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书琐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北之骄》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026
颗粒名称: 少年读书琐记
分类号: K825.6
页数: 6
页码: 166-171
摘要: 宁波市江北区籍学者罗精奋的这篇文章记述了其在抗战后期读书的经历子。
关键词: 求学史 抗战后期 罗精奋

内容

抗战后期,我在沦陷区慈谿县城所在地孝中镇(现为慈城镇)念书。1945年夏念到初一。胜利后,我们这帮人被称为“伪学生”(按说军政人员可称为伪军人、伪职员,工人、农民、青年学生怎么能加上“伪”的称谓呢,其实这正是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掩盖其消极抗日、勾结敌伪的一种伎俩)。按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规定,必须通过甄别考试方能入学。我在1945年9月经过甄别考试进入慈谿县县立初级中学(现称慈湖中学)插班。这次考试的数学试题多是鸡犬同笼一类的四则题,我对这类计算公式背得滚瓜烂熟,因此数学成绩获得高分,接近满分。
  上学
  我是走读生。家住城里厢玉皇阁一处百年老屋,原系官第,前后二进,宅寓临水,傍河而筑。西墙下躺着一条宁谧的小河,对岸有个河埠头,石步阶一直伸到水面,时不时传来女人浣洗中杵棒榔柱捶打衣裳轻轻的笃笃声。秋后,盛装蕃薯的小木船摇着橹,发出咿呀咿呀的声音,穿过苔迹斑斑的桥洞驶来。推开灶间那扇河窗门,吊下菜篮,放上几枚铜板,就可拎上来满竹篮子蕃薯。
  入学后,到姜家岙的贞社上课,正南正北,正好是一条笔直的直线距离,步行约需半个小时。一早,穿上妈妈衲的布底鞋,斜背着布书包,踏上民主路这条青石板铺设的路,沿着右侧水乡一条水面不甚宽的河道(可惜现已填平,成了水泥路),走到五板桥处,背后庵堂里虔诚的念佛声和悠扬的击磐声就听不太清了。民主路上,算那五板桥内一批建筑群落最有气派,庭院深深,栉比鳞次。桥面铺的是五块一尺厚的整条石,门内过道用长方形的青石板砌成。石头门栿上两扇大木门乌黑乌黑的,门前坐镇一对翘首昂视的石狮,粉色的马头墙错落有致,青砖玄瓦,飞檐斗拱,雕花窗棂,透漏出质朴典雅、古意盎然。
  再往前走,到了小河的尽头,跨过北面城墙遗址废墟,就可以翻上阚湖西坡山岗。山岗上丛丛簇簇的树木枝桠中有一条碎石块山道,曲径蜿蜒延伸,通往贞社。山道僻静,荒草迷离,微风吹来,簌簌作响。有几堆坟冢,其中一座有些名气,葬在水中,传说墓主人叫拗孟公,并蕴藏着一段美妙奇特的民间故事。山坡路上难得遇到行人,农家的小黄狗守护着它主人用土坯和稻草搭起来的茅舍,盯着我这个陌生的过路人独步走来,有时汪汪的吠了几声;偶尔一群红嘴兰翎的小鸟,或掠头而过,时上时下,忽左忽右,舒展轻柔灵活、流星穿梭的舞姿,或栖息树枝,叽叽喳喳,啁啁啾啾,吟奏清脆嘹亮、委婉动听的曲调。山岗高处,极目凝望:晨曦时节,煦暖的朝晖射过云层,从湖那边送来,树梢淡淡地涂上一层金晃晃的红光;傍晚时分,夕阳染红青龙山,余辉洒向慈湖,粼粼波光,投映山岗。东面,湖堤上清乾隆年间建造的双檐六角攒尖式“师古亭”,宛若睡莲浮在清澈潋滟的水面上;前方,山岙缕缕炊烟与山间阵阵薄雾交融萦绕,飘拂着,飘拂着,丝织成白茫茫帘幕,聚了散,散了聚,幽秀的北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增添了几分朦胧和神秘;西边,田野的那一头,有座大宝山,平地兀立,侧耳细听,似乎那厢古战场隐隐约约的传来朱贵将军率部奋勇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激战声,传来可歌可泣的太平天国将士们与洋枪队的厮杀声。贞社,是一幢别墅式建筑,是粉墙红瓦两层楼三开间的新式小洋房,与当时县城中一片古老的明清建筑形成显明对照,十分耀目,象一颗珍珠玛瑙镶嵌在翡翠玉带上。贞社后墙外就是苍郁的山坳。远方,层峦叠嶂,连绵迭翠。那时,野兔雉鸡经常出没。几位老师暇时上山打猎,总是有所收获,回校烹饪,一顿野味美肴,一片欢声笑语。
  上课
  在学校里我最喜欢数学,也喜欢化学。化学课老师常在贞社主楼底层实验室中做实验给我们看,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习兴趣。有时,我还去位于骢马桥——一座高耸的月牙形石拱桥西南方向的钱止能同学家摆弄试管,亲自动手,将花生油和碱水倒在一起,初始上下两层,泾渭分明,摇晃几下,就变成乳白色有点浑浊的液体,怪好玩的(钱止能对化学、物理特别钟情,有科学家的痴心执着精神,可惜上世纪60年代在湘江一次游泳时遭不测)。最不喜欢的是语文。我小学三年级曾因语文补考不及格差2分而留过级。课堂上讲文法,索然无味,闹不清子丑寅卯;轮到作文,更使我又头痛又害怕。
  在我们班上思想活跃、才气纵横、引入注目的同学是沈赞璆(现名沈竹)、戴竹馨、陆平一等几位。记得有一次,大约在1946年深秋,沈赞璆写了一篇题名为《秋收》的习作。这篇作文深得语文老师喜欢,浓圈密点,作为范文,予以表彰,并在课堂上朗读和讲评。文章内容讲的是,一位农夫在秋收的田野上仰天长叹,瑟瑟秋风吹拂着他灰白的胡子,吹乱了他花白的鬓发,整年累月的操劳,辛勤耕耘,纳了税,缴了租,到头来所存无几。妻儿老少一家子来日又如何度过呢?!这是对“人吃人”的旧社会的控诉、揭露、谴责和鞭挞,内容悲怆,寓意深邃,构思新颖,文笔清隽,富有战斗性。说明作者经过缜密的观察,有丰富的想象力。我那时对旧社会缺乏了解,又不懂得形象思维,只会“实话实说”。语文老师给我的评语是:“平铺直叙”。所以在初二、初三两年中,我的作文分数多是六十几分,有时还不及格。
  但有一次是例外。那是记述数学老师叶韵倩在课堂上的谈话。1946年某一天,叶老师在数学课上不讲授数学,而是对沈、戴几位同学出走,据说去找三五支队一事(事后得知,传闻与实际有些出入)和颜悦色地进行劝说和开导,像是在讲一个动听的故事。大意是在青少年时期应当好好上学,认真读书,学好文化基础课,充实自己,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大家要劝他们回到课堂上来。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这篇记事文受到语文老师的好评,居然得了七十分。这是难得的一次高分,也是初中时期唯一的一次高分。不过即使这样,在解放前我仍然没有喜欢过语文课。
  课外
  到了初三,或许是同台演出《阿Q正传》的机缘,我与陆平一比较接近。台上,他与我分别扮演阿Q和小尼姑。戏中,阿Q要用手指头摸一下小尼姑的头顶心。为了免得“男女授受不清”,我就男扮女装。可在舞台上,我连一句台词也没有。大约就在这一时候,陆平一借给我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虹》。这是在启迪我、引导我。我硬着头皮看了,生吞活剥,抓不住主题,不明白中心意思。那时我只觉得没有像《水浒传》、《封神演义》、《三侠五义》这类明清传统章回小说那样,既有生动有趣、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充满悬念、扣人心弦的情节。
  毕业前后,陆平一邀我和方能刚一起编印刊物《曙光》。陆平一在钢板上刻蜡纸,他的字写得特别工整,特别规范。我调配油墨,用手推滚筒式的油印机印刷,有时稍不留心,油墨蹭到了衣服上,白洋布汗衫染成了花衣裳。有一段时间,我住宿在乍浦张陆村平一家,位于慈城西乡。那时天气炎热,刻成的蜡纸如不马上油印,就容易印出不少麻花点,我们就将蜡纸放在堂厅的磨砖地板上,那儿地温较为阴凉。我那时年龄小、个头矮,懵懵懂懂,知之甚少,一心只想着当好平一的帮手。平一象兄长,性情淳朴,待人厚道,家母也十分信得过他,鼓励与他多交往。这也是我后来与他一起报考鄞县县立中学(现称宁波二中)高中部的一个原因。之后,我又知道策划并领导《曙光》刊物的是王长岳、童永福。王长岳和陆平一是我跟着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曙光》刊载进步同学来稿,内容多是抨击旧社会,深切盼望解放。开始是32开本,后来改为16开本。大概一共出版了六、七期。最后一期出版日期选择在1947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11周年纪念日。这个日子是有意安排的,表明我们要学习鲁迅精神,与旧社会、旧日礼教彻底决裂。所以虽然由于当时宁波的政治环境恶劣就停刊了,但曙光社成员继续战斗,有的奔赴四明山,拿起枪杆子,投身武装斗争,有的以学生身份作掩护,坚持地下隐蔽斗争,参与并组织学生运动,大家共同迎接黎明的到来。

知识出处

江北之骄

《江北之骄》

出版者:哈尔滨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43名江北籍专家学者的文章,意在增进海内外江北人与新江北的相互了解,激发爱国爱乡之情,同时对青少年起到教育启迪之功。包含照片、人物简介和回忆类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罗精奋
责任者
罗精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