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整雅志》
唯一号: 112434020220000678
专题名称: 春联
文件路径: 1124/01/object/PDF/112410020220000029/001
起始页: 0296.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每逢新春佳节,千家万户都在门口贴上大红醒目的春联,以此烘托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春联起源于春秋战国,成形于五代时的后蜀,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 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成,“桃符”是用桃木削制而成的,这种“桃符”一寸多宽,七、八寸长,并在板上写有“灭祸降福”之类的吉祥话,钉在门的两侧,以此作为“更新除旧”的象征。借此“镇妖压邪”。这又得追溯上去,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将某些自然灾害或自然现象误认为神鬼作害,便在春节时于门上悬挂这种“桃符”板,以祛鬼压邪。 到五代十国时期,这种“桃符”有了新的发展。公元935—938年间后蜀的国君孟昶,在每年的春节前夕都要下令翰林院士在桃符板上写对联,一次辛寅逊写桃符板时,觉得辛的词句欠佳,便亲自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词句。这是有史可查的人们公认的我国第一副春联。 春联这一名词的诞生,则在明朝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在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以缀新年。自此,春联之风传到民间,至今不衰。

知识出处

整雅志

《整雅志》

本志集《整雅鲍氏宗谱》村情两方面的内容,凡居住在整雅村的村民,不分姓氏、政治观点、社会地位、宗教信仰、职业,根据自愿都可参加,不愿参加保留原谱所载,不书新丁。拟集分、村族史事、记事篇、行第排列、世系图列、名表、传介、传记、墓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整雅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