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后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924
颗粒名称: 序二
页数: 2
页码: 2-3

内容

序二
  大后村位于永城东北面,离县城十四公里,东永二线公路穿村而过。周围村庄星罗棋布,人口密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新设置的大后乡人民政府驻地就在本村。1958年雅堂乡与大后乡合併建立大塘人民公社(曾一度称管理区)后又改称大塘乡,大后仍是公社和乡政府驻地。大后村自宋末元初年间由胡侲,建村以来,至今已近八百年左右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当今全村有民户400户,人口1770余人。其中99%为胡姓。另外还有金华的山南头,永康的谏庄均是先后从大后迁居繁衍而建的村落。
  大后村在1949年前,全村共有218户,人口830人。1951年土地改革划分阶级成分。其中划为地主3户,富农4户,他们生活较优裕。中农58户,他们自耕自食,粗菜淡饭可以基本温饱。其中70%的贫雇农、贫农、佃中农,大多没有自己的土地,或仅有少量土地,因此必须靠租佃,过着糠菜半年粮,有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困苦生活。有几户甚至靠讨饭来维持生计。广大贫苦村民,为了求生存,找出路,正在少年时期,就远离父母外出学手艺,以微薄的收入来养家糊口。村民在长期的艰辛生活中,既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劳节俭的美德,也增长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为大后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大后村的村民摆脱千百年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从此政治上获得彻底翻身和解放,真正当家做了主人。经过1951年春天的土地改革,广大无地少地的贫苦村民都分到了人均一亩土地,从而经济上也得到彻底翻身。由于广大村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收入增加,从此告别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难生活。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大大改善。特别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大后村面貌焕然一新,新楼一幢幢拔地而起,衣食住行都发生重大变化,村民生活已向小康迈进。
  现在已经步入21世纪,面临民富国强,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好形势,重修大后村志是中华盛世的光彩事业,也是深得民心的历史文化建设工程。村志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在旧谱基础上予以批判地继承。本着去伪存真,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原则来努力修好新村志,为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次修纂村志,具有旧事新办,推陈出新,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因此与过去修宗谱有明显的不同。
  第一,以往修谱重男轻女,只有男子才能上谱,而今男女平等,不论生男生女都同样上谱留名。
  第二,过去修谱只重世系行第,当今修谱除保留世系行第外,新增了村里的史事内容。因此新村志,也是一部村史。
  第三,从前修谱都使用文言文,修成的宗谱印刷数不足十部,分藏在各村族长手中,因此大多数人都难以谋面,而且很难看懂。而今重修的新村志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且印刷数量多,可以满足各家购买珍藏、查阅的需求。
  本志经多人的参与,精心编纂,终于与村民见面了,这是一部思想性、科学性、真实性相统一的乡土文献。在承上启下,启迪后人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大后村志

《大后村志》

本书记述了以毛泽东“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为指针,本着厚今薄古的精神,既注重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五十多年的翻天覆地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巨变史,实事求是,科学地总结了这段历史时期正反两方面的史实,讴歌党的英明伟大,同时也注意保存宗谱中优秀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人物

林谨
责任者
胡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