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九章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山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692
颗粒名称:
第九章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24
页数:
13
页码:
50-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群众文化的情况。其中包括文体活动、传说故事、民歌民谣、民间谚语等。
关键词:
前山杨村
群众文化
内容
第一节 文体活动
前山杨村文娱生活丰富多采。传统的活动有:
打罗汉每年旧历八月,都要迎案打罗汉。特别上村,旧时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活动日期是固定的:八月初九到岘口老胡爷殿前祭叉,八月初十日游案,八月十一日上方岩。游案时,凡是赞助过岘口老胡爷的村庄,如皮店、黄泥墈等村庄都要游过。游案时每到一村都要进行打拳、打棍、滚灯、背排坊、走大索、舞大刀、打莲花、叠井栏圈等。
迎灯 元宵节晚上,前山杨下村有迎龙灯活动的传统。旧时,龙头由上一年第一户生男孩家负责(包括糊龙头、迎灯时动用杂工等),第二户出生男孩助龙灯“10桥”,第三户出生男孩也助龙灯“10桥”,依此类推。10桥灯为护龙灯,起保护龙头作用。因为他们是同年兄弟,以示长大后团结互助,共创事业,其余桥灯由村民自愿乐助。出嫁的女儿,在娘家产下外甥,需在迎灯时分“麻酥”,也称“分雪”。老年协会正式成立后,迎灯组织者改为老年协会。迎灯花样有参灯、跳灯、铲麦等。现在迎灯时,还时常有人自愿前来分“雪”,如分食品、毛巾等,给每个迎灯的人。龙头还要到村民门口、有关厂家去瞌头。瞌头时,要给龙头以红包,这些红包的收入都归老年协会。
演戏 解放前,经常请外面剧团来演戏。演戏时,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有“平安集福”、“消灾集福”、猪栏上贴有“栏头平安”等条幅。
解放初,村里建立了“人民剧团”。演员都是村里的青年男女。大家热情很高,积极排练,演艺不断提高。演出剧目主要有《三上轿》、《逼上梁山》等,深受村民欢迎。还到芝英参加13个剧团会演,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又到下店午、河南、葛塘下、俞溪头、麻车口、亳圹、柿后等地演出。在河南演出时,城里的“工商剧团”还比不上我们村的业余“人民剧团”。
吹打小唱 解放前,下村有一批青壮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吹打小唱。吹打的乐器有锣鼓、钹、箫、琴、吉子、锁呐、先锋等。唱的是徽戏(婺剧)。又吹又打,又拉又唱,配合默契、悦耳动听。连续坚持了好多年。解放后已不再集中排练。但至今还在村民中零散流行。
打腰鼓早在土改时期,前山杨就有人上台打腰鼓。后来中断了好多年,近年来又重建了腰鼓队,有10位青年妇女参加。除在前山杨村演出外,还到芝英等地演出。
此外,还有打莲花、扭秧歌、打铜钱棍、扮“三十六行”。“文革”时期,还有文艺宣传队,排演《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节目,有时还到古山等地演出。
广播 从1954年开始有广播,而后逐步发展。1987年和1989年,全村广播改为音箱,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广播。
电视 1982年开始有电视,目前已经普及,而且大多为彩电。村民随时可以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第二节 传说故事
杨姑丈和杨姑娘
相传在很早以前,前山杨出了一个杨姑娘,她名叫苏云,家住上村。旧历三月十三生日。
她很小就许配给杨姑丈。杨姑丈姓方,名秀文,永康方山顶人。家有一间小屋。前山杨人经常到方山顶去担柴,担冲、午饭都放他家里,躲雨、休息也在他家里。他家供应茶水,还给担柴人热饭热菜。
杨姑丈家境贫寒,靠卖柴为生。他经常跟随父亲挑柴到芝英去卖。
至今任公岭的路石上,还留有他的担拄印和草鞋印。从方山顶到芝英,当时黄光岭是大路,整条黄光岭都铺有油石子。从黄光岭出来就是前山杨上村。杨姑丈每次从上村经过,杨姑娘都包好一团锅巴给他吃。杨姑娘的父亲,也经常到方山顶去砍柴。因此方、杨两家关系日渐密切,感情日趋深厚。杨姑娘虽然年小,但品貌双全,聪明伶俐,搏得了杨姑丈及其父母的青睐。杨姑丈的勤劳、朴厚也深得杨姑娘及其父母的喜爱。所以当杨姑丈家提出求婚时,杨姑娘家便满口答应。
不久,杨姑丈的父母提出叫杨姑娘过门,杨家也欣然同意。
吉日那天,杨姑娘忘了穿绣花鞋子。其母发现后,立即拿着绣花鞋子追出门外。当她追到陈塘边时,大喊女儿的名字,叫女儿赶快停下来将绣花鞋子拿去,但始终不见刚才离家的女儿身影。只听得云端有女儿的声音。她对母亲说,绣花鞋子不要带了,以后如遇大旱或病灾,叫娘家的儿孙们到方山顶去接她,她会尽力帮助解决的。说着,就飘然而去。从此,杨姑娘和杨姑丈都成了神佛。杨姑丈的佛号叫“方山大王”。在方山顶给他们竖了一间小殿,叫“方山殿”或叫“杨姑娘殿”。
杨姑娘和杨姑丈成佛以后,前山杨村恰遇逢三大旱。如民国3年(1914)、民国13年(1924)和民国23年(1934)大旱。那时候,水利设施落后,灌溉条件极差,农业生产听天由命,特别是没塘水灌溉的山沿田,更成了全由老天主宰的“仰天田”。村人们眼看自己辛勤耕作的田板龟裂,禾苗即将枯萎,真是“心如油煎”。他们一方面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挑水、车水或翻水(即用几部水车将水从下面逐级引到上面田里),另一方面组织全村男丁沐浴更衣,抬着神牌、佛龛,举着五彩旗、幡,敲锣打鼓,一路焚香,去方山顶杨姑娘殿祈求杨姑丈显圣降水——俗称祈雨。结果有几次居然祈雨成功。这样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每当遇上大旱之年,村人就发起到方山顶杨姑娘殿去祈雨。
在前山杨人的眼里,不仅杨姑丈——方山大王能呼风唤雨,而且杨姑娘也能为人治病。在那文化科学落后的年代,村人生病往往求助于杨姑娘。她通过“降神”(“降童”)人的口,讲述了一个药方,去药店购了几味中草药,煎服后病情果真有了好转或康复。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杨姑娘能治病的消息不胫而走。前山杨周围村落的人都知道了,上门求医者越来越多。从此,杨姑娘名声大振。
解放前夕,有一次“降神”时,杨姑娘说她要回娘家,说方山顶太远,村人请她夫妻俩很不方便。这样,村人和善男信女就决定把杨姑娘殿建造在离村不远的荒塘中。
方山大王与任公大王斗法
解放前,到方山顶杨姑娘殿祈雨,总免不了要抬上任公大王的神位,祈求任公大王助一臂之力。为什么呢?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相传任公大王居住在岘口上坑,是岘口村民敬奉的神佛,在上坑建有他的庙宇。
任公大王以务农为生。在与上坑仅有一山之隔的黄光岭脚,种有80把田(合1.33亩)。他常在那里耕作劳动。
一天下午三、四点钟,方山大王从芝英卖柴回来,路过黄光岭脚,看见任公大王正开始在那丘田里种花麦(荞麦)。方山大王关切地说:“同年哥,今天不早了,下午这点时间花麦种不完了,还是早点歇夜吧!”
“今天我想种完的。”任公大王答道。
“看样子下午还要下雨呢!再种要成花麦糊的。”方山大王继续说。
“你到天上撒尿吧!”任公大王冷冷地回答。
两人话不投机,方山大王顿觉不是滋味,于是转身就走。当走到草鞋坑时,方山大王用汤布①在坑里浸湿。到了黄光岭头,方山大王便作起法来,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用双手力绞汤布。立时,天空乌云密布,豆点般的雨珠从天而降。
任公大王屈指一算,知道是方山大王捣的鬼,想必是刚才冲撞了
①汤布,长约6市尺,宽约2市尺,用白色土布做成。以前,从事田间劳动、上山砍柴和行路挑担时,作垫肩和擦汗之用。
他。于是立即将一根扁担①和一根担拄②插到上田岸。在扁担和担拄之间挂上一条汤布。汤布马上变成了一条彩虹,把雨拦截在田岸边。结果别的田里都受雨淋,唯有任公大王劳作的花麦田仍干燥如故,照样可以种花麦。
但是时间确实不早了,太阳行将下山。任公大王用担拄拄牢太阳,结果太阳停住不动。直到把花麦种完,抽掉担拄,太阳才滚下山去。
任公大王回到家里,已是鸡啼三遍,快要天亮了。
第二天早上,方山大王从方山顶挑柴出来到芝英卖,路过黄光岭脚,看见任公大王的田里花麦已经全部种好,知道昨天与任公大王斗法输了。从此,方山大王就处处相让任公大王一步,连祈雨时都忘不了把任公大王拉在身边,省得他作法与自己争斗,把祈雨的好事搞坏。这虽然是一种传说,但也说明了一种为人处世的深奥道理。
懒汉
古时候,有位名叫梦知的人,上代遗给家财万贯。可是他不懂得经营,更不知道发展。认为自己“八字”好,有福气。吃、喝、玩、乐样样都来。时间一长,坐吃山空,祖宗遗产被他挥霍殆尽。日子一天一天难过起来,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城隍老爷知道后,指令查阅梦知的生死簿,得知他寿数未尽,还应在人间享几年福,再享乐一番。为此,指派财神送银子上他家救应,以让其继续挥霍。
谁料,梦知不知好歹,懒得出奇,惰得透顶。当财神受命给他家送去银子时,财神设法把银子放在他的门槛上面。为让梦知可以立即见到银子,就在门槛中变根荆刺,一大堆银子系在荆刺上。财神想,只要梦知进出门户时,一搬动荆刺,银子立即会散在地上。这样,梦知就可
①扁担,长约6市尺,宽约2—3寸,厚约寸余,用坚硬杂木制成。扁平,中间稍宽,两头较窄,且有些上翘。两头向上处,每边还钉有两只竹钉或扁圆形铁钉,以防挑担时滑落。作挑箩筐、畚箕、尿桶、石头时用。
②担拄,高度与肩齐平,用松木或杂木做成。中下部呈圆形,直径1寸多。最下部,有的人装有一小铁箍.以防磨损。上部2—3寸处,扁平,呈人额状,且有一个极。挑担时,一肩放担,另一肩放担拄,将担极牢,让重量两肩分摊。挑得吃力时,就用担拄拄地,担放在担拄上,进行休息和换肩。
取到银子挥霍。
哪知,梦知进门时,见到门槛正中长了棵刺。心想,若从刺旁走进门口,怕刺勾住长衫、裤子,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脑子一转,把长衫往上一撂,裤管一卷,从荆刺上面跨越了过去。
进房后,梦知由于肚饿难当,就一头倒在床上。
财神送银子一计未成,脑瓜一晃,第二计又生。把银子装在竹笋里,种在梦知睡的床底下,当竹笋变长时,顶动床板,梦知在上面就睡不安稳,必然起来搬动床板。若见到竹笋,肯定要移去。移动竹笋,银子就会散在地上,梦知同样能取到银子使用。
亏财神想出了这样的好办法。岂知,当竹笋顶高梦知所睡的床板时,梦知在上面不好睡,好一个梦知,他倒有主意,睡到另一块床板上。这样一块顶高换了一块,当换到最后一块时,财神恼火了,撤了竹笋和银子回城隍处缴令,详细向城隍老爷汇报了给梦知送银经过。城隍老爷听后,连说:“懒得出奇,惰得透顶。罪过!罪过!!该死!该死!!”这样,大笔一挥,削减了梦知的寿数。
梦知,被活活地饿死了!
赌博害死人
过去,本村有一位青年,早年丧父,母亲从小将他扶养长大。他本是个正派人,好青年。后到一赌家看搓麻将,渐觉有味,就学搓起来。开始是小来来,搓搓玩玩。赌家抽头,给他饭吃。逐渐他赌上了瘾。输了钱,想赢回来,结果又输。越输,越想翻本;越想翻本,越输。半年左右时间,家中二百多把田产、房屋、家俱全部输光卖光,甚至将老婆也输掉卖掉。无家可归的他,只好去卖壮丁。部队驻扎在钱塘江边。有一次,日本兵来攻打,他被当场打死。
“不嫖不赌,只好出世黄牯;嫖嫖赌赌,赛过知府。”过去,有的青年人相信这条谬论。这位村民家破人亡的悲惨教训,值得人们深思!它用事实说明这个谬论的危害性。
娶亲
古时,男婚女嫁都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全凭媒人一张嘴。
从前,前山杨村有一户人家,家境贫穷。只有两间漏雨的平房,一间茅草搭的厨房,又是用团匾当门使的。仅有九丘薄田,总和共一百把(合1.67亩);食盐是靠两只鸭子生蛋换取的。根本无钱为儿子操办婚事。可又不能让儿子打一辈子光棍,儿子年纪一年大一年,是地地道道的大龄青年。急得做父母的如热锅上的蚂蚁,整天东托媒人,西求媒婆为其儿子说亲。
一天,找上一个媒婆,一谈家庭情况,媒婆的头就摇得像拨郎鼓。连说“不成!不成!家境太穷,无人愿嫁”。经再三央求,媒婆才提出说媒条件,让她敲了一记不大不少的竹杠,满足了她所提的谢媒要求。这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挨,一个愿打。
一贯行骗有术的媒婆,物色到一个父母非常势利的姑娘家。向女方说了为其找到一个婆家,家境非常富有。房屋有三间屋二间楼;另一间是千根柱脚落地,万根椽头出水,“卷洞门口”出入;田产有九丘百秧不隔丘;两只小划船装盐吃。女方父母一听,乐得合不拢嘴,高兴得一蹦老高。理解为:有两间楼屋、千根柱、万根椽;有卷洞门的不是楼房者,肯定是私己厅矣!连丘百秧有9丘,折合900把(为15亩);两只小船运盐吃,那末肯定是大富户,丫环、佣人、长工肯定不少,连食盐都要用小船装运。这样的人家是比小康还小康呀!就是点上大灯笼也难找呀!嘴巴虽不说,可心里都觉得真是女儿前世烧大香,祖宗积阴德,是福星降临。为此,满口答应了这门亲事。
媒说成了,为免夜长梦多,马脚被揭露,立即草草择日成亲。新娘一进门,女方父亲“三日”来讨讯,才知道上了媒婆的当。原来三间屋二间是漏的;那间“卷洞门”进出的“大厅”是草房,连门都没有,用个团匾遮挡;九丘百秧是9块面积1分多些的山沿田,泥层只有脚掌厚;两只小划船运盐是两只鸭子靠生鸭蛋换盐。整个家穷得叮响。父女俩抱头痛苦一场!但悔之晚矣!生米已煮成熟饭。如果吵起来,自己脸上也不光彩。让左邻右舍更笑其势利!
更重要的是:旧社会,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着狐狸绕山走。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是无法更改的。只能认命!
所庆幸的是,婚后新郎人穷志不穷,为人又忠诚老实,埋头苦干,吃苦耐劳,待老婆又体贴入微。生活虽然清苦,但夫妻恩爱,如董永与七仙女般,男耕女织,情投意合。经过几年不懈努力,摘去了“贫困”的帽子,生活过得倒很甜美。
整个故事,是前山杨村的缩影。
读者如不信,你可投放精力去考证。房子虽然不复存在,变成了一幢幢高楼大厦。可“九丘百秧”还存在于仙降山麓。就是70年代改天换地,平整土地也没改动过。
第三节 民歌民谣
穷人诉苦十二唱
一诉穷人生计难,头上压着三座山。
辛苦劳力拚命做,策筋策骨难挣扎。
二诉财主狠心狼,有心粜谷还做腔。
一块洋钱籴几斤,内有无数瞎谷糠。
三诉穷人苦溜溜,几日无米进咙喉。
男人上山挖葛粉,女人采摘马兰头。
四诉财主吝惜鬼,睡觉做梦想发财。
一个铜钱一个命,剥削穷人计成堆。
五诉穷人黄连苦,破衣遮身不饱腹。
东借西借都借遍,为求生存债台筑,
六诉财主狠心肠,有谷有米粮满仓。
藏过一日涨一日,穷人饥寒难度荒。
七诉穷人种租田,面朝黄土背朝天。
赔工割谷全交租,算盘一拨还欠谷。
八诉财主心术歪,害人利己毒计策。
可怜穷人油榨尽,还得求告发善心。
九诉穷人日日愁,隔夜无粮经常有。
借贷无门没着落,苦难岁月挨何朝?
十诉财主心不良,开口讨帐无好腔。
穷人实在还不出,硬逼穷人坐班房。
十一诉穷人真正愁,寻点布草当铺留。
当掉省力取勿转,不知苦日何时休。
十二诉财主心高兴,思想田地置得精。
百姓揭竿来造反,贫富田产得分匀。
(流传于土地改革诉苦时期)
民谣三首
一
前山是个穷地方,有囡莫嫁前山杨。
岩塔皮上洗衣服,紫荆蓬上晒衣裳。
背根担冲扁又长,每天都要爬仙降。
糠菜当作半年粮,三天两日饿肚肠。
(流传于解放前)
二
前山是个好地方,有田有地有山场,
上处厅里供销社,下处厅里设学堂,
食堂办在村中央,四房祠堂养猪忙,
大常养蚕勤采桑,老壮妇青忙炼钢。
(流传于大跃进时期)
三
幢幢高楼平地起,座座厂房村西倚。
家家都有彩电机,户户粮食满仓贮。
个个手表腕上戴,人人都穿时装衣。
老人普遍受尊敬,少年都在学府居。
(流传于改革开放年代)
永康水果特产歌
正月甘蔗节节长,二月简栗两头黄,
三月杏珠上盆碟,四月枇杷叶上黄,
五月杨梅红如火,六月莲子满池塘,
七月枣生树上白,八月菱角带刀枪,
九月九大栗正开口,十月黄桔满园香,
十一月草榧正上焙,十二月荔枝圆眼凑成双。
廿四节气歌
农历每年二十四个节气,始于立春,止于大寒,知节气不仅有关农事,人们于日常饮食卫生也有益。前人有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两暑(小暑、大暑)连,
秋(立秋)暑(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和大寒)。
第四节 民间谚语
四季农谚
春季
春,丙申阳阳,有好麦好秧;夏,丙申阳阳,晒死稻娘;秋,丙申阳阳,稻谷上仓;冬,丙申阳阳,无雪无霜。
正月雷公雪,二月落不歇,三月龙打麦,四月晒田白。
未成惊蛰先响雷,四十二日雨门开。
二月二晴,树头果子满街迎。
麦吃四季水,只怕清明连夜雨。
清明前后晴,大小麦头饱匀匀。
夏季
端阳无雨是丰年,
端阳晴,雨水均匀,农业丰收好年成。
夏至水,抵桐油。
田水满,塘水满,预防年成旱。
三伏时间天不热,田中五谷多不结。
东闪太阳,西闪风,南北闪电雨下通(夏夜看雷电)。
春雾太阳,夏雾雨,秋雾凉风,冬雾雪。
夏雾不过三,过三晒溪滩。
春寒多雨水,夏寒断水流。
秋季
八月寒露灾,有米无柴煨。
雨打秋头廿日旱,过了廿日烂稻秆。
重阳无雨一冬晴,重阳下雨重阳烂。
冬季
冬雾一次一天雪。
天象谚语
日晕夜晕,没水救命。
日晕夜晕,溪水断净(夏日看晕)。
日晕三更雨,夜晕午时风(夏日看晕)。
东虹太阳西虹雨(夏天上午看西方长虹)。
虹高日头低,大水打出溪(夏天下午看东方长虹)。
雨打早五更,雨伞勿要撑。
雨打鸡啼丑,雨伞不放手。
青天落白雨,半夜打大水。
三月客难做,一头衣裳一头货。
吃了端午粽,棉衣远远送。
南风浪,北风撞。
秋南夏北(要下雨)。
落山红,明天晴。
长晴廿三雨,长雨廿三晴。
秋怕栏头夏怕接(秋天早上太阳被云遮住,夏天落山太阳与云接实,要下雨)。
东虹能增千担谷,西虹要损万担粮。
哲理谚语
若要富,先修路。
远亲不如近邻。
败子回头金不换。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若要人勿知,除非己莫为。
千人走路,一人向前。
孝顺田头自得谷,孝顺栏头自得肉,孝顺公婆自得福,家庭和睦真幸福。
知识出处
《前山杨村志》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凡例、大事记、记事篇、人口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芝英镇前山杨村
相关地名