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整雅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3288
颗粒名称: 传记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19
页码: 159-177
摘要: 本文收录我们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天下富贵、鲍叔牙传、张良拾鞋、乾隆吃瓜等人物事迹。
关键词: 传记 人物 整雅村

内容

我们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蒋介石是不愿意抗战的,我们就采取对付毛驴一样的办法,拉他、推他、再不干就打他。”
  1936年冬,张学良、杨虎诚被迫对蒋介石实行“兵谏”。12月12日,张、杨把蒋介石抓了起来,史称“西安事变”。在事变发展的紧急关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作出了决定: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鉴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很多人缺乏思想准备,因而很需要引导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认识当时的形势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变化,从全局出发理解并自觉执行党的方针。所以毛泽东来到红军大学作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报告。
  当时,有人担心地问道:“如果蒋介石不谈判,不接受张学良、杨虎诚的抗日主张怎么办?蒋介石心狠手毒,毫无信用,放了他,他会抗日吗?”对此,毛泽东作了深刻分析,说道:“日本侵略者、国民党亲日派,他们惟恐我们不会杀掉蒋介石,而蒋介石又最怕死,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时刻,蒋介石会认识到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再加上宋氏兄妹的劝说,蒋介石肯定会接受张学良、杨虎诚两将军的抗日主张的。”
  接着,毛泽东打了个生动的比喻说:“陕北的毛驴很多,毛驴驮了东西是不愿上山的,但是陕北老乡让毛驴上山有三个办法:一拉、二推、三打。蒋介石是不愿意抗战的,我们就采取对付毛驴一样的办法,拉他、推他、再不干就打他。当然喽,要拉得很紧,推得有力,打得得当,驴子就被赶上山了。西安事变就是这样。当前,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是大势所趋。但是,驴子是会踢人的,我们要提防它,这就是既联合又斗争。”
  “常言道:3岁黄牛18汉,你就堪称一条好汉了!哈……”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组织上为了照顾毛泽东的身体,特意挑选中央警卫大队的战士李长培去他身边做内务警卫。
  一天下午,毛泽东的内务班长王能坤带着李长培来见毛泽东。李长培第一次见毛泽东,心里怦怦直跳,他拘谨地站在门口儿,盯着毛泽东那宽阔的背影,不知如何是好。
  “主席,保卫局给你派来的警卫员同志现在来了!”
  “嗯,好!”听到班长的介绍,毛泽东忙放下手中的笔,合拢文件,转过身来,点头微笑,拍着椅子说:“坐吧,李长培同志!”
  李长培大吃一惊,我还没见过主席,可主席连我的名字都叫得出来了。他连忙并拢双脚,右手齐额向主席行了个军礼,并问候一声:“主席,您好哇!”
  “好、好、好。连队的同志都好吗?”
  “都很好!都想去前方杀鬼子!”
  毛泽东转过身子,含笑点头:“嗯,随便一点儿嘛,你们四川人爱说‘摆龙门阵’,我们不也是在‘摆龙门阵’吗?何须讲形式,快坐下吗!”毛泽东又将椅子向前靠拢,和李长培坐了个对面。
  “这么说,你跟朱老总是小老乡喽,你这位小老乡多大年纪啦?”
  “刚满18岁了。”
  “常言道:3岁黄牛18汉,你就堪称一条好汉了!哈……”两位警卫员也跟着一齐笑了起来。毛泽东又问李长培家中有几口人,是否有田地房屋,上过几年学……
  李长培告诉毛泽东,他全家6口人,一亩薄地,两间草房。6岁时娘就死了,靠父亲打长工为生。祖宗三代都没有上过学堂,只有他参加红军后才认识五六百字。
  “嗬,你成了你家的大秀才了!可秀才就不止认五六百字哟。恐怕至少要认五六千字才行啊!”
  在延安时,毛泽东常找林伯渠、吴玉章等几位老同志商谈工作。但是,这几位老同志与他又不住在一起,所以每次要商谈什么事,他都是亲自登门拜访。
  1938年冬的一个夜晚,刚吃过晚饭,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喊道:“王能坤,李长培,走,我们去看看林老的新居吧!”
  “主席,天色已晚,又在刮风,是骑马驱车还是改日……”没等警卫员说完,毛泽东打趣地说:“鼻孔换眼睛,何须骑马乘车咧!父母给了我们两只脚,不能让它失业呀!”
  于是,几名警卫员只好跟着主席上路。
  当时,林伯渠同志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边区政府刚搬进延安城南西山上新挖的一排窑洞。地点很偏僻,窑洞前山脚下尽是乱坟堆,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路可以通山上的窑洞。当天夜里,寒风剌骨,漆黑一团,几个人只带了一只光亮微弱的手电筒。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刚到西山脚下,突然听到“哇……哇”的几声怪叫,一个什么东西“噗”地从李长培身边窜边,他禁不住打了个寒战,惊慌地朝前跑了几步。这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呵呵”地笑出了声:“你们怕鬼啦。”毛泽东一步退到大家后边,接过手电筒说:“有人传说这里出鬼,今晚我倒想看看鬼像什么样子!”大家顺着他的手电筒望去,只见一只野兔子惊断了魂似的,一溜烟地朝坟堆草丛里钻。毛泽东跟踩过去,差点儿一脚踩到了。毛泽东转身走近大家,又风趣地说:“太可惜了,今晚我们差点儿吃到鬼肉咧!”大家这才松了口气。一路上说说笑笑,穿过坟堆,又走过一条荒无人烟的山沟,东拐西拐,沿着那条小路,到了边区政府。
  1939年4月,中央党校招收新学员,李长培和翟作军将要离开毛泽东去党校学习。一天晚上,毛泽东叫炊事员多搞几个菜,叫李、翟二个一起到他屋里吃饭。
  席上,毛泽东请他们喝了汾酒,并一再勉励他们说:“你们二位在我这里很久了,也很辛苦,帮我做了很多事情。到学校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有了文化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星期天没事,就到我这里来玩儿。”说完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接着又满脸笑容地说:“三杯通大道!祝你们在革命大道上奋勇前进!”
  “来个八抬大轿,又体面,又威风。要是还有人,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派几个摇旗呐喊的。”
  1939年初秋。延安马列学院。今天毛泽东要来作报告。党总支书记张启龙、副院长范文澜招来教育处长邓力群、教育干事安平生、宣传干事马洪和校务处处长韩世福,要他们4人去杨家岭接毛泽东。
  马列学院离杨家岭10来里路。延水河上的一座桥处于这段路程的中点上。
  延水河桥头4个人愣住了:对面匆匆而来的不正是毛主席吗?是的,他的布鞋面上已蒙上了一层黄土。
  “你们4个风风火火的,要干么子去?”毛泽东倒抢先搭话了。
  “学院领导派我们来接主席。”邓力群回答。
  毛泽东笑了笑,幽默地说:“接我?嗯,我晓得的,是怕我忘了今天有报告会吧?你们放心好了,学院给我的任务,那是忘不了的。”
  “是要我们来接主席的,我们来晚了,很不像话。”
  毛泽东扬起手摇了摇:“这样做有点儿不好,一个人作报告要4个人接,要不得!要不得!”
  “哦,4个人,轿子呢?你们不是抬轿子来接我呀?”毛泽东似乎很认真地说:“下回呀,跟你们领导说,再加4个人,来个八抬大轿,又体面,又威风。要是还有个,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派几个摇旗呐喊的,你们说好不好?”
  大家都笑了,毛泽东自己也笑了。谁也没接话茬儿。
  毛泽东摇摇手:“那才不像话嘛,对不对?皇帝出朝,要乘龙车凤辇;官僚出阁,要坐八抬大轿,前簇后拥,浩浩荡荡,摆威风。我们是共产党人,是讲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把旧世界打它个落花流水。我们既要革命,既要和旧的制度决裂,就万万不能沾染官僚习气。从杨家岭到马列学院,10里8里路,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几步路算得了什么?我又不是不知道路,不要接接送送的嘛!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风气,延安作风。我们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党的主席亲自去讲课,解决思想中存在的问题。不搞接接送送,这是延安作风。延安作风是一整套生活方式,它包括各个方面。客观存在是自上而下形成的,是通过示范而光大的!
  天下富贵
  一九三八年夏天,新四军挺进茅山,司令部设在绅士张老先生家中。张老先生最小的儿子叫富贵,全家视为掌上明珠。这年小富贵十三岁,可他连穿衣脱袜都不会,更不用说知书识礼了。
  陈毅司令员很喜欢小富贵,小富贵也敬重陈司令。半年下来,两个人的关系简直胜过了亲父子。
  这年冬天,陈司令问小富贵:“你长大了想做贵人吗?”小富贵笑笑:“想呀!爹给我起这个名,就是要我做大贵人嘛!”
  陈司令神秘地一笑:“要成‘大贵人’一点不难,我有个秘诀……”
  小富贵不等陈司令说完,就缠住他:“真的?快把‘秘诀’教给我!快把‘秘诀’教给我!
  陈司令把嘴凑近小富贵耳朵,更加神秘地说:“我的‘秘诀’藏在你爹爹的书柜里,你一本书一本书地去寻找吧!”
  小富贵信以为真,一本一本地翻看起来,不到一年时间,把家中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增长了不少知识。他不仅变得勤快,而且待人很有礼貌,得到大家的称赞。小富贵一下明白了,陈司令要自己寻找的“贵人”的秘诀,原来是知识啊!
  这天,陈毅逗问宝贵,“你想发财吗?”“富贵,富贵,既富且贵。富者,当求也!”小家伙故意文绉绉地回答。
  “好—想发财,更不难!茅山下面有金库,用把锄头到山坡上去创,不用一年,保你找到金库大门”!
  小富贵点点头:“好!明儿就去刨。”
  果然,第二天一清早,陈司令就见小富贵扛锄去了山坡。陈司令呢,他也经常抽出时间,和小富贵一道开发种庄稼。
  这样,小富贵一边读书一边劳动,既动脑筋又出力气。还能帮助家里干活。张老先生的全家人看到小富贵变化得这么快,有文有武,对陈司令十分感谢。除夕这天晚上,张老生办了一桌“谢师酒”,请陈司令赴宴。
  陈司令举起杯,对张老先生说:“好!您敬我一杯酒,我敬您一副春联如何?”
  张老先生求之不得,立刻吩咐:“好—备—墨!”
  小富贵抢着研墨,张老先生在一旁铺纸,陈司令沉思许刻,诗兴大发,手握斗笔,龙飞凤舞,一挥而就。当夜,张老先生家门前贴上了陈司令写的春联:
  教子读诗书,纵不成贵能脱俗
  呼儿种禾苗,虽无暴富免受饥
  横批:天下富贵
  第二天—年初一一早,小富贵给爹妈和陈司令拜了年,就来到正门前,他凝视看那副春联,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心里琢磨起来……。
  鲍叔荐贤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禧公。小白自少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阿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桓公之中钩,佯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而矗,发兵距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遣鲁书曰:“子纠兄弟,勿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音海)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百辛行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仲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而见桓公,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阳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摘自史记,齐太公世家,212页—213页,题目摘者所加)
  “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为言。己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含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时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摘自史记管晏列传,421—422页)(题目摘者所加)
  鲍叔牙传
  叔牙字叔,春秋时齐国滕函人,品德高尚并且很有才能。小时他和管仲是最亲密的朋友,知道管仲很能干,他们早年曾共同做生意,分钱时管仲多拿一些,鲍叔知道他供养母亲需要钱,不以为他贪财。后来他们两人被齐僖公封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
  齐僖公殆了,齐襄公即位。齐襄公是齐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因害怕遭到他的迫害,公子纠带着自己的师傅管仲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带着自己的师傅鲍叔牙逃到莒国。后来齐国发生了内乱,齐襄公被杀了,齐国的大臣们派使节到鲁来迎接公子纠,请他回国去做国君。鲁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和他的师傅管仲到齐国去。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近,万一他先进去抢了王位,就麻烦了。请让我先带一队人马拦去住他。”鲁庄公同意了。于是管仲就率领几十辆兵车上路了,到了一个叫即黑(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的地方,一打听,知道莒国的兵刚从这里过去。管仲忙扬鞭催马追了下去。追了几十里路,终于追上了公子小白的马车。管仲见了公子小白,就对他说:“公子上哪儿去?”小白答道:“回家给大哥办丧事。”管仲说:“你二哥巴从鲁国回去了,你就别去了,省得人家说闲话。”鲍叔在一旁早就猜透了好朋友的心思,可为了自己的主人,他由不得瞪圆了眼睛说:“管仲,各人有各人的事,你管得着吗!”护送公子小白的莒国士兵们在旁也都高声大喊起来,管仲见势不妙,便掉转马头走了。可走不多远,只见他突然一回身,向公子小白射出一箭,公子小白立时口吐鲜血,倒在车里。鲍叔赶紧来救,大伙一见公子直挺挺地躺着,双目紧闭,以为他死了,都放声大哭起来。管仲在远处听到哭声一片,知道公子小白中箭死了。管仲马上派人向公子纠报喜去了。
  其实公子小白并没有死,管仲这一箭给却射在他的衣带钓上,公子小白故意惨叫一声,咬破舌头扑倒在车里,等管仲走远了,他才睁一眼睛。大伙这才松了一口气,鲺叔立即请公子小白抄小路赶回临淄,自己则领着大队人马从路上回齐国去。这样,当公子纠的人马还在半路上的时候,公子小白已经到了临淄。
  公子小白到了齐国都城临淄,大臣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我们已经派人到鲁国去接公子纠了,怎么可以立公子小白呢?”有的说:“公子纠为长,照理应该立他为国君。”鲍叔牙竭立争辩说:“齐国连着闹内乱,这会儿非立一位有能耐的公子不可。公子小白虽然比公子纠小,但他的才能却超过公子纠;要是你们立公子纠为国君,那么曾经庇护过他的鲁国,准得以齐国的恩人自居,这怎么行呢?”大臣们听了鲍叔牙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一面派鲍叔牙整顿军队,一面派人去对鲁庄公说齐国已有国君,请他们不要送公子纠来了。鲁庄公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就下令攻打齐国,国小兵弱的鲁国那里打得过齐国呢?几个败仗下来,鲁国反而丢失了大片土地。鲍叔趁势攻打鲁国,逼迫鲁庄公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否则就要进攻鲁国都城,杀个片甲不留。
  鲁庄公被逼无奈,只得杀了公了纠,献出人头,把管仲囚禁起来,送回齐国。说起鲍叔喜爱管仲,那真是情深义笃啊。管仲一进入齐国地界,鲍叔牙就急忙上去替他松绑,搀扶着他进了自己的车子,两人一齐回到临淄。管仲心里纳闷,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公子小白做了国君后,为了感谢师傅鲍叔牙,就封他为上卿(相国)。可是鲍叔牙拒绝了。鲍叔对齐桓公说:主公要我管理齐国的事我能够胜任管理得好,如果想成大业,相国这个职位非要一位才能出众的人来担当不可!而我却没有这份才能。”齐桓公就问:“这样有才能的人是谁?”鲍叔牙说:“除了管仲,别无他人。”齐桓公一听,把头扭了过去。他一甩衣袖说:“管仲差点要了我的命,我怎能重用他呢?”鲍叔牙心平气和地回答说:“没错,可当时他是公子纠的人,自然要为他的主人办事。管种有勇可谋,是天下奇才。主公要富国强兵,建立中原霸主的伟大事来,没有这个人的辅佐是万万办不到的?”齐桓公被鲍叔说服了,就问:“可管仲现在还在鲁国呀!”鲍叔牙答道:“这个臣自有办法。”于是鲍叔设计逼迫鲁国交出了管仲。
  管仲回到齐国后,齐桓公果然不计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而鲍叔牙甘愿当了好朋友的副手。后来,管仲果然运用他的才智,帮助齐桓公做了中原霸主。
  最后,管仲感慨地说:“当初我贫困时,曾共同做生意,分钱时,我常常多拿一些,鲍叔牙知道我供养母亲要钱共,不认为我是贪财。我曾经帮鲍叔做事,反而把事情做得更糟,鲍叔牙不说我笨,知道这时对我来说有利和不利的原因。我曾做过三次小官都被辞退鲍叔不认为我不能干,而是国君不贤明。我曾经打过三次仗,总是中途逃回家,鲍叔不认为我胆小,而是不愿在争权夺利的战争中白白送死,而且家中还有老母需要抚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了他的主人而自刎,我被经幽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忠不知羞耻,知道我为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实现,不愿为了小节而死。后来鲍叔死了,管仲在他墓前哀悼这位挚友时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后人将管鲍二人之墓连在一起。
  整雅志编写组2001年5月录
  张良拾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伙子名叫张良,他很爱学习,读了许多许多书。可是他老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很少。唉,要是能跟着一位老师学,那该多好呀!
  有一天,张良出去散步,一边走,一边还在想:我上哪儿去找老师呀?走着,走着,张良来到一座石桥跟前,抬起头来一看,桥头上坐着一位老公公,白头发,白眉毛,白胡子,身穿一件黄颜色的大袍子。他跷起一只脚,穿着鞋子,可没拔上鞋跟,那只脚一晃一晃,啪哒,鞋子掉到桥下去了。
  “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拾起来。”
  呀,这老公公怎么啦?自己掉了鞋子,怎么叫人家去拾哪?张良挺不乐意,心里想:我又不认识你,干吗给你拾呀?可是他再一想:老公公这么大年纪,自己去拾鞋子,该多累呀?帮老人做点事,应该,应该!他想到这里,就跑到桥下去,拾了那只鞋子回来,交给老公公。哪里知道,老公公没有伸手来接,只把脚一跷,说:“给我穿上!”张良先是一愣,后来还是帮老公公把鞋子穿上了。
  老公公摸摸胡子笑了,站起来大摇大摆地走下桥去。
  这位老公公也真怪!叫人家帮他做了事,怎么连一声“谢谢”也不说,就走了呀?张良心里一琢磨,嗯,这位老公公也许是位很不平常的人呢!就悄悄地跟着他,想看看他住在什么地方。
  老公公在前面走,张良在后面跟。走呀走,跟呀跟,忽然,老公公回过头来,对张良说:“你是好样的。我很乐意教学点本领。”
  张良一听,乐坏了,赶紧走上前去行了一个礼,说:“请您做我的老师,我一定用心学习。”
  “好吧!五天以后,你一早在那座石桥上等我。”
  到了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洗了脸,跑到石桥跟前一看,老公公已经在石桥上了。
  老公公说:“小伙子,你迟到了!你应当在这儿等我,怎么反而让我老人等你呢?你回去,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到公鸡喔喔叫就起了床,脸也不洗,就急急忙忙往石桥跑去,这回呀,他又迟到了。
  老公公挺生气,说:“你怎么又迟到了?过五天再来。”说完话,转过身子就走了。
  张良心里难过极了。他迟到两次,还能再迟到吗?
  三天过去了,到了第四天晚上,张良躺在床上,身子翻来翻去睡不着觉。不能再迟到了,怎么也不能再迟到了!张良看看窗口外面的月亮,这时候刚刚过了半夜,他就一骨碌爬了起来,跑到石桥上去,一看,老公公还没来,这才松了一口气。
  张良恭恭敬敬地站在石桥上,等呀,等呀,一直等到天快亮的时候,看见一个人影子,慢慢地朝石桥走来,啊,老公公来了。
  老公公点点头,笑眯眯地说:“你真心诚意想学习,是个好小伙子。”说着,拿出一叠书来,交到张良手里,对他说:“这些书,你用心去读吧!书会使你变得更聪明,更能干。”
  这位老公公叫黄石公公,他给张良的是讲怎么指挥打仗的书。张良用心学习这些书,学到了许多本领,后来成为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甘罗智斗秦王
  甘茂是秦国的大臣。他性格直爽,说话办事不畏权势,这样一来,秦王就对甘茂耿耿于怀。
  有一天,秦王想出了一个怪主意来为难甘茂,要他在两天以内找来三只公鸡生的蛋。甘茂回到家左思右想,想来想去实在想不出办法,不由得闷闷不乐。
  甘茂的孙子甘罗,这时才12岁,看到爷爷忧愁的样子,就问:“爷爷,您为什么发愁?”
  “唉!”爷爷叹了口气,“秦王要我在两天内找到三只公鸡生的蛋,如果找不到,他就要治我的罪,我到哪儿去找呢?”
  甘罗说:“爷爷,我有办法,明天早上我去见秦王。”
  “唉,这不是闹着玩的,你一个小孩子又有什么能扭转乾坤的好办法呢?闯下了大祸可是要杀头的呀!”爷爷看着甘罗那张稚气未脱的脸,摇了摇头。
  “爷爷,请您放心好了。”甘罗拍拍胸膛,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经不起甘罗再三请求,甘茂只好答应。
  第二天早上,甘罗拜见秦王。秦王见前面站着的是一个孩子,应问:“小孩子,你是谁呀?”
  “我是甘茂的孙子,叫甘罗。”
  “嗯,你爷爷怎么不来见我呢?”
  “哦,我爷爷在家里生孩子,还生了一对双胞胎呢!”
  “胡说!男人怎么会生孩子呢?”秦王怒气冲冲地说。
  “哦,男人不会生孩子,那么公鸡又怎么会生蛋呢?”甘罗针锋相对地答道。
  被甘罗这么一将,秦王自知理亏,顿时哑口无言,从此再不敢为难甘茂了。
  孔融让梨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父亲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情哩。就故意问孔融:
  “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让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让给小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面让哥哥,下面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所以这个故事虽然很老很老,可一直讲到现在。
  包公审石头
  从前有个小孩,爸爸死了,妈妈病了,日子真不好过。
  小孩每天一早起来,提着一篮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咯,卖油条咯!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买一根。”
  有一天,他把油条全卖完了,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的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古古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古古的。他瞧着这些油古古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了一百个钱,可以给妈妈买药了。
  小孩跑了一个上午,可累坏了。他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就呼呼地睡着了,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
  “哎呀,我得赶快给妈妈买药去。”小孩站起来,一看,糟了,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也没有了。小孩又着急,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
  这时候,正好包公带了人马打这儿走过。公包是什么人呀?公包是个官,黑脸黑胡子,人家叫他“包老黑”,又叫他“黑包公”,他办事公道,又很聪明。
  公包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应问他:
  “小孩,你为什么哭呀?”
  “我卖油条得的钱不见了,呜—呜。”
  “谁偷了你的钱?”
  “不知道。我靠在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一看,钱就不见了。呜—呜。”
  包公想了一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我来审问这块石头,叫它把钱还给你。”人们听说包公要审问石头,觉得很奇怪,都跑来看热闹。
  包公对那块石头说:
  “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
  石头会说话吗?不会。
  包公又问了:
  “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快说,快说!”
  石头还是一声不响,它不会说话呀。
  包公发火了:
  “石头,石头,你不说实话,打烂你的头。”
  手下的人听包公这么一说,就拿起棍子,劈里啪啦地打起石头来,一边打,一边喊:“快说,快说!”
  看热闹的人哄的笑起来,唧唧喳喳地说:“石头怎么会偷钱?”“石头怎么会说话?”“人家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个胡涂蛋!”
  包公听了很生气,就说:
  “我在审问石头,你们怎么说我的坏话。哼,你们每个人都得罚一个铜钱!”
  包公叫手下的人借来一只盘子,倒上水,让每个看热闹的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
  看热闹的人没办法,只好排着队每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扑咚,扑咚……有一个人刚把铜钱丢进盆子里去,就给包公叫手下的人抓住了。
  包公指着这个人说:
  “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卖油条得来的铜钱!”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呀?
  包公说:“你们瞧,只有他丢下的铜钱,水面上浮起了一层油,他的铜钱一定是趁小孩睡觉的时候偷来的。”
  那个小偷没办法,只好把一百个铜钱还给小孩。
  大家都说,包公真聪明。
  乾隆吃瓜
  有一次,乾隆皇帝弘历来到江南。这天,他穿着便服,和随从匆匆赶路,半路上天热口渴,忽然看见前方有一片碧绿的瓜田,便三步并作两步来到瓜田买西瓜。
  看守瓜田的农夫有六十多岁,他的头枕着田梗,赤膊躺在柳树荫下乘凉。
  乾隆施了一个礼说道:“农家,我们赶路口渴,想买你几个西瓜可以吗?”
  农夫光脚高高跷着,只睁开一只眼,朝乾隆细细打量了一番,又闭上了眼答道:“不卖,不卖。这块地里的瓜早被城中商人定下,你看看可以,却是不能吃的。”
  “我愿出大价钱,而且也就买几个……”
  农扶捋了捋胡须,说:“客官如肯如实报出籍贯姓名,我便送瓜给你。”
  乾隆答道:“我是京城客商,姓宏,宏大之宏;名礼,礼仪之礼。”
  农夫笑着说:“这也就是了,我看客官也像个做大买卖的。”说完他就请乾隆进瓜田任意挑选。
  乾隆摘得两个西瓜,打开一看,一个还生,一个却熟得过头,便问农夫哪个可食。
  农夫回答说:“宁可食生瓜,也不可食过熟的。”
  “愿闻其详。”
  “生瓜虽味道寡淡,但不至于伤脾胃,而过熟的,吃了则要坏肚子。现在身处瓜田,哪有不食好瓜之理!”
  农夫转身摘来一个瓜,打开一看,那瓜瓤的颜色,正是早摘一个时辰是生的,迟摘一个时辰是熟过头的。乾姓赞叹一番,捧起一半,动起勺子便吃。
  乾隆吃瓜与别人不同:先从瓜皮瓜瓤相交处下勺,一口一口朝瓤中心吃。农夫见此情景,便说:“世人吃瓜,大都从瓤心吃起,客官为何恰恰相反?”
  乾隆答道:“从瓤心吃起,味道一口比一口淡,吃完回味,半个瓜只有一口是好吃的;而我这种吃法,一口比一口甜,吃完回味,半个瓜无不甜润可口。”
  农夫却说:“世人那种吃法,每吃一口,都是所剩瓜瓤中最好的,自然会珍惜,一口一口品味,滋味也就出来了;而你这种吃法,每吃一口,都是所剩瓜瓤中最坏的,自然只顾草草吞咽,哪还有味道可品?”
  乾隆听得入神,竟然忘了吃瓜,说:“农家有如此见识,想必是饱读经书、历经沧桑之士!”
  农夫捧腹大笑:“我不过是草莽之人,说的全是戏言。”
  乾隆越发敬佩,暗自思忖:这农夫一席话,既是处世之道,又有治国之理。如此高士,为何不请进京师辅佐朝政?他便撒了一个谎,说自己因经商荒废了早年学业,想请农夫进京,拜他为师。
  农夫断然拒绝,说:“我只会种瓜,怎能当你的老师?”
  乾隆没有办法,只得告别农夫,带着随从离开了瓜田。
  一行人走了几里远,乾隆突然停住了脚步,对随从说:“一个贤才,好比利器,为我所用,可杀他人;为人所用,则会杀我!这样的人留朝乾廷之外,世道必乱!你们马上回去除了这个农夫!”
  随从回到瓜田,到处寻找,农夫已经不知去向,瓜棚中只有一幅白绸挂着,上面写的是:“我乃一过熟之瓜,唯籽可食,已交付于你。”
  乾隆听完禀报,向附近的农民打听那农夫的来历,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先帝的重臣,早年遭贬,才来到这里隐居。
  乾隆这才放心,感叹不止:“如果先帝重用此人,我一生即使创下齐天大业,也必定被先帝掩盖,幸哉,幸哉!”
  中华自古多刚烈之士。这个农夫,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名利所动,对他来说,尽管荣华富贵、高官厚禄的获得,易如囊中探物,但他甘守一份清贫,乐居一方净土,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这大概就是他遭先帝贬斥的原因,也正是做人难能可贵之处。

知识出处

整雅志

《整雅志》

本志集《整雅鲍氏宗谱》村情两方面的内容,凡居住在整雅村的村民,不分姓氏、政治观点、社会地位、宗教信仰、职业,根据自愿都可参加,不愿参加保留原谱所载,不书新丁。拟集分、村族史事、记事篇、行第排列、世系图列、名表、传介、传记、墓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整雅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