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805
颗粒名称: 第九章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24
页数: 7
页码: 42-48
摘要: 本节记述永康市民间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采,亳塘村民较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有:舞九狮、三十六行、讨饭莲花、哑口背疯、演大戏、小唱班等。
关键词: 永康市 亳塘村 群众文化

内容

民间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采,亳塘村民较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有:
  舞九狮
  舞九狮,先要制作九狮图。
  九狮图,先要做一个大似轿子的九狮笼。早年多用木材构结,近些年来,发展到用钢材焊接。长方型,约1.5×2米×1.2米,类似轿子,四边装扮上各色花边,顶上伸出离架3—4米的木杆,杆端挂一个竹篾制作的圆形球珠和几个滑轮。架内排列着九个有序而大小不一的特制狮子。用四十根縴绳一头通过横杆顶端的滑轮,利用各根縴绳系在各个狮子的头、脊背、屁股,脚等部位,再把绳子通往钢架后面让拉縴人拉动。舞狮时,狮笼由数人抬着,10个人在后面拉縴。10人分工合作,靠拉动縴绳,使笼中的大小狮子分别活动起来,有往前抢珠;有返回笼中;有往左右飞撞,实是好看。拉縴人要由有经验(经过专门训练)的年轻力壮的人担任。每人要拉2—5根縴绳,不时跑前,不时拉后,就是靠这种前后拉縴的动作使狮子活灵活现地动起来。即使是三九寒天也会使这些拉縴人累得满头大汗。
  九狮图起源方岩派溪元宵灯会,亳塘舞狮队,是永康市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支持、石桥头村帮教、村二委撑腰、村老年人协会、妇代会主办、章威和淑宜负责组建而成的。
  三十六行
  三十六行,由两人打大锣,装扮成滑稽的丑角走在前面,后面跟着身背木犁(导具)的农夫和泥、木、铁、篾、石、裁缝、织布等各行人物以及卖花、医生、看风水、取牙虫、相命、和尚、道士、尼姑、脚肚建锅灶的单身汉、偷鸡吊狗的小偷、《封神榜》中的姜公钓鱼、《水浒》中的武松起解等各式戏剧人物,后面还有男扮女装的大肚子孕妇,端马桶接生的洗娘、讨饭公、讨饭婆、“狗屎官”、衙门中的皂录等,他们以滑稽动作取得观众的欢悦。赞扬真善美,鞭鞑假恶丑,独有风味。
  讨饭莲花
  讨饭莲花,所有演员穿着破衣烂衫,成丑角状。由一人领唱,众人和合,唱词除规定的自我介绍、借路、讨茶和十二月花名、十二月戏名外,可以见景生情,自由发挥,现编现唱。但是领唱人必须由有一定才能的人担任,否则唱不出有水平的东西,会失去讨饭莲花的吸引力。但其主题同样是歌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
  哑口背疯
  哑口背疯,可由许多人扮成哑父背瘫女的模样。多由女子担任,一人表演一老一少的动作。
  哑父以特别的老者人头身穿老者衣服捆在演员胸前,老者一双假手别在女子后腰呈背“女”状。演员下身穿老者粗布裤子,脚穿布袜章鞋,所走的步子要像老人走路那样步履蹒跚。演员的头部化妆成美丽少女,一只假脚穿过“老人”腰部伸向前方,脚穿三寸金莲。手执一把折扇,给哑父扇风。这样哑父背疯女故称“哑背疯”的艺术形象就维妙维肖了。
  行路表演时,“哑女”口唱民歌或花名、戏名等不限。到一地演出时先团一圆阵,然后分成两行。面朝里,相互对视,口唱民歌。这是一曲宣扬两个残疾(父女)扬长避短、互相帮助,相依为命,顽强生活的赞歌。
  演大戏
  演戏,主要靠化钱请专业剧团上门演出。剧种以婺剧为主,越剧为次。演戏的名称分平安戏、还愿戏、开光戏、贺寿戏、会场戏等几种。
  七十年代前演二天三夜为一“票”戏。八十年代以后,增加了两场为三天四夜。1997年开始,毫塘行政村的贺寿戏每年都要演一票(三天四夜),由村老年协会牵头,由60岁、70岁、80岁老年人的子女自愿捐资演戏,集体贺寿,捐资不足由村老协负责。
  按惯例,头夜戏先排一场“八仙”。“八仙”有大、小之分。“大八仙”又有“文武八仙”和“天官八仙”之分。“小八仙”是道家得道弟子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张果老、韩湘子、蓝采荷、何仙姑八个仙。“排八仙”实质上是剧团演阵容——角色、戏剧服装,乐队演奏水平的一次亮相,同时也是讨个吉利。80年代以后,“大八仙”一统了舞台天下,很少排“小八仙”了。
  八仙结束,由村老年协会向六十以贺寿上老人祝福,给他们送上生日蛋糕、鸡蛋和长寿索面,祝他们健康长寿,另外给60、70、80、90大寿老人的子女送一盏福寿长明灯。
  大会堂建有戏台,演戏就在此演出。老年协会有80多条四尺凳,整整齐齐摆在大会堂内,供人坐着看戏,既舒服又秩序井然。
  农村演戏像办一次隆重庆典盛会。未到演戏日子各家各户就纷纷相邀亲朋好友准时前来看戏,并像过节一样筹办酒菜。人人喜笑颜开,成了村民的喜事美事,氛围热热闹闹。
  小唱班
  小唱班的主要导具是各种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民乐)。参加人数8人,每人司二、三种乐器,又充当生、旦、净、丑各种角色,但全是男人担任。
  所奏的音乐和所唱的曲词与过去的戏班相同,只是不穿戏剧服装和登台表演罢了。所唱的剧种有徽戏、昆腔和三合,实际上就是现今金华婺剧前身。
  剧目有《龙虎斗》、《悔姻缘》、《三娘教子》、《木莲救母》、《广童别父》、《百寿图》、《三气周瑜》等脍炙人口的戏文。
  下亳塘自然村曾连续办过四届十二年,桐岭头村也曾办过。可惜这些艺人大部份已经过世了。
  听鼓词与铜钱棍
  鼓词与铜钱棍,是一种流行永康、缙云、武义、磐安四个县市的曲艺。艺人大多为双目失明的残疾人。男的唱鼓词,女的唱铜钱棍,是一种姐妹曲种。两种曲艺不但乐器不同,唱词也不一样,鼓词以唱长篇为主,有的一个曲目可以唱四、五夜;铜钱棍则以山歌小调为主。近年来有些铜钱棍艺人也从男艺人那里移植了长篇,但鼓词有唱有道白,铜钱棍只唱无道白。鼓词曲目有100多种,在永康较流竹的有《鲗鱼缸》、《丝罗带》、《朱阿顺抢亲》、《散饥会》、《何文秀》、《银杯记》、《葛藤山》等。山歌小调有《懒梳妆》、《接女嬉》、《劝赌歌》、《永康歌》、《穷人歌》等。
  鼓词和铜钱棍在唱曲目以前,必先唱一段“摊头”,相当于评弹的“弹词开篇”。其唱词多为七律,四句、六句、八句不一。如“一根菖蒲叶茎长,侬家做事该商量,要学前朝勤织纺,莫学无情坏纲常”,“为人处世莫负心,同窗合门要平分,不义钱财汤泡雪,情义若好值千钱,”一女只有一郎配,一口井水喝到坤,蚂蟥叮上鹭鹚脚,飞上半天我叮牢”等。
  鼓调与铜钱棍与其他曲艺一样,具有一人多角,没有道具,随处可唱,方言土语多,语言形象、生动、押韵等特点。唱腔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并辅之铿锵清脆的打击乐器,随着曲情变化而变化,时松时紧,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真是绘声绘色,生动真切,脍炙人口,扣人心弦。
  鼓词的乐器,只有一只鼓板和竹夹,铜钱棍的乐器,则只一根竹管和铜钱制作的铜钱棍,非常简单。
  解放前最有名的鼓词先人数长恬的李玉成最出名。《永康县志》都有记载,后来有名的艺人还有叶宝昌、吕长火、傅红旗、孙金高,都已故世,只有下徐店徐有、横洋童兆基等尚健在,恐怕也已很少演唱了。
  走棋
  奕棋种类繁多,通常有象棋、军棋、围棋等。我们村最盛行的是象棋。近年来,象棋爱好者逐年增多,几乎男女老少都知道它的胜败局。致于象棋高手各自然村均有几名。棋谱古谱有“金橘秘”“金鹏十八变”等。
  军棋爱好者主要出在青少年,尤以中小学生居多。围棋爱好者即寥若晨星了。
  搓麻将 打扑克
  麻将,以前是有身份和有钱人的赌博工具,普通百姓家难得看见。近年来农村也掀起了麻将热,甚至进了老年协会,成为老人的消闲玩艺,他们虽然也赌输赢,但那是以娱乐为目的,较小的金钱刺激作赌注的,年轻人就另当别论了。麻将主要分“十三不靠”(亦称“十三不搭”)、“七对”、“碰碰和”、“清一色”、“混一色”、“全字”等其他还有什么“全求人”、“降头开花”、“独卡”、“吊头”等,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朴克,在解放初期完全是一种娱乐工具,有“打百分”“四十分”之类。解放后,因解放前的“湖牌”(跟麻将类似,也有钱、索、万之分)没有了,有些人利用朴克代替湖牌作“碰和”用。近年来又发展到“敲老司”、“刮牌”、“五十K”、“三打一”、“二打一”、“三打二”、“沙哈”等成了赌博工具。当然赌博的大小也有档次,大多以几元、几十元的输赢,仍然以娱乐为主、会友为主,至于那些有钱的老板和“吃赌饭”的赌棍,则是上百成千乃至上万的大赌了。除大赌者外,这些人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农村小店。
  翻九楼
  翻九楼是一种民间风俗,是我们永康所独有的,但它又是一桩迷信活动,目的是超度冤魂,讨个平安吉庆。
  所谓九楼,要用一高一矮的两根松木柱子,立在较平坦的大片田的中间。高的长2丈2尺(鲁班尺),矮的长2丈。两柱相距约一张双人桌的长度,中间用九张长方形的双人桌,一张张叠上去,桌子的四脚绑在“九楼柱”上,这九张桌子就表示九层楼,这就是“九楼”的由来。
  翻九楼的人一般由“省干班”(又叫“醒干班”戏班的一种)的小花脸角色担任,翻九楼这天,由该人从底层第一张桌子开始,一张一张往上翻(不能攀登),翻到最高的第九张桌子以后,还要往上爬,直到九楼柱的顶端,在顶端做各种惊险的特技动作,称为“十八吊”。类似杂技表演,嘴里不停的叫喊各种不吉利的话语,表演结束又把一箩箩白面馒头用索子提上九楼柱尖。表演人用这些馒头往人群密集的地方抛散,让人群抢馒头。据说吃了这种馒头会健康、平安。有的表演人还故意把馒头抛向年轻姑娘的人群中,引诱年轻后生往姑娘们中间抢镘头,引得一阵阵欢乐的笑声。
  翻九楼连续几天(翻九楼表演是最后一天的白天)。主要由“省干班”演独有的戏文,如最有名的《毛头花姐》,还有《草蓆殇》、《桑买一》等。
  翻九楼以地方上有名的人物担任“九楼头”。他是头领,并根据自报、摆猪羊祭,这种猪称为“九楼猪”。要养三年,达数百斤重。人们都争相养大猪。有猪还必须有羊,同样越大越好。开始翻九楼时就把猪、羊宰杀去毛剖开肚子,取去内脏和肠子,把剖开的猪羊架在特制的木架上。这种木架分高低大小,有猪羊祭的人家每户两人。架子除四条腿外,上面象屋顶那样用中间高、两边低三根横木。中间高的横木前头又装全根尺许的木桩,用来支撑猪头或羊头。猪羊嘴中啣一个橙子,像迎龙灯时龙头嘴里的“龙珠”。猪羊背上披红挂彩,还插上多面三角旗,旗上画上戏剧人物或花鸟。总之,要扮得花枝招展,愈壮观愈好。翻九楼还要把各自祖宗五代亡故人姓名、生卒年、月、日、时写在黄榜(用黄纸写)上做上锡箔装进“银袋”。在翻九楼最末一天的晚上一起焚化,让祖先“领银两”应用。
  翻九楼那几天像办喜事一样宾客如云,各户村民纷纷用丰盛的菜肴招待亲朋。1932年亳塘村翻九楼是应金桃做“九楼头”。当时有这样的顺口溜:“到亳塘看九楼,有亲有戚归亲戚,无亲又无戚,都到金桃家里食”。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亳塘村志第一册》

本志由村族编年史事、专志各卷组成,综叙村情,竖述史实。内容设亳塘记事、氏族系图、村民直传、丛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亳塘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