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整雅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3250
颗粒名称: 记事篇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22
页码: 20-41
摘要: 本篇记述浙江省永康市整雅村概述、自然地理、村政变革、生育、生活概况、村庄发展、农业、交通运输、工业、电力通迅、教育、祠堂庙常仓等情况。
关键词: 历史 发展史 整雅村

内容

概述
  整雅东有华釜、方岩,南有公婆岩、芝英,西临华溪,北接古山。地理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山林茂盛,大小池塘撒布村庄周围。择徙而居,发家创业大有可为。
  公晹公(13世)于南宋嘉泰甲子年(1204)徙永康社林,为社林之鼻祖。世世代代辛勤劳动,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延至1949年整雅已有58户217人。
  整雅固然环境优美,但地处偏僻,虽有通往各地的行径,可都是人行小道,交通闭塞。1976年整雅修了一条通向大坟山的简便公路,1994年修了一条与世雅—方岩衔接的砂石公路,1995年又修建了一条环村公路。整雅的交通改观了,对整雅的工农业生产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整雅的塑料企业迅猛地崛起,成为塑料村。1997—1998年粮食自给工程,农业园田化的建成,农业机械化的雏形初步形成。如今整雅工业发展厂房林立,高楼大厦平地拔起,人民安居乐业,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整雅人文化相对落后,民国前读书人很少。只有有钱人家的子女才能上学读书。高中生、初中生寥寥无几,屈指可知。现在初中已普及,农民子弟也跨进了大中院校。
  民国初设保甲制度,整雅、大坟山、前塘、祝家、赵店为一保,建国后仍以这五个村为一个行政村。村政府设大坟山。
  整雅鲍氏宗族支分有社林(整雅)、南山派、南园派、孝宗堂、在城派。
  整雅人在旧社会有自耕地者甚少,尽是佃户,经受着苦难生活。历年战争频繁,战祸不息,灾情不断,民不聊生。整雅人口增长缓慢,断代无后者甚多。抗日战争,狼烟四起,日寇入侵,国土沦丧。日本鬼子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百姓离乡背井,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四处逃亡,日寇暴行,馨竹难书。国民党统治时期,政府腐败,匪霸横行,苛捐杂税,币值贬低,物价飞涨,抓壮丁,派粮款,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分田分地,把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枷锁中拯救出来。整雅人敲锣打鼓,欢天喜地从人民政府中领到土地证。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剧增,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在急躁冒进、浮夸风、大跃进的年代里,又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及十年动乱的特定时期,生产受到破坏,人民生活骤然下降,出现饿、病、人口外流甚至饿死人的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及时纠正了错误,调整了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生产重新得到了发展,各行各业显示出崭新的局面。整雅人意气风发,坚定步伐,坚信党的领导,明确方向,紧跟时代的潮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决心把整雅建设得更富裕,更美好。
  自然地理
  整雅村位于永康中部,离县城35华里,紧挨世雅至方岩公路边缘。整雅村庄分高低二级,低是住宅、民房,土地平整,良田肥沃;高是旱地平坦,山林茂盛。从东向西在5个并列的山岗中央山岗的西边金刚肚。这5个山岗象5匹并列的骏马,头东尾西,气势雄伟。黄龙塘、杯塘、下塘、樟树塘、三角塘、外深塘、小塘,象颗颗明珠,晶莹透澈,水清鱼跃,撒布在整雅周围。芝英小山、前头山、水角山、后园山枫松成林,古树参天,绿树成荫,环抱整雅。
  东面沿山岗而上与大坟山交界;西面平整的良田与溪干联成一片;南面隔岗头与祝家、寮前相望;北面与世雅、赵店相邻。世雅至方岩公路挨村而过,环村公路与它衔接,简易公路同胡库至芝英公路相连。交通方便,田地平整肥沃,耕种便利,水资源充足,卢溪塘水库自流灌溉(解放前称塘,塘蓄水量少,年年干枯,缺雨天整雅大片田地到拜潭翻水)。
  整雅南有上城,北有下城,南城连森林茂盛的后园山,北城紧挨整雅古小道。
  整雅面对肥沃良田,水源充足,灌溉便利的自然条件,可是这些良田绝大部分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或常会所有。整雅人有自耕田的为数甚少。租种他们的田地都立有协议,租谷都比较重,租种祖宗的祭祀田租谷要轻些。整雅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常年辛勤劳动,还是赤贫。
  村政变革
  清朝时期整雅属游仙乡,民国初年沿袭清制。翻开族谱,地图没有整雅地名。民国17年推行村里制度,民国19年实行保甲制,10户为1甲,10甲为1保。整雅属游仙乡。民国28年(1938)整雅属三民乡。
  1950年设寮前乡,整雅属寮前乡。整雅、大坟山、前塘、祝家、赵店五个自然村组成为一个行政村,称大坟山村。村政府设大坟山,乡政府设寮前。
  合作化时期整雅分二个互助组,组长汝龙、梅钦。汝龙组转长年互助组,组长桂芳。后两个组合并,为一个高级全作社,新祝负责。人民公社化后,大坟山村改称大坟山大队,按5个自然村划分生产小队。整雅编为9、10、11三个生产小队。文化大革命期间又称群丰大队。1983年政社分开,后复称大坟山村。不久大坟山村解体,整雅建村。
  1994年,整雅建立党支部、村委会。
  生育
  整雅村人在“生儿养老,积谷防饥“的思想影响下,在旧婚姻制度支配下早婚早育,以多子多孙为荣,重男轻女的观念十分浓厚。童养媳、入赘、出继、入继为嗣的现象非常普遍。整雅人由于贫穷落后,生活拮据,终身孤独,娶不起老婆成不了家,因而断后者也不鲜见。有病无力求医,讲迷信,信巫婆,死亡率高。又因土法接生,新生婴儿成活率低,人口增长缓慢,极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建国后人民生活安定,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农村的卫生、医疗条件也好起来。因此,人口的增长也比较快。为了制止生育上盲目性,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从1963年开始提倡优生优育,1971年县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乡镇配备专管干部,村级有服务员。1974年起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79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控制二胎,避免三胎。1982年起对只生一个孩子,保证不再生第二个孩子的夫妇,经本人申请,单位核定,发放《独生子女证》给予多种优惠。1984年对双方都是农村户口的夫妇第一个是女孩的,本人要求再生育一个的进行计划安排生第二胎。实行节育和绝育,一胎放环,二胎结扎,定期对节育妇女进行检查。同时提倡晚婚晚育,晚婚年龄男25周岁、女23周岁。优生优育,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血亲及患有麻疯病和医学上认为不能结婚的病人禁止结婚。
  经过长期的宣传、教育,并对个别不遵守计划生育的给予一定的处理,现在群众都能自觉地接受,遵守计划生育的各项规定,从而把生育纳入有计划的轨道上来。
  目前整雅育龄妇女有24人放环,80人绝育(结扎)。育龄妇女共139人,放环占17.27%,绝育计57.55%。两项共占74.82%。
  生活概况
  解放前,整雅农民有自耕田者寥寥无几,都租种芝英人、常会的田,辛苦一年只够交租。灾荒之年即使颗粒无收,也得如数交纳。交不清租,佃主就要把田收回去,这叫“调佃耕种”。那时有句俗语“放下镰刀没饭吃”。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生产力受到束缚,生产效率低,租税繁重。在好的年景尚能勉强度日,遇上歉收年成民不聊生。
  整雅农民从事手工业者甚多,打铁、打铜、钉秤、补铜壶,挑着行担,走乡串村,靠手艺谋生。农闲出门,农忙回家收种。不出门做手艺的人,利用农闲时间从早到黑在外捉乌龟、鳌,钓黄鳝。小商贩一天到晚担着货郎担上山下乡,挨门挨户,逢集赶市所得几何。虽如此,生活还是贫苦,难以致富。
  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减租、租息,实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解放了生产力。土改后,把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劳动致富的道路。克服了小农经济上的弱点,生产得到了发展,粮食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民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1958年开始大跃进,由于政策上的失误,工作上急躁冒进,生产上瞎指挥,刮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兼之三年自然灾害,粮食连年减产,农民生活陷入极端困境,苦不堪言,出现了全家外流,普遍患上脚气病,甚至饿死人。
  1961年纠正了大跃进、生产上的瞎指挥,刹住了“共产风”等错误。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粮食亩产量突破1000斤。人们又走上了衣食富足的生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造反派、武斗夺权。政府机关工作一度处于瘫痪,社会秩序混乱。随之,“抓革命,促生产”,推行极左路线,割资本主义尾巴,小手工业、小商、小贩受到限制,这段时间市场萧条,货物资源异常缺乏,社会经济枯竭,人民生活走向下坡,生产停滞不前,时达十年之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搞活多种经济,引导农民走致富道路。1981年推行“农田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产量,增加收入。鼓励多种经营,家庭副业不受限制,允许外出经商、办厂。整雅经济迅猛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如今过上小康生活。
  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住房条件。宽敞、舒适、明亮、装饰华丽的大厦不断出现,高楼林立,给整雅村容村貌平添了繁荣的新气象。住房的改观,随着房内的摆设也跟着而上。高档次的现代化的生活用品:洗衣机、淋浴器、电冰箱都进入了农家。有线电视进入家家户户,电话机覆盖全村。煤气灶取代了柴灶,告别了半夜去山里担柴、把松毛、拾松果、烧稻杆的年代。小轿车、小货车、摩托车成为了代步工具。年轻人腰挂手机,显得阔气、帅气。
  2001年安装了自来水地下管,不久就可以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村庄发展
  整雅村前有前头山、芝英小山、水角山,后有后园山(世雅人称上社林)、马鞍山(世雅人称下社林)。
  整雅先祖最初卜居大明堂,大明堂右侧有一口古井,位于兴常仓屋与鲍新凑屋旁巷弄中间。古井深数米,清澈见底,水质清冽可口,冬暖夏凉,大旱不枯。下畈人、赵店人都饮此井水。
  大明堂与西边的一个院子最为古老,杯塘的小屋原是世雅人的坟庵,雇人为其看守祖坟的居所。后来卖给整雅人,改建5间住房。明、清又盖起两个院子,新屋明堂、老圭明堂。民国时期相继增加了几所新房,都是土木结构,有的建在院子里的空基上,有的在院子边缘延伸,就算兴常厅前的妙顺户九间头较有气派,当时在整雅可称是一流的。
  大明堂大门口有一对旗杆墩,这是皇帝敕建的,它显示当时鲍氏望族,官位显赫,深得邻村的敬慕。
  解放后,70年代前建房者寥寥无几,虽有几户也都是一些土木结构的房子,可已是一户一个院子,不再是以前几户人家合建的四合院了。这可说是进了一步。
  80年代,改革开放后,整雅经济开始活跃起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建房热,建房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8%强。在前头山、芝英小山、水角后山、后园山、祠堂前、杯塘沿、地坦背、城头、小塘沿都已是高楼林立。整雅范围将近扩大6倍,村容村貌今非昔比。若乍一来整雅,可叫你分不出东南西北。
  小商店、小吃店、医疗站都相应办了起来,小买、小吃、小病、小医可不出村。
  近年来,还修了公路,过去交通闭塞,汽车不进村的岁月一去不复返。
  整雅以鲍姓为主的聚集村,但也有马姓、陈姓、应姓。他们都与鲍姓血缘绞链紧密,相互精诚相处,亲密无间,共同为建设新整雅而努力。
  农业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要想吃饱饭,就得解决好农业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基础的基础。
  整雅人以务农为主,一直把种好田看作是头等大事。不管是出门做手艺,赚钱,还是逢集赶市做小生意,田间农事始终不放,“耕种犁头实”的古训牢记心头。
  1949年永康解放,1950年实行土改,划分阶级成分、分田、分地,整雅农民每人分到土地55把,还从政府手中领到了土地证,从此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生产关系,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土改后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化道路,1954年互助组合并转为“土地入股,按劳分红”生产合作社(分初级社和高级社),1955年贯彻省委“全力巩固,坚决收缩”的方针,有的初级社被转为互助组。下半年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指示,批判了“小脚女人”和“前怕狼后怕虎”的思想,土地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1956年合作化出现了新高潮,所有农民都参加了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实行“一大二公”,刮“共产风”,生产所有制,生产关系都比较混乱,后得到纠正。
  1980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大幅度增长。
  整雅50年代粮食全年平均亩产低于600斤,60年代改单季为双季,全年平均亩产800—1000斤,70年代基本实现亩产超1000斤,80年代全年亩产平均1400—1500斤。农民喜笑颜开。
  1979年“粮食自给工程”建成,又称“园田化”,机耕路纵横交错,沟渠联网农业机械化雏形初步形成。
  整雅共有耕地284亩,水田261亩,旱地23亩,三年自然灾害后,大大刺激了农民多种地多打粮,开种田头地角。自从提出“农业学大寨”,集体组织起来改天换地,开山造田,平整土地,移坟上山。有三口小塘被填,开垦紫坟沿为耕地,扩大了种植面积。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以来,村民建房修建公路,工业用地占用了相当数量的耕地,致使耕地面积锐减,现在人均耕地面积仅有25把。
  1、耕作制度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否则适得其反,但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认识利用它,使它为人类服务。
  整雅是种粮地区,有水稻、麦、玉米、豆等多种物作。其中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多少、产量高低,极大地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整雅地处平原,解放后在政府的重视下,加强了水利建设,库塘蓄水量大大提高,增强了抗旱能力,这对耕作制度的改变起到了保证的作用。
  水田种植我们一直沿用早中稻—玉米—麦、绿肥(花草),我们称老三熟,由于多种原因单位年产量不高。经过一番尝试和改进,把一熟改多熟、单季改双季,早中稻改双季晚稻,形成早中稻—双季晚稻—麦、绿肥,扩大了复种面积,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2、水稻的栽培管理
  品种 民国期间和解放初期,农民自选自种,一般是“三百粒”、“细叶青”、“早三百”,这些品种产量低又易倒伏。60年代后引进“珍珠矮”、“三三九”,早稻有“莲塘早”、“陆财号”、“矮脚南稻”,晚稻有“黄光头”、“猪毛簇”、“农垦”等。近年来一般都选用“协优10号”、“协优46号”、“汕优10号”等新品种。品种的改良,促使产量的提高,2001年有的地方引种“1吨稻”。
  育秧 “清明料谷子,立夏开秧门,冷水浸种”,待谷子发芽后,再播到浅水秧田,这是老习惯。建国后改用石灰水浸种,温水催芽,改水田秧为旱田秧,小苗带土移植。后来又采用两段育秧法,先播种旱地秧床,再把株苗秧移种秧田的后熟育秧法,待到种植时再移种大田。
  插秧(又称种田) 插秧是一项技术活,时间紧又劳累,有的请人种,有的换工,帮工种。旧社会株距一尺见方,这样土地利用率低,亩株数少,影响产量。解放初试种小株密植,满天星造成减产,后采用合理密植,“6×6”、“5×6”,晚稻“7×7”一直延用。品种的改良,种植密度合理,亩产量显著提高。现在把插秧改为抛秧,劳动强度大为减轻。
  种下脚肥 一边插秧,一边就把用尿、灰、石膏,有条件的户加上剁碎的猪毛、鸡毛搅拌成泥团塞到秧的根部,叫“塞秧根”作基肥。现在以化肥作基肥,不再种下脚肥。
  耘田除草 耘田二次,第一次横行,第二次直行,第三次把水放干进行涂田,涂田后撒灰,泼人肥,过一、二天后再放水灌田。田水管理要做到勤灌浅灌,不燥水。晚稻后期要干干湿湿,这样可以防止“稻脚瘟”。
  3、病虫害防治
  旧社会缺少农药,可说是没有农药。农民把水稻发病统称“稻桶瘟”,有的农户用一把旧扫帚倒插田头,挂上一块红破布或一只破鞋,就算是治虫了。解放后政府对这方面工作十分重视,研制多种农药如有“六六粉”、“杀螟松”、“稻瘟净”等等。建立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采取多种方法“点螟灯”、“喷杀螟松”、“挖稻根”消灭越冬螟虫。现在又制出低毒农药代替高毒农药,以免稻谷内残留的毒汁危害人体。由此病虫害得到消灭和控制,保证了水稻的增产。
  4、大小麦的栽培
  大麦因产量不高,又只能作饲料,但是猪食的精饲料,也可作口粮,对下熟水稻“早三百”的种植影响不大,田里种大麦比较多,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现在已没人种了。小麦过去种在水田的不多,都是种在旱地多,品种也只有“红壳麦”、“白壳麦”,这些品种产量不高,现在都被淘汰。采用新三熟制后,种植面积有所扩大,水田也普遍种起了小麦。品种也有改良,以“矮脚麦”品种为主。传统种法狭畦点播,先开穴,再在穴上浇上人肥,盖上灰,再把穴捣平。在管理上要除草,锄铲一般二次,年前要深,年后要浅,这叫年前捣麦,年后刨麦。60年代用石灰水浸种,采用宽畦条播或直播,压苗,施过肥盖上草木灰。每次铲后都要追肥。年后追肥看麦长势适量施肥,以防倒伏,同时要注意开沟排水。后又采用免耕直播板田,麦先在板田上施上足够的基肥,放上麦子,撒上灰,摊上栏肥,再开沟,把开沟的土压上去。这种种法成熟后麦穗长得参差不齐,产量也不高,不受欢迎,得不到推广。
  5、玉米的栽培
  整雅以往种玉米种得很多,这主要是在旧社会农民都租种佃主和常会的田,交完了租稻谷所剩无几,以多种玉米解决口粮。又因秋天多旱,种玉米比较适宜。品种有“小粒黄”,种植方法先开穴,施基肥,每穴放二粒子(为防缺苗),玉米长苗后要间苗,每穴留苗一株,缺苗要补苗。第一次铲,铲后要追肥,第二次壅垦培土,防止倒伏,追肥,或摊上栏肥。有钱的人家把桐饼、菜饼敲碎,或把煮熟的豆作基肥。一般采用狭畦点播法。
  6、豆类作物
  豆类作物农户都普遍种,因为它的作用比较大。过年过节要磨豆腐,用豆换豆腐,换粮食。不仅如此,种豆还省工、省肥。但是产量低,现在大田种豆看不到了。
  大豆一般都种在田岸,种前要“避田岸”。大豆营养较丰富,大豆肉过去是农家的上等菜。田豆种在稻田,种时在刚收割的稻垦上用锄头脑敲个穴,放上籽,盖上灰,五行一畦,后开沟以便排水,撒上稻杆,苗出齐铲一次。早豆种在旱地或在小麦地里套种。沙豆一般在稻谷收割前20天把豆子均匀撒进田里,撒时先放干水,过几天浅水灌田,这叫“跑马水”。
  7、生产工具
  水牛 水牛是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畜力,水田翻耕用木犁,平整土地用耖耙,都得靠水牛来拖拉。工效低,劳动强度大,养牛户又少,忙种时还雇不着牛耕田,误了农时。试用双铧犁得用两头牛拉即不方便,又不灵活。70年代开始用手扶拖拉机,功效又高,又省力,深受农民欢迎。现在进而用中型拖拉机。1998年整雅用上了收割机,验应了过去“耕田不用牛”的神话。
  水车 水车是灌溉的重要工具,水车有两轮的、三轮的、手摇的。深水塘都用两轮、三轮,高沿的上下过丘灌水用手摇水车。两轮水车两人踏水,三轮水车用三人踏水。车桶长度分八尺、一丈、一丈二尺、一丈六尺。70年代起用上抽水机抽水灌田。(三轮水车互助组时期有1架,手摇的水车整雅没有。)
  脱粒 脱粒一直都是人工脱粒。工具是稻桶,有圆的,有方的,圆的只限两人打稻,方的也可用三人同时打稻。噼啪、噼啪,又慢又累。60年代用上脚踏打稻机,提高了工效。现在进而用电动脱粒,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1995年起许多地方都用上了收割机,整雅也不例外。
  8、水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以前都靠水塘灌溉,水塘灌溉有严格的受益权,这种权利叫“管注”。卢溪塘水是整雅、溪干、大坟山、赵店四个村的主要水源。民国期间由于管理不善,也不进行改造,塘浅,蓄水量少,用水量大。大旱年景常常塘底见天,无水灌田。整雅畈成了靠天田。人们就取龙接佛到胡公殿祈求降雨,仍是红日高照,田地干裂。水利纠纷频发,殴斗打架时有发生。遇到水灾,堰岸冲毁,白茫茫大水淹没稻田,损失惨重。
  建国后,政府十分重视水利的建设,1954年组织受益的四个村社员,兴建卢溪塘水库。塘岸加高加宽,群众情绪十分高涨,从而卢溪塘蓄水面积扩大,蓄水量增加,并成立组织,专人管理。
  整雅村民对本村的水角塘、宿塘都进行修建,大大增加了蓄水量,提高了抗旱能力。
  1958年永康兴建当时全县最大的太平水库,整雅村派出劳动力参加建设。1963年水库东、西渠建成放水。从此整雅水利条件好转,自流灌溉,旱涝保丰收,旱地作物也能引水灌溉。
  渠堰建设,整雅对整个村的渠道都作了一定规划,不惜资金的投放。要疏通就疏通,要新挖的就新挖。做到渠渠畅通,放水到田。园田化后,水渠都用水泥浇注三面光,渠塘联网,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
  交通运输
  整雅原有四条古道,但都只能独轮车可以推过。西南至邑城大路,出村向南穿过“保安亭”,过溪干,经溪岸顺永东公路直至永康县城。计35华里。
  南通芝英,出村向南沿小溪,经白殿,翻越三节岭到芝英。
  北达古山,出村穿过北城沿堰而上,经过隔溪店,跨过乌江溪,过了古山孙凉亭就是古山。
  东面一条:经过大坟山,前塘后山,前园可达派溪。
  另一条是:整雅人每逢清明节前去祭祀,28世祖元秀公墓的关道。此条路线是:从整雅出发,经大坟山、前园、墁塘、金刚龙、岩下街、岩后,翻牛阿岭、杨溪岭背至壶镇直抵缙云横路长塘。
  1976年修建一条通往大坟山宽3米长300余米的简易公路。1981年这条路已与胡库至芝英的公路连接。
  1994年修建一条宽6米长500米的砂石公路与世雅—方岩线衔接。
  1995年又修起了一条宽6米长约1200米的环村简便公路。
  2001年永康新建宽30米的世雅—方岩大道,紧靠村边而过。
  整雅目前有摩托车64辆,小货车14辆,轿车3辆,三轮摩托3辆,拖拉机4辆,终日车来车往,络绎不绝,交通闲塞,运输靠手提肩挑的时代将一去不返。
  工业
  整雅人即聪明又能干,更有创新、拼搏、耐劳的精神。能工巧匠甚多,精于打铜、打铁、钉秤。古山鲍古合、鲍大和铁店打制的篾刀、锉刀、刮刀是永康名牌产品之一。这两爿铁店在工商业改造中被政府接管合并即是古山工具厂的前身。改革开放后,整雅涌现出一大批办厂能人,鲍祖昆、鲍德伟兄弟俩的繁华不锈钢制品厂,马建畏、马建勇的衡器厂,鲍伟强的万宇工贸有限公司,鲍江北的冶炼锻压厂,鲍文群的五金工具厂,鲍伟江的电声厂,鲍伟星兄弟俩的配电箱厂等厂生产的产品畅销各地,鲍有明的车床加工是整雅最早的一家,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90年代全村掀起塑料企业,成为全县闻名的塑料村,各种塑料配件加工、口杯制作都出自整雅。塑料口杯销往全国各地。全村拥有塑料机67台。废旧回收业也在整雅兴起,现在整雅是厂房林立,马达声不断。
  电力 通迅
  整雅工业的兴起,电力设施也相应加强。1984年整雅只有一台20千瓦的变压器,1993年改装50千瓦,1998年又增容80千瓦,这样还是适应不了工业发展的需要,到2001年再次安装了315千瓦的变压器。除此外个人自建配电房,自置变压器的有鲍高升、鲍伟正、鲍伟江、鲍世平、鲍伟强、鲍江北、鲍江东、鲍文群、马建勇、马建畏、李国江共11家。
  1997年整雅已是电话村,1999年再次安装,共有电话机94门,电话机覆盖了全村,手机72个。
  教 育
  整雅由于村小、人少,经济力量薄弱,没有办学能力,要读书就得去溪岸等地就读。因此识字人不多,文化落后。民国初期,只有几人小学毕业,后期初中、高中为数不多。为了奖励子孙读书设立贤租,每个小学毕业生可领取稻谷20斤。民国21年(1932)把贤租田改为办学基金田。兴办整雅初级小学,鲍氏子孙可以免费上学读书,但也只能读到初小(1-4年级),读高小就得去外地。老师(过去称先生)的工资从常产中支付。只有一个老师,校址设在元秀公祠。
  解放后,学校由政府接管,整雅是一所村小,一个复式班(1.3年级),一个教师,工资由国家发。读完三年级就升上寮前小学。文化大革命后期,小学下放大队办,整雅村小被撤并入大坟山小学。现在整雅初中已是普及,就读大、中专院校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具有大、中专毕业的已为数不少。现在整雅人对文化科学知识的追求愈来愈强烈,做父母的对子女的知识投资不足为惜。
  祠堂庙常仓
  鲍氏宗祠 旧称老祠堂,建于嘉庆3年(1789),共三进,咸丰丁巳年(1857)建两厢,民国8年(1919)建造前进戏台。祠堂内原悬挂皇帝所敕匾额“三世司隶”等9块,石柱上刻有对联,现在这些标志着祖上功德,业绩的证物都已烧毁,实为惋惜,无法弥补。合作化时期用作养猪场、养牛场,现在出租作厂房。
  祠堂 整雅村西有祠堂,年代较为久远,如今已是老态龙钟,凋敝不堪了。祠堂位于田野里,门前一条大路,西面通溪干,南面直通往凉亭与胡库直达县城的要道交接。祠堂规模较大,共有三进,分二次建筑,是黄泥地,每个天井四周都用石板砌成,走进大门迎面竖造一座宇台,风檐如翼,但早已拆毁。木柱粗大,房子开宽,抬头后,后进横梁上挂有许多匾额,其中一块写着“柱国名卿”四个金字,整块匾额金角镶边,看上去金灿灿的,显得极有分量。可惜这些文物与后墙上构造的供奉列祖列宗和亡人的木主的梯开寝室同时毁灭了。
  祠堂是《鲍氏宗祠》,人们习惯叫它老祠堂,它原建造在下城东端北面,那里长期留下一块坐西朝东的宅基地,这块基地1928年前还存在让后人凭吊。那么,它怎么会迁居呢?说来话长。当年祠堂南边不远处有个小村庄叫“下畈”,人口与整雅村相当,当年两个村的青壮年各有二三十根稻杠上山担柴,大家结伴一同上山一同回家。可是祠堂离下畈近,下畈人养的牛经常关到祠堂里,满地皆是牛尿粪,整雅人看不过,一次再次向他们提出交涉,下畈人不但不接受意见,反而狂妄地说:“要我们不关牛办不到,你们有本事把祠堂扛走!”在这种业不由主管的情况下,祖上只得把祠堂拆到现在的地方,那里就长期留下一块从东到西的长方的老祠堂基。
  几百年前在整雅祠堂扛走后,下畈人失去了北面的屏障。从此,下畈人口逐渐减少。延至1928年时,下畈村只剩下一户马姓,一户应姓。不久马姓的两个精壮后生病死,应姓的男人也病了。过了几年,马姓两位老人去世,下畈村没有人了。房子在风吹雨打中倒塌,只剩断壁残墙。
  1928年,整雅村人商议后,在老祠堂基南边修一座土城,城西面建一座“保安亭”,让过往行人休息。土城修筑成功,老祠堂基挖出一口塘,故名思义就叫“城塘”。下畈村的宅基地呢?变成了菜地。
  “合作化”“大跃进”高潮到来,城塘填平变成水稻田。下畈村门前塘也填平,同菜地一起开垦成水稻田。老祠堂基地、下畈村都成为了历史的名词。
  祠堂除主建筑左右各有一长溜厢房是第二次的建筑物。祠堂东边是《元秀公祠》,祠前一片平整的空地。早些年,这块空地是全村人活动的场所,逢年过节,村里人请台大戏,在祠堂里演出,这块地摆满茶桌、暖食等小商小贩的推位,热闹非凡。
  演戏时,明晃晃的汽灯,台下或坐或站,一边看戏,一边讲古,阔绰的嗑着瓜子,络绎不绝的簿壳如翼散落,但凡所到精彩处台下轰然叫好。
  空地东边是“城头”,上面有一株由于虫蛀雷霹老得只剩半爿的古樟,村民们都叫它为“樟树娘”,因为有许多父母让孩子认它为娘,托个吉利。古樟过去下塘塘口前,有一株苦槠树,树龄甚老,腰身粗大,可容二人合抱,这两株老树现在都已消失,但它们中间当年不显眼的新生一代古樟,与已躯干挺拔粗壮,枝繁叶茂,颇有一番卓而不群的名士风彩,显得十分抢眼,这是城头上地老天荒沧桑无限硕果仅存的大树了。古樟与祠堂相依相存,见证了深邃的时间旷野里的无数悲欢故事。如今,就在这株樟树矗立的地方,机器轰鸣巨响回荡在这片绚丽的天地上,环村公路通过这里直至祠堂,转过全村,原先的交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祠堂、古樟,见证了整雅的过去和现在。经济突飞猛进,人们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元秀公祠 建于民国8年(1919),坐落在鲍氏宗祠东边,共上下两进。祠堂前是一片宽阔的空基。柱是石柱,地是三合土灰地。天井有两口小塘,小塘两边是两厢,上进有存放灵牌的柜,还有一张元宝形的供桌放在中厅。公祠清洁、明亮,当年是整雅初级小学的校址,为整雅输送人材功不可没。80年代在下进办过碾米厂,90年代出租当厂房。
  这两所祠堂现在都面目全非,可说是今不如昔,是否言重了。是否修复,各有异议。
  兴常厅 坐落在本村南面,坐北朝南,三间正房,两旁有两具楼梯,西厢是平房,中间是天井。西厢曾安排二户火灾户作住房。整雅第一个广播就安装在这里,每逢婚、嫁、喜庆就借此摆筵请客。合作化时期是第一生产队的队址,现在是老年协会的活动场所。
  本保殿 (又称社林殿)坐落在萝卜塘沿,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是整雅、大坟山、赵店三村共建,旧殿已拆毁,新殿重建于1995年。
  太祖殿 坐落在大明堂西边,兴发兴仓屋南面。殿不大,一人多高,殿中间设一块长方形石板,供人拜祭。旧殿早年被毁,基地也给人造了房子。现在在旧基地狭小的空地上新盖了一坐比原小得多的太祖殿。
  太常仓屋 坐落在大明堂北面,坐北朝南,楼屋1间,楼上放有谷柜,解放后作民房,楼下出租。土改时被鲍妙初登记所有。1964年她家失火烧毁。
  兴发兴仓 坐落在大明堂西边,坐西朝东,正房一间,楼梯一具,楼上有谷仓,楼梯下面建有锅灶,土改时分给鲍江深所有。
  每年常产田所收稻谷都储存在这两个仓屋的仓柜里。
  香火世间 坐落在大明堂西边,内陈设胡公座像,每隔三年胡公座像供奉在整雅。中间摆放一张大方桌,东西两边有观世音菩萨和廿四相公的像,此屋已烧毁。
  童塔 俗名火筒塔。建于紫坟沿北边山脚,是一座正方体的建筑物,东面开一个正方形的洞,里面挂一块活动的板。这是一座记载着人们悲惨历史的证物。由于旧社会缺医少药,劳动人民无钱治病,许多婴儿出生后就患上百日咳、三日风等疾病,不治而死或治而不愈,送了性命。在这里真不知丢进了多少婴儿,人们还骂这些小生命是“取斋鬼”。这里一年到头散发出令人恶心的臭气。建国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婴儿个个健康成长,这些所谓的“取斋鬼”也不存在了。但童塔还在,仅作一个时代的见证罢了。
  民情习俗
  春节 也叫过年。这是一年中最热闹,小孩、儿童最喜欢的节日。凡是出门或在外地工作的人,都要争取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欢度春节。对庆贺这个节日十分隆重,一到十二月初(农历)就着手准备,买年货、拜年礼品,炒米胖,有的掺进大豆磨炒米粉,有的还加进芝麻(是儿女回娘家向父母拜年必用的礼品之一)。过了二十,宰猪、杀羊、杀鹅、磨豆腐、舂年糕,真是又忙又高兴。爹娘都要让自己的孩子在新年这一天穿新衣服、新鞋。为了迎接新年,还把房内房外进行一次较彻底的打扫,这叫“扫尘”,好干干净净过新年。
  大年三十 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窗联、斗方、窗花,到处呈现出一片节日的新气象,人人都是笑容满面,一开口都是吉利的话。
  谢年 谢年的仪式也很讲究,世间挂着祖宗的像,方桌上摆着多式多样的供品,猪头鹅、全刀的肉、糕点、水果,总之不嫌丰富。点起一对半斤多重的大红烛,全家拿着香对空遥拜,默默向祖宗祝福,祈求祖宗保佑,同时还要为祖宗斟酒,送银两,孝敬祖宗,再洒酒落地。
  除岁 三十日夜,也叫“更岁”,晚饭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又称更年饭),大人给小孩子分红包(压岁钱)。这夜要晚睡,叫“醒世夜”。
  年初一 这天人人去祠堂接麻稣,小学毕业接双份。这天,都不干活,大家尽兴地玩,这天许多人家都吃羹、粽、鸡子索面,象征“耕种犁头实”,年初一要早睡,说“老鼠接内家”。
  过年虽是一个欢庆的节日,可是在旧社会穷人却是“过年如过关”,财主们在三十日这一天,都要上门讨债、逼债,穷人还不起债,只好逃离家门,外出躲债,不敢回家。那有能与家人安乐团聚过年呢?有的是连过年货也买不起,与平日一样冷冷清清。
  拜年 一年到头,亲戚之间疏于往来,出嫁的女儿也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就利用这个时节,提着礼品,走亲访友,联络感情。女儿连同丈夫或孩子拜敬父母。旧社会里麦饼肉、炒米粉,这是女儿(女婿)向父母(岳父母)拜年不可少的礼品。拜年一般从年初二就开始。家家都有准备拜年客到时好招待的点心,一般是鸡子索面,这是最客气了。但是鸡子一般客人是剩下不吃的,主人就利用这剩下的鸡子再烧鸡子索面招待再来的客人,拜年走时主人要有一定的回礼。有条件的主人就会给拜年客的小孩、外甥(女)包红包。那时有句老话:“拜年拜到年初六,有酒也无肉”,“拜年拜到年初八,菜汤也没喝”,这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现在就不是这样了。
  立春 又叫上春日,这天人们都把它看作和过年一样大。一年之计在子春,上春日这天不能于人争吵、不能骂人、更不能上门讨账。否则别人要讲你害他一年都倒运,春为岁首,万物回春、家家户户门上要插上扁柏、竹叶青、万年青、表示四季常青。
  元宵 也叫灯节,正月闹元宵。正月13—17村村都张罗着擎灯。整雅擎龙灯过去按男丁每人一桥,一凑合就有几十桥。现在由老年协会筹办。擎灯前事先要计划好路线,一般都临近的村,每户户主要挂起灯,放鞭炮迎接龙头。龙头就要向户头主点头,户主就抱红色放在龙嘴里,由擎灯队的收款员收记,一般两人,一个记一个收。各村都游过了。最后从大坟的沿黄龙塘而下,龙头朝整雅叫做跳落龙,一连要跳好几趟。
  清明节 又称寒食节,每年到这个节日整雅就派人担着祭品去缙云横路长塘祭拜太公—元秀公,然后又去黄沙塘祭先祖公晹公,后再祭黄坭墙大常太公,兴发常太公。祭清时坟头标上白纸,给坟添土,祭品有猪头鹅、肉等。常会管事还要给小孩分铜板。给每户分麦饼包,包麦饼的馅有肉、笋、菜(清明分子)。自家的祖坟也要全家去祭,标清明纸,添土,摆上供品,点上红烛,全家举香礼拜,斟酒,烧纸钱,洒酒落地,默祷祖上为子孙降福。
  立夏 这一天有“接脚骨”的习俗,说是“接脚骨”过脚棒会硬些,这天一般喝猪肉红枣汤、鸡子酒。
  端午 5月初5这天是“端午节”,习俗各处都是大同小异,门上、窗前都要插菖莆、艾叶,房前、房后、室内、室外都要喷洒雄酒驱毒,避邪,小孩都喜挂用樟脑丸制成的香包,式样有菱角、心等多色多样。家家户户都要裹粽,烤单麦饼,备些好菜过端午。
  中元节 农村习惯称过“七月半”,这是带有迷信色彩的节日“鬼节”。这天,户户都要做羹饭,祭拜祖宗、先人。整雅人习惯上一般都烤单麦饼过节日。
  中秋节 又叫八月半,中秋佳节倍思亲。这天晚上明月当空,月圆如镜,户户都买来月饼、果品,到晚上在庭院里摆张方桌,供上月饼,水果糕点,全家人一起拜月以示团圆。祈祝远方亲人一切顺意,然后大家都吃月饼。在明月之下,叙讲各种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等。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历来重阳都有登高的习惯,现在国家定为老人节。
  冬至 冬至所谓下世人过年,一般要做羹饭,祭祀祖先亡灵。整雅这天都要在下城、老祠堂基等处焚香,烧纸钱,遥空祭奠无家可归的孤魂。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人们要舂麻糍,烤单麦饼过节日。过去有句老话:“有钱人家过冬至,无钱人家冻一季。”
  八月十三 在永康来说也是一个十分热闹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杀大公鸡请胡公,祈求胡公降福。在这个节日里整雅和许多地方来讲都要迎罗汉,这天是胡公的生日,胡公的坐像由三个村轮流供奉(整雅、大坟山、溪干),四年轮坐一年。胡公轮坐着的那一年,这个村就得请剧团演三天三夜的戏。主人特地去邀请亲朋好友来看戏。

知识出处

整雅志

《整雅志》

本志集《整雅鲍氏宗谱》村情两方面的内容,凡居住在整雅村的村民,不分姓氏、政治观点、社会地位、宗教信仰、职业,根据自愿都可参加,不愿参加保留原谱所载,不书新丁。拟集分、村族史事、记事篇、行第排列、世系图列、名表、传介、传记、墓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整雅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