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一百三十一世新世系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姚氏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055
颗粒名称: 姚氏一百三十一世新世系表
并列题名: (约公元前2128—公元2018)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1
页码: 157-1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姚氏一百三十一世新世系表的情况,其中包含姚生百姓、姚兴吴郡、隋唐名族、南迁绍兴等。
关键词: 宁波 姚氏 新世系表

内容

姚氏,起姓于古代舜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姚氏舜帝之后,因为居地,因为封侯,因为立国等等,繁衍出陈氏、田氏、胡氏、孙氏等近百个姓氏。今网上流传有数十种姚氏发祥世系,但仔细考辩都存在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今不一一给予指正。本文编排世系中姚氏始祖姚舜帝至108世姚锐翁(清六公姚冕),以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发祥世系图·大宗世系图》为底本,再根据各地姚氏研究专家的证误,略有改动。从109世姚伯常至127世孙姚胥梁止,主要以民国慈谿《慈东姚氏宗谱》世系为底本,再根据自己新发现的慈东姚氏史料进行增补和删改。从128世姚纯金至131世姚又新,则是根据姚志明先生提供的家族史料而续编。世系全表分为六个章节:一、姚生百姓;二、姚兴吴郡;三、隋唐名族;四、南迁绍兴;五、东迁慈城;六、枝蔓慈东。
  一、姚生百姓
  第一世舜:又称虞舜、帝舜,名重华,瞽叟之长子。先出于黄帝,七世至瞽叟。母握登氏,生子二,长即帝舜,生于姚墟,因为姚氏发祥之始。性致孝,尝躬耕以养父母。舜品德好,能以身作则,他在历山耕作时,历山人不再争边界,互相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建都虞,号有虞。作五弦琴,创韶乐。舜之妃,尧之二女也,长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商均、季厘。舜南巡死于苍梧,葬九嶷山,时年一百一十二岁。舜禅帝位于禹。
  第二世商均:舜之子,号羲均。舜以天下传于禹,禹封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为虞侯,使主其祀。故史称食采于虞(约公元前21—前17世纪)。生子夷伯。
  第三世夷伯:一说箕伯。商均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强余。
  第四世强余:夷伯之子。袭位虞侯。生子颉。
  第五世颉:强余之子。袭位虞侯。生子梦熊、虞思。
  第六世梦熊:颉之长子。梦熊卒,传子汶。汶以事孔甲累,惧而逃,失国。孔甲复封汶之叔虞思为虞侯。虞思:颉之次子。公在位时,正值夏乱。相帝之子少康避寒浊追杀,逃入有虞,国君虞思命为庖正,并以二女妻之,又给其方圆十里之地,让他学习治理。后又出五百精兵助其复位。虞思有贤德,佐夏室中兴,世称虞宾,被封虞侯。生子友龙。
  第七世友龙:虞思之子。袭封为虞侯。生子寿肸。
  第八世寿肸:友龙之子。袭位为虞侯。生子叔仪。
  第九世叔仪:寿肸之子。袭位为虞侯。叔仪卒,传子康伯;康伯卒,传子宗石,宗石卒,传子期。期忠谏夏桀,为桀所灭。生子康伯、康仲。
  第十世康仲:叔仪之次子。生子祖妫。
  第十一世祖妫:康仲之子。追封为虞侯。生子发。
  第十二世发:祖妫之子。汤兴,复封于虞,谥号思公。被封为虞侯。商汤灭桀而有天下,悯有虞氏之失祀,乃复封发于虞,以奉舜祀。生子妫方。
  第十三世妫方:发之子。袭位虞侯。生子振。
  第十四世振:妫方之子。袭位虞侯。生子维。
  第十五世维:振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寿固。
  第十六世寿固:维之子。袭位虞侯。生子敖。
  第十七世敖:寿固之子。袭位虞侯。生子胜。
  第十八世胜:敖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元捷。
  第十九世元捷:胜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偃。
  第二十世偃:元捷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姑猛。
  第二十一世姑猛:偃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公允。
  第二十二世公允:姑猛之子。袭位虞侯。生子蔺。
  第二十三世蔺:公允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填叔。
  第二十四世填叔:蔺之子。袭位虞侯。生子野。
  第二十五世野:填叔之子。袭位虞侯。生子无斁。
  第二十六世无斁:野之子。袭位虞侯。生子菑。
  第二十七世菑:无斁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叔正。
  第二十八世叔正:菑之子。袭位虞侯。生子献子。
  第二十九世献子:叔正之子。袭位虞侯。生子亚寿。
  第三十世亚寿:献子之子。袭位虞侯。生子原寿。
  第三十一世原寿:亚寿之子。袭位虞侯。生子梦延。
  第三十二世梦延:原寿之子。袭位虞侯。生子阏父。
  第三十三世阏父:又名遏父,号虞遂,梦延之子。仕周武王,官为陶正,助周克商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决战,结束商纣王统治,建立周朝。周武王得天下后,进行大分封,封阏父之子胡公于陈国,建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生子胡公(名满)。
  第三十四世胡公:名满,即陈胡公满,阏父之子。生于商朝甲戌岁(公元前1067年)。其父助周灭纣功高,西周武王封满于陈国(陈氏始祖),以奉舜祀。武王并嫁长女太妪配满,赐姓妫,陈胡公满,即是妫满。太姬生子二:申公(名犀侯)、相公(名皋羊)。次子皋羊封为胡国(地在陈国境内,为陈之附庸,爵位为子)之君,子孙以胡为姓。妫满死后,谥号胡公。
  第三十五申公:名犀侯,胡公长子,相公之兄,谥号申公,即陈申公犀侯。生于西周朝壬子岁(公元前1029年),继胡公之爵位,以国为姓。传位相公。生子孝公(名突)。相公,名皋羊,胡公次子,申公之弟,谥号相公。生于西周朝庚寅岁(公元前991年)。相公传位于侄子孝公。
  第三十六世孝公:名突,申公之子,谥号孝公,即陈孝公突。继叔父相公位袭陈侯。生于西周朝丁卯岁(公元前954年)。生子慎公(名圉戎)。
  第三十七世慎公:名圉戎,孝公之子,谥号慎公,即陈慎公圉戎。生于西周朝乙巳岁(公元前916年),公元前865—前842年在位。生子幽公(名宁)。
  第三十八世幽公:名宁,慎公之子。即陈幽公宁,在位23年,。生于西周朝甲戌岁(公元前887年),卒于周共和十年(公元前832年),公元前865-842年在位。生子厘公(名孝)。
  第三十九世厘公:名孝,幽公之子,谥号厘公。生于西周朝庚子岁(公元前861年),卒于周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在位36年。生子武公(名灵)。
  第四十世武公:名灵,厘公之子,谥号武公,即陈武公灵。生于西周厉王共和三年壬戌岁(即公元前839年),卒于周幽王元年(公元前781年),在位15年。武公卒,传长子陈夷公说。夷公在位3年,卒于周幽王四年(公元前778年),传位于弟燮。生二子:夷公(名说)、平公(名燮)。
  第四十一世夷公:名说,武公之长子,谥号夷公,即陈夷公说。生于西周宣王二十四年丁酉岁(公元前804年)。公元前791—前788年在位。平公:名燮,武公之次子。谥号平公,即陈平公燮。生于西周宣王二十八年辛丑岁(公元前800年)。公元前788—前765年在位。生子文公(名圉)。
  第四十二世文公:名圉,平公之子,谥号文公,即陈文公圉。生于西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卒于周平王二十六年(公元前745年)。公元前765—前755年在位,在位10年。生二子,长桓公(名鲍),次厉公(名佗)
  第四十三世桓公:名鲍,文公之长子,谥号桓公,即陈桓公鲍。生于东周平王五年(公元前766年),卒于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公元前755—前717年在位,在位38年。:长子免(在太子时被杀)、次子跃(利公,公元前710年,在位五个月)、三子林(庄公,公元前710—前703年在位)、四子杵臼(宣公,公元前703—前658年在位)。厉公,名佗,号五父,文公之次子。生于东周平王三十一年辛丑岁(即公元前740年)。因蔡人杀鲍及太子免,而立厉公,公元前717—前710年在位。公元前710年,厉公所杀桓公太子免之三弟,共令蔡人诱厉公以好女,与蔡人共杀厉公而立跃(即利公)。厉公生子完公(即陈完)。
  第四十四世完公:陈完,厉公之子,谥号敬仲,即陈完公。生于东周桓王五年(公元前715年)。御寇本为宣公太子,宣公后娶嬖姬生款,欲立款为太子,就与宠妾谋杀了太子御寇,时在公元前682年。完公与御寇友爱,恐祸及己,逃离陈国,奔于齐国,史称“完公(敬仲)奔齐”。齐桓公欲使陈完公为卿,被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齐桓公于是将完公封为“工正”。陈完改姓田氏,即田完,后成为田齐派始祖。生五子:穆公(名孟夷)、蜜公、伾公、洙公、宰公。
  第四十五世穆公:名孟夷,完公(田完)之子。生于东周桓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97年)。先后事齐桓公、齐孝公。承袭父亲田完担任齐国田氏家族的第二任首领。生子伯考公(名孟庄)。
  第四十六世伯考公:名孟庄,穆公之子。生于东周惠王四年(公元前673年)。先后事齐孝公、齐昭公。承袭父亲伯考公担任齐国田氏家族的第三任首领。生子续公(名湣)。
  第四十七世续公:名湣,伯考公之子。生于东周襄王十六年乙酉岁(公元前636年)。生子文公(名须无)。
  第四十八世文公:即文子,名须无,续公之子。齐大夫田文子须无,生于东周匡王四年(公元前609年)。先后事齐庄公、齐景公。景公时,文子为大夫。公元前545年,齐国栾、高、鲍、阚等族对庆封专政不满,文子父子获悉后联合他们设计除去庆氏。文子以车载齐景公于内躲过一劫,田氏家族自此逐渐强大。生子桓公(名无宇)。
  第四十九世桓公:即桓子,名无宇,文公之子。田桓子无宇,生于东周简王三年(公元前583年)。事齐庄公,甚宠。生二子:武公(名开)、书公。
  第五十世武公:即武子,名开,桓公之长子。生于东周灵王十一年(公元前561年)。生子僖公(名乞)。书公,桓公次子。生于东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齐景公时,田书因伐有功,被封于乐安(今山东惠民),赐姓孙。田书之孙即为孙武。后书子孙因乱奔吴,其后武、膑、权、中山皆著名。
  第五十一世僖公:即僖子,名乞,武公之子。田僖子乞,生于东周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卒于东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无宇(桓公)长子田开(武公)被齐相晏子设计而卒,田乞才得以继父职。田乞先以上大夫事齐景公,后又相齐悼公。僖子向百姓征收赋税时用小斗收进,赐给百姓粮食时用大斗,暗中向百姓施以恩德,而齐景公也不加禁止。因此田氏很得齐国民心,百姓心向田氏。生成公(名常)。
  第五十二世成公:即成子,名常(原名恒),僖公之子。田成子常,生于东周景王十八年(公元前527年)。与孔子弟子监止(子我)共相齐简公。齐简公专宠监止而压制成子,成子重新使用其父僖子的办法,将大斗把粮食借出,用小斗收回,尽得民心。监止挑衅反被成子杀,田氏又惧而杀简公,而立平公,成子任齐相,五年后齐政皆归田氏。成子于公元前455年卒。生襄公(名盘)。
  第五十三世襄公:即襄子,名盘,成公之子。田襄子盘,生于东周敬王二十一年(公元前499年),继相位而事齐宣公。晋国大夫韩、赵、魏三家(公元前453年)杀智伯而“晋分三家”,五十年后被周威烈王分别列为诸侯。田盘为日后夺取齐国政权而效法他们的做法,就让他的弟兄和族人都去做齐国各地城邑的大夫,并率先与三晋互通使臣,至此便已几乎拥有齐国。生子庄公(名白)。
  第五十四世庄公:即庄子,名白,襄公之子。田庄子白,生于东周贞定王五年(公元前464年),继任齐相,辅佐齐宣公。田白公元前411年卒,生子太公(名和)。
  第五十五世太公:名和,庄公之子。生于东周考王二年(公元前439年)。公元前391年,沉溺酒色不理政事的齐康公被田和放逐于海岛,田和自立为齐君,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列名为诸侯,田和称田侯。前379年齐康公卒,齐国姜氏为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生子桓公(名午)。
  第五十六世桓公:名午,太公之子。田齐国君桓公午,生于东周威烈王十五年(公元前411年)。桓公始创设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充当他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还广收门徒进行教育,一时人才荟萃,各流派争芳斗艳,史称“百家争鸣”。公元前357年桓公卒,子田齐因(齐威王)立。生子威王(名齐因)。
  第五十七世威王:名齐因,又名国,桓公之子。田齐国君齐威王齐因,生于东周安王五年(公元前397年)。公元前356年继位,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载史册。公元前353年、341年,齐国出兵救赵、韩,两度(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打败强大的魏国,开始称雄于诸侯,齐威王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手下有邹忌、田忌、孙膑等,为战国七雄之一。生二子:宣王(名辟疆)、婴。
  第五十八世宣王:名辟疆,威王之长子。田齐国君齐宣王辟疆,生于东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在位十九年(公元前332—前314年)。宣王生三子:地、胡、通。其中少子田通,封为大将军,并赐陆地,通至以邑为氏,此地百姓拜田通为陆氏始祖。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长子湣王(名地)继承王位。威王之次子婴,靖郭君。生于东周显王四年(公元前365年)。生子文,即孟尝君,曾为齐相。
  第五十九世湣王:亦作闵王,名地,宣王之子。田齐国君齐闵王地,生于东周显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6年),在位30年(公元前313—前284年)。湣王统治期间是秦齐争霸的时代,公元前301年,齐将匡章就率领齐魏韩联军大破楚军,楚国此后依附于齐。生子襄王(名法章)。
  第六十世襄王:名法章,湣王之子。田齐国君齐襄王法章,生于东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在位十九年(公元前283—前265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联军攻下齐都临淄,法章随父逃亡莒城,淖齿弑湣王。齐人杀淖齿,而立藏太史敫家的法章为王,立太史敫之女(君王后)为后。燕兵围即墨,田单为将,公元前279年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后复国。生二子:建王、假王。
  第六十一世建王:襄王之长子。田齐国君齐建王,生于东周赧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7年),在位四十四年(公元前264—前221年)。在位前期因获太后君王后扶持而使齐国暂时安定。太后卒,执政的舅父后胜接受秦国贿赂终致灭国,齐建王死于流放之地,田齐降秦灭国。长子嘉,见秦兵入宫,痛恨国贼,不食而亡,嘉子安被项羽立为济北王;次子修逃难后改王姓,王莽即为其后。建王生三子:嘉、修、良。
  第六十二世良:建王之三子。生于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21年,齐建王之三子良,在秦兵入宫逃奔时折足免祸,徙颍川,复陈姓,汉高祖八年诏齐楚大族,徙关中,家于长陵。生二子:疾祜、疾祚。
  第六十三世疾祚:良之次子。生于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汉元年(前206年)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臧荼为燕王,建王孙田安为济北王(建都博阳)。良长子疾祜被招为齐楚大夫。公元前198年疾祚随兄至长陵(咸阳)定居。疾祚子昌,昌妻为臧荼孙女臧儿,昌子为宰相田蚡、周阳侯田胜。田蚡异母姐王娡即汉武帝之母,汉景帝的皇后。田疾祚生二子:昌、留。
  第六十四世昌:疾祚之长子。生于西汉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生女为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6—前136年在位)后,汉景帝后生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36—前86年在位)。生二子:蚡(被汉武帝封为武安侯、太尉,后为丞相。生子梧,亦为武安侯、太尉)、胜(封为周阳侯)。留,疾祚之次子。生于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生子牟。
  第六十五世牟:留之子。生于西汉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曾任灵州节度使、检校金部尚书金吾卫大将军,后又子贵封大司农。生子延年。
  第六十六世延年:字子宾,牟之子。生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曾担任长史、河东太守。汉昭帝(公元前86—前74年在位)时授为给事大将军,后拜大司农。大将军霍光等罢黜汉帝刘贺时,田延年挺身而出,被继位的汉宣帝封为颍川阳成侯,后蒙冤坐罪,耻入狱而自刎。生子渊。
  第六十七世渊:延年之子。生于西汉元风二年(公元前79年)。见父大司农延年公因坐罪自刎,田渊逃亡吴兴,改姓田渊为妫渊。至渊公之孙平公时又恢复本姓姚,是为吴兴姚氏始祖。生子徵。
  第六十八世徵:渊之子。生于西汉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其父渊公因延年公坐罪自刎而逃亡吴兴。生子平。
  二、姚兴吴郡
  第六十九世平:徵之子。生于西汉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始复姓姚氏,为吴兴起家之祖。曾任冀州刺史、谏议大夫、通京房易。生子丰。
  第七十世丰:平之子,生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篡位(公元9—23年),求舜之后,曾封其为代睦侯,奉祀帝舜。以奉敬王(田完),而曾一度改姚姓田姓。后王莽败,丰公偕子恢公过江复归吴郡隐居。生子恢。
  第七十一世恢:丰之子。生于新莽地皇三年(22年)。丰公与儿子恢公,汉青州刺史,为避王莽之乱,从北方过长江复归吴兴郡隐居,时为王莽卒后的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恢公则因避王莽之乱,而又改田姓为妫姓。《湖州府陵墓志》载:汉姚恢墓在武康县西南石城山上。生子显。
  第七十二世显:恢之子。生于东汉永平四年(61年)。钓于箸川,号箸泉醉翁。生子奕。
  第七十三世奕:显之子,生于东汉永元八年(96年)。西陵县令。生子敷。
  第七十四世敷:奕之子。复改为姚姓,由吴兴徙武康(今德清县),为武康派始居祖。生于东汉永建三年(128年)。官武骑常侍。敷长子姚膺,字彦和,累官至少府。敷次子姚信,吴选曹尚书。生二子:膺、信。
  第七十五世信:字元道,敷之次子。生于东汉永寿三年(157年)。系陆逊外甥,吴选曹尚书,太常卿。著作有《周易注》。生二子:逄、巡。
  (下面从第七十六世至第八十五世,每代世系分为两行,其(1)是根据近年来新出土的多方隋唐姚氏名人墓志整理而成,与流传下来的姚氏世系略有不同,虽有残缺,也许会更接近事实,目前已被许多姚氏研究专家认可。其(2)是明清以来全国各地姚氏相互传抄,广泛流行的世系,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发祥世系图》,就采用了此世系。现把两种世系放在一起,让姚氏后裔有多一种评判)
  (1)第七十六世陶:吴宁海太守。
  (2)第七十六世巡:信次子,湖山自乐,号默叟。生于东汉中平五年戊辰岁(188年)。生子恒。
  (1)第七十七世奋:晋太傅。
  (2)第七十七世恒:巡之子。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庚寅岁(210年)。生子墨。
  (1)第七十八世佚名:待考。
  (2)第七十八世墨:恒之子。生于三国吴嘉禾四年乙卯岁(235年)。生子和。
  (1)第七十九世佚名:待考。
  (2)第七十九世和:墨之子。生于三国吴永安五年壬午岁(262年)。生子岳。
  (1)第八十世佚名:待考。
  (2)第八十世岳:字弋仲,和之子。生于西晋太康元年庚子岁(280年),殁于东晋永和八年(351年)。王逊知宁州,拜为大将。生二子:襄(字杰)、苌。
  (1)第八十一世佚名:待考。疑生子禋之。
  (2)第八十一世杰:名襄,字杰,岳之长子。生于东晋咸和元年丙戌岁(326年)。痛父非命,洁身不仕。生子度。
  (1)第八十二世禋之: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
  (2)第八十二世度:杰之子。生于东晋宁康元年癸酉岁(373年)。生子元。
  (1)第八十三世郢:宋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
  (2)第八十三世元:度之子。生于东晋义熙六年庚戌岁(410年)。生子汾。
  (1)第八十四世佚名:生子菩提。
  (2)第八十四世汾:元之子。生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丁亥岁(447年)。隐居不出,征召不仕。生三子:纲、纪、菩提。
  (1)第八十五世菩提:梁高平令。
  (2)第八十五世菩提:汾之三子。生于南朝齐建元三年辛酉岁(481年)。生子僧垣。纲:汾之长子。生于南朝宋元征三年乙卯岁(475年)。公事北魏(386—534年),举家迁陕。生子宣业。宣业为梁(502—557年)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宣业之子安仁、安仁之子祥,均为隋(581—618年)汾州刺史。祥之子懿,字善意,任嶲州都督。懿生子元景、元之、元素。元之(即姚崇),唐四朝宰相。
  第八十六世僧垣:菩提之子。生于南朝梁天监十七年戊戌岁(518年)。封北隆公,晋爵北绛郡公、开国公。生二子:察、异。
  三、隋唐名族
  第八十七世察:字伯审,僧垣之长子。生于南朝梁承圣三年甲戌岁(554年)。入陈朝(557—589年),历任秘书监,领著作郎、吏部尚书。陈亡入隋,授秘书丞、晋王侍读,袭封北绛郡公,授太子内舍人等职。由吴兴迁京兆府万年县,为万年派姚氏始祖。隋文帝开皇九年又奉诏撰《梁史》《陈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另著述有《说林》《建康三钟》《玉玺》、《汉书训纂》《西聘》,《文集》等。生子思廉、思才。
  第八十八世思廉:名简,察之长子。生于隋开皇五年(585年)。曾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被封丰城公,后至官散骑侍郎。二十四史中的《梁书》、《陈书》由他帮其父续写,均在贞观三年(630年)完成。生二子:憕、恽。思才,察之次子。本讳簠,与兄思廉同修国史,拜太子掌书记而卒。生子畅。
  第八十九世畅:思才之子,任越州刺史。生子二:璹,珽。
  第九十世璹:字令璋,思才之孙,畅之长子,珽之兄。武后时初拜检校天官侍郎,擢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升为相。珽,畅之次子。由明经历六州刺史,迁太子詹事兼左庶子,户部尚书。生子仲。
  四、南迁绍兴
  第九十一世仲:珽之子,太常博士。避安禄山之乱,南迁始家于会稽(绍兴)山阴草藐桥。生子二:昂(零陵县尉),朂。
  第九十二世朂:仲之次子。生唐大历九年甲寅(774年)十一月十九日,卒于文宗开成四年(839年),享年六十六岁。拜盐铁推官,累迁至礼部祠祭郎中、御史大夫,再迁尚书右丞。生子五:登,發、癸、癹、澄。
  第九十三世登:朂之长子,官武骑常侍。生子三:洪(阆州太守)、源、澧(隐居不仕)。
  第九十四世源:登之次子。官水部郎中。生子八:思太(任吴越殿干)、清太(不仕)、登太(仕吴越明州镇守)、承太、应太(吴越尚书检校)、致太(吴越太子宾客)、光太(吴越右丞)、豊太(吴越县令)。
  第九十五世承太:源之四子,官吴越行军司马,居会稽山阴草藐桥。生子四:文清(行四,与弟随钱王居汴京)、文远(行五,仕吴越,钱王纳土归宋,居汴京)、文玘。文琰(行八,仕湖州府推官,因家焉,为尚书祐之祖)。
  第九十六世文玘:承太之三子,行六。从会稽山阴草藐桥迁居剡溪(嵊县)永富。生子四:德琼(行九,生子四)、德荣(行十,生子四)、德嵩、德徽(行廿四,以孙勔贵,封太子中允、宝文阁待制。生子五)。
  第九十七世德嵩:文玘之三子,行十二。生子四:长无考、次无考、三嗣宗、四无考。
  五、东迁慈城
  第九十八世嗣宗:德嵩之三子,行第万,排行二。关中诗豪。本三越之云楼人,庆历间仕浔州守,尝以诗受知韩琦荐,试大理评事。晚徙居慈城(慈谿)之平政桥(此为第一种植本堂姚氏始迁慈谿说法),遂占籍焉。实为姚氏始迁之祖,慈城姚氏植本堂第一世。生二子:韶、武。
  第九十九世韶:嗣宗之长子,行第二,排行四。配包氏,再九孺人。生子四:榛、槐、椿、景粱。
  第一百世榛:韶之长子,字景和,行第十,排行五。因避乱从越之云楼,始迁慈城(慈谿)之平政桥(此为第二种植本堂姚氏始迁慈谿说法),遂占籍焉。慈城姚氏植本堂第三世。生二子:熙、烈
  第一百零一世烈:榛之次子,行第细,排行九。葬夏岙(即夏家岙,慈城东北十五里)。配夏氏,十二孺人,葬姜岙(即姜家岙。慈城北一里)。生子英。
  第一百零二世英:烈之子,行第五,排行二。生卒未详。葬姜岙母茔侧。配陆氏,三十孺人。生三子:公济、公润、公浩。
  第一百零三世公济:英之长子,行第六,排行十。生卒未详。宋隆兴间(1163—1164年)授承事郎,转迁桐乡主簿,历任至大中大夫。公为人乐善好义,赒贫乏为乡闾所宗。葬姜岙,常州刺史王应辰志其墓。配刘氏,七十孺人;继配严氏,六二孺人,合葬姜岙。生子三:思聰、思恭、思敬。
  第一百零四世思聰:字德闻,公济之长子,行第百,排行十二。宋咸淳元年己丑岁(1265年),以三子叔玠贵,恭遇庆典,被追封为帅斡。为人天性朴雅,好礼乐善,常能周人之急,教子弟以学业,姚氏书香之传,盖始于此。配张氏,廿六孺人,封太孺人,合葬夏岙。生子三:叔瑢、叔琳、叔玠。
  第一百零五世叔玠:字廷圭,思聰之三子,行第千,排行二十。宋授两淮帅斡,能举其职,为时推重。宋咸淳元年己丑岁(1265年),恭遇庆典,得推封其所生及配。配许氏,特封孺人。合葬飞凫山(在慈城东北七里酆岙)。生子三:正孙(即姚正子,宋咸淳六年浙江乡试解元)、荣孙(宋咸淳六年举人、广德县知县)、兰孙(宋咸淳三年举人,本邑教谕)。女一端三,适鄞县知县赵。
  第一百零六世荣孙:字安礼,行第宗,排行三,叔玠之次子。生宋绍定三年(1230)。公少有文名,宋咸淳六年(1269)省试第四(举人),授承信郎,宣州旌德县干官。卒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六十一,葬姜岙(慈城城北一里)。生子三:应凤(元皇庆元年举人,文学著称)、应蟾(六世孙镆,明兵部尚书;七世孙涞,明嘉靖二年状元)、獬孙(应獬)。
  第一百零七世獬孙:字应獬,行第乙,排行十二,荣孙之三子。生宋德祐元年乙亥(1275)正月十六日,元大德五年辛丑(1301)举于乡(举人),后任国子学录,卒元至正七年丁亥(1347)十月初三日,年七十三。所著有《双峰文集》《诗稿》行于世。配施氏宜一孺人,生宋德祐二年丙子(1276)四月十三日,卒元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二月十八日,年七十七,赠孺人。合葬飞凫山(慈城东北七里酆岙)。生子六:元翁(清四,元天历二年举人,伊阳县儒学教谕)、亨翁(清五)、锐翁(清六)、悦翁(清七,出继)、济翁(清九)、復翁(清十)。女一,适本隅洪昌一官人。以四子悦翁出继为从兄异孙嗣。
  六、枝蔓慈东
  第一百零八世锐翁(即清六公),又名冕,字崇德,又字具瞻,号华岳,行第清,排行六,獬孙之三子,元授宣教郎。因不满异族统治,遂隐居于慈东湖门堰聚奎里(今庄桥姚家村)别业,耕读自娱。公享寿八十有四岁,终于私第。娶坊隅张润孙之侄女张定,四封孺人,加封宜人,合葬骠骑山之原。生子三:伯常(孟房)、伯通(仲房)、伯全(季房)。
  第一百零九世伯常:字世显,锐翁之长子,行第正,排行三。卒年四十有二岁。娶义门邵氏珍,三封孺人。合葬下湾。生子一:敬通。
  第一百一十世敬通:字隆元,伯常之子,行第敬,排行一。洪武二十四年(1391)为斗级犯条,守令查得家资巨富,罚令造南都石灰桥,二十八年桥成。兄弟娼饮作乐,为巡街御史所获。奏旨下云:“教坊娼饮作乐,发诸辽远,以苦之。”遂充辽东广宁卫二年,改充广宁左屯卫军。配周氏。生子五:德浩、德淳、德深、德津、德澄。其第三子德深随父军所,另立世支,余存原籍。
  第一百十一世德淳:敬通之次子,行第德,排行二。生子三:锵、锡、钿。
  第一百十二世锵:德淳之长子,行第钦,排行四。生子一:佚名。
  第一百十三世佚名:锵之子,行第启,排行九。生子一:佚名。
  第一百十四世佚名:名讳无传,字永嘉(字永嘉,为笔者考证后所加),行第甫,排行三十,后称三十房者府君,其后裔称老墙门一支。墓在德门乡古聚奎里后房桥头。甫三十府君暨德配口氏,讳忌二月十五日,八月十六日。四房轮流承值,其祭品用素菜,不散胙。墓祭日期定于正清明早晨,永不易日。生子四:懋斋(东岸祖)、昌三十六(三六房祖)、昌五十(陶房祖)、昌五十九(西岸祖)。
  第一百十五世佚名:行第昌,排行五十,陶房祖。生子一:佚名。
  第一百十六世佚名:行第盛,排行百三。生于明嘉靖廿三年甲辰(1544年)九月廿九日,殁于天启三年癸亥(1623年)二月廿一日,寿八十岁。娶应氏,生卒无查。生子一:尚礼。
  第一百十七世尚礼:字近泉,行第秀,排行九六。后人皆称为陶太公,故名陶房。生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七月廿四日。娶李氏孺人,生子四:旭明、应彩、应宇、(四子名无考,字君藩)。
  第一百十八世应宇:尚礼之三子,行第才,排行百十。生子二:赓尧、韬。
  第一百一十九世韬:字揆之,行第良,应宇之次子,邑庠生。生于明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十月廿五日子时,殁于清康熙廿二年癸亥(1683)十一月十八日酉时,存年四十五岁。娶孔氏孺人,生于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十月十五日巳时,殁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十月初六日夘时,享年七十二岁。合葬石刺岭下崇福寺岙(今慈城五婆湖南岙村)。生子二:琮臣(出继伯父赓尧公,字端仁,为端仁公继子),瑞臣。
  第一百二十世瑞臣:字锡九,韬之次子,国学生,行第济。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廿六日,殁于乾隆廿五年(1760年)三月十五日,享年八十四岁。娶成氏孺人,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初四日,殁于乾隆廿三年(1758年)十月十一日,生子二:凤林、凤阳。又娶侧室阮氏,出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闰五月十一日,存年二十六岁,生子一:凤喈。合葬汶溪牛山。
  第一百二十一世凤阳:字仲喈,瑞臣之次子,邑庠生,行第美。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九月初四,殁于乾隆廿八年(1763年)八月廿七日,存年五十四岁。娶叶氏孺人,生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七月初四日,殁于乾隆廿二年(1757年)十月十八日,存年五十岁。生子四:枢、梅、模、栋。继室忻氏,生于雍正七年(1729年)十一月廿五日,殁于嘉庆二年(1797年)九月廿二日,无出。合葬田共桥南首。
  第一百二十二世枢:字位北,号星桥,凤阳之长子,行第余。生于乾隆元年(1736)九月初十日,殁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六月廿四日,享年七十一岁。嘉庆元年(1796年)在京与千叟宴。娶邵氏孺人,生于乾隆三年(1738年)四月十七日,殁于道光四年(1824年)十二月廿七日,享年八十有七岁。生子二:燕、杰。
  第一百二十三世燕:字启商,枢之长子,行第庆。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五月廿五日。娶张氏孺人,生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五月十四日。生子三:坤、垌、埰。女一适盛炳堃。
  第一百二十四世垌:字芳原,燕之次子,行第兴。生子五:钰、鍌、〓、钧、钜。第一百二十五世钰:字成五,坰之长子,行第贤。生子四:来涔、来泩(出继鍌公)、来溱(出继〓公)、来淮(出继钧公、钜公)。
  第一百二十六世来淮:字舲生,钰公之四子,出继钧公、钜公(兼祧)。行第位。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二十日,去世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一月,享年七十二。1888年经亲友介绍和保举到上海义昌钱庄当练习生、职员,后升任主办账房(会计)。配胡氏、洪氏。生子五:胥椿、胥桢、胥梁、胥栻、胥权。女一:爱云,适吴金元。
  第一百二十七世胥梁:字祥荣,又名祥云、世良、永年。来淮公三子,行第能。出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二十日,去世于1971年2月19日。高小毕业。1933年1月开始在宁波协丰源木行、心仁记木行、温州谦益颜料行、宁波陆森记营造厂、宁波顺利木行当职员或记账。1942至1946年曾在宁波开过小型木行,1952年进入宁波人丰布厂工作,直至退休。配王氏凤英,出生于1912年,殁于2000年2月25日。生子三:纯金、顺昌、顺和。女二:长月娥,适粱定岳;次月清,适郑永江。
  第一百二十八世纯金:曾用名顺金、仁金、顺康。胥梁之长子,行第玉。出生于1933年11月20日宁波战船街老屋,因病去世于1983年9月29日。中共党员,历任宁波市生产指挥组办公室主任、宁波市计划委员会秘书科科长等职。配慈城夹田桥袁氏美娣,出生于1936年8月4日,中共党员。生子二:志明、峰。女一:雅琴,适管康建。
  第一百二十九世志明:纯金之长子。行第克。出生于1958年4月19日。历任《宁波日报》社记者、编辑、部主任、经理、编委委员,《宁波晚报》副总编,《东南商报》总编,《宁波晚报》总编,《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中共党员。现任市记协副主席、高级编辑。配凌氏丽芬。生子行之。
  第一百三十世行之:志明之子。行第定。出生于1983年1月27日。山东烟台大学(本科)、宁波大学(硕士)毕业。曾任宁波市海曙区交警大队交警,现为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人事处(信访办公室)主任科员。配陈氏彬彬,浙江大学理工学院毕业,现供职于招商证券公司。生子又新。
  第一百三十一世又新:行之之子。行第厥。出生于2010年10月30日。现小学在读。

知识出处

宁波姚氏寻踪

《宁波姚氏寻踪》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宁波的姚氏文化源流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钱文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波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