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亳塘村铸锅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唯一号: 112434020220000583
专题名称: 永康市亳塘村铸锅
文件路径: 1124/01/object/PDF/112410020220000024/001
起始页: 0086.pdf
专题类型: 工业产品

专题描述

清光绪十五年(1890),亳塘村人创办的首家铸锅作坊锅炉,由应文龙在四十五都新渥开业。光绪廿九年(1903),由亳塘人开办的第二个铸锅作坊由应文贵在芝英百集开张。次年应文郎的家庭作坊相继开炉,亳川应氏的铸锅业在永康占了半壁江山。 当时学铸锅手艺的当然不止这几个人。这几个是吃螃蟹敢闯人先的。应文贵在芝英做了几年,收入很不理想,就更换工场,迁到下亳塘,以亳川公祠当作场。应文郎也跟着搬迁,搬到黄坭坳,以志祥公祠当作场。亳塘和黄泥墈都是小村没有集市,只是工场租金便宜一些而已,想做出市面,难。 第三次搬迁是1910年了。应文贵搬到方岩派溪,以文楼村人的一个祠堂当作场,办起了应发华锅炉厂;文郎也搬了,搬到胡库,办起了应大兴锅炉厂。工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不但技术、工艺成熟了,经营思路成熟了,他们办作坊的位置找正确了。应发华,果然一天一天地发起来了,发得很火红。由家庭作坊发展到雇老师、叫伙计、带徒弟,人员扩充、产量扩大、销路扩远,红发一时。也正因为受到了启发,亳塘人从那时起,学铸锅的人多了。到民国20年(1931),亳塘村吃锅炉饭的人有上百人。应发华发了,造房屋,竖炉间,搬迁到自己的新厂区了。那时应大兴还没有大兴,连小兴都可能未达到。文郎的作坊又一次搬迁。这次搬迁是文贵搬出去的文楼村人的祠堂,接上文贵的老炉基。也可能是工艺技术成熟、经营思路合适,或者是交通地利的因素,过了几年应大兴也兴了。也应是受这二位叔伯兄弟的传奇式办锅炉办发财的影响,学锅炉手艺的亳塘人更多了。并向远路拓炉场,安吉、孝丰等地都有亳塘人经营的锅炉了。而且是有相当规模的炉场。在此同时,好手艺的老师傅、名扬锅炉界的人物也跟着出现。30—40年代的应新科,40—50年代的应德盛和应荣贵等等。他们的铸锅手艺全面,司炉、车头、煤帚样样精通,名气很大,工资收入也高。小作场的小老板是雇不起这些好手艺的老师傅了。随着高技术人员的大批出现,永康人的家庭式作坊锅炉来了一个大踏步向前,家庭作坊向工厂式靠拢,也可以称工厂了。发展到一个车间二只不倒翁炉。除夏季外,几乎天天开炉的工厂式生产了。50年代,江西、福建、安徽的江南和本省(除绍兴外)各地都有亳塘人的锅炉界行踪。到如今,徙居在江西、安吉、磐安、萧山等地的应氏子孙,有好大一部份是跟随着上代人做铸锅工在当地定居的。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亳塘村志第一册》

本志由村族编年史事、专志各卷组成,综叙村情,竖述史实。内容设亳塘记事、氏族系图、村民直传、丛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