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星点滴讲故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北之骄》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029
颗粒名称: 零星点滴讲故乡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204-208
摘要: 宁波市江北区籍学者郑道中的这篇文章记述了他的故乡和浓浓故乡情。
关键词: 故乡 介绍 郑道中

内容

我的故乡在宁波江北区慈城镇半浦村。虽然我是个耆老之人,但是喜逢盛世之年,促使我把五十年前看到的、听到的、有的可能不太准确的印象写出来,以增加一分故乡痴情。
  每当我想起故乡时,常为她骄傲,有青山前后簇拥,有江水自西向东流过,天朗气清,遍地翠绿。当石板小路被骄阳晒得发烫时,知了就会狂叫稻谷“熟了”。在村中小河里,一年四季有鱼有虾。尤其是夏日夜里,在灯火照耀下的田埂上、小河旁,毛触郎(螃蟹)横行挡道,俯拾即是……。故乡是地地道道的鱼米之乡。
  我常为故乡拥有名宅大第而骄傲。村里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藏书楼——二老阁。有讲不清楚属于哪个皇朝的中书第、进士第、解元第。还有标志着曾是乡绅巨贾、官僚望族的深宅大院:村西有梅树坞、乐善堂、和庆堂、大小门头;村中有九房、大堂、茶栈、大屋;村东有国相房、前八房、后八房、孙家、周家;村前有四重院落的义庄;村后有旧宅、弄里、大道地等等。充满着历史的气息,文化的韵味,还估计有十九世纪初叶某些商贾兴衰沉浮的轶事。我出生在大屋,住过九房和二老阁西边的偏房,遗憾的是我对它们历史一无知晓。我记得大屋内有几块很大的牌匾挂在前厅的横梁上,其中有一块似写有“魁元”二字。我很想乘此机会建议,如果把散落在各处的历代牌匾收集、保护起来,其意义应是无可估量。我见到过二老阁的二层飞檐楼阁,似以在抗战初期被拆掉。据当时的小朋友后来告诉我,二老阁有几箱藏书放其家中,因无人收管,被当作柴火,一天一天的全被烧光。
  我常为故乡的民俗文化活动而骄傲。春节,万象更新、鞭炮声声,串游在乡间院落的大头和尚、车灯、马灯十分热闹。他们都会给各家带来吉祥的欢乐。我高兴地回忆起少年时曾有幸跑过一次马灯,跟着领班走遍了方圆几十里内的村庄。几位唱马灯调的高手,给人留下愉快的记忆,他们唱的曲调是一样的,而歌词可以临场自由发挥,有针对性的,随心所欲地编唱,常常逗得乡亲们、尤其是大姐们开口大笑。夏初,照例有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大会,来自全乡各村的乡亲,都带有“道具”来参加,有的把城隍庙、土地庙、关帝庙的菩萨给抬来了,供人敬香点烛跪拜。有的扛着绣有青龙、黄龙、金龙等三角形大令旗,需有七、八个人同时把持,其旗之大,我在别处再无见过,有的抬着漂亮的“台阁”,有三、四个小孩穿着色彩鲜艳的戏装,同时坐在或站在一个台上,由四人同抬、另有四人相帮。尤其是密集、清脆的小锣声和悠扬的丝竹音,伴随着婆娑起舞的“纱船”,这是再美不过的了。北方叫“旱船”,但为它伴舞的音乐且是另一个风格了。还有舞龙队、高跷队等等。这种集会大概半浦是一个点。行会开始时,由一位拿着鹅毛扇的人领头,在半浦小学的操场上走了一个“八卦阵”,然后在村周围绕了一圈。全村老少都出来看热闹,并捧出凉开水招待乡亲,每个人都怀着同一信念,盼望有个好收成。在炎热的夏天,我记不得应该是哪天晚上,赭山周围村落的村民都有到山顶龙王堂拜菩萨的习俗。说是拜菩萨,其实可称为庙会。半浦距赭山约五华里,上山约三华里,夜幕降临时,月亮高挂,田野小路上行人络绎不绝,老婆婆拎着专用的香篮,小孩们在月色下乱跑乱闯,跑到山上,大汗淋漓。龙王堂内香火兴旺,小贩们大声叫卖,热闹异常。围坐在山顶上,乘风凉,尝明月,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喝杯刨冰水或目莲汁,十分爽快,其清凉的薄荷味似至今残留咀角。可是令人十分惋惜,不知是何年,龙王堂被付之一炬,可怜焦土。
  我常为我的母校——半浦小学而骄傲。也许我没有进过中学的门,对启蒙小学情有独钟。尽管母校已随历史进程,结束了使命,但她辉煌的过去,长忆在受她培养的学生心中。我在低年级时,就跟着大哥哥们学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大刀歌》,《满江红》等等,学校抗日救亡气氛浓厚。在高年级时,受到了校长兼语文老师赵燮芳的教育,听说他是中共地下党员,后来牺牲在慈城大宝山,我对他怀有深深敬意。不久前,我知道郑巧春老师也是一位革命前辈,她曾经带着我们到狮子山游足,有张照片,留我身边。我还记得叶湘君老师,在我到上海后,她还写信关心我……。往事已越五十年,祝愿健在的老师和同学们晚年幸福,希望半浦小学旧址在为故乡经济、文化、卫生、体育各方面事业发展中,继续她的辉煌。
  我常为知识贫乏,不知道半浦怎么形成,怎么发展及名人名事而感到愧疚。希望知情的乡亲、专家、学者给予赐教。三十年前,我路过渡头对面义渡庵时,曾见到一块已有一半入土的石碑,上面刻有“灌浦”事迹,具体内容已记不清,大体是赞扬当年为水利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由这块碑,我知道半浦的原名为灌浦。顾名思义,是个水利之乡。据传说,郑家有一位老祖宗,不知是何年何月,当过大官,因得罪皇上被砍头处决。其家人用黄金做了个假头入殓埋葬,为了免除被剥尸之虞,在各处做了10个大坟墓。其中之一就建在村西头大闸铺旁。墓前铺有青石甬道,两旁站立石人石马。当年我曾与小朋友一起在此玩耍。在墓前方的小河上,有一小桥,起名为“砚瓦桥“,其形状同普通砚台完全一样。在这远离村庄的荒野里,设置一块砚台,是否同死者生前爱好文墨有关?由此相连,是否同老祠堂还是伯宗祠的最高祖宗有某种未知的联系?半浦老祖宗,对水利开发、美化环境是十分讲究的,村内穿插有三纵三横小河,清静的河水在村西头由姚江引入,灌溉着成百上千亩水稻田,又缓缓地流入村庄,从村民的住宅门前或后门外或一侧流过,既方便生活用水,又可在自家院内垂钓,悠闲自得。立夏前后,村民会组织起来挖河,疏通和清理河道。当时大概没有姚江大闸,小河之水随着海潮时涨时落,调节着人们生活气息。前人也十分注意植树造林,村前瓦尼庵(音)的一片葱绿竹林子,村后名叫“大姆”的老树林,学校操场四周的杨树,还有小河旁、车盘头的棵棵槐树,点缀在村旁和田野,为村民造福,为故乡增光。
  我常为半浦走向破落而感到惋惜,但这不是由个人愿望所能决定的。凭我某些印象推测,半浦衰落始于20世纪初,其最大祸害是鸦片烟毒流入,某些乡绅嗍鸦片成瘾,又加上这些人不良习俗,狂赌豪饮,不思家业,日渐破产。这种现象估计延续到抗战胜利前夕。我见过可能是半浦最后的一个吸毒者,我呼其为叔公,原是财主,最后潦倒不堪,贫病交加而死。据说,梅树坞变成废墟,义庄被拆卖,弄里一场火灾烧得精光,八房弄一度作为药材市场的衰落,都多多少少与它的主人吸鸦片及狂赌豪饮有关。当然这还需作进一步考证。其二是连年的战乱,尤其是抗战时期,许多大院主人带着全家老小远走,院内所剩无几人,农民把牛厩搬进了高墙大院。人气不旺,财源断绝,大院无人维修,日晒雨淋,不少院落自行倒塌。或拆东墙补西墙,变成堆堆瓦砾。再加上国民党苛捐杂税,农民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所以,在解放前,故乡已经走向衰落,其景况一年不如一年。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我再次回到故乡,其面貌已经起了很多变化,通向慈城的路改成了平坦水泥路,有公共汽车直通宁波,八房弄盖起了新的整齐的农贸市场。水利设施有了很大的进步,不用老牛拉车提水了,水车成为古董,可进博物馆。耕作技术也有了改进,拖拉机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许多劳动力从大田上解放出来,走向工业,走向城市。农民收入来源多了,生活好了,新农村的雏型日渐出现。今天,我们要高举党的十六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要珍惜和保护好本地历史文物,注意村民生存环境的改善,并使其不断优化。
  在慈城古镇建设带领下,乘着姚江林带建设和将要开始的高速公路建设的东风,衷心祝愿故乡更加富裕、更加美好。

知识出处

江北之骄

《江北之骄》

出版者:哈尔滨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43名江北籍专家学者的文章,意在增进海内外江北人与新江北的相互了解,激发爱国爱乡之情,同时对青少年起到教育启迪之功。包含照片、人物简介和回忆类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郑道中
责任者
郑道中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