆脱这种生活,她学会编织金丝草帽,并向婆婆王凤英提出要外出到凉帽社去做工,但遭到拒绝。个性执拗的她,并没有就此罢休,经常缠着丈夫打听“招工信息”。机会终于来了。大概在1956年初,在市劳动局工作的丈夫,经局长陈良源同志帮忙,介绍袁美娣到一家动力机厂做铣床工。但体检时,发现她已怀孕,此事就搁下来了。
  1956年,姚家已搬迁至宁波桂芳巷26号。农历六月十五,母亲生下姐姐姚雅琴。坐月子时,刚好刮大台风。一天,她躺在床上,突然哗啦啦一声巨响,墙倒塌了!幸亏墙是往外倒的,母女俩才幸免于难。姐姐满月后,听说浙东针织厂招工,厂人事科长正好是陈良源的妻子。于是,袁美娣正式成为该厂成衣车间的一名工人,不久,又被调到恒丰印染厂成品车间做验布工。有了正式工作后,袁美娣希望搬出桂芳巷自立门户。于是,姚纯金在天一巷1号租了一套很小的旧房子:只有一个房间,潮湿阴暗,也没有厨房,烧饭在走廊里。
  袁美娣总算有了自己的家。她是一个十分好强的人。“三班倒”并没有使她退却,病病痛痛更是不当一回事,她极少请病事假,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保住“饭碗”,用勤劳的双手去营造属于她的“窝”。从1954年至今,她的“窝”在不断变化,不断变好。从桂芳巷26号到天一巷1号;从天一巷1号到永宁巷38号;从永宁巷38号到屠园巷10号;从屠园巷10号到桂芳巷15号。桂芳巷15号有二处,一处在202室,一处在502室,总共三房二厨。这里居住时间较长,直至1984年。当然,这套房子是父亲机关里分来的。
  1958年4月19日(三月初一),袁美娣当时睡在厂里的宿舍里,快要上“下半夜班”时,突然肚痛——所怀第二胎要生了。工友们马上叫来厂医周鄰玉……第二天凌晨四时左右,长子姚志明就降临人世。产后,袁美娣把儿子放到厂里托儿所(日夜全托)后,就上班了。1959年农历八月初一,她又生了次子姚亚明(后改名姚峰)。两年内,她连接生下两个儿子,从怀孕到生产,从未请过一天假。她怕养小孩会失去工作,在次子生下后的第三天就做了绝育手术。
  由于袁美娣工作积极,1966年4月21日,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文革”开始后,由于她是工人党员,受到上级器重,被抽调到市公安局“清档组”工作,主要任务是清理敌伪档案。回厂后,又被调到厂“社调办公室”,承担上级下达的外调任务。不久,厂里开始整党,她又成为“整党”办公室一员,那时她成了一个大忙人。这种“准干部”生活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厂党委任命她为车间党支部副书记。大约在1980年前后,原来的印染织厂分为恒丰布厂和印染厂,她被调到恒丰布厂白织成品车间任党支部书记,成为脱产干部。月工资59.49元,这在当时,可是不低的收入。
  母亲给孩提时的我的印象是很严厉的。子女们不怕父亲,就怕母亲。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严母慈父”。心情不好时,她教育儿子,也偶尔会动手的,这与父亲截然不同。她相信“严母出孝子”。然而,她赏罚分明:常常从厂里买来白糖馒头,引得我们垂涎欲滴……母亲爱干净,又会拾掇;积攒一点小钱,她就增添家具。有一次,她购置了一张写字台,沾沾自喜了好长时间。她还喜欢布置房间,家里不多的家具,隔一段时间,她就会换一个位置安放,有一种崭新的感觉。
  1983年9月29日,父亲病逝,给母亲以沉重打击。丧事结束不久,她下决心离开桂芳巷15号——这个令她痛苦的地方,搬到高塘二村34幢98号208室。
  1985年选拔干部讲究知识化、年轻化,于是,她毅然递交辞职报告。印染织厂党委同意了她的请求,保留她的正科级待遇,调至厂保卫科,整理职工档案。后又调她到总务科,负责管理集体宿舍。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厂里的工房面貌改变了,她又提出了退休的请求。1989年,她被批准退休,颐养天年。
  退休时,袁美娣54岁。她不愿呆在家里,勤劳的她,又到鄞县五乡镇一家布厂去“打工”(因为母亲在宁波印染织厂当过车间负责人)。从五乡到宁波,骑自行车,一个来回,需二个多小时,十分辛苦。儿女们都劝她不要干了,但她听不进去。几年后,她终于又一次“退休”了,我劝她与家人一起住,她不愿,说一个人自由。于是,在高塘二村继续独居,儿女们经常去看望她,没发现有异常情况。
  2007年夏某一天,袁美娣外出,竟找不到回家的路!几经周折,她来到灵桥路768号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说要找儿子姚志明。我赶紧下楼到门房保安处去接她。找不到回家的路,岂不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吗?于是我立即与姐姐姚雅琴、姐夫管康建和弟弟姚峰、弟媳王娜等商量,立即就诊。经宁波康宁医院专家胡珍玉分析判断: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中期),即老年痴呆症。专家门诊后不久,我们送她到宁波康宁医院住院治疗。
  几个月以后,医生建议:回家疗养。大约到了2007年底2008年初,儿女们送母亲到慈城山西大队应家小舅父袁静良家休养(同时服药)。这样又过了二年,病情越来越严重。于是,2010年上半年,又把她送进位于海曙区文昌街的宁波老年康复中心。有一年春节,姚家聚餐,我用车把母亲接到饭店,但聚餐后,母亲拉肚子了,医师提出了批评。在康复中心住了一段时间后,病情渐渐加重。2011年三四月间,母亲有一次“病危”,子女们急忙把她送到市第二医院治疗。在二院住院结束后,直接把她转到了治疗和护理条件较好的育才路289号的宁波市社会福利中心(住院部1018房间),何雪玲院长十分照顾。2011年6月至2015年下半年,在该院24小时全护理。慢慢地,母亲基本失语了。但当第四代的曾孙姚又新去看望她时,她还能笑笑,或做些简单的动作(见图)。
  2015年,宁波市社会福利中心要拆迁了。何雪玲院长到新建的宁波市老年疗养院当院长(在洪塘保国寺边)。于是,2015年下半年,子女们又把母亲转送到了该院五病区(6号楼505室)24小时全护理。2016年转至9病区203室。至今,母亲患病已10年多了,无力回天!
  袁美娣外祖父,即周阿素的父亲周学来(妻:冯阿凤)生三女一子。按年龄大小排序:周阿素为长女,周兰英为次女,老三为儿子周金章(妻子应阿毛,周、应生二子三女:周元康、周明康、周美娟、周利娟、周明娟),老四为三女儿周荷英(嫁慈东公社毛岙大队陈金标)。周学来、冯阿凤、袁阿全、袁宝兴、周阿素、周兰英、周金章原来都安葬在慈城镇山西村周家小山坡上。2016年,全部迁坟至慈城观庄白鹤山墓园。
  父母养育我们二子一女:姚雅琴、姚志明、姚亚明。
  女儿姚雅琴,1956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十五下午6时)出生。她是父亲的掌上明珠,从小聪明能干,敢作敢为,能帮助父母又好又快地处理家务。1972年毕业于宁波一中(现宁波中学)。当时由于教育制度的限制,虽然成绩很好,但未能进入高中就学。当年12月,她被分配到宁波东海化工厂,安排在厂化验室当化验员。在厂领导和师傅的关心帮助下,半年后就能独当一面,担任产品质量的分析工作。1973年初加入团组织,多次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和工作积极分子。
  她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好学上进,经过努力,于1988年10月,取得了宁波市人事局颁发的技术员任职资格证书,并于1990年调到厂技术科工作,参与新产品技术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理工程师。
  1993年4月,东海化工厂经济效益每况愈下。于是,她调到西门口的宁波望京商厦工作。在商厦,她负责劳动人事管理工作。1994年1月,被聘为办公室主任。这期间,为商厦的企业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宁波乡镇企业局和商厦领导的好评,两次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
  1997年6月,由于望京商厦下属个别单位严重亏损,累及望京商厦,导致商厦被迫歇业。她也由市乡镇企业局安排到宁波香溪园宾馆,担任劳动人事管理工作。1998年,经过考试,取得了宁波市劳动人事管理岗位任职资格。
  1982年,姚雅琴与管康建结婚,丈夫曾在浙江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宁波分公司工作。1984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廿四),他们的女儿管琰蔺出生。管琰蔺十五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宁波高专(宁波工程学院)文科专业,在新闻单位工作,2018年3月任《宁波少年报》中层干部副总监。2011年5月18日,管琰蔺与孙建奇结婚。2012年5月16日(农历四月廿四)生一女,取名孙婧然。
  孙建奇2003年宁波大学文秘专业本科毕业,200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任奉化市松岙镇政府办公室文秘(公务员);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任宁波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办公室文秘及会计;2005年5月至2007年7月期间,在职攻读中科院研究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年9月至2012年4月任宁波市信访局办公室秘书、接访处主任科员。在机关工作多年,一直承担着单位的文字和秘书工作,对机关公文和流程较为熟悉。在市信访局期间,主要负责起草市里和局领导在信访维稳方面的各种会议讲话材料。此外,还有多篇文章在《人民信访》、省《信访与民情》、《宁波通讯》等杂志发表;负责局里的信息报送工作,多次荣获市委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和省委宣传部社会舆情信息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5月,调至宁波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任主任科员。现为副处级调研员。
  长子姚志明,1958年4月19日(农历三月初一)出生。1981年国庆节与凌丽芬结婚,1983年1月27日儿子姚行之出生。凌丽芬退休于宁波市广电集团财务中心;姚行之效实中学毕业后,于2002年考入烟台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又在职攻读宁波大学硕士学位。先后在宁波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二中队、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市经济信息委员会等单位工作,现为经信委组织人事处主任科员。姚行之与陈彬彬于2009年10月16日结婚。陈彬彬1985年11月25日出生,2004年9月至2008年7月,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大学毕业后,从事证券业。现任招商证券宁波丽江东路营业部总经理。他们于2010年10月30日生一子姚又新,现就读海曙外国语学校(小学)。
  次子姚峰(原名姚亚明),1959年9月3日(农历八月初一)出生。1966年9月至1972年9月,先后在宁波孝闻街小学、永宁巷小学读书。1972年9月至1976年9月在宁波第十一中学和宁波六中读初中和高中。高中毕业后,到慈城半浦公社农牧场支农。支农时间应从1976年9月开始至1978年3月结束,但实际在农村时间比较少。
  1978年12月,姚峰应征入伍,到海军航空兵部队(驻地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学习通讯专业。1979年10月,学习生活结束后,他被分配到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司令部通讯站担任报务员、电传员。1980年12月,因部队精简复员。
  1981年初,姚峰被分配到宁波市物资局化工轻工建筑材料公司担任业务员。1983年,宁波地市机构合并,市、地二家公司合并为宁波市化轻公司,公司固定资产八千多万元,职工三百余人,统一管理全市的化工、轻工、建材的购销。当时国家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在这样一家掌握物资调拨分配大权的公司工作是令人羡慕的。由于工作努力、聪明能干,1983年他被提拔为塑料科副科长,并由工人编制转为干部编制,1985年又升为塑料化工计划部经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步失去生命力,市场经济的观念开始形成。新旧交替的时代,为姚峰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1988年,他被评为宁波市物资系统优秀购销员,获得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1991年12月,被提升为总经理助理兼塑料化工分公司经理。1993年8月,他随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代表团赴日本、美国考察,并在美国参加高级经济管理培训班。回国后不久,被任命为宁波市化轻公司副总经理。199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7年1月,姚峰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自谋发展道路。
  姚峰于1983年与王娜结婚,1985年12月8日,生女儿姚慧芝。姚慧芝效实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工业大学法律系,在校期间获得“法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宁波银行。

知识出处

宁波姚氏寻踪

《宁波姚氏寻踪》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宁波的姚氏文化源流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姚志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波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