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姚氏艺文选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姚氏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067
颗粒名称: 慈溪姚氏艺文选录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3
页码: 220-2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姚氏艺文选录的情况,其中包含历代文选、历代诗选、历代书录。
关键词: 慈溪 姚氏 艺文选录

内容

第一部分:历代文选
  永明寺大殿记
  姚孳(慈谿人,北宋进士,官至龙图阁学士)
  句章郡西有大聚落,邑名慈溪。井之右有大伽蓝,号曰永明。始基建立在唐天宝敦祥之岁,揭为禅林。会昌遭难,大中复兴,命以大宝,而易其旧。皇朝祥符,始赐今额。厥初草具,香积无庖,徒众星居,金绳界弛。有僧知简,努力营造,始自嘉祐,迄于熙宁,垂三十年。精舍悉备,檀施云集,遂为长廊中构宝殿,奉释迦、文殊。
  岁月浸远,栋宇倾颓,乃至尊像亦复隳坏。尔时,主僧若冰修行三昧,严净毗尼,睇视悲泣。谓其徒曰:“我等苾蒭,蒙被佛恩,尽未来世,终不能报。目击斯事,居岂能安?”于是,并谋协理,起勇猛心,日裒月积,丐诸俗姓,得种种材,将议营建。俄而中阻,心欲夺之,退自刻责:“云何罪业?而有魔障,顾念力绵,夫岂能胜?”昼夜思惟,薰修恳祷,愿凭佛祐,集我缘事。居无几何,众材复归,当知诚心,昭答如响。爰命工师,增广基构,巍然隆栋,不日而成。金碧丹漆,照耀人目,复以众香和七宝泥,作如来像,相好端严,宛如天造。总其资费,乃至万千。业毕之日,实在崇宁丙戌仲夏壬辰。是诸有众,无远无迩,若女若男,不谋俱集,躬持香花、幢幡宝盖、钟鼓铙呗与众音乐,作大佛事,而落其成。尔时,过云居士适至其所,同声随喜,瞻仰赞叹:“善哉!佛子作是胜缘。”若冰进曰:“我等夙幸,结华林会,遇善知识,为我证明,愿得叙述,以永不朽。”
  居士报言:“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本性俱空,究竟非实。如梦如幻,如寻香城。虽皆似有,而无实性。如来法身。譬诸阳焰中水,明镜中像,空谷中声,来何所从,去何所至,刻画形容,了不可得。昔优延陀王渴仰于佛,自负香木,脱身璎珞,持与天匠,愿为造像。天匠自言:‘我之工巧能号第一,然造佛形,终不能尽。但可模拟螺髻玉毫少分之相,诸余相好光明、威德,谁能制作?’譬如有人以炭画日,言相似者,无有是处。设以真金而作佛像,亦复如是。今汝所造,是真佛耶,是非佛耶?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佛与众生,等无差别。然皆假名,本性空故。汝缘假名,因作假像,吾复假设,以假袭假,岂不妄哉?虽然,众生沉迷,不见自性。开示悟入,必假名相,如标月指,如渡河筏。又如失道,须凭导师。一念心起,诸佛现前。建此法门,是安可置?至如童子聚沙,戏作佛塔,若人为佛建立形像,或以七宝铁木及泥,乃至指爪刻画而成,是诸人等皆成佛道。昔佛尝告优滇王言:‘极四众天下江海之水,尚可斗量,以致枯尽。’作佛形像,其福过之。仁者当知佛语不虚。凡诸四众,应以是观。”
  居士说已,若冰释然,退而书之,以为记。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一
  备注:永明寺原在慈城城西永明路。
  宋故冯府君(确)莫氏夫人合葬墓志铭
  姚希(慈谿人,北宋进士,姚孳胞弟,官至资政殿学士)
  府君讳确,字正叔,姓冯氏,明之慈溪人。五世祖行宷(亨行二,讳恒采,号行宷),钱武肃王时,为龙栖殿前都指挥使。其后以兵防静海,爱慈溪金川林壑明秀,因家焉。曾祖光遇,祖伦,皆潜德其间不仕。至父制,昆弟始欲以儒显,乃买书延士,劝诸子学。府君既长,与兄察推君硕、族弟通直君景日夜淬砺,以事业相先。二人者蹑贤利,府君独不利,因叹曰:“门户有托,父祖之望慰矣。”遂掩关无进取意。沈厚畏谨,出于天资。平居默坐,憙愠不色,否臧不脱口,玩味经史,自乐于内,间发吟咏,绝不以示人,泊然若无心于世者。
  夫人莫氏,越之余姚人。柔慧以正,年二十归府君。府君兄弟既荣第,而夫人诸妹亦多适仕官,意夫人适府君有不满者,逮归独能忘去声势,从府君之志。园蔬社酒,邀致族亲,笑歌斟酌,优游以卒岁,良可尚也。
  府君享年七十,以绍圣元年(1094)九月初五日卒;夫人享年六十有五,以二年正月二十日卒。男二人,曰泾、曰潜,举进士。女二人,长适进士俞次稷,次适进士杜沷。孙男一人,女三人,皆尚幼。
  呜呼!府君、夫人相去不数月捐馆,而适俞氏女先府君以亡,泾亦后夫人不幸,天之报施善人竟如何耶!闻者伤之。潜以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合葬府君、夫人于西屿乡石次里飞凫原,以从先茔,且属予为铭。余视府君、夫人实诸婿行也,义不可辞。铭曰:
  以朴为华,以屈为伸。得丧靡及,贤哉府君。趋穷弗戚,睇荣弗欣。志合义从,猗欤夫人。飞凫同穴,松楷千春。勒铭幽宫,以宁其神。
  备注:此碑撰于绍圣二年(1095),在慈城东北毛岙(旧为鄮,有飞凫山)村出土,现藏于宁波市江北区文物管理所。
  贺黄东发乡举启
  姚正子(慈谿人,神童,南宋咸淳六年浙江解元)
  窜名苦海,差短气之螬蜍;偕计甘泉,仰怒飞之黄鹄。然所以望于子久矣,殆不啻如己得之。敢忘曳甲之羞,亟布弹冠之喜。窃谓自乡书之非古,然后以科屋而取人。凡其是否,喙喙而鸣;起于重轻,色色而有。即一时之榜贴,验平日之旦评。若夫人耳而当于心,谁不关口而夺之气。出乎有司权衡之外,恃此公论皂白之明。恭维某文摛万丈之光,心契九秋之干。誓无他仕,盖已觇少年之吟;读未见书,不只为举子之技。或谓功名何迟之久,孰知造化将大其成。遂以明三百五篇之经,巍然中二十八宿之选。始信名下无虚士,皆贺试官得鸿生。岂惟闾里之增荣,实亦乡邦之借重。如正子者,嵚崎可叹,约结亡奇。鼓或易于再衰,箭犹难于三定。轻车熟路,反惊暂蹶之蹄;断戟沉沙,犹抱未销之铁。但惭学落,敢怨数奇。幸斯文之方亨,属我辈之可畏。屐不知其自折,砚直谓之可焚。愿闻师道于吾先,尚得成佛于公后。口语心而归向,手加额以赞扬。溯九万一搏之风,敬寓忱于雁足;快三千独对之日,当刮目于龙头。莫尽愿言,拱诸裔庆。
  ——清雍正《慈谿县志》卷十五
  慈谿县修造记
  姚镆(慈谿人,明弘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吾邑旧治于浮鳖山。浮鳖山者,诸山水之所附也。以故昔之人负而邑之,以下阚阛〓,而旁临四郊,其规模建置,自唐以来,未之有改也。特官署之在今,或朽或腐,或倾侧与漫漶,而浸弗葺,或仅营其绪,因循自怠,葺之久而弗具也,亦或缺而未葺。如所谓吏者居无宿宇,至使之朝公所而暮闾巷,而相袭以为常,则非典矣。
  正德二年(1507)夏,邑侯吴郡倪公璋,以名进士来令兹邑。既视民利害而兴革之,乃复以兴废举堕为任,于是度费之宜,举公帑之嬴,以请于巡按监察御史杨公滋,为之征匠僦工,具材石与瓦甓,而始事事。阅一月堂成,修起故也,又三月厅成。厅已葺,增饰而为之者也。揭厅之座隅曰“公廉”者,示警也。又五月,吏舍成。舍成于治之西南,覆宇连楹,创自今始,所以严禁防也。又二月,亭成。亭为有邑之观,故已圮,而复新之者也。亭名“丽泽”,今更曰“通和”者,取其有系于民也。余凡若牧爱堂,若库与仓与土地祠与系囚之狱,莫不以次就役,而至是复焕然以具。经始于往年之夏,落成于是年之冬,侯于是可谓劳矣。邑庠教谕李君良卿、训导方君富时君相多侯之功,因请余为记。
  余惟邑有治皆所必饬,慈以文献望于东南,而自昔宦游于是者,亦多庙堂公辅之器。虽有国者齐尝重之,则其所谓邑治焉者,宜不与他邑等况,可以弗葺为乎?侯之致力于是也,固宜。虽然,兴作重事,世之人多苟且之政,虽所当为而不为,每自委于鲁人长府之戒,若有靳于小费然者。而其后也,卒至于大费以劳众。不然则为之而非其实,往往斧斤之声未息,已不免于上雨旁风之告。其又不然,则竭民膏血而涂衅之,以为土木之华,甚或假是以肆其渔猎,丹碧满目,而民生亦随以敝。若是者,其不葺,非也;其葺之,亦非也。
  侯之从政未几,即以是为务,汲汲于公可知矣。然侯以平易近民,而行路之人皆诵其仁,其未劳也,民已信之。暨役之兴,又能损官以益民,量宜以举事,徐而图之,以求夫坚且久也。故虽曰有经费,而下之人一不知敛。版筑相闻,固亦未尝劳民以役,而率以集事功于声色之外。侯之所谓廉,所谓材,与识之远大也,较之世俗何如哉!
  侯为治,有古循吏风,牛刀之试,特自吾邑始。而是役又始之以卓然者,固不可无述,以告后人。同时,若邑簿庐陵周必復亦协谋赞襄,以与劳于是役者也,予故得而并记之。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二
  草亭记
  姚镆(慈谿人,明弘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刘故吾慈簪缨家,其有道而不仕者,则吾世鸣先生其人也。先生耿介孤特,雅不与世协,久而益有愤于怀,乃卜地董溪之旁,选其幽且邃者,结亭以居,自称曰草亭居士。
  亭之制广不半亩,高可数尺,而特取诸草。草为篱,篱短而疏,无墙壁雕绘之饰;草为扉,扉浅而陋,无门庭扃鐍之固;草为室,室隘而小,无上栋下宇、大厦帡幪之安。环吾亭而植者皆草也,草常交于户外,无繁花异卉纷葩之丽,盖长安甲第家视之,曾不能一笑焉者。然先生方戴纶巾,披野服,挥白羽扇,日徜徉其中,不以为异也。
  闲尝以为予有里塾之旧日,坐予亭中。予见夫深碧暖翠,风光乱浮,清荫满庭,户有余映,亦信其亭之为胜也。趣起而问曰:“先生其有乐于斯乎?”先生笑不答,方出我芸编,纵谈元始。已,乃命童子取琴倚弦而歌,鼓《猗兰》之操,余音窕眇,若断复续,闻者知其为古调也。琴未已,复命纵鹤,鹤凌风翔舞,戛然长鸣,引其声于霄汉间,若与琴为和者。虽其亭中之物,皆可玩而适也。予因复问曰:“乐其一至此乎?”先生曰:“未也。夫入牡丹之室者有富贵心,涉桃李之蹊者易为柔颜,其所感然也。吾之必于草亭者,岂徒然哉!夫草,一物也。而其为德五,雅洁而不杂者,隐居之操也;芬芳而独茂者,君子之德也;有远志而可托平生者,敦信尚义之行也;出寸心以答春晖者,屺岵孝子之思也;疾风不回,历四时而常青者,板荡忠臣之烈也,悉类而取,为益多矣。吾安得不与之为游息,而托此为终身乎?故世之人知乐其乐,而不知吾草亭之乐;知吾草亭之乐,而不知吾之所谓乐者,在此而不在彼也。”予于是始领先生为亭之意,乃不复问。因诵杜子美之诗曰:“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其为亭则同,何其意感而词悲也!然则斯亭之乐,先生宜专之矣。遂捉笔亭中,书以为记。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四
  赠邹君一纯之任慈谿县序
  姚镆(慈谿人,明弘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是年春,朝廷既明黜陟之典,令以缺告者凡二百有奇。上念致理之典,特命吏部妙柬才俊以充,于是吾慈得大夫邹君一纯,盖拔之又其尤也。众曰:“是不可不为一邑贺。”因属予以辞。
  予惟治民大法,圣贤具载之书,而国家所以风励有司,又著在令甲。若是者,予皆可不赘。然入邑问政,古之道也,请举吾明告之可乎?夫吾慈在两浙,旧称文献,士勤于学,而缙绅之家,崔卢相望,其为君子者易与也;民尚本质,不事淫巧,恒惴惴焉犯公府为忧,其为小人者易治也;地滨于海,无通都大衢宾客辐辏之交,厥贡惟稻麦,厥利惟海错,无铜铁、金锡、犀象、玳瑁奇怪之珍,其政易足也。以故唐丞相房公次律用吾邑,政最,超至大拜。嗣房而兴,由是以阶荣显者,至国家犹班班也。吾慈之为邑,庸非诸名公事业问津之地也耶?属者十余年来,令在吾邑,或不能如前人之用心,用是或间岁一易,三岁再易,频年屡易,往往不及代以去,而旁之人亦指吾慈为口实,若几于不可为者。呜呼,是不厚污也哉!大胶错之难办,才者因之以示能,黑白之易混,廉者因之以示洁。使信难也,壮夫犹蕲之以自见,况所谓易易者乎?夫地理不足以重人,亦不足以轻人,而人之贤而能者,固有出其声名闻望之隆,以贲饰一方而与之为镇多矣,不干其人而惟地之较可乎哉?
  吾观邹大夫之学之懿称之乡,忠信廉介之德称之朋辈,语及政事,皆言出而意解,且井井有素画,因其人以推其概,虽举重任繁可也,独吾慈乎?然则大夫之往也,其必有以利吾一邑之人为之,刷人言于天下,蹑丹梯而步霄汉,吾将求大夫于昔之诸公也矣。
  ——选自姚镆《东泉文集》卷一
  癸未科(嘉靖二年)廷试状元策
  姚涞(慈谿人,嘉靖二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皇帝制曰:朕惟自古帝王欲成天下之治,必顺时揆事,创制立法,以尽天下之务。顾世有升降,而政之因革随之。唐虞、三代所以致雍熙泰和之盛,卓然可以万世法程者,具载诸经,姑举其大者论之,如定礼乐,明律历,疆理宇内,设立庶官,分田制赋,兴学养士,与夫选举考课之法,兵戎刑罚之制。其建立有本、推行有序,可立指其实而言之欤?后之称善治者,曰汉、曰唐、曰宋,其创业守成,亦多英君谊辟,而考其治功所就,终不及于古,何欤?岂致理之道,固不专恃于法制欤?先儒之论有曰:善为治者,必先有纲纪以持之于上,而后有风俗以驱之于下。信斯言也。则君臣之间,转移振举,宜莫急于此者。三代而上,无容议已,自汉以来,纲纪之张弛,风俗之淳漓,亦有可言者欤?抑斯二者相因而成,又岂无所自欤?仰惟我太祖高皇帝,肇造区夏,创建宏规;太宗文皇帝,中靖家邦,纂述大统。列圣相承,鉴于成宪,益隆不替。百五十余年,道洽政治,盖庶几古帝王之盛。朕嗣祖宗鸿业,抚临亿兆,夙夜祗畏,图新治理,而绩效未臻,和气未应,其故果安在欤?夫事必稽诸古,而后有以验夫因革之宜;治必端其本,而后可以不紊夫先后之序。此固君天下者所当知也。兹朕欲励精有为,期于化行俗美,绍复我祖宗之旧,以上追隆古之治,加之何而可?
  子诸生皆学古通今,明于王道,宜有以佐朕之不逮者。其各殚心以对,毋泛毋略,朕将采而用之。
  嘉靖二年三月十五日
  姚涞对策
  臣对:
  臣闻善治天下者,固在乎立大法以为致治之具,尤贵乎端大本以为出治之要。何谓大法?经纶政务之道、康济民物之方是也。何谓大本?人主一心,所以宰政务而御民物者是也。无是法,则虽有愿治之心,而因革常患于失宜;无是心,则虽有图治之迹,而先后常病于无序。如是而欲纲纪之正、风俗之厚、治功之善,得乎?故心所以宰制乎法,而法所以推行其心。法者,治之具;而心者,治之要也。得其要者,固不可不求其具;得其具者,尤不可不先其要。古之善治天下者,无他焉,亦惟循用此道而已矣。后世之所以不古若者,岂非徒恃乎法制以为治具,而未能先正其本原以为治要欤?
  钦惟皇帝陛下,以刚健纯粹之资、高明光大之学,人绍大统,光济前休,启中兴之令图,开太平之昌历,嘉靖天下,以纲纪风俗为虑,进臣等于廷而赐之清问。所谓知出天下而听于至愚,威加四海而屈于匹夫,可与为尧舜,可与为汤武者也。顾以臣之谫陋,不足以赞庙谟,裨国论。然而一得之愚,亦安敢不为陛下效之乎?
  臣惟人君膺天眷之隆,而为民生之主。固不能舍法以图治,亦不专恃法以为治。盖四海至广,兆民至众,苟无法以维持之,则何以一其心志,而使之各循其理?何以息其争夺,而使之各安其分?故自古帝王欲一天下之治,必顺时揆事,创制立法,以尽天下之务,而定为一代之规。如礼以正名分,乐以格神人,律以和声,历以授时;疆理宇内,以柔远能迩,设立庶官,以代天任事。分田制赋,以足国裕民;兴学养士,以惇化善俗。选举以兴贤能,考课以计吏治,兵戎以御外侮,刑罚以诘奸慝。是皆治具之大,所当修举焉者。虽世有升降,政有因革,未有舍此而能图治者也。然礼乐教化,由心而发;典章文物,由心而著;家齐国治天下平,由心而推。人君一心,实建立法制之本,而推行之序,必自此始焉。先儒朱熹尝论:“善为治者,必先有纲纪以持之于上,而后有风俗以驱之于下。”又谓:“纲纪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纲纪有所系而立。”盖所谓纲纪者,必辨贤否以定上下之分,核功罪以公赏罚之施。所谓风俗者,必使人皆知善之可慕而必为,皆知不善之可羞而必去也。君臣之间,苟知转移振举之机,莫急于此。宰执秉持而不敢失,台谏补察而无所私,人主又以其大公至正之心,恭己于上而照临之,则有所不为,为之而无不成;有所不革,革之而无不服。将见法制以纲纪之立,而无颓堕废坠之虞;风俗以法制之行,而无偷薄顽犷之习。本末兼举,上下相因,而天下之治,于是乎成矣。顾其张弛醇杂,皆本于君心之能正与否。此则治要之大,尤当致意焉者,又岂专恃乎法制哉?
  臣伏读圣制,盖已深察乎此。臣请以经之所载,为陛下陈之。夫礼乐之为用,大矣。在虞唐,则巡狩以修五礼,典乐以谐八音。在三代,则大宗伯掌五礼以防民伪,大司乐掌六乐以防民情。盖建诸天地,而同节同和者也,律历之所关,重矣。在虞唐,则在玑衡在齐七政,考声而以察治忽。在三代,则五纪用序而时以定,五音始备而声以和。盖协于阴阳,而至精至密者也。封山浚川,而五服之远近规画其详;体国经野,而九州之险易界限不紊。此其疆理宇内,载诸《禹贡·职方》者可述也。询咨岳牧,而又分命九官,以时亮天工;训迪公孤,而又分命六卿,以率属倡牧。此其设立庶官,载诸《舜典》《周官》者可稽也。咸则三壤,成赋中邦,此唐虞之田赋也。贡夏殷助,周则参而用之。大学上庠,小学下庠,此唐虞之学校也。夏校殷序,周则兼而举之。其选举也,翕受敷施,九德咸事,在于唐虞者如此。而《夏官》所谓“以德诏爵,以功诏禄,以能诏事,以人奠食”者,亦三代之常刑也。其考课也,三载考绩,黜陟幽明,在于唐虞者如此。而《天官》所谓“宰夫受日考,小宰受月考,大宰受岁考,三岁则大计吏治而诛赏之”者,亦三代之盛典也。以言其兵,比闾族党,即伍两军旅之师;蒐苗狝狩,皆征伐击刺之术,兹非兵制之善者乎?以言乎刑,皋陶为士,能体夫钦恤之仁;《吕刑》有诰,犹存夫敬慎之意,又非刑罚之善者乎?斯盖帝王之治法,真足以为万世之法程者也。然而数圣人者,皆得夫建立之本,而不紊于推行之序。精一执中,尧、舜、禹盖以心法而相授,是以任贤去邪,罔惑于疑贰;命德讨罪,允协于明威。其纲纪在上者,无不张矣。当是之时,黎民于变而万邦咸宁,臣庶协中而四方风动,其致雍熙泰和之盛,岂不宜哉!建中建极,商汤、周武盖以心法而相传,是以懋官懋赏,必论其功德,而私眤不得以苟容;三宅三俊,必任夫吉士,而俭人不得以相间。其纲纪在上者,无不张矣。当是之时,商邑周协而四方遍德,时罔不变而允升大猷,其致雍熙泰和之盛,岂不宜哉!
  三代而下,虽有愿治之君,而于为治之法或未能毕举;虽有为治之法,而于出治之本或未能深探。其治之不古,各有由然矣。在汉,则创业如高帝,中兴如光武,恭俭如孝文,雄略如孝武,综核如孝宜,明察如明,宽厚如章,皆一代之贤君也。用叔通之绵蕞,歌唐山之乐章;考落下闳之算法,参司马迁之律书。建立郡国,而统之以十三部;官分中外,而列之以十六等。轻徭薄赋,而赐民田租;临雍拜老,而诸儒问难。兴廉举孝,则见于元朔之诏;考试功能,则总于丞相之课。郡国有材官之设,京师有南北之屯,而内外足以相制;次律令以示划一,除肉刑以全民生,而仁恩足以胜残。其法制亦云备矣。在唐,则文武兼资有如文皇,初政励精有如玄宗,刚明果断有如宪宗,皆一代之贤君也。新礼修于房玄龄,雅乐定于祖孝孙,清声作于开元,历法备于大衍。因山川之形便而分道府州,仿六卿之率属而限官任才。口分世业,而井田之制尚存;大召名儒,而弘文之馆肇立。选人之途有四,而主以三铨之法;考功之善有四,而差以九等之制。建府立卫,则假乡遂之师;矜刑慎狱,则谨覆奏之令。其法制亦云备矣。在宋,则仁孝谿达有如艺祖,克笃前烈有如太宗,忠厚恻但有如仁宗,皆一代之贤君也。有《礼图纂义》诸书,有《平晋》《大安》诸乐。和岘论钟律,而胡瑗、范镇之说迭兴;司天修历法,而《观天》《统元》之名继作。建官始于乾德,而元丰则又新之;分路始于太宗,而神宗则又增之。履亩制税,而限天下之田;兴学育材,而崇苏湖之教。踵唐规以铨试,而益以律令、经义之条;设磨勘以递迁,而主以审官、考课之院。设禁兵以备宿卫,列厢兵以隶诸州,而军制亦详;颁恤刑诏于天下,置审刑院于禁中,而刑狱不滥。其法制亦云备矣。
  夫法制虽备,而世主无正心之学。不悦《诗》《书》,专尚黄老,习于刑名,惑于符谶,而七制之心术已荒。首复浮屠,行渎人伦,耽于声色,溺于佛骨,而三宗之心术已坏。陈桥启祚,金匮渝盟,或矫诬不明,或刚断不足,而宋世人主之心术亦未有能自正者。是以当时之治,赏者未必有功,而罚者未必有罪;上者未必皆贤,而下者未必皆不肖。举其大者言之,如:疏贾谊而亲邓通,外汲黯而内平津;王吉谢病而恭显用事,韩歆被遣而子密受封。汉之纲纪,岂能尽正哉?信不能保魏徵之直,而许敬宗得以列于朝;明不能烛林甫之奸,而张九龄无以安其位。李绛与吐突承璀而并进,裴度与皇甫镈而兼收。唐之纲纪,岂能尽正哉?窦俨以宿儒受知,而卢多逊之〓邪则弗之觉;柴禹锡以上变见用,而王禹偁之抗言则弗之容。欧阳修论朋党而无益于去留,范仲淹抑侥幸而不胜其谗谤。宋之纲纪,又岂能尽正哉?夫上下之分不定,而赏罚之施未公,则法制何自而立,风俗何自而厚乎?故西汉之风俗,虽曰以经术为尚,然观德色谇语之策,四方迎贼之奏,则所谓薄恶者亦有之矣。东汉之风俗,虽曰以节义为尚,然观朱穆崇厚之说,潜夫浮侈之篇,则所谓浇靡者亦有之矣。唐人尚词章,此风俗之近浮者也。观正俗之风,与独行之传,而有以知唐世之多僻。宋人尚理学,此风俗之近古者也。观明禁之文,与悯俗之论,而有以知宋俗之不淳。上无纲纪以待之,下无风俗以驱之。故汉之治效,蓄积岁增,户口蕃息,禁网疏阔,刑罚大省,可以言治矣,而不免有杂霸之弊。唐之治效,斗米三钱,牛马被野,民物阜繁,四夷降附,可以言治矣,而不免有杂夷之弊。宋之治效,刑以不杀为威,财以不蓄为富,兵以不用为功,人才以不作聪明为贤,可以言治矣,而不免有武略不竞之弊。失其本原,而徒恃法制,果可以为治哉?
  仰惟我太祖高皇帝肇造区夏,创建宏规。太宗文皇帝中靖家邦,纂述大统。列圣相承,益隆不替。道配帝王,而治超近古,岂无道以致之哉?臣尝庄诵太祖高皇帝之《圣训》矣。如曰:“人主一心,治化之本。存于中者无尧舜之心,欲施于政者有尧舜之治,决不可得也。”又曰:“法度纵弛,当在更张,使纲纪正而条目举。其要在明礼义,正人心,厚风俗以为之本。”大哉,王言!一哉,王心!而又持之以敬天爱民之诚,励之以求贤勤政之志,究心于《洪范》之学,垂情于礼义之书,故能润色鸿业,损益百王。如命牛谅制礼,命陶凯定乐,而中和之用著;正胡元之声,颁大统之历,而阴阳之候调。内设京畿,外列藩省,而疆理有方;首明职掌,次辨礼仪,而官规有叙。差土田之高下,以定赋税,而酌轻重之宜;立府县之学校,以明彝伦,而广弦诵之化。以经术取士而选举精,以年资叙迁而考课实。以五府治军而总于本兵,则兵政有统;以六律论刑而参以《大诰》,则吏治不苟。信所谓端其大本,而立其大法矣。则其复古帝王之治,而陋汉、唐、宋于下风者,端有自哉!是以纲纪正而风俗厚,法制举而治化隆,百五十余年于兹。然成者易毁,盈者必溢。加以正德以来,权奸蛊惑,而法令滋章。陛下应期而兴,适承其后,此正社稷安危之机,生民休戚之端,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天命人心去就离合之时。臣谓圣祖在天之灵,不能无望于陛下之大有为也。昔者,践祚之初,改元一诏,万化俱新。如征耆旧以表名德,登才俊以兴事功,容直谏以开言路,斥妄幸以敦士习,诛奸逆以昭邦宪,褒忠直以励世风,蠲逋负以苏疲瘵,洗烦苛以释冤滞,剔蠹弊以储货财,清冒滥以惜名器,涤瑕以德,消沴以和,改纪其政而纲纪振于上,申训其人而风俗移于下。由是海隅苍生,莫不翘首以望太平,倾心以观至化。正如天地久否,忽泰则平;日月久晦,忽开则明;雷霆久蛰,忽震则惊;云雾久郁,忽廓则清。岂非臣民之一快哉!以陛下功烈之盛,化理之隆,虽商宗周宣,何以远过?然边陲戒严而盗贼窃发,乾象失度而灾异频仍。绩效未臻,和气未应,信有如陛下所虑者。虽修省之诏屡下,而消弭之效未闻,陛下岂得晏然而已乎?
  臣愚以为,事必稽古,所以立法也。所谓礼乐、律历之类,皆法之所寓也。陛下诚能以稽古为今,远宗帝王,近法祖宗,则典章经制,因革适宜,大法可立,而治具彰矣。治必端本,所以正心也。所谓纲纪风俗之施,皆心之所推也。陛下诚能以端本为先,委任大臣,听用台谏,则纲纪风俗,先后有序,大本既端,而治要举矣。夫如是,则大化神明,而鸿恩博洽,绩效何患于弗臻?日月贞明,而雨旸时若,和气何患于弗应?陛下求治之心,不至是而有慰者乎?抑臣犹有说焉。
  盖天下之治,统于人主之心,而人主之心,天下之所共赖者也。心存于正,则事无不正,而天下蒙其福;心蔽于邪,则事无不邪,而天下与其忧。陛下知所以正心矣,臣特虑夫操存之甚难,而察识之未至耳。何者?一心之微,攻之者众。大官备玉食之奉,九御俨紫庭之列。繁声或足以悦耳,采色或足以娱目。嬖幸或希意以逢迎,邪私或乘间而浸润。宝一远物,或以开贡献之门;玩一细娱,或以肇盘游之端。一朝之晚起,或以贻晏安之渐;一言之轻信,或以来谗佞之媒。一事之乘快,命令之所由轻;一恩之滥施,侥幸之所由启。凡此数者,皆足以害治者也。倘少惑焉,臣恐圣心虑明而静一,有不得如前日者矣。臣愿陛下戒之慎之,深维前事之鉴,永为克终之图,涵养善端,培植治本。幽独得肆之地,而所以持之者必严;纷华波荡之中,而所以镇之者必固。爱憎易徇之情,而所以矫之者必力;甘美可悦之言,而所以防之者必深。以圣人之训为当从,以先王之治为可法。总天下之智以助聪明,而于视听无所蔽;顺天下之心以施号令,而于取舍无所私。朝夕梦寐,有四海苍生之忧;宵旰经营,存万年宗社之虑。如此,则本原之地日益澄澈,是以帝王之道而图帝王之功,以祖宗之法而守祖宗之业;纲纪常张而不弛,风俗常惇而不薄;大法无不修,而大本无不端;绩效无不臻,而和气无不应。天下仰之,万世诵之。陛下致此无难,而实臣愚之所深愿者也。
  臣干冒天威,不胜战栗之至。臣谨对。
  ——明焦竑辑,清胡任兴增辑《历科廷试状元策》卷三
  慈谿县重修儒学记
  姚宗文(慈谿人明万历进士,官至湖广都御史)
  邑学建自宋之林君肇,至弘治三年,邑侯和公鹏载新之,几与创等。溯建时盖五百余岁矣。
  世庙丙辰(1556)岁,岛寇入犯,兵燹虐焰,荐于宫墙。事平,首议修举,而触目疮痍,物力大困。会邑之东皋寺,旧称精蓝,亦以兵燹故,禅棲为烬,独空王中宇无恙,遂移置为先师礼殿。寺为前朝所建,大约几百年,物质非坚完,不任风雨。自丙辰迄今,时闻葺治之役。修于万历戊子岁,为何侯伟;修于丙申岁,为顾侯言。迄今又二十年许,尽更庙貌。每质明行事,晨星三五,嘒然烛圣座间,门庑诸祠半就颓废。
  邑侯陈公其柱甫莅任,谒拜之余,谓是岩岩者,不鼎新之且圮。与学博次白姚君盱衡而计,或云往者有大兴作,用窘,责令讼狱诈伪者轮材力自赎,兴作易就。陈侯谓是扰民,非吾意,宁厚自损以宽之耳。侯所裁省割俸为经费创者八十余缗,以经费之全计之,当十之四矣。鹾院胡公继升行部按明州,余以部民修谒语,次及学宫倾废,县大夫拮据未就状。公慨然即檄县以百金佐费。陈侯遂举向所捐省暨诸绅士乐输者,总委之县簿薛君文民。簿素勤慎有干略,仰承委任,身为率作,朝夕靡怠。聚材鸠工凡四阅月,翚飞鸟革之规焕如矣。
  是役也,为礼殿,为门,为明伦堂,为尊经阁,为由义斋,凡葺治者五,而礼殿之工半于创。为儒星门,为启圣祠,为名宦祠,为土地祠,为东庑,为居仁斋,为库,为义仓,为省牲亭,为东掖室,凡鼎建者十。其乡贤祠则绅士于捐助外醵金重构,不领于官。拆东西庑之廊以通舆,盖北为义仓,令面东以从阳。再北为省牲亭,即面北以从阴。凡改正者四,规制且宏。工役将竣,鹾院胡公所捐发稍有赢羡,而司教公廨尚委蓁芜。议者请以赢金佐经度。陈侯谓:“春风绛帐,可无地耶?然或易办院金之赢,宜树永泽,以彰德意。”因请之鹾院,易粟贮义仓,弟子员不能举晨夕饮者,则用古常平法,春贷秋入,以纾其困而教养之,法于是乎备。此修举之大概也。
  余窃谓天下之因循而虚岁月者,异同之见也。见为异则心有异境,事有异任,彼此不相关,先后不相贷,误天下事多矣。鹾院胡公不以弹压,漫言风化,谓此吾师也,此衿珮雍容,朝弦而暮诵者,吾弟子也。此击鼓考钟,采芹而采茆者,吾所宜增修之地也。道既如天,同此钦向。陈侯不以簿书俎豆作差等观,委荒废于前人,留经营于来者,而力图其就,心计其终,损己惠民,弟子有型笵之所,父兄无征缮之繁,成功晏如也。此固运数适逢,如两贤盖应运而兴,羽翼圣教者矣。请再布一言曰:生于此乡,游于此中者,同心同德。愿毋异旨以乱经,毋异习以乱性,毋异分门户以乱天下。处为醇儒,出为良吏,则两贤拳拳造就可广德心于多士者也。”陈侯以鹾院加惠甚厚,纪之贞石,征言于余。敢揆揽今昔,铨次其略,以信来祀。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
  第二部分:历代诗选
  永明寺贤上人僧舍即事
  姚镆(慈谿人,明弘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老我云程懒著鞭,招提深处学栖禅。案头旧业书千卷,笔底新裁诗几篇。庭老竹松犹带翠,地无车马自成偏。道林时过谈玄教,宝篆香销数缕烟。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
  赠永明寺古愚贤上人
  姚涞(慈谿人,嘉靖二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紫云禅客卧西林,莲社年来识道心。野鹿山空尘梦远,天龙光动法缘深。金绳宝筏开迷障,翠竹黄花净梵襟。真宅岂容风火入,日持优钵坐松阴。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一
  出北郊过董孝祠遗址
  姚涞(慈谿人,嘉靖二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汉代遗祠何处寻,阚峰回首碧云深。千年邑为仁人号,一脉溪流孝子心。废苑残碑横绿草,空阶古树集寒禽。延光盛典依然在,几度经过思不禁。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十四
  (北京)登报国寺毗卢阁
  姚涞(慈谿人,嘉靖二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冯虚渺无际,浩荡空人心。宫阙霭疑雾,郊原晴有阴。远峰时对立,危堞欲平临。弥望成佳丽,三都亦浪吟。
  ——明崇祯刘侗《帝京景物略》
  (北京)初夏西湖候驾
  姚涞(慈谿人,嘉靖二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烟开杨柳度回塘,如鹊如虹欲架梁。鹭北鸳南原一渚,芦长蒲短自为乡。龙舟彩色来西苑,宝刹钟声出上方。纪瑞词臣惭肆夏,薰风先跸涌云章。
  ——明崇祯刘侗《帝京景物略》
  (北京)游华严寺
  姚涞(慈谿人,嘉靖二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都下多名刹,岩栖此更奇。华严狐鼠洞,耶律鹧鸪词。山远云如阜,沙明日满池。老僧未厌客,借榻且无归。华严分上下,相对构云庵。僧定钟同候,客来磬互参。山无殊翠色,地但有泉甘。晴雨时时异,他峰隔暮岚。
  ——明崇祯刘侗《帝京景物略》
  (北京)吊瓮山耶律楚材墓
  姚涞(慈谿人,嘉靖二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斡难河水正滔天,成吉思军已入燕。破国年年兵作戏,屠城处处血成川。公于夷狄称君子,兽出流沙动上天。莫说金元如晋楚,追思宗国想凄然。
  ——明崇祯刘侗《帝京景物略》
  (北京)谒刘蕡祠
  姚涞(慈谿人,嘉靖二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古树扶疏芳草繁,独遗忠额表幽轩。春秋正始丹心壮,城社兴妖白日昏。四壁诗篇空往事,百年俎豆尚英魂。悠悠此恨无今古,山月凄凉照北村。
  ——明崇祯刘侗《帝京景物略》
  过董征君崇孝祠
  姚梧(慈谿人,明嘉靖进士,官至福建少参)
  朝议崇纯孝,乡评溯淑贤。冤凭三尺雪,慈赖一溪传。古木风无力,庭花白可怜。乳鸟仍绕树,亭午噪哗然。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十四
  普济寺
  姚鈀(慈谿人)
  山城北上招提境,金碧飞翚俯阚湖。僧磬出云知路近,禅灯漏树觉林疏。楼台射日开天镜,花柳明堤拥画图。每为寻幽纵吟屐,直令尘虑坐来无。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一
  泛阚湖
  姚应龙(慈谿人,明隆庆举人,官至漳州海防同知)
  云移洲渚树为湾,来泛湖光十里间。逸客风流同白社,道人诗句说青山。天留晚景平波上,鸥落渔家乱竹间。此意与君须领略,菰蒲明月棹歌还。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八
  题清道观
  姚应龙(慈谿人,明隆庆举人,官至漳州海防同知)
  台殿嵯峨迥玉京,斑龙紫凤自纵横。列真森拱三山小,辰极高悬二曜明。瑶草洞中迎鹤驾,碧桃花下拂鸾笙。恍惚两腋乘风上,直叩元关礼太清。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一
  北郊散步和姜桐侯
  姚宗文(慈谿人,明万历进士,官至湖广都御史)
  半壁犹能步,支筇任所之。黄花垂到眼,白雪久盈髭。朔气横林表,秋客淡水溢。新亭一杯酒,泪落少陵诗。
  ——清道光《谿上诗辑》卷四
  秋夜坐月
  姚宗文(慈谿人,明万历进士,官至湖广都御史)
  江天秋色老蒹葭,皓魄东升散晚霞。竹树分光千万影,楼台近水两三家。引将孤梦偏能远,听到寒砧却易斜。只叹汉宫今寂寞,尚流清影照龙沙。
  ——清道光《谿上诗辑》卷四
  阚湖晚眺
  姚朝翙(慈谿人,清诸生,著有《立庵诗草》)
  阚相门前暮雨收,夕阳斜挂古林幽。湖边翠绕群峰净,山外波涵两镜浮。翻影探巢归宿鸟,招群炊火集渔舟。偶来凭眺清幽客,拟谱新图志雅游。
  ——民国《四明清诗略》卷十八
  北湖春游杂咏
  姚朝翙(慈谿人,清诸生,著有《立庵诗草》)
  (一)
  一叶孤舟荡绿草,轻轻才受两三人。风和日暖湖波细,倚棹中流下钓缗。
  (二)
  莲花刹拥阚峰云,宝篆香浮映夕曛。日暮游人共归去,疏钟清梵隔湖闻。
  ——民国《四明清诗略》卷十八
  山斋清兴
  姚丙荣(慈谿人,光绪贡生,官建德教谕)
  春来兰草长琼芽,雨后芳菲淑气嘉。自采玫瑰三两朵,带烟和露煮新茶。
  ——《宁波耆旧诗》704页
  过坦园吊王缦云定祥先生
  姚寿祁(慈谿人,民国文人,著有《寥阳馆诗草》)
  (一)
  几尺藤篱冷蟀喧,荒荒残棘上颓垣。亭台零落无人问,惆怅斜阳过坦园。
  (二)
  裒然著作寄穷愁,身后声名此足留。杨炯已亡梅福老,遗文谁校映红楼
  (三)
  问字享荒剩暮烟,侯芭重到总流连。可怜绛帐谈经夜,回首春风已七年。
  ——《民国慈谿县新志稿》卷十九
  鼓盆遗恨题词
  姚寿祁(慈谿人,民国文人,著有《寥阳馆诗草》)
  二千八百言,语长心郑重。吾心如眢井,波澜为君动。
  ——《宁波耆旧诗》747页
  冬日同君木、杨石蚕游郊外
  姚寿祁(慈谿人,民国文人,著有《寥阳馆诗草》)
  (一)
  溪水泠泠去路远,败芦丛竹自萧萧。两三点雨不成雪,翠羽一声啼过桥。
  (二)
  烟雾微茫罨远村,疏钟渡水近黄昏。老乌啼出山头月,落叶萧萧下寺门。
  ——《寥阳馆诗草》
  第三部分:历代书录
  宋·姚孳《桃花源集》。
  宋·姚希《文集》二卷。
  宋·姚颖《家集》十卷。
  宋·姚獬孙《双峰集》。
  元·姚应凤《纳轩集》十卷(《两浙名贤录》作《纳轩稿》)。
  明·姚堂《润州先贤事迹》六卷、《广信先贤事迹》六卷。
  明·姚錀《乐庵稿》。
  明·姚镆《东泉奏议》、《东泉文集》八卷、《慈谿姚氏家乘》。
  明·姚汀《东桥漫稿》四卷、《谪所吟稿》二卷。
  明·姚津《南湖诗稿》。
  明·姚涞《驱除录》一卷、《国朝人物考》、《明山文集》八卷。
  明·姚樟《碧溪诗文集》。
  明·姚应龙《徐州志草》《鹊巢楼集》。
  明·姚宗文《益城集》、《天启慈谿县志》(纂编)。
  明·姚纪《河图论》《南北筹兵论》。
  清·姚宗京纂编《康熙慈谿县志》(书成未梓)、《康熙宁波府志》。
  清·姚廷信《拾余录》一卷。
  清·姚朝翙《立庵诗草》。
  民国·姚寿祁《寥阳馆诗草》一卷。

知识出处

宁波姚氏寻踪

《宁波姚氏寻踪》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宁波的姚氏文化源流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钱之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波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