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同源解读及其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姚氏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052
颗粒名称: 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同源解读及其他
分类号: K810.2
页数: 63
页码: 60-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同源解读及其他的情况,其中包含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简介、慈城姚与金川姚皆系吴兴郡晋(宋)渤海太守姚禋之后人、慈城姚与金川姚皆系南朝(梁)吴兴郡儒士姚汾之后等。
关键词: 慈城姚 金川姚 慈东姚 同源解读

内容

关于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的同源性,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其复杂在于前两支姚氏最早在北宋明道至庆历年间开始生活在慈溪县城(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里,而居住地又在同一个方位,即在慈城平政桥(大关圣殿)西侧,明清时为慈城姚氏家族大本营的植本堂基址。金川姚,按理说也源于慈城,从始迁祖姚章占籍慈水(慈溪县的别称)开始,前几世的居址和墓庄都佐证了这一点。据传刚迁到慈溪时,金川姚首先落脚于金沙溪畔(金川乡以金沙溪命名)的云湖,旋而徙居县城慈城。
  宋朝时慈城姚与金川姚两个姚氏家族曾同住一个屋檐下,所以他们的子孙都认为是同源的。明清时,慈城姚所编家谱、所建祠堂以及所撰文献都把金川姚以族人自语。但就是一直搞不清楚相互间是同源,是兄弟,还是支系的隶属等等。
  金川姚与慈东姚,本来他们主要世系互不隶属,却因姓姚和地域关系的某种原因,元末明初金川姚失落于慈溪后不久,慈东姚也迷失了自己的由来,开始继承金川姚血脉默默走向明清。最后要感谢慈东姚,是他们坚信金川姚是自己的先祖,才保存下来金川姚这个两宋时辉煌家族籍贯属于慈溪的佐证。
  慈城姚与慈东姚,笔者在这篇论文写到一大半时,除了知道慈东姚个别支派来源于慈城姚外,确实不知道主体慈东姚与慈城姚还有什么同源关系,笔者于是想放弃写作此文之念头。在山穷水尽之时,忽闪柳暗花明之光,在慈城植本堂姚氏的世系中,突破性地找到了被慈东姚氏公认为始祖的清六公身世,由此研究开始纵深发展。
  明清以来,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相互间关系形成说不清、理更乱的尴尬局面,有可能是因为历史上姚氏家族的谱系相互间都秘不示人,生怕被别有用心者偷盗祖宗,冒领家族荣耀,使子孙真伪莫辨,尊卑失序。但由此所制订的严苛族规,也极大影响了姚氏家族间的相互世系联络和寻根访祖,贻误了对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同源性考证与阐述的时机,造成了今天许多不必要的遗憾。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姚氏后人们都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帮助他们厘清相互间的关系,抖落长期缠绕各自心中的疙瘩,以作为对姚氏先祖列宗一个精神上的慰藉,也给未来姚氏子子孙孙一个交代。
  好在今天是信息爆发时代,各地图书馆、藏书楼、档案馆都纷纷打开飘满书香的窗口,使求知若渴的人们获得较宝贵的营养。感谢互联网为姚氏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打破了以往族谱秘不示人的恶规陋习,使好多深藏在图书馆和私人箱底的秘籍重见天日。在多种吴兴姚氏史料和其他姚氏研究成果感召下,通过对宁绍等地家谱研读、比较、查证,梳理出慈城姚与金川姚存在着四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瓜葛,即每个时期都存在两姚的同源性,但不会超出这四个历史瓜葛之外,而慈城姚与慈东姚存在唯一同源性,即慈东姚主体来源于慈城姚,由属于慈城姚的几个支派所组成。
  本文对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进行五次不同时期同源性考辨和解读,前四次主要考辨慈城姚与金川姚的同源性,时间断定在宋之前;后一次主要考辨慈城姚与慈东姚同源性,时间断定在宋之后。因相互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多种交叉关系,为了更好地加以说明,故引用文献时尽可能采录全文穿插于其中或作为附录。
  一、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简介
  慈城姚氏从宋末元初开始对家族已有记述,明清时又多次修谱,史料较为翔实完整,并一直世居县城慈城,故本文以慈城姚命名。金川姚氏在宋末编过简谱,两宋时的世系较为完整。而明以后留在慈溪本地的已少见踪影,疑大多早已陆续外迁。因金川姚在南宋时所撰的族谱和明清时鄞县支脉所编的族谱,都自称为慈水(慈溪县的别称)金川姚氏,故本文以金川姚称之。慈东姚明朝时留下史料较少,清中叶以后突然发家致富,曾编修族谱两次,在民国编谱时以《慈东姚氏宗谱》题书名,故以慈东姚命名。
  1.慈城姚氏
  慈城姚氏:是以原慈溪县城慈城植本堂为中心的姚氏家族,历史上称慈溪姚氏、植本堂姚氏,又谓四明姚氏,被誉为宁波姚氏的大本营,是元明间慈溪县“姚刘冯陈”四大望族之首。始迁祖一说为北宋姚嗣宗,天圣、明道间(1023—1033)仕为环州军事判官,监庆州粮料院,庆历间授浔州郡守,晚徙居慈溪县城中心之平政桥西侧;而笔者较倾向于另一说,即始迁祖是姚嗣宗长孙姚榛,植本堂也为其生前所构筑。后裔也以“植本”为姚氏宗祠的堂号,世称姚家大堂,又号“江南文献世家”。植本堂前原有“神童乡”门坊,是宋绍定间(1228—1233),县令叶汝明为七岁能文,九岁应举的咸淳庚午(1270)解元姚正子而立;明正德三年(1508),知县倪璋又重立。
  慈城姚氏在南宋中叶开始崛起,历元明直至清末,洋洋七百余年,蔚然成屈指可数的浙东望族。产生宋末神童、咸淳六年解元姚正子,咸淳九年解元、翰林院侍读学士姚福孙,明正统四年进士、广东参政姚堂,弘治六年进士、兵部尚书姚镆,正德三年进士、刑部员外姚溍,嘉靖二年状元姚涞,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都御使姚宗文,崇祯七年进士、应天巡抚姚应翀等历史名人。是浙东历史上著名的科举世家、文化世家、名人世家。植本堂姚氏一族从宋至清,共出进士16名,举人51人,贡生23名。清中后期开始,由于战争危害和经商外迁等原因,植本堂姚氏在县城内人口大幅减少,并逐渐走向衰落。
  附录明朝弘治正德间江南才子江苏苏州人祝允明(号枝山)为慈城姚氏撰写的《植本堂铭》:
  植本堂铭
  慈谿姚氏植本堂者,宋处士榛所构也。自处士为使君嗣宗后,十七世为今袁州司马使君汀,中间历元至于我朝三四百年,科第簪缨蝉联不绝。而世守先业,堂亦完存。
  袁州为今相国长沙李公所取士,自文选郎出守。尝以堂事告于相国,相国为之记矣。顷复以语允明,欲附以铭,谢不获。谨系之曰:
  “惟天生物,因材笃之,彼懵于机,乃自覆之。卓尔先觉,重华之孙,作宋邦牧,史烁于闻。实惟处士,乃徙乃筑,联桂之里,新宫有作。昭先启后,植本是称,渊渊祖德,翼翼嘉名。惟名之嘉,贵称厥实,盍征于文,相国有笔。辉辉甲第,煌煌青紫,有典侯泮,有教胄子。师模节斡,牢盆自职,藩参宪佥,亦有令邑。或董学政,或资衡文,士炙而淑,如霑室薰。惟此袁州,世美之尤,敷政优优,誉通宸旒。式构于家,式桢于邦,乃柱乃梁,阀阅无疆。孰不有本,孰不思植,孰不植本,每艰嗣力。斧厅日寻,牛羊不停,或棲农牧,或蠹贼螟。有伟兹堂,作者创之,于百千年,奕叶新之。惟先一新,蔚作乔木,仁种义培,礼扶智沃。青黄之华,经述出焉,蚕丝硕果,以惠元元。洪根不拔,皇泽方膏,岂惟家荣,桑梓飞耀。灼于四方,式于来效,有锐者铭,宏示慈孝。”
  ——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三
  2.金川姚氏
  金川姚氏从外地迁居慈溪县也许比慈城姚氏略早,大约在北宋明道(1032—1033)年间,此后二百余年人才辈出,科举发达,成为远近闻名的望族。始迁祖为明州推官姚章,而代表人物是他的孙子龙图阁学士姚孳,而姚孳的次孙即是南宋淳熙五年状元姚颖。这个姚氏家族发祥地在慈溪县城慈城,两宋间主要活动中心先在慈城,后在郡城宁波。刚发祥几世,一些重要人物的姻戚关系都在慈城,去世后的重要墓葬都在慈城周边山里。随着家族发达、人丁兴旺,姚氏部分族人就悄悄学会了向外开拓,有迁往慈东德门乡聚奎里、郡城宁波、鄞县老界乡和通远乡等地。迁往慈东德门乡聚奎里的是姚孳次子姚价(有说姚孳胞弟姚希次子姚佑),他在南宋初曾在慈东德门乡聚奎里(今江北区庄桥镇姚家村一带)建造别业,有子孙开始在那里发族。
  金川姚氏是两宋间浙东著名的书香门第、科举大家。曾出过姚孳、姚希、姚竦、姚阜、姚僎、姚大任、姚孚、姚持、姚颖、姚师皋、姚师虎、姚元哲、姚梦荐等13位进士,其中姚孳仕至龙图阁学士,姚希仕至资政阁学士,姚阜仕至枢密院,姚颖为宋淳熙五年状元,仕至太常寺少卿,都进入高官行列。
  金川姚氏在宋末元初突然悄无声息地从慈溪县地域中被人遗忘,经过近四百年的沉睡,在晚明时被其姚氏后人挖掘出世,也就是让祖上名人姚希、姚阜、姚孚、姚颖等人回归宗族,回到他们的慈溪县故土,并在明天启《慈谿县志》里“抛头露面”。
  附录民国《慈东姚氏宗谱》抄录姚章七世孙、南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姚梦荐所撰《旧谱略原图·四明姚氏一览记》:
  四明姚氏一览记
  吴兴商音姚,本姬姓,颛顼六世孙,生于姚墟,子孙因而为氏。其后有讳崇者,字元之者,唐开元间以《十事要说》具奏天子,翌日拜相。崇尝谓徐澣曰:“余为相,何如管晏?”对曰:“公可谓救时之相。”《唐史》赞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存。”封梁国公,谥文献。生三子,彝、奕、异,皆至卿位。其元孙,讳合,元和十一年进士,历武功主簿。宝历中迁至监察御史,终秘书监。选王维等诗二十六家,为《极元集》,曰:“此诗中射雕手也。”厥后,世代迭更,基业失守,散处于四方者,其间将相士大夫,固不可一二数,且其支派悠远又不可以三四述。惟吾支世出和州,从上虞而迁于四明慈水之德门乡。而德门乡而分鄞西之通远乡,通远乡而分慈东三甲姚氏遮湖,遮湖又分鄞西之桃源乡,人物之盛,皆呼姚家弄;又分越州之葑田,又分鄞东老界乡,老界乡又分鄞城西潮音堂,潮音堂又分剡溪之福地,福地又分居宁海。皆以才名后,以子孙蔓延,郡称巨族。乃各保其一支,而统绪莫稽也。幸合八世孙,为吾慈第三世祖,讳孳,字舜徒者,中兴家声倍震,而箕裘继守,登宋神宗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由湖南提举仕至龙图阁学士。其弟讳希者,与堂弟讳竦者,同登元祐三年李常榜进士。又其堂弟讳阜者,登大观三年(1109)贾安宅榜进士。其子讳僎者,登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榜进士。其侄讳持、讳大任者,同登政和八年(1118)王嘉榜进士;讳孚者,登绍兴十二年(1142)陈诚之榜进士。其孙讳颖者,淳熙五年(1178)策进士第一(状元),仕至太常寺少卿。其曾孙,讳师皋者,登淳熙十四年(1187)王容榜进士;讳师虎者,登庆元二年(1196)邹应龙榜进士;讳元哲者,登宝庆二年(1226)杨必高榜进士,仕至光禄寺少卿。而吾系公元孙辈,与同邑工部侍郎史唐卿先生同登咸淳元年(1265)阮登榜进士,仕至中书丞文章政事。朝廷崇德报功,流芳于世,断然不可诬矣。今因致仕,欣然遇士大夫谨修诸谱,以启将来,故记。
  时咸淳十年(1273)三月清明日
  3.慈东姚氏
  慈东姚氏,或称慈东庄桥姚氏,以元代清六公(姚锐翁)为始祖,以居地慈东姚家村前姚自然村为中心。宗祠建于乾隆嘉庆年间,位于村东南隅,堂号敦睦。
  慈东姚氏来源较为复杂,除了主体清六公是慈城植本堂姚氏子孙外,疑有金川姚氏从宋遗留下来的子孙(可能人数极少,已无文献佐证),还包括明清时期从慈城植本堂姚氏陆续迁往落户的子孙,当然还有周边姚氏同宗的后裔,致使清中期慈东姚氏蔚然成一大族。晚清时慈东姚氏又因经商致富而声誉崛起,风头盖过一直来名声赫赫的慈城植本堂姚氏。
  慈东姚氏,民国以来文化名人辈出,有毛泽东胞弟毛泽民夫人姚秀霞(朱丹华),上海滑稽表演艺术家姚慕双、姚振民(艺名周柏春)兄弟,美国费城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姚有信,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著名画家姚有多,南京邮电大学司(厅)局级离休干部姚胥恒,宁波旅港同乡会副会长、香港民生银行董事长姚祥兴等。
  慈东姚氏,在元明时期以农耕为主,较为沉寂,清乾隆后许多姚氏族人开始走出乡土,在宁波、杭州、上海、苏州等发达地区艰苦营生,经过几辈人的创业,家族声名鹊起,毅然成为慈东地区的一大望族。
  附录民国《慈东姚氏宗谱·清六房本支世系小序·旧日谱略后卷原文》一文。
  旧谱略后卷原文
  吾支系出万七参军次翁公后裔,因其不乐仕进,引年告老,赐绯金鱼袋致仕。与宜人张氏徙居德门乡读书为乐,自号月坡居士,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七月十九日,卒于私第。与原配孔氏、继配张氏两宜人,合葬于湖门堰之南漕西河,人呼大坟滩是也。后以吾祖清六承事之。大父端缘公罹于兵燹,无据足述,不敢伪接其传,故另立世次,和并志之。
  二、同源说之一:慈城姚与金川姚皆系吴兴郡晋(宋)渤海太守姚禋之后人
  根据家传和文献,慈城姚氏与金川姚氏都认为自己出自吴兴姚氏,而吴兴姚氏是汉唐之间江南地区颇具代表性的官宦世家、文化士族,并在隋唐间孕育出万年姚和陕州姚这两支姚氏扛鼎的豪族。笔者参考全国各地许多姚氏文史专家研究成果,再经过梳理和查证,认为慈城姚氏与金川姚氏,皆为吴兴武康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的后人。
  1.吴兴郡与吴兴姚氏的由来
  (1)吴兴郡
  吴兴郡(今浙江湖州市),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乌程县,三国东吴乌程侯宝鼎元年(266)置吴兴郡,取“吴国兴盛”之意,治所在乌程(吴兴的古称),其辖地在今浙江湖州、杭州、嘉兴部分区域,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南朝时,吴兴郡辖乌程、东迁、武康、长城、原乡、故鄣、安吉、余杭、临安、於潜十县。梁末改吴兴郡为震州,以太湖古名震泽而得名。隋仁寿二年(602),因濒临太湖,吴兴改名“湖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湖州为吴兴郡,乾元元年(758年)初又复名为湖州。
  (2)吴兴姚氏
  吴兴姚氏,也称武康姚氏,武康为吴兴郡属县,故世人一般称为吴兴姚氏。吴兴姚氏的发族始祖是西汉大臣姚平(舜帝六十九世嫡长孙),祖父姚延年(汉昭帝时任大司农)因奸臣诬陷贪污,羞于坐牢,自刎而死。其父姚渊因祖父姚延年事发,恐株连,逃往千里之外江南的吴兴郡,改成老祖宗的妫姓(另一说因吴兴有归安县与妫同音,改姓妫)。妫平(姚平)西汉末年担任谏议大夫、京房易博士,后担任冀州刺史。自他开始,又恢复古老的姚姓,自称姚平(为吴兴姚姓的起家之祖)。二世祖是姚丰。王莽得天下后,搜求舜裔姚氏,以续虞舜姚姓一脉的香火。结果找到姚平之子、舜帝七十世姚丰,封他为代睦侯。三世祖是姚恢。王莽败亡后,姚恢为避免被灭门的厄运,化装潜逃,日夜兼程,渡江遁回吴兴。此后隐姓埋名,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逐步发展壮大。到姚恢五代孙姚敷时,江南姚姓已经有些影响,并徙居吴兴郡下的德清县,在此繁衍成大族。
  吴兴姚氏崛于西汉末年,发展于东汉三国,此后略衰微,仕途不畅。南北朝初期有所振作,后期始盛。晋隋时期吴兴姚氏因官北徙获飞速发展,至唐初而盛,衍生有著名的万年姚(或称京兆姚)和陕州姚,人才济济,再次成为全国举世闻名的大族,姚氏郡望,吴兴郡姓,位列高门,宦位荣显,簪缨不绝,彪炳史册。唐安史之乱后,姚氏藩衍全国各地,外迁异地子孙遂以吴兴标榜郡望为自傲。浙东地区的姚氏,大多皆自认是吴兴姚氏分派,或是万年姚与陕州姚的子孙。
  隋唐时已迁往京畿之地的姚氏名人皆习惯称自己为吴兴武康人,这样的说法在当时不足为怪。魏晋以来贵族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夸伐门第,而门第内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郡望,贵族成员如果失去了世代相续的显赫门第,则无法立身处世。但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对贵族官僚原籍任用制有了限制,因此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官员移动,特别是在两京任职的高官,很多都离开了原籍地,将籍贯移到了东西两京。虽然如此,但都还念念不忘自己家族百十年来的根基所在,尤其是在与个人有关的碑铭行状之中,使用旧籍的现象非常普遍。
  2.据新出土墓志排列吴兴姚氏六十九至八十七世世系
  慈城姚与金川姚分别自认是吴兴姚的子孙,又是万年姚与陕州姚两支的后裔,皆自谓有较为显赫的血统。下面先介绍一下吴兴姚氏分派万年与陕州之前的世系。
  关于吴兴姚氏南朝宋以后的世系,姚氏新出土隋唐墓志(以下简称墓志)与历代家谱记载(以下简称家谱)内容有些出入,特别是两支相交的源头祖先分别说是南朝宋吴兴郡渤海太守姚禋之和南朝梁吴兴郡儒士姚汾。而年代亦有前后,渤海太守姚禋之比儒士姚汾早二世,时间亦相差五六十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陕西、河南等省相继出土了姚懿、姚南仲、姚无陂、姚异、姚彝、姚合等多方隋唐姚姓墓志,经过文物专家和姚氏研究人员的考证,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姚氏新史料,特别是那些姚氏重量级人物的祖上世系(南朝宋至唐初)的“露面”,改写了已在姚氏旧谱中广泛流传千年的版本。虽然一般来说新出土隋唐墓志比流传家谱资料相对可信,这主要指墓主五代之内世系,五代以上所记载世系可信度略微降低;但姚氏墓志也存在许多缺陷,特别是所述世系往往断断续续不完整,中间(主要是两晋间)疑有几代世系遗漏,故期待以后有新的墓志出土,能够把今天所存在的“遗漏”补上。
  以姚平为舜帝六十九世后裔,而他又是吴兴姚氏始祖,被全国姚氏公认为姚氏中兴人物,故从姚平开始至迁往万年始祖姚察,家谱记载计有十九世,即六十九至八十七世。而按出土墓志排列,只有十六世,即六十九至八十四世,在世系年代上总是觉得墓志世系记载有点不靠谱,墓志比家谱少了三世。笔者发现墓志七十一世王莽(9—23)时姚恢至八十四世姚察(533—606),有五百多年的时间,世系年差率达到四十多年为一世,而世系年差率,以平均三十年为一世,因此笔者认为这种世系年差率不符合规律,中间疑有世系遗漏,前后不太可能只有十六世,家谱所记载十九世比墓志记载十六世更可信。经过查证与多位姚氏研究专家想法一致,最有可能遗漏的世系在七十八世佚名与七十九世姚禋之之间,故下面笔者把七十九世姚禋之延后至八十二世,在七十八世佚名后面插入三世,即七十九世、八十世、八十一世。这样就不至于使世系年差率过大,引起疑惑和诟病,同时与家谱所载的世系可拉平,都为六十九世至八十七世。下面列举据新出土隋唐墓志整理而成的世系:
  吴兴姚氏世系(六十九世至八十七世)
  六十九世:平,徵之子。汉冀州刺史,通京房易。始复姓姚氏,为吴兴起家之祖。
  七十世:丰,平之子。新莽篡汉求舜后,封代睦侯。
  七十一世:恢,莽乱,与父丰复归吴兴而家焉。
  七十二世:显,恢之子。隐居不仕,钓于箬川,号箬泉醉翁。
  七十三世:奕;显子,西陵县长。
  七十四世:敷,奕子,武骑常侍。
  七十五世:信,敷次子,吴选曹尚书。
  七十六世:陶,吴宁海太守。
  七十七世:奋,晋太傅。
  七十八世:佚名。
  七十九世:佚名(笔者增补)。
  八十世:佚名(笔者增补)。
  八十一世:佚名(笔者增补)。
  八十二世:禋之,南朝宋渤海太守、五城侯(万年姚与陕州姚同祖)。生子郢、滂。
  (1)迁万年姚世系(八十二世姚禋之之长子)
  八十三世:郢,宋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
  八十四世:佚名。
  八十五世:菩提,梁高平令。
  八十六世:僧垣,隋北绛郡公。
  八十七世:察,隋北绛郡公,迁万年姚始祖。
  (2)迁陕州姚世系(八十二世姚禋之之次子)
  八十三世:滂,后魏祠部郎中。
  八十四世:仲和,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迁陕州姚始祖。
  八十五世:宏。
  八十六世:宣业,北周征东将军宣业。
  八十七世:安仁,隋青、汾二州刺史。
  以上是按新出土墓志考证后排列而成的吴兴姚氏世系,万年姚始迁祖是南朝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长子姚郢之四世孙,即第八十七世姚察。陕州姚始迁祖是南朝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次子姚滂之子,即八十四世姚仲和。由于慈城姚始迁祖姚嗣宗是陕西万年姚察(八十七世)的十一世孙,金川姚始迁祖姚章是陕州始祖姚仲和(八十四世)的十五世孙,因此都是八十二世吴兴姚南朝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的子孙。这只是墓志所提供的一种最新版本,与流传一千多年的姚氏家谱截然不同。
  3.慈城姚出自吴兴“万年姚”姚察之后
  万年姚,又称京兆姚、雍州姚。始迁万年(今属陕西省西安市)的开族之祖为隋朝吴兴姚察。
  (1)姚察其人其事
  姚察(533—606),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三国时吴太常卿姚信之十二世孙,梁太医姚僧垣之长子,隋代杰出的史学家。南朝梁简文帝即位,姚察入仕。元帝在荆州即位,姚察曾任原乡令,后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的举荐,为其佐著作、撰史。梁灭亡后,姚察入陈,任秘书监,拜散骑常侍,后迁吏部尚书。陈亡后,姚察举家自吴兴迁关中,成为京兆万年姚氏的始迁祖,仕隋任秘书丞,敕命撰梁、陈二史。隋文帝极器重姚察,曾对朝臣说:“听说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定陈朝,最满意的是得到这样一个人才。”姚察平生著述较多,有《汉书训纂》、《说林》十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文集》二十卷。姚察所撰《梁》《陈》二史,有些序论及纪、传还未写就,临终之时,他以体例诫约其子姚思廉,责成思廉博访撰续。《南史》卷六九有《姚察传》。
  (2)姚察来自吴兴显赫的家族
  姚察来自吴兴的官宦世家,从汉末起就有姚敷之子姚信,仕三国东吴,官至选曹尚书、太常卿。姚信七世孙姚郢,仕南朝刘宋王朝,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受封五城侯。姚郢之孙姚菩提,南朝梁高平县令,他常年受疾病的折磨,为了减轻痛苦,留心钻研医药,成为名医,受到梁武帝礼遇。姚菩提之子姚僧垣,为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医学家,由于医术高超,皇室对他不断加官晋爵。北周静帝时,受封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开皇初年,封北绛郡公。姚察之父姚僧垣在《周书》卷四七有传。
  (3)万年姚是名门望族
  自姚察迁万年后,其家族成为远近闻名的豪门,五世封公爵,出宰相1人,持续显贵11代,为官者25人。如姚察其弟姚最,隋代杰出的画家、学者,任太子门大夫,袭封北绛郡公,著有《续画品》和《后梁略》十卷。姚最八世孙姚南伸,仕唐代宗、德宗,官至右仆射。姚察子姚思廉,著名历史学家,所著《陈》《梁》二书,是中国正史“二十五史”中的两部。唐太宗时,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为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死后追赠太常卿,陪葬昭陵。姚察曾孙姚璹,任中书舍人,封吴兴县男。武则天长寿二年,升任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了宰相。姚璹的弟弟姚珽,唐中宗时封为宣城郡公,任太子詹事兼左庶子,睿宗即位后,官至户部尚书。姚珽子姚昌润,官至宣州刺史。“万年姚”因始迁祖姚察四世孙姚璹曾任武则天时宰相,故被列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表内记载其族姚姓人物37人。因居址京兆万年,门庭显赫,姚察、姚思廉、姚思才及其后裔一支,遂被称为“万年姚”,或“京兆姚”。
  (4)万年姚察家族八十六至九十一世系
  以下万年姚察家族八十六至九十一世系按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发祥世系图》整理而成,与其他姚察家族后裔所编族谱可能略微有出入。
  第八十六世,僧垣,菩提子。官随开府仪同三司,封北隆公,晋爵北绛郡公。
  第八十七世:察,僧垣之长子。生于南朝梁承圣三年(554)甲戌岁。陈(557—589)选曹吏部尚书,隋进爵北绛郡公。梁、陈的史官,尝撰《汉书训纂》。陈亡,由吴兴迁京兆。生子思廉、思才。
  第八十八世:思廉,察生丰城公思廉,陕西万年人,官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撰《陈》《梁》二书。思才,察次子。本讳簠,与兄同修国史,拜太子掌书记而卒。生子畅。
  第八十九世:憕,字处平,思廉公长子。授司户参军。恽,字处恭,思廉公次子,以侍宝郎袭丰城郡公,留守山东。畅,思才子,越州刺史,生子二:长曰璹,次曰珽。
  第九十世:璹,字令璋,思才公之孙,畅长子,珽之兄。武后时初拜检校天官侍郎,擢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升为相。珽,畅公次子。由明经历六州刺史,迁太子詹事兼左庶子,户部尚书。生子仲。
  第九十一世:仲,珽子,太常博士。避安禄山之乱,始家于会稽山阴草藐桥。生子二:长曰昂,次曰朂。
  (5)慈城姚氏来自万年姚之说
  光绪二十年慈城植本堂刻本慈谿《姚氏宗谱》首卷,有《姚氏大宗谱庆系图后序》一文,作者是明初植本堂姚氏修谱族人。文中记述了唐初弘文馆学士姚思廉,撰有《姚氏大宗谱庆系图》,对唐之前的吴兴姚氏世系,及其父姚察因官从吴兴迁京兆万年的事迹,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梳理,使后人明实有据。慈城姚氏代表人物姚榛为姚察的十四世孙。姚察自吴兴徙京兆,有个四世孙姚仲,又从京兆迁至越之山阴。居越者有个五世孙叫姚承太,迁往剡之永富。姚承太四世孙为姚嗣宗,人称关中诗豪,因他父辈为官或经商,曾在唐都城长安周围一带生活。姚嗣宗在晚年又迁移至越之云楼,他在北宋庆历间,或他的孙子姚榛在北宋熙宁、元祐间,再迁往明州慈溪县城。
  (6)附录:《姚氏世系源流序》
  此文原载清光绪慈城《姚氏宗谱》植本堂刻本,作者姚世琦,为慈城姚氏始祖姚嗣宗二十二世孙。此文撰于清康熙八年(1669),是当时植本堂姚氏再次修谱时所作序文。
  姚氏世系源流序
  我姚祖于舜自商均受封于虞,有国于夏商,至周始封于陈,后陈敬仲奔齐,改称田氏。至襄王,讳法章之子王建五世孙,大司农讳延年之子渊,避父难徙吴兴,称妫氏。厥孙刺史平,复姓姚氏。王莽代汉,封平子丰代睦侯,以奉舜祀。代有七十世,其中后为王为公为侯为伯为将为相者,世世相承,并无间断。历十七世,仕陈吏部尚书察,迁万年。越四世太常博士仲,避禄山之乱,迁越之会稽山阴。又传至十二府君,讳承太,仕吴越行军司军司马。居越今承太曾孙,溯至余始祖浔州郡守,讳嗣宗者之长孙者榛,字景和,亦由越之山阴云楼迁四明至慈溪。再传至八世祖教谕公应凤,暨其弟学宝公应蟾、学禄公应獬,汲汲以修谱为念。递传至五世方伯彦容公,讳堂,又继修于家谱。为世系,为传志,为嫁娶约,为坟墓志,为第宅居址考,纲举目张,支分派别,名无混淆。有家者皆当作一谱,以重训后裔。庶几无从人之祖、昌人之族也。呜呼!箕裘之业不坠,祖先之泽长存。观乎斯谱,而孝弟之心油然起矣。惟望子孙宝藏无失,续修其盛焉,则得矣。且不与同姓各族者,私者窃抄,以致本宗之支派混杂。非惟尊卑失序,且会真伪莫辩,吾子孙其永遵斯禁哉。嗟乎!世泽远矣,后人尚其谨体先人之遗愿,以光家乘,是余之志也夫。
  康熙八年(1669)己酉请和月望第二日。
  ——清光绪二十年(1894)慈谿植本堂刻本《姚氏宗谱》首卷
  4.金川姚出自吴兴“陕州姚”姚懿之后
  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陕州姚,又称陕郡姚,即从吴兴迁往河南陕州姚氏一支,始迁祖为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而使陕州姚声望达到顶峰的是姚仲和五世孙嶲州都督姚懿及其次子唐朝宰相姚崇。
  (1)姚懿其人其事
  姚懿(590—662),字善意,隋末唐初陕州硖石人,祖籍昊兴郡武康,是大唐贤相姚崇之父。隋文帝开皇七年(590),姚懿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高祖姚宏,曾祖姚宣业(南朝陈征东将军),祖父姚安仁(隋青州、汾州二州刺史),父亲姚祥(隋怀州长史兼检校函谷关都尉)。姚懿为姚祥幼子,弓马纯熟,喜读经史,少年胸怀壮志,做事坚毅果敢。
  姚懿之子姚崇(651—721),本名元崇,字元之,原籍吴兴,后迁陕州硖石,唐代著名政治家。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姚崇文武双全,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拜为宰相(《新唐史》卷七十四记载四朝为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721年(开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
  (2)姚懿家族的显赫历史
  姚懿祖父姚安仁仕隋任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之子姚祥任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之子姚懿仕唐任嶲州都督,并从陕州移居洛阳,成为洛阳姚氏的始祖。姚懿之子姚崇,为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宰相,玄宗朝封梁国公,显耀盛极一时。姚崇有三子,长子姚彝,开元初任光禄卿;次子姚异,任坊州刺史;少子姚奕,开元末任礼部侍郎。姚彝的儿子姚闳,任侍御史,后贬永阳太守。姚崇曾孙姚勖,长庆进士,进监察御史,佐盐铁使务,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姚崇之兄姚元景仕唐,任潭州刺史;弟姚元素任宗正少卿。姚元素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给事中、秘书监,唐大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陕州姚”因姚崇四朝为相,故列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录入其隋唐家族人物62人。又统计出姚崇家族三世封公爵、出宰相1人,持续显贵11代,为官者57人。
  (3)陕州姚懿家族八十六至九十三之世系
  近几年新近出土的《大唐故幽州都督姚(懿)府君墓志铭》《唐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勖)府君墓志(自撰)》《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合)府君墓铭并序》等多方唐朝姚氏墓志,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资料价值,补正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姚懿家族世系。
  第八十六世:宣业,宏子,北周征东将军。
  第八十七世:安仁,宣业子,隋汾州刺史。
  第八十八世:祥,安仁子,怀州长史,检校函谷都尉。
  第八十九世:懿,祥子,字善意。嶲州都督,文献公。子三。
  第九十世:元景,懿长子,潭州刺史。元之,懿次子,名崇。相武后、中、睿(姚崇为宰相历任武后、中宗、睿宗、玄宗,辅助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有“救时宰相”之称)。开元九年卒,谥号文贞,传三子:彝、异、奕。元素,懿三子,宗正少卿,子三。
  第九十一世:彝,崇长子,历任邓、海二州刺史。算,元素三子,鄢陵令。
  第九十二世:闬,算独子,临河令。
  第九十三世:姚合,姚崇曾孙,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
  (4)金川姚来自陕州姚之说
  清光绪慈城植本堂刻本《姚氏宗谱》卷首,载有《吴兴姚氏家谱序》一文。文中有:“……讳合者,开元(713—741)中调武功尉,号姚武功,选监察御史。选《唐诗二十三家》为《极玄集》,为金州守。呜呼盛哉!历后至八世,讳孳,登我朝神宗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
  文中的姚合是唐朝著名诗人,河南陕州人,祖籍吴兴。唐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称“武功体”。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交游甚广,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然较贾岛略为平浅。世称“姚贾”。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及萧条官况,时有佳句。但风格题材较单调,刻画景物亦较琐细。其诗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曾为南宋“永嘉四灵”及江湖诗派诗人所师法。今传《姚少监诗集》10卷,通行有明代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明钞本。另编选有《极玄集》,收入《唐人选唐诗(十种)》。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姚孳是金川姚氏的代表人物,为姚合八世孙。
  (5)附录:《吴兴姚氏家谱序》
  此文原载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植本堂刻本,作者是宋末史唐卿,鄞县人,与金川姚氏七世姚梦荐,同为宋咸淳元年同科进士,仕工部侍郎。此文撰于咸淳十年(1273),应同年好友姚梦荐请求所作。
  吴兴姚氏家谱序
  为姚氏之先出于舜,生于姚墟,故谓之姚虞,子孙因以为氏。三代以来,历秦至汉,代不乏人,或以道德,或以文章,或以正事,缕缕乎,不可胜纪。其后有讳思廉者,以文学显于唐,叨十八学士之选,时人有登瀛洲之荣。有讳崇者,以《十事要说》,天子翌日拜相,张说撰《神道碑》有“八柱擎天,高明位列”之句,封梁国公,谥文献。三子彝、奕、异,并登卿位。讳合者,开元(713—741)中调武功尉,号姚武功,选监察御史。选《唐诗二十三家》为《极玄集》,为金州守,呜呼盛哉!历后至八世,讳孳,登我朝神宗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讳希、讳竦,同登元祐三年常宁榜进士。讳阜,登大观二年贾安榜进士。讳持、讳大任,同登政和八年王嘉榜进士。讳孚,登绍兴十二年陈诚之榜进士。讳僎,登绍兴二十七年王十朋榜进士。讳颖,登淳熙五年进士第一,仕太仆少卿。讳师皋,登淳熙十四年王容榜进士。讳师虎,登庆元二年邹应龙榜进士。讳元哲,登绍定二年杨必高榜进士,仕光禄少卿。我友梦荐先生与予同登咸淳元年阮登炳榜进士,仕至中书。朱紫联翩,世济撅美,累承朝廷崇遇,芳流于世者,今为烈也。尝闻本之厚,枝必茂;种之实者,获必丰,理则然也。即今姚氏观之,益彰彰矣。然则斯序之作,非特一门之劝,实为天下后世之劝之计。而序者也,是岂一时年雅阿私所好也哉?
  咸淳十年甲戌正月上澣日
  ——清光绪二十年(1894)慈谿植本堂刻本《姚氏宗谱》首卷
  5.万年姚与陕州姚皆为吴兴姚氏之后
  由此可知,姚察、姚思廉所在的万年姚与姚懿、姚崇的陕州姚同出一源,都是吴兴姚氏的后裔,分别是隋唐时期两支有重要影响的姚姓家族。“慈城姚”来源于“万年姚”,“金川姚”来源于“陕州姚”。
  (1)万年姚与陕州姚同为南朝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之后
  近年来姚氏研究专家对历史文献重新梳理,结合新发现隋唐姚氏墓志,几乎改写了姚氏家族已流传千年关于万年姚与陕州姚祖上几代世系、名字、官职等固有的定论。本文关于墓志的观点采用了河南省著名学者、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副主席、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主编姚学谋先生考证后的结论。他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已出土的隋唐墓志进行细致而周密的论证,对以往固有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特别是重新考证迁往陕西的姚察、姚思廉所在的万年姚和迁往河南陕州的姚懿、姚崇的陕州姚同出一源,并提出了确凿可信的学术看法,即万年姚与陕州姚为同一先祖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之后,目前已被多数姚氏后裔和研究专家所接受。
  “万年姚”和“陕州姚”俱出吴兴武康一族。两支都是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子孙。南北朝至隋,有子袭父爵之制度,因而刘宋的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姚郢,应为姚禋之之长子,袭领父爵,留在吴兴老家,直到姚僧垣、姚察入隋,居京兆万年,遂为万年之祖。
  另一支可能是姚禋之之次子后魏祠部郎中姚滂,姚滂之子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迁居于陕州硖石,成为陕州姚姓之祖。
  (2)万年姚与陕州姚之渊源世系图表:
  万年姚世系:(1)吴郎中姚敷—(2)吴太常姚信—(3)吴宁海太守姚陶—(4)晋太傅姚奋—(5)佚名—(6)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7)宋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姚郢—(8)佚名—(9)梁高平令姚菩提—(10)隋北绛郡公姚僧垣—(11)隋北绛郡公姚察—(12)唐散骑常侍姚思廉、唐太子掌书记姚思才—(13)唐越州刺史姚畅—(14)武周宰相姚璹、唐户部尚书姚珽—(15)唐太常博士姚仲(珽子)。
  陕州姚世系:(1)吴(三国东吴)郎中姚敷—(2)吴太常姚信—(3)佚名—(4)佚名—(5)佚名—(6)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7)后魏祠部郎中姚滂—(8)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9)姚宏—(10)北周征东将军姚宣业—(11)隋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12)隋怀州刺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13)唐嶲州都督姚懿—(14)唐中书令姚崇、其胞弟唐宗正少卿姚元素—(15)唐陵令姚算(姚元素三子)—(16)唐临河令姚闬—(17)唐秘书监姚合。
  6.小结
  尽管上面考证了慈城姚与金川姚同为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之后,史料出处来源于墓志,但同源说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年代相距太久远,至今已一千六百余年,让人感到有点摸不到边,这确实有些令人遗憾。
  另外慈城姚与金川姚都自言来自万年姚与陕州姚。古人编家谱都喜欢与年代久远的高官祖宗攀附沾亲,似乎后人不会诟病。所以这只是当作一种传说而已,不一定是唯一,应该还有其他同源性的存在。
  三、同源说之二:慈城姚与金川姚皆系南朝(梁)吴兴郡儒士姚汾之后
  慈城姚与金川姚分别认为是吴兴姚的子孙,又是万年姚与陕州姚两支的后裔,皆自谓有较为纯正显赫的血统。姚氏家谱所流传隋唐之前的世系资料,千百年来一直主导着姚氏家族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为此,本文不对家谱记载与墓志资料作谁对谁错的界定,也许存在即有合理之处。下面文中涉及或引用家谱和墓志的资料,只是为了满足写作内容的需要,不足以成为判定任何一方对错的理由。
  家谱记载的姚氏发祥世系图主要来源于福建莆田姚氏旧谱,而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卷首也载有类似的发祥世系图,可以互证。在我国古代雕刻木版印制技术还未广泛流行的宋代之前,所编家谱世系都以抄本方式流传,所以家谱编纂一般较为简略,也无可厚非存在诸多谬误。明清以后各地姚氏蓬勃发展,寻根问祖成为各宗亲间的心中大事,在有限流传下来的古代姚氏文献中,大家如获至宝,抄来抄去。所以今天看到的发祥世系图的内容大多类同,难免各谱间稍有出入。在隋唐墓志未出土之前,各种《姚氏宗谱》抄载的姚氏发祥世系图已被大江南北姚氏族人认可,且影响深远。
  关于家谱记载和出土墓志,除了迁万年和迁陕州的姚氏始迁祖完全不同外,还有从七十六世至八十五世,近十世祖宗的姓名、生平、官职等有许多差异,且各执一词。而姚氏家谱提供的迁陕州姚始祖为第八十五世姚纲,迁万年姚始祖为姚纲的胞弟姚菩提,他们的父亲是南朝梁吴兴儒士姚汾。而迁陕州姚始祖姚纲之子为八十六世的姚宣业,迁万年姚始祖姚菩提之子为八十六世的姚僧垣,家谱记载与出土墓志,两人的姓名、世系、年代毫无差错,完全相符。所以家谱记载其源头是南朝梁儒士姚汾,只能作为同源的另一说。
  吴兴姚氏世系(据家谱排列六十九至八十七世)
  从第六十九世吴兴起家之祖姚平始,至第八十七世迁陕州第三世姚安仁和迁万年第三世姚察止。
  六十九世:平,徵之子。汉冀州刺史,通京房易。始复姓姚氏,为吴兴起家之祖。
  七十世:丰,平之子。新莽篡汉求舜后,封代睦侯。
  七十一世:恢,莽乱,与父丰复归吴兴而家。
  七十二世:显,恢之子。隐居不仕,钓于箬川,号箬泉醉翁。
  七十三世:奕;显子,西陵县长。
  七十四世:敷,奕子,武骑常侍。
  七十五世:信,敷次子,吴选曹尚书。
  七十六世:巡,信次子,湖山自乐,号默叟。
  七十七世:子恒,巡子。
  七十八世:墨,子恒子。
  七十九世:和,墨子。
  八十世:岳,和子。王逊知宁州,拜为大将,大破李骧有大功,以谗言谏黜。
  八十一世:杰,岳子,痛父非命,洁身不仕。
  八十二世:度,杰子。
  八十三世:元,度子。
  八十四世:汾,元子,生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年)丁亥岁。隐居不出,征召不仕。生三子:长子纲、次子纪、三子菩提。
  (1)迁陕州姚世系(八十四世姚汾之长子)
  八十五世:纲,汾长子,事魏,迁陕州姚始祖。
  八十六世:宣业,纲子,梁吴兴郡公。
  八十七世:安仁,隋青、汾二州刺史。
  (2)迁万年姚世系(八十四世姚汾之三子)
  八十五世:菩提,汾三子,迁万年姚始祖。
  八十六世:僧垣,菩提子,封北隆公,晋爵北绛郡公。
  八十七世:察,僧垣子,隋北绛郡公。
  另福建莆田旧谱世系图八十二世名为“度”,而光绪慈谿姚氏谱发祥世系图八十二世名为“庆”,参考全国各地姚氏世系多种版本,多为“度”名,而使用“庆”名的目前看到只有慈谿姚氏谱。
  由于八十六世陕州姚宣业与万年姚僧垣之后世系,出土墓志与家谱记载都认同一致,没有异议,因而慈城姚是万年姚僧垣的后裔,金川姚是陕州姚宣业的后裔,后面世系又是基本趋于一致。所以慈城姚与金川姚同源解读与考辨,在此不再赘述,详见同源说之一。
  四、同源说之三:唐玄宗时官博士姚仲之后
  宋明间,每个大家望族修谱时,往往会把古代同姓的著名人物与自家祖先相衔接,慈城姚或金川姚自然与其他望族一样,把自己家族与某个古代名人链接在一起,同时在表述时又缺少底气或语焉不详,甚至有些还颠三倒四,讲不清楚自己从哪里迁来。但从慈城姚与金川姚流传下来的史料分析,他们自认为是同源的,却又无法确认同源性来自何人何时何地。据与慈城姚、金川姚相关联的宁绍姚氏史料研究,可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好在今天是信息爆发时代,互联网为姚氏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打破了以往族谱秘不示人的恶规陋习,使好多深藏在图书馆和私人箱底的秘籍重见天日。经过对多种宁绍地区家谱的研读、比较、查证,梳理出慈城姚与金川姚也可能是唐玄宗时官博士姚仲之后的一种观点。
  1.姚仲其人其事
  姚仲,仲是原名,曾改为伸(但家谱都用原名仲),官博士。为姚舜帝九十一世孙,隋北绛郡公、陕西万年姚始迁祖姚察四世孙。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与史思明勾结,爆发了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唐朝由盛而衰,史称“安史之乱”。战争致使兵革不息,民坠涂炭,饥荒遍野。姚仲所居的陕西万年、华阴一带,当时属于京畿之地,多次遭受兵火蹂躏,致使富裕之野,变得苍凉满目。姚察、姚思廉家族和姚懿、姚崇家族的后裔,就是在这个时候逃离关中纷纷南迁,而姚仲就迁移到了其老祖宗发迹的地方吴兴,旋而又定居于越之会稽山阴(绍兴)之草藐桥,子孙皆为会稽分派。至其曾孙辈时,已是子孙满堂。此后发族于山阴、嵊县、诸暨、上虞、余姚、慈溪、鄞县、宁海等地。
  姚仲世系(九十一世至九十五世)
  来源于姚氏大宗世谱会稽世系及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发祥世系图》,以迁会稽始祖姚仲为始。
  第九十一世:仲,传二:昂,零陵县尉;朂,唐开成四年拜盐铁推官,迁礼部司祭郎中、御史大夫,再迁尚书右丞。
  第九十二世:昂,仲长子,传二:柳、松(事迹待考)。
  第九十二世:朂,仲次子,传五:登(武骑常侍)、發、癸、癹、澄(后四人事迹待考)。
  第九十三世:柳,昂长子(事迹待考)。
  第九十三世:松,昂次子,传一:潮,靖南军佥判。
  第九十三世:登,传三:洪,阆州太守。源,水部郎中。澧,隐居不仕。
  第九十四世:洪(待考)。
  第九十四世:澧(待考)。
  第九十四世:源,传八:思太,任越殿干。清太,不仕,居萧山。登太,仕吴越明州镇守。承太,吴越行军司马,居剡溪。应太,吴越尚书检校,居瑞。致太,吴越太子宾客,居常州。光太,吴越右丞,居台州黄岩。豊太,吴越县令,居湖广。
  《吴兴姚氏源流》载有另一种版本,如下:
  舜帝第九十四世:伸,原名仲,因雷同而异为伸,官博士,因避乱而家会稽草藐桥,子孙皆为会稽分派。
  第九十五世:登、助、昂为会稽分派;雍述、雍绍为崇德分派。
  第九十五世:正雅,由高安迁安成桃溪,为萍乡南坑宗人之始祖。
  第九十六世:松,迁会稽山阴令,其子孙为山阴派;添明,迁莆福韶溪,其子孙为韶溪派;泷,迁鄢城,其子孙为鄢城派;添授,为僧垣公名下慈溪派。
  第九十七世:文彬,为莆吐霓坡派;文琰,徙居潮州,为潮州派。
  2.慈城姚是吴越行军司军司马姚承太之后
  迁越州始祖姚承太,又叫姚承泰,字知几,行十二。仕吴越工部郎中,迁行军司马。生四子:文清、文远、文玘、文琰。远祖世居吴兴,后迁武康,隋唐北迁京兆万年,避禄山之乱复迁越之山阴,后徙居剡邑湗田。迁慈始祖有二说,分别是姚承太曾孙姚嗣宗和姚承太五世孙姚榛(姚嗣宗的长孙)。虽然笔者认为姚榛是迁慈始祖较为合理,但也不完全同意,故下面在考证两说时,会兼而用之。
  (1)姚嗣宗是迁慈城姚氏始祖
  姚嗣宗是吴越行军司军司马姚承太曾孙,曾任浔州(今广西桂平市)郡守。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五十六有载:姚嗣宗,关中诗豪。忽绳检,坦然自任。杜祁公,帅长安,多裁品人物,谓尹师鲁曰:“姚生何如人?”尹曰:“嗣宗者,使白衣入翰林,亦不忝。减死一等,黥流海岛,亦不屈。”姚闻之大喜,曰:“所谓善评我者也!”(《续湘山野录》)。
  《四明诗汇》:姚嗣宗,失其字,本三越之云楼人。庆历间,仕浔州守,尝以诗受知韩琦,荐试大理评事。晚徙居慈谿之平政桥,实姚氏始迁之祖也。文中摘录《四明诗汇》点评,姚嗣宗虽是关中诗豪,实是江南越之山阴云楼人,晚年告老还乡徙居慈溪县城平政桥西。
  清道光慈谿地方文献《溪上遗闻集录》卷二也称姚嗣宗为迁慈始祖:“姚嗣宗:天圣、明道间(1023—1033)为环州军事判官,监庆州粮料院,授浔州郡守。驱虎患,为民除害,民爱之。见《容斋笔记》《范公拾遗录》《魏公政府奏议》。又《侯鲭录》有姚嗣宗《题闽中驿站》诗:‘欲挂衣冠神武门,先寻水竹渭南村。却将旧斩楼兰剑,买得黄牛教子孙。’盖嗣宗尝随韩(琦)、范(仲淹)二公征元昊有功也。此为邑姚氏始祖,按诗意嗣宗当是陕人,后迁于慈耳。”
  (2)姚榛是迁慈城姚氏始祖
  姚榛是浔州郡守姚嗣宗之长孙,由越之山阴云楼,迁到四明府下面的慈谿,即县城慈城平政桥西的植本堂基址。说姚榛为迁慈始祖,主要来自姚氏裔孙自撰,或姚氏提供资料请名人撰写的文章。如姚氏二十二裔孙姚世琦撰于康熙年间的《姚氏世系源流序》:“居越今承太曾孙,溯至余始祖浔州郡守,讳嗣宗者之长孙者榛,字景和,亦由越之山阴云楼迁四明至慈溪。”另成化进士、吏部尚书苏州人王敖为慈城姚氏撰写《四明姚氏宗谱序》,也认为姚榛为姚嗣宗长孙,姚榛是迁慈始祖。
  上面说的迁慈始祖为姚嗣宗的长孙姚榛。明代湖广长沙府茶陵人,天顺进士,晚年任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的李东阳所撰慈城姚氏《植本堂记》,也有记载说:“慈谿姚氏有堂曰植本,盖自宋郡守嗣宗居越之云楼,四传有曰榛者,为乡隐君子,始迁慈谿,构堂于联桂坊之右以居,而斯堂作焉。”此文所说姚榛为姚嗣宗的四世孙,可能有误,因为唯此一说。
  但依据地方志和家谱史料,姚嗣宗在慈溪县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影踪,而有关资料介绍他,也是摘录其在陕西关中一带的游踪和在广西当郡守的仕历,而关于其长孙姚榛倒有多处记述。再说宋末以来,姚榛后裔突然发达,成为慈谿县屈指可数的豪族,故姚榛为慈城姚氏代表人物,应当之无愧。
  (3)慈城姚始迁祖姚榛来自嵊县永富
  慈城《姚氏宗谱·姚氏世系源流序》,清康熙姚氏二十二世孙姚世琦撰:“(姚察)越四世太常博士仲,避禄山之乱,迁越之会稽山阴。又传至十二府君,讳承太,仕吴越行军司马。居越今承太曾孙,溯至余始祖浔州郡守,讳嗣宗者之长孙者榛,字景和,亦由越之山阴云楼迁四明至慈溪。”姚承太在五代十国时为躲避战乱,又从山阴迁至剡邑葑田(即今嵊县永富),而他的六世孙姚榛从越之山阴云楼迁至慈城(嵊县晋溪《姚氏宗谱》有这些记载)。根据慈城姚氏谱记,此云楼地方在绍兴山阴,而非余姚云楼。
  按慈城姚氏家谱的说法:姚嗣宗是吴越行军司马姚承太曾孙,姚榛是姚嗣宗长孙,也就是姚承太的五世孙。但慈城姚氏在宋末迁杭州分支却保存另一种世系,即姚榛祖父并不是姚嗣宗,而是姚延祥。
  相关始迁慈城的姚氏世系有如下三种:
  其一,来自慈城清光绪《姚氏宗谱·发祥世系图》
  第九十五世姚承太—第九十六世姚文玘—第九十七世姚德嵩—第九十八世姚嗣宗—第九十九世姚韶—第一百世姚榛—第一百零一世姚烈—第一百零二世姚英(烈子)—第一百零三世姚公济、姚公润、姚公浩—第一百零四世姚思聰、姚思恭、姚思敬、姚思惠。此世系以姚承太为姚舜帝第九十五世孙,与全国性姚氏通谱能衔接。
  其二,宋末自慈谿迁杭州姚氏大宗世谱《慈谿宗支世系之图》
  按此谱载:慈溪分自剡永富始祖仲扆、永富承太之玄孙、会稽仲公之八世孙、吴兴僧垣公之十六世孙;数传有迁慈谿者,再迁杭州者。
  第九十七世姚承太—第九十八世姚文玘—第九十九世姚德嵩—第一百世姚延祥—第一百零一世姚仲扆—第一百零二世姚榛—第一百零三世姚熙、姚烈—第一百零四世姚英(烈子)—第一百零五世姚公济—第一百零六世姚敕—第一百零七世姚大年—第一百零八世姚时行—第一百零九世姚恺(迁杭州)。
  此世系为杭州姚氏大宗世谱《慈谿宗支世系之图》,与剡溪永富姚氏世系图有惊人的相似,可以确认前者来源于后者,但与慈城植本堂世系不一样,相差两世。即慈城植本堂姚氏九十五世与嵊县永富姚氏九十七世为同一个人。宋以后慈城姚氏主要是姚榛次子姚烈之后,迁杭姚氏也是姚烈之后。
  其三,剡溪(嵊县)永富《姚氏宗谱》世系图
  按此谱载:嵊县(剡邑、剡溪)永富姚氏分自会稽山阴草藐桥,始祖承太,会稽“仲公”之曾孙,吴兴僧垣之十二世孙。入剡祖为始祖姚承太三子姚文玘,行六,自山阴徙剡之永富(葑田)。数传有居邑之晋溪、四明之慈谿者。列表如下:
  第九十七世姚承太—第九十八世姚文玘—第九十九世姚德嵩—第一百世姚延祺—第一百零一世姚拱之—第一百零二世姚嗣宗—第一百零三世姚韶、姚武。
  观上面其二、其三两世系排列,世代一样,第九十七世、第九十八世、第九十九世名单一样,而第一百世至一百零三世名单不一样,给慈城植本堂研究带来一团迷雾。根据慈谿迁杭州姚氏大宗世谱《慈谿宗支世系之图》,以及剡溪永富《姚氏宗谱》世系载:姚嗣宗不是慈城姚氏始迁祖姚榛的祖父,慈城姚氏也不是迁自越之云楼,而是迁自剡之永富。另外据谱世系,姚嗣宗与姚榛同是剡溪永富始迁祖姚承太的五世孙,第一百零三世姚韶不是姚榛的父亲,而是姚榛的族侄。
  (4)慈城姚与余姚云楼姚、上虞夹塘姚之瓜葛
  慈城姚氏植本堂光绪年间刻印《姚氏宗谱》,存有多篇谱序,都认定始祖姚榛迁自越之云楼,但只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越之云楼,据明初姚氏后人考证,“越之云楼”在会稽山阴,而今查阅绍兴地名史料,历史上的山阴县并没有云楼这个地名,唯有在绍兴府属上虞与余姚两县交界处,靠近余姚一侧的地方有云楼村,并有大族姚氏。云楼村往西南十里就是上虞夹塘姚氏。历史上余姚长期(1949年前)隶属绍兴府管辖,又因云楼姚氏地处上虞与余姚两县交界,隶属时有变更。云楼姚氏始迁祖为姚世德,字德荣,北宋初自吴兴迁居余姚县云楼乡。但据清光绪二十二年《晋溪姚氏宗谱》载:姚承太第三子姚文玘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姚德琼、姚德荣、姚德嵩、姚德徽。姚文玘第二子姚德荣疑是余姚云楼姚氏始迁祖。
  慈城姚氏或来自余姚云楼,或曾经在云楼短期羁旅。总之,慈城姚氏与云楼姚氏、夹塘姚氏都有一定瓜葛。首先始迁祖名字相似,慈城姚氏始祖姚嗣宗父亲是姚德嵩,与余姚云楼姚氏始祖姚世德(字德荣)、上虞夹塘姚氏始祖姚世荣,疑是同胞兄弟。始迁时间相近,都是宋初。从何迁来?都相传是从吴兴(祖籍)迁来。根据夹塘姚氏记述:“宋初明州(宁波)观察使姚世荣从老家吴兴赴甬上任,途经夹塘,迷恋于这里的山光水色和如画风景,竟把家眷迁来定居,从此撩开了夹塘姚氏的帷幕。世荣公共有兄弟6人,分别迁往鄞县、余姚、慈谿、嵊县、海宁和上虞六地。这是姚世荣之父雅公的精心安排,从地区上进行拓展分布。”由此可知,云楼姚氏始迁祖姚世德,极可能是夹塘姚氏始迁祖姚世荣的兄弟。
  因云楼姚氏与夹塘姚氏似是兄弟关系,所以慈城姚氏不但与云楼姚氏有瓜葛,而且与夹塘姚氏也有瓜葛。而据上面宋末迁自慈城的杭州姚氏大宗世谱《慈溪宗支世系之图》的世系,慈城姚氏无论始迁祖是姚嗣宗或姚榛,都来源于剡溪之永富,由此可知剡溪之永富姚氏、余姚云楼姚氏、上虞夹塘姚氏都存在内在血缘联系。
  (5)慈城姚是吴越行军司马姚承太之后
  慈城姚始迁祖无论是姚嗣宗还是姚榛,他们是同血脉的祖孙关系,抑或是从兄弟关系;无论是从嵊县永富迁来,还是从余姚云楼迁来,慈城姚氏都与姚承太一脉相承,是直系之后。
  在此,笔者还想大胆推测,慈城姚氏先祖的姚嗣宗,也许根本不是“关中豪杰,浔州郡守”的那个名人,而是叫姚世宗,“世”与“嗣”古音相近,与余姚云楼姚氏始祖姚世德、上虞夹塘姚氏始祖姚世荣,也许是同胞兄弟,或堂兄弟。唯有相互间存在血缘关系,才可能厘清内在纠缠着的千丝万缕的瓜葛。
  另外,上虞夹塘姚与余姚云楼姚,对始祖之前的情况都几乎茫然无知。关于他们始迁祖的始迁年代,至今只是传说。从上虞夹塘姚氏相关内容推测,始迁年代应该在吴越末与宋初。因为夹塘姚氏至今已延续了三十七世(按长子长孙世系排列),除去刚出生的一代,还有三十六世,按世系差率三十年为一世计算,即夹塘姚氏已延续1080年,故始迁年代大约在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末与北宋初较为合理。
  根据上面推测,慈城姚氏、云楼姚氏与夹塘姚氏相互间存在有血缘关联,而云楼姚氏与夹塘姚氏始迁时间又在吴越末与宋初,故可以认定夹塘始祖姚世荣、云楼始祖姚世德都是唐玄宗官博士姚仲之后,疑是姚承太嫡嗣,或是兄弟与堂兄弟之后。官博士姚仲是姚氏开姓始祖舜帝94世孙(按慈城派算91世孙)。根据年代判断,姚世荣、姚世德兄弟应该是姚仲的五世孙辈,即为姚承太儿辈。
  3.金川姚是宋参军录事姚章之后
  所谓金川姚氏,其实也是慈城姚氏,本文为与慈城姚氏有所区别,故命名金川姚氏。
  (1)姚章是金川姚迁慈始祖
  姚章是金川姚氏的始迁祖,姚孳是姚章的长孙。其家谱简历如下:姚章,字承斡,世家和州人,文献公崇十一世孙也。曾祖讳昺,祖讳珣,仕至吏部尚书。父讳文荣,以恩补官,仕至金紫光禄大夫。公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五月初三日丑时。以父恩,初授将仕郎,官至明州观察推官,改参军录事,遂家于慈水金川乡,卒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七月十八日未时,享年六十一岁。娶和州乌江庙下杏花村成家店石佛排甲张氏,早亡。再娶明州慈水金川乡刘氏,并封宜人。又以孙希爵加封大中大夫,刘氏赠恭人,合葬慈水定林寺。生三子:安国、安民、安邦;二女:长适慈水桂时,次适费文就。
  据上面的简历,姚章是金川姚迁慈始祖毫无疑问,他所迁金川乡(金川乡因地处慈城西北,从金沙岙流向南面慈江的金沙溪两岸而命名金川)就是当今慈城西北云湖姚家,旋而迁向县城慈城。
  金川乡是宋初慈溪县五个大乡之一,起初金川乡与西屿乡都在县城慈城交界(当时县城尚小,几乎没有县城概念)。县城慈城以骢马桥江(当时流经慈城城区慈江段)为界,江以南慈城区域属西屿乡,江以北含慈城区域属于金川乡。另外从目前发现的文献史料考证,从金川姚氏始祖开始,都与慈城大族联姻,如刘氏、桂氏、冯氏以及慈东费氏。如始祖姚章的继妻刘氏,即为慈城桂花厅刘氏,过世后夫妻合葬于慈城东北十里定林寺侧。他的长孙为龙图阁学士姚孳,第五孙为资政殿学士姚希。姚章以孙姚希爵加封大中大夫,刘氏赠恭人。两个女儿都嫁于慈溪当地大户人家桂氏和费氏。
  另外姚氏始祖一、二世所选坟葬之地,也佐证了金川姚氏最早一直生活在慈城。他们最早所葬家族墓庄,主要在慈城周边三个宝地:东北十里定林寺侧(始祖姚章夫妻墓,孙子姚希夫妻墓等),城西一里大宝山麓(姚章次子姚安民夫妻等),东南十里马鞍山之原(姚章长子姚安国夫妻等)。除了这三处,没有记载其他在县内的葬地。
  (2)姚孳是金川姚代表人物
  姚孳是姚章的长孙,为金川姚氏代表人物。姚孳,字舜徒(家中行第千一,迁慈第三世),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十月初十日。姚孳自幼颖敏,登神宗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仕湖南提举。丁父忧。服除,再授中书舍人,屡迁至龙图阁学士。徽宗大观四年(1110)三月八日薨于任。娶刘士春女,名玉英,封恭人至硕人。以弟希贵加封卫国公,刘氏加封卫国夫人。生二子:僎、价(其次子姚颖是南宋淳熙五年状元,姚颖之子姚元哲,也是宝庆二年进士)。姚孳唯一存世的著作是撰写于宋崇宁年间的慈城《永明寺大殿记》。
  姚希是姚孳胞弟,南宋淳熙五年状元姚颖是姚孳次孙。姚孳妻子是西邻桂花厅刘玉英。
  明弘治年间吏部尚书苏州人王敖所撰《四明姚氏宗谱序》:“吴越行军司马,居越七世孙舜迎、舜明、舜察显于宋。舜迎从叔,讳榛者自云楼徙慈溪。”此文也证明了舜字辈(疑是迁绍兴后所立的第七世字辈)的姚舜徒(姚孳),也是姚承太七世孙,抑或是姚承太从兄弟的七世孙。
  (3)金川姚与上虞夹塘姚相瓜葛
  关于金川姚始迁于何地,清光绪三十年抄本《慈东姚氏宗谱》卷首载有金川姚孳族孙、南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姚梦荐所撰《旧谱略原图》:“……惟吾支世出和州,从上虞而迁于四明慈水之德门乡。而德门乡而分鄞西之通远乡,通远乡而分慈东三甲姚氏遮湖,遮湖又分鄞西之桃源乡,人物之盛,皆呼姚家弄;又分越州之葑田,又分鄞东老界乡,老界乡又分鄞城西潮音堂,又分剡溪之福地,福地又分居宁海。皆以才名,后以子孙蔓延,郡称巨族。”
  上虞夹塘姚氏来源,与金川接近。据夹塘姚氏谱载:宋初明州(宁波)观察使姚世荣从老家昊兴赴甬上任,途经夹塘,迷恋于这里的山光水色和如画风景,竟把家眷迁来定居,从此撩开了夹塘姚氏的帷幕。姚世荣共有兄弟6人,分别迁往鄞县、余姚、慈溪、嵊县、海宁和上虞等六地。夹塘姚氏人丁兴旺,逐步分迁。上虞县湖云头、铺前、姚村、润滋湖、老通明、董家岙、丁宅,余姚小岭、东岗、中姚、杏山庄、后俞、楼下、汪蔡、马渚云楼姚,嵊县嵊西葑田等都属夹塘姚氏的分支。重要人物有兵部尚书姚允评、户部尚书姚华、监察御史姚世庚、龙图阁学士姚孽、工部尚书姚逗等,都是与上虞夹塘姚氏相关的后裔。
  据清光绪30年(1904)绍兴姚振宗撰纂《姚氏百世源流考》载:“(绍兴)存乐堂谱序曰:居慈谿与上虞夹塘者系郡城(绍兴)派,确有所据。按郡城横街始迁祖师曾弟师鲁之后,出居慈谿。此云郡城派似所见即此一支。”此慈谿派姚氏说的就是金川姚,为吴兴郡迁万年派之后。姚振宗撰《姚氏百世源流考》又说:“同一又吾族陕州派十二世熙后,唐明宗(926—933)时出知明州,居慈后,有十六世锐、十七世符,显于宋太宗(976—997)朝。明有广东参政堂,左都御史镆,镆子涞,嘉靖初殿试第一,并见《一统志》。”此说慈城派姚氏为昊兴陕州派之后。以此说明,即使在清朝姚氏研究专家眼中,也搞不清慈城姚与金川姚的来历和始祖,枉说是什么支派了。
  夹塘姚与金川姚两支经多方面比较,存有许多相似性。几乎可以确认他们始祖或是同胞兄弟,或是同祖的堂兄弟,或是堂堂兄弟。试作论析:
  其一始祖官职相似。上虞夹塘姚:明州(宁波)观察使姚世荣,从老家吴兴赴甬上任,途经夹塘,迷恋于这里的山光水色和如画风景,竟把家眷迁来定居。慈水金川姚:始祖姚章,以父恩,初授将仕郎,官至明州观察推官,改参军录事,遂家于慈水金川(慈城)乡。其二始祖名字相近。上虞夹塘姚:宋初明州(宁波)观察使姚世荣。慈水金川姚:姚章之父姚文荣,仕至金紫光禄大夫。其三始迁时间相合。上虞夹塘姚:姚世荣生活年代在宋初。慈水金川姚:姚章之父姚文荣生活年代也在宋初。
  其四始迁路径相同。上虞夹塘姚:从老家吴兴赴甬上任。慈水金川姚:清光绪《慈谿县志·姚颖列传》:“字洪卿,世家吴兴,后徙于明州。”
  其五因果承继相符。上虞夹塘姚:其中一支分迁至慈溪。慈水金川姚:从和州迁至上虞再迁慈溪。
  (4)金川姚与嵊县永富(葑田)姚相瓜葛
  山阴草藐桥姚,目前绍兴市区已不存在。史料显示始迁祖仲公曾孙姚承太一支迁居地为嵊县永富(葑田)村,慈城姚始迁祖姚榛就来自永富(葑田)村。
  据金川支南宋姚梦荐所撰《旧谱略原图》,金川姚迁来慈谿之前,曾在上虞待过。并有分支迁移至越州之葑田、剡溪之福地。此说法与慈城姚似乎也有许多有瓜葛。
  以下对金川姚与嵊县永富(葑田)姚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其一始祖官职相近。嵊县永富(葑田)姚:始祖姚承太胞兄姚登太仕吴越明州镇守。慈水金川姚:始祖姚章以父恩,初授将仕郎,官至明州观察推官。
  其二名字相近。嵊县永富(葑田)姚:后裔有名字舜字辈,如舜明、舜迎、舜察等。慈水金川姚:始祖姚章长孙姚孳,字舜徒。
  其三时间较为相合。嵊县永富(葑田)姚:始祖姚登太的子孙生活在宋初。慈水金川姚:姚文荣生于吴越,居于和州,其子姚章生于宋初。
  其四始迁路径相同。嵊县永富(葑田)姚:先祖仲公先迁至吴兴,再迁会稽。慈水金川姚:清光绪《慈谿县志·姚颖列传》:“字洪卿,世家吴兴,后徙于明州。”
  其五始祖兄弟众多。嵊县永富(葑田)姚:始祖姚承太兄弟八人。慈水金川姚:来自上虞夹塘支,夹塘始祖姚世荣兄弟六人。
  4.小结
  综上所述,嵊县永富(葑田)姚、上虞夹塘姚、余姚云楼姚都是唐玄宗官博士姚仲之后。或者说,是姚仲四世孙或五世孙一辈的兄弟或堂兄弟之后,而他们再派生出慈城姚与金川姚,故慈城姚与金川姚疑是唐玄宗官博士姚仲直系子孙。
  慈城姚始迁祖姚嗣宗是吴越行军司马姚承太的曾孙,而姚榛又是姚嗣宗的长孙,那么可以断定姚榛是吴越行军司马姚承太的五世孙。金川姚代表人物姚孳,字舜徒,“舜”字为姚氏唐迁越时所立的字辈,与嵊县、诸暨、上虞等姚氏“舜”字辈的族兄弟,在明清时期互不相通信息的情况下,各自所编族谱,却你族有我,我族有你。从今天看来好像是祖宗有灵,帮助子孙相互间佐证了各自的先祖踪影。下面根据推测,列姚仲之后两支的世系图:
  慈城姚,唐玄宗官博士姚仲世系图:姚仲(迁越始祖)—姚登—姚源—姚承太—姚文玘—姚德嵩—姚延祺—姚拱之—姚嗣宗—姚韶—姚榛—姚烈—姚英—姚济—姚思聰、姚思恭—姚叔琳、姚叔玠、姚叔珩。
  金川姚,唐玄宗官博士姚仲世系图:姚仲(迁越始祖)—待考—待考—待考—待考—姚昺—姚珣—姚文荣—姚章—姚安国—姚孳。
  五、同源说之四:慈城姚与金川姚疑为宋金紫光禄大夫姚文荣之后
  上面同源说之三,曾叙述宋金紫光禄大夫姚文荣是金川姚始祖姚章的父亲,但为何姚文荣又是慈城姚氏的始祖呢?上面的论点基础主要来自外围的家谱史料和研究者观点,理性分析多于事实依据。而笔者经过对慈城姚氏古迹和姚氏文献资料重新梳理,认为慈城姚的始祖“姚嗣宗”与金川姚的始祖姚章,可能同为宋金紫光禄大夫姚文荣之后。这来源于慈城的乡土文化,基于他们在宋初同居一屋宇,明时拥有同一座宗祠,清时编进同一本宗谱等。
  特别要说明的是,笔者为何要以姚章之父姚文荣为同源之祖,而不是金川姚始祖姚章或慈城姚始祖“姚嗣宗”。笔者经过对两支世系、字辈对比和考证,推测姚章之父姚文荣才有可能是金川姚与慈城姚的共同始祖。另外还要说明的是,为何把慈城姚始祖“姚嗣宗”打引号,笔者认为慈城姚始祖另有其人,可能不是那个关中诗豪的姚嗣宗。
  1.流传于慈城姚氏的一个传说
  慈城姚氏后裔曾向笔者讲起过一个传说:关于老祖宗从外地迁到慈谿来时不是一个人,而是同胞两兄弟。老大是来这里当官的,老二是来这里经商的,后来家里有点铜钿(钱),在慈谿县东乡和西乡买了许多田,晚年就到这里隐居下来了。这种代代相传的说法也有许多合理性,甚至比前面种种考证更有事实的合理性,即姚章兄弟两人晚年都隐居于慈城平政桥西侧,兄姚章喜欢读书养心,弟“姚嗣宗”(年龄相符,不知名字,权作“姚嗣宗”。下同)喜欢营商。到了孙子辈,姚章的长孙姚孳首先高中进士,此后至七世孙姚梦荐止,共有十三位姚章子孙高中进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但由于多人当官,因此部分姚章后裔外迁于慈东、鄞东老界乡、鄞西通远乡等地。而姚章兄弟“姚嗣宗”的孙子姚榛经商有方,发财富裕,建造了一座画栋雕梁的植本堂,而子孙一心居于慈城勤奋创业,直至八世孙书香盈门,开始走上科举仕途,光耀门庭。
  2.迁慈时间同为北宋初
  金川姚始祖姚章和慈城姚始祖“姚嗣宗”同为宋初明道、庆历年间(1032—1048)迁往慈城,在时间上是一致的。虽然也有可能两支姚氏同时迁来,但两兄弟一道迁慈更符合实际,与上面姚氏家传可遥相呼应。
  前面已说过,两姚代表人物分别是他们的孙子姚孳与姚榛,虽然慈城姚也有说其始迁祖为姚榛。主要原因是,在明初慈城姚发达后编家谱,已搞不清始迁祖是谁了。与其他较严谨家族编谱一样,都以能够说得清楚的迁慈先祖为始祖,如说不清楚,一般干脆搁置不用。
  3.迁慈时同一居址
  北宋初金川姚始祖姚章和慈城姚始祖“姚嗣宗”,刚迁慈时都落脚居住于慈城平政桥西侧,即后来慈城姚代表人物姚榛建造植本堂的基址。此后姚章子孙逐步外迁,独留姚榛子孙在此生活近千年,成为慈谿县诗书簪缨的名族。
  而金川姚章始迁于此,并与西邻豪族刘家之女再婚,育有三子:姚安国(称孟房)、姚安民(称仲房)、姚安邦(称季房)。长子姚安国生子三:姚孳、姚学、姚希。次子姚安民生子二:姚竦、姚靖(迁往鄞县东乡万龄)。三子姚安邦(其后迁往鄞县老界乡)生子二:姚阜、姚平。
  姚章的孙辈姚孳、姚希、姚竦、姚阜等进士,应该是在植本堂的旧址上出生并走上仕途的。关于同一居址,历代郡县志也有记载,如康熙《宁波府志》卷二十九:“县治西南(即后来植本堂基址),宋学士姚孳所居,神童姚正子亦居于此。”宋学士姚孳属金川姚代表人物,神童姚正子属慈城姚代表人物姚榛六世孙。据史志记述,在姚榛时就已构筑植本堂。姚孳与姚榛属同时期人,由此可见,两支姚氏曾同居于一屋。
  姚孳(宋宝庆《四明志》、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六十八):“字舜徒,慈谿人。熙宁九年(1076)进士,为桃源宰。部使者举其才能优异,应元符之诏,赐对称旨,除提举成都府路常平等事。谒丞相论蜀中利病,乞以义仓之储,收养鳏寡老疾,死给衣衾敛瘗,贫不能举子者,官给乳媪。丞相奏行。后由江东转运副使除直龙图阁,知夔州。兴学校,劝农桑,有古循史风。”
  姚正子(嘉靖《宁波府志》、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字梦午(初名端礼,以字行),慈谿人(其后裔曰锳,曰纡,曰汀,曰谱,俱以科举显)。七岁学《小戴礼》,辄能言其要领。邑大夫叶汝明面试《中庸》首章义及《牧爱堂诗》《秋水出芙蓉赋》,皆援笔立就。叶大惊异,乃大书‘神童家’三字以旌之。既而,之中都,遍交当世之士,读所未见书,笔力益肆。年三十六,始发解。未五十,遽卒。黄震诔之曰:‘正子起自童丱而长老先进折节相下,起一介布衣而当世知名士闻风愿交,乃不获少见于世,惜哉!’”
  4.共建有一座宗祠
  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姚氏宗祠一本堂,是慈城姚氏与金川姚氏部分支派共同祭祀先祖的一座宗祠。
  慈城城内历史上曾有两座姚氏宗祠:一座在平政桥西侧,堂号叫植本堂,是以姚榛为始迁祖的家族宗祠;另一座姚氏宗祠在应家弄,堂号叫一本堂。此祠既挂姚榛(慈城姚)家族重要先人的神像,又悬挂姚孳(金川姚)家族先人的神像。既祭祀姚榛(慈城姚)家族的祖宗,又祭祀姚孳(金川姚)家族的祖宗。这从悬挂在姚氏宗祠一本堂最显眼的两副楹联,就可以确认两支姚氏是同祖与同源。
  第一副楹联是一本堂二十六世孙姚廷清所撰:
  溯吾身吾家吾族所由来瞻古鄮宗祊三大支孰非蒙郡守余庆帅斡遗泽
  惟立德立功立言斯不朽读前明史传百世下时不仰宫保经济殿撰文章
  “古酆宗祊三大支”:点明发源于慈谿的北宋四明姚氏家族,分有三大支派。古酆,这里是指明州,别称四明,即后来宁波府,府城宁波汉晋时属鄮县,唐宋时又为鄞县县城。宗祊三大支:根据慈城姚氏家族史料,认定姚嗣宗是其先祖,但不是迁慈始祖。即使其是迁慈始祖,但他只有两个儿子姚韶、姚武,所以不存在分出三大支派。被慈城姚氏公认为迁慈始祖的是姚榛,也只生两个儿子,即姚熙、姚烈,也不存在分成三大支派。更何况慈城姚氏发达于姚榛五世孙之后,五世之内慈城姚氏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略有温饱、无权无势之家族,也没有姚氏公共祠堂,更没有文化名人的记忆和家族历史的传承。由此可定“宗祊三大支”,应该是指姚章三个儿子,分成三大支派。姚章后裔七世之内科第兴旺,官宦辈出,文献斐然。可惜有多个子孙因为当官有钱,在府城和鄞县东面老界乡、西面通远乡购买了大量土地,最后索性都迁往那里居住,成为新鄞县人。因此,后来鄞县编志误将多位慈谿籍姚氏进士都编进自己县志里。
  “孰非蒙郡守余庆”这句说明姚氏后裔不知道分出三大支派的始祖是姚章,而非慈城姚在明初打着灯笼照来的始祖姚嗣宗。但慈城姚氏后人可能误将姚嗣宗与姚章视为同一个人,他们很可能认为姚嗣宗与姚章就是同一个始祖。只不过他们把姚章这个始祖名字给遗忘了,而东找西寻把那个关中诗豪姚嗣宗当作始祖,替代姚章。所以才产生姚氏楹联中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的结果。
  也不能怪撰写楹联的人,因为编纂慈城姚氏家谱是在明朝正统朝以后,建立姚氏一本堂宗祠是在百年后的万历朝时。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家族没有长时间内拥有财富,没有具有居高临下穿透亲疏间的目光,没有几代忍辱负重超越使命感的文人,没有无私献身的儿孙,那么这个家族是不可能有真实和相对完整的历史记载的,难免后代编谱时多有张冠李戴和华而不实的弊病。所以说,一个家族在始祖五服之内有条件建造祠堂和编写族谱,这个家族的发展史应该是言之可信的,如果超过五服之外再去编写家族史,除了有先决条件外,相对来说越往后编纂族谱,狗尾续貂的成分就越多,越不可信。
  第二副楹联是一本堂姚氏嗣孙立:
  自云楼胥字不基增式廓余龙图以忠孝为传家文献三朝不让集贤邻姓里
  迄慈水奠居奕世仰贻谋之燕翼惟诗书能裕后元魁八代足光联桂古人坊
  第一句中“廓余龙图”,就是歌颂金川姚氏先祖姚孳,他不仅是慈谿姚氏在宋朝第一个考中进士,并仕为从三品的龙图阁学士,也算是慈谿姚氏在宋朝比较出名的一个高官。
  第二句中“元魁八代”“联桂坊”,是赞美明嘉靖二年慈城状元姚涞,为祖居联桂坊姚氏子孙带来无限荣耀。姚涞(?—1537)字维东、遂东,号明山,明慈谿人。正德十一年(1516)中举,后二次会试均落榜。嘉靖二年(1523)进士第一成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为争“大礼仪”事,受廷杖下诏狱。后复官,寻充经筵讲官,迁左春坊左谕德,晋侍读学士。1537年主持北冀乡试,取士甚多,所取试文一时为天下范式。同年归里服父丧,不久哀毁卒。长于史学,著有《诸边图》《明山文集》《国朝人物考》等。
  5.清光绪植本堂《姚氏宗谱》载有金川姚氏先贤列传
  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植本堂刻印本(藏于宁波天一阁),首卷重要的位置载有记录金川姚氏历史的《吴兴姚氏家谱序》一文。作者是南宋咸淳元年进士鄞县人史唐卿,另有金川姚氏名人姚孳、姚希、姚持、姚孚、姚颖、姚元哲、姚梦荐等列传。而宁波档案馆所藏清道光初慈谿《姚氏宗谱》(属于慈东姚氏)抄本,可能当时慈东姚氏自认是金川姚氏的后裔,也搞不清楚慈城姚与金川姚的关系。故在谱的首卷显要位置载有南宋黄震撰写的《贺姚正子七岁作解元启》一文。姚正子是南宋神童,是慈城植本堂姚氏扛鼎人物。两种在编纂时都不借鉴对方的族谱,却在内心感召下,都默然记载对方姚氏重要的人物和事迹。如果不是血脉相融,情感相通,即使特别亲近友好,恐怕也是不会互载对方先祖列传和文献的。
  6.小结
  明清时,慈城姚为什么一直以为宋金川姚氏是他们祖先,而非另外姚氏一脉,也许是因为慈城姚在宋朝不甚发达,好多族人不知去向,而今宗谱留存下来的世系,只是少部分,大部分数典忘祖或远走他乡,或隐于僻野。另一方面,宋后金川姚氏在慈谿县突然消失,直到明末才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引起慈城姚氏无限遐想。如果更大胆地猜想,慈城姚始祖不是姚嗣宗,金川姚始祖不是姚章,两者去寻找来一个共同的祖先,在他的率领下,把两支姚氏衔接在一起,也许早已是同源和同族,他们的子孙可以高歌猛进,大步向前了。
  关于慈城姚与金川姚的同源研究到此结束了,疑存在以上四种同源的可能,时间都发生在宋朝之前,相互间既有同源的内在联系,又有非同源的相互排斥。毕竟年代久远,至今谁也不能确认哪一种完全正确,只能大概如此。以上四种同源分为三种档次,最可靠的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比较可靠的是第三种,有点可靠的是第四种。
  六、同源说之五:慈城姚与慈东姚皆为宋姚榛之后
  从明清以来所存《慈谿县志》和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民国《慈东姚氏宗谱》分析,今天慈东姚氏基本可以认定来自慈城姚氏植本堂,皆为北宋慈城植本堂姚榛之后,与明朝刑部尚书姚镆、嘉靖二年状元姚涞同宗同族。慈东姚氏以元时清六公的后裔为主体,另外出现几支同族不同祖的小支派,相互融合而成。而几支与清六公姚锐翁(姚冕)是同族的姚氏支派,又说不清楚相互间的血脉关系,还有可能存在不同年代的姚氏祖先,从慈城或其他地方陆续迁往现庄桥姚家村这块风水宝地安身。
  所谓金川姚与慈东姚,从目前所存史料来看,有藕断丝连之意,无血缘关系之实,即使慈东姚氏里某个支派是金川姚的后裔,但在现存的所有史料中,是无法认定的。无论从任何方面考证,皆已缺少最基本的认定依据。要说姚家村在宋代已有金川姚氏居住,此姚氏在宋末元初早已中断外迁,与后来徙居的清六公姚氏没有直系的血缘联系。即使宋元时有个别金川姚氏子孙幸存下来,在元明间数百年里,可能因遭受兵燹、倭寇、土匪等骚扰,早已人丁四散了。
  慈谿县城慈城平政桥植本堂姚氏,是南宋以来甬上豪族,被誉为浙东姚氏的大本营,包括上面提到的姚孳、姚颖等人物,都在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中有记载,至少说明他们以为是血脉相连的族人。明末清初慈城植本堂姚氏人物、姚氏世系、姚氏字辈与庄桥姚氏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相通性和相似性,至于关联到什么程度,有待将来作进一步考证。
  慈东姚以宋末元初始迁祖清六公姚锐翁(姚冕)为始祖,居住地以慈东庄桥姚家村前姚自然村为中心,姚氏宗祠在前姚村东南,堂号为敦睦。而今日的姚家村分为前姚、后姚、太二房等多个自然村。姚家村以姚锐翁(姚冕)为始祖,以前姚、太二房自然村为中心。姚家村姚氏较大的自然村是后姚村,因民国《慈东姚氏宗谱》只是零星记录部分支系,其他史料又缺失,虽可认定与前姚村同祖同族,但不是全部姚氏支系为前姚始祖清六公后裔,而疑是明清时陆续从慈城植本堂迁来的姚氏分支。
  1.金川姚迁慈东的由来及没落
  金川姚氏七世孙、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姚梦荐所编简谱中,提到姚孳次子姚价(号次翁)迁移至慈东姚家村,而清鄞县《锡山姚氏宗谱》提到的是:姚孳之弟姚希之次子姚佑迁移至慈东姚家村。究竟哪方可信,本文不作定论。
  (1)金川姚迁慈东始祖之一——姚价
  清六公是慈东姚家村前姚自然村姚氏始祖,《慈东姚氏宗谱》卷首载有《清六房本支世系小序·旧谱略后卷原文》:“吾支系出万七参军次翁公后裔,因其不乐仕进,引年告老,赐绯金鱼袋致仕,与宜人张氏徙居德门乡读书为乐,自号月坡居士,于宋孝宗隆兴元年七月十九日卒于私第,与原配孔氏、继配张氏两宜人合葬于湖门堰之南漕西河,人呼大坟滩是也。后以吾祖清六(即清六公)承事之。大父端绿公罹于兵燹,无据足述,不敢伪接其传,故另立世次并志之。”此文主要说明两点:第一姚家村这地方北宋姚孳次子姚价曾经居住,也可能是他们家的别业。第二宋末以来姚家村的姚氏无法断定是姚价之后,也无法用世系连接。
  姚价是慈谿姚氏始迁祖姚章排序第七名的曾孙,姚章长子太傅姚安国的第四孙,姚安国长子龙图阁学士姚孳的次子,南宋淳熙五年(1178)状元姚颖的父亲。慈东姚氏流传下来的旧谱上有他的列传:“万七参军讳价,字次翁,百一太傅(姚安国)四孙,千一学士(姚孳)次子。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六月十五日寅时。以国子监入太学,屡举不第,以父恩奏授将仕郎,监临安西谿务,再任户部赡军,改温州司法参军,监福州南岳祠,自任法曹。不乐思进,引年告老。转宣教郎,赐绯金鱼袋,致仕。闲居俭约,徙居慈水德门乡,耽意读书,手不释卷,自号月坡居士。至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七月十九日卒于私第。娶孔氏,继娶刁家桥张氏,并封宜人。合葬于德门乡湖门堰之南漕西河,人呼大坟滩是也。生子二:颖、显。女一:适周彦文。”
  从上面姚颖父亲的家谱世传,可得知姚价的两位夫人都为慈东庄桥附近的土著,原配为庄桥孔氏,继配是庄桥西南1.5公里刁家桥张氏。姚颖生于宋高宗绍兴廿二年(1153),应该是他父亲告老还乡57岁时,在慈东聚奎里姚氏私第所生。详见流传下来旧谱上的列传:“亿十九状元讳颖,字洪卿,千一学士(姚孳)次孙,万七参军(姚价)长子。生于宋高宗绍兴廿二年(1153)正月十五日子时,登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亭公事,除秘书省校书郎,出渗差通判平江府,仕至太仆寺少卿。卒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八月廿四日,存年三十有四岁。娶鄞西袁氏,封宜人。合葬湖门堰南漕大坟滩父茔之次。生子二:元哲、元择。”这份家谱记载的姚颖小传,与历代史志姚颖小传略有出入,即把姚颖出生和去世年代皆向后推迟了三年,也许是历次传抄和校勘之笔误或润色。
  (2)金川姚迁慈东始祖之二——姚佑
  笔者认为,始迁庄桥姚家村的始祖可能不是姚价,而是姚孳之弟姚希次子姚佑。《鄞锡山姚氏家乘》(出版于民国十九年,编者是甬上文史大家张琴)抄录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姚氏后人姚秉璜所撰《鄞锡山姚氏家乘序》一文。此文称,始祖是慈水姚章,明确记载了鄞县的姚氏先祖都来自慈谿。他们先祖是姚价,字次翁,姚章四世孙。南宋初由慈谿县迁到鄞西桃源乡,姚价之长子姚颖,淳熙五年擢进士第一。根据此文可断定姚颖祖籍是慈谿人,生于鄞县桃源乡。姚颖长子姚元哲,登绍定二年进士,仕观文殿大学士。姚元哲之孙姚君选,字鼎臣,徙居锡山之麓湖后彰圣桥北,是锡山姚氏发祥之始祖。
  此谱同时叙述从慈谿金川乡徙居慈东德门乡姚氏始祖,是姚安国之孙,姚希之次子姚佑。
  姚章之长子姚安国第三子姚希(居慈城),生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以国子监入太学,登元祐三年(1088)进士。历任知江宁县、承议郎、国子监丞、监察御史、大中大夫、枢密院事、资政殿学士,封荣国公。娶张氏,封东阳郡夫人;再娶徐氏,封秦国夫人;合葬于慈谿(雅称慈水)德门乡定林寺之原(慈城东北十里)。生二子:佐、佑。姚希的小姑嫁于慈东费家市费文就,而慈城东北十里的定林寺是费氏的家寺,由于有这些因缘,怪不得姚氏始祖姚章和孙子姚希都葬于定林寺之原。姚希曾为慈城冯氏莫夫人撰写过墓志铭,前些年在慈城东北七里毛岙(旧称酆岙)发现。
  姚希之次子姚佑,字德明,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殁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以父恩,初授将仕郎,历潭州南岳监文院下界,不赴。再调岳祠,充淮东总领干办公事,再易浙江提刑司干办公事。数月复旧任监行在左藏库。娶某氏,合葬慈城东北十里定林院父域之次。生子一:灏。女一,适祝圻。
  (3)金川姚氏始迁祖姚章儿孙简介
  金川姚氏是一支非常不稳定的家族,自迁慈始祖姚章以后,其三个儿子,分为孟、仲、季三房。现根据家谱资料(除上面已介绍过外),分析姚章之后儿孙生平、迁移情况和最后的归宿地。
  孟房姚安国(居慈城),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以子龙图阁学士孳贵,封太傅。娶周氏,封荣阳郡夫人,合葬慈水骠骑山(慈城东十二里)。生三子孳、学、希。
  仲房姚安民(居慈城),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殁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娶何氏,合葬慈水大宝山(慈城西一里)。生二子:竦、靖。
  季房姚安邦(居慈城,后迁宁波),生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殁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以子阜贵,封宣教郎,又以孙孚贵,加封大中大夫。娶赵氏,封恭人。合葬鄞东老界乡(迁往鄞东老界乡的始祖)。生二子:阜、平。其为迁往鄞县东乡老界乡姚隘村姚氏始祖。
  孟房长子姚孳(居慈城,详见上)。
  孟房次子姚学(居慈城,后迁宁波),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卒于宋徽宗靖国元年(1110)。以弟希贵,恩补官至观察推官。娶陈氏,合葬于鄞县西乡望春桥西姚家庵,生一子:仁。其为迁往余姚县四明小岭姚氏始祖。
  孟房三子姚希(居慈城,详见上)。
  仲房长子姚竦(居慈城),生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以太学庠生拔贡,登宋元祐三年进士,仕至太平兴国府判官,致仕。娶孙氏,封安人,合葬慈水大宝山(慈城西一里)。生一子:大俸。
  仲房次子姚靖(先居慈城,后迁宁波),生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卒于钦宗靖康元年(1126)。以从兄希贵,奏授登仕郎,历任扬州江都县尉、知常州宜兴县事、温州通判、绍兴府判官。娶何氏,封宜人,合葬于鄞东青山之原。生二子:大任、大化。其为迁往鄞县东乡姚家浦姚氏始祖。
  季房长子姚阜(居鄞东老界乡),生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卒于高宗绍兴七年(1137)。登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初授左承郎,仕至枢密院,致仕。娶史氏,封硕人。合葬于鄞东老界乡父茔之次。生二子:孚、孝。其为迁往鄞东老界乡姚隘村姚氏支祖。
  季房次子姚平(居鄞东老界乡),生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71),卒于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以兄阜贵,奏授将仕郎,历任知六合县事、金华府通判,封朝奉大夫。娶赵氏,封淑人。合葬于鄞东老界乡父茔之侧。生二子:持、振。其为迁往鄞东老界乡姚隘村姚氏支祖。
  (4)县《鄞锡山姚氏家乘》
  鄞县《鄞锡山姚氏家乘》为民国十九年甬上名士张琴编纂,卷首编录姚氏后人姚秉璜在清光绪二十二年所撰《鄞锡山姚氏家乘序》一文附录如下:
  鄞锡山姚氏家乘序
  惟我姚氏,其何昉乎?昔有虞帝舜,生于姚墟,谓之姚虞,之后因以为氏。则我姚氏系出天潢,得非神明之胄,重华之苗裔欤!厥后支分派别,蔓延天下,历周、秦、汉、晋、隋、唐以来,功炳旂常,名垂竹帛者代不乏人。至于高掇科第,仕至显官者,亦复悉难终。然非我同宗一脉,何得扳援附会,以自诬其祖。昔狄武襄不祖梁公,君子韪之。我族世居锡麓,追溯前代,阀阅相承,簪缨累累。一世祖,讳章,字承斡。以父官侍郎,恩授将侍郎,特任明州录事参军,遂家于慈水金川乡。生子三:安国、安民、安邦。其先世不知迁自何处。所出之祖,不知何名。旧谱只载高祖名号,履历于人物表中,而余未及追顾。金川之派,绵延弗断,自可考稽也。由一世而至四世,章公之曾孙,讳价,字次翁,官参军,授宣教郎,由慈徙居鄞西桃源乡。价公之长子,讳颖,字洪卿,淳熙五年廷试擢进士第一,官至太仆少卿,赠大中大夫,谥忠德。颖公子讳元哲,字希明,登绍定二年进士,历官至少卿,除翰林学士,知制诰,擢观文殿大学士,封鲁国公。其孙君选公,字鼎臣,徙居锡山之麓湖后彰圣桥北,是吾族发祥之始祖也。外此,安国公之裔,亦有徙居鄞西望春山者;安民公之裔,有徙居象山者;安邦公之裔,一徙居定海崇邱乡,一徙居奉川,一徙居宁海。由金川赘居四明小岭者,安国公之次子学公也。由金川徙居慈东德门乡者,安国公之孙,希公之次子佑也。由金川徙居鄞东万龄老界乡者,安民公之孙大化也。由金川徙居扬州江都者,安邦公之孙振也。由金川徙居奉川白水乡者,安民公之曾孙颐也。即由吾族锡山而徒居他处者亦不一,德裕公则徙居于蒋山;公虎公偕弟公龙,则徙居于太婆山;叔诰公则赘居于蒋山;文琎公,出居山海卫;茂甫公之次子出居湖州;世德公徙居于横街头之东;艮科公之子名才,出居于江东。瓜绵椒衍,分处实繁。而吾锡山之派绍自金川,绍穆世次,迄今昭昭可考,实赖先人纂修家乘之功也。璜不揣谫陋,因次述源流,并迁徙四方者,亦类集之,以便后世之追寻,故为之序。
  光绪二十有二年丙申岁,二十九世孙秉璜薰沐敬撰
  张琴民国十九年编纂时,文后曾对上文有一注:“查宋史职官志,无将侍郎官衔,想系蒋仕郎之讹。”
  (5)金川姚分支在慈东的陨落
  金川姚氏,姚孳长子姚僎早从慈城迁往宁波城南,次子姚价从慈城迁往慈东聚奎里,即今庄桥姚家村。其实到了宋末,即使祖地慈城还留有仲房姚安民零星子孙,慈东还留有姚孳次子姚价零星子孙外,但到了明清时,金川姚氏在祖地慈谿(慈水)已是默默无闻,难见金川姚氏后裔的影踪。
  金川姚氏在北宋中叶陆续迁往甬城及鄞县东乡西乡,宋元以后也逐步退去了书香,开始走向沉寂,变成甬江两岸田野上无数星星点点村落而已。他们长期在自生自灭的封闭环境中,营造自己一方小天地,再也没有先祖那种科举的雄风。清以后大多姚氏支派已数典忘祖,甚至不知自己从哪里来,所编族谱都喜欢张冠李戴拼凑起“辉煌的本支家世”。
  宋元间,在金川姚氏走向式微的同时,慈城植本堂姚氏无论在财富还是声望上迅速崛起,一跃成为金川姚氏书香门第的继承者和名声忠实的捍卫者。至明清时曾走出十六名进士的慈城植本堂姚氏,名人辈出,书香不绝,其中有参政姚堂、刑部尚书姚镆、状元姚涞、都御史姚宗文等,成为公认的慈谿县望族之首。作为县城的慈城,城内造屋用地有限,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势必促使许多姚氏族人纷纷走出县城,向郊外四乡扩散迁移,包括向慈东姚家村迁移。
  当然,在明清时期作为慈谿县有名的望族,应该在县内外买有大量的山地和水田,我甚至揣测,慈东姚家村部分土地可能是慈城植本堂的义庄和祠堂田。
  2.慈城姚氏迁慈东的由来
  所谓慈东姚氏,即以宋末元初清六公为始祖,以庄桥姚家村前姚自然村为家族居地中心,以敦睦为堂号的姚氏家族。
  (1)民国二十年刊印本《慈东姚氏宗谱》清六公简介分析
  后慈东姚氏民国二十年刊印本《慈东姚氏宗谱》世系图关于始祖有简单的说明:“按旧谱载:始迁祖次翁以下数世有图无传,且有罹兵燹者,无据足述,遂失其次,不敢伪其传,故后以清六公为一世,另起。”而世系第一世“清六。讳冕(原名锐翁)”,没有其他任何简介。民国编谱者是根据族中耆老的意见,同时以祠堂所挂神像标注和旧谱记载整理而成,却没有采用嘉庆抄本《慈谿姚氏宗谱》的“详细列传”。可能耆老们认为“详细列传”超出了他们的认知,难以接受。也可能清嘉庆抄本慈谿《姚氏宗谱》一直为私人编纂,个人保管,深藏箱底,至民国编谱时已不知去向,无法参考利用。
  (2)嘉庆十九年抄本《慈谿姚氏宗谱》清六公小传分析
  清六姚公(原名锐翁,后改名冕,原字崇德,后改字具瞻),清光绪《慈谿县志》无列传,唯有慈东姚氏嘉庆十九年抄本《慈谿姚氏宗谱》载姚冕小传:“清六承事讳冕,字具瞻,号华岳。因万七参军(宋状元姚颖之父姚价)原住之居址,仍居湖门堰聚奎里。公异母弟二,曰清八,曰清十二,俱不仕,无传。公生于宋淳祐十年(1250)二月八日,甫二十四岁登度宗咸淳间混试进士,授常熟县丞。劝农化民,均皆乐业。生长子,因县治命名伯常。后节度王以考课最,不俟满任,得旨改全州承事。时过道经通州(今南通),得次子,因命名伯通。厥后治全州值岁荒,四民之荷,其生者咸祝曰:‘姚侯贵矣,惟愿其多生贵子。’致仕归。暮年又得一子,以伯全名之,后果显达,仕至提举。公享寿八十有四岁,终于私第。娶坊隅张润孙之侄女张定,四封孺人,加封宜人,合葬骠骑山之原。”
  以上清六公姚冕小传有多处存疑,首先是生卒年月,如生于宋淳祐十年(1250),至清末世系按理平均有二十三世以上,而家谱只有平均二十世,所以清六公不是生于宋朝,而是生于元朝。其二如果是金川姚宋万七参军后裔,金川姚氏谱按理存有世系九世,如平均三十年为一世计算,就有二百七十年,从始迁祖姚章开始也可延伸至宋末元初,而清六公姚冕是生于宋淳祐十年(1250)。如果他是姚章之后,应该列入九世之内,即使九世之外,应该还有其他手段可以佐证,如迁到其他地方姚氏后裔所编家谱记述、留在这块土地上的遗迹及出土文物等等。其三清六公姚冕,二十四岁登度宗咸淳间混试进士,授常熟县丞。后节度王以考课最,不俟满任,得旨改全州承事。编这个列传的作者连宋元改朝也不知道,以为蒙古人铁蹄下的统治与前朝一样,当官的依旧当官?仔细考证种种细节都经不起推敲,所以认定是后人瞎编的。
  慈东姚氏与金川姚氏从目前留存的文献资料分析,可能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瓜葛。至今没有任何东西来证明金川姚氏与慈东姚氏有血缘和世系的关联。另外慈东姚氏所留下来的遗迹都是明末以后,也许在元明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慈东姚氏因经济和人丁问题,没有出色的表现而没有留下痕迹,或许还存在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反正慈东姚与金川姚之间挖有一道鸿沟,是无法正常跨越的鸿沟。
  3.寻找慈东姚氏始祖清六公
  经过多方比较,我认为后慈东姚氏主体可能也是宋慈城植本堂姚榛之后。
  原慈谿县城慈城植本堂代表人物姚榛生有二子,即姚熙、姚烈。慈城植本堂姚氏主体为姚榛次子姚烈之后,而姚榛长子姚熙的子孙大多在南宋时迁往外地,而姚烈也有子孙迁往慈城周边乡村及杭州等地。在明清时慈城植本堂姚榛次子姚烈子孙又在不同时期迁往庄桥姚家村及周边等地,可能共同组成清末慈东庄桥闻名的姚氏望族。
  考查清嘉庆十九年庄桥姚家村《慈谿姚氏宗谱》和民国二十年《慈东姚氏宗谱》,都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不知为什么没有把大多数的姚氏族人编进家谱,难道是同姓不同族,或同族不同支派,或其他说不清道不明的难言之隐。
  从目前明清以来所存《慈谿县志》和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民国《慈东姚氏宗谱》分析,慈东姚氏可能出现几支同宗不同族支派,而几支同族又说不清楚相互间的血脉关系,还有可能存在不同年代姚氏祖先,从慈城或其他地方陆续迁往姚家村这块风水宝地安身。要说宋代姚家村已有姚氏祖先居住,那么在元明间数百年的历史曾经中断,原因可能是兵燹、倭寇、土匪等,村落荒废、人丁四散。
  (1)寻找清六公
  慈东姚氏历史上不管发生过何种原因,宋元时期的清六公是个继往开来的人物,找到他的来源出处,才是打开慈东姚家的钥匙。清嘉庆《慈谿姚氏宗谱》和民国《慈东姚氏宗谱》,都明确记载,始祖为清六公。可以断定“清六”两字是口传下来最有力最重要的信息,是与祖宗接轨的最准确的血脉符号。“清”即是家族行第的字辈,古人编排辈行不仅是明确上下辈关系,而且上溯下沿,厘顺世系,划清脉线。辈行在修谱术语上叫“行第”,选入行第的字叫“字辈”,“六”是同一辈分中排位,“清六”,即是“清”字辈中的排序第六的兄弟。其他的信息都可以不断地增补,唯有“清六”两字是不可以替换的。所以只要找到“清六”的相关信息,在时间上又要对上号,就可以找到慈东姚氏的来源。
  从2017年下半年起,我马不停蹄地四处寻访关于后慈东姚氏清六公线索,希望能解开他从哪里来、祖先是谁、是谁的子孙、有何扑朔迷离的身世等谜题。我仔细查看慈东姚氏相关资料,采访多位姚氏村民,查看历代的《慈谿县志》和《宁波府志》等史料。整个明代几乎没有慈东姚氏任何的记载,按理说一个家族稍微有点成就,无论是书香或财富,总会在历史上留些蛛丝马迹,让后人记住。
  我在清嘉庆十九年慈东姚家村私人编写的《慈谿姚氏宗谱》和民国二十年家族编纂的《慈东姚氏宗谱》的浓重迷雾下,阴差阳错,失之交臂,无数次在失望中踌躇前行。我本以为慈东两本家谱所说的清六公是姚章之长孙姚孳之次子姚价之后,或鄞县锡山姚氏谱所谓姚章之五孙姚希之次子姚佑之后,相信清六公定为金川姚氏之后。我一直在错误的岔道上踌躇徘徊,还毫不怀疑地拒绝回头。半年后,被事实多次碰得头破血流,眼见前面实在已无路可走,才猛然回头,看到清六公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清六公就是慈城植本堂姚氏始祖姚嗣宗十世孙、姚榛八世孙,是宋咸淳举人姚荣孙(宗三房)之孙子,元大德举人姚獬孙(乙十二)第三子。据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卷五宗三房世系图载:姚锐翁(后改名冕),姚獬孙三子,字崇德(后改字具瞻),行清六。元授宣教郎。生卒无考,后嗣不详。
  清六公的父亲姚獬孙虽然是举人出身,但在蒙古异族残酷统治下,只能做些学录之类的县下基层小官。由于是个士人,内刚外弱,并喜欢舞文弄墨,晚年避世退居于慈城西北山区双峰别墅。最后家财散尽,连丧葬的余钱都没有留下,只得靠“鬻衣以葬”。姚獬孙生有六个儿子,除长子姚元翁天历二年(1329)中举,任伊阳县教谕,第四子被堂兄异孙认作继子外,其他四子都自找门路,分散潜隐于世,过着与世无争、清贫恬淡的生活。到数十年后的明初,慈城植本堂姚氏编家谱时,其中姚獬孙的三个儿子(包括第三子清六公)已经不知去向,与姚氏家族也没有任何联系。
  (2)解读清六公
  既然已找到清六公的由来,就有必要解读一下清六公身世。其实慈城姚氏三始祖姚榛从北宋越之云楼迁往慈城后,在百多年并不发达,甚至默默无闻。到了姚榛五世孙(总第八世)姚叔玠、姚叔珩、姚叔琳等兄弟时,开始沾点书香,并陆续走上科举的正道,探索仕途。尽管官都当得不大,但至少已摸到当官的脉搏,为子孙走这条理想大道铺平了道路。数年后的姚榛七世孙姚登孙、姚兰孙、姚龙孙、姚正孙(即姚正子,宋咸淳六年解元)、姚荣孙(清六公祖父,广德知县)、姚福孙(宋咸淳九年解元,翰林院侍读学士)等六人在宋末纷纷考中举人,并出两名解元,一时名声大振,连当时浙东学术翘楚的黄震也为植本堂姚氏点赞。
  到了元初,尽管部分族人都避世隐居,但还是有姚应凤(姚荣孙长子,清六公大伯父)、姚獬孙(姚荣孙第三子,清六公之父)、姚元翁(姚獬孙长子,清六公胞兄)、姚振祖(清六公从兄清二公之子)等四人考中举人。明清时期被誉为浙东豪族的慈城植本堂姚氏,曾走出16名进士,37名举人,像明朝正德兵部尚书姚镆、嘉靖二年状元姚涞就是清六公二伯父姚应蟾的六世孙、七世孙。
  (3)清六公的祖父与父亲
  清六公之祖父姚荣孙:姚嗣宗第八世孙,姚叔玠次子,字安礼,行宗三。生宋绍定三年(1230)。公少有文名,宋咸淳六年(1269)省试第四(举人),授承信郎,宣州旌德县干官。卒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六十一,葬姜岙(慈城城北一里)。
  清六公之父亲姚獬孙:明嘉靖《宁波府志》有姚獬孙列传:“(姚嗣宗第九世孙)姚獬孙,字应獬,登孙之从子。宋末举于乡(按《嘉靖府志》选举列传,谓宋末举乡荐,志与传互异——光绪《慈谿县志》编者注),补国子助教。正身率下,勤于启迪,馆士叩其渊源者屦满户外。秩满馆士,借留于铨部,乃以上闻改学录,教益乎。登孙前为司业,诸生称为东南遗老。獬孙继之,人以为世典成均,善于其职,尤所罕者。獬孙博学清介,为文本家传皆以苏氏拟之。宋亡,不屑仕进,退隐双峰别墅。卒之日,至鬻衣以葬。”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二十五也载列传。
  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卷五世系图姚獬孙注解:“獬孙:荣孙三子,字应獬,行乙十二。生宋德祐元年乙亥(1275)正月十六日,元大德五年辛丑(1301)举于乡(举人),后任国子学录,卒元至正七年丁亥(1347)十月初三日,年七十三。传载首卷《艺文》。孙、希范《跋》见《文献考》中。所著有《双峰文集》《诗稿》行于世。配施氏宜一孺人,生宋德祐二年丙子(1276)四月十三日,卒元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二月十八日,年七十七,赠孺人。合葬飞凫山(慈城东北七里鄮岙)。子六:元翁、亨翁、锐翁、悦翁、济翁、復翁。女一,适本隅洪昌一官人。以四子悦翁出继为从兄异孙嗣。”
  (4)清六公的世系图及其他同胞兄弟
  清六公姚锐翁世系图:
  始祖姚嗣宗—第二世姚韶—第三世姚榛(迁慈始祖)—第四世姚烈—第五世姚英—第六世姚公济—第七世姚思聰—第八世姚叔玠—第九世姚荣孙—第十世姚獬孙—第十一世姚锐翁
  清六公的同胞兄弟(摘自清光绪《姚氏宗谱》卷五世系图):
  姚元翁:姚獬孙长子,清六公长兄,字明善,行清四。生大德三年(1299)七月十五。天历二年漕试第八名(举人),授伊阳县儒学教谕。卒明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二十七日,年八十,葬飞凫山。配洪氏,寿四孺人,生元大德四年(1300)闰八月十一日,卒元泰定四年(1327)十一月二十九日,年二十八。分葬桥下地,无出。继裘氏,恺四孺人。生元皇祐元年(1312)十月十六日,卒元至正二十三年三月初六日,年五十二。俱赠孺人,合葬飞凫山(慈城东北五里)。子一:普贤。女一:琼八,适十三都裘均厚。
  姚亨翁:姚獬孙次子,清六公次兄,字达德,行清五。元授宣教郎,生卒无考,葬姜岙(慈湖北山之麓)。后嗣无考。
  姚锐翁(即清六公),姚獬孙三子,字崇德,行清六,元授宣教郎。生卒无考,后嗣未详。
  姚悦翁,姚獬孙四子,出继为从伯姚异孙嗣。
  姚济翁,姚獬孙五子,字成德,行清九。生元延祐六年(1319),授宣教郎,卒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十。配洪氏,寿九孺人,合葬姜岙(慈湖北山之麓)。子一:普能。
  姚復翁,姚獬孙六子,字新德,行清十。生元泰定二年(1325),授宣教郎。卒年、配、嗣俱无考。
  (5)附录
  湖广长沙府茶陵人李东阳,明天顺八年举二甲进士第一。历官侍讲学士、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在弘治年间因姚镆之请求,李东阳为慈城姚氏撰写了《植本堂记》一文。
  植本堂记
  慈谿姚氏有堂曰植本,盖自宋郡守嗣宗居越之云楼,四传有曰榛者,为乡隐君子,始迁慈谿,构堂于联桂坊之右以居,而斯堂作焉。为是名者,以示祖德,垂世训也。又十有七传,而其堂犹存。历元至国(明)朝,有曰叔玠者,为两淮帅斡;曰叔珩者,为河东节斡;曰正子者,以神童发解,乡先生黄东发为志其墓;曰登孙者,为国子监司业,有文载于《文类》;曰荣生、兰生、龙生、福生、凤生者连举于乡;曰獬孙者,为国子监学录,有文载于郡志;曰元翁者,为伊阳县教谕;曰寿祖者,为山东盐运副使;曰茂昭者,以贤良举为县令。其近而著者,则有举正统己未(1439)进士,累官广东参政者,曰堂;举甲子(1444)乡贡,为宁化县教谕者,曰堉;举天顺壬午(1462)乡进士,为建昌府学训导者,曰坰;举成化辛卯(1471)乡贡者,曰鉌;举弘治癸丑(1493)进士,今官广西按察佥事、督学政者,曰镆;举己未(1499)进士,为南京吏部郎中者,曰汀;举辛酉(1501)乡贡,登进士者,曰溍。前后百数十年,而甲第簪绂之华不绝,登斯堂而姚氏之文献可识也。
  夫物以植名,必其本深而后未茂。凡天下之植皆然,矧人乎哉?夫人本乎祖者也,必植德树叶,而后可传。父以传之子,子以传之孙。士有恒学农、工、商、贾有常业,各视其所植以有成,为子孙者能保其所植而不废,盖亦鲜矣。若越世出类,不待植而自发者几人哉?
  姚氏以文学显于累代,图书之具,弦诵之业。自髫丱以至于颁白,少者壮,壮者老,其所研究而砻习之者,皆是物也。用是取科第,登官籍,若灌而茂,稼而获然,固子孙之庶且贤,而其始之植之者,亦乌可忘哉!故登斯堂而文献之所自出者,可溯而见也。古者以堂喻国家,盖征诸一,再世之间尤以为难,况历数百年而所谓堂者固存,即其小可征其大,然则姚氏之所当保者不独斯堂,而堂也亦其一也。镆与汀皆予礼部举高第,读其文知其为人,征其所自来。故以镆请,次第其世系、官职及名堂之义为记。
  ——选自《怀麓堂集》卷六十七、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三
  4.慈东姚氏清六公之外存疑的派系
  清六公是慈东姚家村不可否认姚氏家族开创性的代表人物,其后裔是慈东最重要的派系,在这块土地上一直来掌握着话语权,特别是在清中叶后在慈东地域上崛起,名声大振,使得同一区域其他姚氏支派也纷纷加入他们的大本营,造成了百年后在眼花缭乱的寻根洪流中,许多姚氏之后寻不到根的遗憾。其实他们是慈东姚家村人,而不是清六公姚氏之后,是另外同族不同支派姚氏后裔。下面梳理一下清六公之外,疑存其他支派的情况,以解姚氏后人的疑惑。
  (1)北宋末金川姚价或姚佑迁往慈东聚奎里
  据民国《慈东姚氏宗谱》宋末旧谱抄录,迁慈始祖姚章的四世孙姚价“字次翁,以父恩,官至法曹,始居慈水德门乡(今姚家村)”。姚价即龙图阁学士姚孳之次子。而姚价之子姚颖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状元,姚颖之子姚元哲,也是宝庆二年(1226)进士。
  而据民国《鄞锡山姚氏家乘》抄自旧谱《源流考》:“由金川徙居慈东德门乡者,安国公之孙,希公之次子佑也。”
  无论是姚价还是姚佑,这样一户名门望族迁往慈东姚家村,势必对当地产生积极的影响。今查史志都无点滴记载,也许所记载的内容被岁月撕碎,也许被移植去他处。而他们的子孙在宋末元初应该还有在此生活的,不然以上两谱不会有任何记载。如今即使存世,也该自我否认,因为他们已经融入清六公派系之中。
  (2)南宋从河北姚氏迁慈水德门乡之说
  1993年宁波市地名志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宁波市地名志(市区部分)第一册》,记述庄桥姚家村的前姚、后姚等“世居姚姓,南宋时,姚氏先祖自河北来此”。当时地名志编写人员,应该是深入到姚家村采访,所得到姚氏来源的史料是村中姚氏耆老的口传。宋元时期,在今河北省等地,一直遭受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骚扰,百姓生活饱受困扰。有条件的家族都纷纷南迁,也有可能当时的河北姚氏来慈东姚家村投亲靠友,但至今没有能支持《宁波市地名志》说法的文献史料。
  (3)明初慈城植本堂姚用中隐居于慈东姚家
  清六公从兄清二公也有子孙隐居于慈东姚家。清光绪所刻印的慈城植本堂《慈谿姚氏宗谱》卷五载有旧谱的一段说明:“稽乙五教谕,讳应凤(清六公伯父),配谈氏,孝六孺人。生子二(次子出继龙孙),长清一,宣教,讳桂翁,配朱氏,仍二孺人。生子二,长珍一,照磨,讳寿祖;次子珍二,教谕,讳庆祖,字居方,号靖愚。其姑琇三,适骢马桥下陈九官人,无出,立内侄庆祖为嗣,改名象贤。生子三:长曰用中,次曰致中,三曰信中。庄桥谱:用中公列行忠十八,配氏未详。生子昶,昶生平重三三府君,讳琮(从戌兴州,曾建功业),此复姓归宗。而庄桥谱增补平重三三房一支,以续清一宣教。次房靖愚一脉使之祥、恺、良端四代得承其后。今重修谱事,爰志数言列诸派首,以记其原委如此。”
  (4)明嘉靖慈城植本堂姚孟宾迁往慈东姚家
  天一阁藏有清光绪二十一年刻印《慈谿姚氏宗谱》,其中有相当多的篇幅记载庄桥姚氏始祖和世系。始祖为慈城植本堂姚氏十九世孙姚孟宾,他把自己的次子姚元绅过继给四弟姚孟赞为嗣。姚孟宾、姚孟赞兄弟在庄桥买有大量的私有田地,就把家开始迁居庄桥姚家村。姚孟宾,字汝敬,号斗泉,生有六个儿子。姚元绅,字子缙,行智百九五,生明万历九年,卒万历三十八年。除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记载外,也有溪上文人、晚清贡生王家振撰有《姚君秋珊墓表》。文中写庄桥姚秋珊:“名震,谱名祖炜,字美堂,别号秋珊。兄弟三人,同客申江,一时有三珠树之目……姚氏自后宋曰榛者,始由云楼迁慈谿,至明嘉靖朝,曰孟宾,卜居德门乡之庄桥,君孟宾公后也。在邑之姚,极盛于胜国,今庄桥支反过之,族之兴替,岂不系乎其人哉!”此文与《慈谿姚氏宗谱》内容可互相佐证。
  (5)文溪乡姚氏清末迁往庄桥姚家
  汶溪姚家位于慈城东北八里虎山西麓,属于汶溪乡,俗称乌家岭姚家。清康熙年间因逃荒从余姚定居于此,有支系在清末衍迁庄桥姚家。古代人们迁移、避灾、躲债等皆喜欢投亲靠友,或往同姓宗人处立命安身。
  慈东姚氏除清六公外,以上五种其他来源姚氏之说,可解释民国《慈东姚氏宗谱》所列世系之外许多姚氏之疑,也补正此宗谱中世系相互连接不上的亲脉断裂之谜。目前庄桥姚家村姚氏主要是以清六公为主系,另由几支同宗不同支派的姚氏组成,而清六公先祖为慈城植本堂始祖姚榛之六世孙姚荣孙。当然这个千年古村,也许还有其他姚氏后裔的存在,但已经是零碎的、没有记忆的,甚至早已融入了主流姚氏大家庭的个别外来小支。
  七、结语
  综上所述,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无论汉唐还是宋元都是同宗同源一家人,是宋明时期宁波声势煊赫的官宦世家之一。历史上曾走出二十九名进士,其中姚颖、姚涞两人为状元。另有宋龙图阁学士姚孳、明广东参政姚堂、兵部尚书姚镆等高官名士。笔者经过一年多研究,姚氏这样让人惊诧的望族,如果没有朋友给我以巨大支持和不断督促,没有姚氏后裔给予自始至终的鼓励和帮助,我可能难以挑起这副重担或者半途而废,不可能跌跌碰碰走到现在。
  本文前四种考辨,主要是针对两宋之前慈城姚与金川姚的同源关系,因年代久远,文献缺少,笔者已尽最大努力,只能大概如此。第五种考辨,主要论述元明以来金川姚与慈东姚主体无同源关系,慈城姚与慈东姚主体有血缘关系。这是最让笔者欣慰之处,为慈东姚氏寻根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为历代府县志作了一些订正。
  其实在明清时期,无论是慈城植本堂姚氏,还是慈东姚家村姚氏,他们相距不过二十里地,喊话喊响一点也能听见一半。如果当时编谱时,双方都能认真点,多迈开几步寻访和考查,也许不会给今人带来许多麻烦,也不会给笔者留存考辨的空隙。
  总之,今天我们对宁波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姚氏家族,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的热爱。虽然先人们已和我们渐行渐远,但是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家国至上的优良传统,一直是当今时代的正能量和主旋律。
  2019年4月
  修改于宁波钱氏近慈湖斋

知识出处

宁波姚氏寻踪

《宁波姚氏寻踪》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宁波的姚氏文化源流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钱文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波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