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体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山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69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体活动
分类号: G89
页数: 2
页码: 50-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文体活动的情况。其中包括打罗汉、迎灯、演戏、吹打小唱、打腰鼓、广播、电视等。
关键词: 前山杨村 群众文化 文体活动

内容

前山杨村文娱生活丰富多采。传统的活动有:
  打罗汉每年旧历八月,都要迎案打罗汉。特别上村,旧时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活动日期是固定的:八月初九到岘口老胡爷殿前祭叉,八月初十日游案,八月十一日上方岩。游案时,凡是赞助过岘口老胡爷的村庄,如皮店、黄泥墈等村庄都要游过。游案时每到一村都要进行打拳、打棍、滚灯、背排坊、走大索、舞大刀、打莲花、叠井栏圈等。
  迎灯 元宵节晚上,前山杨下村有迎龙灯活动的传统。旧时,龙头由上一年第一户生男孩家负责(包括糊龙头、迎灯时动用杂工等),第二户出生男孩助龙灯“10桥”,第三户出生男孩也助龙灯“10桥”,依此类推。10桥灯为护龙灯,起保护龙头作用。因为他们是同年兄弟,以示长大后团结互助,共创事业,其余桥灯由村民自愿乐助。出嫁的女儿,在娘家产下外甥,需在迎灯时分“麻酥”,也称“分雪”。老年协会正式成立后,迎灯组织者改为老年协会。迎灯花样有参灯、跳灯、铲麦等。现在迎灯时,还时常有人自愿前来分“雪”,如分食品、毛巾等,给每个迎灯的人。龙头还要到村民门口、有关厂家去瞌头。瞌头时,要给龙头以红包,这些红包的收入都归老年协会。
  演戏 解放前,经常请外面剧团来演戏。演戏时,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有“平安集福”、“消灾集福”、猪栏上贴有“栏头平安”等条幅。
  解放初,村里建立了“人民剧团”。演员都是村里的青年男女。大家热情很高,积极排练,演艺不断提高。演出剧目主要有《三上轿》、《逼上梁山》等,深受村民欢迎。还到芝英参加13个剧团会演,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又到下店午、河南、葛塘下、俞溪头、麻车口、亳圹、柿后等地演出。在河南演出时,城里的“工商剧团”还比不上我们村的业余“人民剧团”。
  吹打小唱 解放前,下村有一批青壮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吹打小唱。吹打的乐器有锣鼓、钹、箫、琴、吉子、锁呐、先锋等。唱的是徽戏(婺剧)。又吹又打,又拉又唱,配合默契、悦耳动听。连续坚持了好多年。解放后已不再集中排练。但至今还在村民中零散流行。
  打腰鼓早在土改时期,前山杨就有人上台打腰鼓。后来中断了好多年,近年来又重建了腰鼓队,有10位青年妇女参加。除在前山杨村演出外,还到芝英等地演出。
  此外,还有打莲花、扭秧歌、打铜钱棍、扮“三十六行”。“文革”时期,还有文艺宣传队,排演《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节目,有时还到古山等地演出。
  广播 从1954年开始有广播,而后逐步发展。1987年和1989年,全村广播改为音箱,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广播。
  电视 1982年开始有电视,目前已经普及,而且大多为彩电。村民随时可以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知识出处

前山杨村志

《前山杨村志》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凡例、大事记、记事篇、人口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芝英镇前山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