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报刊文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后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97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报刊文载
分类号: I22
页数: 8
页码: 155-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大后村的报刊文载辑存。
关键词: 大后村 诗文辑存 报刊文载

内容

十八进士与龙山街的考证
  耧明统
  关于龙山街十八进士与抄龙山的故事,在丽州大地流传了数百年,至今唐先一带的许多老年人还讲得非常生动。笔者曾接触过几部《胡氏宗谱》,对龙山街与十八进士作过粗略的考证。
  龙山街大劫难
  相传宋朝时,永康龙山街(今象珠镇龙山村一带)是个繁华的大集镇,镇内有15里长街,有“上至石桥头,下至荷园楼”之说。镇內有东街和西街,上午东街市,下午西街市。镇上店铺林立,商业繁荣。镇上出了十八进士,仅胡邦直一家祖、子、孙就中了12名,而且人人做了京官。镇里除十八进士,举人出身的达官显贵多达30余人。
  十八进士长年累月在京都侍奉君王,家里夫人孤单度日,思夫心切,盼夫婿回家团聚。
  在京城的十八进士接到家书后,也都勾起相思之情,就联名向皇上呈上告假探亲的奏章。皇上看后,甚受感动御批准奏。十八迸士谢恩回府,择日起程,奸相秦桧与十八进士素有矛盾,十八进士启程后,即向皇上谎参一本,说他们回家探亲是假,结伙谋反是真。昏庸的宋皇,龙颜大怒,遂命秦桧立即派兵追杀,抄毁龙山街。秦桧领旨统领禁军火速追赶十八进士。
  十八进士出了京城,沿途欣赏山水田园风光,吟诗作赋。谁知刚到诸暨就束手被擒,当即十七兄弟人头落地。第十八个是跷脚进士,平素与御林军统帅交情甚笃,遂网开一面,放他逃生。他悲愤交加,带着17个人头回家报了凶信。
  第七日,五千御林军,把龙山街围得水泄不通,抄了十八进士的家,百姓们四处逃生而去,邦直的七世孙胡信臣在外做官刚休假家中,急忙扮成老百姓逃出离村三里许,躲藏于墓旁的荆棘丛里,头顶一片乌云笼罩,躲过御林军搜捕。此地就称为锦被丘,胡信臣就在此建宅居住。不到一天时间偌大的一个龙山街成了一片瓦砾,一场历史的大冤案遂代代相传。这个故事,不难看出许多地方是虚构的。当年龙山街之繁华是事实。十八进士确有其人,不过不是一家人,也不是同一时代人,龙山街被兵毁的历史也存在。
  龙山街考证
  笔者见到过《黄冈胡氏宗谱》、《苔川胡氏宗谱》、《钟川胡氏宗谱》、《黄冈胡氏宗谱》的《龙山总祠记》里有一幅对联,上联为:“家藏蠹简三千卷”,下联为“身透龙门十八人”。上联描述的是龙山胡氏素为书香门第,藏书之富;下联说的胡氏曾中进士十八人。龙山胡氏进士十八人,从北宋胡则始至南宋胡之纯止十八人,先后相距289年之久。在南宋时龙山胡氏仅胡邦直一家,五代中就有十二个进士。南宋时龙山街的确是永康城北的大镇。龙山街被剿抄也确有其事。上世纪60年代龙山上考畈、上考等村建水库时,农民们曾发掘了一些古遗址、文物。据龙山村群众说,在称跑马街的地方,挖出鹅卵石铺的路基,称东花园的地方挖出了用砖砌三亩余的大花坛,有“广智街”字样的宋代古长砖。称大后寺坑的山坡上,有广达十数亩地的古寺墙基石。在建大后寺坑水库副坝时挖出埋于地层下的石子路和刻有“广智街”的路碑,在称铁店山的地方,还存留着许多炼铁的铁渣。称窑山的地方有烧陶的笼窑和陶器及碎片,还挖出过几口宋代的古井……据说在一口古井的石板下还挖出古文物。从古遣址、古遗存推测,当年的龙山街确实是个大集镇。龙山街抄家烧毁《钟川胡氏宗谱》、《苔川胡氏宗谱》都有记载,时间约在宋末元初。《钟川谱》载云:“自邦直公始登进士者十余,而乡贡者三十(乡贡即省试中举),钜官达人甲于永邑。奈值宋季扰乱多张,疑忤毁尽,奔处碌碌,惟七世孙胡信臣,奔走田野,得锦云上覆之祥,时称锦被丘也,因之遂离祖居三里许,依墓而家焉。”龙山街在宋末元初被抄毁证据确凿,或许石桥头、大后、塔石等地的宗谱也或许有记载。
  本文载于2001年8月1日《永康日报一丽州特刊》
  奕奕宗庙,君子作之
  ——永康龙山胡氏总祠堂
  祠堂也称祖庙或宗庙。它的主要功能是尊祖敬宗、收众合族。尊祖敬宗是一种祖灵崇拜,是孝行的一种体现;收众合族倒是家族团结的目的。旧时宗族往往十分重视修建祠堂,十分重视一年一度或一年两度的祖灵祭祀,乘祭祀活动之际,家庭、家族和宗族都会对全体人员进行一次郑重其事的家训、族规的教育。祠堂既是祭祀祖灵的场所,又是全体宗族中最好、规模最大的建筑物。而且在家族发展的历史上会屡建屡圮,屡圮屡建,有些祠堂成了国家、省市、地县的文物保护单位。
  胡氏是浙江永康县的大姓之一,散居在全县的各个村镇。在同治年间建造总祠堂时,到祠堂设祔主、合谱的胡氏,竟有库川、溪芹、黄冈、胡塘、壶山等57个村镇,永康县境内37个村镇,附近的义乌、金华、东阳、台州的仙居等处,都有分支。由于我们未能读到永康县胡氏的家谱,故未在源流篇中作介绍。虽然上海图书馆藏有《龙山胡氏总祠录》,但所列世系是有问题的。所以该谱的序言明白地说明:凡永康胡氏,都祔寸于祠,合为谱,出于千枝一本而为大同。因此他们并不详细探究族系。于是需要建造一座总祠堂,以收众合族。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胡璠溪乘修建祖坟于龙山之时,倡议建造总祠堂,得到各村胡氏的响应。于是开始筹集资金,购买地基,规划建造,从同治七年春正式开工,到第二年的秋天竣工。花钱1万串有余。
  总祠堂迁址在县东南的龙泉坊,龙泉发源于附近的龙山,故称龙山总祠。祠堂建筑务求壮观,以至于成为永康城第一大祠堂。祠堂的主要建筑为三排大楼房,共三进。东西各翼以厢房,厢房也是二层楼。第一排为五上五下的高大楼房,设三扇庙门:中央为大门,门框上方为砖雕“龙山总祠”四个大字;左侧为观德门;右侧是听彝门。进入大门即是厅廊,朱漆梁柱,东西首是楼梯。穿过大堂,便是一个大天井,两旁是楼厢,各有七楹,迎面看到的就是五楹七间的第二排大楼房,屋脊上为一顶清朝的官帽式的装饰。重檐歇山式,飞檐高挑,檐下悬挂着“一本堂”巨额大匾,取“千枝一本”之意。穿过“一本堂”,又是一个大天井,两旁是厢楼,各有七楹,迎面而立的是第三排楼房,同第二排楼房一样的规模,下高悬“敬立”二字巨匾。不称“堂”,是因为一座祠堂为一个堂号,故其他建筑都不称“堂”。第二、三排楼房宽约30米,高约10米,对于砖木结构的建筑来说,龙山总祠堂确实是壮观的。第三排楼房的西北角建有一排五开间平房,两边有厢房,檐下悬挂着“叙斋”大匾,故《龙山胡氏总祠录》的版心称“叙堂”,因为该谱汇辑于“叙”。“叙斋”的东首为东横门,有门房。祠堂还有规模较大的厨房、祠前楼屋、西边横门、通向大街的“龙山胡氏总祠”的庙亭等附属建筑。四周都有围墙。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600平方米。
  总祠堂三排主要建筑的底层为陈设祔主的神龛,正堂中所设的神主,当然是各支派承认的不祧之主和始迁祖,两边厢房的底层则为两庑,东西两庑的祔主即为旁支庶系。楼上的房间主要供前来祭祖的人员住宿的。可以设想:每大祭祀来临,57个村镇的耆绅及其子孙会聚到总祠,以每支派5人计,就有近300人,济济一堂,热闹非凡。祭祖的仪式必定在大堂中进行’祭祀仪式结束,摆开桌椅,便是大规模的分胙餐饮。由此可见,祠堂的规模通常是宗族盛衰的晴雨表。永康龙山胡氏在建造总祠堂后,便进行修谱、合谱的工作,远近57个村镇的胡氏纷纷前来参加祭祖曳合谱、设立祔主,于宣统元年(公元1903年)和民国十九年(1930年)两次编修并刊印了《龙山胡氏总祠拊主录》,反映了当时在总祠堂设立的拊主在不断地增加。
  本文录自《中华姓氏谱·胡姓卷》
  千枝一本,扶贫解困
  胡氏在历史上并没有发展成像何曳郑、陈那样上千户,数千人聚族而居的“义门”,但胡氏同样提倡家族团结,数百户、上千人聚居的村庄也不在少数,如婺源考川明经胡氏和清华胡氏、黟县西递明经胡氏、绩溪金紫、龙川、明经胡氏、山阴张川胡氏等。在封建社会中,合谱编谱、建祠祭祖、修坟扫墓是团结家族全体人员的法宝。家族团结,就有强大的实力,也就不会轻易败落。家族有实力,有些家庭的贫困问题可以在宗族内部得以解决。
  在胡氏的各种家谱、族谱、宗谱中所列的世系总有一定的遗漏,而且所有的胡氏都认为是胡公满之后,而不是承认是胡子国这裔。这对于胡氏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提出“千枝一本”的口号。浙江永康胡氏散居在永康和附近几个县的57个村镇,其中龙山胡氏最为兴旺,于是在清朝同治年间提出建设龙山胡氏总祠堂,目的是要把这许多胡氏的家族团结起来。总祠堂建成后,遍告附近的胡氏前来参加祭祖的大典。在祭祖的同时进行对谱、合谱,结果发现有此家族并没有家谱,有些家族的谱系也未必相合,可能还有从其他地方迁来的胡氏。龙山胡氏的始迁祖是三国时期的胡综,胡综的祖上据说也能上推至东汉的胡广、西汊的胡建、再上溯至胡公满,既然大家都是胡公满之裔,也就不必计较世系可合不可合,于是提出“千枝一本”的口号,只要愿意,就可以参加龙山总祠堂五年一度的大祭典,平时也可以到总祠堂来祭祀自己家族的祖宗,总祠堂设有他们的拊主。当然在总祠堂设拊主,需要出一定的经费,尽一些义务,遵守总祠堂的“宗约”。龙山胡氏可以提供一定的祭品,解决住宿问题等。总祠堂的建造,比较富裕的家族捐赠祀田、捐赠钱财,总祠堂就有了一笔可观的宗族财产,于是大家推举了宗族长和管理财务的人。“宗约”中有关于济贫扶贫的条款,贫困家庭的成员可以出力耕种祀田,也可以参加总祠堂的祭典。宗族的财产还可以资助贫困户孩子读书。
  本文录于《中华姓氏谱·胡氏卷》。
  胡——以谥以国命得的姓
  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一般都要根据其生平行为褒贬善恶,加上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胡姓最早的一支就来源于先人的谥号,即唐人林宝《元和姓纂》所云:“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文中的“胡公”,姓妫名满,是帝舜的后裔,于西周初期被武王姬发封于(今河南淮阳),建立侯爵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用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胡氏。
  胡姓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有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郾城县西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姬姓)诸侯国,为子爵,故称胡子国。公元前538,胡子国曾参加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公元前519年又随楚国与吴国作战,国君髡战死,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一说胡子国于春秋初灭于郑)。另一个胡子国为归姓,也是子爵,故也称胡子国。归姓胡子国的地望在今安徽阜阳,于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年)被楚国灭掉,国君豹被俘。两个胡子国亡国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氏,又形成两支胡氏。
  此外,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献帝的大哥为纥骨氏,至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改为胡氏。这也是胡姓来源之一。
  古籍最早出现的胡姓人物是胡曹,即《世本·作》所云:“胡曹作冕,胡曹作衣。”宋衷注:“胡曹,黄帝臣。”这说明远在黄帝时期已有胡姓。但因胡曹之后无世系可考,古代的谱牒学家大多主张胡姓源于以谥为氏和以国为氏。春秋时齐国有胡龁,战国时卫国有胡衍,这说明先秦时期胡氏主要是在今山东、河南境内发展繁衍。两汉至三国时期,胡氏已播迁于今四川、山西、湖北、河北、广东、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并在今河南、安徽省境内继续发展。例如,西汉胡安为临邛(今四川邛崃)人,胡建为河东(郡治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人,胡刚为华容(治今湖北监利县北)人,胡常为清河(今属河北)人;东汉胡腾为桂阳”(今广东连县)人;三国时吴国的胡勃为豫章(郡治在今江西南昌)人、胡综为固始(治今河南太康县南)人,魏国的胡潜本是魏郡人,后徙居益州(今四川成都)。其中,胡综“避乱江东”,依孙权,成为吴国的得力大臣,此后在江浙一带发展繁衍;胡质及其子胡威,由于任官的原因,均卒于安定(治所在高平,即今宁夏固原),子孙留居当地,发展成为大族。西晋初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胡历,官至左仆射,加镇南大将军,其女胡芳于泰始九年(273年)入宫,生武安公主,使胡家地位更加显赫。西晋末,中原胡氏有一支移居福建,即《闽书》所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胡氏的郡望,在唐朝元和年间以前主要有安定、新蔡(今属河南)两处,以后又有弋阳(郡治在今河南潢川)定城、义阳(郡治在今河南信阳市)中州、洛阳、鄂县(今属陕西)、乐陵(今属山东)、恒山(郡治在今河北定县南)、河东等。据广东南雄《胡氏续修族谱》载:“(江西)吉安胡氏,丁繁人衍……其原始皆南唐时由楚之醴陵德善乡迁吉州(今江西吉安),或迁金陵(今江苏南京),复徙吉州……胡氏之迁吉州者,缘吉州者,缘吉州属南唐,时为小康,故避乱而徙居也。”此后,江西成为胡氏的繁衍中心之一。又据台北《胡氏族谱》记载,台湾的胡氏,先世居于陈(今河南淮阳),西晋末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徙居福建。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胡竦迁入晋安郡(包括漳、泉二州),被奉为闽中胡氏始祖。胡竦有五个儿子,长子胡博回迁安徽寿春,次子胡审、三子胡慎、四子胡明、五子胡笃分别移居福建崇安、剑蒲(今南平)闽县(今闽侯)、晋江。传至胡致济、胡浩济,因避元兵而分居闽南各县,其中有些人清代迁往台湾,进而又远徙欧、美、非诸洲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的胡姓名人,除上文提及者外,东汉时有华容胡刚的6世孙胡广,历任司徒、太尉、太傅等要职,曾事安顺、冲、质、桓、灵6帝。北魏有胡太后,安定临泾人,孝明帝时曾临朝执政。北魏末年有高平镇(今宁夏固原)起义首领胡琛,为敕勒(高车)族,曾称高平王。唐代有诗人胡曾,邵阳(今属湖南)人,其诗通俗明快。唐末有诗僧齐已,本姓胡,名得生,益阳(今属湖南)人,《全唐诗》编其诗为10卷。五代后唐有画家胡环山后契丹人,一作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擅写北方边疆牧马、驰猎等生活,龙工画马。北宋初有学都、教育家胡瑗。南宋有始终反对和议的资政殿学士胡铨,还有经学家胡安国及其子、学者胡宏。宋、元之际有史学家胡三省,以注释《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明初有将领、越国公胡大海,丞相胡惟庸,明世宗时有在嘉兴用毒酒杀倭数百的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明代在文化领域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学者胡居仁、胡直、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胡登洲,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明末有胡正言,擅治印、绘画、与刻工汪楷合作,改进了彩色套版印刷术。清代有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文学家胡天游,曾任翰林学士、广西学政等职的胡中藻,太平天国将领胡以晃,买办资本家胡光庸,道光年间湖南宁远家民起义首邻胡有禄,光绪年间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胡燏〓。近现代的胡姓名人主要有:国民党右派首领胡汉民,著名学者胡适,植物学家胡先骕,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胡正详,辽吉边区抗日根据地开辟者胡泽民,国民党高级军官、蒋介石嫡系胡宗南,小说家胡也频等。
  旅居海外的胡姓华人,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其中最著名是胡文虎。胡文虎(1882—1954),原籍福建永定,生于面甸仰光,以生产虎标万金油致富,后迁新加坡;热心文化教育和医药慈善事业,办有《星华日报》、《星岛日报》等10多种报纸,曾捐资援建国内多所学校、医院,赈济贫民。此外,美国有华盛顿州立大学客座教授胡敦复,东南亚还有胡克林、胡锡珍、胡亚基等人,也比较有名。
  胡姓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100个汊族姓氏中被列在第13位,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同时在瑶、鲜卑、契丹、溪、高车、满、苗、普米、回等民族中也占有一定数量。
  本文录于《中华姓氏谱·胡姓卷》
  六朝文学家
  三篇奇文的作者胡综 胡综字伟則,河南固始人,自幼丧父,为避战乱,由其母携至会稽。当时孙策为稽大守,接收胡综母子。综年14,为门下循行,与孙权一起读书。孙策去世,孙权为讨虏將军,胡综遂为金曹从事。后来孙权为车骑将军,以综为书部,掌管军国密事,为孙权心腹。吴将晋宗叛党吴归魏,魏以晋宗为蕲春太守,数为寇害。胡综率精兵袭击,并生擒少捉晋宗。综兼领建武中郎将。魏拜孙权为吴王,封胡综为亭侯。孙权称帝,胡综为侍中,从此孙吴政权的各种文诰策命脉、与邻国的书信盟誓,皆由胡综所作。《三国志》录有三篇杰作。
  首先,孙权于黃武八年(公元229年)称帝。据说这一个夏天,黃龙、凤凰见于夏口’改元黃龙元年。孙权命胡综作賦,称頌此盛典:
  乾坤肇立,三才是生。狼弧垂象,实惟看作精。圣人观法,是效是营,始作器械,爰求厥成。黄农创代,拓定皇基,上顺天心,下息民灾。高辛诛共,舜征有苗,启有甘师,汤有鸣条。周之牧野,汉之垓下,靡不由兵,克定厥绪。明明大吴,实天生德,神武是经,惟皇之极。乃自在昔,黄虞是祖,越历五代,继世在下。应期受命,发迹南土,将恢大繇,革我区夏。乃律天时,制为神军,取象太一,五将三门;疾则如电,迟则如云,进止有度,约而不烦。四灵既布,黄龙处中,周制日月,实曰太常,桀然特立,六军所望。仙人在上,鉴观四方,神实使之,为国休祥。军欲转向,黄龙先移,金鼓不鸣,寂然变施,闇谟若神,可谓秘奇。在昔周室,赤乌衔书,今也大吴,黄龙吐符。合契河洛,动与道俱,天赞人和,佥曰惟休。
  赋的特点是竭尽铺张扬厉之能事,最利歌功颂德。作品中用了不少历史上革鼎新、建立新政权的典故,为孙吴政权的建立制造與论。赋又有骚体赋、复合体赋、六言赋、四言赋等不同的形式。胡综采用四言赋的形式,为孙权的登基唱赞歌。赋通常是押韵的,但又不甚严格。赋的后半段常、望、方、祥押阳部韵;移、施、奇押之部韵;书符、俱、休为虞部韵。基本上采用隔句为韵的方式。
  第二篇杰作是刘备蜀汉政权在孙权称帝时,派特使重申同孙吴政权结盟。由胡综写下盟辞。盟辞比较长,兹摘录一段:“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载本国,典戎在外,信感受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故立坛杀牲,昭告神明,再歃加书,副之天府。天高听下,灵威棐谌,司慎司盟,群神群祀,莫不临之。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难与共分灾共庆,好恶性循环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克始。凡百之约,皆如载书。信言不艳,实居于好。有渝此盟,创祸先乱,违贰不协,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讨是督;山川百神,是纠是殛。俾坠其师,无克祚国。于尔大神,其明鉴之!”文辞高古,犹如《左传》。基本以四言句,虽名为文,实际上也是诗。节奏明快,铿锵有力。
  第三篇奇文是以魏大臣吴质的名义写的降文。吴质是魏都督河北振威将军。有些投降到吴国的将士说,魏文帝对吴质有猜疑。胡综就假吴质的名义写了一篇降文,使它流行于世。吴质无法在魏存身,投奔吴国,吴任以为侍中。文章共三段,载于《三国志·胡综传》。
  胡综性嗜酒,酒后欢呼,击打杯觞,左右角搏,孙权因爱其才,不责备。胡综卒后,其子冲嗣为中书令。入晋后任尚书郎、吴郡太守。浙江胡氏恐怕就是由河南固始迁来后,因胡综、胡冲父子的发迹而繁衍、发展的。
  本文录于《中华姓氏谱·胡姓卷》。
  永康三胡
  长孺从兄之纲、之纯并有文名,人称为“三胡”。之纲,字仍仲,宋贡士,精于声音、字画之学。之纯,字穆仲,之纲弟,咸淳十年进士,践履独行,有隐君子之风。之纯与长孺还并称为“二胡节士”。据元人王逢《梧溪集》载,之纯、长孺前后并寓居于杭州。之纯曾高卧风雪之中,午未起户,道士黄松瀑至扣之曰:“你难道不感到饥饿吗?”答:“不饥。”“不感到寒冷吗?”答曰:“不寒。”黄别去,见宗阳宫真人杜南谷,言其状,急忙馈米、酒、绵、炭。之纯谢绝,说此必松瀑与南谷言济吾饥寒,吾因不饥不寒也,终不受。
  录《中华姓氏通史》

知识出处

大后村志

《大后村志》

本书记述了以毛泽东“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为指针,本着厚今薄古的精神,既注重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五十多年的翻天覆地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巨变史,实事求是,科学地总结了这段历史时期正反两方面的史实,讴歌党的英明伟大,同时也注意保存宗谱中优秀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后村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龙山街大劫难
相关作品
龙山街考证
相关作品
六朝文学家
相关作品
永康三胡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