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建置地域和区划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855
颗粒名称: 永康建置地域和区划沿革
分类号: K295.5
页数: 7
页码: 107-113
摘要: 本文记述永康建置地域和区划沿革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建置沿革、地域变迁、政区变革。
关键词: 永康市 建置地域 区划沿革

内容

建置沿革
  传说中的尧、舜时期,今永康地域地处古扬州。相沿至西周(春秋)时期,永康地域属越国地。
  东周(战国)属楚国地。
  秦、西汉、东汉、三国初属会稽郡乌伤县。公元9年至23年王莽篡汉后乌伤改名乌孝。东汉建武元年(25)乌孝复称乌伤。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始分乌伤县南界上浦乡,置永康县。属会稽郡。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永康属东阳郡。
  晋(265—420)沿吴制,属东阳郡。
  南朝:宋(420—479),永康属东扬州东阳郡。永光元年废东扬州,
  东阳郡仍属扬州。
  齐(497—520),永康属扬州东阳郡。
  梁绍泰二年(556)东阳郡特置缙州。永康属缙州。
  陈天嘉三年(562)废缙州,复东阳郡,后改金华郡。永康相随属之。
  隋:开皇元年(581),隋统一中国。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金华
  郡,省永康入吴宁(金华),不久复置永康县。
  开皇十三年(593)置婺州,永康属婺州。
  大业三年(607)改婺州为东阳郡,永康属东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永康县擢升为丽州,属越州总管府。县治在县城北。
  武德七年(624)改越州总管府为都督府。
  武德八年(625)丽州废,复称永康县,属婺州。
  武后天授二年(691)析永康县之西境设置武义县。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婺州为东阳郡,永康属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东阳郡复改婺州,永康属之。
  五代,天宝元年(990)属婺州。两宋时永康为紧县。
  宋,淳化元年(990)属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攻取婺州,婺州路改为宁越府,至正二十年(1360)正月,又改宁越府为金华府。
  明、清,均属金华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实行省县两级制,永康县直隶浙江省。三年(1914)置金华道,永康属之。16年(1927)废道,直属浙江省政府。21年(1932)6月省政府在金华设立县政督察专员办事处,初为第八行政督察区,至9月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24年(1935)8月,省政府改在兰溪设立兰溪区,25年改为设立第四行政督察区;27年(1937)后第四行政督察区;迁移金华,永康相随属之。28年(1939)二月,全省形成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域。析永康东北部的孝义区划入磐安县。32年(1943)原第四行政督察区调整,永康仍属第四行政督察区;36年(1947)后,金华设第三行政督察区;37年(1948)7日,金华设第八行政督察区(署治在义乌);38年(1949)延续,永康属之。
  1949年5月8日,永康解放,辖区承旧制。8月19日改督察区为金华专区。永康县属金华专区。
  1956年元旦始,将永康县县西桐琴乡桐琴等6村划入武义,1956年8月将东阳县西坞村划入永康
  1958年10月,撤销武义县,并入永康县。
  1961年,恢复武义县建制。
  1968年4月,改金华专区为金华地区,永康属之。
  1985年5月,金华地区改市,永康为金华市管辖。
  1992年10月8日,撤销永康县,设立永康市。
  地域变迁
  永康地域范围,唐以前至宋、元,无文字可考。
  明代县境,东西宽265里,南北长100里,其四至为:“东至台州府仙居县240里,以马鬃岭(今属磐安)为界,自界至仙居县40里;西至武义县界20里,以桐琴西堠为界,自界至武义县30里;南至处州府缙云县界45里,以黄碧堠为界,自界至缙云县35里;东北到东阳县界60里,以尚书塘东堠为界,自界至东阳县70里;西南到武义县界40里,以小界岭为界,自界至武义县40里;西北到武义县界30里,以内白东堠为界,至武义县35里。”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春,知县沈藻奉令会勘县境四至为:“东至仙居县治280里,抵马鬃岭交界240里,抵洪茂岭缙云县界60里;西到武义县治50里,抵杨公桥交界30里;南至缙云县治80里,抵黄碧界堠交界45里;北至义乌县治152里,抵杳岭及长坞坑(今长川村)交界50里有奇;东南到缙云县界40里,地名南岗岭;西南到武义县界20里,地名桐琴;西北到武义县界30里,地名驮塘;东北到东阳县界60界,地名四路口”。并分别在县的东边42都护腊桥与处州府缙云城阙桃交界,东边带北22都伍斗山与东阳50都交界,东边带北47都下连坑与台州府仙居县27都黄山头寨门交界,东边带南23都包坑口与处州府缙云县27都交界,正南三都永祥马岭与缙云县交界,南边带东45都庄基(今属磐安)与缙云29都交界,南边带西8都桐琴与武义赵宅村交界,正西8都杨公桥与武义倪村交界,西边带北10都董村与武义茭道交界,正北20都祉岭尖(又名挂纸岭头)分水与义乌交界,北边带东长坞坑与东阳交界,北边带东46都三石(今属磐安)与东阳安文(今属磐安)交界,北边带西11都枫坑岭尖分水与义乌交界,以上共13处皆有会勘立石为界。
  清光绪十七年(1891)《永康县志》载:“永康县在金华府南东上游之地,县境东西广265里,南北袤100里,自县至府(金华)陆路110里,水程180里,至本省陆路530里,水程620里,至京师陆路4180里,水程4780里。”
  民国17年(1928),全县面积清丈实测为2124323亩。民国28年(1939)3月,永康全县总面积为151.74万亩。民国29年4月,经测量,全县总面积为1011.58平方公里。据《重修浙江通志稿》载,解放前夕永康县总面积为1002.7平方公里。
  1958年10月武义县划归永康后,全县总面积为384.51万亩。
  1992年土地详查统计,永康县行政面积为1046.2平方公里。至1997年全市土地面积无变化,其四至为:“东起棠溪乡后岗头村,西至八字墙乡陈弄坑村白云岩洞,南起新店乡扫帚坑乌岩洞,北至中山乡下位村村西北岭头,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38公里。”
  自永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古丽镇始,东至磐安县界32.5公里,以棠溪后岗头村将山为界,自界距磐安县城12.5公里。东南至缙云县界20公里,以舟山马关村为界,自界距缙云且城18.5公里。南至缙云县界16公里,以新店乡扫帚坑村乌岩洞岗为界,自界距缙云县城13公里。西南至武义县界14公里,以永祥乡大兰村为界,自界距武义县城15公里。西至武义23.5公里,以花街镇杨公村为界,自界距武义10公里。西北至武义县界19公里,以八字墙乡陈弄坑村为界,自界距武义县城17公里。北至义乌市界23公里,以中山乡下位村村西北岭头为界,自界距义乌市区22.5公里。东北至东阳市界26公里,以中山乡长川村为界,自界距东阳市区19.5公里。
  政区变革
  唐代,邑城之地分隅,隅下有坊;城外分乡、里两级。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宋、元间始有都、图建置。乡下按田地置都,都下为图。
  明代仍设乡,乡下为里,里下为甲。据明正德《永康县志》记载,明代,永康分10乡47都,112图。
  民国元年(1912),推行区、村制,改10乡为12区,下划365个村里。其都,图主要应用于田赋征收。
  民国17年(1928),公布县组织法,推行村、里制,县以下设区及村、里。百户以上乡村为一村,不满百户者,联合数村编为联合村,百户以上市镇为一里。全县分为365个村里。
  民国20年(1931)奉令将原365个村里划并成152个乡镇。乡镇以下“闾邻”编制,5户为邻,5邻为闾,全县共分11557个邻,2303个闾。
  民国23年(1934),废闾邻,缩乡镇,行保甲。10户为一甲,10甲为1保。民国24年(1935)5月,全县152个乡(镇)调整为68个乡,7个镇。
  民国28年(1939)2月,全县为72个乡(镇)604个保。同年5月,划并为34个乡,6个镇(三个乡划新建磐安县)。下设604个保。10月实行新县制,以15保为1乡镇,15甲为1保的原则,将原40个乡镇缩并为29个乡,5个镇,387个保。
  民国30年(1941)2月,将原34个乡镇划为32个乡,5个镇,共387个保。
  民国35年(1946)10月,按省政府关于乡与镇应分别,“凡商铺在百户以上者,始可称镇,否则一律称乡”的规定,进行了全县乡镇调整,原37个乡镇划并为23个乡,4个镇,设394个保。
  1949年5月8日,永康解放,废除保甲制,推行区、乡、村制。全县设8个区,下辖沿用解放前夕4个镇,23个乡。
  1950年8月,为便于土改运动的开展,全县划分成8个区,6个镇,83个乡。翌年7月又划成8个区6个镇82个乡。
  1956年3月进行撤区并乡工作,撤销5个区,保留3个区,将85个乡,合并为28个大乡,3个镇(1个直辖镇,2个乡级镇),是年7月,乡政府改称乡人民委员会。9月全县划并为7个区,1个城关直属镇,1个三合直属乡,另设芝英、古山2个镇,34个乡。
  1957年5月全县划成5个区,辖4个镇,36个乡。
  1958年9月,推行政社合一,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区建社,9月25日,决定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全县分6个公社,40个生产大队。
  10月,撤销武义县建制后,将原武义8个人民公社并入永康,为武义片。时永康县6个人民公社。全县共14个人民公社管委会。同年12月各公社将红旗,跃进等名称改为原地名。
  1959年1月,将生产大队改为管理区(乡级),3月,全县有14个人民公社,96个管理区,3个县属镇,765个生产大队,5814个生产小队。
  1961年8月,全县设6个区公所。
  10月1日划出武义后至11月16日全县共建41个人民公社,653个生产大队,4772年生产队。
  1962年6月,撤销6个区公所,保留区党委。
  1963年5月,全县划为5个区,42个人民公社,其中7个公社由县直辖。
  1965年4月,长恬公社改名为长田公社。6月寮前公社与胡库公社合并,称寮胡公社。是年亳塘(建华)、下蔡(先锋),由寮前划入芝英公社。
  1972年恢复环城区,辖原由县直辖的7个公社,并再划入童宅公社。
  1981年12月,改城关镇人民公社为城关镇人民政府,由县直辖。
  同时建6个区公所,作为县人民政府派出机关。
  1983年上半年,推行政、社分设,复建乡、村制。将人民公社分设为人民公社和乡人民政府两套班子。
  1984年9月21日,经省政府批准,新建方岩镇为浙江省第一个旅游镇,名方岩镇(10月24日召开成立大会)。
  1987年末,全县共有6个区,2个直辖镇,5个区辖镇,35个乡,716个行政村,1130个自然村。
  1991年9月,撤销方岩乡,扩大方岩镇,同时建立方岩区,辖方岩镇(乡级)、岩后乡、胡库乡,方岩镇设派溪村,原方岩镇机关改为方岩区机关,设橙麓村橙麓街。方岩区公所同方岩风景区管理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1992年4月,开展撤区、扩镇、并乡工作。撤销7个区,原41个乡镇缩并为13个镇,11个乡。
  1997年底全市有15个镇,9个乡,725个行政村。
  2000年,烈桥、童宅2个乡并入古丽镇,原9个乡成为7个乡。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亳塘村志第一册》

本志由村族编年史事、专志各卷组成,综叙村情,竖述史实。内容设亳塘记事、氏族系图、村民直传、丛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应龙其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康市亳塘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