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氏南宗鼻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坟山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3009
颗粒名称: 应氏南宗鼻祖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
页码: 25-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古山镇大坟山村应氏南宗鼻祖的情况。
关键词: 大坟山村 应氏南宗 鼻祖

内容

应氏之先,系出姬姓,郡望汝南。其先为周武王第四子姬达,由雍妃所生。姬达被封侯于应国(据应国墓地考古发掘证实,应国大体在今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叶县、襄县一带),尔后则以国为氏,改名为应叔。
  据《应氏大同宗谱序》载:“应叔,字儒林,号仁寿。”据陈亮《后杜应氏宗谱序》载:“其子孙散处殽(xiáo)、函、厘、洛、世业有光”。又据应文鸿《汇集旧谱源流序》:应叔九世孙应烨、十九世孙应诜、廿三世孙应充、三十二世孙应辉、三十八世孙应曜、隐淮南山。汉高帝时,四皓与应曜被征召,唯应曜不出,时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称。三十九世孙应诠,仕并州刺史、四十世孙应楠,授朝请郎。应楠生二子,长子琰,仕佥(qiān)判,次子珍,汉擢(zhuó)司马尚书。王莽累征不就,克绍祖父风标。琰生森,汉光武间拜御史中丞。森生颖,仕中散大夫。颖生三子:长子允忠,次子稔,三子庄。稔仕国子司业,庄仕中书。允忠生顺,汉和帝间仕河南尹。应顺生二子:长子融,历典五郡。次子亹(wěi\mén),为县尉。亹生彬,为汲令。彬生奉,桓帝朝官武陵太守。奉生劭(shào),字仲瑗,灵帝朝为泰山太守。献年间破黄巾为军谋校尉,著《汉官仪》并《风俗通》等行于世。劭生珣。应旸(yang)、应璩为应劭从子。应旸,魏太祖朝以文著名于世,系建安七子之一。应璩,官侍中,封开国公。应璩生二子:长子应贞、次子应秀。应贞迁给事中,应秀仕黄门侍郎。应贞生詹(zhān),詹东晋时随晋元帝渡江南下,仕至镇南大将军,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长子应玄,嗣官散骑常侍。幼子应诞历六郡太守、龙骧(xiang)将军。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时,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又名官田,后改诸应),即今芝英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应詹则被推为应氏南宗鼻祖。
  应詹(公元289—367年),又名斌,字思远。原籍河南汝南南顿。东晋时随晋元帝渡江南下,仕至镇南大将军,东晋建元初,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
  据《应氏先型录》记载“应詹卒葬(永康)河头。”土名庙坛。民国时期应詹后裔应继周根据应氏先贤应敏斋提供的线索,在离芝英一公里的前山杨小河头,认明高阜,为鼻祖之墓,乃于清宣统元年重建石碑(神道碑),长留纪念。后来由于土地所有制变革,墓地被沦为桑田旱地,石碑被搬迁他处。后来,此碑已由芝英老人协会收藏于芝英义庄祠堂。碑上刻的字还相当清晰。碑文分三行直书刻字,中间一行刻:“东晋南迁始祖镇南大将军封观阳侯应思远公碑”二十个字,右首一行刻明:“皇清宣统元年岁次己酉仲春月吉旦”,左下首一行署名:“永康应氏后裔敬立”字样。
  永康应氏,均以应詹为鼻祖,居大田里(诸应)应氏。后分为可投应氏、岩后应氏、西村应氏、后杜应氏等几支。
  芝英应氏:据缙云五云《应氏宗谱》,应詹后裔,荣字行1应肇(1096-1198),字元亨,因任青州枢密院院判,为避靖康之乱徙居钱塘。万字行应俭,字克良,宋嘉熙进士,任金华训导。爱金华山川,遂从钱塘驻家回迁永康诸英(今芝英)。

知识出处

大坟山村志

《大坟山村志》

志是一村的历史、是知识的宝库、科学文化的结晶。是一村的古今总览,是一部承先启后的传世著述,它具有资政、教化、存史的三大功能,使之前有所稽,后有所鉴,对于激励今人、启发后代都有重大的意义,是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宏伟工程,衷心祝愿社林人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同心同德创造更大的功绩,载入新的史册。

阅读

相关地名

古山镇大坟山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