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淑宜积善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前杭村志》
唯一号: 112434020220000289
专题名称: 胡淑宜积善
文件路径: 1124/01/object/PDF/112410020220000008/001
起始页: 0226.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胡淑宜是本村贫苦农民。解放前,他专往宁波桃花芦行打铁,平时省吃俭用,积下的钱不创私业,用来修功积德,为人民办好事。 前杭中桥是通往隔溪畈的要塞,对农业生产作用极大,此桥是三根桥梁合并,不够宽畅,经常会有人摔桥的危险事故发生。胡淑宜看到此景,雇了石匠崇连师傅打了桥梁又加上三根,自此村民往返舒畅,田里生产的粮食,家里所积的肥料都可用小车推了。从此再没有人摔下桥的事故发生。 解放后,他看到桐坑到铜山铃脚的那段山路,宽狭不均,高低不平,痛苦难行,便萌发修路的念头。可是要把这条长达七、八里的山路修好,是没有那么容易的,只有依靠群众的力量才有可能办到,他同桐坑庙口等村的干部商量,叫他们村里出粗工,砌路老师工都由他负责,他们同意了,于是就动工修建。他自己起早摸黑,忙于挑泥担石,送茶送饭。修了年余之久,才把此漫长的山道修为平坦畅通,从而解决行人的困难。 一九五七年,他父亲胡敬时九十大寿,父子俩商量决定,不把钱花在庆寿的酒筵上,而要用在交通要道的路口上建造一座凉亭,算是大寿亭,让行人歇息、乘凉、避风雨不是更好吗?他把亭基选在边钟岩口,这是通往山里、独松、县城、古山、东阳等地的交岔路口,过往行人众多的地方。可是建亭基地属为葩陌村。当葩陌村人知道胡淑宜的打算时,干部们当即同意无偿地奉送。 开工建亭时,胡淑宜请来石泥匠、木匠和几名粗工,自己也亲自参加劳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耗费了平时的积蓄,建成了三间式的凉亭。亭未取名,只在凉亭的左梁上,以父亲的名义写上“前杭九十二岁老人胡敬时造”,右梁上写着“公元一九五九己亥年仲秋立”。胡淑宜这样做,既为父尽孝,又为民办好事,过往行路之人,无不交口赞扬他的修善好心肠。 在六十年代时,他年纪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到古山路过黄金泥的和尚山岗,道路泥泞,行路人叫苦连天。他乐善好施的念头,又萌发心头。可是家中积累的资金很少,仅是生产出来和平时节衣缩食剩下的谷米、豆、麦及玉米、棉花,还有床、桌、旧衣等物,心想这二华里路程砌成石子路,谈何容易。可是他又想,“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卖掉家中的粮食、旧衣、床桌甚至布票等物。化成钱,雇起泥水匠,自己亲上工地,妻子程彩仙亲自送茶送饭,就动工修路了。胡淑宜老人的修功积德的行为深深感动过往的行人和群众,有解囊助钱的;有出力助工的,在不到二年的时间里终于把这条泥滑难行的黄金泥路修成平稳可行的石子砌成的通道。过往行人谁不称颂这位不谋私利一心为公的积善老人呢! 现在,胡淑宜已与世长辞了,回想当年他不怕严寒酷暑,风风雨雨、流血流汗,一生不辞劳苦,倾其所有,为人民公益事业办了这么多的好事,真令人钦佩与怀念!胡淑宜一生修功积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精神,将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胡有金采写

知识出处

前杭村志

《前杭村志》

本志下限止于1994年,记述前杭村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全书分概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艺文、民俗以及前杭村各姓氏世系表七编。

阅读

相关人物

胡淑宜
相关人物
胡有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前杭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