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北之骄》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036
颗粒名称: 自述
分类号: K827
页数: 3
页码: 262-264
摘要: 宁波市江北区籍学者冯宋彻的这篇文章记述其家庭背景和公工作经历了。
关键词: 冯宋彻 家庭 工作

内容

我于1947年12月5日出生于大连市。时正值解放战争,父亲冯定因患有严重胃溃疡,经组织同意,在母亲袁方陪伴下,从山东胶东半岛老解放区坐船经北朝鲜东海岸到大连,接受手术治疗。也就是在大连治病疗养期间,父亲写下了著名的哲学著作《平凡的真理》。我比大哥幸运,他是1946年在山东老区出生的,由于行军打仗,大哥曾寄养在老乡家一段时间,营养不良,现在是我们兄弟三人中个头最矮的,但两眼大而有神,人很聪明,现为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的研究员,这里集中了中国数学界的精华与领军人物,象华罗庚长期担任所长,还有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知名学者。1949年我弟弟也在大连出生。
  尽管我们祖籍是浙江慈谿(现属宁波江北区慈城镇)人,但由于父母革命工作的需要,我们兄弟三人都没有在老家出生及长大。1950年随父母到上海。时父亲任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母亲任接管的上海私人广播电台台长,后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幼年我们是在上海度过的。1952年3月父亲在《解放日报》发表《学习毛泽东思想来掌握资产阶级的性格并和资产阶级的思想进行斗争——读〈毛泽东选集〉的一个体会》。此文受到党中央的重视和毛泽东的赞许,由党中央理论刊物《学习》杂志转载,要求全党干部学习。由此1952年6月父亲由上海调至北京,任中共中央马列主义学院一分院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一分院主要是培养、训练东南亚、大洋洲等地区的共产党干部;二分院培养国内党的高级干部,也就是后来的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一分院院址在今北京西郊玉泉路,现为中科院研究生院所在,离八宝山革命公墓不远。当时是一片荒凉,原打算中央办公地点设在这一带,所以复兴门往西这一片曾叫新北京。幼儿园就在一分院内,童年时光在此度过。离玉泉路东边不远是五棵松,曾经是傅作义部队的驻扎地。解放后建立了中共中央直属干部子弟育英小学,中央军委所属的“十一”学校,都是干部子弟学校。育英小学是原延安的保育小学,行军两千里来到北京五棵松这块地方重新建立起来。小学大部分时间我在此度过,记得学校小公园的假山、亭子就建在碉堡上面。学生一律住校,实行供给制,周六才可回家。由于形势的需要,一分院撤消,工作人员与二分院合并,建立中共中央党校。此时的父亲由毛泽东提名,到北京大学工作,开创了大学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事业。这样1957年父亲到北大工作后,我于小学四年级转学到北大附小就读,之后上北大附中初、高中部,于1966年“文革”爆发时,正在高中三年级苦读,准备高考。风云突变,高考取消。1967年下半年西北“三线”建设需知识青年,我应召赴青海省地质队当了一名钻井工人,工龄从1968年1月1日算起。在艰苦磨炼中迎来1977年恢复高考,抓住机遇,参加考试,由于青海不放人才到内地,于是进入青海师范学院物理系就读,毕业后获理学学士。青海工作、学习近二十年,青春年华奉献于此,做过工,当过中学教师,在西宁市委党校当过教员。这二十年对以后的发展,无论在政治、文化、心理、体魄上都经过历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坚韧顽强、达观开朗的性格与品质,这是干事业的重要素质。1987年调到河北燕郊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1992年调入北京广播学院。1993年至1994年在北京大学黄枬森教授指导下做访问学者,收获甚大。之后在理论界渐露头角,有了一些学术成果,也可算是厚积薄发吧,真正出点成就也就是近十年光景,而前半生都是铺垫。
  慈城是老家,是冯氏千年望族的大本营,尽管一直没有机会回去,但一直是心向往之。从小就耳闻目染父亲一口的浙江味很浓的“普通话”,从他身上自然流露的江浙才子文人的倜傥气度,对我们子女也有影响,这种文化熏陶是无处不在的。至今我喜酌绍兴黄酒,即是一例。欣闻故乡发展很快,今非昔比,只要有机会一定赴故乡看看,并为家乡建设尽微簿之力。

知识出处

江北之骄

《江北之骄》

出版者:哈尔滨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43名江北籍专家学者的文章,意在增进海内外江北人与新江北的相互了解,激发爱国爱乡之情,同时对青少年起到教育启迪之功。包含照片、人物简介和回忆类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冯宋彻
责任者
冯宋彻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