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娱乐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81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娱乐习俗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3
页码: 50-5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市亳塘村民间最兴行的娱乐活动是打罗汉。打罗汉还是以纪念宋代乡贤胡则的一种体育活动。其活动时间为农历每年八月至九月重阳前。罗汉班所用的服装道具大部份各人自备,但有些如大刀、蜈蚣旗、锣鼓之类则靠募捐购置。
关键词: 风俗习惯 民间艺术 亳塘村

内容

民间最兴行的娱乐活动是打罗汉。打罗汉还是以纪念宋代乡贤胡则的一种体育活动。其活动时间为农历每年八月至九月重阳前。罗汉班所用的服装道具大部份各人自备,但有些如大刀、蜈蚣旗、锣鼓之类则靠募捐购置。
  兴办罗汉班前由发起人(多人)和报名入班的人举行简便宴席,称之为“拢头酒”。当然,这些费用也是自愿赞助的。一般要买猪头、鹅各一只,猪肉、豆腐、麦饼单、黄酒、香纸火炮等,把“三牲”煮熟后到“老胡爷殿”膜拜、烧香许愿。过去,三十一都亳川庄(亳塘)和龙川庄(黄泥墈村)都曾办过罗汉班,参加罗汉班的人完全是自愿报名的,一届罗汉班为三年,所有吃了“拢头酒”的人则有义务连续三年参加“打罗汉”。罗汉班队伍先是锣鼓队,接着杠文武旗(一种略呈方形布或绸制,旗面上有“回”字型,蓝黄各色相间的花纹图案的大旗)约4至8面,第人擎一面。接下去是擎蜈蚣旗(一种呈长条形边上镶有锯齿状的边幅,中间绣成龙凤花鸟等彩色图案,旗的顶端有一横排的旗额,白底黑字,上书“胡公大帝”四字。因其边镶锯齿形,状若蜈蚣的40只脚,故称蜈蚣旗)也是4至12面不一,接下去就是用红色木柄装置的大刀(四人,每人一把),大刀后面是四个每人握一把约半人高的木柄铁叉,吊四门叉,叉上装有两个铁䥽间又装一铁环靠手上下摇动,供其相互撞击发出叮叮口当的响声,擎大刀的人必须高矮一致且又英俊的后生担任,擎四门叉的则长矮相仿的少年担任。再下去就是纸叉了(办叫“滚叉”)这种滚叉四、六、八、十多寡不限,但一定要偶数,制作与四门叉大体相仿,比滚叉、比四门叉长约1/3。木柄下端扎着一个状纸球,故称为纸叉。纸叉在游行中右手握叉柄,左端放在左臂上不断上下翻滚,同样发出叮叮的响声。还可以不时抛向高空,落下接住,又在左臂上上下翻滚,故此亦叫“滚叉”。纸叉后面还有长矛和竹制形同米筛的盾牌,不居多少盾牌上画着彩色虎头,左手握盾牌,右手握竹爿制成的柳叶刀,用刀不断拍打盾牌,供其不时发出嘭嘭声。盾牌后面又有二三人长的大木棍和一人高的小木棍,多寡不一,是后面就是赤手空拳的罗汉人,这些人大部都是小娃娃了。
  有的罗汉班在锣鼓队前由大人背着(骑在大人肩上)三、五岁小孩装扮成如杨宗保、关云长等男性各种戏剧人物,穿的也是戏剧服装,一般由家长自理筹办,这种小孩装扮的各式人物称为“罗汉孙”或称“荷花孙”。多少不拘。罗汉队伍绝大部份下穿红裤、上穿白色对襟便衣,擎大刀和滚叉。
  罗汉队都要上方岩拜胡公,只是各地上岩的时间不同罢了。在上岩前五六天,要迎罗汉至邻近各村表演。到一个村庄择一空旷地坐下锣鼓队,由罗汉队编各种阵吊“团阵”。这种“阵又分园阵、穿花阵、对偶阵、龙门阵、翻身体不一而足,有的罗汉队还要“叠牌坊”即像杂技表演那样一个一个站在人的肩上往上叠,甚至慢慢转向移动,既好看又惊险。
  团阵结束,由两人舞大刀,再由四人打“四门叉”,然后自报上场打单拳、双人拳(叫拆拳,即互相对打)。拳术的名称又多种多样,如大洪拳、小洪拳、猢狲拳等。
  上亳塘、下亳塘、黄泥墈泽塘下各自然村都先后办过多届罗汉班,其中尤以泽塘下的罗汉拳表演有很高的声誉,如今健在的老拳手还经常出现在拳坛上,有的还被外村人请去当拳术教练。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亳塘村志第一册》

本志由村族编年史事、专志各卷组成,综叙村情,竖述史实。内容设亳塘记事、氏族系图、村民直传、丛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亳塘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