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芙蓉村服饰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芙蓉村志》
唯一号: 112434020220000484
专题名称: 永康市芙蓉村服饰习俗
文件路径: 1124/01/object/PDF/112410020220000019/001
起始页: 0120.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服式 民国期间,农村男子穿蓝色、白色粗布大襟短衫。农村女子穿青色士林布短衫,黑色宽口裤,女青年穿花衣。城镇学生多穿学生装,女学生穿背带式学生裙。解放后,50年代时农村中年男女衣着未大变,男青年大多兴军装式样和列宁装,女青年穿连衣裙、三角裙、女式列宁装等。1966年至70年代末,男女青年时兴草绿色军装,西装、裙子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服式,女青年也很少有人着花布。80年代以来,提倡衣着多样,曾经出现西装热。接着男茄克衫、喇叭裤、牛仔裤、猎装、滑雪衫、航空衫等。女装式样更多,有各色旗袍、连衣裙、短裙、套裙、西装、牛仔衣裤、牛仔裙、健美裤等。少数女青年衣着以“袒、透、紧”为时髦。中老年服装仍是中山装、军便装、两用衫居多。童装则花样繁多、琳琅满目。农民惯用大手巾,长2米、宽0.5米,白色或蓝色均有,劳动时扎腰或擦汗,冬天作围巾或包头,现已很少有人使用。 鞋帽 1949年以前,农村男女都穿布鞋,冬天穿布棉鞋,雨天男人穿牛皮钉靴或赤足。男人劳动时多赤足或穿草鞋。城镇居民中有穿皮鞋、雨胶鞋、力士鞋、布底鞋等。结婚时,新娘穿红色绣花鞋。解放后至60年代初,农村普遍穿解放鞋(胶鞋,晴雨两用)和雨胶鞋(元宝套鞋),仍有布鞋、草鞋。城镇中兴高帮皮鞋和风凉皮鞋。6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男女时兴穿塑料凉鞋、拖鞋。布鞋改为布面塑料底鞋。1981年以来,城乡多兴穿皮鞋、拖鞋、人造革鞋、解放鞋、布面鞋。式样有高跟、中跟、平跟、尖头、方头等。 清时男人戴西瓜帽。民国时期兴戴礼帽。解放后,老年人仍戴布帽、猢狲帽,婴儿戴狮子头帽。城镇男人有干部帽、鸭舌帽、毛线帽。老年妇女有包头帽、荷叶帽。80年代以来,男女青年时兴毛皮大头帽、风雪帽、旅游帽、太阳帽、简爱帽。中老年男子仍戴干部帽、鸭舌帽、大头帽、毛线帽。 发式 清代男人留发辫。民国16年(1927)以后,剪辫子留短发。农村多剃光头、剪平头,城镇公务员和士绅剪分头。青年妇女梳辫子,出嫁后梳发髻。解放后,农村青年开始剪西发。1963年起城镇妇女中有少数烫发,“文化大革命”期间视烫发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被禁。1980年起,男子发式以西发为主,仍有剪冲头、平头的,男青年中开始留长发、蓄胡须。妇女烫发者增多,少女兴披肩长发。青年妇女兴短发,有三刀式、游泳式,梳发髻、盘发等。近年来,青年的发式有男长妇短的趋向,一些男女染发、烫发十分个性化,男女难辨。 首饰 解放前富人戴金戒子,耳环、银镯、玉镯、簪子,小孩戴天官锁、银项圈等。1950~1980年,不兴戴饰物。80年代起又兴戴金戒子,耳环、项链、胸花、胸针等饰物。

知识出处

芙蓉村志

《芙蓉村志》

本书对芙蓉村的行政沿革、党政群团、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工商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村庄建筑与安全管理、风俗民情、人物、世系等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芙蓉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