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陈族传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陈氏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909
颗粒名称: 东山陈族传记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5
页码: 319-333
摘要: 本段文字描述了永康市壶镇东山麓的历史和景点。
关键词: 族谱 东山系 东山村

内容

老宗谱二、三、四卷毁于一旦,从而族志世传无法继承,本届续修只得从入志资料中搜集整理,为此产生世传无头有尾。为了方便查阅,对行第的排列,改以分房从淳行到贵行一直贯穿新丁。
  壶镇东三、五里,有一片象鸭掌形的山林,那时还是块处女地,人们叫它为东山麓。站在东山麓鸟瞰:整个壶镇洋就象一盒特制的生日蛋糕美丽多姿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东山麓南侧有景云寺和阮客洞摩崖题词名胜、历史悠久、遐迩闻名,一条石子路打东山麓下经过,连接文人香客与景云寺,阮客洞之间的通道。
  清康熙年间,永康下陈陈氏克进公第十三代孙祈混公进香景云寺,路过东山麓,听到“劈劈拍拍”的声音,这是自己常年加工陶坯的熟悉声音,诧异道:这里也有缸窑!他好奇地走进东山麓;但见山不高而林木密茂,水不深而游鱼怡然,山坳平坦,奇花烂漫,蝉叫虫鸣、鸟语花香、到了缸窑厂,更有一种归家的感觉。
  祈混公回永康后,念念不忘东山麓,几次做梦自己在东山麓造房子,在东山麓缸窑厂里做缸,在东山麓开荒耕种,他已经与东山麓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他对父母和兄弟诉说自己的心愿,并承诺帮儿子思懋在东山麓打好基础后自己就回永康老家侍奉双亲。并从宗亲那里凑足十两银子,带上妻子和儿子来到东山麓,累石作灶、搭棚居住、开垦荒地、种植菜果。
  祈混公新来乍到,想多了解些当地的乡土风情,逢人便问:能不能在这里住下去!这个地方是哪庄人?当初人们以为他们是逃荒到此种山、暂时过度日子的,也就随便回答:没关系,满山都是树,柴可随便砍;地这么阔,任你力气垦。”。祈混公将这些人的名字,住哪个庄,以及对自己所说的话牢牢记在心里。祈混公在打自己的算盘,如说是投石问路,更确切地说是在打不化本钱的基础。他把这些人的话要作为依据,趁暂时尚未有人过问的时机,父子俩就大手大脚地干起来。经过两个月的打理,又搭起一顶棚子用作猪舍、还养了一群鸡鸭,从外观看已经俨然一户新兴之家。此后便常常有人前来说:砍了他的树;有说:垦了他的地;要他拿钱补偿。祈混公早已作好准备说:自己逃荒到此,想混口饭吃、身无分文、又把某日某庄某人所说的话,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接着又指示这根是死树,这根是无顶树只能当柴烧,一个棚子总要几根粗的架着呀!要不是那伯伯、叔叔哪么说,一个外地人哪有这样胆量要砍就砍。现在树已砍了、棚也搭上了、地也挖了,就可怜可怜我一家子吧!今后我若需要,必定事先请求你们。拿钱买。祈混公的话有头有尾、头头是道,所指的“伯伯叔叔”事先已打听过是上斤上两的好人。既然有人话说在前头,对一个举目无亲的外地人太认真了,也会使人说自己的闲话。因为这里的山地一般都是氏族的公常山的,做一次好人得一个人情,得饶人处且饶人。就这样,来人最后交代上几句也就算了。祈混公暗喜自己的行为已经得到了他人的默认。
  祈混公按部就班,用五两银子向宫前人买到缸窑股份一脚,又拿出三两银子买到一百二十把良田。祈混公自己入主做缸,思懋务农种田、农闲或缸窑活忙时学习做缸。做缸农业并举,粮、钱两不缺、生活基本稳定。
  祈混公在东山麓撑起一个家,正中山主之怀,要祈混公替他看山。替人看山就是佣人,伤着他的自尊心,但仔细一想:给他看山就是他的人了,就得到他的保护,就有了合法身份,他再不对看山感到厌恶,而且顺水推舟一连答应了三家。不签约,不要补贴,愿为义务看山。这叫做“你养我、我帮你”山主很器重祈混公。可是祈混公这一举措,招惹了一些人的妒恨。
  祈混公扎根在东山麓,居然还当上看山员,对于有几个经常偷窃山上树木的人很不方便;过去本想在外地人身上捞把好处,现在,反过来要断绝自己的财源,发誓要把祈混公的“老窝”端掉,才能拔除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趁一天黑夜,三、四个下三烂分别放了两把火:一把火要烧掉祈混公的住棚,一把火放在离住棚就近山上。他们以为烧了住棚,即使逃出活命,山主也会就茅棚起火蔓延山上烧毁林木,赔上田地和缸窑股份还不够呢!
  事亦凑巧,在下三烂点火之前,祈混公夫人刚醒过来,听到棚外有响声,又见火光就大叫起来“有人放火”!三个人一磙碌从床上跳下来,祈混公拿起耙子,思懋拿上锄头三步两脚冲出棚外,趁火尚未发势,三锄两耙把着火的茅联(本地人叫“稿扇”、稻杆、麦杆编成联子,这里指茅草联成的)撕下来,迅速扑灭了火。在山上放火的人听有人大叫,急忙点燃稻杆一丢就跑。思懋和祈混夫妇及时赶到将火扑灭。只烧掉不大一块。当夜祈混公父子俩摸黑去报告山主,第二天山主带上一班人来观察现场,确认是坏人纵火,祈混家无失火责任。过几天,山主(汪氏公常)送给祈混公一纸契约,将祈混所开垦的荒地为界,棚基地坪的权属赠送给祈混,以表彰他护林有功。
  纸包不住火,下三烂的嘴也是封不住的;三四天后,“这次火是谁放的”,“放火的人真不聪明,山上哪有稻秆,用稻杆点火,此地无银三百两。”等传闻一口传百口在民间传播开来。其实祈混公心里早就有底,只是无证无据难跟他们斗,出外求财不求祸呀!
  小三烂就是小三烂,过了几天,没见什么动作,自己放火,装着关心的模样儿,来向祈混公试探信息;不得不使祈混公采取慎重的对应态度。在小三烂的一番“同情与安慰”之后,祈混公照常请他吃饭,待他吃了饭,祈混公才说:我在这里半年多了,认识了好些人,也占了些便宜。大家包涵我,而我拿不出东西感谢大家,只在心里记着呢!我住在这里后,对于生活上有困难的人,想砍几根树卖卖不方便,这是事实,传闻说这次火就是这伙人放的。我未夺他一根树,也没损他一根毛,何必置我一家于死地?好在我一家扑灭的及时,大火没有烧毁森林,否则传闻中还指名道姓纵火是某某人,山主肯放过他吗?祈混公认为自己得到嘉奖,地位得到巩固,说话放重些对这种人有作用,所以不避讳忌实,但没有捅破一层纸。小三烂唯唯是听“嗨嗨”随声附和,装着酒醉趔趔趄趄地走了。
  纵火事件,祈混公逢凶化吉,因祸得福,一家人如吃下一颗定心丸。在祈混公眼里妻子是个真正的贤妻良母、心地善良、个性温顺、热情好客,只要进了自家门都是客,都会请他喝茶吃饭,和蔼可亲,凡与她接触过的人均留下良好的印象,结下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在自己的事业中起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有她一定的功劳和苦劳。
  祈混公是个精明人,平时一家人省吃俭用,生活保持艰苦朴素,虽然积蓄不多,都喜欢将钱借人,只要能应期还钱的人就借。有钱借人说明家底厚,被人看重,又得了人情,自己无钱时也能帮助别人想办法。人人都说祈混公做人爽快、阔气,真难得。
  祈混公为人很随和,师友之间来来往往,有人请他吃饭:“食就食,人家饭比自家好食”。也经常有人不请自来祈混家吃饭,祈混家有时鲜,自家酿的好酒,基本多为“客人”先尝。朋友往来多了,朋友说起祈混的轶事也多起来。人有一个习惯说人家好都会好上加好。人家听说祈混公在东山麓立业致富,人们将东山麓看成风水宝地。于是有些为生活谋求出路的人,来东山麓觅落脚、找活干。祈混公正有部分陶器产品积压待售,就雇他们代卖(按日工资)。分卖(售后收入先除去在外伙食,住宿开支双方平分)。工资较高。同时卖缸交易货币,“五谷”、干果、禽蛋等都可“货对货”,好脱手。卖缸前缺这缺那,卖缸后样样都有。因此,当时有往仙居担官盐糊口者转向东山麓卖缸。日复一日,先后有泮、李、朱、徐、吴等十多姓氏落户东山麓,劳动发家,繁衍后代。东山麓遂正名二十五都东山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祈混公在东山庄一晃五十多年。祈混公在这些年里喜忧参半,喜的是两次建房共瓦屋九间,买有近山。忧的是人丁不发达。当时祈混公迁居东山正三十八岁,妻子还在生育时期,指望能再生上一、二个儿子。帮儿子思懋站稳脚跟,建立一个新家,打下坚实基础,然后带上孩子返回永康,永康缙云都有自己的家,实现自己落叶归根的理想。这是祈混的初衷。可是不知是老天爷作弄,还是命中注定自己无缘,思懋娶了媳妇生下一个儿子时麟,以后分娩五次,加上祈混夫人也有两胎,七条小生命不是早产夭折就是幼年病亡。祈混公在精神上受到多次沉重打击,丁口问题成了一块心病,归期一次次被打破。
  又逢一年多事之秋,天花肆虐,时麟三子启晨和女儿相隔四天双双死于天花,出生五个月的幼子启凤又患上天花,全家惶恐万分,心急如焚,祈混公为家庭最高长者,因痛失一个曾孙和曾孙女,疑为鬼崇作怪。就当机立断,命时麟夫妇带足半个月的粮食,换洗衣服,香〓冥币,抱上启凤,乘夜躲进洪坑岭深山的山神庙,与世隔绝。家门挂白,女眷发扎白线以示人已卒亡。然而留下这条小生命。但体质虚弱一直坎坎坷坷。这一年祈混公年高八十九岁,膝下有思懋孙时麟,曾孙启旭、启星、启凤。
  次年是祈混公九十大寿,思懋七十岁,启凤周岁,祈混公生日与启凤生日同月,三桩喜事合作一次举办。祈混公早就关照过思懋、时麟俩,这场喜事要办热闹些,并排出邀请宾客名单。届时永康宗亲,儿媳孙媳两门至亲、爷爷、儿,孙三代亲朋好友,东山各姓长辈,各路知名绅士欢聚一堂,为当时当地瞩目。
  天造地设仨同贺,金樽美酒奉高堂;人逢喜事精神爽,欢声笑语盈华堂。寿宴接近尾声,祈混公言道:现在我敬各位三杯酒,第一杯敬上宾宗亲赏脸光临,第二杯感谢本地父老乡亲、好友;陈某能在东山安家居乐业,全靠大家扶持关照,并请大家继续多多包涵。这第三杯酒我敬我的子孙后代要在这里好好做人,为祖宗争气。”祈混公敬完三杯酒接着说:今天我家小喜,本意给凤儿贺周岁,因他这条命是菩萨救下的,想拜拜佛保佑他龙健虎健,千年百岁。此外陈某还有层意思,请大家作个见证;我当年来景云寺拜佛,知道东山有缸窑。因我在家也做缸,见了缸窑就象到了自己的家,而且东山山好水好,那时我的魂就留在东山了。本来想让懋儿在东山发展,可是那时他才十八岁,八字还没有一撇,难以挑上这副重担,所以必须由我带他来,打算他翅膀硬了,我就回老家去。一等可等了这么多年,如今田、山、缸窑、房子都有了,懋儿自己也做爷爷了,时麟媳妇给我生三个曾孙、启旭又娶了媳妇,这里已是八口之家的大家庭了,一切满足了,我高兴要落叶归根回老家去了。只因为,我的家人都在这里,俩老回去,不知情的人会说儿女子孙不孝才离走。因此借今日聚会机会向各位声明:思懋、时麟、启旭以及他们的媳妇个个都很贤慧、孝顺,我有一点不舒服,他们就问这问那,急忙请郎中,端茶递汤不离左右。
  正因为大家对我好,才舍不得离开,现在喜事已过,心愿已了。我走后亲是我们亲,近还是你们近,请求多多呵护,望儿孙自强自爱。祈混公这席话出于肺腑重托的心声,寄于深远的期望。
  客人们听了祈混公的话很诧异,一家门两家开过,四世同堂分开,俩老生活如何自理?实叫儿女为难,客人七嘴八舌都说:祈混公回永康不符合现实,劝来劝去也得过了寒冬腊月,待年后春暖时节再说,祈混公应允。
  思懋公熟知父亲秉性,回归在即,早作准备势在必行。喜事善后工作处理完毕后,抓紧时间去下陈收拾老屋,买些家杂,跟宗亲们商讨父母俩老回家后如何照顾作出安排。回家后父亲非常高兴,并确定归期为明春清明节早十日。
  清明节前十日这一天,思懋公顾了两顶轿、三辆小车,让父母坐轿,妻子抱着启凤,启旭媳妇和启星各坐一辆车子,一辆车子载上行李与扫墓祭礼,儿媳留下看家。一家人登上护送祈混公两老还乡的行列,思懋、时麟、启旭步行随后,行至石柱就有下陈宗亲迎接。壮年离家老大还,悲欢离合又悲欢!到达下陈以后,祈混公一家合同下陈宗亲一起前往祖先坟前一一扫墓完毕归来,又与宗亲合欢吃了“清明饭”,安顿好父母休息。次日留下思懋夫人侍奉双亲,其余人返里东山。以后东山陈氏于清明日前十日往下陈祭清的规例应源自于此。
  入秋,祈混公与世长逝了,享年九十一岁,噩耗报来,举家哀恸,思懋痛不欲生,宗亲凭吊。思懋公办完父亲后事,交代妻子以后要多加注意观察婆婆的身体状况,尽量在婆婆身边有事要及时报告。启旭的媳妇深明大义,手足勤快,尚未有子女牵挂,要让年逾花甲的婆婆返回东山,坚持自己留下尽一点孝道,加上丈夫相求,思懋公也就依她了。
  时隔两月,思懋公三次去看望母亲,母亲病情加重,气息不佳,遂率全家前往侍候,至数日,先慈仙逝,停柩七天下葬。过了三年,先严先慈转身合葬于下陈。这是后事。
  又过了八、九年,启旭生子娶名老杨贺了满月;启星婚娶已经办了两件喜事,启凤十岁生日在冬。喜期将至。这天壶镇市日,思懋公和时麟去壶镇买办酒席货物,正好遇上姓汪陈某。陈某两年前向思懋借钱做生意,因与自己同姓就借给他二十两银子,过期未还。难得遇上就向他讨还银子,陈某说:银子没带身上,明日送去你家。第二天,陈某送还十两银都要回收借据,思懋公要还足银子再还借据,陈某说:本来就借十两,何来二十两!思懋公将借据请人看了,上面写着真是十两。这时才知上了不识字的当哑口吃苦瓜。自此,不惜血本,发狠要给子孙读书,聘请教书先生,办起自家私塾。自启凤以下都读上书。思懋公将教书先生当是学问人,经常与先生同吃同住,向他学知识。
  在以后的廿九年里,时麟的次子、幼子都有了妻室,并各有自己的孩子;启旭有老杨,物贤、应皆、应官四子;启星有春官、彭官,叨官三子;启凤有卢官、松官、桂官、梧官、元官五子。
  祈混公十二个玄孙中,体质最弱者为卢官,读书认真,念书时间最长,成绩也较好。后来他的女儿幼诵伏经,琴棋书画都会,才貌出众,嫁与吕族载弟(官至朝议大夫,因建造壶镇贤母桥议叙同敕授儒林郎敕受安人)。
  祈混公回归下陈以后,思懋公主持家政,此时他已经七十多岁,曾孙辈一个个要娶妻成家,但由于地基跟泮氏有瓜葛,房屋未建。思懋公急于建房,提出根据陈、泮各自大块土地的基础,小块互相转让,经济补偿及共同合作建房方案,得到泮氏认可,议定共建上道坛“门”形三合院房屋各一半,三合院正中间为嬉间,用作陈、泮公共场所。陈氏坐东厢,泮氏坐西厢,中央为天井,任何人不准在天井内建筑或堆放杂物。屋基落实后,思懋公按现有的曾孙人数规划建造房屋,以便于分居。
  十二个曾孙出自做缸世家,做缸手艺习以自成,思懋公为给每人都有一脚缸窑股份,他与东山异姓共建龙山缸窑厂,分四班十六脚,陈氏坐三班十二脚。十二个曾孙均从事做缸,经济收入大增,生活蒸蒸日上。
  思懋公晚年多病,多病多思:自己两辈四世同堂,膝下子孙一群,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虽称不上荣华富贵,亦算得丁财两旺。人多嘴杂,居安思危,惟恐鞭长莫及,在月前东山与沈宅一场无谓的争斗中,就有曾孙老杨、应皆、春官、彭官出头露面,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牛劲,一旦有个三长两短,牵一发动全身,家门就不太平。思懋公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决定在自己有生之年召开家庭会议。
  在家庭会议上,思懋公指出:读书增知识,明礼义,受益一生,一定要把私塾办好。接着讲一个故事。他说:一个财主有五个儿子,个个财大气粗争强好胜,还有一群孙无所侍事,爱打抱不平,人们敬而生畏。一天财主外出,无辜被一个无赖挨上几个耳光,有人急忙给财主的儿子报信,子孙们一听七窃生烟,磨拳擦掌一哄而出,要跟无赖算帐。路上看见爷爷(爹爹)就大喊起来:哪狗杂子哪里去了,看看这厮子是怎生长的。”财主却笑嘻嘻地说:别听别人乱说,人家给你开个玩笑就当真了,快回去!该做点正经事吧。”第二天,这个无赖死了,财主将儿子,孙子叫在一起,才将昨天的实情告诉大家。并解释道:他为什么要打我!是看我家钱多,想在我的身上找出数。一个人无辜被打,任何人都不肯罢休,昨日我若还手,正中他的圈套,他就咬一口,说我们仗势欺人而纠缠不休,再后落得个化钱消灾的结局。如果跟他论理,打起官司来,你道大老爷会怎么判?我家人多势众有钱,凡事,人家不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多会退让几分,不敢顶撞,跟你顶上了没有现行亦有前科,混水不见鱼,缺理嫌疑还是我们。你说有证人作证,有钱人收买证人作伪证司空见惯,难道我们不会收买证人作伪证?大老爷也是吃官饭打官鼓的,莫明官司怕麻烦,嘴巴一开,判我们出钱给他拿回安家不就结了吗!哪有那么多包青天一查到底黑白分明?倘如将他打死,人命关天,赖佬自有赖佬帮一场官司,一场火,万倾家财也就毁于一旦,好在昨天我用话蒙了,你们没有见着赖佬。今天他死了,找我们没门”。大家要好好反省这次教训,要学会忍让。古来话讲:忍一忍食不尽就是这个道理。今天爷高兴作东,大家庆贺一番。儿孙们得到这次教育后,一改过去恶习,并能谦让待人。自此家业振兴,经久不衰。”思懋公舔了舔嘴唇接着说:勤俭、诚信、和气是生财之道,这个故事是守财之道。我将这句话和这个故事作为一笔财富留给你们,望牢记!说罢,慢慢停止了呼吸。
  时麟依照父亲生前嘱咐,将父亲的灵柩运抵下陈安葬。思懋公又曾嘱咐其妻百年后就地下葬,转墓卢西已买坟山选定的墓穴。这是祈混公思懋公精心巧妙的安排,只有这样:生于永康落叶归根于永康:生自缙云繁衍于缙云。东山陈氏年年去下陈扫墓缅怀祖先,下陈东山陈氏世代绵延。
  思懋公去世后,时麟继承家业,处事稳重,治家从严,上下同心同德,致力于买田置地。经过数年努力,先后买了庄上近山有:太公山、大岙、马腰头、拓塘滨、井上山、面前山、龙基山(部分)等。良田五千多把,人口增至四十多人。家业扩大,事务兜杂不便管理,于是按三房分家,十二孙分配房屋。
  启旭、启星、启凤继承了祖辈以人为本和为贵的传统,言传身教、团结和睦,兄弟之间有事共同商量,互相帮助。庄上大事小事如同自家,各姓氏赤诚相见,庄规民约严明,庄风蔚然。
  同治晚年,东山人口增至一百五、六十人。陈氏约估三分之一。那时各庄、保(相当今行政村)进行育林,控制砍柴,凡没有山的村庄的人担柴过往路上均被拦截。东山柴源断流。开门七件事柴居首位,陈氏协同各姓集资购买浣溪薄刀垅山百亩,解决了东山全庄生活生产用柴。继后,陈氏岩会公夫人赔嫁浣溪双叠岩山一岭,和黄坑蕃莳山一块。
  咸丰年间建造陈氏宗祠,建筑面积达二十平方丈,精工细作,雕梁画栋。一厅两厢,厅前天井,穿堂大门两侧置房间:一间为灶间,一间为储藏间,堆放桌凳。每年扫墓归来,凡男丁自带碗筷来宗祠吃“太公饭”,然后分丁谷(指新丁和七十岁以上老丁);分份子(即二片豆腐一片肉,一丁一份,六十岁起逢十加一份,军政公务员晋升一级加一份,后来学校毕业加一份)。陈氏宗祠在土地改革运动中被征收为集体,大门两侧房间分别分配给杜氏(左)泮氏(右),大门原建筑至今仍然。天井以北于(1982年)卖给泮某某拆建。
  长期以来东山只有陈氏私塾,各姓孩子没有读书机会。陈氏岩启,君祥(因世传在文革中被缴烧毁,世系不用该名无法考查,但“君祥公置”碗桶,碗盆在土改时以公物处理分给村民)公倡导创办东山启蒙学堂,得到各姓氏的赞同,成立了学堂常,负责筹措资金建造书院屋,在施工中两次被台风刮倒重建,显示东山各姓氏同心协力、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决心。启蒙学堂建成后,凡居住东山的学龄儿童免费入学、教书先生包年薪吃自己饭、菜由学生轮送。
  此前东山红白喜事,须挨家挨户借用桌凳与碗碟。经陈、泮两姓协商:陈氏置碗碟,泮氏办桌凳,陈泮两姓使用损失赔偿,异姓按桌租用。
  集资集体买山,办启蒙学堂,合作办宴席餐具,给东山办集体福利,基本建设事业带了一个好头,建水碓、造凉亭、铺路修桥、挖塘开渠雷厉风行,东山呈现勃勃生机。
  历史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不甘于日出而作,日暮而归的单调生活,寻求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民国丙辰年,克进公第十三世东山第十代孙献连发起以陈、吴、施三姓为核心组建了小唱班,虽人员只十来人。献连的长子、次子和三子一家就占了三分之一。小唱班学婺剧曲艺,一人身兼数“职”,为后台又为前台,口手并用,对初学的人相对较难。例如吴某学“双响”,左手打锣忘记右手击钹,右手击钹忘记左手打锣,更谈不上还要同时说唱了。一次在家里练习,锅盖作钹,凳子当锣,一根木棍作锣槌,眼看楼板,口念锣鼓经;两手使劲地击打“钹”与“锣”,咂咂啯!咂咂啯!练了一阵子,低头一看,猛见一张大红漆凳已是面目全非了。
  初学小唱,拉胡琴、吹箫、锁呐、锣鼓调、生、旦、净、丑等角色白唱样样学成标准,须时日旷久。庄上学小唱是新鲜事,锣鼓响脚底痒,男女老小吃了晚饭就去凑热闹,时间久了,耳濡目染多会哼上几句,然而走路的、在田间的、逗孩子的、女人在灶前灶后成了小唱班的编外学生”;还有人买了胡琴箫。拉小调,唱山歌也流行起来。月夜下,雨雪天,山歌小调,小唱锣鼓不绝于耳。音乐充分体现了每个人的童心和童真。
  星火燎原,东山罗汉班出世腾空:一天,龙山窑做缸老师谈论起罗汉班的事,说来说去拿不准有多少人会参加。有人想出一个主意:先办一筵酒席,叫大家吃,不付饭钱,说明要起罗汉班,凡吃了酒饭的人,不怕他不参加。但划计一下需要十块银圆。在下钱与承头是首要问题。泮品熙说:“谁出钱,罗汉班我去赶”,泮汉尚说:“谁借我钱十块银圆我出”,献连再泼一勺油道“田契作抵押,钱我借给你。”说话算话,出钱和承头就此敲定,泮品熙就抛弃手上活,串门走户动员大家参加晚餐。届时,几乎每家都有人去吃。用餐时泮品熙说:“今天是请罗汉班吃串鼻酒,谁打退堂鼓,今晚吃掉的十块银圆要谁出!”大家通过,于是东山罗汉班正式成立。
  罗汉班习武健身,热情高涨,坚持不懈,功夫学到家,富有特色,独竖一帜,后来居上,终成为“壶镇洋第一班”。解放后,曾获“金华分区五三年首届民族形式活运会缙云代表队第二名”双刀单项第一名。
  东山陈氏为东山望族,与各姓氏长期相处、相依为命,在学校是同学,在田间是农友,在缸窑是师友,出外卖缸是朋友,结下了兄弟般深情友谊。出外卖缸同出同归,才有东山卖缸人能几百年如一日,遵循“同行无失伴”的格言达到真情的顶峰,难得可贵。
  国家的富强基于民族的兴旺发达,民族的兴旺植根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东山陈氏自开山祖祈混公定居东山麓,历经千辛万苦,自强不息,以他们的智慧与大无畏精神,为创建东山村立下汗马功劳。并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祝愿东山陈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戒骄戒躁,再接再励,永远繁荣昌盛!
  恺行五十五惠勋编写
  公元2004年十月十三日

知识出处

陈氏族志

《陈氏族志》

本书介绍了永康市下陈村的陈氏的人物介绍。包括自然、地理、人文以及陈氏宗族谱系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惠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缙云县东山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