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绵延今始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姚氏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046
颗粒名称: 血脉绵延今始明
并列题名: 《宁波姚氏寻踪》代序
页数: 12
页码: 1-12

内容

一年半来,终于提起笔来,试图再写文章了。自2016年12月下旬,为我中学老师所编的《慈湖中学师生徒步去北京五十周年纪念册》作序后,因严重的眼疾又无合适的眼镜,只能搁笔,谢绝一切有关文章的约写。但今天,却又提笔了,尽管延宕了半年之久,但还是开始写了。只因为这本书的著者和书的内容,有我无法推卸的因缘。
  一
  著者之一是姚志明先生,作为宁波新闻界的同行,这位邵飘萍新闻奖的得主,曾任《东南商报》《宁波晚报》总编,于我是一个老熟人了。
  说到熟悉,不得不提4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1977年2月,由徐子鸣先生(曾是慈东公社山西大队六队知青)牵头,在慈城成立了一个“文学学习小组”。成员有我、钱文华和当时还在山西五队支农的姚志明等。我们这些文学青年,决定“经常交流习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以提高文学基础知识和创作水平……”,并搞了一份《关于建立文学学习小组和创办习作交流刊物的草案》,依稀记得活动过一两次。但因大家散居各地,联系极为不便,因而文学小组也就无疾而终了。1978年春,徐子鸣考入浙师院中文系,我进了杭大历史系,姚志明、钱文华去了宁波,大家各奔前程。以后听说姚志明转到新闻界,但交往不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徐子鸣已到宁波日报社工作了。他推荐我到报社做编辑。但我不喜欢报社紧迫的工作任务和紧张的工作氛围,自然婉谢了。谁知过了几年,我所在的单位鄞县县志办公室,编纂县志工作结束。县委决定创办《鄞县报》,成立编委会,向国家新闻出版署申请刊号,又以县志办人员为基础,组建鄞县报社队伍,并决定由我负责报社的新闻业务工作。于是赶鸭子上架,我成了新闻界的一员,与姚志明、徐子鸣成了同行。
  鄞县报社建立后,迅速集结起一批有志于新闻事业的人士,特别是在1994年下半年,通过考试从社会上招聘一批采编人员后,采编队伍粗具规模。此时的《鄞县报》采编人员,充满了创业的激情,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工作实践,但都未从事过新闻工作。因此九十年代中期,为迅速提高采编校人员的业务能力,报社决定进行系列培训。其中一个内容,就是约请新闻界资深记者编辑和专家上课。宁波报界的老大哥《宁波日报》及子报《宁波晚报》的记者编辑应是首选对象。时任《宁波晚报》的副总编姚志明自然成为我们邀请的老师。为此,我特地去他办公室邀请他为我们报社采编人员作“报纸专刊编辑”的讲座,虽然他因故谢绝了。但看我恳切,姚志明送给我一本他的新闻专著《报纸专刊学初探》(1989年宁波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报纸专刊所涉及的各个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在个人几无出书可能的时代,给我以强烈震撼,原来著书立说的人就在身边。然而处事严谨、不苟言笑的姚志明总编,也给我以可敬而不可亲的“铁面总编”之感。
  姚志明先生虽一生从事新闻工作,但他最喜欢的却是历史,与我所学的专业相同,以后交流渐渐多了起来。本世纪一段时间,我在《宁波晚报》副刊上常常发表一些文史类文章,而这都是姚志明先生感兴趣的。已是晚报总编的他,布置副刊部蔡康主任,编了好几本宁波文史类书籍,内中有不少是我的作品。同时,他常向我索要我主编的《鄞州文史》,并称赞说“编得很好。要好好学习,补上地方文化这一课”。缺了一本,也要补齐,十分执着。他还为《鄞州文史》撰写了《王玄冰其人其事其子》的文章,其严谨认真的态度,令人感动。交往一深,观感亦变。他原是个谦虚好学的谦谦君子,且在“铁面”之下,实有侠骨热肠,是可敬可亲亦可交之友。
  工作之余,姚志明先生将《三国演义》及三国历史作为研究对象,著有《三国演义与现代经营管理》《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二书,还将书稿送我赏阅,说是“打打擦边球”。他对三国时的史事、人物之熟悉,让我这个历史系的毕业生,顿生愧心而起敬意。然事不止此,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对家族历史的探求之心。
  “我从哪里来?”这是一个亘古不移的人类之问,而中华民族独以家谱之设,为人类的亘古之问提供了中华样本。然而“文革”之火一燃,万千典籍成灰,我们这代人几乎在前五十年中均无缘于家谱,而姚志明竟以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敏锐的新闻意识,预感到一场文化复兴大潮的必将来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就开始寻找遗落的姚氏宗谱和姚氏家族的绵延之路。经过难以尽述的艰难探求,终于在2017年找到了《慈东姚氏宗谱》,又以极大的热情将其复制,并赠市图书馆、天一阁和同族、同好者,以供众人共享。与此同时,他约请慈溪(城)文化研究名家钱文华先生对慈东姚氏进行整体研究。
  钱文华先生是我中学同学,三十年来,致力于原慈溪县城历史文化研究,其资料收集之多,范围涉及之广,在宁波学界,已无出其右者。尽管如此,当他接手研究慈东姚氏课题时,仍然有无从下手之惑。然而,凭借他对慈城及四郊地区的精深研究和大量地域资料的占有,他终于在山穷水尽之时而有柳暗花明之获,于植本堂姚氏的外迁人员中找到了慈东姚氏的源头。于是,洋洋十万字的研究之作《慈东姚氏家族考略》《慈东姚氏来淮公世系研究及其他》《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同源解读及其他》《宁波姚氏源流考略》这四篇论文陆续成稿。钱先生每写完一篇论文,总送我赏阅,看后觉得这些论文清晰地分析、辨别了宁波姚氏家族中最重要的三个支脉的起始和演变痕迹,展示了千年以来姚氏一族在宁波大地的绵延之路。姚志明先生则将《姚氏宗谱》中的重要内容,即慈东(今庄桥姚家村)姚来淮这支的姚氏家族的材料进行认真研究,并动笔撰写了本书下辑的众多文章,如《姚来淮传略》《姚祥荣传略》《姚纯金传略》《姚春荣家族简介》等等,展示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其家族成员的生存状态和人生轨迹,以达成他“感恩祖德,修炼身心,教育后昆”之心愿。然后,与上辑即钱文华先生的四篇论文等合编成书,名之曰《宁波姚氏寻踪》。
  在浙东望族中,姚氏是非常独特而重要的一族,在我几十年前开始研究宁波地区科举文化时,姚氏中的两位状元,姚颖和姚涞便是我研究对象。但囿于资料匮乏,无缘看到家谱等典籍,我当时只能从地方志和有关书籍中苦觅材料。因此,虽结论无误,但因资料不足,总感觉论证不够有力。如今喜见家谱和钱文华的研究成果,便觉亲切,以后如有机会修改旧稿,当利用这些成果,使行文和论证更为妥帖严密。为此,今年初春,当姚志明先生将编好的《宁波姚氏寻踪》的书稿交我并嘱我为之作序时,我虽不自信还能写作,但犹豫之后还是勉强答应了。
  二
  通览《宁波姚氏寻踪》一书,给我最强烈的印象是三个方面。
  第一,家族的典型性
  姚氏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具有极为鲜明的典型性。而且她的典型性在全国和宁波两个层面都非常独特。
  姚姓的始祖是舜,至今已延续了4000多年,并分出了100多个姓,是一个非常庞大繁杂的姓氏,其来源也多,其分化也繁,故形成了姓冠诸族,裔为众姓之盛况。据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介绍,在今天的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和俄罗斯族中,都有姚姓,由此可见姚姓来源之繁杂。同时,姚姓又不断分化,形成新的姓氏,如敏姓、陈姓、王姓、胡姓、孙姓、田姓、袁姓、陆姓等著名姓氏都从姚姓分出。据2005年在湖南省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统计,从姚姓分出的姓氏已有60多个,而如今的资料显示,其派分的姓氏竟达100多个。由此可知姚姓家族之繁昌。所以姚姓人口统计虽仅500多万,排名62位,但如加上她所派分的陈姓、王姓等,可谓是中华第一姓氏了。在漫长的迁移中,姚氏已遍布全国,迹达世界了,并形成了以皖苏浙及粤湘为中心的两大姚姓聚居地。而宁波无疑是浙江姚姓的重要聚居地之一。
  在宁波,姚氏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化家族。自唐宋以来,在沿姚江两岸的余姚、慈溪、鄞县三县构成了异常发达的文化地带,并于明及清初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姚江文化现象”。而能形成这一文化盛况的基础原因,就是这三个县都有众多的文化家族,世代传袭,不断繁衍,终成壮观。
  在这众多文化家族中,有领袖诸族的超级家族在引领众姓。
  在余姚,有虞氏、谢氏、孙氏、邵氏四大望族前后相继。三国至唐的虞氏以虞翻、虞喜、虞世南名彰史册;明代的谢氏家族以谢迁、谢丕父子鼎甲誉满科场;明代的孙氏家族不仅有孙鑛广、孙如游、孙嘉绩等名臣烈士,更以“纱帽七百顶”的盛况惊艳全国;而邵氏一族,在明清两代,不仅有众多举人进士,而且邵廷采、邵晋涵两大史家前后相继,成为浙东史学派的重要成员。
  而在慈溪县,则有一以贯之的姚氏、刘氏、冯氏、陈氏四大望族。姚氏有姚颖、姚涞两状元以及神童姚正子,名臣姚镆、姚堂;刘氏有刘伯渊、刘安、刘宪宠诸重臣;冯氏有冯制、冯岳、冯叔吉及冯元〓、冯元飚、冯元飗的“冯氏三龙”;陈氏则有陈敬宗、陈鲸等名臣。
  作为浙东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鄞县,因其地位重要,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故四大望族代有所异。在宋为史氏、楼氏、丰氏、郑氏四大望族。史氏不仅有70多位进士,还有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三代丞相;楼氏有楼郁、楼钥、楼璹诸家;丰氏有丰稷、丰有俊、丰存芳诸多名臣;郑氏亦有郑覃、郑若冲父子和两度为相的郑清之等。至明代,鄞县则有杨氏、屠氏、张氏、陆氏四大望族。杨氏不仅“一门十进士”,有杨守随、杨茂元等高官,更有杨守陈、杨守阯兄弟解元之盛事;屠氏则有屠滽、屠大山诸名臣,亦有屠隆、屠本畯祖孙之文名;张氏异军突起,名士荟聚,遂有张时彻、张邦奇叔侄两尚书之隆遇;陆氏绵绵百年,代有英杰,有尚书陆瑜、榜眼陆〓,还有陆宇〓、陆宇燝兄弟之侠义等等。
  这十二个家族,可谓宁波地区文化家族的典型和代表。而在这十二个家族中,若以传承之久远,能历宋元明清而至今不衰者,唯有慈溪的冯氏和姚氏而已。而两姓不同的是,冯氏是一族六派,代有名人。在宋有冯制、冯准,在明有冯岳、冯叔吉、冯氏三龙、冯京第等,在清有冯云濠、冯泽夫,于今则有冯君木、冯定、冯宾符、冯骥才等等。而姚氏则呈现另一景观,虽源出同脉,皆从吴兴姚氏而出,但金川姚、慈城姚、慈东姚三姚前后相继,各领风骚。于宋是金川姚氏为明州翘楚,不仅有姚孳、姚阜、姚孚、姚大任等进士,还出了状元姚颖。慈城姚氏则辉煌于明清,有高官姚堂、姚镆,亦有嘉靖二年之状元姚涞。慈东姚氏源出慈城姚氏(植本堂姚氏),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大放异彩,人才辈出,族人纷纷北上,经商于上海、苏州等地,时有“童姚马泾张,银子好打墙”之谚,意为慈东庄桥的童家、姚家和马泾村张家尽出富豪,家财丰厚。并有企业家姚祥兴,毛泽东胞弟毛泽民夫人姚秀霞(朱丹华),表演艺术家姚慕双,姚振民兄弟,画家姚有信、姚有多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原宁波府十个状元(鄞县张孝祥、袁甫、傅行简、史大成、章鋆;慈溪县姚颖、方山京、姚涞、杨守勤;定海县张信)中,姚姓一族就有姚颖与姚涞两位。姚氏科名之盛、文人之俊于此可知矣!在宁波的文化望族中,姚氏无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值得深入研究的家族。
  第二,内容的学术性
  这部书的第二个特点是有很强的学术性。本书在家谱研究中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从而给宁波地域文化研究提供新的例证。30多年前,我在研究慈城科举文化时,虽将宋淳熙五年状元姚颖作为慈溪的第一位状元,但由于限于资料,对姚颖是鄞县的状元甚至是福建的状元之说,未能予以有力的否定。当时虽查了历代《鄞县志》和《慈溪县志》及《中国历代状元》等史籍,也查了《四明六志》诸资料,然而慈溪、鄞县诸志各持其词,宝庆《四明志》虽记载了宋代姚氏家族考中进士的姚孳、姚阜、姚孚、姚颖等人,却未注明为何县之人。而时人著名学者叶适、楼钥所作文章,皆以为姚颖为姚孚之孙,鄞县状元。叶适在《水心文集》卷十二《宋故宣教郎通判平江府姚君墓志铭》中说:“洪卿讳颖,曾祖阜,左迪功郎。祖孚,左奉议郎,父孝全,以承事郎致仕。……洪卿二男,曰善长,曰某,一女,曰某。夫人王氏,今丞相冀国公之子也。”楼钥的《攻媿集》卷一百七《通判姚君墓志铭》亦言:“君字洪卿,世家吴兴,后迁明,明今为庆元府。曾大父阜,迪功郎,容州司户,轻财好施,创安庆堂于城南,延师以教宗族之子弟,于是姚氏后又有曰大任、曰持、曰孚者,相踵擢第,遂为闻族。孚即君之大父也,尤号博洽。三预计偕,入太学。宦情素薄,再调和州录事参军,遂致其事,终在奉议郎。父孝全,封朝奉大夫致仕,赐紫金袋。母宜人杨氏。”这两位均为南宋的著名学者,其论当是可信之据。
  为何明代慈溪姚氏族人姚宗文仍将姚颖归为慈溪姚姓之人?在本书中,钱文华先生的研究便将此事予以澄清。钱先生通过对《慈东姚氏宗谱》的精深研究和相关宗谱诸如鄞县《锡山姚氏宗谱》的参证,梳理了姚氏在宁波各地的迁移路径。而姚颖的世系在《慈东姚氏宗谱》所引的“金川姚氏”世系中赫然在列,其为姚孳之孙,而非姚孚之孙,故叶适和楼钥所言均误。在家谱中,始迁祖姚章为安徽和州乌江人,在任明州推官后落户慈溪,生三子为安国、安民、安邦,姚孳为安国之子,姚阜为安邦之子。姚孳世居慈溪,其次子姚价之子为姚颖,姚颖生二子为元哲、元择。而安邦之子姚阜迁鄞县老界乡,其子姚孚为姚颖叔辈而非祖辈。据钱文华先生研究,姚颖之父姚价曾迁往慈东今庄桥姚家村,其子元哲后裔迁往鄞西锡山,故鄞西锡山姚氏始祖为姚颖后代。而“金川姚氏”的家谱编者为姚孚曾孙姚梦荐,时在南宋,其准确性不容置疑。将姚颖误作鄞县状元者,乃是将其误为姚孚之孙之故。姚孚为金川姚始迁祖姚章曾孙,亦属金川姚氏成员,虽迁鄞县,其籍仍属慈溪。如此考证,诸篇均有。本书的学术价值,于此可知一二。
  通览本书,其学术性主要集中在钱文华的四篇论文即《慈东姚氏家族考略》《慈东姚氏来淮公世系研究与其他》《慈城姚、金川姚、慈东姚同源解读及其他》和《宁波姚氏源流考略》中。这几篇论文既各有所重,又相互联系,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宏观综合与微观剖析的结合。姚姓是一个历史悠久、支脉繁多的大族。其来源繁杂、分派众多。针对这一特点,钱先生利用当今互联网提供的资料查阅之便,在全国姚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演绎、去伪存真,从而系统梳理了自汉以后由吴兴姚氏向北迁移,形成万年姚和陕州姚两大支脉,然后又从北向南迁至江南的脉络,从而构建了姚氏北上南归的宏观图像。正在这种宏观背景中,生活在慈溪境内的金川姚、慈城姚和慈东姚之姚姓家族的源流和关系也因此清晰。由此所撰写的《慈东姚氏家族考略》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其主要成员为来自慈城姚氏植本堂姚锐翁的后裔。这种宏观综合与微观剖析的结合,使慈东姚氏研究得以在全国姚姓历史图景中予以准确的定位和反映。
  二是总体概括和个体演绎的结合。钱先生将聚居于慈溪的历代姚氏家族概括为金川姚氏、慈城姚氏和慈东姚氏,并考查他们的始迁祖分别为姚章、姚榛和姚锐翁,而这些姚氏始迁祖又互有关联,其源可上溯至唐代姚仲和、姚崇乃至两汉时的吴兴姚氏。于是纷繁重叠的慈溪姚氏一族就有了清晰的衍变轨迹。在此基础上,又对慈东姚氏中的一支“来淮公世系”进行个案研究和演绎,厘清了来淮公及其子嗣一百余年来的繁衍生息之状和血脉传承之迹,亦彰显了姚志明所属姚氏家族一脉的五代姚氏族人世纪之变迁和时代之烙印。由此亦可推知姚氏其他支脉之大略,诚如姚志明自编的《来淮公支世系续编》所说:其他族人,亦可“续编”,共同为1931年那本《慈东姚氏宗谱》的修订,打下基础。
  三是疑难考证与众说辨析的结合。在宁波姚氏研究中,淳熙五年状元姚颖的籍贯归属可谓一大难点。姚颖身为宁波本土人士考上状元第一人而备受关注,但他英年早逝,在34岁时撒手人寰,留下年仅23岁的妻子王氏和二子一女,长子元哲年仅4岁。因而关于他的籍贯有慈溪、鄞县乃至福建长乐三说。对此,钱先生利用《慈东姚氏宗谱》等多种家谱,深入研究,互相印证,从而确证了姚颖为慈溪县金川姚氏姚孳之孙,其后裔迁居鄞西的史实,为这一疑难问题的解释提供了可信的依据。此外,慈东姚家历史悠久,来源庞杂,原住民也无法弄清自己的来历,为此众说纷纭。钱先生对此状况,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读,厘清了慈东姚家的姚氏后代的来源分别为金川姚的少数后代,从慈城姚(植本堂姚氏)迁居的姚氏后人为慈东姚的主体,而从各地不同时期迁居的姚氏居民也有相当人数。这种分析,使今庄桥姚家村的姚氏居民的来源演变与现状,有了合理的解释,也加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第三,编辑的创新性
  这部家谱研究著作引我关注的还有编辑的创新性。与一般专供学术界人士阅读的专著不同,这是一部通俗与专业完美结合的创新之作。编者姚志明从事新闻工作近40年,有着强烈的新闻传播意识,谋篇布局善从大局着眼,细节入手,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所在,他既编又写,在撰写姚氏家族人物时,利用擅写人物之长,以简明流畅之文笔,将祖、父辈及本支族人立传存录,并破除“女不入谱”的陈规旧习,为其祖母、母亲、姑祖母等女性立传,充分体现了20世纪中叶以来男女平等的历史变革,可谓是富有时代特色的创新之举。论文作者钱文华原为宁波市有个性的诗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慈城文化,积30多年之功力,搜集有关慈城区域的文献资料数以万计,平时“有文必录,见照必存”,可谓青春赋诗,皓首研史。从而对慈城区域的各个家族的情况和山形地势、街道里巷了然于胸。于是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将宁波姚氏的起源地慈城的姚氏家族的迁居、繁衍变易之迹一一厘清,写成高质量的一组论文,为宁波的家谱研究和家族探寻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文本。两者结合,皆展其长,遂有合璧之效果。姚志明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其一为全国范围的姚氏概况,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前家族研究的背景和姚氏的独特性。其二为钱文华先生的一组论文,从宁波区域文化的视野下,梳理了姚氏家族迁入、繁衍、散居的历史轨迹,以及与《慈东姚氏宗谱》相关的重要文献和内容辑要。其三慈东姚氏个案研究,详细介绍到揆之公,尤其是来淮公支脉的人物状况。这展现了慈东姚氏家族的历史演变与当今状态,为宁波的姚氏建立了一个可信的历史文本。这种历史与现实的衔接,新闻眼与学术心的呼应,通俗解说与专业结合考证,构成这部家谱研究著作鲜明的编辑特色,为人们进行家谱和家族研究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因此可以说,《宁波姚氏寻踪》是家族史研究中一部富有学术性的创新之作。
  三
  看完书稿,很感动,为著者的执着和奉献。
  姚志明先生是一个新闻人,但他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寻根意识,在上世纪末,就开始探寻家族的历史。为此,他在工作之余,花费大量的精力寻找家谱,探究家史,编辑了这部《宁波姚氏寻踪》,为慈东姚氏家族史录像。这部与他职业和功利无关,却与地域文化研究和文化有益的书籍,成了退休前后姚志明的重要事项,其投入的激情和工作的严谨让人肃然起敬。钱文华先生在这一年多来,放弃其他研究,全身心专注于这项既不能课题立项又无课题研究经费的姚氏家族研究,其付出的艰辛与收获,可能几无匹配,真可谓无名无利之奉献,是姚氏家族的“义工”。其执着之志和奉献之情,更令人为之感佩。他的付出也赢得姚志明先生的由衷感谢,诚如姚先生在今年6月发的《感言》中所言:“钱文华先生费心费力,凭借其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慈城文化精深的研究,终于将洋洋几万余言的硕果贡献出来。这不仅是对我——慈东姚氏后裔的鼎力相助,更是为全宁波姚姓人士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据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宁波市户籍人口为591万人,其中姚姓人口为37533人。……钱先生的大作,无疑为宁波众多姚姓者提供了索引和参考。……要弘扬宁波的传统文化,家谱、家族研究,应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钱先生的文章,也可视为对社会的一份贡献。”的确,钱姚两位的精神和境界,使我如此疏散者亦为之感到“虽不能为而心向往之”矣。
  宁波地处中国海岸线的中端,是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交融的窗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两宋以来,宁波、绍兴和江南七府一样,成为北方大家巨族南迁的主要目的地。大批文化家族迁居宁波,从而使宁波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不断凸现她的亮点,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兴地区,并呈现长盛不衰的壮丽景象。出现了古有群贤竞现的浙东史学派引领华夏,今有118位宁波两院院士雄冠神州的文化奇观,而在这千年的文化发展中,文化家族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宁波乃至中国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在宁波的历史中,这些文化家族和他们的代表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在宁波这一人才密布的“人物高原”上,他们的形象是壁立万仞的峰峦;在奔腾澎湃的文化长河中,他们的创造是浪涌百叠的波澜;在浩渺无际的历史天空中,他们的成员是辉耀千秋的星辰。因此,对这些家族的研究,不仅是梳理一个家族的脉络,彰显他们的历史功绩,也是对宁波优秀文化传统的个案剖析,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工作,更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要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宁波姚氏寻踪》不仅是钱文华、姚志明先生合作的成果,也是宁波地域文化和家族研究的一个成功事例。她对推动宁波的家谱和家族研究,无疑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广泛的学术影响。
  行文至此,不由我深深地感谢姚志明先生的厚爱,使我终于提起笔来,断断续续地写了这篇想写又十分值得写的文章。
  是为序。
  2018年8月6日至15日
  作者简介
  戴松岳:1956年5月生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1982年1月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曾教过六年高中历史,修过八年县志,编过十二年报纸。著有《风流千古说慈城》《怅望千秋家国梦》《清初甬上诗社和诗人研究》《穿越历史的目光——戴松岳序跋书评选》等多部著作,其中《怅望千秋家国梦》获得浙江树人出版奖。主编或负责编辑了《鄞州人文读本》《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蒙学之冠》等二十余部书。主编的《鄞州文史》为国家图书馆收藏,已出26辑,逾一千万字,是宁波市有影响的文史刊物。作者学识广博,文采飞扬,先后有百余篇文章发表于各种报刊上,其中《姚江是一个奇迹》被选入宁波市中学语文教材。为宁波文博学会专家组成员,多次上中央电视台传播宁波文化,是宁波市著名的文史专家。
  戴松岳

知识出处

宁波姚氏寻踪

《宁波姚氏寻踪》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宁波的姚氏文化源流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戴松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