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丧葬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山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72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丧葬习俗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5
页码: 97-1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丧葬习俗的情况。其中包括送终、报丧、吊丧、入殓、出殡等。
关键词: 前山杨村 民俗 丧葬习俗

内容

人生总有一死,只是寿命长短而已。这也是繁衍生息的最后一道门槛。业绩功过,盖棺论定,由后人书写。
  丧葬礼仪一般分送终、报丧、吊丧、入殓、出殡和“做七”等。
  送终病人进入弥留之际,家人由儿女牵头守候床前,作临终送别。临终时子女在场,谓死者有福。如虽有子女,未能在床前送别,谓死者没福份,生者亦引为终生憾事。
  人一咽气,要净身,穿寿衣。梳妆穿戴停当后,两手轻握拳头(谓“两手握拳,百事丢圆(完)”,放于肚脐部位,用长布条捆绑于灵床上,也有用棺盖当灵床的。用砖头当枕。口中放一枚系有红头绳的铜钿含口。移灵床至“香火仙间”与桁樍同向停放(前山杨上村是与桁樍交叉垂直停放)。谓“鼻子朝屋栋,百事都做空(完)”。然后,死者家人在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帮助下秉烛点灯,焚香烧纸,把死者被褥、草席、雨伞加一双草鞋送到村口焚毁,谓之送“活无常”。在焚毁处,死者亲人要把外衣脱下反穿,系白头绳于项颈,还要腰捆反手搓稻草绳然后回家。如果在房外咽气的,不能尸停房内,得在村边僻静处搭棚停尸。
  报丧 设置灵堂后,请“风水先生”择出殡葬日期、入土时辰称“拣日”,死者子女即身穿孝服、手拿雨伞分赴各亲朋好友家驰报死讯。报死者至亲友家,必先将雨伞倒置在门口。亲友见状,则知报丧,飨以鸡蛋、茶,以驱灾晦,谓“报死不空口”。报死者离开时,亲友家女主人要开音哭泣,以示悲痛吊唁之意。亲友接报后,得知出殡之日期时辰,即准备奠仪在出殡时辰前赶至丧家吊丧并参加葬礼。
  吊丧 吊丧仪式,古时较烦琐,死者亲属要穿孝衣,戴白帽行跪拜礼,女主人要在灵旁举哀哭告。特别是死娘时,娘家长辈来吊丧,死者媳妇要由丈夫陪同在离家100步外跪接。如平时孝奉公婆,敬老爱老,邻里无忌言者,娘家长辈吊丧者会立即上前扶起相互客气几句;如平时虐待公婆,婆媳关系相当紧张,邻里中影响恶劣,吊丧者会视而不见从旁一走而过,以示惩治。不过这种现象是极少见的。民间有“死爹省力,死娘难”之说,就是出此习俗。吊丧仪式结束后,要给吊丧者吃茶叶鸡子或茶水,以免灾去晦。所送奠品,亲戚多为一灶豆腐、一床彩被、一副香纸。邻居一般是一副香纸、几斤千张、几斤黄豆。也有两人合并一灶豆腐的。现时也流行送花圈、毛毯、被面、红包(钞票)的。或1人独送一份,或2人、2人以上合送一份。亲人及亲朋晚上要睡在灵床前,谓“守灵”。
  入殓 俗称“落棺”。死者子女、亲属均需穿孝衣,戴白帽(近代还有加佩黑纱,白花的)。由亲人分别捧头、捧脚、抱腰,还有亲人(或请抬棺人)帮助把灵床抬靠棺材边沿,材底铺垫木炭、生石灰,上面有铺死者生前所穿的衣裤,并取出死者口中的铜钿,解下拉腰布条,慢慢把尸体放落棺中,双脚先与棺材小头靠紧,谓踏脚实。再往上面轻移少许,谓高升。然后把双手移放身躯两旁成平躺仰卧姿势。亲人围拢,向遗体作最后告别。接着安盖亲朋送的“彩被”。盖“彩被”要从下身盖到上身,并且要边盖边念吊丧者的名字与死者的称谓。盖完彩被后盖上棺盖,但不能盖实,棺材大头要留一缺口。然后做羹饭,先由亲人跪拜,次由亲朋行礼,鸣锣、奏乐、鸣炮、烧纸。礼毕,盖紧棺材盖。有用钉钉紧棺盖,也有用栓栓紧棺盖的,此时家属又一次嚎啕大哭,以示永决。旁人会不断提请“节哀”。
  出殡 先做材头羹饭。吊绑好棺材。由死者子孙两人,提香碗走在最前面,走了一段路后跪在路上候灵。从开始离开灵前至墓地,提香碗人都要低头,眼睛不能向后看。跟在香碗后面是香纸篮,负责过桥插香,烧纸,定时鸣炮,分路纸钱等。接着是迎火把的,敲锣打鼓的,迎旗幡、扛挽联,挽帐的,再接着是灵柩。灵柩抬出灵堂跨步时,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抬棺者拄下担拄,口喊利市,加升,主家及女儿要在棺材盖上放好多红包(利市)。然后由风水先生在棺材盖上方敲水碗,水碗一响,亲人开音嚎啕上路。儿子、媳妇,女儿,女婿披麻戴孝,外亲头戴双冠头巾,送灵人均戴白帽(白帽男女有别,男人戴方帽,女人戴圆帽)。现时还加佩黑纱袖章,胸佩白花。尾随棺材后面,女人边走边嚎,女婿、儿子两旁扶材称“守材”。长子要先于送殡行列前路旁长跪,表示对送殡者,特别是对长辈表示感谢。待送殡队伍过尽,由最后送殡者扶起,又越至前头路旁跪谢,表示衷心致谢之意。这样三番五次待到安葬地为止。在墓地要等入土时辰。时辰一到,鸣炮打锣击鼓,行遗体入土仪式。送殡者依次焚香礼拜灵柩,每人在棺材盖上撒一撮土,以表入土为安。然后送殡人胸佩攀交红(一种红绸或红丝绒),亲人在墓前除下孝服,白帽。点起灯笼,依次在锣鼓队前导下回归家里。丧家置“撒斋饭”招待,意为“谢客”。并回赠吊丧的外客以刀头肉、斋饭、利市豆、几株香、几张纸。撒斋饭后客人离去。离别时,女主人要开音哭送。
  葬后第一天傍晚,要送火种(一个生了火的火笼,一个火把)至墓地。此仪式两人进行,一个提大铜锣,一个倒提燃着的火把。这仪式前山杨上村是锣从墓地一直打回来;前山杨下村是从灵堂一直打锣至墓地。个中缘由无从考证。“火把”要连送三天,第一天送到坟前;第二天送至半路;第三天送至百步外(一般是村口)。
  旧时,从出殡至“三七”,每天傍晚死者家属都要在灵堂“烧夜纸”,嘱咐死者“望白路走”。烧纸时先焚香,并且要哭出声,以示悼念。
  做七 从死之日(称祀日)起算,每过七天,都要举行祭奠,谓之“做七”。一、二七都是简便的羹饭。唯独“三七”最排场。以农历推算死后二十天(提前一天)即“三七”,若逢农历是七日,又要提前一天谓“抢七”。“三七”那天,众亲朋好友都要带礼品(杨梅糕果)前来,主家早准备好猪头、鹅及供果等,提前吃晚饭,饭后成群结队,去坟前迎灵,在坟前点香,点灯,开始鸣锣打鼓,一路鸣炮,一路嚎啕大哭,迎灵回灵堂供奉。先摆上茶、糕点、水果之类。待过几个小时,中间不断上香,然后供上猪头、鹅开始做羹饭,鸣锣,嚎哭,焚香,烧纸,敬酒。直至夜深,才敲锣打鼓,一路鸣炮,边哭边送灵魂回墓地。在墓前,送灵人除下孝服草绳。草绳在坟前连纸香焚烧,烧后吹灯灭火,黑灯瞎火择异路回家。第二天早饭,设宴请亲朋好友及出殡时帮过忙的众邻舍。“四七”“五七”仍比较简单,只在灵堂做羹饭。“六七”由女儿前来坟前举行。到坟前要早晨露水未干前,与丧家约好送去桌子并帮助祭奠,完毕后才可去丧家。然后借丧家锅、碗、盆、灶、桌等设宴答谢死者生前友好、左邻右舍。宴毕,丧家要大红包(钞票),五谷回送。用丧家的东西要算租借,女儿家送来的供碗、盆不能空回,总之不能让祭奠者倒贴本钱。“七七”与“五十日”合祭,称入大筵。意思是加入列祖列宗行列。前面六个“七”都是为死者单独举行的。唯“七七”与“五十日”始在阴间见到列祖列宗。托付祖宗携死者安息于地下,坐镇于阴间。古时,除“做七”,到“百日”“周年”都要行祭奠礼。每年死者生辰,忌日(按农历记时)要做羹饭,相沿至今。
  现时,丧礼仪式大体依旧。只是实行殡葬改革后,遗体送去火化,减少了“入殓”手续。墓地改为公墓。出殡时以花圈、挽轴多少衡量死者的荣耀程度。有些改做羹饭为开追悼会。

知识出处

前山杨村志

《前山杨村志》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凡例、大事记、记事篇、人口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芝英镇前山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