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姚氏源流考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姚氏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049
颗粒名称: 宁波姚氏源流考略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8
页码: 2-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姚氏源流考略情况,其中包含宁波姚氏的由来、金川姚氏的迁移及分布情况、慈城植本堂姚氏所属分支等。
关键词: 宁波 姚氏源流 考略

内容

姚氏得姓自始祖舜帝开始,是中华民族土地上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至今已延续了四千多年的历史。姚与姬、姜、妫、姒以、嬴、妘、姞一起,被称为上古八大姓。这些姓氏都带女旁,发源于远古时期的母系原始社会,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姓。
  始祖舜帝,又名虞舜、姚舜、重华,为黄帝八世孙。按世系排列: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帝。因为当时中国处于部落时代,有两大部落,即东夷族和炎黄族,舜帝为东夷族人。后来舜帝入赘炎黄族,做了尧帝的女婿。尧帝把帝位传给舜帝之前,对他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各方面考察和考验,最后才确认舜帝是位德才兼备,可以信赖重托之人。舜帝以孝德闻名天下,最后成为东夷族和炎黄族两大部落的领袖,因此历史上称舜帝为炎黄子孙。
  传说舜帝生于姚墟,为姚氏发祥之始。姚姓这个非常古老且十分庞大的姓氏,在四千年漫长岁月的曲折进程中,舜帝后裔陆续分化出陈、孙、王、胡、田、陆等60余个姓氏。今天看来这庞杂纷纭的60余个异姓,实际上与姚氏同宗同源,有较明确的血缘关系。
  自始祖舜帝以来,姚氏发展至今,已繁衍了130多代,世系清晰,人才辈出,代有名人,史称姚氏正宗。今天的姚姓,据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总人口中姚姓有504万,在百家姓的排行榜上名列第62位,占全国总人口大约为千分之三,即每千人之中有三人姓姚。如果把姚姓衍生出来的60多个异姓算在一起,姚姓的后裔早就超过了2.5亿,是世上绝无仅有以血缘连接起来的巨姓。
  姚氏在先秦时期,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和山东一带。秦汉三国,姚氏开始向大江南北蔓延,其中有一支徙居至浙江吴兴,即今湖州市,史称昊兴姚氏或吴郡姚氏,并演变成四海闻名的姚氏家族的发祥地和大本营。晋末隋初时,从吴兴迁居关中河南陕州与陕西京兆的姚崇和姚思廉两个家族,在隋唐间出将入相,兴旺发达,姚氏名震朝野,成为全国众望之姓。唐朝中期,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763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朝廷,而发动战争,史称“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居都城京畿的陕州与京兆两支姚氏后裔,战乱中纷纷远走高飞,挈妇将雏避难于江南各地。经过千年的风雨飘摇,如今的姚姓主要聚居于浙江、四川、广东、江苏、安徽等省。
  姚姓是个非常大的姓,历史上名人也多如星河。见于史籍的姚氏名人有一千多人,其中有宰相21人。隋唐以来,历代科举中,姚姓考中进士有500余人,而其中有文状元6人(唐姚仲豫,宋姚晔、姚颖、姚勉,明姚涞,清姚文田),武状元2人(明姚万宪,清姚大宁)。民国初编纂《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入姚姓历史名人216位,占总人数的0.4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48位。从名人频率来看,姚姓名人所占比例高于姚姓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充分佐证了姚姓的人才辈出盛况。
  由于汉晋以来受门阀制度的影响,姚氏成为吴兴第一大族,吴兴自然成为姚氏郡望,姚氏成为吴兴郡姓。外迁异地的众多子孙,遂以吴兴为郡望,以祖籍为昊兴而自傲。今日浙东地区的姚氏,都是吴兴姚氏后裔,所以好多族谱、楹联都标明自己是正统的吴兴姚氏,或吴兴姚氏分派。
  一、宁波姚氏的由来
  吴兴大族姚氏后裔为何迁居宁波?这也许与宁波的历史变迁有关。春秋时,宁波所属区域还属于刀耕火种、人口稀少的蛮夷之地。经过千年的栉风沐雨,至唐宋间,宁绍平原已开垦为水土丰厚的鱼米之乡,成为北方望姓大族躲避战乱、安居乐业的最佳去处,中原豪族纷纷迁来这里扎根居住。纵观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望族,皆希望自己的子孙不断开拓生存空间,随时随地寻找更利于家族发展的环境。
  1.宁波历史沿革概况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河姆渡、傅家山、田螺山一带生息劳动,创造出新石器时期灿烂的史前文明。
  宁波史后文明,即以文字记录的方式传播文化、宣扬文明要晚于绍兴。史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并缓慢地向南方及浙东地区传播。春秋时期,宁波隶属于越国,为其东境,濒临大海,地广人稀。越国首都绍兴(会稽)是名正言顺的浙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再向周边水波纹地散发。周边地区离绍兴越近,得利就越多,文化就越厚重。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采用郡县制,宁波以三江口为天然界线,划分出句章、鄞、酆三县,属会稽郡所辖。隋开皇九年(589年),并、鄮、余姚三县入句章县,属吴州。隋大业元年(605年)改隶越州(州治绍兴)。不久又改属会稽郡(郡治绍兴)。唐武德四年(621年),会稽郡置越州总管府,并且析句章县,置姚州、鄞州,属越州总管府管辖。唐武德七年(624年),改越州总管府为越州都督府,废姚州,入余姚县。第二年又废鄞州,置鄮县,隶属于越州。
  宁波在唐开元时崛起:唐朝开元之前,宁波历史上一直为当时的浙东区域中心绍兴所辖,这一现象直至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才有所改变。当年的七月十三日,浙东采访使齐澣发现宁波这一区域已是人口众多,土地肥沃,就向朝廷奏请,于旧句章、鄮县、鄞县一带地域设置明州,因境内有四明山得名。并把原属句章、鄮县、鄞县县域,重新分成酆县、慈溪、奉化、翁山(今舟山)四县,隶属明州。此后明州(今宁波)与越州(今绍兴)比肩,开始分治。广德二年(764年)划台州的象山县改属明州。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宁宗即位。明年,改元庆元,以明州为宁宗潜邸,遂以年号为名,升明州为庆元府。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于庆元府置宣慰司。十四年改庆元路总管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朱元璋采纳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府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其中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朝廷设宁绍台道,驻署宁波,宁波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崛起,反超绍兴,成为浙东区域中心。
  在此特别要说明的是:今天宁波市所管辖的余姚市与宁海县,1949年以前一直隶属于绍兴府和台州府,由于本文所述姚氏,主要是历史上宁波府区域范畴,而涉及内容自然以宁波府区域为主,所以余姚与宁海两县姚氏有所涉及,但不是本文的主要研究范围。
  另外还需说明:本文所涉及的姚氏,因发祥于宁波府下面的慈溪县,明永乐十八年又改名为慈谿县,即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故本文使用“慈溪”县名,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至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使用“慈谿”县名,自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4年,有时涉及使用两个时间段的县名,就以第一个为准。1954年10月至今,因慈谿县域分拆,县治变迁,原慈谿县治改为慈城镇。由于慈城地名有历史特殊原因,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故文中个别地方直接使用“慈城”,替代作为慈溪和慈谿县治的历史称呼。
  2、宁波最早的姚氏记录
  唐之前,原宁波府区域的句章、鄮、鄞三县隶属于会稽郡,土地广袤,人口不多,对文化发达的中原来说还属荒蛮之地。三县之中,当时最发达的是临近会稽郡的句章县,有城池、军港、渡口,人口众多。
  据宁波砖刻收藏家程健捷先生介绍,他珍藏有一块东晋泰宁二年(324年)墓砖拓本,铭文为“泰宁二年九月姚氏……”,出产地旧属句章县,唐朝后属慈溪县西乡的丈亭附近,这是在宁波府土地上遗留姚氏的最早踪迹。据铭文考证,这是一女性的墓之砖。但是哪里人?居住在哪里?丈夫是谁?后代又有谁?目前一概不知,无法定论。
  此后唐开元二十六年设立明州(宁波府的前身),与越州(绍兴)解除隶属关系,开始并起并坐。至宋初景德前的260余年的时间里,当时明州区域范围内,尚未有姚姓定居,但查考文献得知,曾有三次出现与姚氏相关的内容。分别是唐代两位生于外地的姚氏女性,去世后葬在明州慈溪县境内,另一位是宋初太平兴国年间从外地来明州定海(今镇海)任主簿的姚中和。
  自从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慈溪开始设县,至吴越(907—960年)间,越州青瓷产地中心的上林湖地区,一直属于慈溪县管辖。这由近年来上林湖地区出土的多方墓志所佐证,矫正了以往历代史志的讹误,还历史一个真相。大约在吴越末至北宋初,上林湖地区生产青瓷已经逐渐式微,上林湖地区也划给西邻余姚县管辖。目前对于唐朝生产秘色瓷最辉煌时期的上林湖地区,许多文章写成是余姚县属地,这显然不妥。
  在上林湖地区出土的众多墓志中,有一方唐大和四年(830年)《唐故东海郡徐府君(皅)墓识并序》瓷质墓志。墓主徐皅,其妻姚氏。徐皅之父徐厶,本是吴兴武康人,因忍受不了“州将苛虐,人患敚攘”的生活,遂携儿带女逃离故土,“因兹逊于明州,今为慈溪上林乡开元里人也”。徐夫人本武康姚氏,后随夫落户于明州慈溪县上林乡开元里,最后去世时也葬于慈溪县上林湖边。
  另一方《大唐处士吴郡顾氏姚夫人(姿)墓志铭并序》墓志,出土于慈溪县西乡丈亭北面龙山下,时间略微比前面一方晚十年,为唐开成五年(840年)。墓主“姚姿,字德容,其先帝舜之后也,代居是焉,自后子孙世世多有居显位者,今为越人(绍兴一带)矣”。因嫁于余姚顾氏,遂为余姚县冶山乡(余姚东北横河一带)人。墓葬在明州慈溪县太平乡龙山村虞墅里约大山南面之原。
  以上两位女姓姚氏都因墓葬于慈溪,而与宁波有缘。第三个姚中和,也为外地人,由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官于定海(今镇海)。因当时定海县刚设置,地处海边,县域较小,人口偏少,故姚中和官为主簿兼摄县事,即没有知县,由主簿姚中和兼管县事。据宋宝庆《四明志·定海县志》载:“姚中和以主簿兼令尉,太平兴国五年十月到任,八年十一月得替赴铨。”
  纵观上面三位姚氏,皆不是宁波本土人,只是匆匆的过客。真正宁波姚氏的出现,应为北宋景德年间之后。
  3、宁波姚姓望族的由来
  自唐安史之乱始,中原许多士人因躲避战祸纷纷南迁,其中就有原籍属于吴兴,分别在南朝与隋朝间北迁的两支姚氏。其一,迁往河南陕州,曾任四朝宰相姚崇后裔的一小支,逃逸至安徽和州。其二,迁往陕西京兆府万年县,曾任吏部尚书、史学家姚察后裔的一支,隐遁于浙江越州(绍兴)。宁波姚氏主要是这两支的后裔,分别从安徽和州和浙江会稽山阴迁来,时间约在北宋明道(1032—1933年)与庆历(1041—1048年)之间。他们迁入地都是明州下面的慈溪县城,即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两支姚氏为便于与其他姚氏区分,安徽“和州姚”迁慈第七世姚梦荐在宋末编谱时,自号为金川姚氏;绍兴山阴之“云楼姚”迁慈第十世姚应凤在宋末编草谱时,自立堂号植本。
  自宋至清,发祥于慈城的这两支姚氏家族,皆以儒家伦理纲常为主导,以科举和仕途为追求,历经数代发展壮大,形成闻名遐迩的科甲连第、人才辈出的地标性家族。千年来你衰我兴,我衰你兴,轮换交替,相互追逐,渐渐成为具有传承性和地域性的文化世家,在宁波历史进程中有着特殊地位和贡献,并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
  (1)金川姚氏
  最早迁来宁波的是安徽和州人姚章,字承斡,他是慈水(慈溪县的别称)金川姚氏的始迁祖。姚章先祖于南朝时期从浙江吴兴北迁陕州,曾任唐代四朝宰相的姚崇为姚章十一世祖。曾祖讳昺,祖讳珣,仕至吏部尚书。父讳文荣,以恩补官,仕至金紫光禄大夫。姚章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卒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享年六十一岁。以父恩,初授将仕郎,在北宋明道年间(1023—1024年),任明州观察推官,遂家慈水金川乡(疑在云湖寺前短暂停留),不久迁往慈溪县城(慈城)平政桥。先娶和州乌江庙下杏花村成家店石佛排甲张氏为妻,因早亡,又娶明州慈水金川乡(慈城)刘氏为妻,并封宜人。又以孙姚希爵加封大中大夫,刘氏赠恭人,合葬慈水定林寺(慈城东北十里)之原。生三子:安国、安民、安邦。二女:长适慈水桂时,次适费文就。为与同邑的另一支慈城植本堂姚氏有所区别,姚章后人就把自己家族命名为金川姚氏。
  慈城金川姚氏是两宋间宁波发展史上较有影响的名族之一,也是浙东最有声望的家族之一。在两宋之间,金川姚氏涌现出被称为国之栋梁的十三位进士,其中就有仕至龙图阁学士姚孳、资政殿学士姚希、枢密院姚阜和淳熙五年状元姚颖等一大批官宦名人、科举巨子。
  宋咸淳元年进士、工部侍郎鄞县史唐卿,在咸淳十年为金川姚氏撰写了《四明姚氏家谱序》(原载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植本堂刻本),对金川姚氏赞叹绵绵:“讳合者,开元中调武功尉,号姚武功,选监察御史。选《唐诗二十三家》为《极玄集》,为金州守,呜呼盛哉!历后至八世,讳孳,登我朝神宗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讳希、讳竦同登元祐三年常宁榜进士。讳阜,登大观二年贾安榜进士。讳持、讳大任,同登政和八年王嘉榜进士。讳孚,登绍兴十二年陈诚之榜进士。讳僎,登绍兴二十七年王十朋榜进士。讳颖,登淳熙五年进士第一,仕太仆少卿。讳师皋,登淳熙十四年王容榜进士。讳师虎,登庆元二年邹应龙榜进士。讳元哲,登绍定二年杨必高榜进士,仕光禄少卿。我友梦荐先生与予同登咸淳元年阮登炳榜进士,仕至中书。朱紫联翩,世济撅美,累承朝廷崇遇,芳流于世者,今为烈也。尝闻本之厚,枝必茂;种之实者,获必丰,理则然也。即今姚氏观之,益彰彰矣。”
  在古代宗族社会中,家族的社会地位与家族中士绅的数量紧密相关。众则家族声隆,寡则家族不显。所以金川姚氏与当时其他豪门一样为振兴家族声誉,都把耕读传家奉为圭臬,并大肆宣扬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荣华富贵皆从诗书中来,严厉要求自己的子孙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积极应举当官,扬名四海,光耀祖宗。
  从始祖姚章占籍慈溪开始,大约过了五十年的时间,其长孙姚孳在宋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至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姚氏第七世姚梦荐中进士,在这二百余年里,金川姚氏家族共计产生十三名进士,其中北宋6人,南宋7人。因姚章名下三个儿子分为孟、仲、季三房派,以房派为计算单位,即孟房姚安国名下产生进士七名:姚孳、姚希、姚僎、姚颖、姚师皋、姚师虎、姚元哲。仲房姚安民名下产生两名进士:姚竦、姚大任。季房姚安邦名下产生四名进士:姚阜、姚孚、姚持、姚梦荐。
  慈城金川姚氏家族在宋朝人文荟萃,科举人才世代相连,这应归功于他们积累了具有丰富的成功或失败科场经验,还有亲属间为使学子安心就读,始终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不致因贫困止步于科考,这也是他们比别人有更多扬名机会的内在优势。金川姚氏曾产生了一些科举佳话,诸如父子进士(姚孳、姚僎,姚阜、姚孚,姚颖、姚元哲)、兄弟进士(姚孳、姚希,姚师皋、姚师虎)、祖孙进士(姚孳、姚颖,姚僎、姚师皋,姚僎、姚师虎)、叔侄进士(姚竦、姚大任,姚阜、姚持,姚僎、姚颖,姚颖、姚师皋,姚颖、姚师虎)。
  金川姚氏在宋朝的浙东地区,毫无疑问是个非常成功的家族。他们东进西拓,永不满足。从始祖姚章的孙辈开始,就陆续不断往外迁移。至北宋末,一半以上的成员已徙居外地,特别是迁往鄞县西乡望春山和江东老界乡的两大支派。待到宋末元初时,由于战争和异族统治等原因,金川姚氏无论是慈城本地或迁往外乡的重要支派,加速分化,纷纷逃命避难于四方穷乡僻壤,以至于支离破碎。至明清时已走向沉寂,淡出人们的视线,大多从读书种子变异为乡村平民。
  (2)植本堂姚氏
  比金川姚氏稍后迁往慈城的另一支姚氏,即以浔州府知府姚嗣宗(迁慈始祖有两种说法,另一种为姚嗣宗之长孙姚榛)为始祖的植本堂姚氏,北宋庆历年间自越(绍兴)山阴之云楼迁徙至慈溪县城慈城平政桥西侧。据史料记载:金川姚氏与慈城植本堂姚氏初期曾同居一屋(今慈城民族路植本堂故址)。金川支始祖姚章来慈时间要比慈城植本堂始祖姚嗣宗略早二十年,最早居址也是在慈城平政桥西侧。由此可见,晚来的姚嗣宗是属于“投亲靠友”姚章的。故而,在慈城的金川姚氏与慈城植本堂姚氏的后裔,都一直以为他们是同源同祖的。
  慈城植本堂姚氏发祥的轨迹和时间节点刚好与金川姚氏相反,起初的两百年间,留下来的名声几乎与读书无缘,直至第七世姚思聰时,才与士人沾上边。故《姚氏宗谱》记载姚思聰:“为人天性朴雅,好礼乐善,常能周人之急,教子弟以学业,姚氏书香之传,盖始于此。”第八世千字辈姚叔玠通过读书走上仕途,被授予两淮帅干。由于两世的家族文化积累,文化传统的传递、继承,初步展现朝科举迈进的端倪。
  植本堂姚氏家族直到第九世宗字辈,在科举上厚积薄发。其在慈城居住共六人,而考中举人有四人,即姚登孙(宋景定三年)、姚正孙(宋咸淳六年)、姚荣孙(宋咸淳六年)、姚兰孙(宋咸淳三年),其中就有被称为神童的浙江解元姚正孙(姚正子)。第十世乙字辈有九人,而考中举人有四人,即姚福孙(宋咸淳九年)、姚龙孙(宋咸淳三年)、姚应凤(元皇庆元年)、姚獬孙(元大德五年),其中就有仕至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浙江乡试解元姚福孙。第十一世清字辈中举有一人,姚元翁(元天历二年)。第十二世珍字辈中举有1人,姚振祖(元至正二年)。要知道从第九世至第十二世姚氏人口屈指可数,连最多的第十二世珍字辈也计算在内未超过20人,居然在宋末考中举人6人,元时考中举人4人,并产生两位浙江乡试解元。这其中就有祖孙三代举人(姚荣孙、姚獬孙、姚元翁)、父子举人(姚登孙、姚福孙,姚正孙、姚龙孙,姚荣孙、姚应凤)、兄弟举人(姚正孙、姚荣孙、姚兰孙,姚应凤、姚獬孙)。
  明成化进士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他在弘治年间官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大学士。在任大学士时,为慈城植本堂姚氏撰写《植本堂记》,文内赞扬了姚氏通过科举正途,从宋末至明中,创造的举世瞩目的科举业绩:“……历元至国(明)朝,有曰叔玠者,为两淮帅干;曰叔珩者,为河东节干;曰正子者,以神童发解,乡先生黄东发为志其墓;曰登孙者,为国子监司业,有文载于《文类》;曰荣生、兰生、龙生、福生、凤生者,连举于乡;曰獬孙者,为国子监学录,有文载于郡志;曰元翁者,为伊阳县教谕;曰寿祖者,为山东盐运副使;曰茂昭者,以贤良举为县令。其近而著者,则有举正统己未(1439年)进士,累官广东参政者;曰堂者,举甲子(1444年)乡贡,为宁化县教谕者;曰堉者,举天顺壬午(1462年)乡进士,为建昌府学训导者;曰坰者,举成化辛卯(1471年)乡贡者;曰鉌者,举弘治癸丑(1493年)进士,今官广西按察佥事、督学政;曰镆者,举己未(1499)进士,为南京吏部郎中;曰汀者,举辛酉(1501年)乡贡,登进士;曰溍者……前后百数十年,而甲第簪绂之华不绝,登斯堂而姚氏之文献可识也。”
  据科举研究学者介绍,明代科举最能体现家族整体实力。明代科举制度已发展得较为规范,科举考试受其他不可知因素的干扰也最小,各项规程渐成定式,因而便于个人操作。慈城植本堂姚氏,虽在宋末元初科举成功,而对于明朝来说,仿佛只是一种预习。经过明初短暂沉寂后,从第十五世姚堂(明正统四年进士,官广东参政)开始,姚氏因科举上的业绩为世人瞩目。植本堂姚氏成为浙东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家族的社会声望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顶峰,大学士李东阳、江南才子祝枝山、祭酒陈敬宗等当时的社会名流都与姚氏交往。
  慈城植本堂姚氏不仅进士出身的人数多(明有十三名进士,二十六名举人;清有三名进士,十三名举人),其中还诞生嘉靖二年状元姚涞,官宦品位之高,对外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如第十六世姚镆,弘治六年进士、会魁,官兵部尚书。姚釪,正德九年进士,官兵科给事。第十七世姚汀,弘治十二年进士、会魁,官袁州知府。姚谱,正德三年进士,官刑部员外郎。姚涞,嘉靖二年状元,官侍读学士。姚潓,嘉靖十四年进士,官主事。第十八世姚梧,嘉靖二十年进士,官福建参议。姚孟贤,隆庆五年进士,官潮州同知。姚元桢,万历五年进士,官推官。姚宗文,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湖广都御使。姚应翀,崇祯七年进士,官应天巡抚。植本堂姚氏虽然在清代的科举成绩远不及明时的辉煌,但也产生顺治十二年进士姚启盛,官江西布政使;嘉庆元年进士姚逵,官内阁中书;道光二年进士姚廷清,官晋州知州。在明清这些慈城姚氏进士中,产生了父子进士(姚镆、姚涞)、祖孙进士(姚堂、姚谱)、叔侄进士(姚镆、姚潓,姚镆、姚汀,姚应翀中、姚宗文)。
  植本堂姚氏除了以上进士成为国之栋梁外,另有几个姚氏举人也后来居上,非常耀眼。如明嘉靖四十年举人姚一新,官同知;嘉靖四十三年举人姚棕,官知县;隆庆元年举人姚应龙,官同知;万历元年举人姚孟昭,官知县;万历三十四年举人姚之光,官云南参政;天启元年浙江解元姚元凯,可惜未仕而卒;清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姚一濂,官福建武平知县;雍正十年举人姚希范,官四川叙州府隆昌知县。
  总而言之,慈城植本堂姚氏从明初开始,至清乾隆的四百年间,书写过让人惊诧的辉煌族书,在浙东士族中,具有典范性的意义。任何家族的发展史,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慈城植本堂姚氏也不例外。深受清皇朝对江南学子地域上的歧视之苦,许多姚氏子弟为找出路而远遁外乡,清中后期,姚氏家族逐步走向衰落。而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自元代从慈城植本堂迁往慈东庄桥姚家村的清六公后裔,却在晚清因经商而顽强崛起,创造了家族成功的奇迹。
  从目前发现的史料看,宁波姚氏主要由金川姚氏和植本堂姚氏这两大家族繁衍分布,并发扬光大。这两支姚氏自北宋初在慈溪县城慈城发族后,部分支系(特别是金川支姚章后裔)开始迁往府城宁波和鄞县、镇海、舟山等地,演变成宁波府姚氏的主要群体和源头。
  二、金川姚氏的迁移及分布情况
  宋、元、明、清时,金川姚氏是宁波最大两支姚氏支派之一,特别在两宋间,是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望族。始祖姚章,以父恩补官,特授明州观察推官,遂家慈水(慈溪县别称)金川乡。
  关于金川乡的历史及范畴有必要作些交代:慈溪县在唐开元二十六年设置时分为二十一乡,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分为四十乡,元丰元年(1078年)分为五乡(史称大乡)。金川乡位于慈溪县西部,为当时慈溪县设置的五乡之一,其他四乡分别为西屿乡、德门乡、石台乡、鸣鹤乡。偌大面积的慈溪县只设置五个乡,可见金川乡(史称大金川乡)境域之大,范围之广。尽管作为大乡的金川乡使用时间并不是很长,不久又划分数个小乡,元初又改乡里为都图,但是金川乡的地域范畴和名称,已深入人心,明清时一直使用不间断,直至民国。民国初的三七市乡(地域只有原金川乡的十分之一),一度也改名为金川乡(史称小金川乡,不在本文叙述范围,本文所述是大金川乡)。
  金川乡的境域时有变化,特别是东境。从宋初设置以来,随着慈溪县城的不断壮大,尤其是南宋,慈溪成为南宋都城的近郊,大批北方才子、富人、官僚避难于此,慈溪县城及周边曾出奇的繁华,金川乡东境从那时开始向西退缩,但界限各有说法。北宋刚设置时,金川乡东境包括慈溪县城,大约在东城外东悬岭、东山、青龙山、塔山一线,但不久退出县城。至于退到西五里彭山浦为界,还是退到西十里郭塘浦为界,至今难以认定。因为清光绪《慈谿县志》卷三载乡里图都的划分,金川乡东境以郭塘浦(也称谷塘浦、郭塘河)与西屿乡为界;但民国十四年金川乡(不是小金川乡)公益会测绘的《慈谿县金川乡图》显示,东境以郭塘浦以东五里彭山浦与西屿乡为界,两则史料来源都是权威的文献。南至慈江,县城内慈江(这一段后称骢马桥江、骢马桥河)以北;西至桐下湖、郁家湾,与余姚县为界;北至长溪岭、五磊山、杜湖岭、打刀坪、章岙岭等山顶为界。为什么把乡名定为金川,是因为金川乡内有一条又大又长的河流,即云湖金沙岙流向慈江的金沙溪,且金沙溪相传含有金子。古人定名金川,包含着美好的愿望,希望土地肥沃,像金子一样闪光(民国二十二年,浙江省地质勘探研究所曾在金沙溪边探到过含有金子成分的矿石)。
  话又说回来,至于在明州做观察推官的姚章,为何来到慈城,从目前看到的有关史料分析,应该是碰到了心上人,即慈城的富户和大族刘氏之女。他有官衔,尽管不大,只是从八品,但比起一般人,还是有官帽和名分的。而慈城刘氏有钱有田有豪宅,最迫切需要的是官人做女婿。始祖姚章继娶慈城刘氏大族之女,把家安在刘氏住宅的东邻,并从此占籍慈溪。刘氏为他生有三个儿子,即长子姚安国、次子姚安民、三子姚安邦。
  1.金川姚氏始祖姚章名下三房世系
  下面是姚章后裔三房名下世系,资料主要来源于姚氏季房第六世、宋咸淳进士姚梦荐所编《旧谱略原图》,再以姚氏孟房名下第四世、状元姚颖后裔迁居鄞西锡山支派所编家谱为佐证。加上孟房子孙,元至正年间迁往宁海县(今三门县)葛岙乡姚家村世传资料作为参考,基本可以厘清世系、人员名字、血缘关系,以及科举、迁移等情况。但遗憾的是字号、行第、排行只标注到第五世部分,也说明五世之前家族联系紧密,五世以后家族之间已逐渐疏远。由于编谱者姚梦荐是生活在宋末元初之人,他是姚氏第七世,家谱能编到第一至第九世,可以说已经尽力了。元朝后出生者(第十世起)缺少详细资料,不再赘述。现列从第一世(始祖)至第九世(八世所生儿子即为第九世)世系,时间跨度近270年,从宋明道年间至元初。
  (1)孟房姚安国名下世系(二至九世)
  第二世姚安国,字镇天。行第百,排行一。生三子:孳(进士)、学、希(进士)。
  第三世姚孳,字舜徒。行第千,排行一。生二子:僎(进士)、价。
  第三世姚学,字习之。行第千,排行二。生一子:仁。
  第三世姚希,字明之。行第千,排行五。生二子:佐、佑。
  第四世姚僎,字用仁。行第万,排行三。生一子:頔。
  第四世姚价,字次翁。行第万,排行七。生二子:颖(状元)、显。
  第四世姚仁,字恺之。行第万,排行一。生一子:頫。
  第四世姚佐,字德助。行第万,排行二。生二子:颛、顼。
  第四世姚佑,字德明。行第万,排行九。生一子:灏。
  第五世姚頔,字待考。行第亿,排行一。生二子:师皋(进士)、师虎(进士)。
  第五世姚颖,字洪卿。行第亿,排行十九。生二子:元哲(进士)、元择。
  第五世姚显,字贵卿。行第亿,排行二十。生一子:元亨。
  第五世姚頫,字孟卿。行第亿,排行二。生二子:端恭、端敬。
  第五世姚颛,字直卿。行第亿,排行三。生二子:端义、端远。
  第五世姚顼,字待考。行第亿,排行六。生一子:端原。
  第五世姚灏,字待考。行第亿,排行五。生一子:端智。
  第六世姚师皋,生二子:瑞、玘。
  第六世姚师虎,生一子:璘。
  第六世姚元哲,生二子:通、达。
  第六世姚元择,生一子:遂。
  第六世姚元亨,生三子:逊、迪、迂。
  第六世姚端恭,生一子:林。
  第六世姚端敬,生一子:相。
  第六世姚端义,生二子:杞、模。
  第六世姚端远,生二子:椿、梓。
  第六世姚端原,无嗣。
  第六世姚端智,生一子:楠。
  第七世姚瑞,生一子:君才。
  第七世姚玘,生一子:君用。
  第七世姚璘,生一子:君翊。
  第七世姚通,生一子:君玉。
  第七世姚达,生一子:君选(一说君遴)。
  第七世姚遂,生三子:君举、君成、君赐。
  第七世姚逊,生一子:君任。
  第七世姚迪,生一子:君实。
  第七世姚迂,生二子:君择、君恩。
  第七世姚林,生一子:君宥。
  第七世姚相,待考。
  第七世姚杞,生二子:君倩、君咨。
  第七世姚椿,生一子:君谟。
  第七世姚梓,无嗣。
  第七世姚楠,生二子:君鼎、君安。
  第八世姚君才,生二子:德茂、德盛。
  第八世姚君用,待考。
  第八世姚君翊,生一子:德清。
  第八世姚君玉,生一子:德安。
  第八世姚君选(一说姚君遴),徙居鄞西锡山之麓彰圣桥北,后称锡山姚氏。
  第八世姚君举,生一子:德宁。
  第八世姚君成,生一子:德馨。
  第八世姚君赐,生一子:德教。
  第八世姚君任,生二子:德方、德隆。
  第八世姚君实,生三子:德澄、德深、德泽。
  第八世姚君择,无嗣。
  第八世姚君恩,生三子:德富、德海、德潮。
  第八世姚君宥,生二子:德荣、德显。
  第八世姚君倩,生二子:应举、应时。
  第八世姚君咨,待考。
  第八世姚君鼎,生一子:应美。
  第八世姚君安,待考。
  据上所述:孟房姚安国名下状元姚颖世系:
  始祖姚章—第二世姚安国—第三世姚孳—第四世姚价—第五世姚颖—第六世姚元哲—第七世姚达—第八世姚君选(一说姚君遴),徙居鄞西锡山之麓彰圣桥北,后称锡山姚氏。
  (2)仲房姚安民名下世系(二至九世)
  第二世姚安民,字泽天。行第百,排行二。生二子:竦(进士)、靖。
  第三世姚竦,字立之。行第千,排行三。生一子:大俸。
  第三世姚靖,字成之。行第千,排行六。生二子:大任(进士)、大化。晚年迁鄞东万龄手界乡姚家浦。
  第四世姚大俸,字天爵。行第万,排行四。生二子:顺、颐。为迁慈东德门乡三甲乡姚氏始祖。后裔又迁府城小梁街万寿寺后。
  第四世姚大任,字天贵。行第万,排行八。生一子:颙。迁往鄞东万龄手界乡姚家浦。
  第四世姚大化,字天教。行第万,排行十一。迁往鄞东万龄手界乡姚家浦。
  第五世姚顺,行第亿,排行四。生二子:端纪、端仁。
  第五世姚颐,行第亿,排行待考。生一子:端厚。
  第五世姚颙,行第亿,排行待考。生二子:端肃、端友。
  第六世姚端纪,生一子:檄。
  第六世姚端仁,生二子:棫、棣。
  第六世姚端厚,生二子:杭、椅。
  第六世姚端肃,待考。
  第六世姚端友,生一子:棋。
  第七世姚檄,生一子:正之。
  第七世姚棫,生一子:成之。
  第七世姚棣,生二子:升之、同之。
  第七世姚杭,生二子:谦之、用之。
  第七世姚椅,生三子:立之、起之、学之。
  第七世姚棋,生一子:宗之。
  第八世姚正之,生二子:德明、德善。
  第八世姚成之,生二子:德谐、德谦。
  第八世姚升之,生一子:德详。
  第八世姚同之,生一子:德誌。
  第八世姚谦之,生二子:应龙、应彪。
  第八世姚用之,无嗣。
  第八世姚立之,生二子:应凤、应麒。
  第八世姚起之,无嗣。
  第八世姚学之,生一子:应麟。
  第八世姚宗之,生二子:道卿、儒卿。
  (3)季房姚安邦名下世系(二至九世)
  第二世姚安邦,字定天。行第百,排行三。生二子:阜(进士)、平。晚年迁鄞东三里老界乡姚家村。
  第三世姚阜,字厚之。行第千,排行四。生二子:孚(进士)、孝。迁鄞东三里老界乡姚家村。
  第三世姚平,字和之。行第千,排行七。生二子:持(进士)、振。
  第四世姚孚,行第万,排行五。生二子:郁、邲。居鄞东三里老界乡姚家村。
  第四世姚孝,行第万,排行十。生一子:郙。居鄞东三里老界乡姚家村。
  第四世姚持,行第万,排行六。生一子:邴。
  第四世姚振,行第万,排行十二。生二子:祁、剡。宋迁居江苏扬州江都县。
  第五世姚郁,行第亿,排行待考。生二子:端祚、端礼。
  第五世姚邲,行第亿,排行待考。生一子:端文。
  第五世姚郙,行第亿,排行待考。生一子:端晋。
  第五世姚邴,行第亿,排行待考。生二子:端宰、端安。
  第五世姚祁,行第亿,排行待考。生一子:端明。
  第五世姚剡,行第亿,排行待考。生二子:端显、端定。
  第六世姚端祚,生一子:楫。
  第六世姚端礼,生二子:梦荐(进士)、梦举。
  第六世姚端文,无嗣。
  第六世姚端晋,生一子:模。
  第六世姚端宰,无嗣。
  第六世姚端安,生一子:权。
  第六世姚端明,生一子:梦龙。
  第六世姚端显,生一子:梦鹏。
  第六世姚端定,生二子:梦彪、梦虬。
  第七世姚楫,生二子:敬之、守之。
  第七世姚梦荐,生一子:信之。
  第七世姚梦举,生一子:僖之。
  第七世姚模,生一子:宜之。
  第七世姚权,生二子:遄之、道之。
  第七世姚梦龙,生二子:明之、竭之。
  第七世姚梦鹏,生二子:清之、靖之。
  第七世姚梦彪,生一子:节之。
  第七世姚梦虬,待考。
  第八世姚敬之,无嗣。
  第八世姚守之,生一子:价卿。
  第八世姚信之,生一子:仁卿。
  第八世姚僖之,生二子:俭卿、誉卿。
  第八世姚宜之,生二子:学卿、珪卿。
  第八世姚遄之,生一子:瑞卿。
  第八世姚道之,生二子:瑞安、瑞宁。
  第八世姚明之,生一子:瑞定。
  第八世姚竭之,生二子:瑞宇、瑞宙。
  第八世姚清之,生一子:瑞守。
  第八世姚靖之,生一子:瑞寅。
  第八世姚节之,生一子:瑞宰。
  此族谱编者,宋咸淳进士姚梦荐世系如下:
  始祖姚章—第二世姚安邦—第三世姚阜—第四世姚孚—第五世姚郁—第六世姚端礼—第七世姚梦荐—第八世姚信之—第九世姚仁卿。
  2.旧谱里记载金川姚氏迁移分布
  民国二十年《慈东姚氏宗谱》内载有宋咸淳进士、始祖姚章第七世、季房后裔姚梦荐编撰《旧谱略原文》《四明姚氏一览记》两文,他以宋末所掌握的部分姚氏迁移情况,分别记述如下。
  (1)《旧谱略原文》:“孟房(姚安国)子孙分居于鄞西之通远乡。仲房(姚安民)子孙分居于慈东之德门乡。季房(姚安邦)子孙分居于鄞东之老界乡。三派子孙后又以守、贞、志、满分立四房:守房,原孟房子孙分居于慈水德门乡三甲;贞房,原孟房子孙分居于桃源乡;志房,即仲房子孙;满房,原季房子孙分居于剡溪福地。”
  (2)《四明姚氏一览记》:“……惟吾支世出和州,从上虞而迁于四明慈水之德门乡。德门乡而分鄞西之通远乡,通远乡而分慈东三甲姚氏遮湖,遮湖又分鄞西之桃源乡,人物之盛,皆呼姚家弄;又分越州之葑田,又分鄞东老界乡,老界乡又分鄞城西潮音堂,潮音堂又分剡溪之福地,福地又分居宁海。皆以才名后,以子孙蔓延,郡称巨族。”
  (3)县《鄞锡山姚氏家乘》,为民国十九年甬上名士张琴编纂,卷首抄录孟房状元姚颖后人姚秉璜,在清光绪二十二年所撰《鄞锡山姚氏家乘序》一文:
  “……金川之派,绵延弗断,自可考稽也。由一世而至四世,章公之曾孙,讳价,字次翁,官参军,授宣教郎,由慈徙居鄞西桃源乡。价公之长子,讳颖,字洪卿,淳熙五年廷试擢进士第一,官至太仆少卿,赠大中大夫,谥忠德。颖公子讳元哲,字希明,登绍定二年进士,历官至少卿,除翰林学士,知制诰,擢观文殿大学士,封鲁国公。其孙君选公,字鼎臣,徙居锡山之麓湖后彰圣桥北,是吾族发祥之始祖也。此外,安国公之裔,亦有徙居鄞西望春山者;安民公之裔,有徙居象山者;安邦公之裔,一徙居定海崇邱乡,一徙居奉川,一徙居宁海。由金川赘居四明小岭者,安国公之次子学公也。由金川徙居慈东德门乡者,安国公之孙、希公之次子佑也。由金川徙居鄞东万龄老界乡者,安民公之孙大化也。由金川徙居扬州江都者,安邦公之孙振也。由金川徙居奉川白水乡者,安民公之曾孙颐也。即由吾族锡山而徙居他处者亦不一,德裕公则徙居于蒋山;公虎公偕弟公龙,则徙居于太婆山;叔诰公则赘居于蒋山;文琎公,出居山海卫;茂甫公之次子出居湖州;世德公徙居于横街头之东;艮科公之子名才,出居于江东。瓜绵椒衍,分处实繁。而吾锡山之派绍自金川,绍穆世次,迄今昭昭可考,实赖先人纂修家乘之功也。”
  (4)《清六房本支世系小序》:慈谿《慈东姚氏宗谱》,为民国二十年谱师王载芳编纂,卷首抄录姚氏嘉庆末道光初旧谱《清六房本支世系小序》一篇:
  “吾支系出万七参军次翁后裔,因其不乐仕进,引年告老,赐绯金鱼袋,致仕。与宜人张氏徙居德门乡读书为乐,自号月坡居士。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七月十九日卒于私第。与原配孔氏、继配张氏两宜人合葬于湖门堰之南漕西河,人呼大坟滩是也。”
  3.田野调查后金川姚氏迁移分布
  宋初慈溪金川支始迁祖姚章,生有三子,即姚安国、姚安民、姚安邦。以后三子分为孟、仲、季三派。
  孟房姚安国,字镇天,姚章长子,慈水金川(今慈城)人。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六月初二日,以子龙图阁学士姚孳而贵,封太傅。公居庆元中,生长富豪,耽嗜经史,隆师尚友,而无虚日。娶周氏,封荣阳郡夫人。合葬慈水骠骑山(慈城城东十五里)。生三子:孳、学、希。一女适杜郭(慈城东北十五里)沈焕,仕至福州通判。
  仲房姚安民,字泽天,姚章次子,慈水金川(今慈城)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四月十九日,殁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初六,享年六十二岁。娶何氏,合葬于大宝山山麓。生二子:竦、靖。二女适边景春、宋子良。
  季房姚安邦,字定天,姚章三子,慈水金川(今慈城)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初十日,殁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廿一日,享年六十四岁。以子阜贵,封宣教郎,又以孙孚贵,加封大中大夫。娶赵氏,封恭人。合葬鄞东老界乡。生二子:阜、平。生二女:长适冯仲,次适汤和。
  这个家族占籍慈溪后,自始祖姚章起,子孙人才辈出,积累了丰厚的家产,有足够资本向府城和乡下发展。从第三代起,买地买屋,东迁西隐,不断扩张。从现存资料看,孟房姚安国长子姚孳的子孙,在本邑庄桥姚家村、鄞县西乡望春山买有许多田产,在府城也建有别业;次子姚学后裔在四明山中小岭购置大量田地,其子孙千年来一直隐居于此;唯有三子姚希后裔长居故土。仲房姚安民的次子姚靖或姚靖次子姚大化,由北宋年间迁往鄞县东乡万龄姚家浦,为万龄始祖。季房姚安邦的两个儿子姚阜、姚平在鄞县老界乡姚家村(今江东姚隘路)购置田产,渐成当地一豪族。
  下面是笔者近年来对原宁波府境内(除慈溪县城慈城外)金川姚氏进行深入采访和考察后,结合各县区已出版的县区志和地名志的记载,并进行分析与考证,所得到的金川姚氏迁移分布情况。当然限于史料缺乏和年代久远,所得结论只是根据有限资料所认定的结果,无法保证百分之百正确。因为家族史料在家族内部大多是属于公共的,对于家族外部来说都是属于私密的。而家族内部应该属于公共的小部分,有时掌握在家族个别人手里,随着年老过世而被遗忘,成为绝版。当然相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会有更多新史料挖掘面世,对金川姚氏的研究也会更完善。
  (1)在慈溪县本邑内迁移
  孟房姚安国名下——
  姚安国后裔由南宋初从慈城徙居本邑慈东德门乡聚奎里(今庄桥姚家村)。目前始迁祖说法有二:其一,今存世的南宋进士姚梦荐当年编谱认为,是姚安国长子姚孳次子姚价(即状元姚颖父亲);其二,南宋状元姚颖后裔鄞西锡山姚氏谱认为,是姚安国三子姚希次子姚佑。也许两种可能都存在,当年两位从兄弟一起在慈东购置地产,迁移到德门乡聚奎里居住生活,过数年后随着儿孙长大,从兄姚价又买地产于鄞县西乡望春山东,并带一部分家人分迁于那里。其实今庄桥姚家村姚氏来源已有多种,即使还有孟房姚安国后裔存世的话,早融入以清六公为主体的植本堂姚氏大家庭之中。
  慈城半浦赵隘姚氏:此村位于慈城南十里,166户,383人。主姓赵,姚氏为次。据《宁波市地名志》介绍,赵姓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居此,姚姓为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自庄桥姚家迁来。如果真有此说,姚氏应为慈城金川姚氏孟房之后。
  仲房姚安民名下——
  据宋末姚梦荐的说法:“仲房(姚安民)子孙分居于慈东之德门乡。”而晚清慈谿《姚氏宗谱·世传·姚大俸》抄本也有记载:“万四府君,讳大俸,字天爵,百二府君(仲房姚安民)长孙,千三府判(姚竦)之子。生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五月十七日午时。徙居慈水德门乡三甲。至宋高宗绍兴廿九年(1159年)正月初六日化身于火,享年六十有七。娶(慈溪东乡)颜家桥洪氏,合葬于三甲赵家桥之原。生二子:顺、颐。”按理,应该有其子孙留在慈东德门乡三甲,经调查在原慈东德门乡已无此支姚氏的任何遗迹。
  (2)向宁波府内各县迁移
  孟房姚安国名下——
  迁往鄞西古林镇姚黄〓姚氏,是姚章之曾孙、孟房姚安国之孙姚价。他是宋代迁往鄞西桃源乡(望春山东)姚氏始祖,详见清光绪二十二年姚秉璜所撰《鄞锡山姚氏家乘序》:“章公之曾孙,讳价,字次翁,官参军,授宣教郎,由慈徙居鄞西桃源乡。价公之长子,讳颖,字洪卿,淳熙五年廷试擢进士第一,官至太仆少卿,赠大中大夫,谥忠德。颖公子讳元哲,字希明,登绍定二年进士,历官至少卿,除翰林学士,知制诰,擢观文殿大学士,封鲁国公。”此所迁往之地即今鄞县古林镇姚黄〓姚家,旧称姚村。现距古林镇政府北偏东方向2.5公里,聚落呈块状。现有住民126户,311人。以姚、黄二姓及地形特点(〓,水边高地)得地名。
  迁往鄞西古林镇锡山姚家史称鄞西锡山姚氏,始祖是姚价之元孙,状元姚颖之长子姚元哲之孙姚君选,在宋末从望春山东姚黄〓姚家,迁往古林镇锡山姚家。锡山姚家在县城西南五十五里,古为通远乡李洪里,清为三十九都五图。据民国《鄞西锡山姚氏家乘》载:“姚君选,字鼎臣,由宋末望春山东徙居锡山之麓湖后彰圣桥北,为锡山姚氏发祥之始祖也。”今村民主姓姚,164户,410人,是原鄞西地区最大的姚姓村落。锡山姚氏发达后,在明清时又分别迁往县内其他地区:其中姚德裕、姚叔诰徙居或赘居于蒋山;姚公虎偕弟姚公龙徙居于太婆山;姚世德徙居于横街头之东;姚艮科之子姚名才出居于江东。
  仲房姚安民名下——
  仲房姚安民次子姚靖迁鄞东姚家浦。笔者推测始迁祖为仲房姚安民的次子姚靖及其两子姚大任、姚大化,北宋年间由慈水金川徙居鄞东万龄姚家浦。姚家浦,历史上属万龄手界乡赤城里,在鄞县东南。宋为六里,明为五图,清为二十一都五图。距城二十五里,旁有云龙碶。现属云龙镇,为姚家浦村委会驻地。距云龙镇政府西二公里,聚落呈块状。现有住民310户,776人。村民主姓姚,姚家浦因姓氏和地形特点得名。
  对于姚家浦姚氏的来源,近年出版的鄞县史志有几种截然不同的说法。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新编《鄞县志》云:“明洪武间,知河南彰德府事举贤才姚守鸾迁居云龙镇姚家浦,为唐梁国公崇之后。”而2006年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又云:“北宋年间从福建迁来定居。”对于以上两种说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道听途说的成分。为此笔者近日对姚家浦村专门进行实地走访考察,得到姚氏后裔热情接待和陪同,并参拜了两座姚氏祠堂,欣赏了祠堂里的碑文(碑文为近几年撰写,尽管碑文中纰漏百出,张冠李戴,但目前乡村里会写这种文章的土才子已经不多了)。据陪同的姚氏后裔说,家谱未见过,祠堂原有三座(一本堂、惇叙堂、德尊堂),其中在村中心的一座老祠堂叫一本堂,目前已被毁。关于祖先的来源,他们大都不太清楚。而对于来源福建说、河南说,村里至今还有个别人认可,但大多数人只是一笑了之。有人还会开玩笑地补上一句老祖宗来自河北。可见对于以上几种祖先来源的说法,姚氏后裔大都半信半疑,大多数人是不认可的。祠堂里那些新撰碑文,称姚家浦出过唐朝宰相姚崇、宋朝状元姚颖……显然属于抄录有误或道听途说。
  笔者经过多方的考查,推定姚家浦先祖应该是北宋慈溪县金川支姚靖及其两个儿子姚大任、姚大化。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其一:姚靖及其次子姚大化的墓都在姚家浦附近的青山之原。青山,本名青雷山。鄞东南三十五里,峰峦叠翠,春季时嫣红粉白如图画。需要说明的是,青山离城三十五里,姚家浦离城三十里,其实近在咫尺,古人没有测量的精确仪器,只是凭附近某山峰、某建筑作为参照物,再依靠经验判断的大约数。姚靖长子姚大任,尽管最后归葬不在青山之原,而在青山临近的老界乡,但不损害其作为始迁祖的地位。
  始迁祖姚靖,字成之。为迁慈溪金川姚氏始祖姚章的第六孙,仲房姚安民次子。生于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卒于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享年五十七岁。从兄姚希贵,奏授登仕郎,历庆元定海县清泉(盐)场,改绍兴府石堰(盐)场,后为扬州江都县尉。胞兄姚竦(宋元祐三年进士)宣教郎,卒虏治,葬事毕,特旨转升庆元府观察推官,监行在文思院,充国信奉使礼物官,改直郎,知常州宜兴县事,通判温州,再通判扬州,至绍兴府判官。娶何氏,封宜人。合葬于鄞东青山之原。生二子:大任、大化。一女适费节之,仕至金华府通判。
  姚大任:字天贵,仲房姚安民次孙,姚靖长子。生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卒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享年六十八岁。登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历仕至淞海司参议。娶卢氏,封恭人,合葬于鄞东老界乡。生子一:颙。
  姚大化:字天教,仲房姚安民季孙,姚靖次子。生于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殁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亡年二十有四。娶胡氏,合葬鄞东青山父茔之次。无嗣,疑有继子。
  其二:清光绪《鄞锡山姚氏家乘》记载:“由金川徙居鄞东万龄老界(笔者发现鄞东万龄乡、老界乡与手界乡的乡界纵横交叉,时有变迁,相邻的村落,常被古人混为一谈。现在皆以明清时划分的乡里或都图来推算,也不一定正确)乡者,安民公之孙大化也。”新编《鄞县志》所说的知河南彰德府事姚守鸾,也许属于姚大任、姚大化的后裔,是家族之中较有作为的一个先祖。而今姚家浦宗祠内供奉的姚氏始祖万龄公,应该是始祖姚靖,或是其儿子姚大任、姚大化。
  其三:姚家浦姚氏传有字辈排行,分为四十个辈分,其为“富贵增荣耀,书孝列功名,英雄环前代,康宁福寿隆,宗昌有嘉盈,天桂豫承芳,克先全济美,奕世赞忠良”。目前已传至三十多世,因民国以来宗族关系松散,外出族人众多,以至于对字辈排行都慢慢淡漠,但近代三十世孙还有许多族人取名字带“芳”字。根据排行传承的判断,三十世,以年差率每世三十年计算,姚家浦姚氏应该传承了九百余年,正符合姚靖或他两个儿子姚大任、姚大化作为始迁姚家浦祖先的时间。
  其四:姚家浦姚氏一支系,在清嘉庆初迁往宁波府城大沙泥街,并建造家祠安雅堂,不久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十二月编纂《姚氏宗谱》一册,今存世。家谱厚358页,蓝布面,手抄本,珍藏于宁波姚氏后裔手中。相传此谱中首页有手绘彩色填金的家族中几位状元、进士的画像,还简略记载了宋、元、明、清姚氏家族的历史变迁及人物、族规、谱系等。此谱记载也证明了姚家浦姚氏与金川姚氏一脉相承,虽然宋代状元姚颖和多位进士不是姚家浦姚氏的直系上代,只是先祖的从兄弟或族兄弟,但他们是金川姚氏家族的荣耀,故这一族后裔在明清各自建家祠时,都挂有宋代状元姚颖等人的画像。
  综上所述,笔者只是希望姚家浦姚氏来源更接近史实,他们在明清时毕竟是个姚氏大族,不枉在鄞东地区占一席位置。尽管几百年来少有闻人、富豪,但他们坚守乡土的精神,是子孙们应该发扬的。笔者推算,鄞东姚家浦主体姚氏前九世世系(从宋初至元初)如下:
  始祖姚章(迁慈水金川始祖)—第二世姚安民—第三世姚靖(迁姚家浦始祖)—第四世姚大任、姚大化—第五世姚颙—第六世姚端肃、姚端友—第七世姚棋—第八世姚宗之—第九世姚道卿、姚儒卿。
  姚家浦姚氏后裔在明清时分徙鄞西清道乡、鄞东桃郎桥、鄞南高塘头、慧灯寺、城中小梁街及嵊县、奉化、绍兴、余姚等处。下面据《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宁波市北仑区地名志》记载:
  鄞州下应街道姚家,距街道办事处西北3.5公里,共63户,137人,均为非农业,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姚,清时从云龙姚家浦迁来,以姓得名。
  鄞州钟公庙街道高塘桥村姚家,距街道办事处南偏西5公里,共18户,23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姚,清时从姚家浦迁来定居,以姓得名。
  鄞州横溪镇邬姚村,距镇政府东南9公里。共有90户,192人,聚落呈点状。村民主姓邬、姚。清朝中期邬氏从奉化西坞迁入,姚氏从云龙姚家浦迁入,以两姓得名。
  鄞州横溪镇邬姚冈头新村,距镇政府西北3公里。共有40户,120人,聚落呈点状。村民主姓邬、姚。1992年,因生产、生活和子女求学的方便需要,从邬姚村迁到冈头居住,建立邬姚冈头新村。
  清时,姚家言与弟姚嘉瑞自姚家浦徙至姜山镇后百丈堰,其子孙有迁丽水乡柯何董者。
  清时,姚德尊自姚家浦迁居丽水乡横山村后。
  北仑枫林乡姚顾村,位于镇海江南枫林乡,40户,115人。主姓姚、顾。村名由两姓合而得名。姚家浦姚绿松在乾隆壬午(1762年)迁至北仑枫林乡姚顾村,文学家姚燮晚年在此村修葺建造了“息游园”居住地。
  仲房姚安民名下第七世姚毅迁往府城小梁街。
  欲厘清姚安民第七世(慈水金川始迁祖姚章算起为第八世)姚毅是金川姚氏分派一脉,确是一件难事。因为姚毅之子姚祥从元末明初迁居府城小梁街万寿寺后,几乎与姚氏宗亲失去了联系,而数百年里又无名人的出现和科举的成功,只是一般的略有温饱的普通家族。相传明嘉靖时有后裔作过简谱,不久散失,清初又有族人编谱,在乾隆年间又散失。后来姚氏族人在晚清经商略有成功,就相继在清光绪和民国年间编过两次宗谱,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为民国敦本堂编印的《鄞县姚氏宗谱》。要不是今天横空出世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姚氏外孙女屠呦呦,谁也不会想到这本族谱有多少价值。
  查看民国敦本堂《鄞县姚氏宗谱》,记载了始祖姚承斡。姚承斡,吴兴人,为唐朝宰相姚崇之后。而金川姚氏谱记载:始祖姚章,字承斡,原籍吴兴,后迁安徽和州,宋初再迁慈水金川,为唐宰相姚崇之后。唐朝名相姚崇,原籍浙江吴兴,其五世祖姚仲和,任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由吴兴迁往河南陕州,为陕州姚氏始迁祖。吴兴为姚氏望郡,全国许多姚氏家谱多以吴兴姚氏为自豪。所以鄞县敦本堂姚氏源头也属慈水(慈溪)金川姚氏,先祖应该是同一个人,只不过到明中叶时,已理不清楚相互间的关系,又不知道哪里还有存世的金川姚氏族谱。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修编敦本堂姚氏族谱时,只是根据祖上点滴口传和宋明间流传下来的宁波地方志来提取的两宋姚氏人物的线索,如宋进士姚孳、姚希、姚阜,状元姚颖等人。再虚构了许多地方志没有记载的姚氏高官名人、科举巨子,编写成一册时间颠倒、爷孙错位、世系混乱,从吴越至宋末元初的九代世系族谱,让后人贻笑大方。在晚清再修谱时,修谱者应该已明白这是不符合常情的谱系,怕被后人看到诟病,就在谱系后增加了注释:“……按此传舛误之处,旧谱间有更正,兹俱照录。惟查邑志所载,其中舛误尚多,因与本支不能衔接,亦不细订。”但有一点好像已告诉别人:吾姚氏也是正宗的金川姚后裔,只是谱系未衔接上罢了。
  笔者为什么认定宁波小梁街敦本堂姚氏为金川姚章(字承斡)之后呢?除了上面提到始祖姚承斡同一个人外,还有他们关于祖上数百年口传下来的某些特殊的要素,与金川姚氏家谱记载,有着惊人的相同或相似。其一,祖宗名字相同:小梁街敦本堂姚氏始迁祖姚毅之父为姚成之,而金川姚氏第八世名字也是姚成之,应为同一个人。其二,年代相同:都是宋末元初或元末明初之人,小梁街敦本堂姚氏编谱在清朝,与始祖姚毅年代隔了十几代,时间略有出入都是正常的。其三,小梁街敦本堂姚氏始迁祖姚毅祖籍徽州,而金川姚氏祖籍是安徽和州。祖籍是数百年口传,相互间难免会出现错讹。其四,字辈具有相似性:小梁街敦本堂姚氏始祖姚毅,字英德。而金川姚氏第九世也是“德”字辈,如德茂、德盛、德清、德安、德宁、德馨、德教、德方等十几个。其五,都有由安徽来宁波经商传说,只不过一个发生在宋初,一个发生在明初。自明朝始,其子孙都有经商的传统。
  宋末元初以来,具有汉民族儒家传统的金川姚氏家族,为躲避蒙古统治者血腥统治,四处避世,艰难生活,从而走向散落。宁波小梁街敦本堂姚氏只是金川姚氏的一个写照。
  宁波小梁街敦本堂姚氏始祖姚毅的后裔,据上代零星口传资料,再经过清末编谱者的润色加工,较完整记述如下:“毅,父成之,母张氏,兄弟四人,行居二。字英德,号大刚,又号自虞。阴行俊二,又行任二。元季人也,入明隐于市。以子祥阶,赠州司马。原配周氏,赠安人,生子余六。相传原居徽籍,明初公服贾来宁,爱鄞俗淳朴,遂卜居焉。前清乾隆初年,宗谱散失,生卒俱无考。有传继配镇邑沃氏,赠安人。公及沃氏合葬定海大溟山(家谱原注:定海大溟山,即今镇海大岭山,土名泥湾,在江南五里许)。沃氏生子一:祥。”
  宁波小梁街敦本堂姚氏始迁祖姚祥后裔记叙:“府君讳祥,字仲祥,号舜江。以贸易起家,晋秩州司马。始卜居于鄞城东北一图小梁街,俗传万寿寺后姚是也。其后五房子姓绵延,遗有祀田三十亩,与一世祖合祀,至今五百余年。子孙轮流罔替,洵为光前裕后之祖也。”
  简而言之,尽管清末和民国编谱时,姚氏后裔对迁小梁街敦本堂姚氏始祖和始迁祖从哪里迁来,作过较为认真的润色,并以模糊的传说掩饰自己的虚弱,但还是暴露了此支姚氏来源于何处的本质。笔者考证后认为,宁波小梁街敦本堂姚氏为金川姚氏之仲房一脉,尽管还有点出入,但毕竟千年来靠有限的原始资料和家族口传为基础的考辨,能梳理出相互存在着多个相同与相似点,已是相当不容易了。现根据慈水金川家谱宋编本,并与民国鄞县敦本堂《鄞县姚氏宗谱》相结合,以金川姚氏始祖姚章开头,整理出仲房姚安民长子姚竦一脉,至迁宁波小梁街始祖姚祥止。前十世世系(从宋初至元末明初)编辑如下:
  始祖姚章(迁慈水金川始祖)—第二世姚安民—第三世姚竦—第四世姚大俸(迁慈东德门乡三甲)—第五世姚顺—第六世姚端仁—第七世姚棫—第八世姚成之—第九世姚毅(小梁街姚氏始祖)—第十世姚祥(小梁街姚氏始迁祖)
  仲房姚安民之长子、进士姚竦之次孙姚颐从慈谿金川徙居奉川白水乡。仲房姚安民后裔,也有徙居象山者。
  季房姚安邦名下——
  季房姚安邦始迁鄞东之老界乡(今江东姚隘姚氏)。
  姚安邦为慈城金川姚氏始祖姚章季子,北宋绍圣与崇宁年间(1094—1106年)在鄞东之老界乡买田建屋。起先,他与子孙们时常在慈水与鄞东间穿插居住生活,亦有个别后裔留在慈城,如宋咸淳进士姚梦荐就曾居住于慈城。但姚安邦子孙后来主要分居于鄞东之老界乡了。老界乡姚隘姚家村,旧为老界乡赤城里一都(宋为四里,明为五图,清与明同)。一都距城三里。民国地图上有姚家村标注,址在今姚隘路北侧。查今《宁波市地名志·东郊乡·姚隘》:“位于宁波东2.2公里。始居姚姓,故名。‘隘’方言地名,为交通要道。旧属东郊乡,1983年村区改建居民住宅。”
  始迁祖姚安邦,字定天,姚章第三子。生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初十日,殁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廿一日,享年六十四岁。以子姚阜贵,封宣教郎,又以孙姚孚贵,加封大中大夫。娶赵氏,封恭人。合葬鄞东老界乡。生二子:阜、平。生二女:长适冯仲,次适汤和。
  姚安邦后裔有一支迁往鄞东邱隘镇姚村,位于邱隘镇政府南偏东3.5公里,聚落呈块状。共有99户,223人。村民主姓姚、陈。姚姓明成化间(1465—1487年),从鄞城江东姚隘来此经农事,建庄园,以姓得名。
  姚安邦后裔另一支,在明时迁往定海(镇海)崇邱乡,即位于镇海江南下邵乡(今北仑区下邵乡)姚墅村。据明《定海县志》载:“岙内旧有姚墅庙,祀唐姚崇(宰相)。”墅,田间的草房,姚姓始居,故名。现村内姚姓不详。
  姚安邦后裔另有一支在明时迁往奉化县。
  (3)向省内其他地区迁移
  孟房姚安国名下——
  姚学赘居余姚(时属绍兴府)四明小岭。
  始迁祖姚学(或是其后裔)是北宋慈溪县金川姚氏始迁祖姚章之孙,孟房姚安国次子,龙图阁学士姚孳胞弟。据清道光慈谿《姚氏宗谱》抄本载:“姚学,字习之。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卒于宋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享年四十三岁。以弟姚希贵,恩补官至观察推官。娶陈氏,合葬鄞西望春桥西姚家庵(此大坟也,鄞县西门外有名)。生一子:仁。”有关赘居资料来源于民国《鄞西锡山姚氏家乘》。里面记述了姚学赘居余姚四明小岭。从上面资料可见,姚学年轻时曾赘居于四明小岭,后来又回到宁波或慈溪生活,或许是两地穿插居住。
  查《余姚市地名志》,四明小岭,今称晓岭,由五个姚氏为主的自然村落组成。位于余姚县东南部四明山晓云乡。姚氏是当地一个大族,人口众多,分居于东岗、暗堂、中姚、祠堂跟、庄贩等五个以姚姓为主的村落。东岗自然村:东岗村委会驻地。地处东岗山山岗,以岗名村,姚姓居住。219户,820人。暗堂自然村:中姚村委会驻地。80户,285人。姚姓始祖也有说法是宋朝上虞夹塘迁晓岭再迁此。慈城金川姚氏与上虞夹塘姚氏应是同族同源,或是夹塘的一个分派。中姚,中姚村委会下面最大的自然村。原名中窑,因居民以姚姓为主,改名中姚。255户,905人。祠堂跟自然村:中姚村委会下面自然村。村处姚家祠堂边,故名。村以姚姓为主,120户,430人。庄贩自然村:中姚村委会下面自然村。原系吴家坟庄附近土地,称庄贩。成村后,遂作村名。姚为主姓。55户,190人。
  孟房姚安国裔孙在元至正间,从慈溪迁入三门(时属宁海,属台州府管辖)葛岙乡,史称葛岙姚氏。此村姚氏祠堂奉姚安国为始祖。
  另有宋状元姚颖裔孙,鄞西锡山支姚茂甫之次子,在明末从鄞县锡山姚家村迁居湖州。
  仲房姚安民名下——
  仲房姚安民后裔有一支,明时徙居宁海,现居地、子孙不详。
  (4)向省外迁移分布
  孟房姚安国名下——
  明朝鄞县锡山姚文琎(状元姚颖裔孙)迁居边关山海卫,现子孙不详。
  季房姚安邦名下——
  宋朝姚振迁往江苏扬州江都县。
  据清光绪姚秉璜所撰《鄞锡山姚氏家乘序》:“由金川徙居扬州江都者,安邦公之孙振也。”查考民国出版的《慈东姚氏宗谱·旧谱略原图》,姚振这名字也赫然在目,而生活的时间完全相符。姚振是北宋慈溪姚氏始迁祖姚章的曾孙,季房姚安邦的孙子,其父姚平是姚安邦次子,又是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姚阜的胞弟。姚阜两子姚孚(绍兴十二年进士)、姚孝(另一说为姚孝全)是姚振的堂兄,姚持(政和八年进士)是姚振的胞兄。南宋学者袁燮、叶适、楼钥等先贤,却都误把姚阜当成姚颖(南宋状元)的曾祖,姚孚当成姚颖的祖父,孝全(家谱名字不是“孝全”是“孝”)当成姚颖的生父。其实姚颖是姚章长子姚安国曾孙,其祖姚孳是姚安国的长子,其父姚价是姚孳的次子。姚颖与姚阜、姚孚、姚孝全(或姚孝)只是在血缘上存在亲戚关系,而不是直系亲属关系。姚孚与姚孝全(或姚孝)也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同父母所生的同胞兄弟。
  姚振迁往江苏扬州江都县,也不是从鄞东老界乡所迁,而是从慈溪县城慈城直接迁去,这说明季房姚安邦虽迁居鄞东老界乡,但他次子姚平一家,包括两子姚持、姚振并没有随他迁去,而是住在老家慈溪县,最后姚振是从慈溪迁往江苏扬州江都县的。
  4.金川支存疑姚氏
  (1)州区钟公庙街道钟公庙村姚家:距钟公庙街道北边0.5公里,共有98户,234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姚,以姓得名。何时何地迁来无考。
  (2)海曙区西乡蒲姚:为宋九里,明十一图,在县(鄞县)西,五十隅,距城十三里。此属广德湖田隅,邻近白龙王庙。现姚姓人数不明。
  (3)慈城夹田桥下山西村姚家:位于慈城东南五里,12户,58人。聚落呈块状。曾为宁波市江北区慈东乡山西村的村委会驻地。姚姓因在明清时期出过官宦而名声外扬,故在姚守忠考上贡生后,定名姚家。太平天国时,村庄大屋遭焚毁,姚氏四处逃难,现留存只是部分后裔。此姚氏疑是金川姚氏后裔。慈城植本堂姚氏家谱曾有记载,夹田桥下姚家不是他们的族人。但夹田桥下姚氏后裔传说,他们在解放前,每年去慈城中山路姚氏宗祠一本堂祭祖。而一本堂神主较为复杂,既敬植本堂先祖,又敬金川姚氏祖先。而植本堂姚氏声称夹田桥下姚氏不是他们的支脉,应该是金川姚氏支脉了。
  (4)浙江仁和县(今余杭区临平镇)东湖村姚氏。关于始迁祖姚文蔚的籍贯,目前存在两种说法:其一,浙江仁和县(今余杭区临平镇)。《东湖姚氏支谱》记载:“始祖姚文蔚,宁波府鄞县人,南京太仆寺少卿。”此谱又记:“始迁祖姚东桥,明万历间从鄞县迁仁和县临平镇,……东湖姚氏皆祖文蔚宗东桥云。”但查看宁波历代府志,未见有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姚文蔚记录。甬上地方学者应该不会如此疏忽,毕竟姚文蔚是进士,又官南京太仆寺少卿。其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八《周易旁注会通》十四卷,明姚文蔚撰,后附有著录人物小传:“姚文蔚,字养谷,钱塘人。万历壬辰(1592年)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卿。”民国年间所编的《杭州府志》卷一百二十四“名臣”本传:“姚文蔚,字元素,钱塘人。万历壬辰进士,选庶吉士,历都给事中,擢南京太仆寺少卿。有《周易旁注会通》《省括篇》。”
  按上所述,两个相对来看有矛盾的说法,其实是不矛盾的。作为家族内部所编《东湖姚氏支谱》,是属于私有性质的,更注重家族渊源,先祖是谁?原籍在哪里?而作为公共读物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杭州府志》,更注重本人的出生地、占籍地。由此笔者认为姚文蔚原籍是宁波府鄞县,而占籍杭州府钱塘县。始迁祖应是他的高祖或曾祖辈,或者更远。从鄞县先迁至杭州府钱江县,至姚文蔚或其子孙再迁仁和县(今余杭区临平镇)东湖村。自从明中叶姚氏离开鄞县,徙居他地后,再没有与祖地的宗亲有过联系,故祖地宗亲对他们也茫然不知。
  三、慈城植本堂姚氏所属分支
  北宋时慈城植本堂姚氏始迁祖是姚嗣宗或其长孙姚榛,或因金川姚氏血亲的关系,从越州之山阴云楼迁至慈溪县城慈城,在慈城平政桥西侧投亲靠友,与金川姚氏同居一屋。自姚榛起至两宋之间,植本堂姚氏与金川姚氏枝繁叶茂相比,恰恰是另一番景象,人气不旺,门庭冷落。尽管有几世兄弟多人,足以发家旺族,但最后几乎是形单影只的单传(据家谱记载)。有些先祖可能不仅是无后,还有遁逃。其传世的主要世系是姚嗣宗—姚韶—姚榛—姚烈—姚英—姚公济—姚思聰—姚叔琳、姚叔玠—姚登孙、姚荣孙(宗三)、姚兰孙—姚应凤(乙五)、姚应蟾(乙八)、姚獬孙(乙十二)等姚氏一脉。
  1.旧谱里记载植本堂姚氏迁移分布
  本文根据慈城植本堂姚氏家谱所记载进行整理,而家谱记载的只是植本堂姚氏从十七世至二十九世的外迁支系及派别,年代大约从明嘉靖至清光绪初,近四百年之间。凡是明嘉靖以前迁移他处的姚氏分支,几乎都没有记载,除个别在记载其他事迹时偶尔提到。也不含作为姚氏大本营的慈谿县城内近百支派的变迁。如果这些支派始终居住城内流动,也没有记载,这在今天看来是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另外,在当年编谱时,可能由于难以言表的个人种种原因,某些姚氏在有意或无意躲避中失去联系而无缘进谱。下面只是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提到的从十七世至二十九世部分世系分派迁移情况。
  (1)向县内四乡迁移
  十七世至二十一世:
  乙五支平十三房迁居鸣鹤场派——维通公派。
  乙八支本生平四房出继平十一房叶家小岙派——正峰公派。
  乙八支平四房由叶家小岙迁居袁陈派——金檀公派。
  乙八支平四房叶家小岙派——维洁公派、江公派、维登公派。
  乙八支平廿二房云湖派及迁居杭城派——维靖公派、白庵公派、维有公派、维诚公派。
  乙八支平廿二房云湖派及迁居京城派——维慧公派。
  乙八支平三房迁居庄桥派——西墅公派。
  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
  乙五支平十三房鸣鹤场派——秀峰公派。
  乙八支平四房袁陈及转迁杭城派——青霞公派。
  乙八支平四房袁陈派——平支公派、宗泗公派。
  乙八支平四房叶家小岙派——宗瑞公派、宗贵公派、体善公派、仰中公派、宗相公派、宗恭公派、宗学公派。
  乙八支平廿二房云湖派——宗綮公派、宗源公派、宗发公派、宗铧公派、宗本公派、宗儁公派、益宇公派、宗珩公派、允生公派、宗阜公派、笃生公派、因生公派、振之公派、益之公派、顺之公派、瑞生公派。
  乙八支平三房庄桥派——宗旸公派、君锡公派、君甫公派、君舆公派。
  乙八支平四十房迁居东乡杜郭派——宗太公派、宗尧公派。
  乙八支平九房城山派——宗骝公派、宗茂公派、宗盛公派、士章公派、士廉公派、宗伦公派。
  二十五世至二十九世:
  乙五支平十三房鸣鹤场派——朝瑚公派、朝琏公派、朝玜公派、朝珏公派、朝瓒公派、士章公派、朝珩公派、朝珍公派、朝琳公派、朝瑜公派、朝炎公派、朝晟公派。
  乙八支平四房袁陈派——仲发公派、文明公派、朝英公派。
  乙八支平廿二房云湖派——朝相公派、朝刚公派、朝阳公派、朝宁公派、朝安公派、朝燕公派、朝兴公派、朝远公派、朝祖公派、朝勇公派、朝律公派、朝法公派、朝清公派、朝栋公派、朝鸣公派、朝宏公派、朝进公派、朝乾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丈亭江南派(即陆埠沿江乡姚家)——仁臣公派、仁全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世居丈亭江南派——仁育公派。
  乙八支平三房庄桥派(之一)——接三公派、忍斋公派、近臣公派、明远公派、宗友公派、薇园公派、里仁公派、南溪公派、廷彪公派、一清公派、时孝公派、席珍公派、廷诤公派、介弇公派、周风公派、子奇公派。
  乙八支平三房庄桥派(之二)——朝会公派、朝良公派、朝纲公派、朝元公派、朝飏公派、朝泰公派、朝贤公派。
  乙八支平三房庄桥派(之三)——朝烈公派、朝南公派、朝堂公派、朝雷公派、朝震公派、朝荣公派、朝显公派、朝誉公派、朝谟公派、朝议公派、朝炎公派、朝洙公派、朝治公派、朝润公派、朝宗公派、朝周公派、朝挺公派、朝俊公派、朝鳌公派、朝贽公派、朝辅公派、朝兰公派、朝嵩公派、朝贵公派、朝增公派。
  乙八支平四十房杜郭派——朝章公派。
  乙八支平九房城山派——朝义公派、朝光公派、朝佐公派、朝佑公派、朝宰公派、朝相公派、朝祥公派、朝丰公派、朝金公派、朝玉公派、朝瑞公派。
  (2)向宁波府内各县迁移
  下面所示是慈城植本堂编纂,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记载明嘉靖以来迁往各地姚氏支派情况,而嘉靖之前遗漏较多。
  十七世至二十一世:
  乙五支平重一房宁郡望春山派——载道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元房宁郡望春山派——载文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亨房宁郡望春山派——载行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利房宁郡望春山派——载忠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贞房宁郡望春山派——载信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迁居鄞邑后市派——明溪公派。
  乙八支平一房迁居镇邑姚家兜派——洪公派。
  乙八支平三十四房迁居定海派——维守公派。
  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
  乙五支平重一房宁郡望春山派——宗福公派、宗仰公派、宗化公派、宗伯公派、宗尧公派、宗□公派、宗谅公派、宗本公派、宗杞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元房宁郡望春山派——宗照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亨房宁郡望春山派——宗杰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利房宁郡望春山派——宗勋公派、宗功公派、宗勷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贞房宁郡望春山派——宗峄公派、宗崑公派、宗岳公派、宗岐公派、宗岱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由鄞迁居镇邑大榭派——宗麟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鄞邑后市派——宗凤公派。
  乙八支平一房镇邑姚家兜派——禅恒公派、金恒公派、玉恒公派、宗□公派、源勋公派、聚瑞公派、宗□公派。
  乙八支本生平五房出继平十五房迁居宜兴及象山派——宗鼎公派、泰宗公派、正宗公派、大宗公派、宗宿公派、宗苎公派、宗寰公派、宗实公派、宗安公派、宗定公派、宗宾公派、宗守公派。
  二十五世至二十九世:
  乙五支平重一房宁郡望春山派——朝勇公派、朝英公派、朝木公派、朝元公派、朝福公派、朝阳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利房宁郡望春山派——朝章公派。
  乙五支平重二贞房宁郡望春山派——朝冠公派、朝溶公派、朝沐公派、朝洋公派、朝润公派、朝法公派、朝沛公派、朝渊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鄞邑后市派(之一)——辅朝公派、聘朝公派、雍朝公派、镇朝公派、觐朝公派。
  乙八支平一房镇邑姚家兜派——朝升公派、有兴公派、朝立公派、朝刚公派、有占公派、朝公公派、朝钦公派、朝枫公派、朝佑公派、朝周公派、有钧公派、有锦公派、朝钢公派、朝钺公派、章贤公派、有才公派、朝能公派、朝杰公派、朝楝公派、有锺公派、朝锦公派、有锬公派、朝参公派、朝釴公派、朝鹤公派、朝祯公派。
  乙八支平一房镇邑姚家兜派(之二)——朝友公派、朝俊公派、朝仁公派、朝隆公派、朝德公派、乾坤公派、乾福公派、朝宾公派、朝相公派、朝宰公派、朝口公派、朝佐公派、朝选公派、朝清公派、朝魁公派、朝凤公派、朝衡公派、朝序公派、朝济公派、朝达公派、朝郁公派、朝谟公派、朝珏公派、朝璧公派、朝别公派、朝连公派、朝鼎公派、朝翰公派、朝仪公派、朝良公派、朝旭公派、朝哲公派、朝有公派。
  (3)向省内各地迁移
  十七世至二十一世:
  乙八支平廿二房云湖派及迁居杭城派——维靖公派、白庵公派、维有公派、维诚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迁居余姚北乡派——维本公派。
  乙八支平十六房迁居扬州、杭州二州及余姚等派——维守公派。
  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
  乙八支平四房迁居上虞谢家桥派——体中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迁居杭城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余姚北乡及转迁湖州及盛泽派——宗完公派。
  乙八支平十六房迁居湖州及杭城派——宗会公派、宗启公派、宗璘公派。
  二十五世至二十九世:
  乙五支平五房迁居乍浦派——兆芮公派。
  乙八支平四房上虞谢家桥派——朝佐公派、朝铨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迁居杭城派——宅揆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迁居杭州派——士成公派、士乾公派、灌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由余姚北乡迁居湖州派——仁龙公派。
  本生乙五支平五房出继乙八支平十五房迁居余姚派——朝馨公派。
  (4)向省外各地迁移
  十七世至二十一世:
  乙八支平廿二房云湖派及迁居京城派——维慧公派。
  乙八支平三十房迁居北京派——明川公派。
  乙八支平十六房迁居扬州、杭州二州及余姚等派——维守公派。
  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
  乙八支平三二房迁居云南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余姚北乡及转迁湖州及盛泽派。
  乙八支本生平五房出继平十五房迁居宜兴及象山派——宗鼎公派、泰宗公派、正宗公派、大宗公派、宗宿公派、宗苎公派、宗寰公派、宗实公派、宗安公派、宗定公派、宗宾公派、宗守公派。
  二十五世至二十九世:
  乙五支平十三房由鸣鹤场迁居苏州白莲桥派——朝异公派、朝荣公派。
  乙八支平四房由袁陈迁鄞再迁上海北市派——朝元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迁居贵州派——赓堂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由鄞邑后市迁居上海派——兴朝公派。
  乙八支平三二房由余姚北乡迁居盛泽派——仁义公派。
  本生乙五支平五房出继乙八支平十五房迁居清江派——仪馨公派。
  2.田野调查植本堂姚氏迁移分布
  慈城植本堂姚氏,从北宋迁来直至民国,千百年来主要世系一直居住在慈溪城内,以县城中心平政桥西侧姚氏植本堂(祖堂)为大本营,向周边扩散,至清雍正时有百余下属支系。下面主要谈谈迁居县内外的植本堂姚氏情况,资料来源主要是明中后期记录的有关姚氏情况,和各地的地方志,难免挂一漏万。
  (1)慈溪本邑内迁移情况
  元清六公迁往慈东庄桥姚家村:查考庄桥姚家村姚氏来源,错综复杂,兼有北宋末姚价、姚佑等金川支姚氏后裔,又有元时慈城植本堂清六公、明初清一公之孙姚用中,以及明嘉靖后多支植本堂姚氏族人的后裔投靠迁往。目前姚家村主体姚氏,为清六公后裔,其他姚氏已少有遗脉可寻。
  清六公是目前姚家村姚氏公认的始迁祖。他是慈城植本堂姚氏始祖姚嗣宗十世孙、姚榛八世孙,是宋咸淳举人姚荣孙(宗三房)之孙,元大德举人姚獬孙(乙十二)第三子。据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卷五宗三房世系图载:“姚锐翁,姚獬孙三子,字崇德,行清六。元授宣教郎。”
  慈东庄桥姚家村,宋时属慈溪县德门乡聚奎里,明清时属慈谿县四都二图,民国时为灵阳乡二村。庄桥姚家村1954年为新和乡二村,1958年为庄桥公社姚家大队,1960年属甬江公社,1961年属庄桥公社,1983年建立庄桥乡姚家村委会,1984年并入庄桥镇,姚家村位于庄桥东北2公里,分为前姚、后姚、太二房、庙跟等姚姓为主自然村。前姚、后姚有两大姚姓,自然村因而得名。前姚:聚落呈块状,地处河之南,故名前姚。192户,395人。小地名有玉房、樟树门头、西进弄、天一房、老房等。后姚:聚落呈块状,地处河之北,故名后姚。189户,507人。小地名有桥头、外河头、里河头、前新屋、后新屋等。庙跟:原村南有八部庙,故名。聚落呈块状,48户,115人。太二房:由姚氏房号得名。聚落呈块状,82户,208人。
  姚家村姚氏,在元明时期以农耕为主,较为沉寂。清乾隆后,许多姚氏族人开始走出乡土,在宁波、杭州、上海、苏州等发达地区艰苦营生,经过几辈人的创业,晚清时家族声名鹊起。那句流传于慈谿县东乡“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的俚语中的“姚”,即是慈东庄桥姚氏。可见他们以经商致富而名闻乡里,遂成慈东地区的一大望族。
  明初慈城植本堂姚用中后裔迁往慈东庄桥姚家:清一公是清六公的堂兄,清一公长孙姚用中在明洪武时迁往慈东姚家。事情起因是,清一公有个小妹叫姚琇三,嫁于慈城骢马桥下陈九官人,因没有孩子,就与大哥清一公商量后,立大哥次子,即内侄姚庆祖为嗣,并改姓名陈象贤。陈象贤生子三:长子陈用中,次子陈致中,三子陈信中。陈用中,姚氏辈分行忠十八。生子陈昶,陈昶生陈琮,辈分平重三三。因其戍边兴州(今河北省承德市西南滦河镇西南喀喇河屯,属北京路。明洪武四年改置为兴州左、右、中、前、后五卫),曾建功立业,告老回慈谿后,即复姓归宗,改陈琮为姚琮,以续清一公香火。
  明万历姚孟宾、姚孟赞兄弟迁往慈东庄桥姚家:明万历时姚孟宾、姚孟赞兄弟在慈东庄桥买有大量土地,因慈城县城内土地有限,就在东乡建造别业,并迁往那里居住。但目前姚家村主姓姚氏是清六公后裔,其他姚氏支派在岁月流转中,有意无意地融入了清六公大家族之中。
  慈东庄桥河东姚邵弄姚氏:此姚氏为植本堂姚氏,但始迁年代不详,或许也是清六公的后裔。
  慈城上岙姚家:又称高岭原姚家,1982年的慈城地图上还标有此姚家村。位于慈城东北二里,属上岙村委会下面的姚家自然村。此村周边的部分山田,明清时是植本堂姚氏一处较大的宗族墓庄,明代兵部尚书姚镆、状元姚涞等高官名人都葬于此。此姚氏为植本堂姚氏的后人,目前人数不详。
  慈北鸣鹤乡姚氏:此支姚氏是明时从慈城植本堂迁去,主要散居在鸣鹤镇内,人数不详。今香港药材界实业家姚云龙先生,1924年就出生于鸣鹤姚家。
  慈城云湖公有村姚家:位于慈城西北20里云湖西北山麓,三面环山,状似燕窝,又名燕窝姚家。据清光绪《慈谿县志》卷六载:“燕窝山:县西北一十五里(云湖),上有云南兵备副使姚之光墓。”姚之光,字叔韬,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应天举人,授兰州知州,迁工部郎,寻出知贵州铜仁府。运粮援黔,晋驿传副使,再叙改云南摄兵巡道。长子允昌,字元祚,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有文名。次子宇昌,字仲熙,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有文名。燕窝姚家应是姚之光后人,明万历从慈城植本堂姚家迁来。清时后分三房,人数不详。
  慈城云湖李园岙姚家:李园岙姚家,位于慈城西北20里云湖西侧山麓,211户,647人。此村傅姓最多,占半数,姚姓次之,200多人,清初从三里外的公有村迁此。
  河头乡鸿岙桥姚氏:鸿岙桥姚氏,位于原慈东河头乡南,12户,50人。旧名虹岙桥,村以桥名。居户多姚姓,清道光间,从庄桥姚家村迁此。
  (2)在宁波府内迁移分布
  鄞县集士港镇万众村姚家:距集士港镇西1.5公里,聚落呈块状。现有住民55户,149人。村民主姓姚,清时从慈谿植本堂迁来。以姓得名。
  鄞县集士港镇经堂庵跟姚家:距集士港镇政府东南方3公里,聚落呈带状。现有住民135户,354人,其中非农业2户,3人。村民主姓姚,地处经堂庵旁,故名。
  鄞县西郊姚丰姚家:位于宁波西8里,47户,206人。村建于河北侧,呈块状。以姓氏得名。姚姓于明嘉靖年间从慈谿植本堂迁此(光绪慈谿《姚氏宗谱》有记载)。旧日时曾出过三个号称“姚千篓”的富户,并建有家庙。
  鄞县瞻岐镇姚家:距镇政府西2.5公里,姚家村村委会驻地。有住户210户,602人。聚落呈条状,村民主姓姚,故称姚家。据传姚氏在明时从慈谿姚家迁入。
  镇海贵驷乡姚家水仓:位于贵南2.3公里,82户,236人。村始居姚姓,姚氏先世于清初由慈谿迁此。村中原有通河大沟,姚家运粮上船,可在家门口停泊。当地称水巷为水仓,因名。
  镇海下邵乡(今属北仑区)姚家兜(斗):位于镇海江南下邵乡,133户,298人。主姓姚,清顺治年间从慈谿迁入。该村为小浃江及其支流的河湾地。因地形如斗状,故名。此支姚氏是慈城植本堂姚氏分支。
  舟山岱山县岱西镇茶前山村姚家:二百多年前,大约清乾隆时从慈谿东乡庄桥姚家村迁去,始迁祖姚成功,祠堂号为存本。据岱西镇茶前山村姚胥樵介绍,该支姚氏的字辈为成、家、锦、如、来、胥、禹、志,从目前史料看,字辈后四字与庄桥姚家村姚氏字辈有惊人相似,为庄桥姚家村清六公后裔无疑。
  舟山定海姚氏:定海姚氏,明嘉靖年间从慈城植本堂迁去,始迁祖姚沎,字维秀,行敬百七十。生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卒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生二子:姚文荣、姚文华。姚文荣天启四年(1624年)生子姚孟庆,为贤行三百九。其后与慈城植本堂宗支失联。
  慈东姚家村清六公后裔在清中期后有多支迁往宁波府城及各县:
  姚进禄,在清雍正年间移居宁波府城。
  姚天裕,在清乾隆年间移居宁波府城。
  姚登元,在清乾隆年间移居宁波府城。
  姚嘉辉,在清嘉庆年间移居象山、磐安。
  姚树标,在清嘉庆年间移居镇海。
  姚国士,在清道光年间移居宁波南门外。
  姚来淮后裔,在民国初移居宁波城中。
  另据199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宁波市志外编·第五辑鄞县姓氏·现存宗谱目录》载:“宋时,姚宗本偕弟姚宗峄自慈谿迁至望春山东。”笔者查考了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里面明确记载姚宗本、姚宗峄的世系,《宁波市志外编》记载有误。兄弟俩迁徙时间不是在宋时,而是在明末清初。“宗”是慈城植本堂姚氏第二十一世的一个小分支世系字辈,他俩与明末慈城姚氏姚宗京、姚宗文为族兄弟。
  (3)向省内其他地区迁移分布
  南宋姚公济之子迁往杭州:据《姚氏大宗世谱——杭州宗支之图》介绍:杭州姚氏分自慈溪植本堂,始迁祖“恺”公;为慈溪姚氏“仲扆”公之九世,剡溪(嵊县)永富“承太”公之十三世,会稽“仲”公之十六世,吴兴“僧垣”公之廿四世。自姚承太移居越之山阴后,至十三世姚恺公,其世系如下:
  姚承太—姚文玘—姚德嵩—姚延祥—姚仲扆—姚榛—姚烈—姚英—姚公济—姚敕—姚大年—姚时行—姚恺。
  此世系有三点与慈溪世系有异:
  其一,慈溪世系自姚承太至姚公济九世是姚承太—姚文玘—姚德嵩—姚嗣宗—姚韶—姚榛—姚烈—姚英—姚公济。
  其二,世系中姚公济之后是姚勑,而根据光绪慈谿《姚氏宗谱》记载:姚公济生有三子,即姚思聰、姚思恭、姚思敬。前二子在慈谿都留下子嗣和史料,唯有第三子姚思敬在家谱中记载:“公济三子,字德舆,行百十六。生卒配嗣俱未详。”迁杭始祖应该是姚思敬一脉子嗣。
  其三,杭州谱还带来更多慈城谱所没有的信息:迁慈始祖(其中一说)姚榛祖父不是姚嗣宗,而是叫姚延祥;姚榛父亲也不是姚韶,而是叫姚仲扆。这些世系说法可得到剡溪(嵊县)永富派谱本的相互印证。姚榛有兄弟四人,即姚榛、姚椿、姚槐、姚景梁。其中姚椿迁往余姚(云楼姚氏),为余姚派始祖。姚景梁是北宋年间进士,官为通直郎任通判。杭州谱与慈城谱世系记载有惊人相似之处:即姚榛传次子姚烈,姚烈传独子姚英,姚英生三子姚公济、姚公润、姚公浩。杭州谱记述姚公济乐善好施,为乡闾所宗。南宋隆兴间(1163—1164年)授承事郎、桐乡主簿,迁至大中大夫。但杭州谱说姚公济传一子,姚敕,这个记述不够确切。姚公济原配刘氏,生姚思聰、姚思恭两子;继配严氏,生姚思敬一子,即为迁杭始祖。杭州谱所说:“公济传一,敕。”这是不是单说继配严氏所出姚思敬,为传一?这个“敕”,是否为姚思敬原名,即姚敕,字德舆,号思敬;或者迁杭后,系子孙传讹所致?迁杭州支系有裔孙姚星昊,是明万历年间丙午解元,并回祖籍地慈谿任教授,再任南靖知县,迁升南京工部主事。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也有关于他的记载:“万历三十四年丙午科姚星吴,余杭人,工部主事。”清安徽《天长县志》也有其任知县的记载:“姚星吴,字次白,浙江余杭人,由以诗经举丙午乡试第一人,崇祯年间任天长知县。”
  宋末,植本堂第十世姚祥孙徙居上虞县之五夫街。
  据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卷五记载:姚祥孙之父姚敬生,是姚公济次子姚思恭的孙子。其世系如下:姚公济—姚思恭—姚叔珩—姚敬孙—姚祥孙(行乙十六)—姚本立(清十一)。
  姚祥孙在宋末徙居上虞五夫后,其儿子也随父迁去,至其孙辈与祖籍再没有联系,以致慈谿家谱里的世系至其儿子姚本立(清十一)为止,其后没有延续。
  慈东庄桥姚家村清六公后裔,在清末,因经商或避天灾、战乱而移居他乡:
  姚聿惠,移居杭州府余杭县,开姚同茂箔庄。
  姚贤□,移居杭州。
  第十四世,行第美,讳裕,移居杭州。
  姚松鹤,移居温州。
  第十七世,行第兴,讳有文,移居武康。
  第十八世,行第贤,讳承奎,移居武康。
  姚嘉辉,在清嘉庆年间移居象山、磐安。
  (4)向省外迁移分布
  明嘉靖状元姚涞后裔清初迁往东北辽宁法库县大狼洞。
  明嘉靖二年(1523年)状元姚涞后裔,在清顺治年间从京师(或慈谿老家)迁往辽河北岸(今辽宁省)法库县大狼洞(今改大粮洞)。据其清康熙四十八年谱册抄本记载:“姓姚,祖居浙江省宁波府慈谿县,民人。清国初立,奉旨迁民关东沈阳城北辽河北岸。原占大狼洞沟,刨荒垦地,三园坐落,均无课赋。地差归奉天内务府会计师封纳,皇粮官差,恩赏先人等台民入旗人。同人等拔统一人总理差徭,名曰庄头。同姓外姓统为壮丁同册,当差毫无区别。先人恐有别叙,更姓张,入厢黄旗,汉军旗人。浙江省嘉靖年册,先祖姚涞,大明癸未科状元支派。”
  为不忘先祖恩泽,姚涞后裔特地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谱册上,为迁奉天府支订了(字辈)二十字:金文国天功,怀铎廷德山,春新景清秀,田太民庆宣。据原沈阳公安厅工作的姚氏后裔,年高八十六岁的张春田先生介绍,他是迁辽河北岸姚氏第十一代孙,而族人辈分最小已经为第十四代,全族计有一千余人,散布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慈城植本堂姚氏,在明清之间,可能有几支迁往贵州,目前从有限的资料中发现雍正十三年(1735年)副贡姚廷楷,以贵州学子的身份,为当年乙卯科贡生。根据清朝的规定,至少是姚廷楷的父辈或祖辈已迁往贵州,并在那里安家落户。另一支是姚睿,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迁往贵州贵筑县。
  姚睿原籍慈谿,因商落籍贵州贵筑县(贵阳市原附属县)。其从子姚廷清科举冒籍事情发生于清道光时期。当时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江南与西部僻远地区之间,人们往来频繁,或因亲友贸易,或因父兄在异地任职,浙江、江苏、江西等发达地区的考生就想方设法去贵州、云南等边远地区冒籍考试,以便更容易获取功名。当时朝廷对偏僻地区科举人才有所照顾,尽可能给予足够的名额,致使同样的考卷考试,在不同地区产生不同的功名利禄。于是,发达地区的许多学子铤而走险,去僻远地区冒籍科考。
  姚廷清:贵州籍,道光二年(1822年)清宣宗登极壬午恩科进士,三甲二十八名。姚廷清原名姚鸿逵,其籍隶为浙江慈谿县,曾考取慈谿县学附生。其父兄弟二人,长姚塘,次姚增(即姚鸿逵之父)。姚塘无子,姚增将姚鸿逵继于姚塘为嗣。后因父母病故,本生父母在贵州,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到贵州探望,并在那里开始幕僚生活,并认在贵州的族人姚睿为伯父,改名为姚廷清。在贵州先捐监,再于道光元年(1821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式为进士。幸运的是,尽管当时对“高考移民”打击非常严厉,姚廷清冒籍参考,却一直未被发现。后因同是贵州的生员魏清作弊被查,他检举姚廷清系冒籍参考,查实后,照清朝《钦定科场则例》,姚廷清被革去进士,杖一百,回原籍慈谿。不知什么原因,姚廷清后来又官至直隶晋州知州。姚廷清的儿子姚恩荣一直在老家慈谿勤奋读书,经过层层选拔,最终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浙江乡试题名,走上仕途。
  下面附录清朝文学家福建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卷四记载的一则《冒籍冤狱》,再现了姚廷清冒籍参考的故事:
  道光壬午春闱揭晓,有姚廷清者中式,姚本浙人,游幕于黔,与予旧识,洎自后遂冒黔籍领乡荐。来京未拜同乡,及联捷,乃遍拜,皆弗纳。闻予住贵州西馆,不告阍人,直至予寝所相见,求予弟印结。因与弟熟,商集同乡官共议,座满人多,予避去。弟白于众曰:“彼固由乡试来也,家乡人不及攻,因其连捷而攻之,已成之名殊可惜也。且攻之亦不能更补一黔人矣。”座中水部宋某云:“令彼出金三百修理会馆何如?”众弗应,弟亦未言可。不少顷,农部某与西曹某某皆含愤而散。予自外归,弟述其状。且曰:“吾先有礼于众矣,姑出之,容异日徐图可也。”乃召姚而与之结某某。议论腾沸,有孝廉乌姓力撺之,即使某之弟革生名清者,赴都察院且控。奏交刑部审办,审系由贵州乡试来者,乃定议行查。忽清又以南坪弟受姚贿五百金再控,堂官修前隙,奏请革职严讯。讯十日无端倪,复白于堂官。不许,乃锻炼姚,使以捐金三百修馆之说诬弟,姚不忍也。熬审不支,乃从其诬。随召弟鞫之,三日不能成谳,并票传予同讯。予度其情事,知堂官之必与弟为难也,乃语弟曰:“彼不过欲夺尔职耳,拚一革职,何堪受此折磨也?”弟乃诬服。覆奏曰:“周某系管理会馆之人,如此项银两入手,虽非侵蚀,亦不挪用。前已奏请革职,毋庸议。”此案一出,都人士莫以为冤。未几而革生清者以恶诈不遂而致狱,狱成而归死于道路。其兄西曹某死于京,仆妾背逃。承审官某以别案坐赃出西口,死异域。乌姓者补县令,西曹某得知府,同时革职。乌尚回黔,某知府更不知所究竟无何,而主是狱者,其势焰亦尽,获戾益深。予所见报应之事,未有如此之速,一无所漏者。盖不必皆为此事,而不啻其为此事者。彼苍者天,胡不惴惴耶?
  庄桥姚家村清六公后裔在清中后期迁往外省:
  姚贤武,姚天裕次子,在道光年间移居山东德州武城县。
  姚□□,小字三宝,在道光年间移居江苏苏州。
  姚祖廷,字慎星;姚来桂,字福柇;姚熺,字开阳;另有姚志全、姚志华、姚志美三兄弟,在咸丰同治年间移居上海。
  姚方洲,在同治年间移居江苏太仓。
  姚良□、姚良栋、姚良南、姚良生、姚良□兄弟,在咸丰同治年间移居江苏苏州。
  姚来春,字惠春,及其三个儿子姚胥沧、姚胥法、姚胥汀(字志湘),及姚来珊、姚来泗兄弟在咸丰同治年间移居安徽芜湖。
  民国商人姚舒卿,祖居在慈城中山路学士第,是明嘉靖状元姚涞的裔孙。他原在上海经商,因贸易需要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迁往香港,后又迁泰国。1947年6月9日宁波《时事公报》登载一则捐资助学消息:“慈谿旅沪巨商姚舒卿,以目前各校学费激增,贫寒子弟无力入学,特慨助慈谿城区正始小学经费二千万元,招收免费生二百名,并独认该校建设费二千万元,以资复兴。当地人民以姚捐资兴学殊可敬佩,特联名向教育行政当局呈请奖励云。”
  3.植本堂姚氏存疑支系
  慈城半浦赵隘姚氏:疑是从慈城植本堂姚氏分迁于此。此村位于慈城南十里,166户,383人。主姓赵,姚氏为次。《宁波市地名志》介绍,赵姓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居此,姚姓为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自庄桥姚家迁来。本人实地采访,有村里耆老告知,姚姓是明时从慈城迁来。
  慈北淹浦姚家畔村:疑是从鸣鹤乡姚氏分迁于此,46户,141人。相传清乾隆时姚氏从乡内迁来,以姚姓为主姓,后四方移民建宅于姚家四周,渐成村落。
  四、宁波府其他姚氏支系简介
  宁波历史上的姚氏,影响最大,声誉最响,恐怕唯有金川姚氏与植本堂姚氏这两支。尽管除了金川姚与植本堂姚之外,宁波还有其他多支同宗不同族的姚氏支系存在,有些也产生过一定的名望,但总体给人的感觉是:家族活动范围狭窄,科举不兴,人才稀缺。虽然在自己生活乡里的小范围里有一定影响,而对于整个宁波府来说,这些姚氏支系的家史是零碎的,地位是从属的。下面介绍宁波府所属的其他姚氏支派。
  慈谿汶溪姚家:又名乌家岭姚家。位于汶溪乡西三里虎山西麓。17户,62人。村由姚姓始居,故名。姚氏于清康熙年间自余姚迁此垦荒定居,清末有支衍迁庄桥姚家。
  镇海郭巨姚家:源出安徽凤阳重华堂,先祖系明初筑郭巨千户所城时的指挥之一,后裔分迁江南沿江、江北湾塘及鄞县五乡碶等处。这支姚氏在郭巨镇周边分布如下:
  镇海郭巨镇路亭外姚氏:位于北仑区郭巨镇北部,33户,74人。村民主姓姚,清乾隆年间从郭巨城内迁入。村处古凉亭外,因名。
  郭巨镇吊桥河边姚氏:位于北仑区郭巨镇北部,58户,176人,村民主姓姚,清乾隆年间从郭巨城内迁入。村处郭巨所城吊桥河边而得名。
  郭巨镇塘头山嘴姚氏:位于北仑区郭巨镇南部,80户,220人,村民主姓姚,明时从郭巨城内迁入。村处大涂塘尽头,且靠青龙山嘴,故名。上述三支姚氏,都是明初从安徽凤阳重华堂迁来郭巨,属郭巨姚氏重华堂后裔。
  镇海县城姚氏(即文学家姚燮家族):姚燮(1805—1864年),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镇海县城人。祖籍浙江诸暨,晚清文学家、画家。姚燮曾祖或祖父从诸暨迁往镇海县城,遂为镇海人。笔者本以为姚燮是慈城植本堂后裔凿凿可据,因为近年来网上、部分专家都认为姚燮是宁波府镇海县崇邱乡姚家斗(今属宁波市北仑区下邵乡)人,而姚家斗(旧称姚家兜)正是慈城植本堂姚氏的一大分支。再说当地官方已把姚家斗某一古建筑指明为姚燮故居,同时已公布为区文物保护单位(点)。查找2013年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一书,在《宁波市文保点名录》一章内,就记载序号为第642条目:“名称:姚燮故居。年代:清。类型:古建筑。地址:小港街道姚张村姚家斗12号。公布文号、公布日期及相关信息:仑(北仑区)文物(2009)3号;2009年6月30日。”笔者在写本文过程中,从兴奋到失落,真是经历了跌宕起伏。镇海乡土文史专家王雷先生长期研究姚燮。他根据姚燮家族的史料、姚燮乡试砂卷及对姚燮每一篇本土文学作品的研究,并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经过数十年寻找,王雷先生在原属枫林乡姚顾村某厂房墙里发现了姚燮墓志铭的实物,考证并得出结论:可以肯定姚燮根本不是姚家斗人,也从未在那里住过。据王雷先生考证:大约是姚燮曾祖或祖父,从诸暨姚家埠迁往镇海城里,是地地道道的县城人。之前,史学界曾有争议,有说姚燮是小港姚张村姚家斗自然村人,也有说是祟邱(北仑小港镇一带)人的,其实都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姚燮出生于镇海城关谢家河塘(现总浦桥社区)。《清代砂卷集成》收录姚燮的乡试砂卷履历,其上写着“(姚燮)乡试中式第二十二名……住镇邑清川门内童李衙弄”。另据姚燮辑录的《蛟川诗系》,该书卷二十八“小有居”一节,第二行说到“产余于是宅”,也清楚地表明了姚燮的出生地。同在这段文字中,说明了“小有居”的位置在镇海城内“上字湖畔登瀛桥北”,也与现在的谢家河塘一带对应上了。其实镇海江南原属枫林乡与相邻的下邵乡共有不同来源的三个姚氏村落,文学家姚燮只在晚年从镇海县城迁移至枫林乡姚顾村居住,还在那里修建了“息游园”,该村成为一代文豪最后的归宿地。
  奉化大桥姚氏:据1994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奉化市志·人口构成·部分姓氏分布·姚氏》记载:整个奉化市姚氏人口总数为683人。主要聚居乡地为溪口和董村。据传始祖为宋乾德四年(966年)起任台州府录事参军姚赤后裔姚士睦,在北宋初从天台县迁往奉化。
  象山县前山姚村姚氏:前山姚村,位于象山县涂茨镇东北6公里处,前山北麓,呈块状分布。244户,728人,村民主姓姚。据民国《象山县志》载:宋时,都统制姚平仲子仕苗,自山西迁入。另一说是宋孝宗(1163—1189年)时,姚乐由山西迁入。因村在前山之下,故名。另分出珠溪村姚氏。
  珠溪村姚氏:从前山村迁来,位于象山县贤庠镇东5公里处,珠山北麓,呈块状分布。珠溪是个大村,1094户,3877人,有79姓,以黄、姚两姓居多。明洪武年间,姚姓始祖孟安从本县前山村姚家迁入。
  象山姚家山村姚氏:位于丹城东北2公里处,万岙山南麓,呈块状。77户,270人,14姓,以任、黄、沈、张居多,而姚姓仅存1户。相传宋代就有姚、史两姓定居,发展至清代已较有规模,村落被毁于太平天国时期。
  五、结语
  唐宋以来,宁波得益于十分有利的地理位置,依山临海,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巨家望族作为一种血缘关系组织,在引领地方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姚氏家族是宁波历史上最具声望的右族之一,从宋至清世泽绵延,人文发达,是名副其实的科举世家、官宦世家、耕读世家。
  本文主要探讨了宁波府各县姚氏家族的基本概况,包括姚氏家族的来源,主体姚氏派别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始祖与始迁祖,迁移时间、地点、原因与分布情况等。通过对大量的姚氏宗谱、诗文集、祠堂碑记的研读,对历代宁波史志、地方笔记、文人著作和考古资料的查证,再进行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目前基本厘清了姚氏在本地区的蔓延脉络和文化内涵。
  自从研究姚氏以来,在多次艰难困苦与绝望迷茫的双重打击下,一次次欲回头,又一步步朝前走去,而后一点点取得进展和突破,最后由浅入深,剥茧抽丝,逐渐揭开了长期不为人们关注的宁波姚氏家族辉煌的历史,发掘出了一批尘封已久而鲜为人知的姚氏文献资料。特别是如下几点具有开拓性的发现,为历代史志正误,为姚氏后人辨正。
  其一宁波姚氏是以金川姚氏和植本堂姚氏两大巨族为主体。他们最初发祥于慈溪县城,而后在不同年代向周边扩散。特别在两宋间金川姚氏较集中地向府城及首县鄞县乡村开拓,以至于姚氏后人一直来对金川姚氏和植本堂姚氏是同族还是同宗都语焉不详,产生许多误解。宁波府各县姚氏,除了上述两大巨族外,还有其他几支,于不同年代迁移来宁波。由于所存史料较少,无法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期待将来有志者再作深度解读。
  其二是对南宋状元姚颖家族史料的挖掘。发现了南宋进士姚孚的曾孙、状元姚颖族孙,宋末进士姚梦荐所编家谱。证明了他们都是慈溪县金川姚氏的后裔,姚阜与姚孚是父子关系,姚阜是慈溪县金川姚氏始迁祖姚章第三子姚安邦之长子,后迁往鄞县城东三里老界乡姚家村(也称姚隘村),与状元姚颖不是直系关系,对历代史志所记载的失误进行了矫正。状元姚颖是慈溪县金川姚氏始迁祖姚章长子姚安国的曾孙,也是姚安国长子、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官龙图阁学士姚孳的次孙。姚颖生前迁往鄞县西乡望春山东,后其曾孙姚君选再南迁附近的姚家村,史称锡山姚氏,今有家谱存世,内详细记载姚氏的由来,与宋末进士姚梦荐所编家谱基本一致。
  其三慈谿县东乡庄桥姚家村姚氏,晚清以来是经商发家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族。但关于自己家族始祖来自哪里,却难倒每一位姚氏子孙。笔者经过对各种姚氏家谱考证、比较、分析,发现了庄桥姚家村姚氏最早始祖是金川姚氏姚价(状元姚颖之父),或姚价从弟姚佑,但他们这支在宋末已经散落。取而代之是元时从慈城植本堂姚氏迁居那里的姚锐翁,家谱称清六公。现庄桥姚家村姚氏主体为清六公后裔,其他姚氏,包括金川姚氏支系或植本堂姚氏另外支系后裔,即使有存世,也早已融入清六公后裔的主流之中。
  其四鄞县东乡万龄姚家浦,是鄞东较大的姚氏聚集村落之一。但姚家浦姚氏在明清时期以耕读治家,宗族并不发达,没有出现能够带领家族走向辉煌的名人和巨商。所以一直来对于先祖的来源众说纷纭,毫无头绪,有福建说、河南说等。笔者经过认真地梳理,认为姚家浦姚氏来源于金川姚氏,是金川姚氏仲房姚安民名下姚大任(宋政和八年进士)、姚大化兄弟的后裔,史称万龄姚氏。他们始迁时间在北宋末,与目前姚家浦姚氏自称已居三十世(每世为三十年计算)相符合。
  姚氏作为一个宁波地域性颇具社会资望的文化家族,堪称地方文化独特的精神坐标,是浙东宗族制度研究的活化石。今天对这个曾经显赫闪亮的家族进行个案研究,既有益于传统家族文化的重建,也给宁波其他家族研究多一种样本。尽管笔者一直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做得完善些,但囿于某些藏家对原始史料查看设置了许多限制,有关姚氏村落一直来受道听途说的影响,以及姚氏受访者对祖上认识不足等因素,笔者在撰写本文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某些内容的纰漏,某些细节的刻板,某些问题的挂一漏万,某些探讨的浅尝辄止。总之,本文作为有关宁波姚氏第一篇较为全面介绍和研究的文章,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有识之士作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
  (修改于2019年3月28日)
  附件一
  《百家姓》中的姚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卻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後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文献摘自《百家姓》.中国民俗文化网[引用日期2015-1-21]
  姚姓在百家姓的最新排行榜
  羊城晚报据新华社电,在2013-04-15第一版(A1)报导了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
  最新版“百家姓”(按人口多少排序)
  王 李 张 刘 陈 杨 黄 吴 赵 周
  徐 孙 马 朱 胡 林 郭 何 高 罗
  郑 梁 谢 宋 唐 许 邓 冯 韩 曹
  曾 彭 萧 蔡 潘 田 董 袁 于 余叶 蒋 杜 苏 魏 程 吕 丁 沈 任
  姚 卢 傅 钟 姜 崔 谭 廖 范 汪
  据此,王姓第1,姚姓第51。据资料介绍,在前10位大姓中,王、陈、吴三姓也是虞舜(姚重华)的后裔之姓。
  研究和分析的依据:全中国13.3亿人口的姓氏数据库(2008-2010),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和国家公安部下属有关身份证管理的研究部门合作,全中国指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
  (出处:《羊城晚报》2013-04-15第一版)
  附件二
  宁波姚姓人口统计(2016年)
  说明:在当今姚氏排行榜上,姚姓名列第62位,大姓系列。全国姚姓人口约504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3%左右。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广东、江苏四省,大约占姚姓人口的26%。安徽为当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总人口的8.7%
  截止2016年底,宁波市(含各县(市)区)户籍人口为591万人,常住人口为787.7万人(流动人口应大于常住人口,数据不详),其中姚姓人口37533人。上述数据仅供参考。
  ——据宁波晚报记者张磊杰采访宁波市公安局资料(2017.10.28)
  《2017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出炉,宁波常住人口首次突破800万(800.5万),户籍人口596.9万人,其中市区289.6万人。全年出生61258人,其中男性31873人,男女性别比为108∶100。
  ——据《宁波晚报》2018.2.7A11版

知识出处

宁波姚氏寻踪

《宁波姚氏寻踪》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宁波的姚氏文化源流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钱文华
责任者
姚安国
相关人物
姚安民
相关人物
姚安邦
相关人物
姚靖
相关人物
姚大任
相关人物
姚大化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波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