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陈亮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橋頭周村志》
唯一号: 112434020220000558
专题名称: 寻找陈亮
文件路径: 1124/01/object/PDF/112410020220000021/001
起始页: 0235.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多少年来,我的脑际时时萦绕着一个问题:“陈亮是怎么死的?” 史书只记载着六个字:“未至官,一夕卒。” 这个“卒”字有千钧重;这个“卒”字成了千古之谜。 那是1194年阳春3月。 陈亮吟唱着“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豪情满怀地从杭州小河坐上官船,沿着运河向南京出发。 一年前,光宗皇帝亲擢陈亮为进士第一,状元及第。七月授陈亮为建康节度判官厅公事。光宗皇帝还亲口许愿将大用陈亮:“往赞候藩,姑循近比,朕之待尔,岂止是哉!” 春风得意,鸟语花香。 陈亮的满腹经纶,陈亮的一腔报国之志,犹似大鹏展翅,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 陈亮的整军韬略,平虏计划,都已成竹在胸…… 一路上,陈亮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风生。 但是,陈亮的心地太光明了,他对黑暗的恶势力,他对种种阴谋诡计都估计不足…… 历史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搞阳谋的人常常总为搞阴谋者所败。而使历史走向曲折! 杭州到南京才几许水路? 陈亮怎么会突然“未至官,一夕卒”而讲不出患什么病? 更奇怪的是,陈亮死后,有人却往他身上大泼污水,说他“以渔色非命”。 造谣,污蔑,暗杀,投毒都是搞阴谋者的惯用伎俩。他们硬给陈亮身上泼污水,不正好暴露是他们害死陈亮的蛛丝马迹么? 因此,结论只有一个,陈亮是被他当时的反对派害死的。 我常常拍案叹息,陈亮实在死得太冤枉了:“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但是,我又常常觉得陈亮并没有死,陈亮永远活着…… 那么,陈亮在哪里呢? 我看见,他在历代名贤李贽、方孝儒等人的书卷中。 我看见,他站在毛泽东面前,朗声地吟诵着:“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陈亮不光是中国的,而且还是世界的。他不仅在当代大学教授邓广铭、方如金等人的著作中,他还和美国学者田浩教授一直在亲切地对话。 陈亮是你!陈亮是我! 陈亮是一面旗,他插在历史的高地上,迎风飘扬! 陈亮是闪电,划破了黑暗的长空! 陈亮是惊雷,把沉睡的大地,震得地动山摇! 陈亮是一股山间清泉,滋润着广阔田野里的禾苗和花草树木…… 陈亮是怒涛,在学术界、思想界激起千层浪花! 陈亮没有死。 他在灿烂的星空中,至今还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陈亮的《酌古论》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大雪封门已有两三天了。天是出奇地冷,屋檐下结的冰棱足有一尺多长。陈亮的祖父劝陈亮说:“大冷天,不要用功了,早点休息吧!” 19岁的陈亮还是坚持来到书房,他用火石点燃了纸媒,再用纸媒点燃了蜡烛,整个房间一下子亮堂了。 陈亮呵呵手,坚定地在纸上用毛笔疾书了三个字:“酌古论”。接着他在《酌古论序》里写道:“……吾鄙人也,剑盾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及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酌乎此也。” 好大的口气啊!谁能相信,这些话竟出自一个19岁青年之口! 难怪当时婺州郡守周葵见《酌古论》奇之,相与推荐,说陈亮是“他日国士也。”请为上客。 如果你认真读一读《酌古论》你可发现: 每一篇都闪耀着真理的光华! 每一篇都迸发着智慧的火花! 每一篇都横溢着真知灼见! 论事,论人,论敌,论谋略,论兵法,论胜败,论得失,都有出奇的见解! 在论《光武》篇中,陈亮说:“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略者不可以仓卒制,而功者不可以侥幸成。略以仓卒制,其略不可久,功以侥幸成,其功不可继…… 此论,何等深刻! 在论《先主》篇中,陈亮说:“用兵之道,有攻法,有守法,此兵之常也;以攻为守,以守为攻,此兵之变也。攻专用攻法,守专用守法,其败也固宜也。然守专用攻法,攻专用守法,亦焉得不败哉!” 此论,又是何等精辟! 我读《酌古论》,我仿佛看见了陈亮书房中那熊熊燃烧着的烛光! 一灯能除千年暗! 这烛光,真可以说是上照千年,下照万代啊! 陈亮在论《崔浩》里说,有的军队,友军之间,贪而无亲,轻而不整,胜不相逊,败不相救,一夫先奔,万夫争溃…… 八百多年后,在抗日战争中,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有些军队的败局,不正是这幅样子么! 陈亮在论《常封清》里写道:“懈则击之,退则蹑之,食则掩之,夜则袭之。” 毛泽东的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不正是陈亮所论战术的继承和发展么? 《酌古论》是论史,论人,论战术,论战略。读着它,我觉得每一篇都闪耀着真理的烛光! 陈亮上书有感 历史上给皇帝上书的人,何止万千! 有的为国为民,赤胆忠心;有的奉承拍马,投上所好;有的阴险狡诈,荼毒忠良…… 因此,上书的人有的坐牢,杀头;有的封官、荣升… 震动朝野,家喻户晓的有海瑞抬棺上书。海瑞是一个清官,他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直言犯上,如无重臣徐阶周旋,差点为糊涂的皇帝所杀,当时总算避免了一场悲剧。 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有彭德怀元帅给毛泽东主席上书,其中有一首民歌:“谷撒地,茹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农民鼓与呼?”彭元帅讲的句句都是实话,毛泽东原是一位英明领袖,在万岁万岁万万岁声中,也竟像历史上有的皇帝一样专横糊涂,硬是把这位赤胆忠心的大元帅打入十八层地狱。 但是,作为一介草民,屡次给皇帝上书,震动朝野,青史长存的却只有陈亮。 1169年,斯时宋金议和初成,朝野忻然,庆得苏息。年仅27岁的陈亮独以为不可,至临安上《中兴五论》。在书中他提出一系列治国方略;任贤能以清官曹,尊老慈幼以厚风俗;立纲目以节浮费,示先务以斥虚文;严政条以覆名实,惩吏奸以明赏罚;…… 由于他的《中兴五论》入奏,奸臣不投。1178年春正月,36岁的陈亮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又到临安伏丽正门,给孝宗皇帝上了《三书》,他在书中直言:“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他又直言指孝宗皇帝:“驱委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 两次上书都是毫无结果,岁月流逝,到1188年,陈亮已46岁了。但是他仍然壮心不已,至金陵,察形势,又再上临安给皇帝上书。这便是《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他在书中说:“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智者而后知其不济也。” 外国人有句名言:“天下最愚蠢之事,莫过于把珍珠献给猪猡。” 历史上的皇帝多半是糊涂的,即使英明如唐太宗者,听了反面意见心里也是很不舒服的。因此,可以说,凡是直颜犯上给皇帝上书者,都有天下最愚之嫌。 但是,难道我们应该赞赏,效仿那些苟且偷安,庸庸碌碌,明哲保身的庸夫俗子么?还有那些无事则我享其利,有事则人当其祸的伪君子么? 不,我赞美海瑞、彭德怀,为国为民,赤胆忠心的大胆直言! 我更赞美陈亮不折不挠,青年立志,白首奋身,屡挫屡勇,穷且老而其志不休的精神! 且议陈亮求官 世上的人,想当官的很多。 但真正能当上官的人又很少,因为做官要有“官运”。 我的一位当官的朋友,介绍经验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其实这便是“官运”。 譬如《水浒传》里的高俅。官做到太尉,便是因为一个球跑到他身边,他随着一脚踢回给端王,而做了大官的。还有一则笑话,民国时期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要找一个勤快的人当县长。他认为早晨起得早的人肯定勤快。有一天,一个赌鬼,搓麻将到天亮后才回家,刚好被韩复榘碰着,他就认定他起得早,是勤快人,于是被任命当了县长。 而有的人,一生想当官,偏偏又做不了官。 陈亮便是一生都想当官的人。 他从1161年,19岁时参加科举考试,直到1193年中了状元为止,可以说,为了求官,奋斗一生,头发都熬白了。 当时的科举考试,只考两门,一门是经义,一门是诗赋。不管你有多大学问,不管你有多大才能,不管你有多大本领,只要答卷不合考官的心意,您就别想当官。1177年,已有35岁的陈亮,秋试时,试官何澹校其文而黜之,气得陈亮连连说:“亮老矣,反为小子所辱。” 但这实在也是没办法的事。 陈亮有位表兄叫吕伯恭,年纪只比陈亮大五、六岁,但是他却在1163年便中了进士,成博学宏词,陈亮年纪轻时是很自负的,正如他自己所说:“亮小不自量,谓功名差易耳!”他原以为弄个官当当,凭自己的本事,手到便可拿来。谁知官运不通,竟连连受挫。后来,他情不自禁地感叹说:“亮二十岁时,与伯恭同试漕台,所争不过五六岁,亮自以姓名落诸公间,自负不在伯恭后。而数年间,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不齐,伯恭遂以道德为一世师表,而亮沉陆残破,行不足以自见于乡闾,文不足以自奋于场屋,一旦坐于百尺楼下。行路之人皆得以挨肩叠足,过者不看,看者如常,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 而得燃也。……” 悲切之情,跃然纸上。 如果有人认为,陈亮求官是名利心重,官瘾大,那就大错特错了。陈亮求官心切,是报国心切,他有一颗火烫火烫的心,他一生执着的追求,便是报效国家,报效民族,报效百姓,报效君王…… 陈亮的一生难道都没有官做的机会么? 不是的。1178年陈亮给孝宗皇帝上书之后,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以励群臣,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这件事只有亲近皇帝的曾觌知道,曾觌本是个贪官,投机钻营,看皇上要重用陈亮,他便想讨好陈亮,拉拢陈亮。就决定将这消息先偷偷告诉陈亮。陈亮得知曾觌要来见他,他却跳墙而逃。渡江东归。 孝宗皇帝召见他,要给他官做,他却干脆辞道:“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 这就是陈亮,大丈夫之志地久天长,君子之心冰清玉洁,有所为,有所不为也。 陈亮想做官,但他要做是的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官。 陈亮的人才观 要治理好国家,要管理好社会,古人说:“为政之要,惟有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一个企业要振兴,要腾飞,也必须要招贤纳士,才能招财进宝。 人才的重要,在理论上已为世所公认。但在现实中,这个问题并未真正解决。许多党政领导人也好,许多企业大老板也好,“重视人才”有的是口头唱唱,有的是叶公好龙而已。一接触具体人,他们便常常视异己者为不肖,视合意者为贤才,实际上他们真正喜欢的还是奴才。就象是唐玄宗的眼里,李白的诗才,远远不如杨玉环的屁股,在现代许多大老板眼中,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远远不如那些女秘书和情妇的大腿吸引人……而真正的英才贤才,往往是不随波逐流,不奉行奴隶哲学的,许多领导人就是不喜欢有独立见解的人,他们只喜欢奴才,不喜欢英才。 人才啊,人才!古往今来有多少千里马,在呼唤伯乐! 人才啊,人才!千古之下,有多少英才异士,怀才不遇,沉没不闻,在仰天长叹! 历史的悲剧绎演着现实的悲剧!陈亮便是在历史上担任过这一悲剧的主角。因此,对于人才问题,陈亮是有很深刻的见解的,他认为驾驭人才的全部艺术,关键在于一个“用”字。 陈亮说:“求才非奇,贵其可用。”陈亮又说:“人才以用而知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 陈亮还说:“虚怀易虑,开心见诚,疑则勿用,用则勿疑……与其位勿夺其职,任以事,勿间以言。” 陈亮认为,用人之道要注意:“才不堪此,不以其易制而姑留。才止于此,不以其久次而姑迁。”而且更不应该:“朝得一士,而暮以当道不便而逐,心知庸人,而外以人言不至而留。……” 这些话,多么精辟啊!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用人问题上的弊端,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世界上,很少有全才,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才该如何用呢?古诗云:“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不为谋。生才为适用,慎勿多苛求。” 因此,陈亮一直主张:“因其才以取之,审其能以用之,用其所长,舍其所短。”但在生活中,却常常演着荒诞剧,诸如让齐天大圣孙悟空去看管蟠桃园,让南郭去吹箫,让韩信去当中郎将,让陈永贵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随着社会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愿这类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剧少一些,再少一些。 自然,要使天下无遗才,是不可能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提出要“人尽其才”。但愿今天,普天之下,能让更多的人,人尽其才,让更多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惟如此,这个世界才会进步得更快! 陈亮的法制观 几十年前,我们国家很不重视法制建设,法治观念淡薄。因此,连堂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一夜之间,便成为阶下囚,直到受迫害致死。许多将军、元帅、部长、省长也都人人自危,朝不保夕,被抓、被斗、被打、被押,直到致伤、致残、致死。“当家作主”的老百姓,平白无辜,含冤而死者,更是何止千万,那时候,真叫无法无天。 用鲜血换来了惨痛教训之后,于是,老百姓在呼唤:“法治”。 许多党政大员、要员,经历了那场浩劫,身受其害之后,也在呼唤:“法治”。 拨乱反正之后,法制建设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一系列的法律,法令、法规、法典陆陆续续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公诸于世了,这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也是民主的胜利,文明的胜利! 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些法律法规,政策政令,都已很不适应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就出现了特区政策,前几年,一些先富起来的地区,例如珠江三角洲一带,还把打政策,法制的“擦边球”作为经验,向各地介绍。而事实又证明,他们打的“擦边球”又是合理的,正确的。 那么,怎么理解法治呢?我想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第一,有了一大套完整的法律,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法律,法规,政策、政令都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调整、完善。第二,不管多么好的法律法规,政策政令,都需要人去执行。真正解决法治,必须解决执法者的素质问题。 陈亮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对社会的治理制定了种种繁密的条法。因此,统治者采取“不任官而任吏,不任人而任法”的主张。他们认为只须有一个熟悉这些条法的“吏”照章办事就可以了。所求于“吏”的既然只是奉行文书,那也就用不着区别他们的智愚、贤否和才不才了。这样的结果袭故蹈常最稳妥,而贪功喜事则会出风险,至于於国家於民族有害有利,他们也不用管。而陈亮认为,这便是当时一切时弊的最大根源所在。 陈亮说:“盖取士贵得人,任官贵责效,立法以公而以人行法,未尝敢曰无其人而法也可行也。其后防人之多私,而法日密,无其人而欲法之自行。盖取士任官不胜其条目之多,而人愈苟且,岂非欲法自行之心有以取之乎?” 陈亮又说:“一法立而一弊生,程度愈严谨,而豪士之气渐拘,禁防益密而旷达之人遭其辱。故积弊之如此,岂创法之所期。” 在我们大力提倡法治的今天,考虑一下九百年前陈亮的这些话,我想也是有其价值的。陈亮的待友之道陈亮是朱熹的论敌。 朱熹作为理学大师,他的基本论点是:为学宗旨——“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归结起来,便是:“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来制约君权,以明天理灭人欲,来训导百姓,服从治理。” 由于理学鄙弃事功,脱离现实,高谈性理,满足所谓心灵修养的境界。结果使许多官员一遇危难(如外侮)便束手无策,只能以“一死”的牺牲,以表平日之修养,正所谓:“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又由于理学的道德要求压制一切,很少问行政才能,也不考虑政绩如何,而多半是是否尽忠尽孝,是否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作为官吏考核、升迁、评论的标准。这样假道学,假道德,便不胫而走,整个社会机体也在极端虚伪的衣装中腐烂。 就在整个社会,整个王朝,都处于昏昏然之时,陈亮却高举反理学大旗,对理学痛加抨击:“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 他又说:“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为性命乎!” 陈亮提倡讲事功,讲实用,“禹无功,何以成六府,乾无利,何以具四德。”他认为既无功利,则道德乃是无用之虚语,他主张王霸可以杂用,天理人欲可并行,搅金银铜铁,熔做一器,以明天地常运而人常不息。 可以说,陈亮和朱熹的理论。观点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 但他们又是交往甚密的朋友。 不管论战如何激烈,陈亮一直把朱熹当作师长,对他非常尊重。他在给林大中的信中说:“朱元晦人中之龙也……” 同时,陈亮也一直把朱熹当作真诚的朋友,把朱熹当作可以曲诉自己衷肠的对象。陈亮常常把自己的遭遇、痛苦、不平告诉朱熹。这在他给朱熹大量书信中都可以看出。还有每逢朱熹生辰,陈亮还常常派人致送一些礼物,他在丙午秋书中说:“千里之远,竟未能酬奉觞寿之愿,雪梨甜榴四十颗,今岁乡间遭大风,梨极难得,极大者仅如此…… 我想,在学术争鸣中,在论敌之间,像陈亮这样心胸坦荡,宽宏大度,光风霁月,不记嫌隙,不小肚鸡肠。争论时是论敌,针锋相对;生活中是朋友,一往情深,曲诉衷肠,关怀备至。这种君子风度,是很值得提倡的。 陈亮笑谈致富术 陈亮说:“富,人所欲。” 但致富之法是千差万别的。陈亮推崇的致富术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当今社会上致富者有两种人,一种是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人,那些出大力流血流汗,善于经营的人,如那些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老板。 还有一种所崇尚的是:“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的理论,社会上有许多大款,其实并不是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他们是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流失中的窃取者,他们多半没有什么真正本领,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才能,他们致富之术,是老子在2000年前《道德经》中说的那一招:“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些都是靠向掌权人行贿,在权钱交易中发迹的。拥有资金后,自然便会像雪球一样滚动起来,愈来愈富。 孟子说:“为仁不富。”又说:“慈不主兵,义不主财。”千古以来大约都差不多。 近读一些古代野史笔记,发现有一篇陈亮笑谈致富术的小品,十分诙谐,录于下面,以飨读者。 永康陈同甫,资高学奇,跌宕不羁,尝与客言,昔有一士邻于富家,贫而屡空,每羡其乐之乐,旦日哀冠谒而请焉。富翁告之曰:“致富不易也。子归斋三日,而后告子以其故。”如言复竭,乃待命于屏间,设高几,纳师资之贽,而进之曰:“大凡致富之道,当先去五贼,五贼不除,富不可致。”请问其目。曰:“即世间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士卢胡而退。同甫言及此,辄掀髯曰:“吾儒不为五贼所制,当成何等人耶?” 略谈陈亮的文风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永康人,能占一席之地的唯有陈亮。 他是辛派词人的主将,他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他的《念奴娇》登多景楼,都是气吞山河,志壮万夫,大气磅礴的作品。还有那几首寄、酬、怀辛幼安的《贺新郎》,更是感情丰富,字字珠玑,催人泪下的佳作。 但平心而论,陈亮真正的成就,并不在文学方面,他用毕生精力研究探索的重点是有关历史、政治、经济、哲学、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他在历史、政治、哲学论著的贡献,远远超过他对文学的贡献。他研究的是“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的每一篇文章犹如“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他语言的运用,有如“风雨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没”。他的文风十分粗旷,豪放。明代李贽曾赞他曰:“士患不粗豪耳,有粗有豪,而后真精细出,不然,皆假也。” 陈亮对文风,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他在《书作论法后》一文中说:“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群。故大手之文不为诡异之体而自然宏富,不为险怪之辟而自然典丽,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不善学文者,不求高于理与意,而务求于文彩辞句之间,则亦陋矣。故此杜牧之云:‘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 现在青年人许多文章,尤其是诗和小说,好像天书,硬是不让人看懂,而自以为这样水平愈高,这岂不是让读者哭笑不得! 我还是赞赏陈亮的文风。 陈亮的婚外恋 中国戏曲里有句唱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可见在中国家庭中,许多婚姻都没有真正的爱情。在封建社会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如此。 陈亮的婚姻,似乎不是包办的,那是义乌秀才何茂恭看上陈亮,定要将其兄之次女嫁给陈亮的。何茂恭是大户富家,其兄叫何茂宏,因为陈亮比他家穷,门不当户不对,开始何茂宏对这桩婚事是有点犹豫的。但后来在何茂恭给他信中说:“吾惧失此士!”一再催促之下,才应允了这桩婚事。陈亮婚后和这位何氏共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但我看陈亮和她的关系并不是很好的。陈亮在《祭妹文》中写道:“昔吾母十四而生我,又二年生汝次兄,又二年而生一男不育,明年遂生汝,自是不复有子。比我年二十有三而吾母以盛年弃诸孤而去。未终丧而吾父以〓困于囚系,我王父王母忧思成疾,相次遂皆不起。三丧在殡而我奔走以救生者,我妻生长富室,罹此奇祸,其家竟取以归,吾弟亦挟其妻而苟活於道旁之小舍。独汝与婢守此三丧……” 从这里可知,陈亮对何氏不能和他共患难是有微言的,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真正的相知,像项羽和虞姬,“你心中我最重,悲欢共生死同。”爱情,自然不光是亲吻和春风,而且应该像严寒中的青松。患难相扶,生死相依。 陈亮家道虽穷,但毕竟是个风流潇洒的人物。大约就是由于家庭婚姻不是那么美满吧。于是有一年,他就在台州和一位名妓赵娟,演出一段相亲相爱的婚外恋。 赵娟是台州名妓严蕊的朋友,那严蕊写过一阕流传千古的名词:“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总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严蕊是位很有才华,又很有情义的姑娘,可惜那赵娟大大不如她,当陈亮替她向当时任台州太守的唐仲友求得脱籍后,却经不住唐仲友一句笑话:“你要嫁给陈同甫,须是忍得饥,受得冻才使得。”她真怕跟陈亮受穷,便疏远了陈亮。可见,这赵娟和陈亮也没有真正的爱情。 爱情,是要有缘份的。 在爱情问题上,也许陈亮是一个悲剧的角色。 陈亮故居 在到处开发旅游资源的今天,名人故居成为人文景观,已很为旅游者所重视。四川有苏东坡故居,山东有李清照故居,陕西有司马迁故居,绍兴有陆游的沈园,有鲁迅故居,兰溪有李渔的芥子园,北京的名人故居更多…… 游览了一些名人故居后,使我想起陈亮的故居。据史书记载陈亮的故居,在龙川河畔的龙窟谷口,此地山环水绕,洞壑幽奇,入口即有两条石龙守门,称两龙夺珠,又叫水峥垅峡,过水峥垅峡,即为小崆峒,高敞轩昂,不施椽瓦,冬暖夏凉。即“龙川书院”旧址,峒背和峒侧均有配套建筑。往西便是陈亮故居,北枕九泄山,南为卧龙山(马铺山),山下有洞,叫水仙洞,传说此洞直通后塘弄。卧龙山西为斗牛山,景点甚多,1958年在修太平水库时多为水库淹没。 陈亮对他的故居是这样描写的: 柏屋三间,名曰“抱膝”,接以秋香海棠,围以竹,杂以梅,前植两桧两柏而临一小池…… “抱膝”之东侧,去五七步,作一杉亭,颇大,名曰“小憩”。三面临池,两傍植以黄菊,后植木樨八株,四黄四丹,更植一大木樨於其中。去亭可十步,池之上为桥屋三间,两面皆着亮窗,名曰舫斋,过池可十四五步地,即一大池,池上作赤水堂三间。又作箔水正临大池,池可三十亩。池旁又一小池,小池之旁即驿路。去驿路百步,有一古松,甚大而茂,当是七八十年之松。“赤水堂”正对之,名曰“独松堂”。堂后为宇廊一间,中有大李树,两旁为小廊,分趋“舫斋”。小廊之两旁即植桃。堂之两旁为小斋,以憩息,环植以竹…… 这是多么美的庭院啊,既幽雅又简朴,既博大又精深,它完全体现了陈亮的风格。 有时,我又想,如果我们永康的有识之士,也重建一座陈亮故居,让人游览,让人思索,让人怀念,未必也是东施效颦吧! 关于陈亮的研究 这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学术界,文学界都开始复苏活跃起来。陈亮这个历史人物,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我们永康市在前几年便已成立了“陈亮研究会”。也发表出版了一些有关陈亮研究的著作。 在诸多的学术著作中,除了方如金等著的《陈亮与南宋浙东学派研究》有一定深度外,我认为对陈亮的研究还没有真正迈出新步子,既没有真正钻进去,更没有走出来。很少有生动活泼,有真知灼见的文章,更缺少迸发智慧火花有力度的作品。 在以陈亮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中,前几年老剧作家谭德慧老先生写了个剧本《陈亮上书》,作为剧本来说,戏剧性是很重要的,但我总觉得谭老先生缺少对陈亮真正研究,仅是为写戏而写戏,所构思的情节子虚乌有,因此,剧本中的陈亮根本不象历史上的陈亮,也还不具备陈亮这个人物特定的艺术形象上的典型性。还有应加登先生也出版了一本《陈亮》,作为儿童读物,作为通俗故事,是有其可取价值的。但对陈亮才气横溢,落磊豪放,深沉大气的性格,尚觉表现不足。 陈亮是个有血有肉,颇具灵性,独具个性,内心世界十分丰富的人。他大智大勇,有谋有略,一腔热血,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他内心有巨大的痛苦,但又是个十分风趣诙谐的人,从他的著作《自赞》及《谪仙歌》都可看出。 陈亮的学术著作,陈亮的品格精神,是我们的巨大宝库。我期待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学者、作家。投入对陈亮的研究。同时我更期望,文学家和艺术家们能创作出具有真正典型意义的陈亮长篇小说,有关陈亮的电影电视剧…… 这是历史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知识出处

橋頭周村志

《橋頭周村志》

本志记述时限,上不划一,下迄2000年5月31日为止,分记事篇和人口篇两个部分,记事篇分章节记叙,以章统节。包括村庄篇、村级组织篇、农业篇、山林水利篇、工商业篇、教育卫生篇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