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后景颜村志》
唯一号: 112430020220000786
人物姓名: 颜回
人物异名: 字:渊
文件路径: 1124/01/object/PDF/112410020220000022/001
起始页: 0110.pdf
性别:
时代: 东周
出生年: 公元前521年11月16日
卒年: 公元前481年

传略

颜回,字渊,亦作子渊。春秋末年鲁国人,生于周景王二十四年,即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五二一年)夏历十一月十六日,娶妻宋戴氏,生子歆。卒于周敬王三十九年,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夏历八月廿三日,享年四十一岁。 颜回生而明睿濳纯,有圣人之资,十三岁从学于孔子,入学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少,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方资较少外露,其性格内向与忠厚,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哪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和了解,才知其不仅才资出众,天资聪颖过人,而且特别好学。颜回的好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他不舍昼夜的学习和思考上。在学习过程中,不以学过为满足,而是在求懂的基础上达到通。进而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言行中。颜回家境贫寒,生活清苦,甚至到了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程度,他却能志学不辍,以学为乐。孔子称赞他“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所谓“不改其乐”,是说颜回忙于学习,体味到学中之乐,从而忘记了物质生活的艰苦。其“乐”是对孔子所谓“学而实习之,好之者不如乐者”的实践(“论语;雍也”)。颜回的乐学精神使其在道德修养和学业方面进步极快。故孔子称赞他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极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有人甚至说“颜渊知孔子圣也”(“论语;讲瑞”)。颜回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能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 颜回从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四九七年)到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四八四年)共十四年随孔子周游列国阶段。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机会,重新从政,以便施行其政治主张,实现其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 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孔子停留时间最长的诸侯国。颜回随孔子进入卫国后,与子路先行赴卫都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颜浊邹家,颜回与颜浊邹同为小邾子颜友的后人,子路则是颜浊邹的妹夫。颜回与子路同颜浊邹告知孔子到卫国来的实情,并希望颜浊邹能把孔子师徒推荐给卫国国君,颜浊邹答应了二人的请求,并把孔子一行的食宿安排在自己家中,以便早晚求教于孔子。后人据此便把颜浊邹列为孔子的门徒。 经颜浊邹等人的推荐,卫国公接见了孔子一行,并按孔子在鲁国的年俸给栗六万。于是他们从颜浊邹家搬出,自立馆舍居住。在卫国而卫灵公没有实践孔子之道,没用孔子之道治理国家。因为孔子以仁、德治国的主张,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到实效,危险的拿国家去试行孔子治国的主张。这使孔子一行不得不离开卫国,去寻找能用其道的君主。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四九五年)春,颜回随孔子离开了卫国,向东南行数百里到达曹国,在曹国稍作逗留,于夏天到达宋国。宋国是孔子的祖籍,夫人官氏也是宋国人,颜回的夫人也是宋国人。他们在感情上觉得比其他国家亲近所以到达宋国后便主动去求见宋君。而宋景公不愿听其治国之道。孔子之徒即离开宋国。前往郑国。由于在位的郑国君臣无意留用孔子,即只好离开郑国到达陈国不久就离开,打算到晋国去,晋国是春秋时期颇有影响的大国,能在晋国从政,推行治国之道,其影响所其远非他国可比。但当他们行至黄河东岸就听说晋国的赵鞅杀害了贤臣窦呜犊及舜华。孔子一行便不能西行,再次回到卫国,不久,又由卫国再次入陈。 孔子一行居陈三年,当时晋楚争霸,陈是小国,夹在中间,常受侵掠,国内政局因之动荡不安,孔子一行不得不离开陈国前往楚国。鲁哀公四年至六年(公元前四九一年至四八九年),颜回在随孔子到楚国去的过程中,曾辗转于陈国、蔡国、叶国、楚国之间。孔子之徒在行途中,为躲避军兵的袭扰,只好在旷野中行进,孔子曰:“回,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不能容。虽然,夫人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吾为尔宰”。(《史记·孔子世家》)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四八九年)孔子一行又回到卫国,此时的卫国卫灵公已死,由辄继位,即卫出公,孔子的弟子也有不少人在卫国做官,这使孔子又一次得到了卫君的敬重。卫出公想诸孔子出来执政,但不知为什么,孔子这次返回卫国,仍然没有出任从政。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四八四年)鲁国季康子派人请孔子回鲁国。从此,三十九岁的颜回结束了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奔波流浪,回到了父母之邦鲁国。 颜子归鲁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设坛讲学,收徒施教;二是帮助孔子整理《诗》《书》《礼》《乐》等典籍。 在孔门中,颜子是最有条件继承孔子学说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的希望所在。孔子希望弟子能入仕则入仕,不能入仕则通过讲学传授其治国之道。设坛讲学实属必然。颜子回归鲁国后,已年近不惑,其父母均已年迈,家境重担理应落在他的肩上,这使颜回需要一份较固定的收入,以维持家计。 颜回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家六经;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 《韩非子·景学》指示:自孔子死后,儒分为八:“颜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后世儒家专家大多认为韩非子所说的颜氏之儒,是指颜回弟子在继承颜子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支派。 颜氏之儒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重于立德。颜回之德是颜回留给后世最丰厚,也是最不朽的文化遗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天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颜回的不朽,在于重于立德,后世称他为“复圣”便是对其重于立德的肯定。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注重以高尚道德人格影响社会,启迪后世。 第二,认同天人合一。颜回的言行体现了善于领略地造化的力量,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但又重视人的能动性,守道而不移其志。 第三,朦胧的辨证思维。事物发展到极限会走向反面,这是辨证法的观点之一。 颜回在学习和弘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的过程中,总是殚精竭虑,倾注全部心血,再加上“箪食瓢饮”的艰苦生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夏历八月二十三日,一代宗师颜子不幸病逝。年仅四十一岁。安葬于曲阜防山南麓。(颜林) 颜回的一生勤奋好学,安食乐道。他的理想是能辅佐明王圣主,使天下太平,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实现他的理想,他“箪食”“瓢饮”贫居陋巷而“不改其乐”,把追求真理实现理想为之而奋斗视人生最大的快乐。这就是后儒人所称道的“陋巷精神”。这种精神激励后人在困境中不放弃,不消沉,不随波逐流,对前途充满乐乐和自信。这种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份。 颜回是孔子学说最优秀的继承人,他倡导的修德正身,以德治国,爱国统一,胸怀天下,而顺乎自然,的确是品德高尚者的代表。 二千五百多年来深受历代帝王的褒扬,对颜子一封再封,从先贤、先师、亚圣、直至封为复圣。由从杞建到专祠,派员专祀。直至今天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知识出处

后景颜村志

《后景颜村志》

本书从概况、人才辈出、爱的奉献、贤祖印记、祖上轩事、永康方言、祖谱家规谱序历史名人、等方面,系统反映了后景颜村姓氏发展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